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13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3058
    • 经验78624
    • 文章2257
    • 注册2005-01-19
    [SIZE=4]占取别人的利益会埋下隐患 [/SIZE]

    [SIZE=4]  好利者逸出于道义之外,其害显而浅;好名者窜入于道义之中,其害隐而深。[/SIZE]

    [SIZE=4]  ——《菜根谭》[/SIZE]

    [SIZE=4]  一个好利的人,他的所作所为不择手段,而且超越出道义范围之外,逐利的祸害很明显,容易使人防范,后患也就不会太大;反之一个好名的人,经常混迹仁义道德中,沽名钓誉,他所做的坏事人们就不易发觉,结果所造成的后果就非常深远。[/SIZE]

    [SIZE=4]  孙膑与庞涓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孙膑是鬼谷子最优秀的学生,才能和智慧远在庞涓之上。庞涓下山做了魏国军师,自知才学不如孙膑,觉得孙膑是自己前程的潜在威胁。为了消除这块心病,便写信给孙膑,骗他到魏国来成就功名,而其真正的目的则是让孙膑落入他的股掌之中,永无出头之日。孙膑来到魏国,魏王拜他为副军师,但庞涓以种种借口加以阻挠,最后魏王只给孙膑一个客卿的位置。此后,庞涓不断在魏王面前讲孙膑的坏话,魏王将信将疑。[/SIZE]

    [SIZE=4]  有一次,齐国使者慕名而来,想聘孙膑到齐国施展才华,孙膑效忠魏国而加以拒绝。庞涓利用这个事实,向魏王进谗:“孙膑虽然身在魏国,但心仍在齐国,这次齐国使者来就是与他私通的。”魏王大怒,不分青红皂白,加罪孙膑,就这样,孙膑莫名其妙地被处以削去膝盖骨的重刑。孙膑受刑后,庞涓便假惺惺地对孙膑表示关怀,劝他在狱中写兵书。兵书写成之后,庞涓露出了本来面目,想把兵书据为己有。孙膑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一切遭遇,都是庞涓造成的。孙膑万分绝望,他决定忍辱逃生。[/SIZE]

    [SIZE=4]  从此,孙膑便装成受刺激过度而发疯了,庞涓开始并不相信,对他施以种种非人的折磨来加以考验。把他拖入猪圈,孙膑在猪圈里又哭又笑,在猪尿里打滚,还吃猪食,啃泥巴,通过这些残酷而致命的表演,终于使庞涓相信,孙膑真的疯了。后来齐国的一位使者来到魏都大梁,孙膑派一个刑徒偷偷地去见齐使,陈述他被害的经过并请求营救。齐使用计策把孙膑用柴车运到齐国。孙膑到齐国后,重用于大将田忌,拜为齐威王的国师,指挥了军事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杜陵之战”、“马陵之战”等战役,屡败魏军,射杀了庞涓。[/SIZE]

    [SIZE=4]  历史上占取别人的利益而埋下隐患的事例,不胜枚举,所以中庸处世,“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当今,我们处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人人都有一种危机感,生怕丢掉饭碗,丢掉手中的权力,所以有些人行为渐渐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想投机取巧地侵夺,占取他人的利益,致使人际关系陷于紧张。当你身边有试图已经抢你功劳的人,该怎么办?第一,要寻找恰当的机会向对方澄清功劳是你的。第二,不妨夸赞抢你功劳的人,然后重申功劳是自己的。这种方法对下属和职业女性来说特别需要。第三,退出争夺战。初看起来,这似乎不是一种方法,但对某些人来讲,这或许是最好的。你应该问一问自己:哪个更重要,是暂时的利益,还是长久的人际关系利益?如果你看重的是与人长期相处的利益,不如把功劳让给对方,或“以德报怨”,让对方感到你是个大度的君子。[/SIZE]

    [SIZE=4]  在为人处世上,我们切不可抢人功劳,占取他人的利益,往往一时之欢,片刻的满足,埋下的却是长久的祸患,要明白世上有种人是“记仇”的,你今天占取了他一份的利益,他明日可能要讨回十二份的利益。 [/SIZE]

    [SIZE=4]
     
    为人要活出个有志气的样子 [/SIZE]

    [SIZE=4]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SIZE]

    [SIZE=4]  ——《孟子》[/SIZE]

    [SIZE=4]  人生在世,站立的角度很重要。怎样摆好自己的位置呢?是集中表现在考虑问题的本身,还是什么问题都顾及个人的利益呢?拿前者来说,自然会将事情做好,因为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解决问题上;而后者个人利益第一,处理问题越来越糟,即使最后成功了,也会带来一些难免的损失。因而处理事情,站立的角度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SIZE]

    [SIZE=4]  人生注定是要奋斗的。奋斗者的人生充满着希望和辉煌。生命在希望中延续,在辉煌中闪光。社会分工各有不同,只要每个人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维持物质的丰厚,垒成社会的繁荣,他就应为此而骄傲自豪。[/SIZE]

    [SIZE=4]  就生活的价值而言,能够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做过了自己所喜欢的事,没有苛待自己宝贵的生命,心灵从容富足,则富也好穷也好,都安安心心。就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而言,只要它确实存在,就决不会因穿着华服或蓑衣而有所改变,关键在于有自持之态。不能嗜欲太过,乃至不顾一切,以不正当的手段去谋求富贵。当年,陶潜荷锄自种,稽叔树下苦练,均为贫介之士,但他们都没失去志气和节操,他们的精神万古流芳。[/SIZE]

    [SIZE=4]  秋水淡泊而深远,倒觉得天开地阔,贫穷的滋味大概都是这样,因为本身一无所有,对于世间万物不起执着与贪恋,心胸自然坦荡。不如富贵中人,宛若池塘百花喧闹,反生烦恼。秋天可见万物凋零的样子,才可见秋水之美丽。如此方明白天地间万物皆是平等的。富贵与贫穷,就像夏塘与秋水,对于天地而言并无偏爱,只是人心不平衡罢了。[/SIZE]

    [SIZE=4]  人们在任何时代,只要他不安于现状而生活开始奢侈时,也就是骄傲之心萌芽的开始,从而也是造成他走向灭亡之路的开始。[/SIZE]

    [SIZE=4]  人穷志短,这句俗话当然是用来形容那些在困难面前倒下的懦夫。的确,有一些修养不够深的人,稍有不如意就怨天尤人,整天垂头丧气萎靡不振,这样下去,自然难以创造新气象,前途事业也就不会有起色。前进的道路并非尽是坦途,只有经过一番磨练才会真正有所收获。[/SIZE]

    [SIZE=4]  “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这对于我们如何看待生活,确实是足资凭籍的箴言。 [/SIZE]


    [SIZE=4]
     抱怨别人时,问问自己有没有问题 [/SIZE]

    [SIZE=4]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SIZE]

    [SIZE=4]  ——《论语》[/SIZE]

    [SIZE=4]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女人多年来不断抱怨对面邻居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连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SIZE]

    [SIZE=4]  直到有一天,有个朋友到她家,听了她的耻笑对面女人的话后,到窗前一看,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衣服洗不干净。她拿了一块抹布,把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SIZE]

    [SIZE=4]  看到他人的问题,别人的缺点,总比看到自己的问题和缺点容易些;而把错怪给别人,也比检讨自己来得容易。有人总是怨怪别人如何如何坏,什么事做法不对,但是换到自己,会是什么样子呢?别人又如何看你呢?[/SIZE]

    [SIZE=4]  与人相处,不仅利不能贪,功也不能贪,名也不能贪;不仅功要让,利也要让,名也要让。有一分退让,就受一分益;吃一分亏,就积一分福。相反,存一分骄,就多一分辱;占一分便宜,就招一分灾祸。[/SIZE]

    [SIZE=4]  天玄子说:“利人就是利己,亏人就是亏己,让人就是让己,害人就是害己。所以说:君子以让人为上策。”无论古今,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无不退己而让人,约束自己而向他人付出,所以群众支持拥护他。中国人历来把谦逊辞让,作为德的首位。这是一种稳定社会关系的智慧。[/SIZE]

    [SIZE=4]  一个人,对于事业上的失败,能自认这方面的错误,就能让人感德;在有成就时,能让功于他人,就能让人感恩。中庸思想,要求人们事业成功了而不可居功自傲,不仅让功要这样,对待名誉也要这样,对待利益同样如此,要学会谦让。[/SIZE]

    [SIZE=4]  让人为上,吃亏是福。曾国藩说:“敬以持躬,让以待。敬就要小心翼翼,事情不分大小,都不敢忽视。让,就什么事都留有余地,福祚无量。”现实生活就这样,你自谦人们对你就越服从,你自夸人们对你就越怀疑。恭敬可以平息人的怒气,贪婪最容易引起争端。[/SIZE]

    [SIZE=4]  小李由于工作上有点小麻烦,情绪比较低落。一天早上小张忙着打扫办公室,小李拿着一张报纸斜靠在沙发上翻来覆去地看着。小张知道小李最近不顺心,也就没要他一起收拾办公室。[/SIZE]

    [SIZE=4]  小张收拾茶几的时候,一不小心把小李放在上面的茶杯碰掉地上摔碎了。这茶杯是小李一位老同学从泰国带回来送他的,小李很珍爱,没想到让小张打破了,小李当时脸就拉长了。小张的火气也一下子就上来了:“不就是一个杯子吗,看你心疼的,好像朋友连个杯子都不值。不要受了主任的气,把脸色给我看,拿朋友当出气筒算什么英雄好汉。”[/SIZE]

    [SIZE=4]  小李本来工作中的麻烦令他感到痛苦和沮丧,小张的一番嘲讽挖苦使他觉得同事们都对自己不怀好意,他说:“你受宠哟。”[/SIZE]

    [SIZE=4]  小张也不示弱:“那倒是,讲不定哪天我就是主管。”[/SIZE]

    [SIZE=4]  随着情绪的失控,双方偏离了朋友之间交谈的正常轨迹,也偏离了就事论事的原则。小李抄起茶几上的小张的杯子奋力一摔,小张觉得心都快碎了,绝望地毫无理智地哭骂:“摔吧!有种的把这里所有东西摔碎!”一对朋友已经彻底失去了控制,争吵不休……[/SIZE]

    [SIZE=4]  人生在世,工作生活,脱离不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们之间的相处,不能没有交往。有交往,就必须有个准则,使大家共同遵守,才不至于乱套,这就是对待人的道理。对待人的道理,最高的准则就在于儒家所提倡的:“一切在于求取最完美高尚的道德。”能有所追求,一方面在心中有所持守,另一方面在执行时有所遵循。这就是准则,或者说规范。 [/SIZE]


    [SIZE=4]
     敞开心扉,以心换心 [/SIZE]

    [SIZE=4]  善疑人者,人亦疑之;善防人者,人亦防之。善疑人者,必不足于信;善防人者,必不足于智。知人之疑己而弗舍者,必其所存也;知人防己而避者,必有其所倚也。[/SIZE]

    [SIZE=4]  ——《郁离子》[/SIZE]

    [SIZE=4]  张九龄说:“推心置腹,开诚布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彼此的信任是十分重要的,既要用人,就要充分信任他,而诚实的人才也必定能够引起别人的怀疑,所以如果知道别人怀疑自己却不肯舍弃,这种人才必定有他存在的必要;知道别人提防自己却不躲避,这种人才必定是他有可依赖的地方。[/SIZE]

    [SIZE=4]  从一般情形来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人们交往的重要原则。[/SIZE]

    [SIZE=4]  汉昭帝时,燕王刘旦和大臣上官桀对司马大将军霍光很忌恨,两人勾结起来以燕王名义写信密告于皇帝,说霍光在离开京城时,军官们用对待天子的礼仪来对待他;他还擅自调动军队,专权放纵,可见他有不轨之心。信送到皇帝手中后,压了很长时间没做处理。[/SIZE]

    [SIZE=4]  后来霍光听说了这事,他回来后,不敢上殿觐见皇帝。皇帝立即召见霍光,说:“我知道那份奏书内容有假,将军是无罪的。将军调动军队还不到十天,燕王离此地很远,怎么会知道呢?”[/SIZE]

    [SIZE=4]  霍光听到后心中十分感动,从此更加忠心于皇帝。[/SIZE]

    [SIZE=4]  用人不疑,疑人也用,是充分表现领导者的风度,也是成就大业的关键所在。[/SIZE]

    [SIZE=4]  唐宪宗时,李塑率兵讨伐叛军吴元济,攻破了新栅,俘虏了叛军将领李祜,本应该杀掉而后来却赦免了他。李塑把自己的衣服送给李祜穿,把饭送给李祜吃,和李祜同住在一个营帐里半年多,推心置腹,肝胆相照,然后又把军队交给了他,派他作先锋,虽然李祜的妻儿还留在叛军中,李塑也不怀疑他。李祜带领军队深夜顶风冒雪行军一百六十里,生擒吴元济,立下大功。[/SIZE]

    [SIZE=4]  但高傲者却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他看重自我形象,感觉良好。与这种人打交道不妨采取投其所好的方式,对其业绩、学识、才能等给以实事求是的赞美,使其荣誉心、自尊心得到满足。这样就可以从心理上缩短距离,能起到不被怀疑和排斥的作用。比如,有位生性高傲的总裁,一般人很难接近,他的生硬冷漠面孔常使人望而却步。有位外地来的公关人员听说了他的脾气,一见面就微笑着扔了一支烟说:“总裁,我一进门就有人告诉我,总裁是个爽快人,办事认真,富有同情心,特别是对外地人格外关照。我一听,高兴极了。我就爱和这样的老总谈,痛快!”总裁的脸上立刻露出一丝笑容,接下去谈正事,果然大见成效。[/SIZE]

