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9
    • 经验72
    • 文章24
    • 注册2008-10-01
    [原创]就27个问题为中国儒家辩护
    [B]中国自捣毁孔家店以来,对孔子的批判逐渐扩大。然而时至今日,声势浩大的“批孔”运动渐渐被历史否定,且受到历史的嘲笑。随着祭孔活动的开展,孔子圣人的地位得以恢复。这一历史转变意味着:批孔思想中存在着不少错误,不纠正这些错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只能在误导下进行评判,“批孔”思潮亦会顺势延续。因此,有必要对其中的谬论,误解乃至恶意诋毁进行一次总的反驳。[/B]

    [B]1,儒家空谈:[/B]

    [B]驳:孔子说“行动在先,说话在后。”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又说:  "没有仁德,光有口才有什么用呢?”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B]

    [B]2,儒家讲究烦冗礼节:[/B]

    [B]驳:孔子说:“..就一般礼仪而言,与其奢侈,宁可节俭;就丧礼而言,与其铺张浪费,宁可悲哀。” (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B]

    [B]3,儒家虚伪[/B]

    [B]驳: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没有仁德,那礼还对他有什么意思呢?(人而不仁,如礼何?)[/B]

    [B]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巧言令色,鲜矣仁。)[/B]

    [B]4,儒家圆滑[/B]

    [B]驳:孔子说:“那种好好先生,是偷道德的贼。”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B]

    [B]5,儒家不变革[/B]

    [B]驳:《论语》引《汤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子张曾问,“今后十代的情况,可以知道吗?”孔子说:“殷代沿袭夏礼,增添和驳废弃,可以知道。周代沿袭殷礼,增添和废弃,可以知道。那么,继承周代的朝代,就是一百代也是可以知道。”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起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文革期间,梁漱溟先生质问批斗他的人:你们把保守分子都说成是儒家的人,但历史上改革创新者也多是儒家,你们怎么解释?造反派无法回答,因此,持这种观点的人也不必为造反派们做辩护。[/B]


    [B]6,儒家造成国人性格不思进取[/B]

    [B]驳: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B]

    [B]《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B]

    [B]7,儒家思想死板[/B]

    [B]驳: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无可无不可,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就行。”(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B]

    [B]孔子说:“君子守信用,但不要拘泥于小信用。”(君子守信,但不拘于小信。)
    子夏认为:“大节方面不出问题,小节上有所出入是可以的。”[/B]

    [B]8,儒家不讲究法制[/B]

    [B]驳:孔子说:君子心怀法度.(君子怀刑)[/B]


    [B]9,儒家造成国人性格软弱[/B]

    [B]驳: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文天祥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儒家名言“士可杀,不可辱。”[/B]

    [B]10,儒家缺乏基督精神中的反省意识[/B]

    [B]驳: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吾日三省吾身)
    孔子说:“我是很幸运的,有过失,被人指出来了。”(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B]

    [B]11,儒家迂腐不堪[/B]

    [B]驳:宰我问:“追求仁德的人,假如有人告诉他说:‘仁德在井里。’他会跟着跳下去吗?“孔子说:“不会.君子可以被摧折,但不可以被陷害;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 (宰我问曰:仁者,虽高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B]

    [B]12,儒家官迷[/B]

    [B]驳:孔子辞官去鲁![/B]

    [B]历史记载:孔子在齐国不得志,又返回鲁国,“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当时来求学者遍及各个诸候国。当时,鲁国政权操纵在季氏手中,季氏又被家臣阳货所掌控。孔子看不惯这种“陪臣执国命”的情况,不愿做官。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B]

    [B]孔子说:认真读书三年,而不想着去做官吃俸禄,这样的人很难得。(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B]

    [B]13,樊迟问圃一事体现了儒家轻视体力劳动:[/B]

