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1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
    • 经验444
    • 文章49
    • 注册2009-08-21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此语出自《诗经·小雅·北山》,全诗共五章,下面引前二章:
    第一章: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译文:登上北山,采摘枸杞。健壮男子,日夜不息。王家差事,无尽无休;思我父母,令我忧愁。]
    朱熹《诗集传》解释说:“大夫行役而作此诗,自言涉北山而采杞以食者,皆强壮之人而朝夕从事者也。盖以王事不可以不勤,是以贻我父母之忧耳。”
    第二章: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译文: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大夫失职,行事不公;以我为贤,派遣不停。]
    《诗集传》解释说:“言土之广,臣之众,而王不均平,使我从事独劳也。不斥王而曰大夫,不言独劳而曰独贤,诗人之忠厚如此。”
    《毛诗序》说:“《北山》,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已劳于从事,而不得养其父母焉。” 注曰:“笺云:‘此言王之土地广矣,王之臣又众矣,何求而不得?何使而不行?……王不均,大夫之使而专以我有贤才之故,独使我从事于役,自苦之辞。”


        由此来看,此诗是针砭周幽王政治弊端的,这就告诫执政者,要注意做事公正。治国不能没有差役,但是,国土广博,官员众多,不能偏劳几个人,鞭打快马,却使有些人只顾享受清闲。从诗中的主人公来说是幽怨之情,但对执政者来说则是借鉴。在此,“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将此语作为重点而加以讨论的是《孟子·万章上》: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孟子)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惟则’,此之谓也。《书》曰:‘祗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在这里,咸丘蒙引此语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天子能不能把父母当作自己的臣子来对待的问题。他认为,既然《诗经》中说“莫非王臣”,那么,天子的父母当然也是天子的臣子,言外之意是,这样也就谈不到孝道了。孟子指出,咸丘蒙的说法是只顾诗中这一句文辞,而不顾全诗的志意,也就是说不顾全诗的重点在哪里;王家差事,无尽无休,但是,不应该不做,因为任何人都有为国家做事的责任和义务,主人公所怨的是天子和大夫不公正,不是因为自己辛苦而幽怨,而是因为这样使自己无法为父母尽孝而幽怨;然后,孟子引《诗经》和《尚书》中的语句说明,天子所承担的是对天下的责任,而不能仅仅是对父母的责任,但是,父母能“为天子父”、“以天下养”,又是天子对父母的孝,父母不能因为亲近子女而凌驾于天下以及天子之上。


        今人误解此语,关键在于,把此语看作是“专制”思想的体现,也就是说,凭什么说天下的土地都是天子的?凭什么说天下的人民都是属于天子的?这种误解是把天子与人民看作是对立的双方了。天子不能因为父母而危及天下,一旦危及天下就会失去天下,那么,父母也就不能“为天子父”、“以天下养”,当然,也就失去了“尊之至也”、“养之至”,同时,天子也就违背了“天无私覆”的天道。我们要知道,天下不是属于天子的,但是,天子却要统辖天下,否则,便是天下分裂。当天下的某块土地不服从天子(主席、总统、皇帝)管辖的时候,当天下的某个官员(甚至百姓)不服从天子(主席、总统、皇帝)政令的时候,天下会是什么样子呢?因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是弊端之所在,弊端的产生在于人们的误解。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
      • 经验444
      • 文章49
      • 注册2009-08-21
          文以载道。
          此语的直接提出,是在宋朝周敦颐《通书·文辞》中:“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但是,儒学一向重视“文”与“道”的关系,《老子》有“道经”、“德经”两篇。“六经”莫非载道之书。《尚书序》中就说过:“三皇之书,名三坟,言大道也;五帝之书,名五典,言常道也。”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把这种关系表述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到了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柳冕就曾说过:“夫君子之儒,必有其道,有其道必有其文。道不及文则德胜,文不及道则气衰。”(《答荆南裴尚书论文书》)。韩愈在倡导古文时提出“文以贯道”的思想,主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表明了对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的重视。柳宗元也主张“文以明道”,他说:“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我们可以说,贯穿于中国的“文章”之中的主线,就是“道”。但是,自从我们开始引进西方文化开始,我们便开始批判“文以载道”了,尤其是引进了西方的“文学”概念之后更是如此。