    [SIZE=4]  这位公关人员的成功便得益于他了解高傲者不容人的心理,所以以恭维话来攻心。这样,对方就不好意思冷漠一个恭维尊敬自己的人了,自然会在维护自我形象的心理支配下变得和蔼可亲起来。不能以心换心,就采取攻心术,但是,恭维的话最中听的,当然要对方感到确有其事,这样对方才会接受。如果进行肉麻的吹捧,拍马屁,清醒的高傲者会把你当成小人而更加小视。另外攻心的赞美要适可而止。赞美在这里不过是使高傲者改变态度的手段,为的是接下来更好的交流。如果一味赞美,而不及时转入正题,就失去了意义。 [/SIZE]


    [SIZE=4]
     切莫自作聪明 [/SIZE]

    [SIZE=4]  君子不恶人,亦不恶于人。[/SIZE]

    [SIZE=4]  ——苏轼《文与可字说》[/SIZE]

    [SIZE=4]  在我们的周围,有些人喜欢抬杠,搭上话就针锋相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加以反驳,其实他自己一点主见也没有。不过当你说“是”,他一定要说“否”,当你说“否”的时候,他又说“是”了。这是一种极坏的习惯,事事要占上风。[/SIZE]

    [SIZE=4]  即使他真的比别人见识多,也不应该以这种态度去和别人说话。他简直不为对方留一点余地,好像要把别人逼得无路可走才心满意足。相信他并没有想到这一层,但实际上却是这样做的。这种不良习惯使他自绝于朋友和同事;没有人愿意给他提意见或建议,更不敢向他提一点忠告。也许他本来是一个很好的人,但不幸染上了这种坏习惯,朋友、同事们都远他而去了。惟一改善的方法是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SIZE]

    [SIZE=4]  在处世中,首先你要明白,在日常谈论中,你的意见未必是正确的,而别人的意见也未必就是错的。把双方的意见综合起来,你至少有一半是对的。所以不可随意反驳别人。大概有这种坏习惯的人当中,聪明者居多,或者是些自作聪明的人,也许他太热心,想从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见解,他以为这样可以使人敬佩自己,但事实上完全错了。一些小事情,是没有必要费心做高深的研究的,既然不是在研究讨论问题,又何必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固执己见呢?[/SIZE]

    [SIZE=4]  另外还应该注意,那就是在轻松的谈话中,你不可太认真了。别人和你谈话,他根本没有准备请你说教,大家说说笑笑罢了。你如果要硬作聪明,拿出更高超的见解,对方也决不会乐意接受的。所以,你不可以随时摆出像要教训别人的神气。[/SIZE]

    [SIZE=4]  当你的下属或同事向你提出建议时,你如果不能立刻表示赞同,但起码要表示可以考虑,不可马上反驳。假如你的朋友和你聊天,那你也应注意,太多的偏见能把有趣的谈话变得枯燥乏味。[/SIZE]

    [SIZE=4]  如果别人真的犯了错误,而又不肯接受批评或劝告时,你也不要急于求成,不妨后退一步,把时间延长一些,隔几天再谈,否则,大家固执己见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伤害了感情。[/SIZE]

    [SIZE=4]  因此,你千万要谦虚一些,随时考虑别人的意见,不要做一个自作聪明的人,而应让人们都觉得你是一个可以交谈的人。[/SIZE]

    [SIZE=4]  大量事实说明,人们谈话时都想知道别人对某件事的看法是否和自己相同。有时希望别人也能和自己一样对某件事情有相同看法。如果别人的看法与自己的看法略有不同或大不相同,你也应该显得对此很有兴趣。[/SIZE]

    [SIZE=4]  当对方与你的意见一致,你就会感到一种快乐;如果发现双方的意见有差异,你也会感到这是一种刺激,因而引起双方的争论。因而,当你听到别人的意见和你一样时,可以表示赞同。不要以为这样做会被人认为你是随声附和,因而就不吭声了。不吭声,虽然不会被人误解为随声附和,却也容易使人认为你并不同意他的意见。[/SIZE]

     

    [url=http://weibo.com/1274271244?s=6uyXnP][img]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274271244/391485d6/1.png[/img][/url]
    在线情况
    14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3058
      • 经验78624
      • 文章2257
      • 注册2005-01-19
      [SIZE=4]为人高傲是把自己孤立起来 [/SIZE]

      [SIZE=4]  位益尊,则贱者日隔。[/SIZE]

      [SIZE=4]  ——韩愈《与陈给事书》[/SIZE]

      [SIZE=4]  高傲者最不得人缘。山外有山楼外楼,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为人处世最不该有的就是自高自大、傲视别人。[/SIZE]

      [SIZE=4]  孔子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耿定向说:“我们能真真切切地严责自己,虽然是下等人,都有可取之处,都有长处益处;若是放下自己,只求他人,贤人君子,都不免指责。”朱天麟说:“士人也不应该过于自恃,不必过于谦让古人,而要能谦让现在的人。没有一人不是在自己之上,就没有一人不出自自己之上。”这些见解都是深得中庸处世之道。[/SIZE]

      [SIZE=4]  日中就得西斜,月圆就要月缺,物盛必衰,这是天地的道理。人体验到了天地的道理,高就会自卑,盈就会自谦,尊就会自抑。所以孔子说:“君子做事不自大,有功不自傲。”君子不以他所能做到的而瞧不起别人,不以自己不能做到的自愧于人。虚己对人是与人共事的基础,自谦是受人尊敬的阶梯。[/SIZE]

      [SIZE=4]  王阳明说:“现在人们最大的缺点,基本上就是一个傲字,千万种罪恶,都是从傲里滋生出来的。傲就自高自足,不肯屈人之下。所以作为儿子的傲,就不能孝敬长辈;作为弟弟的傲,就不能尊敬兄嫂;作为臣子的傲,就不能做个忠臣。”以财势傲人固然不可,以学问傲人也不应该,以地位傲人更是不应该。以气色傲人固然不可,以态度傲人也不应该,以言语傲人更不应该。[/SIZE]

      [SIZE=4]  顾准的座右铭是:“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一次,女同事张纯音与顾准争论,“别人要是打了你的左脸,你再将右脸送上去,完全是一种奴隶哲学。我的观点是针锋相对,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顾准回答道:“人类社会正是因为有强烈的报复之心,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脚,才总是斗争不已。如果大家都有宽容仁爱之心,这个世界会好得多。”[/SIZE]

      [SIZE=4]  在“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顾准的一位老朋友兼老上司林里夫曾用荒诞牵强的推理“揭发”顾准,指斥他在20世纪30年代就是执行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的“内奸”,弄得顾准百口难辩。很久以后,直到周扬得到解脱,顾准的“内奸”问题才告解决。1972年顾准回京,对林里夫却多方照顾,考虑到这位老友也处境凄苦,逢年过节总是备下酒菜,约他共餐对酌。吴敬琏先生是顾准的同事,他后来写下了这件事,并对顾准的为人的态度很不以为然,认为顾准完全不必当东郭先生,对林里夫这样的人,不去回敬他一拳已算仁慈。顾准却说:“你真是不懂世事,老林这种古怪个性和奇特的思想方法,完全是由于党内不正常的政治生活和逼供‘审干’做法造成的,是这套制度毁掉了他的一生,悲惨的人生遭遇形成了他的古怪脾性,我们应当同情他才是,怎么可以苛责呢?”[/SIZE]

      [SIZE=4]  顾准的为人处世就是儒家的中庸恕道,所以他与很多人包括林里夫的友谊得以维系始终。1974年10月中旬,顾准病倒后,林里夫每天赶到社科院经济所宿舍,为顾准炊煮饮食照料生活。顾准住院后,虽有经济所一位同事专门照顾,但林里夫仍然每天三次看望照料,那时候林里夫的政治处境也很艰难,经济条件尤其窘迫。人们不能不认为林里夫一定是被顾准的人格彻底感动了。 [/SIZE]


      [SIZE=4]
       谨慎自己的私心 [/SIZE]

      [SIZE=4]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SIZE]

      [SIZE=4]  ——《礼记》[/SIZE]

      [SIZE=4]  荀子说:“公生明,偏生暗。”为人处世必须。子思在《中庸》第一章里就教人:“君子应谨慎自己有所看不到的地方,害怕自己有所听不到的东西。看不见的善于隐蔽,不明显的似乎微弱,所以君子必须慎防。”[/SIZE]

      [SIZE=4]  一个人太自私了,如何与人相处呢?这是许多人思考的问题,韩愈说:“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过于利己,必会损人,与他人的关系自然出现失衡,所以没有约束私心的功夫,很难干成大事。方学渐曾经详细评论这种功夫说:自我反省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重要学问。当晏子独居的时候,从内观察他的本体,深湛清醒的样子,这就是天理。存在着天理而欲仿自退,这是第一等功夫。从内部观察这里面稍有染着的,这是人的欲念。检查欲念,从那里做起,一扫而去,就看见了本体。制止欲念以存天理,这是第二等功夫,以省察的功夫最为重要。一觉察到私念起来了,马上就克制、杜绝它,自然纯正的是天理而已。[/SIZE]

      [SIZE=4]  明朝山东诸城知县杨椒山说:“心为人的一身之主,如同树的根,如同果的蒂柄,最不能先坏了心。心里如果保存了天理,保存了公道,做出来的都是好事,就是君子这一边的人了。心中如果存留的是私欲,是私意,虽想做好事,也常常有始无终;虽想外面做好人,也会被人看破。如同根衰树枯,蒂坏果落。所以人千万不能把心坏了。”[/SIZE]

      [SIZE=4]  在心理学上曾有个很有趣的实验,用镜子来测试动物知不知道什么叫自我。实验者先把一面镜子放进黑猩猩笼中,十天之后,将黑猩猩麻醉,在它额头上点一个无臭无味的红点。黑猩猩醒来后,镜子还没有放进来前,它并不会用手去摸额头,但是当镜子放进笼子后,黑猩猩一看到镜子中的“倩影”,便立刻用手去摸额头,而且用力去搓,表示它知道镜中是自己,而且知道自己原来是没有红点的。[/SIZE]

      [SIZE=4]  如果省略第一步,没有让黑猩猩先接触到镜子,后来它虽然看到镜中的自己头上有红点,但不会用手去摸,因为没有以前的自我可作比较,就无从判断。没有比较就没有抱怨,就不会用力去把不是自己心甘情愿放上去的装饰品搓掉。[/SIZE]

      [SIZE=4]  这个实验很让人震惊,当一个不晓得自己原来是什么样时,就只好任人摆布,添多了,减少了,都不会抗争,但是一旦照过了镜子,知道自己是什么样了,那么一有非自主的改变便立刻发觉,而且这个觉识出现后是不可逆转的,已经知道便无法再假装不知道。所以人需要不断地内省自己,知道自己是谁。孔子说:“人苦于不自知。”苏格拉底说,一个没有检视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内省不仅是了解自己做了什么,最重要的是透过它了解自己真正的意图。柏拉图更进一步说,内省是做人的责任,没有内省能力的人不配做人,人只有透过自我内省才能实现美德。[/SIZE]

      [SIZE=4]  瑞士心理学家容格曾将人类的探索与发现称之为个人成长的过程。然而一切有形或无形的成就,都得先由内心的意愿与组织开始。一个人如果内心荒芜,毫无头绪,自然无法成事。发现内心的自我,而发展成自我的人格,是一个人内心成长的过程。儿童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必须从不断的赞美与肯定中,得到鼓励。别人的赞美与批评,都是外在的因素,我们不能永远靠外来的评判来了解自己,只有自己的探索、发现才能接近真正的自我。[/SIZE]

      [SIZE=4]  一个成长的人,越能明白自己的优缺点,越不会受外界的干扰,也越能明白内心世界,而能控制自己的喜乐。发现,不断地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同时能与自己的内心对谈交流。善待自己的短处,让自己有机会有空间去接纳更多的机会。 [/SIZE]

      [SIZE=4]
       
      准备赢得一切 [/SIZE]

      [SIZE=4]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塞;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SIZE]

      [SIZE=4]  ——《中庸》[/SIZE]

      [SIZE=4]  说话提前有准备就不会自乱方寸,做事提前有决定就不会头绪不清,行动提前有安排就不会慌里慌张,道路选定以前有目标就不会举棋不定。曾经有一位著名的活动家说:“我无论与任何人谈判一件事,在此时此地此事上,应该怎样说,以及对方大概会怎样回答我,我又应当怎样回答对方,等等,许许多多问题,在没有考虑妥当以前,我是情愿在他门外徘徊几小时,甚至回家思索几天,等到有把握以后,才与对方会晤谈判的。”[/SIZE]

      [SIZE=4]  任何一位伟大的事业成功的人,不是成功于他成功的时候,而是成功于他距成功很久以前的许多时间、许多事件。[/SIZE]

      [SIZE=4]  儒家认为:存在于内的人,为学问的储藏,道德的储藏。存在于外的人,为计划准备,力量的准备,一切能成为“事业资本”的准备。治理国家还是经营企业,都得重视准备,未雨绸缪,格物致知,功到自然成。[/SIZE]

      [SIZE=4]  《诗经·幽风·鸱鹗》上说:“趁着天还没有下雨,撤到那桑土上,修理好房屋窗户。现在的平民百姓,谁敢侮辱他们。”[/SIZE]

