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荣誉会员
    • 积分360
    • 经验2302
    • 文章259
    • 注册2004-12-30
    高赞非先生与大陆儒学
    请点击阅读文章[URL=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2&id=30183]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2&id=30183[/URL]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荣誉会员
      • 积分360
      • 经验2302
      • 文章259
      • 注册2004-12-30
      高赞非先生与洙泗学人


      高赞非先生(1906-1969),原名佩纶,山东郯城县马头镇人,当代著名儒家学者。
      先生生于诗礼世家。父高毓嶂先生,号磵庄,对经史子集涉猎甚广。曾师事熊十力、梁漱溟、欧阳竟无、吕瀓诸大师。


      先生12岁时,磵庄先生辞去教职,在家设“双榴书屋”,课子读书。磵庄先生对一代儒宗梁漱溟先生思想及著作极为推崇,常要求赞非先生认真研学。先生仰承父训,遂立志于儒门。


      1924年夏,先生经友人引荐前往曹州省立中学拜见梁先生。时熊十力先生正在梁先生主办的重华书院任主讲,先生以所撰《论语研究》自荐,深得熊先生赞赏。熊先生创立“新唯识论”学派,因年高欲得其传人,寄希望于赞非先生。先生师事熊先生十分勤勉,曾将论学记录整理为《尊闻录》出版。其后,又追随辗转于武昌、北京、上海、南京各地。 1927年秋,经熊先生介绍到南京中央大学哲学院任助理。


      1929年,高先生应梁漱溟先生之邀到广东省第一中学任教,在其思想影响下,以“乡村建设”道路为改造社会和进行民族自救的济世良方。1930年初,梁先生在河南辉县创办村治学院,先生前往任教,此后数年一直致力于乡建运动。先后担任邹平山东乡建研究院班主任、山东乡建研究院菏泽实验县巡回导师、山东乡建研究院第一分院教育长、菏泽乡建师范教育长;曾撰写刊印《地方自治与民众组织》一书,从地方自治合作组织、乡农学校等方面对乡建理论进行发挥。


      抗日战争开始后,韩复榘奉行不抵抗政策,下令将乡农学校枪支及壮丁整批拉走,乡村建设运动被迫停办。当时高先生公开宣布坚决不流亡,于1937年冬组织了百余人的队伍在菏泽、郓城一带开展抗日斗争。并创办了油印刊物《鲁西吼声》宣传抗日。不久与共 产 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取得联系,亲赴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参观,并经范筑先介绍会见了徐向前、宋任穷等。赞同中国共 产 党联合抗日的主张。


      1938年夏,日本侵略军占领了马头镇,先生父母及胞弟佩经宁死不受辱,皆投水自尽。先生奔丧至家,目睹惨状,悲愤万分。时临郯城抗日团体纷纷成立,高先生出任郯二区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继而被推选为郯城县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及鲁南抗日动员委员会四分会主任,积极宣传和组织民众投身抗战。进而参与中国共 产 党领导的抗战工作,历任山东抗敌协会四分会主任及省会部宣传部副部长、山东省文协研究部长及滨海区文协主任、滨海区参议会参议长。


      他团结各阶层人士投身抗战,亲自把高家子弟多人送到八路军部队参军。在滨海区,他倡导成立了青年劳动学校,为发展滨海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济南解放后,高先生先后担任济南市文教局视导室主任、中教科长、副局长、局长。他热爱教育事业,经常挤时间给教师讲教育学,利用晚上的时间到机关学校讲课。
      1955年,先生受山东省政府委托创办山东师范专科学校,并担任首任校长。1956年山东师专改为曲阜师范学院,迁址曲阜。先生率领师生前往圣城,筚路蓝缕,开辟了中国教育事业的璀璨篇章。


      他在任期间,提出高师教育必须面向中学实际、明确培养目标等重要的办学思想。他经常深入教学一线,组织观摩教学,有时还亲自授课,讲授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深受师生欢迎。