          我认为主要有三条:
      第一,我们采用了西方文化中的“文学”概念,这种概念重视的是“文章”的审美特征和娱乐作用,强调“通俗文学”,但中国文化中的“文学”之名,所强调的移风易俗、端正教化,“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强调“典雅文学”。如钱穆先生所说:“西方文学取材,常陷于偏隅,中国文学之取材,则常贵于通方。取材异,斯造体亦不同。以民间故事神话为叙事长诗,为剧本,为小说,此西方文学之三大骨干,在中国亦皆有之,而皆非所尚。中土著述,大体可分三类:曰,史;曰,论;曰,诗。”(《中国文学论丛》,第14-15页,三联书店,2002)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国家正面提倡什么是很重要的。在西方国家里,“文学”是流行于民间的,政府并不是提倡“文学”。我的两个同事从国外回来,曾经说在西方国家的大学里,根本就没有“文学专业”。其实,在中国五四运动以前,小说、戏剧、故事传说也一直是在民间流传的,都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审美特征,但是,作为引导社会和政治风气的却是典雅的文人士大夫作品,这些文人士大夫或者是已经做官的,或者是有要从政的愿望的,因此,他们要对社会和政治负责,要提倡正气,所以,他们的“文学作品”多与政治或政治遭遇相关。如果不是倡导邪恶的,虽然不登大雅之堂,政府也并不多加干涉,但是,也不大力提倡。也就是说,可以“发乎情”,但是,一定要“止乎礼义”。否则,中国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小说、词曲、戏剧作品了。


            第二,接受西方“文学”观念之后,文学家以及研究文学的学者都在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实际上,当“文学”把对政治与社会的引导、关注撇开,而把主要内容用来宣泄个人情感和追求娱乐的时候,不是文学地位的提高,而恰恰相反,是对文学地位的降低。从文学作品来看,由文史哲合一的特点所决定,中国的许多文学、史学、哲学作品便都具有关注社会、政治、人生这种“务实致用”的特点,因此都以“正己、正人”为根本目的,归根结底则又以“天地之道”作为根本原则。“六经”、“诸子”以及后来的许多作品都是如此。章学诚《文史通义·经解》说:“《易》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夫为治为察,所以宣幽隐而达形名,布政教而齐法度也,未有以文字为一家私言者也。”这是说当初“六经”本来即非“私言”,而是“为治为察”之作,怎能不讲究“文以载道”?因此,“书契”——广义的“文”具有政教性,“六经”就是完全站在官方的立场来正面引导性的著作。又说:“至于官师既分,处士横议,诸子纷纷,著书立说,而文字始有私家之言,不尽出于典章政教也。”也就是说诸子与“六经”的不同在于他们不再是站在官方的立场来正面引导,而是站在个人和学派的立场来试图参与政教的创制,是臣民议政的体现,但终归还是表现为政教性。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说,其意是说“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文史通义·易教》)此说深得文史哲合一之理,亦即“六经”皆以往古之事或言来作为当世乃至后世的为政、典、策,就其语言文字之表达来说谓之文(能表情达意的文字记载),就其所用之事来说谓之史(往古之言与事的记载),就其思想内涵来说谓之哲(所谓哲,是说体现天地之道而用来正己正人的智慧之学,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哲学”内涵不尽相同)。因此,我们不能把“六经皆史”理解为“六经”都是我们现代意义上所说的“历史著作”。“文史哲合一”的目的是为了“正己正人”,亦即“载道”以“致用”。在过去,士与士大夫担负着传道、守道的责任,如果放弃了这种责任,那么,他们就可能会陷入个人喜怒哀乐与个人享受之中,“文学”就不可能用来引导正气、参与政治。正是这种责任感,催生了许多可以传世的伟大作品。


