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19
    • 经验9007
    • 文章95
    • 注册2006-02-27
    孔氏家族體系考略
    [SIZE=3][/SIZE]

    [SIZE=3]   [/SIZE][SIZE=3]家族,是以血緣為紐帶、按血統遠近來區別疏親關系的社會宗系單位。孔氏家族,以孔子嫡系長孫衍聖公為宗主,世襲公爵。衍聖公府是孔族大宗,其餘為小宗。衍聖公府下的孔氏家族,因歷朝的尊孔,未受王朝興衰更替的影響,即使民國時將千年衍聖公改為奉祀官,也絲毫未動其尊貴地位,仍具有一般宗族所沒有的特權殊榮和形式、內容,因而,其經久不衰是中國獨一無二的,是家族史研究最完整、最典型的樣本;作為維系二千多年的大家族,其宗支、譜系、繼嗣、族規、族內管理極為嚴格、完善和豐富的個案特點,形成內在嚴謹的家族體系。[/SIZE]
    [SIZE=3]   [/SIZE][SIZE=3]孔子七世單傳,二世祖孔鯉(在世50年),宋時追為泗水候;第三代孔汲(在世63年),元時追為沂國述聖侯,第四代孔白(在世47年),齊威王國相;第五代孔求(在世45年);第六代孔箕(在世46年);第七代孔穿(在世51年);至第八代開始繁衍。孔氏家族以五位、二十派、六十戶代表其世系支派發展過程。“五位”即五個支派,是北宋子第四十三代孫時形成的五支,其名以當時五位于孔裔所任官職之名來稱,為中散位、侍郎位、中舍位、博士位和襲封位(嫡孫)。又有記,孔氏第四十三代前有十派︰平陽派、郟縣派、寧陵派、獻縣派、丹陽派、嶺南派、湖南派、瀏陽江派、瀏陽派、魯山派;至南宋時第五十三代,共兄弟六十一人,只二十人有傳,故成二十派。至明初發展為六十戶,均以所居地方來命名,一直延續至近代。[/SIZE]
    [SIZE=3]   [/SIZE][SIZE=3]六十戶為大宗世系的總稱,是孔氏家族的本文,即居住曲阜的孔族。流移外地的孔族。稱為“流寓支”。據史載,有徒居定陶的,有隨宋室南渡衢州的,有五代時遷于溫州平陽的,有唐末隨節度使移居嶺南的;有因任丹陽令舉家丹陽的,還有遷到臨江、上虞、華亭等縣的。乾隆時,已散居于山東、河北、江蘇、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四川、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山西、甘肅、青海、陝西、雲南、貴州及東北三省等往往聚族而居。現僅居曲阜的孔姓有十萬人,流居外地的以河北省為最多。此外移人浙江、江蘇、江西、福建的幾支較突出,形成與曲阜並稱南北宗的南宗派,始自南宋末孔于第四十八代孫衍聖公孔端友及部分族人隨宋室南渡定居衢州,世襲衍聖公、翰林博士等;彼時,金朝亦封留守闕裡孔廟的孔氏為衍聖公,形成南北孔宗的分立並存。元統一后,曾召孔端友孫孔洙赴闕裡襲爵,而孔洙因前代衍聖公塋在衢,且曲阜孔孫守先塋有功,愿讓爵于曲阜孔宗承襲。此后即由北宗世襲衍聖公。南支后來又擴至四川、安徽諸地。另一較大支派為河西派,始自孔子三十二代孫孔穎達為唐秦王學士舉家遷居西安,宋、明時移居涼州、河間府,又分為南柯營八支,散住青縣、滄縣、交河、良鄉一帶。在此需補充的是,景軍博士80年代中期后在甘肅省發現的一支孔姓,傳自唐朝進士孔昌弼的后人孔嘉興于元代赴蘭州的,現下孔裔分散在23個村莊,1992年為2萬多人。此支孔姓編于1937年版的孔氏族譜中。[/SIZE]
    [SIZE=3]   [/SIZE][SIZE=3]族譜是考察宗族實體的主要文字依據,是區分家族內外、親疏系統的最具體和基本的方式。孔氏族人雖流寓到外縣、外省,但仍能保持宗家一體的重要原因,除衍聖公府的優越地位,還有一系列構成維系宗族的要素,而家譜的續修則是重要環節。纂修家譜是收族的手段,孔氏自宋代元豐年建譜,一千多年譜系不亂,家譜每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其續、修的文字記載,自四十六代衍聖公始已有九百多年,使其宗族關係歷變不衰。因此孔氏族譜的完整性在中國首屈一指,是中國史上最久也最完備的族譜。孔氏家譜有合譜和各地子裔撰修的支譜,逢甲子一大修,逢甲午一小修,宗旨是詳世系、聯疏親、嚴昌紊、濃倫誼、序昭穆、備遺忘。[/SIZE]