      [SIZE=4]  孔子说:“做这首诗的人,他知道吗?能治理这个国家,哪个敢侮辱他们。”人必是自我侮辱,然后人们才侮辱他。国家自己有内战,然后才会受到他国的攻伐,有了准备就不怕他国的挑衅。至少不会匆忙迎战,一战即败。[/SIZE]

      [SIZE=4]  尉缭子在他的《十二陵》中说:“有威在于不变动,有好处在于因时,机会在于应付事情,打仗在于鼓舞士气,没有困难在于有准备。”[/SIZE]

      [SIZE=4]  一个人大到经营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下大事业,小到仅仅关系到一两个人的小事,如果不预先有准备,尤其是严格的准备,或是多方面的准备,就不能满足自己愿望,难以成就。[/SIZE]

      [SIZE=4]  俾斯麦无论任何大小事情的计划,经常是在很长时间内作好准备,甚至在几年前就有所考虑。他在估计到一切事件的价值、变化情况后,便谨小慎微地做多方面充分的预计,再画上适当的路线,在计划决定以后,就选择适当的时机全力以赴地做。[/SIZE]

      [SIZE=4]  有人评论俾斯麦在进军罗马以前,早就夺取了意大利的政权。而俾斯麦也承认说:“我们的发展,在于平常对军事、政治方面,都有周密的计划和强大的实力准备,所以才有以后进军罗马与夺取政权的成果。”[/SIZE]

      [SIZE=4]  在欧洲战争尚未爆发以前,因为兴登堡与威廉出现了两次不和而告退,所以俾斯麦才有以后在欧洲战场、远东战场的成功。他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那里的森林与湖水之间精心筹划,甚至许多细节问题都想到了,所以才有后来大量消灭俄军的建树。 [/SIZE]


      [SIZE=4]
       处世慎密的人在于神妙的谋划 [/SIZE]

      [SIZE=4]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SIZE]

      [SIZE=4]  ——《周易·既济》[/SIZE]

      [SIZE=4]  中庸思想强调做任何事都要做好。怎样做好?“预谋”是重要的一点。尽管儒家不谈兵法,但中国兵法中的思想许多都符合中庸之道,例如:“谋政谋兵,谋敌谋友,谋战谋和,谋取进谋退,都要以近于神秘为上策。守住了这个秘密,使敌人不知道;使用了其中的妙计,使敌人不能测定,这就是作为谋略学中的神秘原理。”[/SIZE]

      [SIZE=4]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事与事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也越来越微妙复杂,如何处理,如何相处仍离不开恰到好处的中庸智慧。[/SIZE]

      [SIZE=4]  事情想做好,得明白凡是重大事情的策划之际,它的秘密性非常重要。战略与政策谋略获胜的秘诀,一在于计策的周全详备,二在于严守机密。乘敌人或对方不防备时出奇制胜。所以《易经·节爻》中说:“初九,不出户庭,无咎。”[/SIZE]

      [SIZE=4]  孔子说:“祸乱所产生的原由,就是以语言作为队梯,做君主的不慎密就会失去大臣,做大臣的不能保守机密就会丧身,重大的事情不能保守机密就难以成功,所以君子慎密,而不轻易说出来。”[/SIZE]

      [SIZE=4]  老子说:“鱼不可脱离深渊,这样才能得到保全,国家中精良的先进武器不能随便展示给人们。”[/SIZE]

      [SIZE=4]  鬼谷子在《谋篇》中说:“圣人的方法在于隐蔽与匿藏。”又在《摩篇》中说:“圣人的谋略在于暗处,所以说神妙,成就于明处,所以说神明。”[/SIZE]

      [SIZE=4]  在事业上,我们的原则是,尽量探求他人的秘密,而全力隐藏自己的秘密。尤其在筹划大谋略、大计划时,更应如此。所以姜太公在他的兵法中著有《阴符》、《阴书》的篇章,并且明白提示“神机鬼蔽,是阴阳相胜的道术。”[/SIZE]

      [SIZE=4]  中外无数战例都证明:一个计谋的成功在于能保守秘密,失败就在于泄密。所以军事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严守机密。用一人做的事,不能让两人知道;明天的行动,不能在今天就泄露出去。诸葛亮用兵仔细地推敲计谋中每一细节,谨慎得不能有丝毫的疏忽。所作所为都能保密,还要防止在言谈中泄密;在容貌上要做到不露声色,还要小心表情上泄密;表情上做到了隐藏不露,还要当心在说梦话时泄密。很多将领都知道部队在行动前一定要隐蔽企图,派谁执行任务先不告诉他。如果某些可以说的,也不妨先说,以表示对他的信任,常常与他开诚相见,坦露一些秘密是为了更好地保密。[/SIZE]

      [SIZE=4]  历史上,因稍一疏忽,泄露了机密,而前功尽弃的事实在比比皆是。[/SIZE]

      [SIZE=4]  《淮南子·铨言训》中说:“圣人不为名而丧身,不为谋而外露,不被智慧主宰。藏在无形之中,行动也无踪迹,遨游无自我。所以圣人掩藏起聪明不露痕迹,把足迹藏于无为之中。”[/SIZE]

      [SIZE=4]  《淮南子·兵略训》中又说:“用兵贵在谋略使人不能测定,把兵力隐匿起来,出于人们的意料之外,使敌人无法防备。谋略看得到就完了,实力被敌人知道就受制于敌。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上能隐瞒天,下能隐瞒地,中间能隐瞒住人。”[/SIZE]

      [SIZE=4]  总而言之,重要的军事计划、政治谋略,没有不是以隐瞒为上策的。做人是同样的道理,可以隐瞒的一定要隐瞒,与人无关的不对他说,不必告诉人的就隐瞒住不告诉他。自己的长短都隐藏住,要想有所作为,就得更加如此,隐藏在不露形迹之中,就是最好的方法。[/SIZE]

      [SIZE=4]  刘向所撰的《说苑》中记载:齐桓公与管仲谋划攻打莒国的计划,计划还没有实行,就被国人知道了,桓公觉得奇怪,便问管仲,管仲说:“国家中必然有圣人在。”[/SIZE]

      [SIZE=4]  于是,齐桓公命令仪仗队进来,分级站立。管仲指着东郭垂说:“你就是讲伐征莒国的人吧!”[/SIZE]

      [SIZE=4]  东郭垂如实回答说:“是的。”[/SIZE]

      [SIZE=4]  管仲继而问:“我不说攻伐莒国,你为什么要说攻伐莒国呢?”[/SIZE]

      [SIZE=4]  东郭垂平静地回答说:“我听说君子善于用计谋,小人善于用心意,我私下猜测到的。”[/SIZE]

      [SIZE=4]  管仲说:“我不说攻伐莒国,你怎么猜测得到呢?”[/SIZE]

      [SIZE=4]  东郭垂说:“我听说君子有三种表情,悠然喜乐的人,是钟鼓的神色表情;神色严肃、清静的人,是一副哀丧的表情;神色充满着兴旺的人,这是要兴兵作战的表情。前几天,我望到您在台上,充满着旺盛的样子,就知道要兴兵作战了,您吁而不吟,所说的就是莒;您举臂而指,自然是指莒国。而且我私下考虑小诸侯国中,还没有不服从的,不也只有莒国吗?所以我这样说。”[/SIZE]

      [SIZE=4]  能从一个人的表情上,做出这样的判断,称天才当之无愧,而且分析得合情合理。同时也说明,隐藏秘密而不露半点痕迹,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但却是非常必要的。 [/SIZE]


      [SIZE=4] 有心理准备地营造“情境” [/SIZE]

      [SIZE=4]  恃陋而不备,罪之大者也;备豫不虞,善之大者也。[/SIZE]

      [SIZE=4]  ——《左传·成公九年》[/SIZE]

      [SIZE=4]  儒家一贯主张的中庸之道,是说为人为事都要讲究不偏不倚,过与不及都会于人于事不利。因此,淡泊名利,忠厚老成是最基本的生活准则,但也不能太过。过于忠厚老实,在生活中就会不善于周旋应付,显得单调乏味,别人与不愿与之多有接触,即使勉强交往,感情也不易加深,只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办事往往不顺利。[/SIZE]

      [SIZE=4]  初次交往,对对方的思想、秉性、交往目的不甚明了,利用交际情境,制造友好的氛围,开辟一条情感通道,便可实现温馨和谐的交流。1942年黄炎培任国民参政员时,为推动国共两党团结商谈,专门从重庆飞赴延安访问。毛泽东接见了他,地点是中央所在地杨家岭大会堂会客室。别看室内不大,但室内光线充足,四壁挂着几幅画。其中一幅画有一把酒壶、几只杯子,上写“茅台”,并有黄炎培题词:“喧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这幅画是沈钧儒次子在国民党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中,为父亲画的。沈请黄题词,黄想起谣传红军在茅台酒池里洗脚,所以写了这首诗。这幅画怎么会挂在中共领袖会客的客厅里?黄炎培看到这幅有自己题诗的画作倍感亲切,知遇之情顿涌心底,敞开心扉与毛泽东进行了促膝长谈,并造成了他人生历程的重大转折。这里,中央大会堂会客室中的画就是一种提前准备的“语境”,它微妙地向对方传递出真诚、友好、理解的思想意义,为交际活动起了铺垫作用,因而使毛泽东与黄炎培的交谈十分成功。[/SIZE]

      [SIZE=4]  有时出于军事的或商贸的需要,有的意思不宜明确表达,有准备地营造“语境”或情境,便可利于沟通,实现目的。“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情节是人们熟知的,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往西城蜂拥而来。诸葛亮当时就在西城中,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二千五百名守军。在这危机关头,他果断传令,将旌旗全部隐匿起来,大开城门,由二十几个士兵扮作百姓,洒扫街道,然后亲自登上城楼,焚香操琴。司马懿来到城下,见此情境,疑有埋伏,引兵退去。不能不佩服诸葛亮心理素质好,但这功夫却是他几十年军旅生涯“准备”而来的,否则神情慌乱,空城计必成“葬身计”。[/SIZE]

      [SIZE=4]  人的交际活动中,有时候某个意思真的不好详说,也没有必要详说,只要恰当设计并突出某种交际情境,便会不言自明,同样可以实现交际的意图。[/SIZE]

      [SIZE=4]  生活中与人初次交往,尤其是与你看重的人物交往,心理准备太重要了,有准备就会圆活灵通,通权达变。不仅仅是与人初次交往在不断发生的新情况需要随机应变地去应付解决,就是常规的办事,有心理准备能更顺利地办成。有准备而说话圆活,但圆活灵通不能太过,太过则显得油腔滑调,轻浮肤浅,在办事中不易使人产生信任感,因而事情很难办成。[/SIZE]

       

      [url=http://weibo.com/1274271244?s=6uyXnP][img]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274271244/391485d6/1.png[/img][/url]
      在线情况
      15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3058
        • 经验78624
        • 文章2257
        • 注册2005-01-19
        [SIZE=4]见微知著,未卜先知 [/SIZE]

        [SIZE=4]  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SIZE]

        [SIZE=4]  ——《左传》[/SIZE]

        [SIZE=4]  目光穿透纤维毫末,发现事物的本质,了解事物演变的方向,这是一种细节添加与局部放大的功夫。《大学》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素书》上说:“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SIZE]

        [SIZE=4]  没有预见性,怎么会做到中庸无偏呢?来看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商朝末代君主纣王,有次命令工匠为他的“小蜜”妲己,做双象牙筷子,工匠们日夜精雕细镂,在牙柄上雕上游龙戏凤的图案,很是精巧玲珑。那天,匠人进殿献纳这双筷子,纣王见后大喜,当即传给下属观赏。一群部门的头头脑脑,个个啧啧称奇,还高呼什么“万岁”、“英明”,顿时齐鸣铜钟玉磐,竹篪排箫,好一派悠悠乐哉![/SIZE]

        [SIZE=4]  然而,有一位名叫箕子的高层领导,却在一旁面色忧郁,一语不发,下班后,同事们扯着箕子的袖子问他一整天为何闷闷不乐,工作是快乐的,快乐的工作,可不能这样啊。听同事们这样一说,多愁善感的箕子竟哭了起来。把大家的头搞昏了,又问怎么了。你侄子纣老总什么事亏待了你吗?老板的脾气应该了解,他不会炒你这个叔父的鱿鱼的。[/SIZE]

        [SIZE=4]  箕子摸着眼泪说了一番话,唉,一双象牙筷子不足为奇!但是有了象牙筷子,陶碗、瓷杯,就不再相配了,非得金樽玉盘才行;有了金樽玉盘,那就要盛龙凤珍肴呀!既然吃的山珍海味,当然就不能穿粗布葛衣,住土窑竹棚了;凭彩槛,临绣屏,夙歌观舞,才更舒心。由此看来由俭入奢是很容易的。而如今各国都在富国强兴,君主怎能终日昏昏?啊,象牙筷子是奢侈的开端,它使我们预感到了大商天下的末日将临![/SIZE]

        [SIZE=4]  箕子一席话落地,同事们有的惊诧,有的摇头,有的转身就走,也有的称赞老箕分析得非常中肯。不久箕子的话就被人传给了纣老总,他脸一黑,很不高兴,然后又觉得叔父人老幼稚。到了开高层峰会时,纣老总说:“有的人眼光太窄,看不清发展的大好形势,竟然拿一双筷子小题大做。不就是一双筷子嘛,天塌下来了?天塌下来也是我的事,我一个人顶着就是了。我相信我纣某有能力带领大家过上越来越富裕的生活,是不是?”[/SIZE]

