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19
    • 经验9007
    • 文章95
    • 注册2006-02-27
    孔氏家族及其他各族圣裔之间的关系
    [SIZE=3]家譜[/SIZE]

    [SIZE=3]孔[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9F%E5%AD%90]孟[/URL]後人現在取名,正式訂出行輩是在明朝:[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8%8E%E6%9C%9D]明[/URL]初[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5%85%83%E7%92%8B]朱元璋[/URL]賜孔氏八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供起名用。後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學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訥先後襲封衍聖公。這樣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為十個字,即: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後清代為避帝諱,將弘改為宏,胤改為衍)。[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8%8E%E6%9C%9D]明[/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4%87%E7%A5%AF]崇禎[/URL]年間,這十個字已不夠用,由六十五代[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1%8D%E5%9C%A3%E5%85%AC]衍聖公[/URL]孔胤植(孔衍植)奏準。後續十字即:「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到[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8%85%E6%9C%9D]清[/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9%BE%E9%9A%86]乾隆[/URL]九年([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1744%E5%B9%B4]1744年[/URL]),由[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4%BC%E9%83%A8]禮部[/URL]調查整理,報皇帝欽定,再添十字:「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0%91%E5%9B%BD]民國[/URL]八年由七十六代[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1%8D%E5%9C%A3%E5%85%AC]衍聖公[/URL]孔令貽又立二十個字咨請當時的北洋政府核准公佈。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到現在為止已知最小輩是「欽」字輩。因此,不少孔[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9F%E5%AD%90]孟[/URL]後人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輩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譜非常繁蕪[URL=http://www.chinakongzi.net/2550/gb/wskl/kzjp/kzjp.htm][3][/URL],這個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簡化,又經皇帝提倡,使得中國其他大家族譜系的也開始效仿這種方法。[/SIZE]

    [SIZE=3]由於孔氏譜系的完善,有時[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94%E5%A7%93]孔姓[/URL]人也會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處。如若按孔氏家規規定,同姓同宗晚輩見到長輩一定要按輩份稱呼,往往出現年齡相仿者輩分相差數輩甚至十數輩的情形。另衍聖公府裡面不用孔姓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聖公很可能比多數同宗人輩份要低,導致主僕關係和輩分關係發生尷尬。一些孔姓貧窮人家可能會先改名姓再進府為僕。[/SIZE]

    [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D%9F%E5%A7%93&action=edit][SIZE=3]孟[/SIZE][/URL][SIZE=3]、[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B%BE%E5%A7%93]曾[/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2%9C%E5%A7%93&action=edit]顏[/URL]三族亦用孔姓行輩排序,唯開始時期和嚴格程度各有差異。[/SIZE]

    [SIZE=3][/SIZE]

    [SIZE=3]孟子(約[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9%8D385%E5%B9%B4]前385年[/URL]—約[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9%8D304%E5%B9%B4]前304年[/URL]),名軻,其字不詳,有說字子車,有說字子輿,均不可信。[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中國[/URL]古代著名[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3%B2%E5%AD%A6%E5%AE%B6]思想家[/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8%98%E5%9B%BD]戰國[/URL]時期[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4%92%E5%AE%B6]儒家[/URL]代表人物。[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1%B1%E4%B8%9C]山東[/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2%B9%E5%9F%8E]鄒城[/URL]人。著有《孟子》一書。孟子師承[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90%E6%80%9D]子思[/URL],繼承併發揚了[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94%E5%AD%90]孔子[/URL]的思想,成為僅次於[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94%E5%AD%90]孔子[/URL]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94%E5%AD%90]孔子[/URL]並稱為「孔孟」。[/SIZE]

    [SIZE=3]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是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傳世,篇目為:《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0%A7%E5%96%84%E8%AE%BA]性善論[/URL],提出「[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B%81%E6%94%BF&action=edit]仁政[/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9%81%93]王道[/URL]」,主張德治。[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5%AE%8B]南宋[/URL]時[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7%86%B9]朱熹[/URL]將《孟子》與《[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E%BA%E8%AF%AD]論語[/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5%AD%A6_%28%E4%B9%A6%29]大學 (書)[/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BA%B8]中庸[/URL]》合在一起稱「[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4%B9%A6]四書[/URL]」。從此直到清末,「[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4%B9%A6]四書[/URL]」一直是[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7%91%E4%B8%BE]科舉[/URL]必考內容。[/SIZE]

    [SIZE=3]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據說,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遷地教子」、「三斷機杼」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SIZE]

    [SIZE=3]身後榮辱[/SIZE]