    [SIZE=3]   [/SIZE][SIZE=3]孔氏族譜的行輩排名是按皇帝欽賜的字序。明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賜孔氏五十六世至六十五世名派。希言公彥承 弘聞貞尚胤[/SIZE][SIZE=3]
        其中五十七世以言部字為名,弘為避清高宗弘歷名諱改為宏字,胤為清聖祖皇太子名諱改為衍字。崇禎二年(1629),六十五世衍聖公孔胤植奏請皇帝恩準,又賜六十六世至七十五世的名派︰興毓傳繼廣 昭憲慶繁祥[/SIZE][SIZE=3]
        清同治二年(1863),七十五世衍聖公孔祥珂奏請皇帝恩準,再新賜七十六世至八十五世的名派︰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名派[/SIZE][SIZE=3])
        民國七年(1918),七十六世衍聖公孔令貽又擬八十六世至一百零五世名派︰[/SIZE]
    [SIZE=3]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煥景瑞 永錫世緒昌[/SIZE][SIZE=3]
        報請北洋政府內務部備案,民國八年核準頒布在全國實行。[/SIZE]
    [SIZE=3]   [/SIZE][SIZE=3]孔家族譜是區分內外孔的關鍵途徑。孔府貫將曲阜的闕裡孔氏分為內孔和外孔。孔子的子孫一般叫內孔,內院孔,也叫真孔;而同姓不同宗的孔氏,主要指五代時作為孔家廟戶而改隨主姓的孔末的后代,稱為外孔,外院孔或偽孔。孔末曾將孔氏子弟誅殺幾盡,因而內外孔有世仇,外孔人絕不能續人孔氏家譜。所以曲阜孔姓有的編入家譜,有的則沒有,劃分主要緣此。另外還有其他外姓差戶的后人。當然現下不少孔姓人已不清楚或重視內外孔的歸屬,內孔又分為六十宗戶,衍聖公府是六十戶的大宗戶,嫡裔,其餘為小宗戶,散居村郊。[/SIZE]
    [SIZE=3]   [/SIZE][SIZE=3]六十戶是中國孔氏的本文,而大宗戶衍聖公府則是本宗。在此,“十二府”是衍聖公兄弟們的府第,在孔府外,不屬于大宗戶。[/SIZE]
    [SIZE=3]    ([/SIZE][SIZE=3]注:作者混淆了"大宗"和"大宗戶"的概念。“大宗”僅指宗主一系,而“大宗戶”則指六十戶中的一戶,為五十六代衍聖公希學的后代。十二府由六十九代陸續從衍聖公府分出,當然屬于大宗戶--孔衛東)[/SIZE]
    [SIZE=3]   [/SIZE][SIZE=3]孔氏家譜條規和入譜資格限定森嚴,違者除籍。目的即純正族裔,嚴禁“乞養異姓義子以亂宗支”。族譜規定︰不孝不梯干犯名之人不準入譜,義子不準入譜,贅婿奉祀者不準入譜,再醮婦帶來之子不準入譜,僧道不準人譜,流入下賤者不準人譜。[/SIZE]
    [SIZE=3]   [/SIZE][SIZE=3]同時由于孔家有社會和經濟殊遇,修譜不僅為建立、鞏固龐大的血緣關系,而且孔裔入譜更有榮耀和利益。因而族譜的續修又驗核嚴密,目的是在收族中防止冒充,限制享受優待者的數量,尤其是減免稅收徭役方面。當然在這些權益隨帝國解體面降值后,這一限制亦松動。上述提及甘肅孔姓入譜即籍此背景、契機。另外,續修族譜中,凡“真孔”及申請入譜者均要承擔捐款,否則亦不能入譜。[/SIZE]
    [SIZE=3]   [/SIZE][SIZE=3]孔家修譜先由衍聖公府製定、公布條規、凡例並榜示,具體由纂編館(譜館)續修,職司為鑒定、監修、提調、編次、掌收、校閱、謄錄、督刊、收發、供應,各有專責。[/SIZE]
    [SIZE=3]   [/SIZE][SIZE=3]清代以來,孔氏大規模修諾有兩次,一次是乾隆九年,一次是民國十七年至二十四年孔德成時,1937年所纂為民國最后一部孔氏族譜。[/SIZE]
    [SIZE=3]   [/SIZE][SIZE=3]與族譜的功能直接相聯的重要家族事項是宗祧繼承製度。孔氏家族的宗桃繼承,以血統關係為基礎,又賦有政治色彩,形成中國史上獨特的繼承模式。首先,孔府的宗祧繼承主要是宗主爵位的承襲。由於衍聖公的襲封,宗主(嫡長孫)始終保持著實在的權力和財產,在分封製衰落后的中國仍一直嚴格地執行著古老的世卿世祿的嫡長子繼承製。自元末到民國的第五十五代至七十七代衍聖公都是一律按嫡長子繼承的。[/SIZE]
