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执事
    • 声望+3
    • 财富5
    • 积分2351
    • 经验34120
    • 文章1965
    • 注册2004-04-12
    转贴:于丹是儒家吗?评于丹说〈论语〉
    昨晚(2006/11/18日24点  CCTV10)看了于丹说〈论语〉,发现于丹并非真正的儒家。

    于丹在演讲中引用了两个故事:
    1,苏东坡看佛印(和尚)像坨屎,佛印看东坡象佛。结论:佛印心中有佛,故所见即佛;东坡心中有屎,故所见即屎,东坡输了一招。
    2,日本一个不会武功的茶馆老扳却穿着武士服,一武士看见就很生气,非要和茶老板决斗,老板不会武功,所以找个出名武师教他一个在决斗中体面的死法,武师要他给自已泡茶喝,茶老板就非常认真淡定地泡茶,武师说你就以泡茶的心态去决斗吧。于是茶老板就去决斗,就象做茶道一样淡定地按程序做。武士越看越怕,以为有很高的武功。他一举刀就把那个武士吓得跪地求饶。结果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武士。(大意如此)

    关于日本茶馆老板的故事

    是用“利”来解儒学,是以“机巧”去胜另一种“机巧”,这本就和儒学精神大相径庭的。灭“机心”的最好方法就是去除机心,而不是用另一种机心去压制另一种机心,这样只能越陷越深。

    儒学讲的是“各尽其性”/“尽其道”,而不是以个人苦乐为目的的,尽其性就是尽到一个人的责任, 以“利言仁”出发点就是错误的。以此思路以展下去必流于黄老之谋略,法家之私利。义利也正是孟子和荀子根本区别之所在,一谈利即远此道。孟子是“以义言仁”,发展和具体了仁,增加了仁的可操作性。荀子是“以利言仁”,荀子做为一代“儒者”,“却”培养出了现两个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这是讲“利”的自然发展。故后人皆以孟子为正道。

    儒学强调的是“仁是人的必然之路”,而不是“有几条路,但我这条路上埋着金子”式的引诱。所谓“入室必由门”的比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儒家只讲尽性,不以苦乐为利,乐也是以常人之苦为乐的,讲的是“求仁得仁又何怨”。即如岳飞,以精忠报国为职志,以此尽其性,尽其责。虽然岳飞不一定能做到象圣人式的临刑而笑,却一定是坦然无怨的。又如袁崇焕,死而肉饱百姓之腹,也是无怨的/坦然的。这才是儒学的精神本质,而不是“仁者寿”/“仁者无敌”/“仁者有***好处”。以“利”诱民,这只是历代小儒玩弄儒学/玩弄愚民的下流手段,以此下流手段会得到什么好结果?
    儒学不是耶苏的饼,可以喂饱天下人,也不是保证幸福长寿的大力丸,更不是天堂。岳母又何曾给岳飞讲过精忠报国对他有什么好处!

    不要以“好处”来讲儒学,岳飞/袁崇焕得了什么好处?颜渊20几就死了,穷光蛋一个,他得了什么好处?方孝儒被诛灭九族,他得了什么好处,?不是你能从儒学中得到什么好处,而是你就应这个样!尽个人的群体责任,成已之性,不避苦难而为的一股正气,这才是个人的意义所在,这才是儒家精神所在。
    讲好处是小人之所求,想得到个人好处的人会从儒学里学到什么?必一黄老商鞅之术的伪君子而已。

    日本茶馆老板战胜武士,讲起来动听,但这只是心灵鸡汤式的故事,只是一个笑话,它不是事实的真相。世间真的会发生这种好笑的事吗?这只是“玩心学”/玩“禅”的人编的一个愚弄子弟的故事。
    我非常希望这个故事是真的,如果我们修炼一下/悟一下就强大了,就有力有利了,那有多好啊!可事实不是这样的。中国修了那么好的心学/禅学,怎么挡不住蒙古?怎么一遇到那么少的满人就一溃千里?怎么挡不住只有几万人的8国联军,而迎来百年国耻?

