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总版主
  • 级别
    • 职务总执事
    • 财富1
    • 积分7367
    • 经验103783
    • 文章6291
    • 注册2003-09-18
    [转帖]重建文化中国,应对文化台独
    作者:王达三

    转贴自:儒家邮报

      【按:本文稿是一次时事讲座的底稿,有些内容没有展开,但有裨于时政而不乖乎传统,是以首发于中国儒教网(www.zgrj.cn)、儒教复兴论坛(www.rjfx.net)、王达三博客(http://wangdasan.vip.bokee.com),转载请注明出处。】

       简明目录

      引言:解决台湾问题有三条战线   

      一、“文化中国”与“中国文化”  

      (一)“文化中国”的含义及其意义
      (二)“中国文化”形塑“文化中国”  

      二、“去中国化”与“再中国化” 

      (一)世界范围内的“去中国化” 
      (二)世界范围内的“再中国化”  

      三、“去中国化”与“文化台独” 

      (一)“文化台独”的具体表现 
      (二)“文化台独”的严重危害  

      四、以“文化中国”应对“文化台独”   

      (一)回归“中国文化”,重建“文化中国” 
      (二)应对“文化台独”的几点策略和建议   

      结语:解决台湾问题要三位一体    

      

      引言:解决台湾问题有三条战线


    台湾问题是中国之痛,是中国之忧。能否解决台湾问题,不但关涉国家的领土完整、主权统一,也关涉中国能否真正崛起——不能设想一个崛起的大国存在严重的国家分裂问题,也关涉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不能设想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却不能冲出亚洲、拥抱大洋、走向世界,使中国由一个地区性陆地大国成为一个陆海合一的世界性大国。

    解决台湾问题的总方略,我个人认为,应该有三个层面的部署与准备:一是在军事战线上,以武力遏制台独,并在必要时刻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这是底线的也是不得以而为之的措施;二是在经济战线上,促进两岸经济融合,实现台海两岸经济一体化,造成台湾不得不跟着大陆走的事实,这是基础的也是可以乐观其成的措施;三是在文化战线上,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强化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这是虽不能立竿见影但却是不可或缺、影响深远的措施。  

    从目前来看,我们在军事和经济两条战线上的工作,做得比较扎实有效。但在文化战线上的工作,还存在很大不足,特别是对台湾大搞“去中国化”、推行“文化台独”的严重危害性认识还不够,而对它的批评也多停留在政治层面上而不能以文化的眼光进行审视。正因为如此,我们还没有一套应对“文化台独”的有效措施,只能听之任之、束手无策。  

    本次讲座,力图借鉴文化界关于“文化中国”的概念,对“文化台独”作一番省察,并相应提出应对“文化台独”的若干策略。主要讲四个问题:一、“文化中国”与“中国文化”,意在掌握“文化中国”的含义和意义以及“中国文化”形塑“文化中国”的事实;二、“去中国化”与“再中国化”,意在了解世界范围内“文化中国”的兴衰变迁以及台湾反其道而行之的历史和现状;三、“去中国化”与“文化台独”,意在介绍“文化台独”的表现及其危害;四、以“文化中国”应对“文化台独”,意在提出若干化解“文化台独”的策略和建议。 


      一、“文化中国”与“中国文化”

      (一)“文化中国”的含义与意义  

      1.“文化中国”的含义  

    “文化中国”(Cultural China)的概念首先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华裔学者杜维明先生于1987年提出,并在海内外学者中引起了广泛共鸣和热烈讨论。比如:美国著名华裔学者傅伟勋先生于1988年在台湾出版了《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一书;1990年一批海外华裔学者(具有耶教背景)在加拿大温哥华创办了《文化中国》杂志,成为讨论“文化中国”问题的一个主要平台。

    杜维明先生不但是最早提出而且也是充分论证和大力宣讲“文化中国”的人,所以他的观点具有很大代表性,也具有很大影响力。杜氏认为“文化中国”包括三个意义世界或者说三个层次:

    1)第一个层次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新加坡,主要是由华人组成的地方。按照我的理解,这个层次的“文化中国”是一个“疆域+民族+文化”的概念。这里要注意如下三点:其一,杜氏所说的“华人”就是汉人;其二,这些地方都包括一些少数民族(56个民族,香港欧罗巴人种已经占5%);其三,新加坡虽然以华人为主,但不在中国领土范围之内,所以应换为澳门——澳门再小,也不能忽视。这个区域在西方通常被称为是“大中国”(Great China)。

    2)第二个层次包括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比如东亚、东南亚、欧美、澳洲、非洲的华人社会,已经有近4000万人。按照我的理解,这个层次的“文化中国”是一个“种族+文化”的概念,即散布于世界各国的和中华民族主要是汉族具有血缘关系的华人(“离散华裔”,Diaspora Chinese)。这里要注意如下两点:其一,新加坡应在这个范围之内;其二,和中华民族具有姻缘关系的人以及血缘关系的华裔,也应该在这个范围之内(英法两国很注意保护自己在海外的英裔和法裔)。“华人圈”和“大中国”合起来,在西方通常被称为是“大中华”(Great Chinese)。

    3)第三个层次包括和中华民族既无血缘关系,也无姻缘关系的国际友人,比如研究中国文化的汉学家(Sinologist)、长期和中国打交道的企业家、政府官员等等。按照我的理解,这个层次的“文化中国”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即有些外国人因工作或生活等原因,而了解和同情、认同和支持中国和“中国文化”。这里要注意,并不是所有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都支持或认同“中国文化”,比如美国的“中国学家”(亦称Sinologist,但与汉学家不同),就多是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的文化间谍。

    按照杜维明先生的解释,“文化中国”的主词是“中国”,“中国文化”的主词是“文化”,主词不同标志着二者的重心不同,二者的叠加又凸现出二者的强相关性。对于这一点,我的理解是:“文化中国”是在世界范围内认同和归属“中国文化”的人与社会的集合体。这是“文化中国”的实质,换而言之,“中国文化”是“文化中国”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定。

    2.“文化中国”的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杜维明的“文化中国”主要是一个学术概念。“国家利益至上”!我们来理解“文化中国”概念的重要意义,不仅要从学术角度来把握,更要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待:

    1)“文化中国”给“中国”概念增加了新的维度,即文化的维度。“文化中国”不是否认中国具有领土属性(地理共同体)、血缘属性(民族共同体)、主权属性(政治共同体)、经济属性(经济共同体)等,而是在这些属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文化属性,亦即中国同时还是一个“文化共同体”,从而使“中国”这一概念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全面、系统和深刻。

    2)因为“中国”具有“文化共同体”的属性,所以我们思考和解决中国的问题,不能单纯从领土、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来入手,而是必须同时具备文化的维度和视界,注意激活和发挥文化的功能和作用,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问题,相应地把文化发展战略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体系中来,并使它占居重要的地位。

    3)因为“文化中国”不仅包括两岸四地,还包括海外华人和国际友人,所以我们还必须树立文化边界(软边界)、文化主权(软主权)、文化利益(软利益)、文化实力(软实力:约瑟夫•奈的soft power)、文化统战(软统战)等一系列新观念、新意识。进而言之,文化的边界,就是国家利益的边界;“中国文化”的所在之处,就是中国国家利益的所在之处。

    4)“文化中国”概念的本质属性是“中国文化”,而这个“中国文化”,按照杜维明先生的解释,是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其他文化,包括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价值信仰,等等。(这也是我为什么给“中国文化”打上引号的原因)这个见解,促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和定位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引导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重建大业。

    (二)“中国文化”形塑“文化中国”

    1.“文化中国”得以出现的原因

    历史上的中国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无论是王朝代兴代起,还是民族时强时弱,抑或是内忧外患交叠,中国都没有象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巴比伦、古罗马、古玛雅等民族或文明一样灭亡或消失,相反却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融合(同质化即汉族化)、中国疆域的不断拓展(滚雪球即内吸器)、中国历史的连续一贯(五千年大历史)。这在世界历史上可谓是一枝独秀、别无二家,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荣光!(黑格尔的“故园说”)

    为什么中国会具有这样一个特点呢?《左传》上说:“国于天地,有与立焉。”就是说,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上立得住、站得久,就必须有一套自己的价值信仰和文化体系。而中国恰恰就有这样一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具特色、卓然有效的价值信仰和文化体系。更为关键的是,中国人历来非常珍爱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高度重视对自身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这,正是“文化中国”得以形成和延续的根本原因。

    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的“亡国”与“亡天下”之辨。“亡国”是指一个朝代的灭亡,“亡天下”则是指中国文化的灭亡。在他看来,“亡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亡天下”,即“中国文化”的学绝道丧。因此他主张:“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我们常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借自顾炎武所说的这句话。但我们实际上是误解了顾炎武的意思,因为他说的重心在于保“文化”,而不在于保“国家”——当然,保国家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个“执干戈以卫社稷”的爱国主义传统。

    知道中国人重视保护和传承自身文化特性和原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清朝末年山河破碎、国事陵夷的情况下,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仍然把“保教”即保“中国文化”与“保国”和“保种”并列为三大历史任务。因为他们深知,没有了共同的文化认同,也就没有了共同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中国的国家独立、民族统一、领土完整等最终会成为不可能。(梁济自缢、王国维沉湖)

    2.“文化中国”的若干重要理念“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此不可能详细介绍,只能拈出一些与“文化中国”有关系的重要概念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1)“大一统”——国家意识中国人的“大一统”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开始指是“天下”亦即“世界”的统一,因为早期的古人认为“中国”就是“天下”;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才逐渐演变成“中国”亦即“华夏”的统一。“大一统”观念不仅要求领土和民族的统一,也要求政治和文化的统一。比如,中国在4000多年前就提出了统一文字的任务(《尚书》),在3000多年前的时候就提出了统一语言的任务(《诗经》)。“大一统”观念对中国人的国家意识影响至深,比如我们经常会在历史书中看到“一统天下”的提法,《三国演义》开篇提出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更是广为人知。“大一统”观念使中国人具有这样一个意识,即中国必须统一,即使中国暂时哪怕长时间分裂,但最终也会统一。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分裂国家是不得人心的,也最终会失败的。