        [SIZE=4]  一片“是、是”的声音。箕子的心比三九天的冰还冷。[/SIZE]

        [SIZE=4]  于是纣王还是穷奢极侈,不事朝政,日子越过越荒淫,结果没有过几年,诸侯兵变,周武王伐纣,纣王最终落得鹿台上抱玉自焚。[/SIZE]

        [SIZE=4]  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他有这层关系,就可以干涉当老总的侄子的生活,真是不懂权比情大的道理啊,就是他亲老子,又能管得了他吗?[/SIZE]

        [SIZE=4]  这本是一件小事,满朝文武大臣都不以为然,惟独箕子的眼睛,看出关系到国家命运与前途的大问题来,不过他的看法后来的确验证了,不得不佩服他。[/SIZE]

        [SIZE=4]  苏轼说:“一炬有燎原之忧,而滥觞有滔天之祸。”一个人能以小见大,有较强的预见性,可免受与减少灾难、损失,可警防自己的行为走入极端。 [/SIZE]


        [SIZE=4]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SIZE]

        [SIZE=4]  备不豫具,难以应卒。[/SIZE]

        [SIZE=4]  ——《后汉书·冯衍传》[/SIZE]

        [SIZE=4]  《世说新语》中有句话:“以明防前,以智虑后。”如果一个人不是时刻准备着成功,那么他一旦遭到失败,就难有振作再起的可能。有不少刚涉世的青年由于只想着成功成功,而没有积蓄相当的知识和能力应对各种事务,结果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以为遭到沉重的失败。[/SIZE]

        [SIZE=4]  有些人一生庸庸碌碌、无所成就,就在于他们不是时刻准备着,对成功的投资太少,不懂得播种得少就会收获得少的道理。[/SIZE]

        [SIZE=4]  一个人能否抓住机会走向成功,全看他是否时刻准备着,积蓄的力量是否充足。台湾作家刘说:“人的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能够贮藏着可供一生应用的充足力量,力量贮藏得愈多愈能应付变故。”[/SIZE]

        [SIZE=4]  一句重复了无数遍的真理:机遇偏爱那些有所准备的大脑。人生要能掌握机遇,当机遇来临时,必须多去尝试,如果没有心理准备,即使再好的机遇也会溜掉。机遇一旦失去,便难以找回。[/SIZE]

        [SIZE=4]  有的人一味地把自己的不如意归结为“运气不好”,这只是给自己的疏懒找个借口。失败者一谈起失败的原因,大多数人会说,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机遇,没有人帮助、提携他们。或者会说,优秀的人太多了,我想得到的东西已被别人占据,一切好的机遇都已被别人捷足先登,所以自己落到如此不幸的田地。[/SIZE]

        [SIZE=4]  能够成功的人却不会有这样一套说辞。他们默默工作,既不怨天也不尤人。他们稳扎稳打,他们尽管也需要别人帮助但不指望别人的帮助,他们懂得再好的外部条件,还得靠自己去发挥作用。阿斗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乐不思蜀,只知道玩耍开心,而不为事业做任何准备。[/SIZE]

        [SIZE=4]  在一次胜利之后,有人问亚历山大:“假如有机遇,你想不想把第二个城堡攻下来?”“什么?机遇?我从来不等待机遇,我会去制造机遇!”[/SIZE]

        [SIZE=4]  一般人等待机遇以至于成为一种习惯,这真是很可怕的事。工作的热情与精力,就在等待中逐渐消磨。那些不肯工作而只会胡思乱想的人是根本看不到机遇的,而那些勤恳工作奋发向上的人,才有看见机遇的可能。[/SIZE]

        [SIZE=4]  有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来到海边,他认为即使他不会游泳也不会淹死,因为他相信上帝会在重要时刻来解救他。就在他快被淹死的时候,有一艘船来了,船上的人叫他赶快上船,他回答:“不用了,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这个人在海中挣扎,接着又来了另一艘船,船上的人又叫他赶快上船,他还是回答说:“不用了,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SIZE]

        [SIZE=4]  正当他快沉下去的时候,空中飞来了一架直升机,一根绳子从空中放了下来,机上人员告诉他:“朋友快上来吧!你会被淹死的。”这个人还是回答说:“不用了,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因为他错过了许多获救的机遇,最后还是被淹死了,等他到了天堂,他很不服气地责问上帝为什么不肯来救他?上帝说:“你胡说八道,我派了两艘船、一架直升机,是你自己没有把握住机遇!”[/SIZE]

        [SIZE=4]  这虽然是个寓言故事,但在平常生活中,确实有许多机遇就在眼前;可是,有的人却一直忽略了它,视而不见。[/SIZE]

        [SIZE=4]  也许机遇在你目前这份工作中。有些人经常换工作,总是觉得公司不好,老板不好,主管不好,产品不好,制度不好,报酬太少,有没有研究问题可能在自己身上呢?因此,不管怎么换工作,问题还是在自己身上,问题没有解决,所以对他来讲,机遇没有办法拯救他。[/SIZE]

        [SIZE=4]  你不妨从身边开始,找寻下一个成功的机遇,或是掌握住现在的机遇,把它做到最好。[/SIZE]

        [SIZE=4]  韦伯斯特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一次,议员海尼在议会上发表的演说词,在韦伯斯特看来几乎无可辩驳,但第二天上午议会再开会时,韦伯斯特重任在肩,感到自己终究不能不予以答辩。这时候,他已经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准备了,但问题又是关系到美国国运的大问题。当时的情况是,议会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韦伯斯特的答辩。韦伯斯特一个人,既没有书籍也不能得到其他人的帮助,他只有依靠平时储存于心的材料,写成了一篇答复海尼的演说词。他的演说,赢得了其他议员的有力支持。[/SIZE]

        [SIZE=4]  假使韦伯斯特平日里没有积累材料,那么在两场会议之间如此匆促短暂的时间里,怎能做出那样著名的答辩词呢?如果他在体力、精神、道德等各方面没有足够的积累,那他的名字也许就不会被人们铭记。[/SIZE]

        [SIZE=4]  普鲁士著名将领毛奇将军深谋远虑,对普法战争做了多年的准备。由于准备充足,所以战争一爆发,毛奇率领的普鲁士军队很快就击败了拿破仑三世。这次战争的具体经过是:[/SIZE]

        [SIZE=4]  离普法战争爆发还有13年,毛奇已经做好了周密作战计划。普鲁士的每一个高级将领都得到一封密信,信封里放着关于战争的秘密训令,比如怎样调遣军队,怎样进攻退守。一旦接到战争动员令,这些高级将领便可以拆封读信,依照去做。此外,作战的地点也预先有规划,设置在地理最恰当、交通最有利的地方,以便战争时调度。毛奇还及时调整作战部署,修正作战计划,再密封着交给每个将领,以备随时应付战事。因此,普法战争爆发后,普鲁士的军队在毛奇将军的领导下进退自如,攻守有序,取得了最后的胜利。[/SIZE]

        [SIZE=4]  法国军事当局与拥有毛奇将军的普鲁士军事当局简直有天壤之别:一个事事都有准备,一个事事没有准备。战争开始后,法军的将领常从前线电告总司令部求助,不是说缺少给养,就是说缺少扎营材料,还常报告说战争吃紧军队不能迅速集中。这样,法军不堪一击,其失败也就不是偶然了。 [/SIZE]


        [SIZE=4]
         预备计划不能太过分 [/SIZE]

        [SIZE=4]  天下之事,制之在始;始不可制,制之在末。[/SIZE]

        [SIZE=4]  ——苏洵《上文丞相书》[/SIZE]

        [SIZE=4]  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在四川大山里多年寒窗苦读,有一年他们要进京考试了,老爸苏洵带领两个儿子,提前几个月来到京城进行社交活动,拜访当时的名人张方平、欧阳修等。书上说,老苏与一些名人见面后拿出的是诗,不知还有没有四川的土特产。苏氏父子三人靠的是真才实学,但他们进城想找人提携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是不是害怕京城,而用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壮胆?他们深悟“预则立”的道理。[/SIZE]

        [SIZE=4]  曾国藩从湖南湘潭一个叫荷叶塘的小山村走出来,干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可他毕竟是一位受人怀疑与牵制的汉族人,前程乃至命运都掌握在满旗人手中,他极明白“下流不可处,君子慎厥初”的中庸处世之道,于是向满族权贵靠拢,投入穆彰阿、恭亲王的门下,使他们成为曾氏在京城的落脚点和靠山……[/SIZE]

        [SIZE=4]  但是,预备不能过分了,计划不能太高了。过分了会缠住自己。例如有一家人听说洪水将发,采购了很多食品,可洪水来的时候,别人撤得快,而他们却被这些食物所累,顾这顾不到那,损失严重。西方有个叫奥卡姆的人,他建议不能把计划搞得太复杂了,要像理发一样用剃刀把不必要的设计剃掉。[/SIZE]

        [SIZE=4]  孟子说:“起初的条理,是智慧者的事情;最后的条理,是圣人事情。”荀子说:“圣人的语言虽千举万变,把它们统类起来,也就是个‘一’了。”提纲挈领,守要不繁。只要把住大道,把住政策,把住原则,把住方针,就可尽领导的事了。[/SIZE]

        [SIZE=4]  程颐说:“所把守的东西不能制约,就会泛滥成灾。”天玄子说:“所治理的东西不能制约,就会纷乱更纷乱。……居中所以应圆,执简所以抗繁,处易所以待变,守一所以用万。”简易的要点,在于求取条理与统类的中和。[/SIZE]

        [SIZE=4]  《周史》记载:太公封于齐,五个月就向周成王回报了政治概况。伯禽封于鲁,三年才回报政治概况。周公询问太公说:“你办事怎么这样快呢?”太公说:“我简易了那里的君臣秩序,礼仪随从当地的风俗。”周公又问伯禽说:“你怎么花了这么长时间呢?”伯禽回答说:“我改变了属地的习俗,改革了人们的礼规,三年后才完成。”周公听到伯禽的话后,说:“后代的人到齐去服侍他的君主吗?政治不简易,人民就不能亲近他,平易亲近人民,人民必然归顺他。”这就是简易原理的一个最好说明。[/SIZE]

        [SIZE=4]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使用降低计划的方法来达到目的。比如要让贪玩的孩子每天回家只看一小时电视,你不妨说只允许他看半小时,他再三要求下你只好答应了一小时的要求,他便不会再闹了,因为你已经缩减了计划。再比如在市场上,货主往往把商品标价多一两倍,这样他可以慢慢地让到他能接受的价位。如此一来,顾客也觉得占了不少的便宜,很容易掏钱来买。这种做法可能有些过诈,可人们的心理已经习惯如此:不管你真的让步与否,你得让他对方感到你已经让了很大的步。[/SIZE]

        [SIZE=4]  这个道理反过来用,也可以成为“欲求一尺,先要一寸”的压缩计划的方法。如果你需要他人提供较多的帮助,不妨先请对方予以小的帮助,然后层层加码,要求对方帮助解决更大的问题。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费拉瑟作了一番实际的调查研究,他们先挨家挨户找主妇在一份所谓“安全驾驶请愿书”上签名,几乎所有的主妇都答应了这项不费多少心力的要求。几天后,弗里德曼和费拉瑟又要求这些主妇答应在她们的私人庭院里立一块不太美观的大牌子,上书“谨慎驾驶”。结果有50%以上的主妇同意了,而另一组被直接要求立牌的主妇中,只有几个人接受了这一要求。[/SIZE]

        [SIZE=4]  前者为何那么容易答应呢?心理学家认为同意提供小的帮助的人等于给自己提供了这样一种自我感觉:我是个乐于助人的人。接着,她们就会以一种与这种自我感觉相一致的方法去行动,所以拒绝别人的可能性就小。[/SIZE]

        [SIZE=4]  所以计划不能太高,预备不是不切实际地估计自己的能力。生活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适当降低标准,事情会更易于成功。 [/SIZE]


        [SIZE=4]
         在细节处练功夫 [/SIZE]

        [SIZE=4]  积微,月不胜日,时不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SIZE]

        [SIZE=4]  ——《荀子》[/SIZE]

        [SIZE=4]  要想工作不低于一般的人,应学会。[/SIZE]

        [SIZE=4]  有时候,公司老板或业务员要出差,便会安排员工去买车票,这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却可以反映出不同的人对工作的不同态度及其工作的能力,也可以大概测定一下今后工作的前途。有这样两位秘书,一位将车票买来,就那么一大把地交上去,杂乱无章,易丢失,不易查清时刻;另一位却将车票装进一个大信封,并且,在信封上写明列车车次、号位及起程、到达时刻。后一位秘书是个细心人,虽然她只做了几个细节处,只在信封上写了几个字,却使人省事不少。按照命令去买车票,这只是“一个平常人”的工作,但是一个会工作的人,一定会想到该怎么做,要怎么做,才会令人更满意,更方便,这也就是用心,注意细节的问题了。[/SIZE]

        [SIZE=4]  工作细心不容忽视。注意细节所做出来的工作一定能抓住人心,虽然在当时无法引起人的注意,但久而久之,这种工作态度形成习惯后,一定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这种细心的工作态度,是由于对一件工作重视的态度而产生的,对再细小的事也不掉以轻心,专注地去做才会产生。会成为大人物的人,即使要他去收发室做整理信件的工作,他的做法也会跟别人有所不同。这种注重细微环节的态度,就是使自己发展的营养剂。[/SIZE]

