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总版主
  • 级别
    • 职务总执事
    • 财富1
    • 积分7367
    • 经验103783
    • 文章6291
    • 注册2003-09-18
    [转帖]叶匡政:“中庸”是中国人的性格吗?
       一说起中国人的性格,很多人想起的就是“中庸”二字,可以说,这是被误解最多的两个字。包括鲁迅,也有这种误解,他说“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又说“我们中华民族虽然常常自命为爱‘中庸’,行‘中庸’的人民,其实是颇不免于过激的。”细察鲁迅言下之意,他反对的其实是被庸俗化的中庸之道。说得多了,中庸在白话中,便成了略带贬义的言辞。它的真意,人们反而不愿探究了。  

        中庸在儒家,是一个核心理念。最早提出“中庸”二字的,是孔子,但孔子并没有给中庸下过明确定义。《论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可见,孔子视中庸为一种德行,且是至高的德行,不过民众很久未曾拥有了。中庸乃孔门心法,孔子肯定传授过,只是未见记录而已。

        相传孔子的孙子子思,忧虑道学失传,或传久了出现偏差,于是写下《中庸》。《中庸》因收入《礼记》,才得以流传。北宋的二程很推崇《中庸》,到朱熹时,《中庸》因被列入“四书”,成为历代学子的必读书。然而,最早误导人们理解中庸二字的,却是朱熹。朱熹在《中庸章句》开篇,就作了定义:“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 这样一个寻常释义,使后人往往忽略了中庸的真正内涵。

        朱熹后面引用了程子的解释,就要完整得多:“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今人多认为中庸的“中”,是折中的意思,其实是误解。这里的“中”是公正、适当的意思,所以称为“不偏不倚”,所以才能成为“天下之正道”。

        “庸”也不是如今理解的平庸或不高明。在古汉语中,“庸”有“用”和“常”的意思。不要小看了“常”字,古人认为只有天地日月四季的运行,才是不变的常态和常规。所以程子用“不易”来解释“庸”,“不易”就是不会改变的规律,所以才能称为“天下之定理”。同样,五谷之食、布帛之衣,这些伦常日用,也是人类万古不废的常态。而“庸”巧妙地结合了“用”和“常”两字的含义,说明孔子倡导的是一种人人可以实践、而又符合自然常规的行为生活。

        所以《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意思是:真实,是自然的法则;而寻求真实,是做人的法则。实行真实的法则,不必勉强就可以事事合于天下的正道了,不用过多思虑就能寻找到天下的真理了,从容不迫地事事合于天下正道,这就是圣人了。纵观《中庸》全篇,求真其实“中庸”的第一要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中的“率性之谓道”、“自诚明,谓之性”等观点。原来儒家的中庸之道中的“慎独”观、“诚明”观,强调的都是要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只由从这种内在诚性而发的道,才是“不可须臾离也”的“道”。

        中庸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哲学理念,不是一篇短文所能详述的。简单说来,它就是寻求一种公正、又合乎天地常理的人间正道。它即是最高德性,又是一种美,因为它的追求对天、地、人三者来说,都是公正而适合的普遍行为状态。同时,它期望在人类精神中建立起来的这种不朽法则,也是惯穿于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大道。钱穆对中庸也是这种见解,他认为中庸之道,如果一定要强调两端的话,一端在至远的天,另一端则是内在的自我,只有执其两端而达到中和了,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鲁迅嘲讽的“中庸”之道,其实也是儒家所反对的。《中庸》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孔子把这种“反中庸”的人称为“乡愿”,就是永远抱骑墙态度和走中间道路的老好人。正是有了这样的认知,历代大儒常常强调“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儒家韩愈因谏被贬,范仲淹更是三谏三贬,他们却因此成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维护良知与自己人格尊严的榜样。

    谱名:孔祥东| 衢州派五支 子宣公后 |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angdong75    
    [url=http://weibo.com/u/1265953175?s=6uyXnP][img]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265953175/00cb6534/1.png[/img][/url]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88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