    [SIZE=3]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是很高的。自中唐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F%A9%E6%84%88]韓愈[/URL]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E%8B%E7%A5%9E%E5%AE%97]宋神宗[/URL]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83%E4%B8%B0]元豐[/URL]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廟。以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7%86%B9]朱熹[/URL]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94%E5%AD%90]孔子[/URL]。[/SIZE]

    [SIZE=3]歷代追封追諡[/SIZE]

    [TABLE][TR][ALIGN=center]朝代[/ALIGN][/TD][ALIGN=center]年代[/ALIGN][/TD][ALIGN=center]帝王[/ALIGN][/TD][ALIGN=center]封諡[/ALIGN][/TD][/TR][TR][ALIGN=center][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E%8B%E6%9C%9D]宋朝[/URL][/ALIGN][/TD][ALIGN=center]元豐六年([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1083%E5%B9%B4]1083年[/URL])[/ALIGN][/TD][ALIGN=center][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E%8B%E7%A5%9E%E5%AE%97]宋神宗[/URL][/ALIGN][/TD][ALIGN=center][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2%B9%E5%9B%BD%E5%85%AC]鄒國公[/URL][/ALIGN][/TD][/TR][TR][ALIGN=center][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83%E6%9C%9D]元朝[/URL][/ALIGN][/TD][ALIGN=center]至順元年([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1330%E5%B9%B4]1330年[/URL])[/ALIGN][/TD][ALIGN=center][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83%E6%96%87%E5%AE%97]元文宗[/URL][/ALIGN][/TD][ALIGN=center][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2%B9%E5%9B%BD%E4%BA%9A%E5%9C%A3%E5%85%AC&action=edit]鄒國亞聖公[/URL]

    [/TD][/TR][/TABLE][SIZE=3]孟子世系[/SIZE]

    [SIZE=3]歷代亞聖公:四十五代孫孟寧 五十四代孫 孟思諒,字友道 五十五代孫 孟克仁,字信夫 五十六代孫 孟希文,字士煥 五十七代孫 孟元,字長伯,[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C%98%E6%B2%BB]弘治[/URL]二年襲。五十八代孫 孟公肇,孟元弟孟亨之子,字先文、孟公棨,孟元之子,字橐文 五十九代孫 孟彥璞,字朝璽,[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A%86%E5%BA%86]隆慶[/URL]元年襲六十代孫 孟承光,[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7%E5%8E%86]萬曆[/URL]二十九年襲六十一代孫 孟弘譽,[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9%E5%90%AF]天啟[/URL]三年襲六十二代孫 孟聞玉,[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4%87%E7%A5%AF]崇禎[/URL]二年襲六十三代孫 孟貞仁 六十四代孫 孟 六十五代孫 孟衍泰 六十六代孫 孟 六十七代孫 孟 六十八代孫 孟 六十九代孫 孟 七十代孫 孟 七十一代孫 孟七十二代孫孟 七十三代孫 孟慶棠 七十四代孫 孟繁驥 生於1908年。他[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1943%E5%B9%B4]1943年[/URL]世襲接任「亞聖奉祀官」。1949年去了[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6%B9%BE]臺灣[/URL]。七十五代孫孟祥協 [/SIZE]

    [SIZE=3][/SIZE]

    [SIZE=3]曾參([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9%8D505%E5%B9%B4]前505年[/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9%8D435%E5%B9%B4]前435年[/URL]),字子輿,[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8%A5%E7%A7%8B]春秋[/URL]末期[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2%81%E5%9B%BD]魯國[/URL]人,[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94%E5%AD%90]孔子[/URL]的弟子,世稱「曾子」。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E%BA%E8%AF%AD%C2%B7%E5%AD%A6%E8%80%8C&action=edit]論語·學而[/URL]》)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5%AD%A6]大學[/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9D%E7%BB%8F]孝經[/URL]》等[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4%92%E5%AE%B6]儒家[/URL]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E%97%E5%9C%A3&action=edit]宗聖[/URL]」。曾子的祖先是[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8F%E7%A6%B9]夏禹[/URL]的後代,姓姒。禹的第五代孫[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0%91%E5%BA%B7]少康[/URL]封他的小兒子曲烈於曾阝地,建立曾阝國。曾子的父親叫曾點,字皙,是[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94%E5%AD%90]孔子[/URL]的早期弟子之一。[/SIZE]

    [SIZE=3]宗聖後人[/SIZE]