    2)“辨华夷”——民族观念在古人看来,“天下”(世界)上生活着三种群类,即华夏(文明人)、夷狄(野蛮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和禽兽。中国人很早就有民族观念,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事实上,古代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这种“我族中心”的意识,比如柏拉图的“三幸事”),因此主张严防和拒斥夷狄,“不与夷狄主中国”。但是华夏民族和野蛮民族的区别不在于生理意义上的区别,亦即种族和血缘的区别,而是一种文化的区别,即认同“中国文化”的人哪怕是夷狄(种族)也是华夏族(文化),否认“中国文化”的人哪怕是华夏族(种族)也是夷狄(文化),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个“进诸华夏则华夏之,进诸夷狄则夷狄之”的说法。从这个角度来看,古代中国才是真正的“文化中国”。正如香港著名学者金耀基所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国家,但它不同于现代民族国家(nation-state),而是一个以文化而非种族为华夷之别的独立发展的政治文化体(civilizational-state)。”

    3)“恋故土”——心理潜质中国人无论是在异国他乡,还是在天涯海角,都会非常眷恋故园、思念故土,魂牵梦绕的总是故乡和亲人。很多人不得已背井离乡时,往往会带上一掊乡土以示不忘根本。南宋有位著名画家叫郑所南,给别人画了很多画,但每幅画上都是兰花。他说:兰花有根无土,就像我们离开故土的游子;所以,希望大家看到兰花能睹物思乡,不忘恢复中原——与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何其相似!19世纪,大批华工到美国修建铁路,客死他国。他们最后的心愿就是能把自己的尸体哪怕是骨灰带回故乡。我们都看过电视剧《亮剑》,楚云飞逃离大陆跑到台湾时,也是在松树下取走一捧故乡土。(国民党元老于右任1962年以诗抒怀:“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归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过去,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正是这种浓重的眷恋故土的情结,使中国人永远都同自己的故土和亲人保持着一种血脉和精神上的联系。

    4)“尊祖先”——风俗习性有些外国学者曾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色就在于“尊奉祖先”,把“中国文化”称为是“拜祖教”。这个看法尽管有些以偏概全,但却不无道理。因为中国人确实崇奉和尊重祖先,每年清明节都要祭祖扫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第一次回大陆就是以回乡祭祖的名义,而且本来是要给先祖行三跪九叩之礼,因为年迈体弱才免除。但宋楚瑜回大陆回乡祭祖,则真是给祖先不折不扣行的三跪九叩之礼,而且他还跑到陕西祭拜黄帝。因为黄帝是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和人文始祖,正如台湾著名诗人邱逢甲在《落叶恋根本》诗中说“人生亦有祖,谁非黄炎孙?”所以,中国人慎终追远、感恩祖先而公祭黄帝已经有4700多年的历史——即使在文革期间也不曾中断(孙中山、毛泽东也曾公祭黄帝)。“数典忘祖”、“背祖离宗”这在古代中国都是非常厉害的谴责用语;而最严重的惩罚,不是官方处以人死刑,而是人死后不得入祖坟,不得和祖先并列。

    5)“无神论”——宗教特性中国宗教一向以儒释道三教并称,但这三大宗教具有“无神论”的传统,特别是都没有主宰性、人格化、一元论的最高神,因此中国从没有过诸神之争和宗教战争。然而,耶教和伊斯兰教等其他世界各大宗教就有很大不同。以耶教为例:上帝是最高的、唯一的神,不信上帝或者违背耶教教义的人,就是异端,就要送进宗教裁判所,就要烧死(男或女)或者溺死(女),比如贞德、布鲁诺、塞尔维特等人就是被烧死的;其他民族不信耶教,就要对你发动宗教战争,比如十字军东征(8次)。当然,耶教在现代变得有些温和了,但实质却没有变,比如亨廷顿为什么倡言“文明的冲突”,认为儒教中国会和伊斯兰世界联盟对抗耶教世界(9•11事件),就是因为中国人和阿拉伯人不信耶教!中国无神论的宗教基质,确保了“中国文化”具有很大的宽容性和温和性,不但能吸收外来各种文化和宗教,而且也使中国人能够很快融入到其他宗教和文化中去,有利于“文化中国”的形成(海外华人往往能很快融入当地文化和社会,但伊斯兰教徒就很难,比如伦敦地铁爆炸事件、法国巴黎骚乱事件)。

    【本节结论】“文化中国”的概念确实揭示了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因为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文化欧洲”或“文化美国”或“文化俄罗斯”或“文化印度”之类的概念和事实。(印度非常羡慕中国能靠华人华侨获得大量启动资金)欧美国家在文化上有着很大的同根性,但是这些国家“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俄罗斯和印度在海外的移民也很多,但他们很少有祖国或母国或故国的概念。或许犹太人和吉普赛人也是保持自身文化的意识最为强烈的两个民族,但不要忘记,宋朝时期迁入中国的犹太人和元朝时期迁入中国的吉普赛人都先后融入到中华民族中来。反观华人,无论是在天涯海角,还是在异国他乡,大多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而心系母国、神念旧邦——不要忘记,抗日战争时期海外曾华人纷纷回国参加抗战;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波海外投资有70%来自港台地区和海外华人。

    二、“去中国化”与“再中国化”

    世界范围的“文化中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所变迁和转换,大体上经历了一个“中国化”→“去中国化”→“再中国化”的过程。“去中国化”和“再中国化”三个概念,是台港澳以及新加坡等地经常使用的学术术语,指和“中国文化”的疏离或亲近。世界范围内的“去中国化”的历史和“再中国化”现状,可以为我们了解“文化台独”提供一些背景性知识。

    (一)世界范围内的“去中国化”
    1.欧美的“去中国化”

    中欧交流开始于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唐宋时期已经变得比较频繁了(欧洲人袖口或胸口上的丝绸),而元明时期的文化交流已经开始变得比较普遍和深入(马可波罗、利玛窦)。欧洲人正是从来华商人、教士、使者、游客那里陆续了解并接受了一些“中国文化”,也正是中国的科技(如四大发明)、文艺(如小说绘画)、思想(如人文主义)对欧洲近现代文明的肇造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十八世纪欧洲有个著名的启蒙运动,其实质是打破宗教神学的牢笼、确立人的尊严,而启蒙运动的思想资源有很多就是来自中国的无神论、泛神论、道德观、伦理观、政治观等。(笛卡尔、莱布尼茨、伏尔泰、狄尔泰、孟德斯鸠、魁奈等对中国文化崇拜有加)。依此而言,近代以来的欧洲曾有过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其中的一部分人成为杜维明先生“文化中国”第三层次的组成部分(雨果呵责英法两国为强盗)。

    但是,也就是在欧洲崛起的过程中,中国国力益渐衰落。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欧洲列强及其“新生儿”美国,无一例外地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整个欧洲流行“黄祸论”并延及美国。“中国神话”被欧美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打破,欧洲也由此开始了“去中国化”的过程(十九世纪欧洲各国盛行“黄祸论”,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特意创作了一幅《黄祸图》,送给俄国沙皇等欧洲君主,呼吁欧洲联合起来征服中国)。欧洲人不但认为中国文化了无长处,就连中国人也被视作是“劣等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由于战争和意识形态等多种原因,第三层面的“文化中国”在欧美国家中近乎消失,甚至在苏联和美国,纯粹的汉学研究也受到很大压力(监控、监狱,周恩来总理1972年邀请美国汉学家费正清访问中国,尼克松访华时在飞机上看的就是费的《美国与中国》)。

    2.亚洲的“去中国化”

    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在历史上一向属于“中国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是古代“文化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们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典章制度、社会模式等,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朝鲜和日本国名的起源、朝鲜的韩服、日本的和服、日本人的姓氏;朝鲜、日本、越南的教科书都用汉字写就,作为知识分子不认汉字或不会汉语,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事实上,这些国家在历史上不但属于“文化中国”的范围,而且是中国的“附属国”和“朝贡国”,属于古代中国“朝贡体系”的组成部分。(中国晚清时期保护朝鲜和越南,朝鲜一度要求把自己领土纳入到中国版图之内)

    但是,伴随着中国的衰落和沉沦,中国和中国文化魅力不再。从19世纪开始,东亚、东南亚诸国相继开始了“去中国化”。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一直主张“和魂汉才”,明治维新之后则主张“和魂洋才”和“脱亚入欧”,后来则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凶恶残忍的敌人(称中国是“东亚病夫”)。二战之后,北韩不用说了,南韩由于被纳入到冷战体制中,采取了非常严格的措施,比如禁止使用汉字、抹去朝鲜文字中汉字的印迹等来消除“中国文化”的影响。越南受法国殖民多年,后来又大力反华,“去中国化”的痕迹非常明显。至于东南亚其他国家,尤其是印尼,大规模的排华事件时常发生,华文教育一度被禁止。就连华人占主体的新加坡,也一度在李光耀的带领下推行“去中国化”。


    3.大陆的“去中国化”