      '     第三,对“道”的认识出现了问题。文以载道,何者为道?华夏文化之中,“效法天地之道”是其根本精神,“天地之道”是包括君臣民在内的任何人无法改变的,也是无法摆脱的,正如孔子所说:“何莫由斯道,谁能出不由户?”其次,“道”是可以认识和表达的,但是,它超出任何具体的学说之上,对“道”的认识与理解却是无止境的,所有文字所承载的“道”都并非“道”本身,《周易》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都是这个道理。可是,我们现在却误认为“文以载道”的“道”是与人的情感对立的、枯燥的说教,是各个时代的君王或政府的声音,这是导致人们否定、批判“文以载道”的原因所在。我们应该知道“道”是超现实的,同时又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朱子曾经用“月映千江”来形容,用“理一分殊”来解说,我们可以说,各种文章所载的“道”,好比千江之月,是一理之殊,如果说“江月非月”,是个错误,如果说“江月即月”,也是错误。如果士与士大夫在文中所载的“道”只是官方一时的政策,甚至是君王或作者个人的意见,那么,便不能说是符合“道”的,甚至违背“道”的根本原则。“道”本身是“无为无不为”、“自然而然”的,因此,它是情与理的合一,绝不是枯燥乏味的,更不是反对情感的。“文以载道”不是提倡使“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而是强调“道”对“文”与“政”的引导与参与,强调“文”的责任感。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
        • 经验444
        • 文章49
        • 注册2009-08-21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十三经注疏《孟子·离娄上》,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汉代赵岐注:“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我们现在却只知道“无后为大”,为什么?因为我们为了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所以,要对历来重视“传宗接代”的“无后为大”说法口诛笔伐,这属于政治上的一时利用,而不能说此话原来就是错误的。


             在“三不孝”之中,第一不孝就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也就是说,当子女发现了父母有错误的时候,只管顺从而不加以指出,不加以劝说,不想办法避免使父母做出不合道义的事情,这就是第一不孝。但是,现在我们把“阿意曲从”常常当作“孝”加以批判,把“孝”等同于“顺”,这是对儒学的歪曲或误解。《孝经·谏诤章》说得很清楚:“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於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第二不孝是“家穷亲老,不为禄仕”,这个有错误吗?我们来看一看。父母把子女生育下来,抚养成人了,现在,父母年老了,家里很贫穷,做子女的却不想办法去解决父母的生活问题,而是好吃懒做甚至游手好闲,却使父母生活在穷困之中,这样对得起父母吗?当子女幼小的时候,是父母的辛勤劳动使子女长大成人,现在父母老了,子女却不能使父母衣食无忧,这既对不起父母,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吧?当然,如果自己尽力了,却无法得到足够的财物来养活父母,那是另外一回事。什么叫“孝”?我们从这个字的构成来看看就知道了。它的上半部分是一个头发很长的老人形象,下半部分是一个张开两手的孩子想象,很明显,这里所表示的只是两辈人之间的自然而然的关系:当长辈年老的时候,子女已经长大成人,应该照顾年老的父母;当子女还幼小的时候,父母应该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所以,子女赡养自己年老的父母,是天经地义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现在我们常常把“家穷亲老”当作与自己无关的事,只顾自己的幸福快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也就是不孝的体现。

        '    第三不孝是“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它在顺序上排在第三位,但是,却又被孟子称为“三不孝”中“最大”的。为什么呢?因为华夏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效法“生生不息”的天地之道,人类的繁衍无穷,也就是效法天地之道的体现。天地生育了人类,人类理应按照自身的本性不断地繁衍下去,而不能自我毁灭。假如某人自己不婚不嫁,那么,从家庭来说,是让某个家庭从此断子绝孙,无法再繁衍下去,这个家庭从此也就画上了永恒的句号。事情还不仅如此,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是祖先与子孙之间的中介,他或她承担着祭祀祖先和繁衍后代的双重责任和义务,他或她自己并非只属于自己,个人的不婚不嫁,所导致的是使祖先灵魂成为孤魂野鬼,从此,使“孝”字的下半部分消失了,“孝”也就不存在了,这不是最大的不孝是什么呢?如果说过去的时代曾经有某些人有过重男轻女的思想,现在我们也完全可以说,男女都是承担着祭祀祖先和繁衍后代的双重责任和义务的人,所不同的是,男性承担的是自己家族的纵向责任和义务,女性所承担的则是人类的横向责任和义务。男女两性的结合则是人类的繁衍成为现实。所以说,独身和不生育,是永远不应该提倡的,那是自私的表现,也是不孝的表现。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
          • 经验444
          • 文章49
          • 注册2009-08-2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意出自《汉书·董仲舒传》,但原文并没有这么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这里,所用的词语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很清楚,“绝其道”不是“绝其书”,“勿使并进”不是“勿使并存”。实际上,此时以及此后,百家之学并没有断绝,只是没有被列入官学,却流传在民间而已。从历史事实来看,武帝是尊儒的,但是黄老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武帝晚年还酷爱仙道,一心想成神;后来,汉朝曾几次搜罗天下之书,也不是只搜罗儒学之书。