    以此讲儒学,实际上是在讲纵横之术/讲黄老/讲禅/讲佛学,这样讲的结果就是把人引到禅佛上去。
    宋明儒学是在佛道的压力下互相同化产生的,今天国学是在现代科学压力下遇到的困境。如今再以面对佛老的方式面对“近代科学”之挑战/压力,岂不是刻舟求剑/泥古不化而遗笑大方吗?

    关于苏轼的禅的故事

    苏轼本就是佛教的底子,他有多少儒家的思想不敢说,但说他是佛家,那是肯定的。苏东坡的号是“东坡居士”,居士即在家修行之佛教信徒。李白号“青莲居士”,他和苏轼是一样的,他们是佛教徒,这不影响我们喜欢他。但你不能想象杜甫/韩愈会叫“**居士”,因为他们的学术/做为都是儒家的。

    讲《论语》讲到禅上,这种以佛学解儒学为害很大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宋明理学/心学佛学化了,可宋明是中国历史上最弱最保守的时期,这从宋之后即蒙古入主,明之后即满清入关即可明白。实行一种学术的大国亡国了,这种思想无论如何都是有问题的。所以宋明理学心学之误之不言自明的,这就是儒学佛教化转向的下场,这么惨痛的教训难道我们还没记住吗?
    宋明理学心学的内向化转向已经达到变态的地步。理学在朱子那里还只是形式上的借用佛道的本体论,但到了王阳明的心学,儒学已经完全佛教化了,它还和禅宗有什么区别?这当然是封建统治者所乐见的。内向化转向失去了原始儒学的刚健活力,只重修/悟更是耗尽了民族心力,教训何其惨痛!
    理学/心学固然保住了儒学的800年正统地位,但我们一讲理学,蒙古就笑了;我们一讲心学,满人就笑了;今天讲心学讲禅意,笑的是谁呢?

    回归夫子本意吧,这样才会真正恢复国学活泼生动/刚健开创之生机,才会对我们有所助益。呜呼!如此讲儒学,夫子会做何感想?夫子哭笑不得矣。笑,笑后人之泥古不化,笑今人之言辞机敏;哭,哭今人之刻舟求剑,哭今之学者又走上宋明旧路。

    本人只粗看了一集,只听了两个故事,听起来很机敏漂亮,但一叶知秋,上电视影响尤大,故写此文,愿于先生慎之。国学博大而其机甚微,不可枉动啊!

                                                                                                                                                                     

                                                         

                                                   马李于 2006 年11月19日晚


    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
    令字辈,平阳派二支(漆桥支)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3
      • 经验2241
      • 文章72
      • 注册2007-02-10
      于丹确实难说是儒,但是偶看见书店里摆了不少她的于丹说论语,不管怎样,普及工作是有功劳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kong74l@163.com
      kong74l@hotmail.com

      繁字辈,希望跟大家认识!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45
        • 经验5654
        • 文章517
        • 注册2006-01-10
        于丹?说的是她自己的《论语》.明白了吗?
        全世界只剩下一种表情,等待英雄.我就是那条---龙
        圣者冠京城,韵传九州新。绝代无其右,天下第一尊。


        衢州五支,青城永巨户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04
          • 经验680
          • 文章119
          • 注册2005-12-06
          [转帖]听于丹演讲后的感想
           

          ● 刘蕙霞

            1300人排队听演讲,在新加坡是一奇异现象。追星或追偶像,漏夜排队是常见的,然而,在炎阳下、撑伞排队静待入场听于丹演讲,这种热烈场面是空前的。我想,这些排队的听众,到底是什么驱使他们如此热衷于听于丹演讲呢?是不是因为于丹个人的魅力,好奇心推动他们去一睹290万本畅销书作者的风采?还是渴望演讲人能给他们一点《论语》的智慧?我相信这些动机都存在着,我只希望后者是主要动机。

            我听于丹讲演是在3月24日上午,在南大孔子学院大讲堂早上的一场,也是挤满了大概400人。据我观察,听众多是中年或老年人,较少年轻人,听说下午那场亦是如此。这反映了其他华语讲座观众的年龄组合,相信是年轻人的华文水平欠佳,对华语讲座不感兴趣。