    前面已提到,古代中国是一个“文化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起源17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最大的特点是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在此之前,欧洲各国并没有明确的领土、国界、主权、种族或民族等意识。1618年到1648年,欧洲各国为了争夺利益和权力而展开了长达三十年的大厮杀,结果是于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确认了欧洲各主要国家的领土和国界,并规定各个国家享有国际交往中的主权和对自己领土上居民的治权,从而初步形成了欧洲现代民族国家体系。1945年的“雅尔塔体制”则初步确立了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民族国家体系;上个世纪下半叶东西德国、南北也门的合并特别是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则是一次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当代大变动。从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来看,中国主要包括两岸四地,是一个领土和主权的概念。)但是近代以来,中国(大陆)“去中国化”的力度和程度要远比其他地方严重!近代以来中国(大陆)“去中国化”大体上经历了“器物去中国化”(洋务运动)、“制度去中国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文化去中国化”(“新文化运动”)三个阶段。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中国的知识精英以“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打倒孔家店”(吴虞、胡适)、“不读中国书”(吴稚晖、鲁迅)、“拼命往西走”(陈序经、胡适),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全盘西化”的路子(有人甚至主张取消汉字、实行汉字拼音化或汉字拉丁文化)。“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化”的摧残更是无以复加:古籍古画被烧掉的不计其数,文物古迹被破坏的不忍卒视(南京栖霞山佛像头全部被砍去),“红卫兵”挖孔德成(孔子第77代嫡长孙)的父亲孔令贻的坟墓并鞭尸(孔子是谁?“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和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世界十大文化巨人之一。中国有孔子,就如耶教有基督、佛教有释迦牟尼、伊斯兰教有穆罕默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搞市场经济,“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拜物主义肆意横行,也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次巨大颠覆,是“去中国化”的一个变种。

    4.台湾的“再中国化”

     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一体同袍、血脉相连,文化更是不分轩轾。十七世纪伊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相继觊觎和侵占台湾,1624年荷兰殖民者独占台湾,直到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为止,历时38年。荷兰殖民者对台湾主要是实行军事占领和经济掠夺,对“中国文化”破坏不是很大。但是,1895年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时,严格推行“皇民教育”即“奴化教育”,给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造成严重混乱。(李登辉就自称是日本人,至今10%左右的台湾人认为台湾是日本的一部分。)

    但是,二战结束之后,与世界“去中国化”潮流有所不同的是,台湾掀起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再中国化”热潮。(国民党及其三民主义皆认同“中国文化”。中山先生说:“中国有一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我的革命就是继承这个正统思想而发扬光大。”蒋介石先生以继承中山先生衣钵自任,在大陆时就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有“新生活运动”。)1952年国民党就把“保卫中国文化”作为“建设复兴基地”的重要任务之一。1966年大陆发动“文化大革命”后,作为应对措施,1966年底蒋介石先生在台湾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并亲自出任复兴委员会会长,运动的内容包括推广国语、整理古籍、加强研究、重视教育、规范伦理、指导生活、参与经济、融入政治等等。该运动一直持续到1988年蒋经国先生去世,培养了大批热爱“中国文化”的知识分子(台湾新儒学运动),重塑了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可以说,在蒋氏父子主政期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岸必须统一(当然,统一于“三民主义”),是台湾民众的一个基本共识。

    (二)世界范围内的“再中国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一个“再中国化”的热潮,“文化中国”逐渐恢复并持续拓展,并成为世界上一个具有独特和巨大魅力的现象。

    1.大陆的“再中国化”

    “文化中国”恢复和拓展的最主要动因是中国实力的持续增长和益渐崛起。在这个方面,亨廷顿《文明的冲突》(1997)对我们最有启发。首先,他把文化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叫“工具文化”(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指器物和制度;一部分教“终极文化”(马克斯•韦伯的“价值理性”),即价值和信仰。接着,他把“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西方化)分解为两个过程,一是“工具文化”的“现代化”,一是“终极文化”的“现代化”。最后,他提出四种现代化模式:第一,“拒绝主义”,即两种“现代化”都不要,因而陷入贫穷落后,如美洲印第安人;第二,“痛苦主义”,即“工具文化”没有取得大的“现代化”成就,但“终极文化”却彻底“西方化”,因而陷入既贫穷又混乱的状态,如非洲一些国家;第三,“基马尔主义”(土耳其、基马尔),两种文化都实现“现代化”,但丧失自我,成为西方附庸,如土耳其;第四,“改良主义”,即“工具文化”的现代化非常成功,“终极文化”在开始是“西方化”,但伴随着“工具文化”的巨大成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将不断提升,本民族传统文化开始回归,如日本、韩国。亨廷顿认为,中国也已经走上了“改良主义”的道路,即是说,伴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实力上扬,中国人正在逐渐认祖归宗,回归“中国文化”。(这一点亦为约瑟夫•奈所赞同)

    亨廷顿的这些观点是十年前提出的,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正在见证着“中国文化”的复苏与复兴:读经热、国学热、论语热(于丹热)、孔子热、儒教热、私塾热、书院热、国服热、传统文物热、传统节日热、传统礼仪热、中华纪年热、祭祀黄帝热如火如荼,遍及中国大地,而且出现了民众与精英、民间与官方互动的势头。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大量引用中国传统诗词和经典,感动得海外华人华侨热泪盈眶;2006年胡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以传统文化诠释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被海外媒体称为是“中国文化复兴宣言书”。而在全球创办500所孔子学院的计划和措施(胡主席亲自抓),则是“中国文化”重新走向世界的标志。

    2.亚洲的“再中国化”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纵览人类五千年文明史,提出“文明的轴心期”说(《大哲学家》),认为世界上每种主要文化(耶教、儒教、佛教、伊斯兰教等)都会有一个主要国家作为承担者。这个思想,被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历史研究》)、美国战略家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所继承和发挥。亨廷顿认为,一种主要文明,必须有个核心国家,其周围则散布着一些边缘国家;中国就是儒教文明的主要承担者,而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儒教文化圈天然和必然的边缘国家。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早在八十年代,以亚洲“四小龙”(韩国、台湾、新加坡、香港)的发展经验里面就有中国文化的巨大因素。九十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睡狮”(拿破仑)的苏醒和中华“巨龙”的抬头,“四小龙”的风光不在,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中国犹如一个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周边国家了解和接近“中国文化”,有的甚至做过了头,来抢“中国文化”。比如韩国:抢注端午、祭孔大典为世界非物质类遗产,说汉字、四大发明、浑天仪起源于韩国或为韩国人的发明,认为孔子、老子、李时珍都是韩国人,甚至说温总理的祖先是韩国人并希望得到中国官方的确认。(必须看到韩国的一些不良用心——亚东会上五名韩国运动员打出“长白山是韩国领土”的牌子;以“世宗学院”对抗“孔子学院”)越南的春节迅速恢复,印尼取消了华人自办中文学校的禁令,新加坡人穿起了唐装和汉服,甚至有新加坡人提出要以黄帝纪元来取代西方纪元。日本是个特例,对中国的崛起心怀恐惧,因而贬损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事情不时发生(“日语中心”对抗“孔子学院”)。但也要看到,有些日本人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提出“脱欧入亚,回归中国”的策略。(近藤大介:《日本,应与中国结盟——2020年,日中同盟将改变世界》,英文名称Return to China,2006)

    3.欧美的“再中国化”

    前面提到,一种文化或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或沉沦,是以一个核心国家的崛起或沉沦作为前提(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以及近代中国)的。中国的崛起,不但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的格局,而且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热”和“中国文化热”,从而极大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再中国化”。(不讲亚非拉小国的原因,主要是不想以中国和这些国家进行比较。)

    欧美“再中国化”的表现很多,比如:春节成为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节日,纽约甚至把春节作为法定节日放假半天;在多伦多、巴黎、伦敦、莫斯科、悉尼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中国城”(唐人街);欧美出现了“中文热”,美国现在的学习中文的市场达1000万人,十年之内可能扩展到3000万人;中国宣布在世界上建100所(后是500所)“孔子学院”后,欧美各大学蜂拥而至抢办“孔子学院”,国家汉语办门庭若市,在欧美甚至出现了祭拜孔子的现象(早在20世纪80年代,欧美华人就祭祀孔子,但现在已有大量非华人参与者),许多专家说这是孔子的第二次“周游列国”(第一次是孔子在春秋时期周游列国;日本人认为日本的悲哀就在于,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知道发动世界大战的天皇和东条英机,但说不出任何一个日本的文化名人);伴随中国国内的“国学热”,欧美的“汉学热”迅速升温(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世界汉学大会有近二百名汉学家参加);中国的武术、气功、太极拳、中医(美国医保草案中有三十多条把中医纳入实施计划)、书法、绘画、甚至是扭秧歌成为欧美一些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4.台湾的“去中国化”

    与世界范围内“再中国化”的大势背道而驰的是台湾的“去中国化”。分析其原因,主要有这么几条:其一,老一辈从大陆去台湾的人正逐渐消失(尤其是蒋氏父子影响的式微),而他们的消失(如于佑任、郝伯村)就意味着“中国文化”影响的下降;其二,台海两岸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的此消彼长,使台湾彻底放弃了统一中国的决心和勇气(如果他们有的话,这倒是个好事情),因而必然“去大陆化”,而“去大陆化”最好的方法则是“文化台独”;其三,台独分子(以民进党和台联为代表)分裂国家和民族的阴谋正逐步实施和推行,“去中国化”是他们的重要王牌(引导和煽动民意);其四,美日妄图利用台湾问题阻止中国崛起的阴谋,尤其是日本在“文化台独”上的推波助澜作用十分明显(“日台同根论”、“日台一家论”、“日台一国论”)。(第三节我们会着重分析“文化台独”的表现及其危害)。

    【本节结论】通过分析“文化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和现实,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世界范围内“去中国化”或者脱离“文化中国”的时候,台湾恰恰是在“再中国化”;当世界范围内“再中国化”或者回归“文化中国”的时候,台湾在“去中国化”或者游离出“文化中国”。遗憾的是,台湾的“再中国化”也好,“去中国化”也好,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前者是应对大陆“文化大革命”,因而大搞文化复兴,目的是想争夺中国文化和中国的“正统”(蒋介石本人是个耶教徒,临死时棺材里面放的是《耶经》);而后者则恰恰是想分裂在中国。

