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总版主
  • 级别
    • 职务总执事
    • 财富1
    • 积分7367
    • 经验103783
    • 文章6291
    • 注册2003-09-18
    [转帖]拯救“第一家谱”
     
    拯救“第一家谱”
    类别:国内新闻 作者:马金瑜 原创 浏览量:
    138
      发布时间:2009-10-21
    版次:AT02 版名:深度周刊 重磅 稿源:南方都市报
    摘要:历史又一次被缝合了。当历时10多年完成的最新“全球版”孔氏家族族谱在孔子诞辰2560周年纪念活动上续修告成时,成千上万流散在世界各地、融入多个民族的孔子后裔,解决了“从哪里来”的疑惑“回到了家”。
     

     

    拯救“第一家谱”
    世界最长家谱——孔子世家谱第五次修谱背后的浮沉与变迁

    日期:[2009年10月21日]  版次:[AT01]  版名:[深度周刊 封面]  稿源:[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加载中...条

     
     

     

     

    如果这次不修家谱,那就断了。
        这也属于抢救。历历代代孔子的家谱没有断,(如果)到我们这断了,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孔氏家族第五次修谱主持人、孔子第77代孙孔德墉
        历史又一次被缝合了。当历时10多年完成的最新“全球版”孔氏家族族谱在孔子诞辰2560周年纪念活动上续修告成时,成千上万流散在世界各地、融入多个民族的孔子后裔,解决了“从哪里来”的疑惑“回到了家”。
        历史曾是那样毫不留情地被断裂,你不知“来自何方”,我不知“何为郡望”,我们不知同在一片天空下是否又血脉相连。因“断裂”而产生的焦虑,不只是孔氏家族后裔孔德墉们的,也是我们的。
        主持修订族谱的孔德墉老先生担心着下一次的“断裂”,再过又一个甲子之后,还会有人来主修吗?他说:“希望也是天时地利人和,太平盛世之年。”
        是的,盛世编志,太平修谱。与一个家族,与一个民族,与一个国家相关的文化正统之传承、历史书简之延续,就是这样完成的。
        山东曲阜是个安安静静的小城,如果不是孔府、孔庙、孔林,它也许就这么安安静静下去了。“白骨青灰长艾箫,桃花扇底送南朝。”写下历史传奇名剧《桃花扇》的清初作家孔尚任,就出生在这里,他是孔子的第64代孙,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孔子世家谱》的续修由34岁的孔尚任主持,这是历史上孔氏家谱中修纂得最为优秀的一部,时至今日,依然能在上海图书馆看到这本异常精美的朱红色活字印刷的《孔子世家谱》。
        孔尚任主持的是孔氏家族第三次修谱。《孔子世家谱》是世界上传承时间最长、最广泛的家谱,孔氏家族分别在明代天启年间,清代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及上世纪30年代的民国时期进行过四次大的续修,2005年,《孔子世家谱》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
        2009年9月24日,继1937年之后,经历了动荡的战乱和社会变革、漂泊分离,世界上最长的家谱,中国有史记载至今最古老的一个家族,完成了第五次家谱的修订。这是孔子诞生的2560周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孔子世家谱》第一次续修,新谱录入族人时,本着不分性别、不分民族、不分国籍的原则,女性族人、少数民族、外籍孔子后裔均为首次录入家谱,收录孔氏家族人数超过200万人。
        续修由孔子第77代孙83岁的孔德墉主持,他受1948年随蒋介石到台湾的孔氏家族首脑———衍圣公孔德成(已于2008年10月在台湾辞世)所托,带着77岁的退休舞蹈演员孔德威,73岁背着胰岛素和注射器的糖尿病人孔德宏,在牛车上,在手扶拖拉机上,在蜿蜒崎岖只能步行的山路上……用十余年的时间努力完成的事,他们的办公室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都是“黑办公室”、“黑窝点”;他们自己多年顶着“骗子”、“国际大骗子”的名声……孔德墉本人还曾因“修谱修错了”被告至香港法院。
        缘起断谱危机
        《孔子世家谱》在孔氏家族中又被称为“全国谱”,用于记载从孔子时代至今孔氏族人的传承脉络。按照明朝以来的惯例,世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由于历史原因,只大修过四次,最后一次是在1937年的民国时期。
        60多年的断层让家谱面临失续的危机,早在1987年,时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就曾向孔德墉提出续修建议,认为世家谱续修不可断。基金会会长匡亚明老先生说,《孔子世家谱》在宋元明清不断续修,民国时期也进行了大规模续修,如果在共和国时代我们不修,我们将成为历史罪人。但按照祖训,这项工作本应由衍圣公主持,必须经与族人商议并得到现居台北的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同意才能进行。
        古人有“郡望”之说,更有“续家谱”的传统。编修家谱在我国萌发于商,兴于周,成熟于宋,繁荣在清代和中华民国。而像孔家这样一个享受上千年特权的庞大家族更不例外。