    [SIZE=3]   [/SIZE][SIZE=3]同時衍聖公諸于也有優越的世襲職爵,其嫡長于是下代衍聖公,次子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三子世襲太常寺博士等。對于孔家的多數中下層族人,宗桃繼承主要是血緣身分的確襲,還包括享有的榮譽和惠利。即孔府的宗桃繼承中,基層的是具有聖裔身分的孔氏子孫,往上是一層層的世爵職官,最高是衍聖公,其百世不桃的地位很大程度是由家族與政治的雙重屬性體系支撐的。[/SIZE]
    [SIZE=3]   [/SIZE][SIZE=3]其次,孔府的家產繼承分為︰由衍聖公掌管的整體性傳繼部分祭田、學田和孔林地,以及由衍聖公從府地分給本家子弟(成年或成家遷出時)的田產(稱氏地)。立嗣繼產,是家產繼承中的補充模式,孔氏家族立嗣只能選擇“親房親侄”,即本家侄兒,並由聖公府批准,而不能選外姓,包括外甥,外孫,即使一般孔姓族人也要嚴格遵守此制度。[/SIZE]
    [SIZE=3]   [/SIZE][SIZE=3]孔府的家產繼承製是漣漪式的,其核心仍是衍聖公類似長子繼承製的整體性傳繼,而離中心較遠則與衍聖公繼產方式越具差別,一般族人則同于其他百姓諸子之均分財產。嫡長子整體性傳繼為主、諸子弟析產為輔的繼產模式,是衍聖公地位維系的物質保障。[/SIZE]
    [SIZE=3]   [/SIZE][SIZE=3]與一般宗族的不同還在于;嚴密的族內管理是孔氏宗族的特征,設有“族長衙門”的公堂。不過一般宗族,族長是最高首領,宗主只主持祭招,而孔氏家族的族長是由大宗主衍聖公委命的。衍聖公之下,設孔氏族長一人、林廟舉事一人、每戶設戶頭,佐一戶舉,都由衍聖公派任。林廟舉事的設立早于族長近百年,起于趙宋王朝的孔廟修建”初由朝廷任命,繼為衍聖公選用,成為孔府屬官。闕裡孔氏族長由衍聖公委任,外地族長則報其審核批示,而外地孔氏可立族長的,只有衢州南宗。外地入譜族人,也設房長、戶長、戶舉以約束,亦都由衍聖公府委派。[/SIZE]
    [SIZE=3]   [/SIZE][SIZE=3]家族內遵奉的章程是族規。孔氏族人散居各地,但其祟尚的精神是一致的。即使縣長也要遵守族規。孔府最初是儒家的學府,孔家是儒學世家,貫有辦家學、設廟學的學堂的道統,因而《孔氏祖訓箴規》強調敬儒尚德、孝悌和睦,勵讀書,重科第家課;同時強調聖裔的尊嚴,不入流俗,甘為下人。南宗家規強調“永遵製典,屬守祖風,違者 ……永不敘錄”。江西臨川孔氏支譜家規,則完全遵從依照本宗族規︰尊族長、守孝悌、重科第、勵讀書、崇節義、禁竊賭。丹陽孔氏家規則為祟孝道、睦友支、秩尊卑、訓子孫,戒爭賭等,都傳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SIZE]
    [SIZE=3]   [/SIZE][SIZE=3]祭祀與族譜家規一樣,是維系家族網鏈的重心和樞紐。孔府的主要職掌就是祭孔。 孔廟、孔林是孔氏家族精神聯繫的紐帶。曲阜孔廟是孔氏大宗的祖廟,也是各地孔氏族人的遠祖廟,是孔裔向心力的源地。孔姓族人即使流寓外地,也要定期回曲阜拜謁祖廟。這也是確定真孔身分的重要形式。孔府有一整套祭孔組織,由司樂廳專管。祭孔官員分獻、監祭、典儀等100多人,鳴贊、相禮等80人,樂舞生120─180人,每年的祭孔活動五十余次。[/SIZE]
    [SIZE=3]   [/SIZE][SIZE=3]孔林起自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其學生為之種下的第一棵楷樹。2500年來孔林內埋葬著孔子,也埋葬著歷代衍聖公及其他孔氏族人。林內有墳塋十萬余座,碑石3600塊,漢代以來重修十多次,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久的家庭墓地。人們透過對孔子廟宇和墓塋的封溢、祭奠,王者取得了統治天下的道義,民眾則斬獲了中國文化的體驗。孔子學說成為中國思想文化之源。(周弘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所[/SIZE][SIZE=3])    