    三、“去中国化”与“文化台独”

    台湾的“去中国化”和“文化台独”大同小异,前者政治性强些,后者文化性强些;前者实践性强些,后者观念性强些。但两者的目的都在于鼓出和制造台湾独立,因此两者可互相换用。

    (一)“文化台独”的具体表现

    1.异化语言文字

    “文化台独”异化语言文字的动作主要有三点:

    1)推行所谓“台湾国语”。在历史上,中国有很多方言,但官方必须使用“国语”(孔子称“雅言”,古人多称“官话”,明朝的一些官员因为说不好“国语”而被打板子)。民国时期国民党在全国推行“国语”(普通话),新中国继承了这一传统。台湾在国民党执政时期,也是推行普通话,学生在学校不说普通话就要罚站(日据时期学生说中国话也罚站)。但是李登辉主政以来,特别是陈水扁上台以来,大力推行“台语”即“闽南话”或“客家话”(台湾人多是闽南移民),并以之为“国语”或“母语”。如今,台湾的教育、电视、电台以及官方语言大部分已经变成“闽南话”。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说普通话,也往往被叩上“忽视台语”、“忽视台湾”甚至是“亲共亲中国”的帽子。

    2)使用所谓“通用拼音”。很长一段时间里,台湾一直没有使用汉语拼音(使用传统的正反切,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推行汉语拼音方案)。1999年台湾当局原本决定推行汉语拼音,但陈水扁上台后台湾教育当局(台独大本营之一)硬是改为“通用拼音”(有15%的发音和汉语拼音不一样),以便和大陆区别开来,提出“要国际化不必然要通过大陆”(汉语拼音是借鉴拉丁语系的字母),甚至有人主张完全采用拉丁语系的拼音方案来代替“汉语拼音”方案。

    3)坚守所谓“正体字”。台湾一直使用繁体字,但台独分子等人坚持称繁体字为“正体字”,以和大陆所说的“繁体字”区别开来。“繁简”之分,是个技术问题;“正简”之分,是个政治问题,因为和大陆的说法不一样。(马英九就坚持称繁体字为“正体字”,并呼吁把台湾特别是台北打造成“正体字之都”,认为使用“正体字”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正统,而大陆因使用简体字已经不能代表中国了。)此外,台湾当局还禁止在台湾使用简体字,特别严格禁止大陆简体书籍在台湾的发售和流行,以限制和抵消大陆的文化影响。

    2.篡改历史记忆

    “文化台独”篡改历史记忆的动作主要有两点:

    1)抹杀大陆痕迹。国民党主政台湾时期,台湾历史课程设有世界史和中国史两块,而中国史一直是从三皇五帝讲到台湾和大陆的分裂以及各自的现状。但是,2004年台湾当局公布的《普通高级中学历史科课程纲要草案》规定:高中一年级上学修台湾历史;下学期修中国史,从远古时代讲授至明代初叶郑和下西洋。明朝中叶以后,包括清朝及中华民国的历史,全都被放进高中二年级的“世界历史”课程中。这样,大陆就成了“外国”,中国历史成了“世界历史”,而“国父”孙中山竟然成了外国人。(这套教材已于2006年开始使用。)

    2)突出台湾意识。1997年台湾当局按照李登辉授意推出《认识台湾》教科书,在小学范围内作为通用教材。这一教材极力鼓吹“我们都是台湾人”,宣扬所谓“台湾魂”和“台湾精神”,把“中国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等名词全部删除。突出了台湾(本土)历史、台湾地理、台湾风俗等,目的是突出台湾意识,给孩子们灌输台湾不属于中国和台湾要独立或已独立的观念。但是,如今的台独分子对这个教科书已经不满意,正在酝酿编写单独的台湾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主干课,也就是说准备彻底废除中国历史课。

    3.凸现文化差异

    “文化台独”刻意突出两岸文化差异的动作主要有四点:

    1)“台湾文化多元论”。这种观点认为“台湾文化的要素是多元的,揉合了荷兰文化、日本文化、原住民文化、汉文化、西洋文化,而中国文化是只台湾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台湾文化是在台湾产生的文化,是台湾人共享的文化”。(民进党《文化政策白皮书》)谢长廷更是明确指出:“台湾在日本强调法治之下己经愈来愈不像中国人了。”

    2)“两岸文化不同论”。这种观点认为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不同,因为台湾是海洋文化和蓝色文明,而中国是大陆文化和黄色文明。谢长廷说:“五十年来的‘统治者’是大陆文化,而‘被统治者’是海洋文化,大陆文化是保守、僵化的,比较不会变动,但台湾民间的海洋文化是冒险的、模仿的、比较求新求变。”他还喊出了“海洋文化的新兴国家”的口号,表明了其理论的政治目的性。

    3)“大陆文化低级论”。这种观点认为“中国文化”野蛮落后、低级幼稚,因此必须“淘汰”或“抛弃”。李登辉曾经公然侮辱“中国文化”是“骗人的文化”。谢长廷则说:“大陆来台的比较野蛮、低落的国民党政权要想控制文化水平较高的台湾人民。”民进党认为:“过去的‘中华民族—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因为违背了多元融合的理念,并且有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的主权要求”,因此“必须逐渐彻底抛弃”。(民进党《文化政策白皮书》)

    4.制造族群矛盾

    “文化台独”制造族群矛盾的动作有主要三点:
    1)突出“原住民”和“外来人”的差异。所谓“原住民”即高山族,分属9个不同的族群,现有人口大约36万人。台独分子提出:“原住民”是台湾最早的、最合法的居民;“原住民”与“外来人”不是一个民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台独分子的目的在于说:“由于早期(1945年之前)台湾人与平埔族(高山族的一支)通婚育了新血统,所以现在的台湾人就不属于中华民族。”(陈水扁做台北市长时将“介寿路”【取自贺蒋介石寿诞】改名为“凯达格兰大道”【凯达格兰是高山族一支】,曾引发巨大争议。)
    2)突出“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差异。台独分子认为:1945年之前来台的大陆人(以闽、粤为主)经过长时间的融合,已经成为变成台湾本土居民即“本省人”;而1945年之后来台的大陆人作为“外省人”,不但与“本省人”有很大差别,而且一直奴役和压迫“本省人”;“二二八事件”(民进党说是“官逼民反”,国民党说是“民逼官反”,最新研究资料表明是日本人的阴谋)就是“外省人”血腥镇压“本省人”的典型例证(为此把“台北公园”改为“二二八纪念公园”)。以至于凡是支持中国统一的人,就是“外省人”,就是忽视甚至抹杀“本省人的利益。”在这个大帽子之下,很多人不敢公开支持祖国统一大业。
    3)突出“台湾人”和“中国人”的差异。台独分子认为,所有居住在台湾的人,尽管内部存在种种差异(“原住民”、“本省人”、“外省人”),但经过共同的政治、文化、经济熏陶,已经都变成了“台湾人”,已经和大陆的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已经不是一个民族;而根据《联合国宪章》(1945年)有关“民族自决”的理论,台湾人完全有权利组成一个新的国家。
    5.“正名化”运动

    “文化台独”的“正名运动”主要动作有三点:

    1)国名的“正名”。1997年,台独分子正式提出为台湾正名,主张以“台湾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的国名,并发布《国是建言——正名台湾为台湾》的宣言。从此,国名问题成为台湾“正名化”运动的焦点问题,按照陈水扁的说法是“台湾正名、国家制宪”,其实质上就是想推行“法理台独”。

    2)社团的“正名”。1999年,经李登辉授意和批准,“内政部长”黄主文宣布以前冠“中华民国”、“中国”或“中华”为名称的民间社团(非政府组织,NGO),应冠以“台湾”名称。这是台湾当局把“台湾正名”正式纳入体制内轨道的开始。

    3)企业的“正名”。2007年以来,有着111年历史的台湾“中华邮政”改名为“台湾邮政”,有近60年历史的台湾“中国石油”改名为“台湾石油”,台湾“中国造船”改名为“台湾国际造船”。(大陆中国邮政公司网页迅速把“台湾邮政”纳入地方省市邮政公司名单,和山东邮政、香港邮政等并列,台独分子大呼吃亏。)

    6.“去蒋化”运动

    “文化台独”的“去蒋(蒋氏父子)化”运动的主要动作有两点:

    1)贬损蒋氏父子形象。指责国民党政权是外来政权,诬蔑蒋氏父子是大独裁者和刽子手,攻击蒋介石先生是血腥镇压“二二八事件”的元凶,认为蒋介石父子的“党禁”政策压制了台湾的民主和自由,等等。

    2)抹除蒋氏父子痕迹。具体内容有取消蒋介石纪念日,撤换钞票蒋介石肖像,改名“中正路”、“中正纪念堂”,改名“介寿馆”为“总统府”,将“中正国际机场”改名为“台湾桃园国际机场”,大规模拆毁蒋氏父子的雕像,撤慈湖蒋家陵寝“宪卫兵”,鼓动人们不要去慈湖谒陵,把“经国号”二代战机改名为“雄鹰”战机,等等。

    7.亲日反华言行

    台湾受日本影响很深,目前在台湾有很大一股亲日反华的势力在活动。“文化台独”的亲日反华言行主要有:

    1)美化日据时期。李登辉、陈水扁、吕秀莲、许文龙、金美龄等人说:“日本统治台湾时,台湾经济很繁荣,社会非常富裕,简直与天堂相去不远”,“日本的台湾统治确实称得上全世界最有良心之举”。