        《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副主编孔德威认为,最早的孔子家谱,可以说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将孔子列为“世家”,其中记录了十几代,被很多孔氏后人称为第一部孔子家谱。
        从汉代到唐朝,孔子家谱的修订一直是朝廷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只载谪长承袭者一人,抄写传世,很不完整。这是因为朝廷比较注重被封爵之人,家谱作为政府选仕和望族联姻的重要依据,一直由政府官修。家谱私修是五代门阀制度衰落后的事了。正如中国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所说:“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到了宋代,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朝廷几乎不再参与修谱工作,孔子家谱得以在民间兴起。
        《孔子世家谱》第四次大修,也是最近一次大修,是在民国时期,由衍圣公(后改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主持编修,始于1930年,成于1937年,当时收录了79代、56万孔氏族人,称为“民国谱”。
        到了1996年,孔德墉去台湾向孔德成请教有关续修《孔子世家谱》的工作时,76岁的孔德成语重心长地说:“应该修,应该修……然时隔六十多年,战乱频仍,怎么和孔氏族人联络?经费又从何而来?”
        说完这些,孔德成无奈地告诉孔德墉:“我没办法续修了,你回去和近支兄弟商量着办。”
        孔子世家谱历史上续修由历代衍圣公主持,各时期的孔氏杰出人士也都鼎力赞襄,民国谱编修时,当时的民国行政院院长孔祥熙不仅捐赠巨额修谱费,而且派员大规模寻访族人。
        但这次续修家谱离上一次续修时间已经超过70年,这70年来战争频繁,人民的迁徙情况甚剧,几十年的变迁,早已使孔家的组织涣散。
        “如果这次不修家谱,那就断了,再过60年,找人都找不到了———全断了。这也属于抢救。历历代代孔子的家谱没有断,到我们这断了,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孔德墉说。
        孔德墉记得,在民国时期,还保留着宗法制,孔氏家族是当时唯一保留大宗之法的家族,“就好像我是孔家的头,你是孔家的人,就得听我管”。衍圣公为大宗宗子,是全族首脑,负责先祖祭祀、家族事务管理及修总谱。
        “解放以后,这个宗法制度实际上就瓦解了,不存在了,经过土改等一系列社会运动的改革和社会的进展,慢慢地,孔氏家族的族长和户头就没有了。在比较封闭的地方也可能有族长,交通通达的地方,族长也没有了。”
        之后,姓孔的家族之间也没有什么来往,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和“文革”时砸孔庙,又使得很多家族里的人改名换姓,几十年的变革和迁徙,使得孔氏家谱的修订十分艰难。
        “左先生”犹在
        1998年,孔德墉在香港注册了《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为方便认证调查工作,续谱办公室设在山东济南。
        孔德墉自嘲修谱的办公室一直都是“黑点”———不注册,不登记,没有银行账号,“完全黑的”。
        从开始接手续谱,孔德墉才深切感受到:“虽然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但‘左’的路线影响太大了,太深了。”刚开始,孔德墉和孔德威想的是修谱协会成立后,媒体上宣传得多,人们知道得多了,信任度也就高了,工作也好做。
        但恰恰最难的也是成立协会。
        家谱的副主编孔德威说,家谱协会成立一开始有很大的压力,“文化大革命”虽然结束了那么久,但人们还是心有余悸,这个能不能搞?违不违反党的政策?政府是不是允许搞?当时的香港协会在内地做工作是不行的,不能在内地活动———除非找到一个相应的单位挂靠。孔德墉说:“我们申请挂靠,谁也不愿和我们挂靠。”
        最后找到国际儒学联合会,好就好在国际儒学联合会非常支持,当时的儒学联合会会长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他给的办法是———儒学联合会是研究儒学的,家谱可以作为一个儒学研究的课题———就是调查孔子后裔的情况,孔子的传承情况———以这个名义作为一个课题,所谓调查,就是续谱。然后名义上说把资料交给儒学会研究,等家谱搞到80%再公开,就没有那么难了。
        为什么这样做呢?孔德墉记得谷牧说:“现在你别提修家谱,因为现在有‘左先生’,‘左先生’人数不多,但能量很大,他写报告能写到中央去。”
        孔德威后来到一些地方采访才知道,过去有些文件规定,不许搞家谱,“但是从国家文化的意义上讲,家谱是个很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承”。
        于是,孔德墉就以“孔氏家族谱牒研究组”的名义写了申请成立课题组的报告,最后由儒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签字同意。
        2000年,孔德宏打听到江苏泰兴有孔氏后人,当地人告诉他,有位民政局局长就姓孔,不仅是孔子后人,而且在当地颇有名望,于是他决定登门拜访。结果,这位孔局长在听完他们的来意之后,单刀直入:“有红头文件吗?”