      先生在曲阜创立孔子研究会,大力推动儒学事业。原山东社科院院长刘蔚华先生回忆道:“曲阜师范学院在第一年便建立起来……当时省政府请高先生出任设立在孔子家乡的师范学院的院长,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在这里建设起山东省的儒学研究基地。”在先生推动与感召下,一批富有民族情怀的年轻师生从此踏上了儒学研究与继承的艰辛之路,在尼山之巅洙泗之畔传递着儒门的星火。他们以及他们的继承者被学界称为“洙泗学人”。
      高先生为人忠诚正直,胸怀坦荡,从不计个人得失。他对个人名利地位毫不介意。“文化大革命”中,他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有人逼迫他写假证明,他严词拒绝。他为人宽厚,和蔼,从不疾言厉色,在师生中留下深刻印象。


      1969年3月,先生在劳动中摔倒,引起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终年63岁。松楷含泪,沂水哀鸣,邹鲁大地为失去一位仁人而叹息,圣殿之中因新驻一位儒者而增荣。


      高先生一生勤奋好学,涉猎广泛。他治学严谨,潜心教务。曾有《大学生的学习方法》、《论孔子的心理》、《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等论著面世。《十力语要》第四卷乃自先生日记中录出,名为《尊闻录》。


      高先生失志复兴儒学,以儒学的传续发扬为使命,儒者情怀感染着身边学人。刘先生回忆到:“建院之初,他逢会必讲在曲阜设学的宗旨之一就是要担负起在国内推动儒学研究的使命。当时的措施之一,就是把儒学的研究课题分配给社会科学各系来承担,并开始对曲阜儒家文化资源的系统调查,大量搜购和搜集儒家文献是图书馆和各资料室的基本任务。还组织大学生全面抄录广布于曲阜的碑刻,参与孔府档案的研究与整理。日积月累,所集儒家文化资料十分可观。”


      在高先生创立的孔子研究会基础上,曲阜集中了一批专门从事儒学原理、儒学史和整理儒家文献以及研究“三孔”文物古迹的学者,在漫长的岁月中学者们饱尝艰辛和坎坷。终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使儒学研究的根基逐步完备起来。1979年成立的孔子研究室成为全国最早建立的专门从事儒学研究的机构、1993年升格为孔子文化学院。2000年成为山东省儒学研究基地、2005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儒学研究的重镇。


      洙泗学人在当代儒学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尽管在动乱年代倍受摧残,文革之后也受着种种限制,但是他们情怀依旧。高先生所开创的事业坚韧地生根萌发,结出硕果。洙泗学人依托曲阜师范大学开办有《儒学研究动态》,每年出版《孔子儒学研究文丛》,《孔子文化研究》期刊,师生在课余时间编印的《孔子文化》期刊传播到几十个国家与地区。编著有七卷本《中国儒学史》 、《孔子资料汇编》、《孔子弟子资料汇编》、《二十世纪儒学研究大系》等大量学术专注。经常举办大型儒学研究会议,密切联系着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与韩国成均馆大学签有友好交流协定,每年定期联合举办 “中韩孔子文化论坛”;派出学者赴海外讲学、设立了以儒学为研究方向的专门史(思想史)硕士点、博士点,培养了一大批包括民间学者在内高层次的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和传播人才。人从“道(理)、器、用”三个层次弘扬儒家文化,主张“正本清源”,“和竞兼容”,博采东西之长,着眼世界文化格局,建立了自己的道统论,宇宙论,文化论,树立起思想的灯塔。05年在先师晚年讲学圣地洙泗书院隆重举行了“复讲”仪式,发表《洙泗宣言》,高举起华夏圣火,以大陆新儒家学派的丰姿向世人宣告自己的文化主张,迎来了当代儒学的新曙光。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洙泗学人成为当代儒学的重要组成。他们承继道统,蓄势待发,期待着为全社会的福祉而奉献。这一切无不依赖于高赞非先生的引领与开拓。高先生作为当代著名儒家学者,不仅有学理的新发端更重在儒家情怀的传递。在风雨如晦的时空中用生命护持着一脉儒门星火,历经颠仆之后的大陆儒学一缕心气依然保留至今。《孔子文化》主编宋立林先生说:“至于今日,曲园儒学于学界占一席之地,追其源头,功在先生草创也。”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荣誉会员
        • 积分360
        • 经验2302
        • 文章259
        • 注册2004-12-30
        洙泗学人新思维简述