    [B]驳:《论语集注》上说:“求老农老圃而学焉,则其失愈远矣。”南怀瑾说:“樊迟有一次向孔子请教农业的技术问题,稻子要怎样种得好。孔子说,那你不要问我,不如去问有种田经验的老农。樊迟又问如何种菜种花。孔子说,这些事你问我,我不是不懂,但只懂一点,不如去问老经验的种菜、种花的人。樊迟退出去了以后,孔子就对学生们幽默的说,樊迟这个小子,竟来问我这些农业技术问题。其实,我只教你们作人做事的大原则,并没有教种菜的技术。”[/B]

    [B]孔子说:若能求得富贵,虽然是赶车的行业,我也可以做。
    (富而可求者,虽执鞭之士,吾亦从之。)[/B]


    [B]14,儒家的腐朽文化,造成中国当今办丧失还大吃大喝。[/B]

    [B]驳:《论语》记载:孔子在家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B]

    [B]15,孔孟提倡集权主义,性善论导致人治:[/B]

    [B] 驳:孟子是性善论者,他提倡民权思想,孟子提倡人民有元首指定权,他说:“国家元首不可以把权利移交给别人。""应该是上天和人民给予他权利。"("天子不能以天下予人。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提倡人民有最高罢免权:“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更提倡人民有革命的权利:“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B]

    [B]专制主义的提倡者是荀子,性恶论者。[/B]

    [B]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一书中说:“荀子人胜天地万物说,是有进步意义的,由此早出专制主义的学说。在当时也是适合政治需要的”“可是荀子否认命运,不敬天地,不信鬼神,不法先王,轻视仁义,人本性恶等学说对统治阶级并不和用。”所以“后世孔子庙中没有荀子的位置,虽然专制主义是他倡导的。”[/B]

    [B]荀子说:“名分相等就无法管辖治理,权势相等就无法统一集中,大家都一样就无法役使别人。有天有地就是上下的差别。”又说:“英明的君主开始当政,就按照一定的等级制度治理国家,两个同样尊贵的人不能互相侍奉,两个同样卑贱的人不能相互义师,这是自然的道理。”[/B]

    [B]16,孔子杀少正卯体现了他人格的残暴:[/B]

    [B]驳:少正卯乱政当杀:[/B]

    [B]《史记》白话文:“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理国相职务,脸上露出喜悦神色。他的弟子说:‘听说郡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到来也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句话,但不是还有一句: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的话吗?’于是就把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杀了。(《史记·孔子世家》原文: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孔子参预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B]

    [B]17,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压迫妇女。[/B]

    [B]驳:《论语集注》:此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君子之于臣妾,庄以临之,慈以畜之,则无二者之患矣。[/B]

    [B]18,“君君臣臣”是鼓吹奴性思想。[/B]

    [B]驳:“君君臣臣”按字面解释为:君要象君的样子,臣要象臣的样子。意指各受本位,各尽责任。现代版本的《论语》多做如此解释,查阅起来十分方便,我无须赘述。当然,文革的解释是个特例。[/B]

    [B]19,“中庸”是和稀泥的主张。[/B]

    [B]驳:“中庸”原意:“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B]

    [B]20,“克己复礼”是复辟言论。[/B]

    [B]驳:“复”指的是符合。克制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礼。详见现代版本的《论语》解释即可。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亦指出,“复”的本意是指“符合”。[/B]

    [B]21,“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孔子的反动言论。[/B]

    [B]驳:公元79年,汉朝廷于白虎观举行了全国性的经学讨论会,后由班固整理为《白虎通德论》。《白虎通·三纲六纪》曰:“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和孔子无关。[/B]

    [B]2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本意是愚民。[/B]

    [B]驳:儒家讲;仁义礼智信。其中“智”即是“知”,愚民岂不违背儒家根本思想?[/B]

    [B]《论语集注》解释:“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当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程子曰: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尔。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四暮三之术也,岂圣人之心乎?”[/B]

    [B]23,“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反动言论。[/B]