        结果是可以想象的,“几乎是把我们撵出来的。”孔德宏说,“哪知,我们走了很远了,他突然非常大声地喊道:我们不入谱,但我们不会忘记祖宗的。”
        孔德宏说,此次修谱、入谱采取自愿原则,“当事人不愿意,我们也不多说什么。”
        说起这样的事,孔德墉的感觉是:“局势只能慢慢来,回归到我们比较平稳的世界里,不是阶级斗争的社会了,你得慢慢把思想转变过来,心转过来才行,要不真没法办。”
        精神上为此紧张的人也不在少数。上海有所大学的一名教授也是孔子后裔,当请他入谱时,他就极力拒绝:“都什么时代了,还搞这个。”
        续修工作当时让很多人都害怕。
        “你们不是被公安局抓起来了吗?”———孔德威说这是2003年的事情———电话是济南东边的一个人打来的,也姓孔,当时大概有80多岁了。他说:“你和孔德宏都在吗?”
        孔德威说“在啊,怎么了?”
        他说:“我听人说,你们两个被公安局抓起来了。”
        孔德威说:“现在还没听说有人要来抓我们。”
        他说:“我听到别人说,我问问。”
        孔德威听到的更多回答是:“我是**党员,我是国家干部,我才不入谱呢。”
        也有人想入家谱,但官场位置很高,不敢公开入,只好偷偷入,给修谱办公室来信、寄钱、捐钱,孔德宏写了收据要寄给他们,对方常常说:“你别问我地址,也别问我是谁,什么都别问我。”
        一直到2009年修谱结束之后,孔德威才说:“我开始是不懂这个工作,现在的体会是无知者无畏,不懂就不知道害怕,如果现在告诉我让我来修谱,我就不敢做,实在太难了。”
        “第二次上山下乡”
        寻找孔子后裔的工作,孔德墉首先依靠的就是1937年修订的家谱,有些有住址,从这开始找,到什么县什么村去了解。还有一种办法是知道北京谁姓孔的,南京谁姓孔的,再去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地方有姓孔的人”,就这样慢慢地了解。根据当时分布在各地的孔子后裔进行查询,然后到每一个省、县、村去实际调查、开座谈会。
        但经过70年的沧桑巨变,行政区划、地名早已发生变化,寻访工作十分困难。加上新中国成立后土改、“文革”等运动的影响,也使得很多孔氏族人对家谱续修存在思想上的顾虑,不愿参加登记。家谱、祠堂在历次运动中被毁后,一些族人难以接上世系;受“左”的思想的影响,一些族人不屑登记;因社会缺乏诚信,一些族人怀疑协会的真假;也有人冒充协会人员行骗。由于百年的战乱和迁徙,一些族人不清楚自己的世系。而战乱时一些支派没有能够收入民国谱,这些支派的支谱毁于“文革”,又给续修工作带来致命的灾难。
        接续的工作像破案一样千头万绪,70多年过去了,修谱协会遇到了70年前没入谱的族人。孔德墉记得有天从山西昔阳大寨来了三个老人:“我们从来没入过谱,我们也从来不知道我们是真孔还是假孔。”
        办公室的人一看他们的家谱———他们是唐朝过去的,该支源自
        唐末第四十一代孙孔邈,确为孔子后裔,但转来转去,和他们宗族根上的人完全失掉了联系。
        孔德墉记得当时场景非常动人:“老人跪到地上就哭起来了,说‘这回可找着祖宗了’。”
        也有人把孔德墉告到了香港法院。
        “他说把祖宗接错了,全村打架斗殴,影响治安,(但)什么事我都搞不清,”孔德墉一查,原来那个人自己报错了祖上的系支。
        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请那个人和家属来开会,让他们来看电脑记录,“看到底是你祖宗还不是你祖宗,你看我们给你接的对不对,你供的祖先是不是你的祖先———”
        这家人后来非常感激,立了两个纪念碑在两个县里,孔德墉给他们写了碑文,大意是正本清源。
        也有人改姓———协会接触到的孔家人有很多改姓了,因为“只要是***的后代,就会被批判”;也有人不愿入谱:“你让我入谱,入谱有什么好处?”