        洙泗源流,华夏之端。齐鲁大地孕育了中华民族的躯体与精神。五千年人文圣地曲阜,是炎黄二帝的故乡,也是先师孔子的出生地。圣城曲阜的“每一座山峦、每一道溪流、每一寸土地都印刻着圣人的足迹。”洙泗学人就是生活在这方圣土上的当代民间儒士。以“正本清源”与“和竞兼容”为理路构思世界大文化,承继先圣教统,弘扬洙泗真理,为人类共同的未来而探寻。


        岁月蹉跎。在新儒前贤的功业之上,年轻学人开始展露锋芒。由杨朝明教授为代表的学院英才和炎平等来自民间的学子续写着洙泗学人的今天与未来。


        学院学者以严谨扎实的治学传统遵循“正本清源”的思路专注于儒家元典的研究和史料的发掘整理与诠释,历时久长,成绩斐然。民间学子则带着醇厚的乡土气韵,以新颖独到的构想在学理方面力求突破。历史的阴霾塑造了一群潜心研求的身影,他们通常不愿以儒者自称,这种淡泊甚至影响到了第三代学人。民间邹鲁学子活跃的言行扩展的思维则成为一种互补,他们力求创新,自成一体,为在时代中重树传统而不懈努力着。


        “洙泗学派”拥有着丰富的理论积累,完成了大量的学术论著,进而提出了自己的“文明论”、“文化论”、“宇宙论”等新思维。面对全球化,则以“和竞兼容”来应对和把握。


        “和竞兼容”不仅是应对。用竞争应对西方威慑,用和谐维护民族认同,只能保证不被战胜,“兼容”则是创造地容纳和运用好两种文化力量。这时的以柔克刚不是因为刚力不足,而是一种更高的竞争技能,以确保必胜;这时的稳定和谐不会压抑了健康的竞赛,而是要实现“君子之争”。自强不息,止于至善,面对的是华夏本族;刚柔并济,确保必胜,面对的是汹汹列强。中华并不适合屈居人后,同样不喜欢并驾齐驱,天生中华就是要治平天下。和谐不够,竞争不足,逐鹿四海要恩威并济,刚柔同行。


        儒学之所以伴随中华民族生存到今天,因为她总是与时同新。不仅同新,更要引领大潮,锐意前行。不同时代对儒家学子自身的要求也不同,在全球化之中,新儒家要养成的是一种世界品格与天下胸怀。实现的步骤是:“和竞兼容,二元共建, 中西汇流, 转识成务。 ” 
        四句话不仅昭示着现实道路更有着对永恒的思考。


        “和竞兼容”是在正视中西方文化价值差异的前提下将二者整合。东方和谐精神如何与西方竞争意识相互容纳、有机融合,天铸奇锋,冰火同匣,以成就治平大功。


        洙泗学人接续着梁漱溟先生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度比较与精湛把握。两大文明都拥有各自的辉煌与优越,失去任何一个,人类的未来都会变得暗淡无光,成就儒学的天下就需要和竞兼容。成为洙泗学人首先要明确以儒学为代表的东方文明的特质与核心价值是什么,她何以兴盛,成就了汉唐盛世的辉煌,又因何停滞,导致了近代社会的痛苦与混乱。同时也要明晰西方精神的特性,“适者生存”的竞争文化何以在战争中发展形成,随后步入了中世纪的黑暗、继而又在近代复活并成就了现代的全胜之局。当代儒家,梁先生真正放眼中西,深刻认识到两种文化的内在必然,如此才能准确揭示其未来走向,以此为据才能真正确立全球大文化指向,认清文化与人格坐标,并以解决“良知坎陷”之命题。


        “和竟兼容”决不是“脚踩两只船”。洙泗学派的立点是认识自我,起点是超越自我,途径是超越世界,目的则是永恒。在梁先生中西文化比较根底上,新儒学所要做的是在同时超越东西方的高度上建起全球品格。普适文化,不是“折中”,而是在人类远古统一人格与统一文化基石之上回顾东西,返本开新,平治天下、奔向大同。


