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执事
    • 财富1
    • 积分1545
    • 经验56942
    • 文章1239
    • 注册2003-10-15
    孔颖达的诗歌理论

    [img]../images/fileType/gif.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4/04/19/215341.gif[/imga]

    [img]../images/fileType/gif.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4/04/19/215408.gif[/imga]

    [img]../images/fileType/gif.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4/04/19/215420.gif[/imga]

    [img]../images/fileType/gif.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4/04/19/215426.gif[/imga]

    [img]../images/fileType/gif.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4/04/19/215432.gif[/imga]

    [img]../images/fileType/gif.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4/04/19/215439.gif[/imga]

    [img]../images/fileType/gif.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4/04/19/215445.gif[/imga]

    [img]../images/fileType/gif.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4/04/19/215452.gif[/imga]

    [img]../images/fileType/gif.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4/04/19/215457.gif[/imga]
    [ 这个贴子最后由孔德强在2006-3-8 1:57:46从 孔氏翰墨 转移过来 ]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1
      • 积分1501
      • 经验24216
      • 文章1365
      • 注册2005-09-27
      繁文兄从哪里找到的?我的眼神不是很好,看上还是蛮费劲的,呵呵呵
      不过细致介绍孔颖达先贤的文章真还不是多见
      支持楼主
      乌鲁木齐孔繁强:南宗端植公之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门派
      • 财富1
      • 积分1418
      • 经验41129
      • 文章1338
      • 注册2005-09-28
      我来译一下
      “诗  述  民  志”
      ——孔颖达诗歌理论初探
          霍松林
          孔颖达的诗歌理论,见于《毛涛正义》。
          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四年(公元六四零年)。命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疏,谓之《正
      义》令学者习之”。①《五经正义》中的《毛诗正义》四十卷,汇集丁魏、晋、南北朝学者研究《诗经》的成果,用以硫解《毛传》和《郑笺》,至今仍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毛传》、《郑笺》在阐释《诗经》中的具体作品的时候,往往用牵强附会的手法曲解诗意,因而作为我们研究《诗经》的重要文献,必须有所抉择。但把其中涉及诗歌规律性的东西作为诗歌理论看,尽管仍应批判地对待,其价值却超过了对于具体作品的解释。
          《毛诗正义》由于受“疏不破注”的局限,在解释具体作品的时候,未能摆脱《毛传》、《郑笺》牵强附会手法的束缚。但它毕竟是新的历史条件的产物。孔颖达汇集了魏、晋、南北朝学者研究《诗经》的成果,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解释《毛传》、《郑笺》,因而把其中涉及诗歌规律性的东西作为诗歌理论看,又超过了《毛传》、《郑笺》的水平。所谓“疏不破注”,只是大体的说法。事实上,“疏”只要不是“注”的翻译,就不免有所补充、有所发挥、有所突破。《正义》之子《毛传》、《郑笺》,其情况正是这样。
      “新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呢?
          初唐统治者有鉴于农民太起义推翻了隋朝残暴统治的历史教训,对人民的力量有着比较
      清醒的认识,因而很注意改善统治方法。《贞观政要》一书,就是唐太宗君臣商讨如何改善封建统治的主要记录。隋炀帝“甲兵强锐”,“威动殊倍”,为什么会一旦覆亡呢?唐太宗君臣的回答是:“徭役无时,干戈不戢”,“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他们由此得出结论:“君,舟也;人(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了避免“覆舟”,他们力求废除隋朝的弊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备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形成了历代史家交口赞誉的“贞观之治”,促成了初唐一百多年的经济高涨和文化繁荣。
          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采取革新措施相联系的是注意用人和纳谏。“兼听则明,偏信则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早年虚心纳谏和以魏征为代表的群臣敢于犯颜直濂。对于促成“贞观之治”所起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在唐太宗的群臣中,孔颖达电以直亩敢谏著称。贞观三年,唐太宗问孔颖达;“《论语》
      ‘以能问子不能,以多简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孔颖达在对《论语》中的这几句
      话作了解释之后说,
          非独匹夫如是,帝王亦然。帝王内蕴神明,外当玄默,故《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
          莅众“。若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陵人,饰非拒谏,则下情不通,取亡之道也。②
      QQ:357872141
      [url=http://weibo.com/1348279413?s=6uyXnP][img]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348279413/b3593ceb/1.png[/img][/url]
      第十派.淑.古城户.克昌子希毅.七十七代孙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625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