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渠看起来一脸的倔强,虽然今年他已经63岁了,回想这十几年来自己对力争保留孔庙遗址事情的苦苦奔波,他不无辛酸对记者说,他自1989年开始全身心投入关注这件事,希望能使孔庙遗址逃脱旧城改造的命运,能给涵江的孔子后人留一片属于自己的地方,这些年来他也看到了一些希望,但到头来给他更多的是痛心和失望,他怎么也想不通,好好的一处文化遗产本应该由政府出面保护和修缮,如今却因商品经济冲击而流失了,这种只讲眼前利益,而不顾及千年古迹的保护,实在令人愤慨。
孔德渠现在住的地方仍是涵江区孔里1号,但他自己也说不清这座连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建成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能保留多久,记者看到房子的右侧已被拆除,孔德渠自嘲说他现在是孔里的最后半户人家,其他七十多户都已经被拆迁分散了,有消息说他住的地方也已被私下卖给隔壁的实验小学,但他并不想搬走,不只是留恋孔子文化和朝夕相伴的故居,更多的是想讨一个明确的说法。
记者翻阅了有关涵江孔庙的史料,涵江孔里古称"阙里",是孔子四十一代孙孔仲良及其后裔聚居之处,至今已有1273年的历史。与之相毗邻的孔庙始建于南宋淳幽年间,后几经修葺和重建,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在清康熙元年(公元1622年)的孔庙和道光乙未年(公元1835年)所建的正学门,将孔庙的主体大成殿及其附属建筑物联成一体,形成以正学门、泮池、壁水桥、石甬道、四十九级台阶、石埕、砖埕、大成门、大成殿多空间多层次的建筑结构。文革期间,孔庙不幸被占用,后又改建成电影院,但尽管如此,莆田市文管办在1998年组织人员对孔里、孔庙进行实地调查考察后作出充分的肯定,而早在1986年正学门就被列为市级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海内外热心人士、中国文物学会、香港孔教学院院长、市部分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对重建涵江孔庙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希望能早日重现莆田涵江璀璨的古代文化 。
孔德渠说,象涵江孔里这种以孔子后裔聚族而居的孔学圣地在全国也是唯一的。孔德渠是莆田县的一名退休教师,1999年他被聘为孔子世家谱特派员,长期致力于孔子文化的研究,他不明白,为什么连孔庙的附属部分正学门都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作为主体的孔庙却要惨遭摒弃。
记者在离开孔庙遗址前,看到上面以是钢筋林立,许多工人还在埋头作业,看来孔庙遗址的前景确实不容乐观。是保留遗址重建还是摒弃,欢迎读者拨打本报莆田记者站的热线电话(0594-2381234)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