        [SIZE=4]  工作上的这种细心,所需的另一点就是亲切感,一点人情味,与人方便,一种替别人着想的心情。“若是我的话,就想这么做。”这就是亲切感。[/SIZE]

        [SIZE=4]  有位成功人士说:“大事留给上帝去抓吧,我们只能注意细节。这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壮举都不如生活在一个真实的细节里来得有意义。”[/SIZE]

        [SIZE=4]  生活就像无限拉长的链条,细节如链条上的链扣,没有链扣,哪有链条?历史就像日夜奔腾的江河,细节如江河边的支流,没有支流,哪有江河?回味生活,翻阅历史,我们为什么不从真实的细节做起?我们头上三尺如果真有神灵的话,它或许绝不只把大事留给自己,而把细节留给人类。因为神灵也知道,没有细节,哪有大事? [/SIZE]

        [SIZE=4]
         
        有条有理地做事 [/SIZE]

        [SIZE=4]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SIZE]

        [SIZE=4]  ——《中庸》[/SIZE]

        [SIZE=4]  一位商界名家将“做事没有条理”列为许多公司失败的一大重要原因。[/SIZE]

        [SIZE=4]  工作没有条理,同时又想把蛋糕做大的人,总会感到手下的人手不够。他们认为,只要人多,事情就可以办好。其实,他们所缺少的,不是更多的人,而是使工作更有条理,更有效率。由于办事不得当、工作没有计划、缺乏条理,因而浪费了大量员工的精力,吃力不讨好,最后还是无所成就。[/SIZE]

        [SIZE=4]  做事没有条理、没有程序的人,无论干哪一种事业都没有功效可言。而有条理、有程序的人即使能力差一点,但他的事业也往往有相当大的成就。[/SIZE]

        [SIZE=4]  任何一件事,从计划到实现的阶段,总有一段所谓时机的存在,也就是需要一些时间让它自然成熟。无论计划是如何的正确无误,总要不慌不忙、沉着冷静地等待合适的机会到来。[/SIZE]

        [SIZE=4]  假如司马懿过于急躁而不甘等待的话,出手过快,必然会遭到破坏性的阻碍。因此,他对儿子司马昭说: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有耐心,压抑那股焦急不安的情绪。[/SIZE]

        [SIZE=4]  一位企业家曾谈起了他遇到的两种人。[/SIZE]

        [SIZE=4]  有个性急的人,不管你在什么时候遇见他,他都表现得风风火火的样子。如果要同他谈话,他只能拿出几秒钟的时间,时间长一点,他会伸手把表看了再看,暗示着他的时间很紧张。他公司的业务做得虽然很大,但是开销更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在工作安排上七颠八倒,毫无程序。他做起事来,也常为杂乱的东西所阻碍。结果,他的事务是一团糟,他的办公桌简直就是一个垃圾堆。他经常很忙碌,从来没有时间来整理自己的东西,即使有时间,他也不知道怎样去整理、安放。[/SIZE]

        [SIZE=4]  另外有一个人,恰恰相反。他从来不显出忙碌的样子,做事非常镇静,总是很平静祥和。别人不论有什么难事和他商谈,他总是彬彬有礼。在他的公司里,所有员工都寂静无声地埋头苦干,各样东西安放得也有条不紊,各种事务也安排得恰到好处。他每晚都要整理自己的办公桌,对于重要的信件立即就回复,并且把信件整理得井井有条。所以,尽管他经营的规模要大过前述商人,但别人从外表上总看不出他有一丝一毫的慌乱。他做起事来样样办理得清清楚楚,他那富有条理、讲求程序的作风,影响到他的全公司每个员工。于是,他的每一个员工,做起事来也都极有程序,公司生机盎然。[/SIZE]

        [SIZE=4]  “你工作有程序,处理事务有条有理,在办公室里决不会浪费时间,不会扰乱自己的神志,做事效率也极高。从这个角度来看,你的时间也一定很充足,你的事业也必能依照预定的计划去进行。”读到上述两个人后,企业家总结道。[/SIZE]

        [SIZE=4]  煎过鱼的人都知道,如果不时翻动鱼身,会使鱼变得烂碎,看起来就不觉得好吃。相反,如果只煎一面,不去翻动,将粘住锅底或者烧焦。而最好的办法是在适当的时候,摇动锅子,或用铲子轻轻翻动,待鱼全部煎熟,再起锅。[/SIZE]

        [SIZE=4]  不仅是烹调需要方法,做一切事都是如此。当准备工作完成,进行实际工作时,只需要做适度的更正,其余的应该让它有条不紊,顺其自然地发展下去。[/SIZE]

        [SIZE=4]  人的能力有限,无法超越某些限度,如果能对准备工作尽量做到慎重研究、充分仔细的地步,至少可以使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例如赤壁之战,蜀吴做了长时间的准备。为了兵器,诸葛亮还搞了一场“草船借箭”,最后甚至把东风都借来了。[/SIZE]

        [SIZE=4]  今天的世界莫不是是思想家、策划家的世界。惟有那些做事有程序、有条理的人,才会成功。而那种做事没有程序、没有条理的人,成功不会青睐他。[/SIZE]

         

        [url=http://weibo.com/1274271244?s=6uyXnP][img]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274271244/391485d6/1.png[/img][/url]
        在线情况
        16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3058
          • 经验78624
          • 文章2257
          • 注册2005-01-19
          [SIZE=4]从脸上的表情窥探心中的想法 [/SIZE]

          [SIZE=4]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SIZE]

          [SIZE=4]  ——《淮南子》[/SIZE]

          [SIZE=4]  中庸的“中”字,不仅仅是中间、适度等,人是思维发达的动物,人与人相处,实际上是心与心的交流碰撞,心是仁义礼智信的依托,一个无心之人如何活在世上?掌握人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容易与人沟通。中庸之“中”也被指含而未发的喜怒哀乐之情,是有其特定的用意的,它是要说明“中”的要求,也即礼的道德准则,是根源于人的含而未发的内心,也即根植于人所固有的“善端”的。这样一个“中”,实际上相当于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所以,“中”还有“心中”的意思。[/SIZE]

          [SIZE=4]  怎么知道他人内心的想法呢?观色就是一种好办法。从孔子到孟子到近代的曾国藩都善于此。[/SIZE]

          [SIZE=4]  人类的心理活动非常微妙,但这种微妙常会从表情里流露出来。倘若遇到高兴的事情,脸颊的肌肉会松驰,一旦遇到悲哀的状况,也自然会泪流满面。不过,也有些人不愿意将这些内心活动让别人看出来,如果单从表面上看,就会判断失误。[/SIZE]

          [SIZE=4]  在一次洽谈会上,有个人自认为会透过对方的表情洞察其内心,只见对方笑嘻嘻地完全是一副满意的表情,于是他觉得交涉一定会成功,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以失败而告终。[/SIZE]

          [SIZE=4]  所以不能只简单地从表情上判断对方的内心活动,因为有人是善于做表情的。在以表情突破对方心理时要注意:没表情不等于没感情。[/SIZE]

          [SIZE=4]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有些人不管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都一副无表情的面孔。[/SIZE]

          [SIZE=4]  有些人不满他人,尤其是领导的言行,只是敢怒不敢言,只好故意装出一副无表情的样子,显得毫不在乎。碰到这种人,最好不要直接指责他。最好这样说:“如果你有什么不满,不妨说出来听听!”这样可以使他竭力压抑着的感情松动,不至于走向极端。[/SIZE]

          [SIZE=4]  与不苟言笑,表情漠然的人,不宜说话过多,避免正面交锋,而应另择时间,开诚布公地与他交换意见,这样就可以避免其对你的怀恨在心。[/SIZE]

          [SIZE=4]  毫无表情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极端的不关心,另一种是根本不看在眼内。[/SIZE]

          [SIZE=4]  例如,办公室里在谈话,有人坐在角落里不插话,连笑都不笑一声,投过来一种无关己事的目光,这就是一种根本不看在眼内的表情,但有可能其内心是一种好意,只是不参加谈话而已。尤其是女性,有的人觉得表现自己的好意,反而不妥,不如就显现出一种近乎漠不关心的表情来。[/SIZE]

          [SIZE=4]  心理与表情有时反差很大甚至是相反的意思,例如愤怒悲哀或憎恨至极点时也会微笑。[/SIZE]

          [SIZE=4]  这种情况眼光表情不同,通常人们说脸上在笑,心里在哭的正是这种类型。纵然满怀敌意,但表面上却要装出谈笑风生,行动也落落大方。[/SIZE]

          [SIZE=4]  人们之所以要这样做,是觉得如果将自己内心的欲望或想法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会有不好的结果,甚至会招致灾祸,所以以笑代怒。[/SIZE]

          [SIZE=4]  由此可见,观色常会产生误差。满天乌云不见得就会下雨,笑着的人未必就是高兴。很多时候,人们把苦水往肚里咽,脸上却是一副甜甜的样子。反之,脸拉沉下来时,说不定心里在笑呢。 [/SIZE]


          [SIZE=4]
           遇事慌乱必将出现差错 [/SIZE]

          [SIZE=4]  忙处不乱性,须闲处心神养得清;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物看得破。[/SIZE]

          [SIZE=4]  ——《菜根谭》[/SIZE]

          [SIZE=4]  要想在事务纷忙时也能保持冷静态度而本性不乱,必须在平时修身养性培养清晰敏捷的头脑;即使面对死亡也毫不畏惧不留恋,必须在平日对人生有所彻悟,看清事物规律。[/SIZE]

          [SIZE=4]  曾子重慎、重孝,强调内心修养,自有其既尽人情又合事理的价值。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态度端庄,言辞谦和,行为谨慎,不以狂躁伤人,不以骄纵触规犯法,不到处捅漏子、闹矛盾,少犯错误,避免被人指责怨恨……应该是一种很好、很难得的品质。曾子还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临大节而不可夺”,“战阵无勇,事君不忠为非孝”。但是人在面临抉择或者有所建树甚至有关生死的场合,一味谦和谨慎,一味守身保誉,一味归向内心,都是不可取的。总之,要想真正做到“忙处不乱性”、“死时不动心”,则是人生一大难事,不是人做不到,而是做到的人太少。[/SIZE]

          [SIZE=4]  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视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5000士兵,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不慌乱,遇困境会向有利的方向发展。[/SIZE]

          [SIZE=4]  再来看一个外国人的例子。葛力内在一次会议中对一项决议投了反对票。这个政党的领袖来到他的办公室,指责他是本党的叛徒,企图破坏该党组织。[/SIZE]

          [SIZE=4]  葛力内正在写稿,见政党领袖过来时仍没抬头,好像不知道他就在身旁。来客见葛力内如此冷淡,更是火上加油,越发生气,于是对葛力内辱骂起来。可是,葛力内就是不予理睬,依旧默默地写着他的东西。[/SIZE]

          [SIZE=4]  来客无可奈何,绕着葛力内的桌子兜了一圈,回到原位,又滔滔不绝地重说了一遍。虽然来客几番重复这套盛气凌人的指责,但葛力内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活。直到来客词穷怒息准备离去,葛力内才慢慢地停下手中的笔,抬起头来,轻轻地一笑,丢过去一个得意的眼色,说:“干吗那么着急走啊?回来尽情地发泄吧!”[/SIZE]

          [SIZE=4]  反过来,也可以用刺激对方的方法,看对方的修养、定性如何,例如在商务谈判上,刺激的作用和效应都在于能够引起对方的忧虑不安。在商务谈判中,许多场外行动都可能引起双方的注意力,直接影响谈判桌上的形势,对商谈者起到刺激作用。例如:在商谈期间,还在继续和另外的商家接洽;在谈判过程中,突然有其他客商找上门来,暂时中断了正在进行的会谈,抱怨商谈时间拖得太久,自己的日程活动安排得很紧;直接和其他客商交换资料,等等,这些是双方都非常敏感的举动,可以暗示给对方很多东西,使对方有紧迫感。[/SIZE]

          [SIZE=4]  当然,这种场外刺激的方法不能乱用,因它们很具冒险性,容易伤害对方的感情和诚意。另一方面,切忌小题大作,故作声势,结果“假”客商赶走了真正的合作者,鸡飞蛋打一场空。所以,刺激对方必须巧妙,至少要表现自己的诚心诚意,也就是说要告诉对方:“我并不是嫁不出去的女儿,而是确实中意于你,就看你领情不领情了。”这样的刺激才会促进双方的理解与合作。[/SIZE]

          [SIZE=4]  在商务交际中,刺激对方的途径并不限于言语,一些事实会更有说服力。但是,如果你想继续合作的话,同样的道理,应该通过一些环节和细节进行暗示,不要过分伤害对方,例如,如果在价格上争执不下,你可以拿出新设计来要求对方,或者对原来订的货物提出意见,说明双方都要面对现实,才能有好的合作前景。 [/SIZE]

          [SIZE=4]看准了就动手,不要患得患失 [/SIZE]

          [SIZE=4]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SIZE]

          [SIZE=4]  ——《中庸》[/SIZE]

          [SIZE=4]  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间的关系。他们看重的是自身的修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失。孔子说过这句话:“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世上许多事都是这样,越害怕失去越容易失去。[/SIZE]

