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总版主
  • 级别
    • 职务总执事
    • 财富1
    • 积分7367
    • 经验103783
    • 文章6291
    • 注册2003-09-18
    关于孔子世家谱的续修意义及注意的问题---孔庆林

         [作者简介] 孔庆林,男,山东曲阜人,中国石化集团管道储运公司石化管道报社社长,高级政工师,著有《孔子养生文化》等。


            2000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参观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时指出,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2000第4期《出版经济》)。那么,如何认识孔子世家谱的续修意义?续修工作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对此我们想谈些看法,目的是为了把续修工作搞得更好些。

    一、 续修工作的进展情况回顾

         1996年10月,经孔子第77代嫡孙、现居台湾的孔德成先生同意,并委托孔德墉先生,开始了孔子世家谱的调查登记的准备工作。几年来,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孔德墉等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具体工作。目前,在广东岭南地区、陕甘宁青新晋六省区、江苏、西南地区、鲁中南地区以及福建、江西、浙江和港、澳、台地区调查登记的人数,已经超过120万。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欧洲、美国、日本等,也由当地的孔氏族人进行了寻访调查。
         现在旅居海内外的孔子后裔人数有两种说法,一说300万人,一说400万人,这都是大概的估计。这次续修工作,如按两种说法折中350万人算,登记入册80%,即达280万人(包括女性)。清乾隆9年,孔氏族人共收丁19849人,1937年的民国谱作为最后一部孔氏族谱,收丁693671人(当时在世者约25万人),现今在世且谱上有名者大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略知族谱之端倪者多已年逾花甲。因此,不但续修工作已迫在眉睫,而且是从一个方面挽救、延续中华文化的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二、续修工作的意义