    平陽派[/SIZE]
    [SIZE=3]    [/SIZE][SIZE=3]四十二代檜后。平陽派分三大支,散居浙江平陽縣、高淳縣、江蘇江陰縣、湖北孝感縣、安陸縣、山東菏澤縣、定陶縣、河南鄧縣、安徽盧江縣、吉林濱江縣等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34509人。[/SIZE]
    [SIZE=3]郟縣派[/SIZE]
    [SIZE=3]三十八代惟時后。郟縣派子孫散居河南郟縣、內鄉縣、浙江溫嶺縣、樂清縣、福建莆田縣等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2869人。[/SIZE]
    [SIZE=3]寧陵派[/SIZE]
    [SIZE=3]三十五代賢后。寧陵派子孫散居河南寧陵縣、考城縣、蘭封縣、宜陽縣、商丘縣、柘城縣、洛陽縣、淮陽縣、洛寧縣、封丘縣、安徽太和縣、山東曹縣、荷澤縣、河北長垣縣、沙河縣、邯鄲縣、隆平縣、刑台縣、堯山縣、瑤山縣、吉林九台縣等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8854人。[/SIZE]
    [SIZE=3]獻縣派[/SIZE]
    [SIZE=3]    [/SIZE][SIZE=3]三十五代立言后。獻縣派孫散居河北獻縣、青縣、安國縣、任邱縣、博野縣、滄縣、靜海縣、阜城縣、武強縣、東光縣、鹽山縣等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7571人。[/SIZE]
    [SIZE=3]丹陽派[/SIZE]
    [SIZE=3]    [/SIZE][SIZE=3]四十代絢后。丹陽派子孫散居江蘇丹陽縣、鎮江縣、江都縣、福建霞浦縣、福鼎縣、湖北麻城等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2242人。[/SIZE]
    [SIZE=3]嶺南派[/SIZE]
    [SIZE=3]    [/SIZE][SIZE=3]四十一代昌弼后。嶺南派子孫散居廣東大部分地區如陽山縣、信宜縣、惠州、番禺縣、南海縣、順德縣、中山縣、肇慶縣、廉江縣、德慶縣、廣寧縣、懷集縣、封開縣、海南瓊東縣、廣西賓陽縣、上林縣、蒙山縣、陸川縣、柳城縣、富川縣、那馬縣、北流縣、平南、貴縣、藤縣、玉林、容縣、岑溪、四川中江縣、富順縣、河南滎陽縣、滎澤縣、甘肅皋蘭縣、山東汶上縣等地。[/SIZE]
    [SIZE=3]桂東派[/SIZE]
    [SIZE=3]    [/SIZE][SIZE=3]三十九代溫憲后。桂東派子孫散居湖南桂東縣。至1937年共存男丁68人。〔據《羅格孔氏家譜》中有子孫居南雄〕南雄平林丁口約1500人〔1998年〕[/SIZE]
    [SIZE=3]臨江派[/SIZE]
    [SIZE=3]    [/SIZE][SIZE=3]四十代績后。臨江派子孫散居湖北廣濟縣、漢陽縣、浙江溫嶺縣、江西分宜縣等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1174人。[/SIZE]
    [SIZE=3]〔據《羅格孔氏家譜》中有子孫移居三水〕[/SIZE]
    [SIZE=3]瀏陽派[/SIZE]
    [SIZE=3]    [/SIZE][SIZE=3]三十八代瑛后。瀏陽派子孫散居湖南瀏陽縣、城步縣等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4036人。[/SIZE]
    [SIZE=3]魯山派[/SIZE]
    [SIZE=3]    [/SIZE][SIZE=3]三十六代至后。魯山派子孫散居河南魯山縣、汝陽縣、禹縣縣、許昌縣、臨穎縣、襄城縣、郟縣、江蘇東海縣等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1284人。[/SIZE]