          [SIZE=4]  患得患失,左右为难时,中庸处世采取的方法是“折中”。朱熹说:“凡物皆有两端,中大小厚薄之类;于类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又说:“若与之二百则过,与之五十则少,只是百元便恰好。”意思是,所有的东西都有两个极端,好比大小厚薄之类,在每一类中又可以区分它的两个极端,通过量度得出它的中点,然后加以采用。好比给一个人钱,如果给他二百块钱太多了,给他五十块钱又太小了,那么给他一百块钱就是恰到好处。[/SIZE]

          [SIZE=4]  只有你不怕失去与敢于得到,才是心理平衡的前提,否则你做出折中的决定也是困难的。[/SIZE]

          [SIZE=4]  柳下惠,鲁国的大夫,曾任士师,三次被国君免官。可他却待在鲁国。有人对他说:“你怎么不离开鲁国呢?”他回答说:“正直清白地做官,到哪里去不会被多次罢黜?没有正义感的做官,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的国家?”孟子说:“柳下惠被免了官也没有怨言,穷困了也不显出可怜的样子。”柳下惠在当时不被任用,没有怨怒,处于落魄境地,也没有可怜的样子。他明白要做一个清白正直的人,势必会遭到邪恶势力的嫉恨,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但即便是个人利益遭受损失,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主张,所以能够坦然对待自己所处的环境。[/SIZE]

          [SIZE=4]  康熙即位的时候,刚刚8岁。按照顺治皇帝的遗诏,由四个大臣辅政。其中一个叫鳌拜的老前辈,仗着自己掌握兵权,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别的大臣和他意见不合,就遭到排挤打击。[/SIZE]

          [SIZE=4]  清王朝进关后,用强迫手段圈了农民大片土地,分给八旗贵族,鳌拜利用职权扩大占地面积,还用差地强换别人的好地。他这样搞腐败,还不许别人有看法,谁反对他,他就诬陷人家大逆不道,给处死。[/SIZE]

          [SIZE=4]  康熙14岁的时候,开始亲自上班办公。这时候,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争执。鳌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把苏克萨哈处死。康熙不肯批准。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争了起来,大吵大嚷,很不像话。康熙非常生气,但考虑到鳌拜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把苏克萨哈杀了。[/SIZE]

          [SIZE=4]  从此,康熙决心除掉鳌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鳌拜进宫,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不在意。[/SIZE]

          [SIZE=4]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命令,要他单独过来商量事情。鳖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地走向老总办公室,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SIZE]

          [SIZE=4]  鳌拜被“双规”了,康熙命令下属立刻调查鳌拜的罪行。大家都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康熙却从宽发落,只把鳌拜的官爵革了。[/SIZE]

          [SIZE=4]  康熙用计除掉了鳌拜,朝廷上下都很高兴。一些原来比较骄横的大臣知道这个年轻的老板厉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了。[/SIZE]

          [SIZE=4]  康熙不除鳌拜,他将来的日子不好过,晚动手,不如早动手,早动手,螯拜以为他还是个口尚乳臭的孩子,不防备,成功的机率大得多。结果正是这样。这样的少年后来把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运行得故障少、效率高,是必然的。[/SIZE]

          [SIZE=4]  为人处世,尤其对于重要事情,你患得患失,拣最有安全系数的事干,拿着经验当旗帜,这样虽没失前蹄,可后蹄却被拦马绳绊住了。[/SIZE]

          [SIZE=4]  自然界中万物的变化,有盛便有衰;人世间的事情也同样如此,总是有得便有失。你掌握规律,把握机会,该出手时一定要出手,否则“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悔之晚矣。《论语》中记载孔子的言论:“愚钝的人可以让他做官吗?如果让这样的人做官的话,还没有得到官位的时候,害怕得不到;做了官以后又怕失去。既然怕失去官位,那就什么都做得出来。”同样庸人在没有得到富贵与权力的时候,就害怕得不到;得到富贵与权力的时候,则又惟恐失去。[/SIZE]

          [SIZE=4]  患得患失的人总把个人的得失看得过重。人生百年,贪欲再多,钱财再多,也一样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巧取豪夺,难道就是人生的目的?这样的人生难道就完善,就幸福吗?重个人的得失,这样的人变得心胸狭隘,斤斤计较,目光短浅。如果你将个人利益的得失置于脑后,便能够轻松对待身边发生的事,遇事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SIZE]

          [SIZE=4]  祸往往与福同在,福中往往就潜伏着祸。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是件坏事。这是朴素的哲理。人生在世,正确地看待个人的得失,不患得患失,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SIZE]

          [SIZE=4]
           急处站稳,险处回首 [/SIZE]

          [SIZE=4]  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要著得眼高;路危径险处,要回得头早。[/SIZE]

          [SIZE=4]  ——《菜根谭》[/SIZE]

          [SIZE=4]  在动乱时代局势极度变化中,要把握住自己的脚步站稳立场;处身于姿色艳丽的女人当中,必须把眼光放得辽阔而把持住自己的情感,不致于被美色迷惑;当人生之路出现艰难险阻时,要能止步猛回头,以免陷入迷惑中不能自拔。[/SIZE]

          [SIZE=4]  所谓风斜雨急,花浓柳艳,路危径险都是比喻,比喻人生之路会有各种艰难险阻出现。孔子在《论语•伯泰》篇中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他又在《宪问》篇中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其实即使是古代邦有道,要富且贵就没有险隘?就能唾手可得吗?不论是有道无道之世,都应有操守,有追求,不怕难,不沉沦,不自颓,把得住自己的心性,遇事就不致沉陷于迷惑中。这都是儒家教诫世人的意旨,至今仍有其现实指导意义。[/SIZE]

          [SIZE=4]  来看一个故事。曾有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闯入洛克菲勒的办公室,直奔他的写字台,并以拳头猛击台面,大发雷霆:“洛克菲勒,我恨你!我有绝对的理由恨你!”接着恣意谩骂洛克菲勒达几分钟之久。办公室所有的职员都感到无比气愤,以为洛克菲勒一定会拾起墨水瓶向他掷去,或是吩咐保安员将他赶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并没有这样做。他停下手中的活,和善地看着这一位攻击者,那人愈暴躁,他就显得越和善![/SIZE]

          [SIZE=4]  那无理之徒被弄得莫名其妙,他渐渐平息下来。因为一个人发怒时,遭不到反击,他是坚持不了多久的。于是,他咽了一口气。他是准备好了来此与洛克菲勒舌战一番的,并想好了洛克菲勒要怎样回击他,他再用想好的话去反驳。但是,洛克菲勒就是不开口,所以对方也不知如何是好了。[/SIZE]

          [SIZE=4]  末了,这家伙又在洛克菲勒的桌子上敲了几下,见仍然得不到回应,只得索然无味地离去。洛克菲勒呢,就像根本没发生任何事一样,重新拿起笔,继续他的工作。[/SIZE]

          [SIZE=4]  不理睬他人对自己的无礼攻击,便是给他的最严厉的迎头痛击。成功者与人冲突每战必胜的原因,便是当对手急不可耐时,他们依然故我,显得相当冷静与沉着。洛克菲勒或许没有读过《中庸》、《论语》等中国儒家的著作,但他这种面对突发事件的态度,何尝不符合“中庸之道”。 [/SIZE]


          [SIZE=4]
           动静合宜不吃亏 [/SIZE]

          [SIZE=4]  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SIZE]

          [SIZE=4]  ——《菜根谭》[/SIZE]

          [SIZE=4]  一个好动的人就像乌云下的闪电,霎时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又像一盏风前的残灯孤烛,摇摆不定,忽暗忽明。一个喜欢清静的人,就像已经熄灭了的灰烬,已经丧失了生机的树木。过分的变幻和过分的清静,都不是合乎理想的人生观,只有缓缓浮动的彩云下和平静的水面,才能出现鹞鹰飞舞和鱼儿跳跃景观,用这两种心态来观察万物,才算是理想的境界,才是具有崇高道德心胸的人。[/SIZE]

          [SIZE=4]  千万别误会静是淡泊,是高雅的;动是行动,是忙碌,是俗气。其实,不管动与静,做事不可太走极端,走极端是有坏处的。动与静是相对应的两种行为,是人生修养中属于极端的两种行为,是人生修养中属于极端的两个概念,任何人都有动的时候,也都有静的时候,但是最好动静得宜才合乎儒家的中庸之道,这也就是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合宜才不失人生的节度。这样在一个寂灭压抑的世界中,仍会鼓足勇气从事创造;处于惊涛骇浪的混乱时代,也能适应环境寻求生存之道。所谓处乱不惊,宁静思远,超然物外,逍遥自在,把一切寄托于不得已,以养护形体的主宰,那就是“道”之心体。[/SIZE]

          [SIZE=4]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内心的需求,有紧迫的,有不重要的,而我们在急需的时候遇到别人的帮助,则内心感激不尽,甚至终生不忘。濒临饿死时送一只萝卜和富贵时送一座金山,就内心感受来说,完全不一样。韩信发迹后要报答漂母,就因为没有她老人家给饭他吃,他说不定饿死了。[/SIZE]

          [SIZE=4]  三国争霸之前,周瑜没有多大名声。他曾在军阀袁术所辖的居巢县当一小小的县令。[/SIZE]

          [SIZE=4]  有一年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又爆发了战争,兵乱间百姓财物又损失不少,粮食问题日渐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饿死了不少人。周瑜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SIZE]

          [SIZE=4]  这时有人献计,说本县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SIZE]

          [SIZE=4]  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刚刚寒暄完,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SIZE]

          [SIZE=4]  鲁肃一看周瑜长得一表人材,想必日后必成大器,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SIZE]

          [SIZE=4]  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各三千台,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听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馑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SIZE]

          [SIZE=4]  后来周瑜发达了,当上了将军,他牢记鲁肃的恩德,将他推荐给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干事业的机会。鲁肃“静守”而不死寂,遇到自己看好的人,立即伸手帮助,这是恰到好处的“动”。所以静中寓动,动中有静,才是处世的智慧。 [/SIZE]


          [SIZE=4] 以宽平的心化解生活险情 [/SIZE]

          [SIZE=4]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SIZE]

          [SIZE=4]  ——《周易·系辞下》[/SIZE]

          [SIZE=4]  一次,齐相储子与孟子相遇,问孟子一个问题:“齐王总打发人去探视先生,想必先生一定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吧?”孟子回答说:“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呢?尧舜也同一般人一样呢。”[/SIZE]

          [SIZE=4]  人具有的我都具有,人没有的我亦不可强求;我跟人一样,人跟我一样。圣人和我也没有什么不同。这就是常人心。相反,目中无人,目空一切,以为天下人都不如我,这是失了常人心;妄自菲薄,自暴自弃以为自己一切都不如人,这也是失了常人心。如此这般,就是忘记了自己是常人。忘记了自己是常人,便要么一切都想得到,一切都要争取,以为这世界的一切本为他一人准备;要么一切都会放弃,一切都不去争取,畏畏葸葸,怯懦卑琐。这两种行为,无论哪一种,其结局都会使人最终失去自己人生的真趣。[/SIZE]

          [SIZE=4]  洪应明说:“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恻之人情。”是啊,一个心地善良而乐观的人,常把万事万物都看得很美好,天地间的事也就毫无缺陷;一个天性忠厚、宽大为怀的人,心里总处在平衡状态,也就不去体会人事倾轧人间的邪恶了。[/SIZE]

          [SIZE=4]  一个乐观的人,遇到别人的挖苦与嘲笑,不会陷自己于尴尬中。《伊索寓言》有一个秃子故事:有个秃子,把别人的头发戴在头上,骑马出行。一阵风把假发吹掉了,旁观的人都禁不住哈哈大笑。秃子停下来说:“这头发本来不属于我,从我这里丢掉了,有什么奇怪呢?它不是也曾离开了那生长它的主人吗?”[/SIZE]

          [SIZE=4]  一位教师,刚40来岁,可头发落了很多,露出一片“不毛之地”。以前常有学生在背后叫他秃顶老师,后来他干脆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讲明了因病而秃发的原因,最后,他还加上了这样一句自嘲:“头发掉光了也有好处,至少以后我上课时教室里的光线可以明亮多了。”同学们发出一片友好的笑声,此后再也没有人叫他秃顶老师了。[/SIZE]

          [SIZE=4]  当然,自嘲不是自我辱骂,不是出自己的丑。这里要把握分寸。[/SIZE]

          [SIZE=4]  力求个性化、形象性并学会适当的自嘲,往往可以使自己说话变得有趣起来。幽默力量能认同幽默的事物。因此真正伟大的人物会笑自己,也鼓励别人和他一起笑。[/SIZE]

          [SIZE=4]  林肯总统也取笑自己,尤其是他自己的外表。有一次他以这样一则小故事来打开他与别人的沟通:[/SIZE]

          [SIZE=4]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一个丑陋的人,在森林里漫步时遇见一位老妇。老妇说:‘你是我所见过的最丑的一个人。’‘我是身不由己。’这丑人答道。‘不,我不以为然!’老妇说,‘至少你可以待在家里不出门啊!’”[/SIZE]

          [SIZE=4]  “我小时候长得并不好看,”幽默家兼演员、导演于一身的伍迪·艾伦说,“我是到长大以后才有这副面孔的。” [/SIZE]


          [SIZE=4]
           
          寻找最恰当的说话时机 [/SIZE]

          [SIZE=4]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之谓中事。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说。事行失中谓之奸事,知说失中谓之奸道。[/SIZE]

          [SIZE=4]  ——《荀子》[/SIZE]

          [SIZE=4]  荀子所说的“中事”、“中说”,决非折中之事,调和之说。这里的“中”应解释为合宜,合乎一定的标准。“中事”、“中说”也即合理之事,合宜之说。[/SIZE]

