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总版主
  • 级别
    • 职务总执事
    • 财富1
    • 积分7367
    • 经验103783
    • 文章6291
    • 注册2003-09-18
    [转帖]胡服骑射与华夏文化、华夏服饰的复兴
    华夏复兴网  云尘子


    看到很多学者、专家在拿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来反对华夏服饰复兴,这是一个很难说清但是又应该说一说的事情,因为这是一件与华夏服饰复兴和华夏文化复兴关系很大的事情,所以,在此还不得不说一说。

    《史记·赵世家》等书中详细记录了此事。因为原文太长,我们有所选择地加以解说。

    所谓胡服,是指当时华夏族之外的胡人的服装,其关键在于袴褶,也就是上褶下裤,褶是夹衣,方便实用,这里指的是穿胡服;所谓骑射,是指学习胡人骑马作战的方式,改变原来车战的方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胡人的服装也不可能国君、官员和百姓的都一样,不可能文人、武士的服装都一样、作战时和平时的服装都一样,赵武灵王所提倡的是让赵国的所有人都改穿胡服,而不是只让武士、兵卒穿用;第二,在华夏服饰之中,并非将士、士兵也穿长袍大袖的服装,并非在平时和作战时都穿华夏礼服或华夏日常服装;第三,胡人是游牧民族,他们善于养马、驯马、骑马,而且他们民族所生活的地方适合于养马,华夏民族不是游牧民族,要有好马,从何得到的呢?华夏民族是否也应该成为游牧民族呢?第四,射箭在华夏也是极为重视的,但是,骑射却并非华夏方式,在当时情况下,学习骑射不是可以,但是,骑射是与攻城略地的目的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是直接与侵略他国的目的联系在一起的;第五,如果赵国后来连续二十几年的胜利是因为学习胡服骑射而得到的,那么,秦朝、汉朝、唐朝所穿的是华夏服装,他们对付外来侵略时又是怎么取胜的呢?最后,华夏服饰不是不能借鉴胡服而使我们自己适合于作战的服装,作战方式不是不能借鉴骑射而有我们自己的作战方式,所以,赵武灵王的做法,实际上是纯粹为功利而放弃华夏服饰的做法,是用骑射替代华夏作战方式的做法。

    在战国时期的周赧(nǎn)王八年,赵国国君赵武灵王为了实现霸业,为了攻城略地以扩大疆土,所以提出来“胡服骑射”的主张。这里要注意的是,第一,拓土开边、争占土地,都是国君的欲望,而不是百姓的理想,是否百姓之福?是否值得推崇?假如提倡拓土开边、争占土地,那么,我们就再也没有资格反对外来侵略,那将是一个“弱肉强食”、“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动物性世界,而华夏文化的理想是通过道德仁义而使天下归往的“王道”;当汉人被外族侵略的时候,我们义愤填膺,汉人去攻占他族的土地,不也是侵略吗?第二,华夏文化主张“国泰民安”,而不是“富国强兵”,在“国泰民安”的主张之中,既然是“国泰”,就不能没有力量保证百姓的生命与财产,就不能没有力量保护已有的疆土,其目的是为了使百姓安宁,而不是把百姓推到战场上去为了满足国君的欲望而充当炮灰,而赵武灵王的目的恰好与此背道而驰。第三,从当时的“天下”来说,因为天子所管辖的地方叫做天下,所以各个诸侯国合在一起就是“天下”,当时确实已经没有天子了,确实是霸道横行,但是,正因为没有人实行王道仁政,所以才争战不已,导致民不聊生。在春秋时代,相对比较好的是齐国的管仲,孔子说他“如其仁”,意思是说“算是有仁”,原因在于他“九合诸侯而不以兵车”,意思是说不用战争方式达到联合诸侯的目的,赵武灵王的做法却恰好是“以兵车”,所依赖的方式也就是战争,所以,他连管仲也不如。