        确立了新人格之后,就要“二元共建”。自主、健朗、全面地养成以科学、民主、创新、求实为特征的竞争气质;提升以道德、宽容、和谐、忍耐为特色的东方品格。二者同等注重、均衡发展,以支撑起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事功,成就人生新境界。然后是“中西汇流”,融合两大品格与一体,展现完美一元的新人生。进而则可以“转识成务”,在完美人性中创造性地突显某一特质,最大限度地振奋生命潜能,造福世间、回报自然,参天与地,鼎立万有,托起人类永恒的希望心。


        洙泗学派的新文化说担负的并不仅仅是中国人的精神依托。因为和竟兼容的实践者必须具备和谐的底蕴,必须是中国人。如果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不能参与到世界体系中,那无疑将是人类共同的悲哀。假若明日的世界,西方观念独行天下,十三亿灵魂同时沦落为精神难民,这是何种景象啊。


        环球逐鹿的时代是文化竞争的时代。谁先构筑起至高无上的精神大厦,谁就是世界的主人!洙泗学人要建设的是包容东西的大文化,知和而和还不行,还要有发展。要“二元共建”,直到世界和国家成为一体,这时的人类已经没有国籍,民族没有界限。“中西汇流”还不是终结,而仅仅是开始。“全能”很可能成为另一种“平庸”。合然后能分。智慧与能量凝聚一处,施放到最关键的地方,在剑锋刀刃之上,人类的力量将会被“激发”,由此可以最终挣脱命运的束缚,踏入真正的自由王国,超脱轮回奔向永生,与宇宙自然永为伙伴!


        把握了东西方文化可以成为一种文化流派,但还不是儒学。儒学是什么?儒学的内涵不限于文化,通天地人为儒。儒是要贯通天地纵横宇宙的,何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何谓“其大无外其细无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


        “一事不知儒之耻也。”但在信息化时代或许已经没有了全能的智者。可是一些大根大本的东西,儒者是要知的。什么是“大根大本”?文化是什么,文明是什么,宇宙是什么,社会将如何前行……试问当今世界谁能作答?


        任何一个普通的儒生都应能简明地对答,因为这就是“儒”的职责。 洙泗学人“四大理论支柱”分别是宇宙论、文明论、文化论与世运论,用以回答这些问题。前三论已经成文,世运之论儒者宜先行而后说。


        做文化首先要明了“文化”的定义。西方学术中文化学是很大的一个分科,仅仅关于“文化是什么”就足够整理出一本大书。幸好现代汉语中的文化与传统语境中的文化还有渊源可系,儒学完全可以做出自己的解释并影响外界。外来的定义无非是先分出广义与狭义,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物质文化……狭义的文化是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这等于是在人们问什么是大象的时候而把大象的解剖数据告诉了他们,这是不行的。“文明”的概念也是一样。文化与文明之说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人类的关系太密切了,不懂得它们也就不懂得什么是人和社会。所以作为一门要解答世界之问的思想,不能不解释好先它们。


        文化解释人类,宇宙则是解释天地自然的。在科学领域中,宇宙学肯定是最前沿的学科之一,宇宙理论往往超越试验观测而类似于哲学,扑朔迷离。其实宇宙的本质并不复杂,承载一切的是一种最普适的理,最简单的性。洙泗学人认为宇宙只有三个可以用语言表述的最本性:真、一、化。“真”是真实,“一”是一统,一体,“化”是运化。三本性对应儒家三达德。统一是万物一体之仁德,运化是动如流水的智德,真实是自省不缩的勇德。儒学会通天地是因为儒家心怀宇宙之性,身藏宇宙之本。天不变儒家之理就不会变,也就是从此说起的。


