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积分1943
    • 经验42601
    • 文章1683
    • 注册2004-10-27
    [转帖]我们的精神胎记
    [TABLE][TR][TD]我们的精神胎记[/TD][/TR][TR][TD]——苏州首家现代私塾开课引争议[/TD][/TR][TR][TD]吴锡平[/TD][/TR][/TABLE][TABLE][TR][TD][IMGA]http://culture.people.com.cn/img/newcontent2005/spacer.gif[/IMGA][/TD][/TR][TR][TD] [/TD][TD][/TD][TD]
    [/TD][/TR][/TABLE][TABLE][TR][TD]

      在笔者看来,众声喧哗中,隐含的其实是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实现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

      这些年来,随着经济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强势话语,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正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大转变,“西方”成为国人追求现代生活的一个现实模板。这些年来,我们也确实见证了太多对“西方崇拜”的实例:城市里,摩天大楼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相像了,很摩登,很“纽约”;文化生活里,来自国外的电影、电视、网络节目越来越多了,我们口中的流行语也越来越多地闪现洋名的身影了;我们越来越与国际“接轨”了,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发挥到了极致,而与此同时,我们的母语却在不断地凋零,很多耳熟能详的字无法落笔写出来……

      在追赶时尚和“现代”的路上,匆匆的脚步常常会踏碎一些古老的节奏,缭乱一些经典的身影。无论时代如何更迭,生活如何现代,一个显见的事实是:我们的生存离不开这块有着五千年脉息的土地,离不开有着浓厚人文气息的中华文化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一块传统文化的胎记,如影随形,伴随终生。但另一个显见的事实是:我们已经背离传统很久很远了。

      文化的传承有其内在的规律,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兴盛更迭。中国传统文化大多生息于农耕时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其赖以生息延续的文化土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文化精神,绵延五千年而不绝,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我想这已经很好地注解了它自身的生命力。

      文化需要创新,但首先需要传承。“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传承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在传统文化日益式微的今天,承继传统已经成了一个很“现代”和“时髦”的举动了。

      在对经典的回望里,我们常常能体会到久违的亲切。我相信,彩色的中国是从水墨的中国里脱胎而出的。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素养的内化和养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民族的文化都是其存在的标志。在世界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中华民族如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何向世界亮出自己独特的民族旗帜,如何安抚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灵魂,如何增进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国民的情感认同,传统文化责无旁贷,其作用也不可替代。一个正在和平发展的大国需要一个坚强的文化支撑,一段长达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需要承前启后的文化记忆,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需要一个精神图腾和文化标杆,面对这一时代的宏大命题,重回经典既是我们的回乡之路,也是我们通往未来之路。
      本栏主持人:李明光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年03月16日 第七版)  

    [/TD][/TR][/TABLE][ALIGN=left]

    [/ALIGN][TABLE][TR][TD][/TD][/TR][/TABLE]
    [imga]../images/upload/2006/03/10/164421.gif[/imga]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