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你:“孔子的父亲姓什么?”你一定会说:“当然姓孔了”。恭喜你,答对了!可是,看古书上说,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看不出他姓孔来。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先秦时期,并非人人有“姓”的,有“姓”的都是贵族。那时的所谓“百姓”,决不是后世所说的普通劳动人民,而是指的贵族阶层。普通劳动者或下层人民,都是有名无姓。在历史上有记载的一些平民出身的专业人士,称呼时一般是在名字前面冠以职业身份。例如:“弈秋”,就是那个叫“秋”的棋手;“优旃”,就是那个叫“旃”的优伶(演艺人员)。也有的“名”外还有“字”,如“公输般”,就是一位名叫“般”字是“公输”的木匠。他没有姓,但因为是鲁国人,所以又称为“鲁般”或“鲁班”。
孔子出身贵族,当然是有姓的,他姓“孔”名“丘”字“仲尼”。他的父亲自然也该姓“孔”。事实就是这样,孔子的父亲姓“孔”名“纥”字“叔梁”。
这下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古书上不称孔子的父亲为“孔纥”,而称他为“叔梁纥”呢?
这是因为,那时候姓、名、字俱全的人称呼时的排序和后世是不一样的。后世的顺序,如“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姓“刘”名“桢”字“公干”,就连称为“刘桢公干”;又如“岳飞”,姓“岳”名“飞”字“鹏举”,可连称为“岳飞鹏举”。先秦时这三者的顺序却是姓-字-名,如《崤之战》里的秦国将军、百里奚之子为百里(姓)孟明(字)视(名)。或者干脆把姓给省略了,径直称为“孟明视”。孔子的父亲就是这样,“字”在“名”前,而省略了“姓”,成了“叔梁纥”了。
古人的“名”与“字”之间都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如“屈原”是姓“屈”名“平”字“原”,“原”者,“高平之地”也。孔丘,字“仲尼”,“尼”是曲阜附近的一座小山,和“丘”义近。“仲”,说明他在家排行第二。所以,批林批孔时的一句口号就是“打倒孔老二”。宰予,字“子我”,“予”“我”都是指自己。后来这一习惯被传承下来。如:诸葛亮,字“孔明”;张飞,字“翼德”;杜甫,字“子美”等,名和字之间都有明显的意义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