    2)加速再日本化。日语成为台湾的第二大语言,台湾电视电影市场充斥着日本的影视品,日本的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在台湾死灰复燃。台湾“再日本化”即回归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文化环境的可能性逐渐增大。

    3)加紧台日勾结。民进党成立了“台日友好协会”,主张“台独”的“台湾教授协会”公然高唱日本军歌,高喊“告别中国,台湾独立”的口号。而在日本,成立了大批亲台团体(如“日华议员恳谈会”、“日台友好恳谈会”、“李登辉之友会”、“陈水扁之友会”),专门为“台独”分子提供各种帮助。

    4)出卖钓鱼群岛。亲日反华分子或认为钓鱼岛是“无主之岛”(前台湾驻日代表许世楷说“钓鱼岛离台湾和日本都很近,到底属于哪边的领土,应由双方一起正式商谈解决”),或认为钓鱼岛是日本领土的一部分(2002年李登辉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说:“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所有权应属于日本冲绳县”)。

    (二)“文化台独”的严重危害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具有促进和维系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功能。比如,东西德国统一、南北也门合并以及目前朝鲜和韩国的精神联系纽带,就是因为这些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如果一个国家的不同民族之间或同一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过大,则容易导致国家分裂倾向,暂且不论苏联、南斯拉夫的解体,就连英国(北爱尔兰)、西班牙(巴斯克)、加拿大(魁北克)等发达国家也存在国家分裂倾向。(美国的“魁北克忧虑”导致斯特劳斯“新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主张回归耶教传统和强化英语教育。)如果想在一个国家内部制造分裂,一个虽然未必能够直接见效但影响却很深远的方法就是实行“文化殖民”以消灭其固有的历史文化传统,或促进和彰显同一族群内部或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性,以改变这个特定族群或特定成员的文化认同,进而弱化乃至消灭其原有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德国占领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后推行德国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教育【都德《最后的一课》】,满清占领中原后篡改历史,日本占领东三省和台湾后同样实行突出日本历史的“皇民教育”。)这一点,早在150多年前就为龚自珍所看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音bing,器物),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古史钩沉论》)龚自珍这里所说的“史”,不仅仅是指历史(在“中国文化”中,“史”是文化之源和文化之宗),而主要是指整个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典章制度、社会模式等。

    “文化台独”的诸多观点和行为皆是颠倒黑白、信口雌黄、混淆视听、荒谬绝伦,完全不顾事实。比如:台湾文化正如齐鲁文化、巴蜀文化、江浙文化等一样,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相反;中原地区进入文明时代时,台湾还处于荒无人烟的状态;台湾文化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社会模式、典章制度等层面,本质上都是“中国文化”。又比如:台湾同胞(包括“原住民”)都是从中国大陆迁移过去的人,都是炎黄子孙的苗裔,和中华民族(主要是汉族)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台湾的历史不但是台湾同胞创建(如反抗荷兰和日本的殖民统治等),也有大陆人民参与(如光复台湾等)。(高山族同胞要讨回日本“靖国神社”的“祖先亡灵”,其代表人物、“立法委员”高金素梅受到台独分子的压力,被迫来北京参加高考并被中央民族大学录取)。

    “文化台独”倒行逆施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文化台独”来削弱台湾同胞对“中国文化”的文化认同,进而改变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比如: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都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按照海德格的说法,“语言是存在的家”,即是说语言是精神的存在,亦即文化观念和价值信仰的存在(福柯也曾揭示“话语”是一种“权力”;曼海姆甚至认为语言文字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意大利思想家则马志尼明确宣布:“凡是说意大利语的地方,就是意大利人民的家园。”所以历来各国都非常重视做好语言文字的统一工作(秦始皇统“书”;美国推行英语教育以同化移民),否则就会出国家和民族的分裂。(欧罗巴人种之所以会分裂成不同的民族,很大程度上首先因为语言文字的分裂,进而导致风俗习惯和国家民族的分裂。)如果台湾的语言文字都“去中国化”了,以至于到了最后台湾同胞都用日语了,那么中国统一的基础就会变得非常薄弱。又比如:作为一个共同体,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与核心。英国思想家费希尔说:“对民族精神的成长而言,最本质的东西是共同的历史、共同的遭遇、共同的胜利、共同的成就、共同的回忆以及共同的愿望。”如果抹杀了共同的历史记忆,民族精神就会暗淡无光,而民族和国家也就会分崩离析。

    总而言之,“文化台独”是一种以确立台湾独立性为价值取向,以“去中国化”为特征,为“台独”服务的文化思潮和社会运动。它在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上宣传“台湾独立”意识,目的是割断海峡两岸人民的历史联系、精神联系和血缘联系;其实质是要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逐渐建立“台湾独立”意识,将台湾从中国的母体中分离出去,并最终走向“独立”。然而,无论“文化台独”多么荒谬,用心多么险恶,尽管很多台湾人也进行了大量的斗争和抗议活动,但是,“文化台独”的各项措施却正逐步得到实施。以“正名”运动为例,2002年5月11日,台独分子举行了十万人的大游行,宣布了7条“正名”建议和措施:

    1)台湾人的国家名称不是中国,要求世界各国政府与人民不要以“中国人”来称呼台湾人;2)要求教育部重新制定以台湾为主体的教科书来教育下一代;3)要求中国石油公司、中国钢铁公司、中华航空公司等国营企业,率先丢掉“中国/中华/China”的名称;4)要求内政部禁止在台湾境内设立的社团冠上“中国”的社团名称,要求经济部禁止在镜内设立总公司的公司冠上“中国/China”的公司名称;5)要求立法限期登记立案的社团和公司,改掉“中国/中华/China”的名称;6)要求台湾政府驻外单位以“Taiwan”名称挂牌,并以此名称申请加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7)要求推动制定新宪法,将国号改为“台湾国”或“台湾共和国”。截止到目前为止,这7条建议除最后一条之外,皆已经获得实施。也就在我备课的这几天,台独分子又公然提出要取消或禁止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还通过了“国家语言发展法草案”,宣布台湾使用的所有语言都是“国语”。近二十年来来的“文化台独”运动,已经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即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严重混乱,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岌岌可危,台独倾向恶性膨胀。

    2003民进党公布的项调查结果显示:台湾民众中,62%认为自己是“台湾人”(即不是中国人)、18%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即不是台湾人)、17%自认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52%支持台湾独立,29%赞成统一,9%赞成维持現狀;2004年美国《华盛顿邮报》称:70%的台湾民众自称自己不是中国人而是台湾人;2006年一项调查显示:62%的人支持台湾独立,52%的人认为即使发生战争也应该独立。此外,资料显示近10%的人认为台湾是日本的一部分,认为台湾应该成为美国第五十一个州的人也不在少数。更为主要的是,“一国两制”在台湾没有任何市场,被普遍认为是“骗人的策略”!虽然有三成台湾民众主张两岸统一,但是他们的条件是大陆必须实行“自由、民主、宪政”(亦即台湾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否则免谈!这,有可能吗?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要清醒,不能相信我们的新闻媒体经常说的“文化台独”和“台独”遭到了绝大多数台湾民众的抗议和反对,实际上根本没这么回事,这纯粹是自欺欺人!到了把真实情况告诉人民以便做好准备的时候了!

    【本节结论】坦率地说,我个人认为:台湾从“文化台独”到“法理台独”已经是近在咫尺,而从“公投独立”到“宣布独立”也仅仅是一步之遥!“文化台独”已经把台湾裹挟到了战争的边缘!战争爆发在即,军事准备必须抓紧进行。但是,以重建“文化中国”化解和应对“文化台独”,也是一个必须的工作——因为即使打下来了,还存在一个收服台湾民心的问题。也就是说:以“文化中国”应对“文化台独”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和长远眼光的工作。



    四、以“文化中国”应对“文化台独”