              另外,《史记·儒林列传》中有简短的董仲舒传,其中根本没有提到此事。《孝武本纪》对此事也只字未提,所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太夸张了,由此而推论出主张“专制”,就更不合乎事实了。其实,汉武帝本人虽然喜欢儒,却并没有完全接受儒学主张,奉行了几朝的黄老学说没有那么容易被儒学完全取代,他自己那样酷爱神仙之术也是一例,这对华夏历史并非好事,对儒学更不上好事。如果汉朝及其以后各个朝代真正完全接受儒学,并按照儒学治理国家,而不是夹杂上黄老、法家等学说,也许那一段历史会更少一些弊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只有一种思想,但是,却不能没有一种作为主导性的思想。只有一种思想,便是专制;没有一种主导性的思想,却必然无法使人心凝聚在一起,关键在于所用的这一种主导性学说是否符合道义、有益于百姓和民族。所以,确立千古相传的儒学作为主导性学说,允许其他学说存在于民间,没有什么错误。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
            • 经验444
            • 文章49
            • 注册2009-08-21
            最後,我只是個轉載者,如果您有任何意見與批駁質疑反對批判,不要找我,您可去儒教復興論壇去找原作者,趙宗來老師本人,便可得到答覆,謝謝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
              • 经验444
              • 文章49
              • 注册2009-08-21
              先引用趙宗來老師的話:
                   如今的问题,第一是在位的当权者绝大多数不谙儒学,第二是国内学者绝大多数未学(更不用说系统学习)儒学经典,第三是国内百姓更是绝大多数不懂儒学甚至误解儒学。尤其是,百年教育,使得国人极少有能直接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愿意阅读文言文(尤其是“四书”、“六经”)的人更少。在此情况下,一方面需要呼吁读经,另一方面需要儒学的普及,从这两方面来说,都不适合于采用清人“经学”的做法,所以,饼干女士转贴的在下的这些拙作侧重于使众人能看懂,而不侧重于考证、训诂。

                 瑜萱的話:世俗人對儒家的誤解、批判實在是太多了!就其根源,餅乾認為最核心的關鍵在於:現代人與古人的生活背景都大不相同,古人認為理所當然的東西,從現代人的角度,是被視為封建、糟粕、迂腐、的!如果我們不把儒家經典作一個重新的、符合現代人觀念的詮釋,黎鳴之流是不會主動消失的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9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1874
                • 经验16605
                • 文章1863
                • 注册2008-09-22
                儒学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看法
                在多数现代人看来 过去一切旧学 都是落后的 其中包之儒学
                无后 后传人 女子也是后传人 要么也成子来
                儒学有多数对的 按时代要求 当然就有不对的 什么理也不可能千古正确
                对儒学只抓其不对的不放 尽意批 这合理吗
                应当学好的选取精华去其糟的就行了何必用文革那一套 全不要传统文化
                孔宪纪
                在线情况
                20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
                  • 经验444
                  • 文章49
                  • 注册2009-08-21
                       讀經感言:「讀經有害論」可以休矣
                        方  芳(網名「天涯在小樓」)(天津編輯)

                           2006年7月10號東方早報載《上海全日制私塾:學生背經典,看三國》的報導,一石激起千層浪,又引發一場關於讀經教育的大討論。其中的反對者無不義憤填膺、慷慨激昂,但筆者觀其反對理由,卻覺只有四個字可以捧出——可以休矣。

