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积分1943
    • 经验42601
    • 文章1683
    • 注册2004-10-27
    圣人门下的甘肃弟子
    进入2000年以后,一场复新儒学的运动在民间兴起。于是乎,我们在很多学校内能听到孩子们背诵《三字经》声音,在各种新闻里时常能看到,一些私塾重新开张的故事,就连清代人们考试的工具也成为收藏品。9月28日,一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祭孔仪式,在全球联合进行,这场中央电视台参与直播的孔子祭祀仪式,将社会对儒学的关注再次推向一个高潮。

         全世界现有孔庙1300多座,每年孔子诞辰日都有祭孔活动,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自1984年以来,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已经连续举办了21届“国际孔子文化节”,被誉为中国最能代表汉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的节庆活动。9月2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直播全球祭孔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全球10余座孔庙联合祭孔”、“孔子思想对世界的影响”、“新祭孔仪式制定的意义”、“祭孔的历史以及祭孔礼仪”等。甘肃武威文庙作为西北地区惟一一个祭孔文庙参与了这次全国直播。

         那么在这次儒学热潮的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内涵?有人评价这次儒学热潮其实是旅游部门打着儒学的幌子在进行变相的宣传,实际只有一个祭孔的外壳,真正有关儒学内涵的东西则非常少。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当前的儒学热潮?回想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孔子及其思想被当作专制统治思想予以批倒;我们今天该怎样来认识儒学?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西北师大博士生导师赵逵夫、西夏学专家陈炳应、甘肃地方史志专家邓明等专家学者。

         揭秘:

         尽管东鲁和甘肃远隔千里,但孔子在曲阜开办私塾的时候,仍有三位甘肃学子不远千里到东鲁求学。那么他们是如何成为孔子的弟子呢?后来他们的归宿如何呢?今天我们能找到他们的踪迹吗?

         这几天的采访中记者走访了一些专家,他们详细介绍了孔子甘肃弟子的故事。大约在公元前515年以后,也就是在孔子37岁的时候,孔子结束了首次周游列国回到鲁国,面对无人采用他的政治主张的局面。孔子开始致力于授业传道。此后的十余年间,孔子一直教育学生,向他们传授自己的政治主张。司马迁记述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授业焉。”这就是说,孔子在这段时间里收了大批的学生。专家考证认为,这些人中就有来自甘肃的三位学生,后来他们被列为三千门弟子中的七十二位贤人。

         专家的研究表明,这三位学生都是从今天的天水市的甘谷、秦安等地远走东鲁求学的。他们是石作蜀(石子明)、秦祖(秦子南)、壤驷赤(壤子徒)。

         战国之际,天水作为秦人的老家,形成了以《秦风》为代表豪放雄浑的秦文化风格。同时,这种风格也受到当时诸子百家学说争论的影响。那个时候,尽管孔子在政治上并不得志,但他的学说却逐渐地传到了各地。秦人老家也自然受到了包括孔子学说在内的齐鲁文化的影响。就在孔子在东鲁开设私塾的时候,今天甘肃天水一带的学人石作蜀(石子明)、秦祖(秦子南)、壤驷赤(壤子徒)三人不远数千里,奔赴东方求学,投奔在孔子门下,苦修孔学,最后身通六艺,成为孔子著名的七十二贤人之一。

         有关专家介绍说,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今甘肃甘谷县西四十里铺石家台子)人。生于周敬王元年(公元前 519年),殁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据《甘谷县志》载,其“幼好学,闻孔子聚徒讲学,跋涉万里,就学孔门。从删述,受诗书,终为孔子中‘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之一。学成返乡,宣传儒家学说,传播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风俗,自此三陇一带文教大兴,人文蔚起,风范通泽,后世景仰。唐封宋赞: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石氏为“邑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成纪侯”。

         秦祖,上圭人(今秦城区),与颜、留、闵诸贤同为孔子入室弟子,身通六艺。唐封少梁伯,宋为鄄城侯。壤驷赤上圭人(今秦城区),亦为孔子入室弟子,与石作蜀,秦祖号称“陇上儒学贤”。唐封北征伯,宋封上圭侯。

         由于年代久远,当时人们只是简单地记述了他们的名字,其他的都没有详细记载。他们许多事迹今天已经没有办法进行考证了。但他们都是甘肃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有关专家认为,对于这些先贤籍贯出生地,唐宋学者们早就进行了深入考证了,否则朝廷也不会轻易地加封他们。

         翻开这些地方的地方史籍,我们能够看到其中的许多记载。
    [imga]../images/upload/2006/03/10/164421.gif[/imga]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积分1943
      • 经验42601
      • 文章1683
      • 注册2004-10-27
      甘谷县志记载:石夫子家乡在甘谷县西四十里铺,以前曾经有过石子祠和石子墓。可惜的是墓今荒芜,仅存遗址。吴可读道光年间任伏羌教谕时,撰《石子墓记》:“墓在伏羌,又有秦祖、壤驷赤,孔门七十二徙,陇得三人,墓今荒芜不堪,仅存墓址。”并撰有石子祠联及墓联。祠联曰:

           “共仰孔门高,问颜曾七十之徙,何处更多佳士?