         孔子,作为世界级的思想文化巨人,他的思想对历史的影响,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对未来社会的影响,都是多方面的。在他身后,以他为标志和起点的一部从未间断的《孔子世家谱》,其续修工作的意义也是多方面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孔子及儒家文化在中国的影响看续修工作的意义。
         世界上所有博大精深的文化,都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没有夏商周三代文化,就不可能有儒家文化。同样道理,没有包括儒家文化为主要标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就不可能有中国未来的现代文化。从这个角度着眼,就比较容易理解孔子及儒家文化在中国的影响。
         儒家文化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一个历史概念。世界上所有文明现象的源头,都可以找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智慧形象的思想巨人,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本国、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始祖。这样的古哲,如果说西方首推西腊的苏格拉底的话,那么,在中国,这个代表人物无可置疑地应当首推孔子,──孔子是中华文明的代表和象征,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名牌。和世界各民族的文明史作个横向比较我们不难发现,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虽然经历了多次蛮族的入侵,但却一直有一个基本一贯的民族联合和融合的趋势,这得益于中华民族同根同种同文化,故而一直完整地保留、延续到今天。对此,我们不能不由衷地感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及博大精深,不能不由衷地感到孔子及儒家文化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作为中国的主干文化,孔子的思想,广泛地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积淀到人们的心理深处,这个文化基音,至今仍发挥着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我们曾有过强汉、盛唐、前清的辉煌,但更多的却是受人宰割,然而,中华民族依旧以自强不息的心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是大中华的伟大之处。
         人类最大的智慧莫过于人生的智慧。孔子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最大的贡献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以其博大的胸怀和深邃的思想,把情感和思维集中于人生的实际问题,揭示了人生的真谛,为同代人指明道路,给后人以启迪。他提出的"仁、义、礼、知、信"等思想,回答了怎样做人、怎样做好人的问题。中华民族则在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下,形成了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法,培养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宽厚中正,以和为贵、天下为公,以及重信义、保气节、积极入世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和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和当代社会中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孔子世家谱作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家族的范围,应当把续修工作看作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的实践活动,即从一个方面去重建我们饱经风霜的大中华文明体系。
    2、从孔子和儒家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看续修的意义。
    在五彩缤纷的世界文化之林中,尽管有许多流派,但概括起来说,无非是两大流派,即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
    东方文化包括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等。在东方文化中,主要是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又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在中国文化中,主要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因此,儒家文化不但代表了中国文化,也代表了东方文化。这就是说,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儒家文化是两分天下有其一,──这就是儒家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一百多年来,以分析、权力伦理与科技文化为基础的西方文化,造就了西方文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以综合、德性伦理与和谐文化为基础的儒家文化,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一百多年来却落伍了。不过,由于它关于人生的智慧和积极入世的本质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为人类文明作出积极而巨大的贡献。比如说当今世界面临的日趋严重和越发重要的和平与发展、人类与环境、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战争、环境恶化、腐败)等三对矛盾与问题,孔子及儒家文化对此阐述都有切实可行的独到见解,经过改造与发展,完全可以发展为世界性的共同伦理。有人把儒家文化归结为治理国家之道、发展经济之道、社会管理之道,这是极有见地的。有人断言,下个世纪将是东方崛起的世纪;也有人断言,面对世界一些共同性的问题,只有东方文化才能拯救人类。对这些说法,我们认为尽管有些言过其辞,可以商榷,但是,在世界文化走向多元化的大趋势中,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所固有的博大胸怀,可以在多元文化的交汇中,兼收并蓄、相互融合,克己之短、扬己之长,进而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在下个世纪的和平与发展中,发挥某些方面(特别是共同伦理的价值观方面)西方文化所无法取代的作用,这一点,我们认为是不容置疑的。
    以上是从发展的角度审视儒家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从历史上看,儒家文化在全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程度不同的影响,例如在东南亚各国几乎都建有孔庙,在德国科隆也建有孔庙,这从一个方面印证了孔子及儒家文化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在美国纽约的时代广场,塑有孔子铜像。目前,世界不少国家的学术机构都设有东方文化研究所,儒家文化所独具的魅力,日益为世界各民族所接受。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辞典》和英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列举了世界十大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孔子名列榜首。孔子不但属于中国,亦属于世界。
    从孔子及儒家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我们可以想到,孔子世家谱作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化分支,亦受到世界学者的称赞,因此,搞好续修,对于从一个方面丰富世界文化,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3、从家庭和睦、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看续修的意义。
    "家和万事兴"。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十分看重家庭的和睦。比如我国的春节文化,集中体现了这一点。春节文化最为丰富的内涵乃亲情、友和文化。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的是"天地之性,人为贵"。在家庭内部,倡导的是敬老爱幼、"长幼有序";在社会关系中,倡导的是"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些观念,都有其积极意义,因为家庭的和睦,利于社会的稳定。家谱是同宗同族的文字记载,是家族的发展史。重视和引导好各姓氏家谱的续修工作,则能体现这种亲情文化。
    除家庭观念外,中国人的民族、国家观念亦是十分浓烈的,他们总是把"家"与"国"联系在一起,认为有国方能有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国家受到外敌入侵的时候,类似佘太君、穆桂英、花木兰都从军作战,杀敌卫国。五十年代初,"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响彻中华大地,这种排山倒海的气势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战胜的。《五百年世谱》一书序中说:"谱可以联家也,联天下为一家"。众多家谱在其序中都明确要求族人要"惜家、爱国"。中国人这种联家而兼天下,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寻根问祖的情结,可谓根深蒂固,延绵不断。比如,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侨纷纷回大陆寻根问祖,表现出空前的热忱。仅河南省从1982年到1997年就接待了海外寻根问祖的团队多达3万多人(1997、9、14《工人日报》)。1998年世界颜氏宗亲联谊会在马来西亚成立,至1999年10月已组织了五批联谊会代表到曲阜颜庙寻根问祖。2000年8月,章孝严偕家人回浙江奉化,完成了寻根问祖的夙愿。这些年,无论是海外华侨还是大陆人士,不论何种姓氏,纷纷到黄帝陵祭奠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其场面十分感人。中华民族同姓同源,重视"木本水源",珍视自己的根。2001年清明节,海外华人华侨清明公祭黄帝陵谒祖团团长是马来西亚华人叶嘉星,他已12次参加祭祖。他说,"我知道我们的根在这里,都是黄皮肤黑眼睛的炎黄子孙。"(见罔易网)炎黄子孙遍布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人超过5500万(2001、3、29《中国剪报》)。参天之树有其根,怀山之水有其源,中国人这种寻根追祖、血浓于水的情结,显然是与延续数千年的家谱影响有关。由此可见,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近两年,围绕着祖国统一问题,从亚洲到非洲,从非洲到大洋州,从西欧到东欧,从南欧到北欧,世界各地已先后建立了50多个促进中国和平统一的团体,表达了中华儿女促进我国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2000、10、31《人民日报》)。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想到,搞好包括孔子世家谱在内的续修工作,对于进一步加强海内外同胞的联系和团结,增强华夏民族血缘同族、文化同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体现儒家文化中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思想,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将会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4、从独特文化现象看续修的意义。
         在我国,谱牒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问,是六朝时期出现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开展谱牒学的研究,对于开展家族史、宗族制度史、人口史、法律史、文化史、社会发展史以及民俗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典籍由正史、方志、家谱三部分组成。国家编正史,地方纂方志,家族修谱牒,从而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学大厦的三大支柱。上海图书馆收藏家谱1.2万种,计有328个姓氏,近10万册。其中安徽《旌德江氏家谱》,江泽民主席谱上有名。蒋介石、包玉刚、李鸿章等一大批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都可以在上图查到(1998、12、23《文汇报》)被人们称作当代大儒的周恩来也曾托人调查自己与鲁迅的关系。据考证,鲁迅、周恩来分别是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的第32、33代世孙(1996、8、28《团结报》)。据苏州孙武子研究会考证,孙中山为孙武第70代世孙(1996、10、27《扬子晚报》)。中国从古至今用过的姓氏有8155个(1997、9、14《工人日报》)。中国所有的姓氏都有自己的家谱,大量的家谱散存在民间,这是一个巨大的有待开发利用的一个方面的文化资源。2000年6月,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的中文文献资料共建共享合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上海图书馆关于编纂《中国家谱总目》的工程得以立项(2001、5、11《中华新闻报》)2001年2月7日,文化部办公厅在发出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中说:"《中国家谱总目》是中国家谱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的完成将积极推动谱牒学的研究,进一步加强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其意义深远。"(2001、3、29《中国剪报》)作为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上海图书馆准备用三年时间完成《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工作,到那时,若寻根问祖即可查谱(2000、12、6《扬子晚报》)。
    谱名:孔祥东| 衢州派五支 子宣公后 |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angdong75    
    [url=http://weibo.com/u/1265953175?s=6uyXnP][img]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265953175/00cb6534/1.png[/img][/url]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1.1250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