            

          1980年代的儒家伦理课程

            总之,不论年龄,我相信去听于丹演讲的人,不只是出于好奇心,而是怀着一种求知的热情。于丹的口才一流,那天上午在孔子学院的演讲,两个半钟头内,她滔滔不绝,把《论语》的精华,以大众化、生活化的语言,加插生动的例子,精彩地传达给听众。我相信一些本来对《论语》一窍不通的人,听后一定会觉得2500年前孔子在《论语》里所传达的信息,还是非常适用于现代社会的。

            于丹之所以能吸引到这么多听众去听听孔子,可从另一方面解读为当前新加坡人缺少精神食粮,在充满物质文明、金钱挂帅的社会里,缺少了一种支撑我们处世为人的内在力量。

            换句话说,我们在e时代里,一切事物进展神速,人们在这全球化的洪流中,愿或不愿,被推着前进,而在精神方面却是空虚的,似乎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孔子的智慧,通过一位能言善道的诠释者,或多或少都给人们带来影响。我认为,于丹给我们的心灵无形中起了滋养、培育的作用,她的两场演讲是非常成功的。

            也许年纪在三十岁以上的人,还会记得我们在1980年代,在教育部的推动下,曾经为中三与中四的年轻学生编制了一套通俗化的两年儒家伦理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年轻人的基本做人道理。那是化了六七年时间、巨大精力编成的课程,编写过程复杂而艰巨。当时也有不少人抱着怀疑的态度,这些人多是受了五四时代反孔运动的影响。然而,作为编写组主任,我与十多位组员,在海外及本地顾问的协助下,成功地推出一个多元化的适合现代教育原理的课程,包括课本、视听教材、补助读物、教育电视、教师培训等各种互相配合的活动。

            修读这课程的学生,可选读中文或英文任一语言的课本。当时的一般反应相当热烈,我在课程检讨的研讨会上曾说过,若要真正知道儒家伦理的教学有无效用,要等到20年后选读这课程的学生长大成人后,他们的为人处世是否受儒家思想影响,才能下一定论20年来的影响

            20年过去了,我读了《联合早报》3月28日卢丽珊所写的评时事文章。她说在中学时曾修读两年的儒家伦理,对她影响深远。她还提到荣寿司创办人符标雄,说他的待人接物和公司营运理念,也深受儒家观念的影响。丽珊也说两年的儒家课程,引导她继续探索华族文化,至今不休。

            我读了她的文章,深为感动。这是我第一次亲自读到曾修读儒家课程年轻人的感受。回想当年儒家伦理课程突然被终止时,我的情绪相当低落。但是我记得海外顾问余英时教授给我的信,大意是我们所完成的工作是不会白费的。如今我看了丽珊的文章,便证实了余教授所说的话。可惜我无从知道,有多少30多岁曾修读过儒家伦理的年轻男女,有否如卢丽珊与符标雄的感受。

            从群众对于丹演讲的热烈响应情况看来,我们当中许多人确有诚心学习儒家或其他古典作品的动向,可是,教育部是不会再推出儒家伦理的了,我只希望大学及民间团体以后能多组织研读《论语》或其他古代经典的讲座,以加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我相信许多观众,包括年轻人,会觉得有需要或有兴趣到来聆听受教。

          ·作者是本地资深教育工作者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积分1943
            • 经验42601
            • 文章1683
            • 注册2004-10-27
            我推崇儒学,推崇中国传统文化,但身为孔氏后裔却看不懂老祖宗的书,领会不到老祖宗的言论含义(其实这也很正常),说真的,皮毛也不懂,更看不懂四书五经,既然看不懂,想不通,为什么还要去说呢!
            瞎炒的结果,就是正果被别人拿走,多年后,瞎炒人的后人懂事了,真想把自己的先人挖出来鞭尸…………
            [imga]../images/upload/2006/03/10/164421.gif[/imga]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