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1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荣誉会员
    • 积分648
    • 经验10306
    • 文章681
    • 注册2004-01-18
    内容丰富,拜读中------
    孔(繁)伟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荣誉会员
      • 积分648
      • 经验10306
      • 文章681
      • 注册2004-01-18
      儒的兴衰(ZT)


      一、简述对儒学的看法:
      儒学的核心是“仁”,方法论是“中庸”。

      关于“克己复礼归仁焉。”:
      其中克、复、归是为了实现“仁”。“ 复”是为了“归”,因为孔子所处的时期已经出现礼崩乐坏的情况了,而孔子作为一个周礼的阐述者和教化者,只能以“克”--自我修养相号召,所以“克”是为了“ 复”。全句体现了儒学为民的思想,是儒学的目的论。后来的“仁政”、“王道”应该都是从这个“仁”字演化出来的。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是对“仁”的注解;

      关于“中庸”:
      匡亚明先生认为,“中庸”是“作为仁的人生哲学方法论的中庸”。我们认为“中庸”在儒学体系中应该是方法论。
      朱熹认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我们曾经用华罗庚先生的黄金切割法的0.618来形容对“中”的最佳状态的探索。
      “庸”则是遵循自然规律。因为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易”者当然只有自然规律了。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辩证法也是方法论,但是没有“庸”--自然规律这层含义,原始状态的辩证法只是阿拉伯人争论的一种方法,后来有了发展,基本上也只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说来“中庸”含义 更为广泛、深刻,超出了方法论的范畴。应该说“中庸”是以最符合事理的方法理解和把握客观规律。难怪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民鲜能久矣”。

      二、儒的历史地位:
      儒的历史地位:中国史上,多数情况下是儒、法并举,王、霸互济,文、武同道。另一层面上,则是释、儒、道三教一体。中华文明能有五千年,得益于开放和融合,充满活力的儒学也具备这样的特点;
      儒的独尊地位带给社会的是封闭,对于儒学本身则是僵化,这种现象在汉武之后和宋的中、后期表现得至为明显;

      我们说“还回本源”,指的是儒对“仁”的追求,也就是关于“民”的理念。周公制礼是结束了奴隶不为“人”的状态,而把所有的“人”谓之为“民”, “民”是有等级的“人“的概念。儒对“仁”的追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提出,到朱子所作的《孟子集注》,确立了孟子亚圣的地位,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第二层意思则是认识儒的始创者孔子一生的颠波流离,他的学说是在实践中,是在教育他的三千弟子和七十二圣人中产生的,儒学是入世之学,是实践之学,是发展之学;

      儒在历史上的地位有兴衰的演变,这和朝代更替有关,但是儒在中华民族思想史中的影响只是在不断的增强,儒家思想已经成为我们民族体内的基因。例如反儒激烈的”五四”时期,主要的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等,认真研讨他们的文章,都有强烈儒学的倾向。这种倾向对后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例如伟大的科学家“三钱”的先人都是“五四”时期的人,其中之一的钱穆先生竟然是“朱熹”研究者,用七年时间完成巨著《朱子新学案》;

      儒家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组成部份,这是费正清,也是冯友兰先生的看法。其实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阶段和西方大不相同。照搬西方的理念来解释,肯定碰壁。
      我们认为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思想史上创新的阶段,是“周公制礼”之后一个开创性的里程牌。之所以这么说,还是从“民”这个概念看。
      所谓“仁”,也就是为“民”,包含“牧”、“治”、“管理”的意思,在这里“民”是被动体;
      所谓“亲民”,其中包含主、客体,否则为什么用“亲”呢?无论怎么“亲”,那怕是父子之“亲”,历史上父子相残的也不乏其例;
      所谓“明德”,如果德在人间,又何必“明”。例如,执政者在众目睽睽之下执行公务,劣迹未显即遭否决,执政者尚且如此,那么谁又能够违反社会道德,或违反社会道德不受惩罚呢?
      毛泽东的后半生致力于继续革命,不断地进行执政者内部的斗争,甚至不惜全部推倒重来,他提出了“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提出了执政党的“吐故纳新”,提出了消灭“等级制度”,消灭“法权”。他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人”这一开创性的思想,把人民从被“亲”、被“为”、被“明”的客体中解放出来。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是一种开创性的行动。

      导致儒学的僵化原因有二种:
      其一就是前面说过的“独尊”,走向封闭,走向“万马齐喑犹可哀”;
      其二,就是脱离实际,与儒学创建者的孔子的从实践中认识真理的方法、方式相背离,而是从书本到书本,钻牛角尖。
      影响较大的是前者,影响的是整个社会;后者影响较小,如果不掌公权,牺牲的只能是他自己。

      危害“儒”的东西是什么?是企图把儒引向反社会、反人民的行为。这种现象不可等闲视之。

      三、融入毛泽东思想体系是儒重生的必有之路:
      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革命实践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今天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也是毛泽东思想在建国实践中的发展。毛泽东思想是立国之本,是指导中国走向辉煌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些所谓儒学卫道士认为,儒学的根本原则与中国的意识形态相冲突,没能认识到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真正的传承。把复兴儒学和中国的立国之本相对立,挑起意识形态的斗争。这种行为的后果只能使儒学再次偃兵息鼓,理所当然也将使这些陋儒们再次遭到痛击的命运。儒学是什么?有人认为它仅仅是礼乐之学,有人还把描绘成祭礼上的吹鼓手。应该说明的是,周代的祭礼是神圣的,儒的职责也是神圣的。
      而更为重要的是,孔子把儒演化成周礼的阐述者和教化者,也就把儒提高到与政权互为表里的地位,它为政权的存在提供各种依据和制度,为社会秩序的稳定提供了理论上的保障。回到本源,有时候问题就是这么简单。
      可是当儒的地位不断地被抬高,一些术士,一些食古不化者,一些故弄玄虚的小丑把儒学变化为一种高深莫测的心学。儒学的本质被归结为一种发源于人心的道德心性之学,只要进行个人的道德修养,变化气质,端正人心,就可以解决现实世界的一切问题。这些术士们认为儒学是一种“为已之学”,是“天德”在人心中的体现,作为 “形上本源”的“神圣天道”在人心中的体现。这个“神圣天道”本来就是内在于人心中的,即所谓“道心”、“本心”、“性体”、“吾性自足”、“万物皆备于我”等等。
      这些陋儒也如同举着gua幡的算命先生一样为儒抹上神怪的面具,也象文革中的一些造反派,把毛泽东思想变成一张张废纸而庸俗化了。独尊者,有时就要沦入这样的命运。
      欲尊儒,现实的方法,就是让它回到自己应该有的地位,回到适应社会发展、回到为社会大众服务的位置。而尊儒者,只有按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提到的,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舍此,别无他途,因为一个进步的、现代的社会根本不会容许弄神弄鬼的术士。

      今日的儒学不清淡。在政府层面上儒学的影响是极大的。例如前政协主席李瑞环,他对于“和”的讲演是极为生动,在国内外都有影响力;如,胡主席、温总理,他们都有大量的以儒学的经典语言来说明执政理念的例子。在民间,儒学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视,人们在讨论道德时,遵循的标准基本上是儒家的信条。儒的兴衰最终决定于大众的认知。
      孔(繁)伟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