    [SIZE=3]中興祖派[/SIZE]
    [SIZE=3]北宗派[/SIZE]
    [SIZE=3]    [/SIZE][SIZE=3]中興祖后。四十三代中興祖仁玉為孔氏長房掌管家廟,孔宜、孔延世世襲文宣王、至四十六代孔宗愿時、宋仁宗于至和二年〔1055年〕封之為衍聖公,至宋靖康二年,金兵滅宋。康王趙構南渡,建立南宋政權,改號建炎。二年〔1128年〕,在揚州詔四十八代衍聖公孔端友前往參加祀典。孔端友及部分聖裔隨駕南渡。其后奉旨在浙江衢州興建家廟,不再回歸曲阜,子孫世襲爵號,是為南宗。六傳至第五十三代,由孔洙承襲。[/SIZE]
    [SIZE=3]    [/SIZE][SIZE=3]金兵入主中原,建立偽齊劉豫政權,于1131年封孔端友之侄孔 番為衍聖公,及至劉豫敗滅,金熙宗于1139年時仍封孔 番為衍聖公,是為北宗。[/SIZE]
    [SIZE=3]    [/SIZE][SIZE=3]至五十三代時曲阜共有孫八十八位,其中六位外遷,六十二位或無后絕傳,或二三代后絕傳,只有二十位在曲阜留有后裔,這二十位的后代被稱為二十派。二十派均依血緣關係遠近為序排列,后從二十派再分出六十戶。第一派第一戶祖為五十六代衍聖公孔希學,至七十六代孔令貽世襲一品衍聖公,七十七代孔德成改任大成至聖奉祀官。六十戶子孫留在曲阜外亦有散居外縣及全國各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82782人。[/SIZE]
    [SIZE=3]南宗派[/SIZE]
    [SIZE=3]    [/SIZE][SIZE=3]中興祖后。北宋末年,金兵南下,趙構渡江建立南宋政權。建炎二年〔西元1128年〕四十八代衍聖公孔端友去揚州陪祀,不再北歸曲阜,家于浙江衢州,無子,以弟端操子孔介為嗣,襲封衍聖公,其后子孫孔 晉、孔文遠、孔萬春、孔洙代代世襲,是為南宗。元滅南宋,至元十九年〔1282年〕召孔洙至京師,孔洙讓位于居曲阜的子孫,忽必列大加讚賞︰“寧違榮而不違親,真聖人后也。”免去衍聖公稱號,授予國子祭酒兼提舉浙東學校事,賜給護持林廟璽書。至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居于衢州的五十九代孫孔彥繩經衢州知府奏請,于正德元年〔1506年〕被授予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奉衢州孔廟祀事,民國改稱奉祀官。傳至七十五代孫孔祥楷。除居衢州外還散居江西新建、灌陽、城武、平陰、壽光縣、四川閬中、浙江溫嶺、清平、河南太康、江蘇吳縣、范縣、定陶等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7653人。[/SIZE]
    [SIZE=3]牟平縣派[/SIZE]
    [SIZE=3]中興祖后。四十八代孫孔端孜僑居金州,以子孔士元為山東牟平縣尹,隨之落戶。至1937年共存男丁4593人。[/SIZE]
    [SIZE=3]浙江慈溪派[/SIZE]
    [SIZE=3]    [/SIZE][SIZE=3]中興祖后。四十九代孫孔瓚南渡后,先寓居湖州后又移居慈溪縣東三十裡李溪莊。有子孫散居福建閩縣、安徽合肥、舒城等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2038人。[/SIZE]
    [SIZE=3]浙江衢州派[/SIZE]
    [SIZE=3]中興祖后。四十代孫孔若古隨衍聖公端友南渡寓居衢州。子孫散居山東壽光、濰縣、肥城、冠縣、河北晉縣、恩縣、河南考城、武安、浚縣、恆台、濟源、江蘇武進、長清、德平、鎮江、安徽桐城、河北南宮、冀縣等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26180人。[/SIZE]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牟平派--繁字辈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