        知道了宇宙,知道了人世,就可以成就儒学了吗?还差得远。没有离开细胞的生命,也没有脱离小类的大体。儒学还应该回答哪些问题呢?儒学应该能够回答所有关乎世道民生的疑问。但儒家也会有所选择,那些非常紧要而其他学说又无法完整回答的问题应该首先去注目。比如宗教的问题,比如民族文化差异的问题,比如汉文字和儒学自身发展的问题。洙泗学人的“四大理论锐点”就涉及了这些课题。它们是“文化圈论”、“宗教发生论”、 “汉文字发展论”和“儒学信仰化”。


        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与把握是洙泗学人理应首先掌握的。在梁先生立论之基上,“文化圈”使之更加直观和可以量述。整个世界的传统与民族文化分布其实有着明显的区域特征,明了这些特征对于明了世界民族特性和交往之法无疑是极为重要的。而懂得宗教情感的生成规律对于了解人类无限多彩深不可测的内心世界则是不可多得的线索。


        如果说理论是一个学派的家产的话,如何运用它则是同样重要的事情。经营好家产,选择好施放渠道以取得最好的效益。儒学的经营与任何一家都有所不同,作为中华“世家”。走出家庭就意味着将去经营一个国度,乃至世界与“天下”。洙泗学派会采用什么技艺呢?“三会九院”、“全民恤金”、“道德法庭”。分别从立法,立命、和教化三个层阶为国度乃至世界规划出管理的艺术,政道的技巧。


        “三会九院”看似繁复但运作起来的时候却会非常高效轻灵。这种高效不仅仅针对效果,也直接是成本的计算。让喜欢议政的人去发挥见地,让关心社会的人去抒发热情,让关心生活的人去提出要求,需要特别大量的投入吗?让三个生命能量群体的人都有对等的决定自己命运的机会,以实现真正的平等,真正的民主,需要特别的推动之力吗。“全民恤金”则是需要先期投入的,这是体现国家对于国民的责任。国家应该出资金为每一个已经成年或即将出生的国民投入基本的生命灾贫保险金。用低成本的现代保险经营模式和高责任心的慈善救助原则去综合运转。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与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得到关怀,都能得到帮助,“我”是有价值的。这便是实现稳定的最佳国策。“道德法庭”的设计是将机械的法律人性化,同时将虚弱的道德变得坚强有力。用法律维护道德,用道德完善法律,法律因此会更加威严而道德将会更加崇高。“政者正也”,当道德变得坚实有力的时候,权力还有可能被人利用来败坏美德与损害公益吗?


        有了学,有了政,儒学还需要什么?儒家要贯通“三才”,三才者天地人。儒家赖以沟通天地人的是什么。那就是“道”——儒学的生命根基和智慧源泉。先儒程子论道:“惟知道者乃儒学也。”画龙点睛的最后一笔就是这惟精惟一之道了。自古儒家对道学秘而不宣,不是因为不肯示人与而是因为难以言说,道其实是不可道的。但是却可以退一步而观知其妙变。当混一无名的“道”演化出宇宙的那一时刻人就可以描述她了,并且要将何以能够描述的路径述说清洗,有助于学者自己去领悟。


        世间万物一切都来自于道的化生,世间学说的奇妙也是基于宇宙之道的隐微。《道统论》作为洙泗学人总立体系的纲维,已经通过网络渠道发布,得到许多赞许与支持。或许可以稍稍告慰于新儒先贤的英灵。


        之所以儒家会提倡学派建设。先师息后儒分为八。简明的解释是,儒学来自天人之际,宏阔无边,博大精微,人生有涯而学海无边。任何一个后人所领会到儒学仅仅是先师智慧的一点一滴,任何一个学者群体只能立足于自己的领域继承儒学,发扬儒学。所以儒学是需要由许多学人群体共同复兴的学问。洙泗学人仅仅承担其中一份职责。


        随着当代新儒学流派的不断出现,当代儒学思想体系的不断完善,洙泗学人一定会逐渐被广大传统文化同仁所了解,成为复兴传统道路上的挚友,共同迎来中华民族新的时代。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荣誉会员
          • 积分360
          • 经验2302
          • 文章259
          • 注册2004-12-30