           休言秦俗悍,除邹鲁三千而外,此地大有传人。”

           墓联:

           “梓里访遗踪,看空庭草碧,荒冢花殷,何处是唐封宋赞?

           杏坛亲教泽,听渭水莺啼,陇山鸟语,此中有化雨春风。”

           据专家介绍,解放前甘肃省城兰州,也建有石子祠,祠内有一联:“是成纪数千年灵秀所钟,能傍尼山拜日月;倘孔门二三子渊源不绝,庶几中国有乾坤。”宋代高宗赵构曾作《石子赞》曰:“昔在石邑,能知所尊,懋依有德,克述无言。鼓箧槐市,扬名里门,彼美常存”。

           以前秦州(秦安)文庙内设秦祖祠,祠联曰:“圣绩怙行,眺百二河山,不碍春风时雨至;儒宗传北,数三千弟子,谁携关月陇云来。”

           传说壤驷赤是专门从秦国来到鲁国,向孔子学习礼制。试图用智慧的文化制度去治理国家。也有人推测,壤驷赤可能是秦国贵族中的一支姓氏,因为贫民百姓,是不大可能从秦国跑到鲁国去求学的。《姓氏考略》中就说:“孔子弟子壤驷赤之后,以壤驷赤之壤为单姓。”壤姓人,以居住在甘肃省天水县一带为多。

           秦州文庙设壤驷赤祠,祠联曰:“任人间倒海翻江,逐宇宙新潮,正学莫忘宣圣统;愿我辈模山范水,赴春秋佳日,大家来拜上圭侯。”

           不仅是历史记载证实了孔子七十二贤人中有甘肃弟子;而且今年新发现的石氏家谱中也有相关的记载。据专家介绍,今年2月份,人们在山东泰安城东的村子里,发现一部记载宋代石介及其后裔世系的《徂徕石氏族谱》。该谱修于 1957年,现仅存3卷。

           在这本家谱中记载,孔子弟子石作蜀,天性明敏,慕孔子之道,自武威携家来鲁受业于孔子之门,列七十二子,后隐于徂徕山,鲁悼公十八年卒,葬于徂徕山之阳。从这份家谱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石作蜀籍贯的记述,变成了武威,关于这一点我们不难理解,在古代由于信息交通不便,难免出现以讹传讹的情况。至于石作蜀是不是武威人,这还有待于专家的进一步考证,但石作蜀是甘肃人却是无疑的。
       
           据说这三位先哲返回家乡后,他们身体力行遵循孔子的教诲,开设私塾,在普及文化知识的同时,大力传播儒家学说。他们成为儒家学说在西北地区的传播者,为以后天水地区深厚的人文根基打下了基础。

      [imga]../images/upload/2006/03/10/164421.gif[/imga]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积分1943
        • 经验42601
        • 文章1683
        • 注册2004-10-27
        珍藏:

             一本展现孔子周游列国,传道授业的连环画,珍藏在定西市博物馆,这本名叫《孔子圣迹图》的明代出版的折页,以彩色连环画册的形式详细地记述了孔子一生中的大事。

             这本明代的连环画册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定西市城关废旧物品收购站在清理所收废品时,从废纸堆中发现的。据有关专家介绍,这本《孔子圣迹图》现存39开面,基本完好,黄棉纸质,经折装,开版装裱,高 35.2厘米,宽 28.5厘米,为明代刻版填彩《孔子圣迹图》连环画册。专家研究了这本册子后认为,从序文中有“正统甲子”的字样,专家研究后认为,甲子是干支纪年的方式,每60年为一个甲子。而“正统”为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开始于 1436年,这一年为“丙辰”。“正统甲子”就是公元 1444年。就在正统年开始的时候,武威文庙也正式开始修建。
         
             这本连环画册是国内现存的为数不多的《孔子圣迹图》,专家进一步研究后认为,这是明代官府组织刻印的,因此整个的装潢,印刷都比较考究。尤其是刻版印刷填色连环册,这在没有现代印刷技术的时代就更为难得了。

              1996年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参与鉴定的专家认为,这部画册不论是艺术还是技术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可以说代表了明代中国印刷业的顶尖水准。从整个画册来看,画面细腻生动,色彩艳丽而和谐,人物线条流畅而不僵滞。为研究孔子儒学思想和古代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宗教、道德、民俗以及明代美术绘画、刻版印刷、书籍装裱提供了一套完整翔实而极为珍贵和形象的文献资料,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宝贵的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
         
             《荀子》等书籍都不能直接拿过来作为教材,因为孔子学说也是精华和糟粕并存,其中既有“有教无类”的可贵的平等教育观,也有“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种陈腐之论。

             有关部门应该组织编写一套《中国古典文献元典》一类的图书,真正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拿过来。这套书不能局限儒家的思想,应该广泛地吸收儒墨道法等多家的思想精华。同时还要有重点地针对一些特殊人群,至少应该面向青少年、一般成人、外国人这三个群体。

             尤其是要区分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孔子是汉代以前的孔子,不是汉武帝以后被神话了的孔子。
        [imga]../images/upload/2006/03/10/164421.gif[/imga]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