          [SIZE=4]  范睢逃离魏国,来到秦国,由于结识王稽见到了秦昭王。昭王知道他贤明,屏退身边的人,单独与他秘密商谈国家大事,首先对他说:“有幸请得先生教导我。”范睢只唯唯诺诺而已,不说一句话。昭王再请他谈话,还是如此,一连三次都是如此。到第四次,范睢只凭空大放阙词。到第五次,才着上边际。第六次,畅谈外事仍不涉及于内事。等到拜他为客卿,采用他的话有几年了,自己有充分把握,就痛陈内事。于是废除太后,驱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到关外。[/SIZE]

          [SIZE=4]  范睢之所以这样,当时秦国,内有太后专横,外有穰侯的跋扈,再有高陵、华阳、泾阳君的为虎作伥,所以不敢与秦昭王深谈,只能逐步地谈,一边等待时机,避免说话达不到目的,反而招祸。[/SIZE]

          [SIZE=4]  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韩非子在他的《说难》中,谈及了多种原则,“凡是所说的务本,在于装饰所说的应慎重,而要灭去他的所耻;他有私急,必须以公义而强横他。他有意于下,然而不能不已;说话的人要装饰他的美,而少说他一些不能做的方面。他有心攀高,实在不能及,说话的人为他举出过错,使他看到这方面的坏处,多使他不能这样做。有要想慎重智能的,就为他举出不同事的同类,使话利于我,却装着不知,以资助他的智慧。要想保存自己说的话,就必以美名来明示于他,而使他能看到合乎自己私利。想陈述危害的事情,就显示出对事情的毁谤,也能使他看到合乎自己私利的坏处。称誉他人与同行的人,规劝他事与同计谋的人,有与同于美玉的人,就必须大肆装饰他,使他没有伤害。与同样失败的人,就必须以明理劝他,使他不失去信心,使他自己多做努力,就没有因他的难而感慨他。自勇其断,就不以他的过失而恼怒他。自智其计,就不以他的失败而没有智谋。大意没有违逆,说话无所抨击,然后及时以智慧来辩解,这就叫做亲近不疑,而能尽自己的所说。”这些虽然是为游说人士所立的原则,然而今天对朋友、同事上下级,都是最优良的原则。[/SIZE]

          [SIZE=4]  总的说来,说话不外乎是看准对方的目的,投其所好,再加上掌握时机的变化,以及细小方面的具体事项。这全靠每个人在实践中去领会,去发挥。[/SIZE]

          [SIZE=4]  如果赞美对方过去的成就或行为,情况就不同了。赞美这种既成的事实与交情的深浅无关,对方也比较容易接受。也就是说,不是直接称赞对方,而是称赞与对方有关的事情,这种间接奉承在初次见面时比较有效。[/SIZE]

          [SIZE=4]  要恰如其分地赞美别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如果称赞不得法,反而会遭到排斥。为了让对方坦然说出心里话,必须尽早发现对方引以自豪、喜欢被人称赞的地方,然后对此大加赞美。在尚未确定对方最引以自豪之处前,最好不要胡乱称赞,以免自讨没趣。[/SIZE]


           
           

          [url=http://weibo.com/1274271244?s=6uyXnP][img]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274271244/391485d6/1.png[/img][/url]
          在线情况
          17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3058
            • 经验78624
            • 文章2257
            • 注册2005-01-19
            [SIZE=4]棘手之事求有经验的人帮忙 [/SIZE]

            [SIZE=4]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SIZE]

            [SIZE=4]  ——《中庸》[/SIZE]

            [SIZE=4]  有人在处世中摔了跟头、吃了亏,叹息自己缺少经验。其实在处世上可以借鉴学习别人的经验,生活中总有一些处世经验丰富的人,你可以与他们交朋友,不时地请教,得到他人的指点,这样你就会少碰壁。历史上的一些著名军事家,个人的智商是很高的,也何尝不是一个处世的高手,但是他还要招纳贤士来为自己出谋划策。如果刘备三不顾茅庐把诸葛亮请出来,那么天下就不可能有他的蜀国了。诸葛亮就是刘备身边一个有经验的人。[/SIZE]

            [SIZE=4]  相反,那个昏庸的袁绍,就不善于利用有经验的人话,田丰主动出谋划策,他不仅不领情,反而还杀了人家。这样的人如此对待有经验的人,不败才怪哩。[/SIZE]

            [SIZE=4]  有一个故事,很有意思。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心想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漂?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漂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过了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10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SIZE]

            [SIZE=4]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能力才能代表当下。尊重有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SIZE]

            [SIZE=4]  与有经验的人相处,方法也要恰当。[/SIZE]

            [SIZE=4]  1.不要事无巨细都去问。有些得失利益不大的问题,最好不要去请教。毕竟自己也要培养积累处世的经验。[/SIZE]

            [SIZE=4]  2.请教时要虚心,注意力集中,否则让人感到你是假请教,或者误以为问题不重要。[/SIZE]

            [SIZE=4]  3.毫不保留地谈事情的经过或存在的问题,这样便于对方的思考与拿主意。[/SIZE]

            [SIZE=4]  4.可以对他的指点提出看法,让他进行修正。[/SIZE]

            [SIZE=4]  5.把对方指点的话牢记于胸。赵子龙如果不是不折不扣地执行诸葛亮三个锦囊妙计,他是不可从吴国把沉湎于温柔乡的刘备救出来的。 [/SIZE]


            [SIZE=4]
             克服天性的怯懦 [/SIZE]

            [SIZE=4]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SIZE]

            [SIZE=4]  ——《论语》[/SIZE]

            [SIZE=4]  所谓“中庸”,就是要以人的内在要求(人性、本心)为出发点和根本价值依据,在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中寻求“中节”,也就是使内在要求,在现有的外在环境与条件下,得到最适宜的、最恰当的、无过与不及的表达与实现。[/SIZE]

            [SIZE=4]  孔子身体力行,在《述而》中表现出“温而历,威而不猛,恭而安”的人格特征。同时,他在《子张》中还要求别人善于维护心理平衡,以实现安泰而不骄傲,庄严威风而不凶暴的理想人格,即“泰而不骄,威而不猛”。[/SIZE]

            [SIZE=4]  处世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先自己不能有怯懦心理。没有一个人生而刚毅,也没有一个人天生具有钢铁般意志。普通人所有的犹豫、顾虑、担忧、动摇、失望等等,在一个强者的内心世界也会出现,只是停留的时间比较短而已。二战名将巴顿,号称“血胆将军”,当有人问他在开战前是否感到恐惧时,他说:“我常在重要会战,甚至交战中发生恐惧。”但是,他又说:“我绝不向恐惧屈服。”[/SIZE]

            [SIZE=4]  同样,鲁迅彷徨过,伽利略畏惧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甚至想到过自杀。但这并不能否定他们是坚强刚毅的人。刚毅的性格和懦弱的性格之间并没有千里鸿沟,刚毅的人并非没有软弱,只是他们能够战胜自己的软弱。只要加强锻炼,从多方面对软弱进行斗争,你也能成为坚强刚毅的人。[/SIZE]

            [SIZE=4]  只要希望还在,人生就没有真正的失败。[/SIZE]

            [SIZE=4]  一位钢琴演奏家用了近二十年时间提高技艺,就在他的技术炉火纯青时,就在他横空出世、即将声名远扬时,一场车祸夺去了他的双手。他将怎样去面对这悲惨的命运?[/SIZE]

            [SIZE=4]  这位钢琴演奏家无法继续他的钢琴之梦,但他成为一位著名的演说家。[/SIZE]

            [SIZE=4]  在打击和磨难面前,仅仅停留于无休止的叹息,怨天尤人、诅咒命运,这样做是最容易的,却是最没有用处的。不会帮助你改变现实,只会削弱你跟厄运抗争的意志。现实总归是现实,并不因你的诅咒而有所改变。怨恨和诅咒人人都会,但从怨恨和诅咒中得到好处的人却从来没有。[/SIZE]

            [SIZE=4]  悲观绝望,自暴自弃,承认自己无能,这是意志薄弱、缺乏勇气的表现,也是自甘堕落、自我毁灭的开始。用悲观自卑来对待挫折,实际上是帮助挫折打击自己,是在既成的失败中,又为自己制造新的失败;在既有的痛苦中,再为自己增添新的痛苦。[/SIZE]

            [SIZE=4]  我们应该相信,挫折只是命运的附属品,它绝不能决定命运。命运还靠我们自己来选择,来掌握。 [/SIZE]


            [SIZE=4] 借人的智慧筑事业之基 [/SIZE]

            [SIZE=4]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SIZE]

            [SIZE=4]  ——《中庸》[/SIZE]

            [SIZE=4]  中的意思是中正、中和,不偏不倚;庸的意思是平常、凡庸,不争不竞。任何事物只要抱持一个中正的态度去做,就不会出现过错;无论什么人物,只要抱着一个平常的心态去交际,一定会达到平等、理解、知己的境界的。一个人的言行只要合乎中庸,很少会出现生活中的障碍,社会因此而得到安定平和。[/SIZE]

            [SIZE=4]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持一个“中庸”,不要过也不要不及。有人什么问题都要从极端上去思考,要么想得极好,要么便是极坏,没有一个中和的方式。这样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觉,便影响了自己和他人的正常沟通,所以必须采取中庸之道。与人沟通,是借人之力的前提条件;借之前要相谈,这是起码的常识。[/SIZE]

            [SIZE=4]  通用汽车总经理斯隆曾说:“把我的财产拿走,但只要把我的人才留下,5年以后,我将使被拿走的东西失而复得。”这句话极其深刻地表明了借用他人之力的重要性。[/SIZE]

            [SIZE=4]  一个人是否有实力不要紧,只要他善于交际,利用别人的智慧,照样能干成一番大事业。[/SIZE]

            [SIZE=4]  理查德·西尔斯原先是一个代客运送货物的小商人。后来他开起一家杂货店,专做邮购业务,即顾客通过邮件订货,他通过邮寄的方式发货。由于资本太少,只能提供有限的几种商品,他做了5年,生意仍无起色,每年只能做三四万美元的业务。他想,必须与人合作,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把生意做大。[/SIZE]

            [SIZE=4]  说来凑巧,当他萌发出合作的念头后,过不久就遇到了一个理想的合伙人。那是一个月色皎洁的晚上,西尔斯到郊外散步,突然远处传来了马蹄声。不一会儿,一个骑马赶夜路的人来到西尔斯跟前,向他问路。此人名叫罗拜克,想到圣·保罗去买东西,不料途中迷了路,此时已是人困马乏。[/SIZE]

            [SIZE=4]  西尔斯将罗拜克请到他的小店中住宿。当晚,两人谈得很投机,遂决定合伙做生意,并成立一家以他们两人的名字命名的公司,即西尔斯·罗拜克公司。西尔斯有五年经验,罗拜克实力雄厚。两人联手,可谓相得益彰。合作第一年,公司的营业额达到40万美元,比西尔斯搞单干时增长了10倍。[/SIZE]

            [SIZE=4]  西尔斯和罗拜克都不懂经营管理,做点小生意还能凑合,生意大了就招架不住,两人都有了力不从心的感觉。他们决定寻找一个总经理,代替他们进行管理。[/SIZE]

            [SIZE=4]  他们费心搜寻人才,终于找到了一个合格的总经理人选。此人名叫陆华德,在经营管理方面很有一套。他们把公司大权全部授予陆华德,自己则退居幕后。[/SIZE]

            [SIZE=4]  陆华德接受任命后,果然不负重托,兢兢业业地为公司效劳。他发现,做邮购业务与传统生意不同,一旦顾客对购买的商品不满意,调换很困难。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很多顾客就会放弃邮购这种方式,公司的发展将受到很大阻碍。为此,陆华德严把进货质量关,决不让劣质品混进公司的仓库,以保证卖给顾客的每一件商品都“货真价实”。[/SIZE]

            [SIZE=4]  那些厂商认为陆华德对质量的要求过于苛刻,竟联合起来,拒绝向西尔斯·罗拜克公司供货。[/SIZE]

            [SIZE=4]  这是一件决定公司前途的大事,陆华德拿不定主意,赶紧去找两位老板商量。西尔斯从内心深处赞赏陆华德的做法,给他打气说:“你这些日子太辛苦了,如果能少卖几样东西,不是可以轻松一下吗?”[/SIZE]

            [SIZE=4]  陆华德受到鼓舞,更加坚定了严把质量关的决心。那些厂商见抵制无效,担心生意被别的供货商抢走,最终不得不接受陆华德的质量标准。[/SIZE]

            [SIZE=4]  陆华德刻意追求质量的经营策略,使西尔斯·罗拜克公司因此声誉日隆,10年之中,它的营业额增长了600多倍,高达数亿美元。[/SIZE]

            [SIZE=4]  西尔斯作为一个外行,能够在短短十几年间,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商人,变成一个全美国知名的大富豪,得益于他恰到好处的处世的方法: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人,然后授予全权。 [/SIZE]


            [SIZE=4] 局限于小,就难有阔达与发展 [/SIZE]

            [SIZE=4]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发修身;则知所以修身;知所发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SIZE]

            [SIZE=4]  ——《中庸》[/SIZE]

            [SIZE=4]  为人处世,我是中心,无我无事,但是天地中有我,我心中也有天地,天下者是天下人的天下,决不能看作是自己的囊中之物。所以古代的圣人说:“天看着我,百姓也在看着我;天在听着我,百姓也在听着我。”就是说,人才是天下的人才,切不可看做自己的人才;名器是天下的名器,切不可看作私有的名器。[/SIZE]