                    「糟粕論」可以休矣。一般人認為不可全面學習儒家經典,因為裡面有精華也有糟粕,什麼“愚忠愚孝”“歧視婦女”“扼殺人性”“吃人禮教”“八股取士”,如數家珍——可是要他說出什麼是其中的精華,立刻閉口不言了。從未讀過,說不出來呀,而那些所謂的“糟粕”呢,也只是道聼塗説,何曾考證過?筆者以為,儒家經典與封建末期被“扭曲的儒家思想”有著本質不同,現在的私塾教育正是一個正本清源的過程,目的就是更好的傳承優良傳統,摒棄其變質部分。我們都知道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說三個人裡面必定有我的老師,看到他們的優點要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要避免。曾子還說: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說,這一天下來我可能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所以要檢視一下自己的錯誤,儘快修正。可見,儒家學說本身就是教人如何“取其傳統文化的精華,去其傳統文化糟粕”的,孩子們從中學到的是如何分辨善惡,這不正是我們今天的教育所欠缺的嗎?

                   「實驗論」可以休矣。如今讀經教育在全國遍地開花,但其學習方式往往為人所詬病,雖然讀經教育的宣導者一再指出,要在孩子們記憶力最佳的時候盡可能發掘他的潛能,這是順乎人本性的教育方法,也是最佳的學習之道。但因為現行教育理念與之相悖,因此無論怎樣苦口婆心的呼籲,人們仍然認為這是在用孩子們的前途做實驗。筆者要指出的是,傳統教育模式在中國實行了幾千年,到上個世紀初才逐漸廢止。傳統教育中的初等教育即私塾教育,講究“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孩子的性情、智力來引導他們走上正確和適合的道路。傳統教育中的高等教育為書院教育,講究的是“問難辯論”,就是大家坐在一起,就某一個論題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也可以指出老師的錯誤,與老師辯論,每個人都進行大量獨立思考,從而獲得真知。這與我們今天不分青紅皂白“填鴨式”的教育大相徑庭,卻與中國人嘖嘖稱道的西方教育何其相似!故此筆者想反問,一百年和幾千年相比,哪個更具權威性?我們到底是用上海的12個孩子做實驗,還是用全國12億人民在做實驗?十年的素質教育下來,生產了多少“殘次品”?讀經教育實驗失敗,12個孩子尚留滿腹經綸,現行教育體制實驗失敗了,12億人誰來負責?

                   「非法論」可以休矣。義務教育法規定,每個公民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可是我們看看,中國尚有多少兒童沒有獲得受教育的權利,說到非法,這個法律責任該由誰來負?所以說教育法與一般硬性規定的法律是有區分的,人民有受教育的權利,還要有選擇什麼樣教育的權利。現在連我們的主流媒體、專家學者都在疾呼,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然而當民間的有心人做了某種改革的嘗試,卻處處人為的設置障礙,導致無法通過正常管道獲得辦學資格,這不是很荒唐嗎?法律是人定的,只要對國家發展有利,均應以開放心態對待,而非一味打壓排擠。幾年前,一名叫孫志剛的大學生,以生命為代價換回了有關收容法的改革;幾個月前,許多小動物慘死在高跟鞋下,才引發對小動物保護法的重視,至今未果;現在,我們的公民在接受正常教育的過程中遭遇非難,是以“非法”為由斷然取締、生生扼殺,還是本著民本思想,出臺更加可行的、能適應更多受教育者需求的新政策?在前車之鑒面前,有關部門應當三思。

                   教育固然不是用來做“實驗”的,但教育也絕不是用來“抹殺人性”的,為什麼如今有這麼多兒童患上“自閉症”,為什麼有這麼多青少年“叛逆”“憤怒”“偏激”,為什麼有這麼多“國家的棟樑”選擇自殺、殺人?中國的傳統文化本來崇尚天人合一,我們的傳統教育是教人“沖淡平和”“道德高尚”的,難道我們的教育部門不該用儒家的思想“日三省吾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嗎?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1
                  • 头像
                  • 级别
                    • 财富2
                    • 积分710
                    • 经验16125
                    • 文章694
                    • 注册2006-10-26
                    我全都看完了,感觉很有启发。作者还是很有水平的,佩服佩服。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在线情况
                    2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
                      • 经验23
                      • 文章5
                      • 注册2009-11-30
                      有点看不懂的感觉,呵呵,支持了
                      [url=http://www.mm5128.com]爱城bt[/url][url=http://www.qqncgg.org]qq农场外挂[/url][url=http://www.mgqrw.cn]玫瑰情人[/url]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