    [SIZE=3]曾氏從六十三代開始,用與孔、顏、孟統一的字輩,即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第59代 曾質粹,字南武,世居吉安永豐。生於明宏治五年(公元1492年)二月初一日,卒於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二月十六日。 第60代 曾昊,早卒未襲。第61代 曾繼祖,字繩之 第62代 曾承業,字洪福,萬曆五年襲 第63代 曾弘毅,字泰東,崇禎元年第64代 曾聞達,字象輿,崇禎十四年襲 第65代 曾貞豫,字麟楚,康熙七年襲第66代 曾尚溶,字彙伯,康熙二十九年襲 第67代 曾衍肅 ,字雍若,雍正二年襲第68代 曾興烈,字起祚,乾隆四年襲 第69代 曾毓尊 ,字注瀛,乾隆二十六年襲第70代 曾傳鎮,字巨山,嘉慶元年襲 第71代 曾紀璉,字仲魯,襲不久,因事革職,並不准其後承襲、曾紀瑚,字六華,嘉慶十八年襲,傳鎮弟傳錫之子第72代 曾廣芳,字汝徙,早卒未得承襲 第73代 曾昭嗣,早卒未得承襲第74代 曾憲石、字奉遠,清光緒十二年襲 第75代 曾慶源,字養泉,[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8D%8E%E6%B0%91%E5%9B%BD]中華民國[/URL]成立後,翰林院五經博士改為宗聖曾子奉祀官。 [/SIZE]

    [SIZE=3][/SIZE]

    [SIZE=3]顏回([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9%8D521%E5%B9%B4]前521年[/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9%8D481%E5%B9%B4]前481年[/URL]),字子淵,一作顏淵,[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2%81%E5%9B%BD]魯國[/URL]人,是[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94%E5%AD%90]孔子[/URL]最得意的學生,[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94%E5%AD%90]孔子[/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83%E5%8D%81%E4%BA%8C%E9%97%A8%E5%BE%92&action=edit]七十二門徒[/URL]之首,孔門德行科的高材生。《[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D%94%E5%AD%90%E5%AE%B6%E8%AF%AD&action=edit]孔子家語[/URL]》中有顏回一篇。據說顏回非常聰明,深曉推理之術。他主張為人要謹慎,克己,多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而不應該嚴以待人。在[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94%E6%95%99]孔教[/URL]中顏回得到特別的尊重。[/SIZE]

    [SIZE=3]顏回家境貧困,《論語》中孔子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而回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其「一簞食,一瓢飲」的安貧樂道的精神為後世傳為佳話。顏回有才無壽,英年早逝,孔子對此非常難過。[/SIZE]

    [SIZE=3]歷代追封追諡[/SIZE]

    [SIZE=3]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諡號:[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5%A4%AA%E5%AE%97]唐太宗[/URL]尊之為「先師」,[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7%8E%84%E5%AE%97]唐玄宗[/URL]尊之為「兗公」,[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E%8B%E7%9C%9F%E5%AE%97]宋真宗[/URL]加封為「兗國公」,[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83%E6%96%87%E5%AE%97]元文宗[/URL][/SIZE][SIZE=3]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SIZE][SIZE=3]」。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SIZE]