        “入谱没有好处,还要花5元钱。”
        这次修谱前后共投入编撰资金1300多万元,其中担任香港万鸣集团董事长的孔德墉个人出资近800万元,300多万元为其他捐赠,还有170余万元为入谱的孔子后裔缴纳的入谱费。为了筹集修谱所需经费,入谱农村每丁需交5元、城市每丁需交10元钱。这也让许多族人怀疑这是在打着修谱旗号骗钱敛财。甚至有人说:“你们凭什么代表孔氏修谱,肯定是骗子,在搞传销……”
        曾经有两个姓孔的骗子在河南安徽一带活跃得非常厉害,“是真骗钱的,他说要修家谱,那里孔家人多,都愿意修家谱,他们到农村里去,连吃带喝带要钱,已经骗过一圈了。”
        等到修谱协会派人去了,村里人的反应是:“又来骗钱啦?”
        工作人员说,这回不是骗子。
        “怎么不是骗子?”
        “香港来的孔德墉,他在修谱。”
        “哦———国际大骗子。”
        怎么办呢?工人人员都头疼了,孔德墉说:“有办法,咱花钱,把他们请来。”于是请来四五十人,来回路费、吃饭住店协会付钱,来了以后村里人说:“我们也不知道这修谱,我们也没登记表。”
        孔德墉说,没关系,咱先开会,认识认识,咱们是乡亲嘛,都一家。你开完会,不愿意入,也没关系,入谱是自由的,自愿的。
        开完会以后到第三天了,晚上,带头的孔家人才从床底下拉出两箱族人登记表来:“我们这回信你了。”
        但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台湾。早在400年前,清道光年间就有一支迁居的孔家人。协会于1999年就进行发动工作,但是由于岛内的政治气候,当地孔氏族人对参加续修也存在思想顾虑,迟迟没有回应。台湾的李登辉时期,还有陈水扁时期,孔德墉都很难在那里开展工作:“想成立个续谱分会,人家都害怕,尤其是在‘政府’工作的人。1996年、1999年我都去,2001年也去,会场他们都不敢来。通知了100多人,来了二三十人。害怕呀!”
        一直到了2005年,在台北、嘉义分别成立孔子后裔联谊会、孔子续修家谱协会台湾分会,协会才开展调查工作。调查工作在屏东,台湾的南方,那也是陈水扁的根据地,这里面姓孔的也有民进党党员,由此入谱也受些影响。协会在台湾的屏东一共收录了200多人,孔德墉的感受就是:“政治可以把人的灵魂给扭曲了,所以他就把好的看成坏的了,不敢入。”
        在寻访的过程中,有的问题是协会下乡了,费了很多功夫,但族人并没到谱里来,比如海南琼海县有个村,5500人全都姓孔,也有家谱,族人也祭祖,有盛大的宴会,但协会发动族人入谱,他们不入。因为住在各地的人对总谱并不重视,他重视近支的那个谱。
        孔德墉把总谱形容为汪洋大海———说岭南派广东有,江西也有,湖南也有,甚至甘肃都有,刘家峡现在有四万孔姓人,根据家谱记载,那是岭南派的一个人跑到甘肃当官,就在那留下来,都是客家人,但实际上说甘肃话。他们的祖宗是岭南派的。
        83岁的孔德墉去采访时坐过牛车“到哪说哪,哪有得挑?”