    (一)回归“中国文化”,重建“文化中国”也就是在蒋经国去世前夕、“文化台独”即将开始冒出来的时候,1987年大陆、台湾和香港的一些学者曾希望同时在北京、香港和台北出版一个集学术性、思想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刊物,杜维明就曾建议刊物取名为《文化中国》。但是因为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特别是有关主管部门的谨慎,导致这个计划被搁浅。这不能不是说是一个遗憾,因为这导致我们在很长时间里丧失了对“文化中国”的解释权和引导权,也丧失了与海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文化统战的机会。一晃二十年过去了,“中国文化”开始复苏,“文化中国”渐露头角。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中国文化”和“文化中国”还远远没有形成气候,还很不如人意。拿国际上来说:学习英语的人将近十亿(全世界前十名考GRE和TOEFL得分最高的国家和地区,有四个在“文化中国”范围内,即中国、香港、新加坡和台湾,前三者占居前三名),而学习汉语的人还不到3000万,且多是华人华侨;每年中国中文影视书籍等文化产品出口还不到外国文化产品进口的5%!(美国宣称美国大片就是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边界)。国内情况仍然可用“糟得狠”来形容。幼儿读经引来一片非议(欧美各国幼儿即普遍听读《圣经》、俄罗斯三五岁的孩子不会朗诵普希金的诗被看作是一种可耻的事情),人大办国学院引来一片责难(欧美各国设有“神学院”实际就是其“国学院”),公祭黄帝和孔子引来一片谩骂(著名学者徐友渔、葛剑雄说违反宪法)。相反,“‘国学辣妹’调戏孔子”、“章子怡PK孔子”等却引来一片喝彩!再看看我们的大学校长吧:2005年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到清华大学演讲,清华校长送给人家一方印并当场朗读,但吭哧半天没有读出“侉离分裂力谁任”的“侉”(音kua,离析、割裂的意思)字,先是念作“gu”,后有人提醒才改成“kua”!有这么一次也就算了,但2006年连战到厦门大学演讲,厦大校长又当场把“巍巍黉宫立东南”的“黉”(音hong,黉宫指学校)读成了“huang”。人大校长按中央授意,一直提倡儒学、国学、汉学,搞孔子研究院、国学院、汉学研究中心,提倡传统节日法定化和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但却于2005年春弄出“重振国学,脊续文脉”(本意是想说“接续”,历来没有“脊续”一词,文雅的说法应是“赓续”)的笑话。有这么一次也就算了,又于2005年夏接待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时引用《诗经》上的“七月流火”来形容天气炎热(原意为天气变凉;“流火”,秋天时天空出现的一颗星)。我经常引用《左传》上的一句话:“国于天地,有与立焉。”意思是说,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站得住、立得久,必须有自己历史传统和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但我们离开“中国文化”太久了,所以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很陌生、很冷漠,甚至是很残忍。2006年北大、清华、人大等十名博士生倡议《走出文化无意识,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中心意思是中国人不信耶教,就不要以“基督教”、“圣经”、“圣诞节”等东西来称呼与耶教有关系的东西,而应该称为“耶教”、“耶经”、“耶诞树”(港台新加坡皆如此)等,引起大轰动。但是,这个活动在国内遭到激烈批评,被称为是“当代义和团”。不难看出,要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和“文化中国”,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当务之急,是改变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评价,要对其有“了解之同情”(陈寅恪)和“温情与敬意”(钱穆),自觉回归“中国文化”。“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OH! MY MOTHERLAND—to Liang Qi Chao:Inches of my motherland are inches of the gold bullion. But now, it was carve up by Japanese & big powers, Who can help to stop them? Listen! The cuckoos are crying with worried tears again and again, Look! The mythical birds---Jinwei are trying to fill up the sea with pebble ever and ever!)这是清末著名学者黄遵宪赠送给国学大师梁启超的,题为《赠梁任父同年》乃是有痛感于台湾被割给日本,而表达誓死收复失地的决心。然而我们的大学校长,更不用说普通民众了,皆不能读出和理解这首诗了。然而,这首诗在台湾“统派”那里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几乎人人能背诵。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虽然台湾在“去中国化”和搞“文化台独”,但由于几十年的教育熏陶,“中国文化”仍然有很大影响!也就是说,大陆虽然有“中国文化”复苏和上升的迹象,但大陆民众在“中国文化”素养方面未必能赶上台湾民众。(连战回台湾后回答记者问时曾说:大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之少令人吃惊)我们经常批评台湾“去中国化”,这种批评当然为台独分子厌恶,但也为“统派”所反对。“统派”提出的问题是:大陆和台湾究竟谁在“去中国化”?他们的理由很多:台湾在清明、中秋、端午、春节时放假,大陆则否;台湾祭祀黄帝、孔子、仓颉(尽管黄帝陵不在台湾;仓颉造字)从未中断,大陆才兴起三五年(大陆祭祀黄帝即使在文革时期也不曾中断,祭祀仓颉则从未有之);台湾可以在婚丧嫁娶、传统节日时穿长袍马褂等民族服装,大陆则否;台湾使用繁体字(竖排),民众皆可阅读古书和写文言文,大陆则否,甚至连书信格式和称呼都不对;台湾中小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孔孟之道,大学生上的“通识教育”课也以传统道德为主;台湾大中小学语文课文言文比例虽然因“去中国化”而降低,但仍高达50%,而大陆中小学语文文言文比例还不到20%,绝大多数大学不开语文课(欧美国家大学必修课都有自己的本国文学课),等等。(我对陈福滨的回应:厕所Vs洗手间)“统派”认为,他们有资格批评“去中国化”和“文化台独”,但大陆是没有资格的;“中国文化”的正宗仍然在台湾而不是大陆!这种说法当然不对,政治分析和批评是必须的,当然文化分析和批评确实是不够格的。应该看到,大陆的“中国文化”确实复苏,但还没有台湾现状好;台湾现状虽然还要比大陆好,但却在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问题。重建“文化中国”对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意义,就在于利用台湾尚未完全“去中国化”的时机,实现与台湾“中国文化”的接轨与同步,通过共同的文化血脉,促使台湾民众坚守或回归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这两年,我们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两岸共同祭祀孔子并全球同步电视直播;比如邀请台湾民众来大陆祭祀黄帝和回乡祭祖扫墓,等等。但这些措施还远远不够,更为关键的是大陆十三亿人要回归“中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文化中国”的复苏与成就。“中国文化”五千年生生不息、愈挫弥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是中国人的精神生命和意义世界。每当“中国文化”处于艰难时期,总有一块地方能坚守“中国文化”,并最终能把她发扬下去。东晋时期北方蛮夷乱华,中国文化不绝如线。王船山说保存东晋的意义就在于“保江东以存中国(文化)之统”。大陆搞“文革”时,台湾搞“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林安梧先生说这叫“保台湾以存中国文化之统”。2005年台湾立法委员谢启大访问人民大学时说:如今台湾“去中国化”了,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重任就落到大陆身上了。这叫“保大陆以存中国文化之统”,这叫孔子说的“内省不疚,何忧何惧”,这叫孟子说的“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二)应对“文化台独”的几点策略和建议

    应对“文化台独”的具体策略和建议,可分成两块:一块是以我为主,大陆要做好“文化中国”的重建工作,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一块是专门针对“文化台独”展开工作。

      
    [ 此贴最后由孔卫东在2007-11-14 23:17:01编辑过 ]
    谱名:孔祥东| 衢州派五支 子宣公后 |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angdong75    
    [url=http://weibo.com/u/1265953175?s=6uyXnP][img]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265953175/00cb6534/1.png[/img][/url]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总版主
    • 级别
      • 职务总执事
      • 财富1
      • 积分7367
      • 经验103783
      • 文章6291
      • 注册2003-09-18
      1.重建“文化中国”

      以下各项建议,主要是以大陆为主重建“文化中国”。大陆“文化中国”的重建,必然使大陆变成一个“中国文化”的巨大磁石,使世界范围(包括台湾)内钟情“中国文化”的人找到共同的精神家园,使那些台湾游离于“中国文化”内外的同胞强化自己的文化认同和归属,进而达致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目的。

      1)重视传统节日

      春节(团圆喜庆)、清明节(慎终追远)、端午节(爱国主义)、中秋节(团圆喜庆)是中华民族诸多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四个节日。针对大陆“洋节”盛行、韩国抢注中国传统节日、台独分子取消中国传统节日的情况,应该把这四个传统节日法定化并给适当放假(台港澳以及新加坡皆放假、纽约春节放假半天);激活元霄节(正月十五)、中和节(二月二)、七夕节(应对西方“情人节”)、重阳节(敬老节)等传统节日;以孔诞为教师节(应对西方“耶诞节”,联合国、美国加州、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港澳的教师节都是孔诞日)、以孟子诞辰为母亲节(台湾学者首倡,应对西方“母亲节”)。另外,必须规范西方节日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尤其是“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耶诞节”等具有宗教意味的节日。

      2)重视传统祭祀

      黄帝是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孔子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全体中国人尤其是海外华人和台港澳同胞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是“文化中国”的典型象征。针对目前台湾普遍祭祀黄帝和孔子、海外华人往往归国祭祀黄帝和孔子、大陆也已开始公祭黄帝和孔子的情况,应该把两大祭祀提升为“国祭”(由国家领导人出席;目前已经有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参加,毛主席抗时期曾派人公祭黄帝)。必须在北京创建“先烈祠”(类似美国国家公墓或日本靖国神社),每年10月1日公祭先烈(从1840年以来的民族英雄,尤其要增加国民党在抗战中出现的民族英雄,以感染台湾同胞)。此外,可以考虑恢复天坛祭天和地坛祭地(创新形式,吸引海外华人)。

      3)重视传统服装

      古代中国被称为是“衣冠上国”,但近代以来中国成了世界上最没有自己传统民族服装特色的国度(欧美有西装、阿拉伯有白衫、印度有纱丽、越南有奥黛、日本和服起源于唐装、韩国韩服起源于明装)。针对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仍然在婚丧嫁娶以及传统节日等场合下穿民族传统服装、大陆兴起民族传统服装热的情况,应该鼓励和支持国人穿戴民族传统服装。民族传统服装应统称“国服”(不宜称“汉服”,避免汉族主义),包括汉服(指汉代服装,不是只汉族人服装)、唐装、长袍马褂、旗袍、中山装等不同系列(2000年上海APEC会议,众多国家领导人就一起穿戴改良的唐装,中国传统民族服装热由此开始;2006年河内APEC会议,胡主席特意穿戴“中国红”的奥黛)。官员不必完全以西装为正装,也可以穿中山装(马来西亚就把中山装法定为三种官方服装之一,中山装与印度的尼赫鲁装几乎完全一样)。

      4)重视传统礼仪

      古代中国被称为是“礼仪之邦”,但近代以来中国几乎所有的礼仪都西化了。针对台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还使用传统礼仪以及大陆传统礼仪热的情况,应鼓励和支持国人采用民族传统礼仪。特别是在婚丧嫁娶和传统节日中,应优先考虑采用传统礼仪,如春节给父母磕头(台湾很普遍)、清明节祭祖磕头(宋楚瑜回乡祭祖三跪九叩感动华人世界)等。尤其是中国青少年中应该普遍实行“成年礼”(这在国外非常普遍),这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是“冠礼”(20岁行“冠礼”,“成年礼”可以改成18岁到20岁,和高中毕业同步为好)。此外,入乡随俗,他国外交人员来华时,可以考虑不使用拥抱亲吻等西方礼仪(金日成怒斥拥抱亲吻握手不卫生,因而北韩恢复了传统的作揖礼仪)。