    赵国的大夫公子成一开始反对胡服骑射的主张,为此而假说有病而不上朝。武灵王派人去劝说,所说的理由是“子不反亲,臣不逆君,兄弟之通义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华夏文化主张“从道不从君”,也就是说,无论是君臣还是百姓,谁的主张符合道义就服从、听从,如果不符合道义,即使是天子、国君、重臣的话也不服从。所以,在一个家庭之中,做父母的首先要考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道义,而不是要求子女必须完全服从;在一个国家之中,国君首先要考虑自己的政令、措施是否符合道义,而不是要求臣民必须完全服从。我们都反对那种“君教臣死,臣不敢不死;父教子亡,子不敢不亡”的说法和做法,这种说法和做法本身就是违背华夏文化原则的,武灵王要子女听从父母的,让臣民听从国君的,与“君教臣死,臣不敢不死;父教子亡,子不敢不亡”如出一辙,所以,他的说法和做法是违背华夏文化原则的。

    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玟技能之所试也,逺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舎此而袭逺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离中国,故臣愿王图之也。”这一段里,公子成说得很清楚了,“中国”也就是华夏之地,这个华夏是实行圣贤教化的,因为圣人以道义教化天下,所以,不敬畏圣人之言,必然违背道义;华夏是讲究用礼乐治国的,华夏服饰从黄帝时代开始就是与礼乐联系在一起的,而不仅仅是蔽身御寒的服装,武灵王要使全国上下都改变服饰,礼乐精神也将因此而受到损害;华夏文化是重视自强不息、“使养生丧死无憾,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然后使远方外邦之人效法学习、内心向往而愿意归附的文化,武灵王的欲望却是不顾国内百姓如何,却一心想侵略拓边、称霸诸侯、武力征服,因此是“变古之道”;武灵王的主张遭到了国内一些大臣的反对,百姓的反对之声也不会少,毕竟他的主张不是为了保家卫国,而是对外扩张,百姓不会不反对,因此是“逆人之心”。这样的做法应该赞颂吗?

    武灵王派遣了使者,没有达到目的,就自己亲身前来,好像是广纳忠言,却责备公子成是“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鄙事之丑”,又说“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寺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离。况于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智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辨,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焉。”话已至此,公子成不能不同意,不同意也没用了,只好接受国君所赐的胡服,这种做法与强制接受没有多少区别。同时,他说得冠冕堂皇,掩饰了拓土扩边的想法,而改成了防备四周侵犯的说法,可以说是“动之以利害”,而不是“晓之以仁义”。

    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这个改革,从成效来说,确实一时之间收获不小,七年之中,“略中山地字于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攻取丹邱、华阳、鸱之塞”,“取鄗石邑、封龙邑”;“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于云中九原”。但是,其中哪一项战绩是保家卫国的?哪一项战功不是拓土扩边的侵略?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连年的征战中死去的赵国以及与之作战的国家的百姓有多少?胡服骑射之后,导致礼乐道德完全崩坏,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威武数年的赵武灵王被自己的儿子派兵围困,被围困了三个多月,没有饭吃,就掏刚出生的小鸟吃,最后被活活饿死,《史记》的原文是:“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毂”下的“车”改为“鸟”] (què kòu)而食之,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这难道是真正的成功吗?

    宋代人袁燮在《絜斋家塾书钞》卷九中曾经说过:“为而不为则失事,机不当为而为之则失人心。且如赵武灵王之胡服骑射,商鞅之变法,苻坚之伐晋,似此之类,其始之不从者亦多矣,然数君者皆断以己意,而必于欲为,故终于致败乱者有之。”

    所以,胡服骑射的问题如何评价,涉及到对华夏文化认识的问题,涉及到是以王道为标准还是以霸道标准看待事物的问题。在现实社会中,在中华民族的复兴过程之中,华夏文化复兴不起来,华夏服饰不会被我们重视;华夏服饰与华夏文化的关系弄不清楚,支持华夏服饰复兴的不可能太多。

    谱名:孔祥东| 衢州派五支 子宣公后 |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angdong75    
    [url=http://weibo.com/u/1265953175?s=6uyXnP][img]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265953175/00cb6534/1.png[/img][/url]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625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