    [B]驳:大夫不受黥劓之刑,应予赐死。[/B]

    [B]孔子说:“凡治君子,以礼御其心,所以属之以廉耻之节也。”即对于君子大夫,应依靠礼义廉耻来约束。对于犯罪者,不应动刀斧,使用刑罚时,对“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汉文帝时,贾谊曾就“刑不上大夫”一事上书文帝:“廉耻节礼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无戮辱。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大夫。”。《资治通鉴》十四卷记载:“文帝深纳其言,以后大臣有罪,皆自杀,不受刑。”[/B]

    [B]根据《五刑解》:" 所谓礼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礼,故不责之以备礼也”。我们不能以礼对普通人进行求全和责备。[/B]

    [B]24,儒家轻视商业。[/B]

    [B]驳:儒家有轻视和重视商业的两条路线。[/B]

    [B]《中国哲学史》记载:孟子的思想包括”保护农业,发展商业,主张‘人政’首在振兴经济。”孟子说:“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中国通史简编》记载:“唐前期的经济繁荣,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的兴盛上。自中期以下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工商业特别是商业的兴盛上。”“唐时商业多至二百余行,每行总有较大的商店。”大商业包括“盐商,茶商及波斯珠宝商。”“京城大商业多使用地方长官的存款。”“京城有大量的方镇存款,大商业也多是方镇所经营.”儒家功不可没,因为科举是“唐取士制度”,学生学习的科目为:礼记,春秋左氏传,毛诗,周礼,仪礼,周易,尚书等等,“和共同必修的孝经,论语”。[/B]

    [B][SIZE=3]
    25,“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是儒家胆怯,逃跑的表现。[/SIZE][/B]

    [B]驳:说这种话的人,或许有去阿富汗旅游的。批判者往往巧妙的截去前面八个字再做批判。本文原文为:“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然后才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集注》解释:“君子见危授命,则仕危邦者无可去之义,在外则不入可也。乱邦未危,而刑政纪纲紊矣,故洁其身而去之。”有人处心积虑的把“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说成“天下太平了,就混个官当当,天下不太平,就躲起来。”而大多数人都清楚,“有道”不仅指“太平”,还指政治清明。
     
    26,中国自汉朝“罢黜百家”以来一直是儒家独大,所有思想家都围着儒经转,没有其他思想。[/B]

    [B]驳:中国传统思想是佛,儒,道三家。[/B]

    [B]《中国哲学史》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是各派互相吸纳,从汇综融合中求发展,并重建新学派的极为重要的阶段。其中王弼立玄学,将《老子》,《庄子》及《易经》进行沟通,称“三玄”。何晏将老庄思想沟通,用以注释《论语》,郭象在哲学上提出“独化”之说,否定各种传统本体论。以上均为玄学代表人物。唐朝时,禅宗思想家的杰出代表是慧能,宋朝时,朱子理学融合了佛家和儒家思想。以上种种事例表明,汉以后儒家独大之说纯系无知之谈。[/B]

    [B]27,"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是宣扬亲属间隐瞒罪行的思想,导致中国人法律意识淡泊.[/B]

    [B]驳:根据法律规定,公民有“拒证权”,台湾省以及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的法律都有类似“亲亲相隐”的内容。[/B]

    [B]孔子说:“知耻近乎勇。”对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批判。但孔子又说:“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对传统文化的恶意陷害是不被允许的。对传统思想的矫枉过正,必然导致对真理认识上的偏移,也是中国文化破坏的祸根。[/B]

     [URL=http://blog.sina.com.cn/u/1280366401][COLOR=#5e4830]http://blog.sina.com.cn/u/1280366401[/COLOR][/URL]
    [COLOR=#000000][B]我为传统文化全面平反的博客[/B][/COLOR]

    [ 此帖最后由孔卫东在2008-10-4 20:56:11从 新手专栏 转移过来 ]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625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