      5)重视传统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重建“文化中国”成功,就必须把“中国文化”的种子种植在青少年的心中。针对台湾青少年比大陆青少年的“中国文化”素养要好,而大陆也已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从唐诗热到读经热、从国学热到论语热)的情况,应进一步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鼓励少儿读经,放开私塾教育(教育部已允诺),允许创办传统书院(目前已有十几所专门研究传统文化的私人书院),增加古文在大中小学中的课程比重(小学德育应加上传统伦理道德内容,中学的中国地理和中国历史应为高考必考内容,大学应普遍开设以中国文学为主的大学语文课),国家应该增设“国学”学位(含学士、硕士和博士,由人大代表纪宝成提出,教育部正在酝酿)。

      6)重视传统文字

      汉字简化对于提高普通民众识字率确实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造成一定困难,比如很多人不能直接读古书,而很多字由繁变简后则走失了原意,如愛到爱(无心不可谓爱)、國到国(國有疆域之意)。针对台港澳以及一些海外华人和媒体使(如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用繁体字的情况,可以考虑在一些特定场合(如文化大典等)和特定书籍(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术著作等)中恢复繁体字(目前我们只允许一些老字号的匾牌使用繁体字,否则就要处罚),并逐步在文化教育部门推行繁体字。此外与文字相关的是,应该大力提倡普通话即“国语”。目前很多省市的人说普通话尚且不如台湾同胞,而近来方言电台和电视台则益渐增多,不是好事。

      7)重视传统纪年

      纪元和纪年问题在古代被视是大事,每个朝代创建之后都要改元。目前除欧美国家及其前殖民地国家普遍使用“耶教”纪元和纪年(A.D.在英文中是“in the year of our Lord”的意思,即“吾主纪元”或“耶稣基督纪元”)以外,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使用本国本民族传统纪元纪年(如伊斯兰纪元、佛教纪元、犹太教纪元、希腊纪元等,日本效仿古代中国使用天皇年号纪年)。针对目前台湾采用国号纪年和大陆出现恢复中华纪年呼声的情况,应该考虑使用黄帝纪元(中元)和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新加坡人最早建议使用黄帝纪元)。比如今年是中元47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8年(可简称共和58年或中国58年)。从感染台湾同胞的角度出发,使用黄帝纪年要比使用国号纪年好些。

      8)重视传统道德

      内在为道德,外在为伦理,每个民族的道德伦理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中华民族向来重视伦理道德,形成了丰富系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传统(比如尊老爱幼、尊师敬长、明礼讲信、邻里互助等),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优势所在。目前社会上伦理失范、道德沉沦、诚信缺失等情况比较严重,所以回归传统、重建道德是很重要的事情。应该重视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规范民众的伦理行为,引导民众的道德观念,比如制定《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等(胡主席的“八荣八耻”就有很多来自中华传统美德)。重视道德,是“中国文化”的本质内涵,也是“文化中国”的魅力所在。

      9)重视传统宗教

      宗教是一种文明的灵魂。目前世界各大文明背后都有一种主要的宗教作为支持(耶教、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佛教、伊斯兰教)。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必须与时俱进,针对台港澳和海外华人以及韩国越南等国家信仰佛教、道教和儒教的人必较多,特别是耶教等洋教在中国肆意扩张而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根据保守估计,中国耶教徒已经上亿,如果加上天主教徒以及在近来东三省受俄罗斯影响而恢复的东正教徒,中国洋教信众至少已有1亿4千万,而地下教会如家庭教会等更是疯狂传播,信众日多。洋教问题不是个单纯的宗教和文化问题,而是一个意识形态之争。美国国会每年拨款30多亿美元用于资助耶教传播;欧美国家对国外的慈善捐助大多打着耶教的旗号;中亚国家发生颜色革命,欧美宗教组织起了很大的作用;美国总统布什2005年访华就两天还要到北京耶教堂参拜,目的是批评中国宗教问题;布什回国之后就接见了三名中国自由主义者亦即耶教徒,目的就是想鼓励中国耶教徒的政治活动)的情况,有必要扶植本土宗教即佛教和道教(皆法定宗教),并考虑社会上出现的重建儒教的呼声,给予儒教合法地位(佛教成了权贵算命祈福的场所,而道教是扶不起的阿斗,中国古代一向是儒释道三教并称,而现在中国也被称为是“儒教中国”,“中华文化圈”也被称为“儒教文明圈”)。

      10)重视传统理念

      “中国文化”有很多宝贵的思想资源可以作为解决当前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王道仁政的政治思想、政通人和的和谐社会思想、天下大同的和谐世界的思想、睦邻友好的国际外交思想等。西方很多思想家认为人类要生存下去,世界文明就必须有个东方转向亦即中国转向。此外,“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对立状态,而是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包括了和“中国文化”的结合与融合。(以上详见王中人:《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提出的创新国家,胡主席的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八荣八耻等,明显地吸收和容纳了“中国文化”中的思想资源。胡主席耶鲁大学讲话就是我党重视“中国文化”思想资源的最好文本。

      11)重视传统影视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也是个传媒社会,电影电视在民众生活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认为美国大片可以和美国军事力量媲美)。针对日本影视剧侵占台湾市场(40%)、韩国开挖“中国文化”影视资源(如《大长今》)、西方尤其是美国电影电视侵蚀中国(美国竟然连拍两部《花木兰》)、中国影视剧充满“辫子戏”、“皇帝戏”(歪曲历史、制造垃圾)的情况,必须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创作一大批优秀历史文化题材的影视剧和卡通片(如神话时代的英雄史诗、三皇五帝的传说、历史名人等),并竭力推向国际市场和进入台湾市场。我坚信这对台湾民众的影响必然很大。(对照下美国拍的《勇敢的心》、《角斗士》、《特洛伊》、《斯巴达三百壮士》等大片,中国拍的《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全是垃圾!)

      12)重视文化交流

      中国不能闭关锁国,“中国文化”也不能自我封闭,而是必须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吸收别人的长处,纠正自己的不足,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话说就是“洋为中用”。一方面要采取“请进来”的方针,针对“中国文化”展开讨论与交流(如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国际汉学大会和武汉大学召开国际新儒学大会,而人民大学成立的“汉学研究中心”实际上是孔子学院的策划研究中心);另一方面要采取“走出去”的方针,针对中国文化展开讨论与交流(如每隔两年在世界各地举办国际儒学大会等)。这些活动的直接目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传播,但实质上是吸引和凝聚国际上“中国文化”的爱好者,建立文化统一战线,促使“文化中国”的发育和成长。

      13)重视文化传播

      全球化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全球化,而是必须也包括文化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绝不仅仅是西方文化的全球化,而是必须包括“中国文化”的全球化——孔子一点也不逊色于耶酥。如果我们打不破乌托邦化西方文化尤其是神化美国文化的魔咒,“文化中国”就永远没有重建成功的可能。我们必须重视“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扩散,增加“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强中国的“软实力”,拓展中国的“文化边界”。这是中国崛起的内在需要,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趋势。具体措施如做实做好“孔子学院”(目前孔子学院以中文教学为主,应加大“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价值观念的内容)、“中国年”、“文化大使”、“形象大使”(美国以关颖珊作为“形象大使”是专门针对中国的)、书籍推介(语孟老庄等)、影视推介等等。

      14)重视文化保护

      国家利益不仅包括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如印尼排华时伟大领袖毛主席派船接华侨归国、俄罗斯恶搞中国国旗外交部抗议),还包括文化利益,前面我们已提到要树立文化边界、文化主权、文化实力、文化统战等一系列文化利益观,因此要重视文化保护。在国内,要保护文物古迹、重视古迹整理、维护历史名人形象等等(台湾学生对大陆贬低岳飞形象表示不理解,新加坡人甚至怒责);在国外,更要保护自己的文化利益,比如美国拍《花木兰》实际上违背了历史和传说,英国人翻译《水浒传》的名称贬损了原著,日本拍《西游记》竟然说唐僧是同性恋、拍《红楼梦》更是恶搞,韩国大规模抢注“中国文化”符号和标志(甚至论证长白山、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在古代是韩国领土),这些都要展开不同层面的说明、论辩和斗争(政府、民间、学者等层面)。

      15)重视文化战略

      上述种种建议,每条的意义都很重大,任务都很艰巨,实施和组织都很复杂,关键是要以文化的眼光和战略的眼光看待和处置这些问题,把复兴和弘扬“中国文化”纳入到整个文化战略中来,把文化战略纳入到国家战略中来,设计和实施必要的文化纲要,促进“中国文化”复兴和“文化中国”重建。此外,建议设置半官方机构“中国文化促进会”(类似国家汉语办公室;目前有个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是个NGO,半死不活,就开个会出几本书),统筹上述各项工作的开展。

      2.遏制“文化台独”

      以下各项建议,主要是针对“文化台独”和“去中国化”提出的应对措施。

      1)筹建专门应对机构

      鉴于台湾问题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涉及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复兴,而“文化台独”又是其中之关键性问题,是以建议设置专门应对“文化台独”的专门机构“两岸文化促进会”(半官方),统筹应对“文化台独”的战略、策略、规划、实施等重大问题,国台办主持,下及政治、军事、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相关部门,以解决各自为战的问题(许多从事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人员不熟悉“文化台独”的情况,这是个大问题)。把应对“文化台独”的文化战略纳入到应对台湾问题的整体战略中来,并同时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在世界所有大国之中,中国是唯一没有“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国家,应抓紧筹备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2)设置专门研究机构