                                    圣道之思
          儒 家 道 统 思 想 浅 议

          炎平

               每一种历史久远体系完备的文化传统都拥有自己的宇宙观,以论述对宇宙万物的总体看法。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善直到今天依然保留着原初生命活力的文化形态——儒家文化对宇宙的表述是怎样的呢。

            儒家将宇宙称为“天”,将宇宙的根本规律称为“道”。在天地时空之间万事万物又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些规律都包含在宇宙的大道之中。天之道包含一切事物之道。

              宇宙的根本属性有三:统一、运化、真实,这就是道的内涵。万事万物必须具备这三个属性才能成为一种存在,进而得到认知。

              宇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她恒久不息地运动着,同时又是自然而真实的存在者。这三个性质是统一的,是一元的,因不同的视角而有此不同的表述。宇宙必以其自身运动中形和性的变迁为参照否则会无法言说,只能强而名之。道之真实是完整而运化着的真实;道之完整是运化而真实的完整;道之运化是真实而整体的健动。儒家把真实存在的统一而永恒运化的宇宙之性称之为道。

              道可以通过知性经验来记取,但最终必须通过全身心的真知真觉来把握。通过与宇宙生命的对话来感受并与之融合为一,如此才能印证她,描述她,体认她。求道的路途需要清醒、独立、和谐、敏动的内心状态,与处于均衡态的自然界毫无阻隔的信息交流中大道才能呈现,这种澄明真切的意识叫做真觉。真觉于情感之表达称作仁,于认知为表达叫做智。同时具备了仁之情感与智之识得与万物和谐共处,把握自然并惠报于自然,能够用自己的思想言行来展现宇宙规律,承载道,依据她来规范世事教导万众,此样人格被儒家称为圣人。儒家文化是圣贤以完美而又伟大的生命智慧所开创,通过无数代人的艰辛投入,伴随着中华民族生存开拓的曲折历程逐步延续发展所成就的。

              儒家思想确立于对最本质的完整而健动不息的宇宙规律的记述。儒家学子将她弘杨开来,讲述给世人,用她教化民众,塑育时风,造福于后世。

              为什么只有儒家才能发现、表述和承载宇宙的最本质规律呢?这是原于上古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是多样而均衡的无比壮阔的山川所形成的大地文明的赐予,使得以儒士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人形成了自强、独立、和谐、健朗、宽容、敏锐、统一有序的优秀品格,这种性格正得以与宇宙规律的统一性、健动性、真实性相映衬,使人性合于天性,从而在儒家学子心中形成了一体共振的神圣感受。使得宇宙之道与心灵之道合二为一,人得以倾听到自然的话语,于天地交流,心道同体而相知相映。

              中华民族生存环境的多样是指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生命资源种类的丰富多元,使人格丰满完整。均衡性适中性是指生存环境介于温暖舒适物产丰饶的古埃及古印度,及气候寒冷物产困乏的高纬度地区、炎热干旱的沙漠与潮湿莽密的雨林相交织的赤道环境之间。既不过分贫瘠又不过于富庶,处于中和状态。高纬度的寒冷贫瘠会使民族粗犷强悍而倾向于暴力破坏与掠夺;温暖富庶则会使心志涣散趋于享乐。适中的环境对与一个民族养成的是平和,健朗,豁达、敏锐,既沉稳坚韧又富有持续发展潜力的优秀素质,这样的族群才能够和谐生存,有序发展,富有竞争力与生命的活力,因此更富有发展的潜力。其文化也必然是具备强大竞争力的悠久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核心型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就是这样一种文化。

              大自然在永恒的运化中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物象,永恒的大道演绎扩展为无穷事物的特定之道。人作为宇宙演化最高级最复杂的事物在与它物共存互动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认识、掌握和运用这些特定事物自身的规律来为自己的生存服务,对这些特殊规律的正确系统的表述验证和运用称为“科学”。科学建立在对最细微的事物单元的认识之上,作为世界的另一个极端与最圆浑博大的道分属两个智慧之极。对此种物质规律的表述儒家称之为分殊之“理”,这些由宇宙运动变化而成就的特殊存在形态称为“器”,极端微小而又型构一切的物质元素被称为“气”。儒家文化主张在把握道之后再去探索器物之理,穷理尽性,格物致知,最终得到和把握宏观与微观、具象与抽象的全律。