            [SIZE=4]  只有以天地的心为人心,才能透彻于远大的义;以日月之照为照,才能达到高明的大义。能够存着这种心理,就会大公无私,就能问心无愧,用心不欺,平心无偏。[/SIZE]

            [SIZE=4]  有人说:“管理国家的人,不怕没有人才,而是难于有公心;创立大业的人,不怕没有奇策,而是难于有真心。”有公心,贩夫走卒中都有勇士;有真心,愚人蠢才也能生智。所以说公直能平天下,恭敬能格神明,真诚可通天地。[/SIZE]

            [SIZE=4]  不要以圣人自居而眼里只有自己,也不要自高自大而瞧不起他人。[/SIZE]

            [SIZE=4]  在处世上,有种人错误地估价自己的地位。曾担任日本商社副董事长的海部先生,是公认的才华横溢的人,同时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以能人自居的大王。为增加自己的权威性,他经常亲密地称呼一些他从未见过面的政界大人物。他常对人这样说,“刚才田中先生打电话给我……”,或说“我刚刚参加过福田纠夫的记者招待会”。[/SIZE]

            [SIZE=4]  随意称呼大人物的名字,是抬高自己身价的一种招术。因为如何称呼人,往往是两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和亲密程度的反映。如果你想借某领导或名人抬高自己的身价,称职务不如称某某先生效果好,而称某某先生又不如称姓名效果好。换句话说,越是随便,就越能给人以“自己与某某亲密无间”的印象。[/SIZE]

            [SIZE=4]  但此种自抬身价的作法也必须视具体情况而定,而且要对被称呼的人有相当的了解,海部后来弄巧成拙,露出破绽,反而让人瞧不起。想真正“抬高”自己靠垫砖头是没用的,终究需要自己以成就与影响力说话。[/SIZE]

            [SIZE=4]  《大学》中说“唐尧虞舜以仁做了天下的表率,而百姓都跟从他们,夏桀殷纣以残暴做了天下的榜样,而百姓也学了他们。只要他们改变了相反的行为,百姓才不从他们学取。所以君子有许多自己的方面要求助他人,没有许多自己方面就不会求助他人。所藏身于不恕里,而能明白于人的,是没有的。”[/SIZE]

            [SIZE=4]  那么怎样抬高身价扩大知名度呢?王阳明说:“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就是大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岂能以自己的私小为家,岂能以自己的私小而存于一心?岂能各自孝敬父母,各自爱护自己家的孩子?[/SIZE]

            [SIZE=4]  领导天下,就要自己属于天下,而不是天下属于我,领导天下,就得把天下的父母,都作为父母,天下人的子女都看作是我的子女,天下的孤寡独夫残疾废人,都看成是我的孤寡独夫残疾废人。天下的贤能都是我的贤能,天下的英才都是我的英才,天下人的富贵就是我的富贵,天下人的成就就是我的成就!这样又哪来的你我派系之争呢?又怎么有你我之别呢?又怎么会生出忌妒之心呢?[/SIZE]

            [SIZE=4]  这些话不是说得很虚吗?一点也不虚,君不见有的人今天成名了,可很快又毁了名声。原因还是他人生格局小而自私,想“大”也大不了。所以说忘我而我在,无我而我存,这样才算是大。人人都有自己的所见,有了所见,就会执著于所见,并不肯自认为小,自认不对。于是陷于小人之见、孤僻之见,这样只能叫做小明、孤明了。这样的弊端就是不能远大,不会高明。即使远也不长久,即使大也不能覆载无遗,即使高也不能圆通无碍,即使明也不能明彻天地。这样的小方面成就,也不能与天地同流而万古常在。[/SIZE]

            [SIZE=4]  请记住:如果,度量小就难以容人容物,心志小就难以廓然而大公,见识小就难以高远而悠久。执小就陷于自私,自私就一事无成。执私就拘泥于私,执亲就拘泥于亲,执戚就拘泥于戚,执于师友就拘泥于师友,执于党派就拘泥于党派,无所不执就无所拘泥。 [/SIZE]


            [SIZE=4]
             必要时采取非常手段 [/SIZE]

            [SIZE=4]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SIZE]

            [SIZE=4]  ——《中庸》[/SIZE]

            [SIZE=4]  成功的领导者多以温和的和富有人情味的方法管理部下,以询问、鼓励和说服等方法带动他们前进。因为用奖励或肯定的方法使某种行为得以巩固和持续,比用否定或惩罚的办法使某种行为得以减弱或消退更有效。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喜欢做别人请求他们所做的事而不愿做别人命令他们做的事。而且从长远观点看,批评过多会损害他人的自尊心,降低工作效率。[/SIZE]

            [SIZE=4]  但在必要的时候,为了加强管理,领导必须采取强硬手段。一些得力的管理者,即使当他们不得不解雇某人时,他们并不因为内疚而变得犹豫不决。他们很可能平时很和蔼,有爱心,关心人,可是一旦要采取坚决措施,便变得铁面无私。[/SIZE]

            [SIZE=4]  有一个合适的例子。一家大的生产公司下属的一个分公司一直存在着严重的经营问题,于是一名新经理被派去负责,并告知要一年内“扭转局面”。新经理用了几周时间对公司总部给他收集的大量有关工厂现状的资料进行研究后,他决定马上进行重大改组,以挽救此分公司。他自己的第一次登台亮相便采取了大胆的必要的措施。[/SIZE]

            [SIZE=4]  他带来4名助手和3个装满了有关公司及其生产的资料和分析材料的手提箱,在赶赴分公司之前的两小时之内才通知公司的管理部门,一到便立即召集40名高层经理开会。会上,他简要地概括了他对公司现状的分析意见,他此行所负的使命以及他认为公司今后的基本发展方向,他明确指出公司目前的经营行为很不令人满意。接下来,他当场解雇了4名高层经理并限令他们两小时之内离开公司;他明确宣布如果谁试图阻挡他对公司的拯救行动,他将不惜一切毁掉他的前程。最后他宣布他的助手将安排他与公司每位经理会晤,从第二天早上7点开始。这样,不到1个小时的会议结束了。[/SIZE]

            [SIZE=4]  在随后的关键的半年中,那些留在公司的人积极与他合作。[/SIZE]

            [SIZE=4]  这是以快刀斩乱麻,坚决果断采用强硬手段解决问题的一个成功范例。这个经理为“扭转公司局面”而采取了极端措施,他的强权管理可能导致他手下经理们的集体辞职,而使公司熄火。但他仍然那样做了,因为他觉得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办法能使大家立即配合他的行动。有时候,使用说服的方法太费时间,而且如果人们不听从劝说,说服的方法将完全失效。 [/SIZE]


            [SIZE=4]
             遇事给人台阶下的绝妙办法 [/SIZE]

            [SIZE=4]  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SIZE]

            [SIZE=4]  ——《中庸》[/SIZE]

            [SIZE=4]  在社交活动中,能适时地提供一个恰当的台阶,使人免丢面子,是中庸处世的一大原则。然而,台阶怎么个给法,并不是所有人都很清楚,因为中庸处世被其漠视。中庸,使对立双方保持均衡状态,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明白如何给人台阶下了。[/SIZE]

            [SIZE=4]  第一,一旦因自己失误而造成不好下台,最聪明的办法是:多些调侃,少些掩饰;多些自嘲,少些自以为是;多些低姿态,少些趾高气扬。[/SIZE]

            [SIZE=4]  谁都有可能碰上难下台阶的情境,但只要能多想办法,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也并不是太难的事。要给自己找个台阶,必须要在窘境中及时调整思路,然后选择一个巧妙的角度,改变眼前的被动局面,想方设法争取主动。[/SIZE]

            [SIZE=4]  第二,指鹿为马,巧妙解释,化解矛盾,是中庸处世的方法之一。戈尔巴乔夫偕夫人赖莎访问美国时,在赴白宫出席里根送别宴会途中,他在闹市突然下车和行人握手问好。苏联保安人员急忙冲下车,喝令站在戈尔巴乔夫身边的美国人把手从口袋里抽出来。他怕行人口袋里有武器,行人一时不知所措。这时,赖莎十分机智,立即出来打圆场,她向周围的美国人解释说,保安人员的意思是要人们把手伸出来,跟他丈夫握手。顿时,突然紧张的气氛又变热烈了,人们亲切地同戈尔巴乔夫握手致意。[/SIZE]

            [SIZE=4]  第三,利用对方的虚荣心,恭维他,也是一种办法。人们多半爱听好话。人在懊恼或不快时,只要旁边有人说几句得体的美言,情绪会好起来。一次,解缙陪朱元璋在金水河钓鱼,整整一个上午一无所获。朱元璋十分懊丧,便命解缙写诗纪之。没钓到鱼已是够扫兴了,这诗怎么写?解缙不愧为才子,稍加思索,立刻信口念道:“数尺纶丝入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朱元璋一听,龙颜大悦。[/SIZE]

            [SIZE=4]  第四,善用假设,巧避锋芒,是非常有效的中庸方法。在特定的交际场合,有时碍于面子,有时把握不准,这时可以用假设句去表达。[/SIZE]

            [SIZE=4]  一个学生和班主任争论男生能不能到女生宿舍串门,老师一口咬定绝对不能。学生很长时间不能说服老师,又见老师似有怒意,为了结束争论,给老师一个台阶下,他巧妙地说:“如果老师说得正确,那我肯定错了。”这本是一句废话,它并没有肯定老师的观点,然而这位老师听了却不再争执。[/SIZE]

            [SIZE=4]  第五,承认错误,诚恳致歉也不失为一种好的中庸办法。[/SIZE]

            [SIZE=4]  在与人交往中,出现矛盾很正常,而矛盾是可以通过道歉消除的。其中,伤害了别人的人,只要能多些自我反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受害人诚恳道歉,便不难化解矛盾。例如领导与下属之间发生的纠纷,有时只要一个人出面主动地承担责任,就可以化解双方的矛盾。小王和老周同在办公室工作。一次,小王去市府听报告,老周不知道,因此对小王很有意见,当面质问小王为什么不告诉他听报告的信息,两人因此而大吵起来。彭主任了解吵架的原因后,对老周说:“听报告没有通知你,这不是小王的错,是我没有要他通知你,因为你们两人有一个人去听报告就行了。你如果有意见就对我提吧,不要责怪小王啊。”老周听后,觉得自己错了,于是主动向小王致歉,他们又和好如初。[/SIZE]

            [SIZE=4]  第六,中庸者善于用幽默取悦他人,或者化解矛盾。幽默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一句幽默语言能使双方在笑声中相互谅解和愉悦。有一位经理对手下的职员说:“我需要这进度报表的5份复印本,马上就要!”这位职员按下复印机的按钮,这时,25份复印本很快就复印了出来。“我不要25份!”经理大声说。这台复印机是坏的,职员早就请求经理买台新的,这时,他说:“对不起,但是你已经得到那么多!”然后他俩爆出一阵笑声,笑那复印机没人性,不听话。[/SIZE]

            [SIZE=4]  以上介绍了几种常用的为人处世方法,都具中庸精神。现实生活中,你只要汲取中庸的智慧,发挥自己的聪明,一定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SIZE]


             
             [face=黑体]来源:不清楚 版权归原版权者所有! 仅供大家参考学习![/face]

            [url=http://weibo.com/1274271244?s=6uyXnP][img]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274271244/391485d6/1.png[/img][/url]
            在线情况
            18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2
              • 积分611
              • 经验9129
              • 文章511
              • 注册2006-05-14
              一个有钱人对爱因斯坦抱怨:“谁都不喜欢我,他们说我太自私小气。可是我的遗嘱上已经写好,要把我所有的财产捐给一家慈善机构。”

                爱因斯坦说:“也许有个牛和猪的故事,可以给你一点启示。有一头猪到牛那里,对牛抱怨:‘别人总是说你很友善,这点倒也没错,因为你给他们牛奶。可是他们从我身上带走的东西更多啊,他们得到的香肠、火腿、肉不都是我的吗?连我的猪蹄子都拿去炖了!可是,谁都不喜欢我,对人来说,我就是一只让人讨厌的猪!怎么会这样呢?’牛想了一会儿说:‘可能是因为我活着的时候就给予他们了。’”
              与国咸荣圣时道
              同天并美阙里风
              在线情况
              19
              • 头像
              • 级别
                • 财富2
                • 积分710
                • 经验16125
                • 文章694
                • 注册2006-10-26
                令武哥写得太好了。
                建议把这些好文章用一个主线串起来,用一个简短的前言、结语全面描述一下,能让我们更容易全面把握主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在线情况
                20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2
                  • 积分611
                  • 经验9129
                  • 文章511
                  • 注册2006-05-14
                  数尺纶丝入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与国咸荣圣时道
                  同天并美阙里风
                  在线情况
                  21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3058
                    • 经验78624
                    • 文章2257
                    • 注册2005-01-19
                    [QUOTE][B]下面引用由[U]广西孔令明[/U]发表的内容:[/B]

                    令武哥写得太好了。
                    建议把这些好文章用一个主线串起来,用一个简短的前言、结语全面描述一下,能让我们更容易全面把握主题。[/QUOTE]


                    不是我写的。是转载的。老哥!呵呵

                    [url=http://weibo.com/1274271244?s=6uyXnP][img]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274271244/391485d6/1.png[/img][/url]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938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