      目前大陆一些批评“文化台独”和“去中国化”的文章,大多流于肤浅粗疏(明显比香港和新加坡的分析批评要差得多),多着眼于政治批评,主要原因即在于对“文化台独”的跟踪与分析不够,特别是相关人员的“中国文化”素养不高,而且不能互相协调。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问题研究所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还没有研究“文化台独”的专门人员。是以建议成立“台湾文化研究院”,配置专门人员紧密跟踪、系统研究“文化台独”问题,并为相应决策机构提供咨询和建议。

      3)扩大两岸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是化解文化隔膜的有效措施。应加着重强两岸思想学术的交流,推进两岸书籍出版业合作,互相引进彼此的影视文化作品,增加两岸文化团体的往来,广泛邀请台湾各界人士参加大陆的祭孔、祭黄帝、祭大禹、祭妈祖(台湾同胞和福建同胞普遍的民俗信仰)等文化活动,传统节日(比如清明、中秋、春节)时在福建广东上海等地展开吸引台湾同胞的观光旅游活动(优惠)。

      4)建立文化统一战线

      摈弃意识形态偏见和政治立场分析,以热爱“中国文化”与否和拥护中国统一与否作为根本标准,广泛建立台海两岸的文化统一战线,积极吸引吸收和团结争取台湾的“统派”和“传统”知识分子(一个知识分子是一杆笔,一杆笔就是数篇文章,数篇文章就是社会影响),在台湾内部建立文化上的“第五纵队”。(2004年5月4日,36位文化界、教育界、社运界人士组成、获504名各界知名人士连署响应的“民主行动联盟”正式成立,出席成立大会的有黄光国、南方朔、王清峰、侯孝贤、朱天心、李明辉、陈月卿、林深靖、郭中一、谢大宁、林安梧等人。这些人中以文化名人为多,而文化名人中以研究“中国文化”的人为多。但台湾问题研究所的研究员对这个事情竟然不清楚。又比如余英时,身居美国,一直“反共”,但对文化台独表示反感和不屑。针对台独分子的“台湾海洋文化说”,他说:“台湾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新枝”,“海洋中国是从中国文化的长期演进中孕育出来的”;“台湾真正成为海洋中国的尖端则是最近四十多年的事”。但是,我们囿于意识形态偏见,一直没有能邀请余英时访华。要知道,余英时在海外华人学术圈乃至世界文化圈都有巨大的影响,比杜维明还要强。)

      5)实行普遍国民待遇

      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一直把台资当成是“外资”,一直把台湾同胞看作是海外游客接待,旅游餐饮部门收取门票费用等则一直将台湾同胞按外宾多收一等,即使在教育中,台湾学子在大陆求学的费用要比大陆学生多收一倍多,和日本韩国学生的收费一样。这些问题已经有所改善,但仍不如人意。有关部门必须尽快作出反应,按照普遍国民待遇来对待台湾民众。

      6)吸引台湾广大青年

      青少年是未来,决定着两岸问题的最终走向。目前,台独分子中以中青年为主。因此必须大力吸引台湾青少年,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而最可能打开缺口的就是在文化上。要放开对台湾青少年的招生就学问题(甚至可以降低标准),要普遍承认台湾各大学的学历(不能因台湾不承认大陆学历我们就不承认它的学历),要为台湾青年在大陆工作求职等提供各种有利条件,要广泛开展两岸青年的文化交流活动、联谊互动等(比如中青旅接待台湾游客特别是青年游客,应尽量安排他们到长城、故宫、中山陵等具有文化象征符号的地方参观游览)。

      7)改善蒋氏父子形象

      应该承认,蒋氏父子以及国民党在台湾同胞中还是有很大影响的,也是有一定号召力的。我们的影视宣传、政治活动、历史书写等,应适当弱化对蒋氏父子和国民党的负面描写,注意突出他们的民族贡献(1927-1937中国经济发展、1937-1945抗战、蒋氏父子坚持祖国统一、台湾文化复兴运动等);国民党抗战将士应入先烈祠;做好蒋氏父子以及老一代国民党人的后代及其亲属的工作。特别是注意不要将蒋氏父子灵柩迁回大陆。(有关方面曾表示欢迎并进行洽谈,纯属愚蠢。灵柩在台是保持台湾内部张力的一个大好机会和措施!)

      8)做实内外台胞工作

      有两种台胞对大陆怀有好感,支持中国统一。一是在大陆(保守估计有50万),台商等台湾同胞能得到实惠,感受到中国的发展;一是在海外(保守估计有300万),没有国家归属的台湾同胞感受到中国日益强大给他们带来的自豪感。同时,这些同胞既受台湾当局影响较少,也利于我们做工作(做好他们其中一个人的工作,往往等于做通了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或企业的工作),因此我们的统战工作必须跟上,做实做细做稳妥。(大陆支持和保护被日本驱逐的台湾渔民、帮助斐济台胞回国等都做得比较好。)

      9)扶植海外中文媒体

      海外中文媒体往往是影响海外华人华侨的喉舌。目前海外中文媒体日益增多,两岸都很重视做这些媒体的工作,因而很多媒体往往在两岸之间来回游移。针对这种情况,一是要扶植和创办自己的海外中文媒体;二是渗透其他海外媒体(资金、人员等);三是开放海外媒体的大陆市场(报纸、网站、电视等,很多海外媒体生存境况不佳)。不要怕它们骂我们,没有什么了不起;甚至鼓励他们骂我们,小骂大帮忙嘛!当务之急,一是控股香港凤凰卫视,使起变成“第二中央电视台”;二是渗透新加坡《联合早报》,使其变成“第二《人民日报》”;三是对等互相开放两岸电视台(从文娱影视角度入手,台湾东森影视原本对大陆开放,但目前近乎垮台)。

      10.做好舆论战宣传战

      话不说不清,理不辩不明。针对日益猖獗的“文化台独”和“去中国化”,必须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批评和说明工作;这种工作不但应该尽力面向台湾同胞,而且应该全面扩展至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和各国政府人民。

      结语:解决台湾问题要三位一体

      本课虽然主要讲述“文化中国”和“文化台独”的一系列问题,着眼点在文化上,但绝不是主张“文化决定论”。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是军事、经济、文化三管齐下、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从军事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只要台湾不宣布独立,台湾问题晚解决要比早解决好,因为台湾问题给中国扩充军力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而建设一支与中国大国地位相符合的军事力量是中国崛起的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我主张,中国军事战略的长远打算,绝对不能仅仅盯住台湾问题,而是必须把战略目标锁定为日本,全力拔掉这个插在中国胸口上的大钉子,否则中国永远不可能走向大洋、面向世界,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复兴将永远是空话。拔掉日本这个大钉子,一则使台湾在怀,两岸不统一也得统一,不统一也无关紧要;二则将使中国直接和美国抗衡与对决,天下争锋,鹿死谁手,非我等可知,只有尽力而为之而已!

      从经济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应使大陆成为台湾的经济腹地,吸引和转接台湾相关产业,并使这个产业链分割于台湾和大陆而不能统一;加速台海两岸经济一体化,对台商台企台胞继续采取各种优惠措施,宁可吃亏也在所不惜。它小嘛!它是个小弟弟,沾老大哥的一点便宜,无所谓,肥水流不到外人田。即使它独立了,我们拿不下来,也无所谓。我们这一代拿不下来,下一代拿;下一代拿不下来,我们的子子孙孙继续拿!早晚是我们的!这叫什么?按照孟子的话说就是:“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必须一改轻视文化的往习,必须一改轻视“中国文化”的偏见,大力重建“文化中国”,把“硬”和“软”结合起来,实行“硬”的更“硬”、“软”的更“软”,把“软”的工作做实,做成无形的、强大的、根植于人们内心的力量。这在前面已经充分论说,不再赘言!

      “三位一体”结合起来叫什么?叫“讲政治”,叫“有谋划”,叫“大战略”。台湾问题的解决,必须和中国崛起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有机结合起来!古人说“不谋一域者不足以谋天下”,但我们要说“不谋天下者不足谋一域”!“文化中国”就是“天下”,就是中国利益的边界!

      2007年4月于东北海滨

       

      网络来源:儒教复兴论坛http://www.rjfx.net/dispbbs.asp
      访问网址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http://www.rjfx.net/dispbbs.asp?
      谱名:孔祥东| 衢州派五支 子宣公后 |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angdong75    
      [url=http://weibo.com/u/1265953175?s=6uyXnP][img]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265953175/00cb6534/1.png[/img][/url]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积分1943
        • 经验42601
        • 文章1683
        • 注册2004-10-27
        听听国歌就会明白,不到最危急的时候,我们的"人民"是不会起来的,真叫人想不通,是面子问题吗?还是有别的原因?国内曾有知名专家在几年前就以书面形势将以上内容(大同小异)上书国家相关部门,但都是石沉大海. 但我们也不得不怀疑专家学者的"民族"概念.是中国文化还是文化中国?是大同还是大汉?有位知名学者所列的以专门场所祭祀的108名中华先祖中却有成吉思汗以及懑清的康熙等等,我们又以什么态度去理解这种民族概念,怎么去承受这种文化?
        [imga]../images/upload/2006/03/10/164421.gif[/imga]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1
          • 积分774
          • 经验12711
          • 文章732
          • 注册2007-10-03
          中国连一百五十年的香港都那回来了,何况是少过一百年的台湾。
          新加坡孔后裔联谊会
          顾问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276
            • 经验2873
            • 文章259
            • 注册2006-11-04
            不怕台独,就怕文化台独

            做儿子的对母亲说:我不认识你
            做弟弟的对哥哥说:你谁呀

            寒心啊!寒心啊!

            不过,文化台独不可能成功。就像原本美国人想用所谓的美语取代英语一样。大家都用的汉字,怎么可能成功?
            岭南派 叠滘房
            河南南阳联谊会 滨河路新街36号
            [img]http://www.kong.org.cn/bbs2/images/upload/2007/04/09/000226.jpg[/img]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938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