              人类生命体作为介于宏观整体性与微观特殊性之间的事物,由分化而细微的元素组成,是细微物质的多元聚合,由于聚合了巨量的特殊物因而会表现出一定层次的共性,生命之“象”的规律介于道与器之间,最繁杂的事物形式——人类生命体及其集合在丰富而有机的巨量多元个性物基础上所表现出的共性规律——人道。人道与天道是合一的。它能初步拟现宇宙之道,全息地演绎出统一、运化与真实。天籁之声由此被人类——这一最高级的生命、最复杂的事物演奏出来,而最完整地书写出人与自然之道的文化人格就是儒家学子。自然之道由此化成人之道,这就是人类社会在生存中必须遵循的坦径,统一、发展与真诚。历代儒家学子验证传承守护着由华夏圣贤点燃的真理之火,它的传递形成为了“道统”。今天它已经传递到了当代儒家学子的手中。

              现实中的人类社会正在由旧有的统一而走向更大规模的统一,即世界的一体化。人类必须不断地发展进步才能跟上宇宙的步伐,而人类固有性格的保持和体任是在真切真实的生活中进行的。生命形式与社会规律贴近于大道,儒家对它的表述与把握极为鲜明有力。儒家文化以治世见长,创建了完备的伦理道德礼法体系,成就了经世致用的人文科学。社会的治理对于儒家来说是一种娴熟的艺术,任何社会违背了儒家之道,不管它多么强盛最终必然会走向衰亡。因为它远离了宇宙自然之律,违背了人道。

              人类社会整体的恒久存在和健康发展必须符合宇宙之道,必须依据于儒家学子的表述。儒文化开端于伏羲圣祖创设卦象,分阴阳,明虚实,定度数,名状时空运化,展露圆朴直觉之大功,从此天道存于人间。经炎黄统合万族,造育中国,立人文成一统以配上帝,儒道之传与华夏命脉始为一矣。儒家政统与道统合一于尧舜二帝,即儒即圣垂范万世。道统经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传于先师孔子。先师集道德礼乐古圣教化之大成而创立学统,有教无类普育英才。从此儒家文化广被四海,文理皎如日月,硕儒贤达灿若群星。大道隆畅,英杰各展其一端,恢弘博大之中古文明形成。上至皇族贵胄下至布衣寒门,痴心向学者无不受教。汉唐盛世礼仪之邦,泱泱华夏巍巍神州,若无外族频扰庶几已成人间天堂之盛境!世事沧桑,文明多难,蛮夷铁蹄之下硕果仅存之文化屈指数来又有几个,中华文明历经劫难而生生不息同样赖于儒家文化忍载之大功。

              儒家文化欲由大道之圆融演绎物性之精微而困阻于明末之乱,毕竟欠缺了“科技”这一环。人文智慧典章制度未能得到科技的辅助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中国古代科学精神随着气学的衰落而暗淡,科技法制不彰大道必因人而兴废。儒学也伴随近代中国的艰辛历程而饱受磨难,一度陷入沉寂。但是儒家文化的根还在,她就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与脊骨之中,她已经与民族的肌体和命运融合为一。否定儒家文化就是在自我否定,伤害儒家文化无异于自我伤害,那些蓄意摧残儒学的人,他们的生命质量究竟如何?或许我们已经有所耳闻,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才会知晓。当今社会,全球化时代在即,科学之光照天宇,智慧的两极都已经具备,中华的身躯已重新屹立,我辈学子何不振奋情识,畅怀一呼,昭大道而昌明于天地之间,立德化以永存于时空之际,参天地合万有,立吾身于儒门之下!何不澄心凝志,呼吸华露之芬芳,品观月影之明澈,负琴怀卷携手往返于诗径之上哉。

              大理无言而启于言。至道无亲而重于亲。欲弘我儒宗圣道尚须吾辈学人之苦相知而荣与共焉!
             








              乙酉秋  

                 洙泗学人  炎平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