    [SIZE=3]復聖後人一世 顔回 子顔歆 孫 顔儉 曾孫 顔威 第五世孫 顔芃 第六世孫 顔億 第七世孫 顔岵 第八世孫 顔卸 第九世孫 顔譽 第十世孫 顔産 第十一世孫 顔異 第十二世孫 顔愚第十三世孫 顔逵 第十四世孫 顔律 第十五世孫 顔衷 第十六世孫 顔凱 第十七世孫 顔邃 第十八世孫 顔龠 第十九世孫 顔綽 第二十世孫 顔準 第二十一世孫 顔阮,字懷珍第二十二世孫 顔亮,字世明 第二十三世孫 顔敫,字士榮 第二十四世孫 顔斐,字文林、顏盛,字叔台 第二十五世孫 顏欽(字公若,諡曰「貞」)。 第二十六世孫 顏默(字靜伯,西晉汝陰太守)第二十七世孫 顏含(字寵都,因平亂有功,封西平縣侯,年九十三卒。諡曰靖) 第二十八世孫 顏髦(字君道,顏含子)、顏謙、顏約(皆顏含子) 第二十九世孫 顏綝(字文和,顏髦之子)、顏顯,顏約之子,曾任護軍司馬第三十世孫 顏靖之(字茂宗,顏綝子)、[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2%9C%E5%BB%B6%E4%B9%8B&action=edit]顏延之[/URL](字延年,顏顯子) 第三十一世孫 顏騰之(字弘道,顏靖之子)、顏竣(字士遜,顏延之長子)、顔測(顏竣弟)、顏師伯(字長深,峻族兄)第三十二世孫 顏炳之(字叔豹,顏騰之子) 第三十三世孫 顏見遠(顏炳之子) 第三十四世孫 顏協(字子和)第三十五世孫 顏之儀(字子升)、[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2%9C%E4%B9%8B%E6%8E%A8]顏之推[/URL](字介,顏協第三子) 第三十六世孫 [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2%9C%E6%80%9D%E9%B2%81&action=edit]顏思魯[/URL](字孔歸)、顏愍楚、顏游秦(字有道) 第三十七世孫 [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2%9C%E5%B8%88%E5%8F%A4&action=edit]顏師古[/URL](字籀)、顏相時(字睿,師古弟)、[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2%9C%E5%8B%A4%E7%A4%BC]顏勤禮[/URL](字敬) 第三十八世孫 顏趨庭,字茂實 、顏揚庭、顔光庭(顏師古子)、第三十九世孫 顏尚賓、顏勤禮生顏昭甫(字周卿)、顔敬仲、顔殆庶、顔無恤、顔少連、顔務滋、顔辟強第四十世孫 [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1%8F%E5%85%83%E5%AD%AB]顏元孫[/URL](字聿修,顏昭甫子)、顏惟貞(字叔堅,顏昭甫子) 第四十一世孫 顔迢、顏春卿、[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2%9C%E8%80%80%E5%8D%BF]顏耀卿[/URL](顏元孫子)、[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2%9C%E6%9D%B2%E5%8D%BF&action=edit]顏杲卿[/URL](顏元孫子)、顏旭卿、顏茂曾,顏惟貞生顏闕疑、 顔允南、顔喬卿、顔真長、顔幼輿、顔允臧、[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2%9C%E7%9C%9F%E5%8D%BF]顏真卿[/URL](字清臣,)第四十二世孫 顔傳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2%9C%E5%AD%A3%E6%98%8E&action=edit]顏季明[/URL](顏杲卿子)、[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1%8F%E9%A0%B8]顏頸[/URL](顏真卿子)、[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2%9C%E9%A2%99]顏顒[/URL](顏真卿侄)第四十三世孫 顏文 第四十四世孫 顏君佐、顔君雅 第四十五世孫 顏文威、顔文蘊、顔文鐸 第四十六世孫 顏承祜、顔涉、顏街 第四十七世孫 顏仲昌、顔檉 第四十八世孫顏太初,字醇之、顔端 第四十九世孫 顏複,字長道、顔繼 第五十世孫 顏昌 第五十一世孫 顏擎 第五十二世孫 顏價 第五十三世孫 顏順 第五十四世孫 顏寶 第五十五世孫顏椿 第五十六世孫 顏之才,字宗藝、顔之美,字宗德 第57代 顏渙、顏襄、顏池,字德裕 第58代 顏拳,字克膺第59代 顏希仁,字士元、顏希惠 第60代 顏議,字定伯第61代 顏公宏,字宗器,成化十八年襲 第62代 顏重德,字尚本,正德二年襲第63代 顏從祖,字守嗣,無子、顏肇先,字啟源,顏重禮之長子 第64代 顏嗣慎,字用修,長子顏胤宗先卒,第65代 顏胤宗,字永昌、顏胤祚,字永錫,萬曆十七年襲 第66代 顏伯貞,字叔節,顏尹宗之子,萬曆二十七年襲、弟顏伯廉,字叔清,萬曆三十四年襲第67代 顏光魯,字宗旦 第68代 顏紹統,字景宗、顏紹緒,字振宗,[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4%87%E7%A5%AF]崇禎[/URL]十四年襲第69代 顏懋衡,字以玉,康熙五年襲 第70代 顏崇文,未襲封病故,無後、顏崇敷,字化南,康熙四十一年襲第71代 顏懷禮,字子真,早逝、顔懷圉,字彤賓, 第72代 顏士採,字慶田第73代 顏錫嘏,字公純,顔士莊長子,乾隆三十六年襲 第74代 顏振估,字啓愚,早卒無子、顔振奮,嘉慶十九年襲第75代 顏承裔,字波仙,系顔振淇次子,爲顔振估嗣子 第76代 顏景育,字養齋,光緒十三年襲第77代 顏世鏞,字冠聲,1918年承襲復聖顔子奉祀官,1975年病逝 第78代 顏廷漢,顔世鏞長子,1940年生,1972年病故。 第79代 顏秉剛,顔廷漢之子,1965年生。 [/SIZE][/ALIGN]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牟平派--繁字辈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1562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