        孔德威和孔德宏到江苏盐城去,坐过摩托车、三轮车、手扶拖拉机。
        经历过“文革”的孔德墉把这10余年的采访经历形容为“第二次上山下乡”。
        曾经在江苏沛县,孔德宏与孔德威两人蹲在村口花2元钱吃了顿午饭。吃完后问老乡孔楼怎么走。老乡反问:“哪个孔楼,我们这有20多个孔楼呢!”两人只好从最近的开始逐个寻访。
        最后一代衍圣公
        说起支派的产生,孔德宏提到了一段历史。原来,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孔子后裔的封爵随着历代帝王对孔子地位的不断抬升而晋升,到唐玄宗二十七年,孔子的长房后裔被封为公爵,即“文宣公”,尽管朝代更替,但这一爵位一直由孔子的嫡长孙继承。到宋仁宗时期,改“文宣公”为“衍圣公”,这一封号延续了近900年。1920年,孔子77代嫡孙孔德成刚过百日时,就由北洋政府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颁令册封为衍圣公。
        1935年,蒋介石将孔德成的衍圣公爵号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享受特任官员待遇。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1937年7月初,国民党驻山东兖州七十二师师长孙桐萱奉蒋介石之命连夜将孔德成夫妇接往重庆。1945年抗战胜利后,孔德成随国民政府迁至南京,1948年岁末,孔德成离开大陆,飞赴台湾。
        孔府是世袭衍圣公居住的地方,孔德墉虽不是直系血脉,但与孔德成属于近支,也在这座大院内度过了八年时光,“500多间房子,仆人就有200多名”。
        1937年12月底,衍圣公孔德成随国民政府前往重庆,托付孔德墉父亲孔令煜代理留守曲阜,守护祖坟。于是,孔德墉便跟随父亲留守孔家大院。
        孔德墉还记得孔德成走的那天晚上,凌晨4点,孔德成离开了孔家大院,凌晨6点,日本人入驻大院。
        孔德墉说:“现在看来,蒋介石办了一件好事,若孔德成落入日本人之手,后果不堪设想。起码会把他绑架至日本,供奉成有名无实的‘伪圣人’。”
        其实,在此之前,日本人早有预谋,曾几次邀请孔德成赴日本祭孔,都被他拒绝。这次日本人还是迟了一步。
        120名日本兵占领了孔家大院,他们在孔府大院内贴上“内宅,止步”的字样,若没上级批示,日本兵一般不敢贸然闯入。
        日本人之所以这样做,孔德墉说,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日本的高级将领还是把孔府这座中国精神权力与儒家文化的象征,作为日本全面统治中国的重要领地,具有战略意义,所以不敢冒犯;另一方面,也与日本人尊孔的传统有关,他们把孔府奉若神明,即便是日本军方组团参观,也要规规矩矩地排队。
        孔德墉的记忆中,当年有个日本鬼子的少将请他坐第一个位置。“那时我才14岁,那个少将有三四十岁,他带着好多人来,到孔府里头特别老实,特别规矩。当时除了孔府,其他的地方都已经被占领了。但孔府的院子里是很平静的。”
        1945年,孔德墉考上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1950年10月,他被分配到了中国音乐研究所工作,他最得意的工作成绩便是创建了“中国音乐陈列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爆发“破四旧”、“批林批孔”运动,曲阜被高音喇叭中的政治口号所吞没,大字报贴满大街小巷,《讨孔战报》是当地最流行的读物。“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则在200多名红卫兵的打砸声中破碎,孔子的墓碑被大锤砸碎,许多孔氏后人的坟墓被刨平。
        当时还在中国音乐研究所管理资料工作的孔德墉当然也挨斗了。他的脖子到现在都转不过去,“那时候吊砖头吊的,还有高帽子,还有剃阴阳头”。
        1980年2月,孔德墉离开内地,前往香港定居。
        “孔德成到台湾后其实挺窝囊的。名义上他是奉祀官、‘国大代表’,但实际是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国民党的官场上风风雨雨几十年,他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有一次我在台湾和‘行政院长’郝柏村一起吃饭,他说:我和你大哥共事数年,我们开会时,没见他说过一句话。”孔德墉谈起自己这位堂兄时说。
        孔德成到台湾后曾任“中华民国”考试院院长,于1955年起在台湾大学中文系、人类学系兼任教授。他讲授“三礼研究”、“金文研究”及“殷周青铜彝器研究”课程。
        2008年10月28日,最后一位衍圣公、“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在台北病逝。台湾当局与孔家后代商量后,由35岁的孔子第79代裔孙孔垂长继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除参与祭典,也肩负孔孟文化交流及相关参访活动任务。
        “孙女”、“女婿”首入谱
        生活在伦敦的中英混血儿孔垂旭在自己的邮箱上写着79th———他是孔子的第79代孙。2009年9月,在第一次回曲阜祭孔的时候,他被那么多亲戚惊呆了。
        孔德墉试图在这次续修家谱的过程中,进行很多方面的突破。即不分性别、不分民族、不分国际的“三不分”方针。民国时期续修的孔氏家谱是个创举,因为它首次把家谱修成了“全国谱”,而这次孔德墉还想更大胆一点,他想把孔氏家谱修成一部“全球谱”。目前,《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450多个续修机构。孔子海外后裔以韩国最多,其次是在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瑞士等国。
        13年间,续修工作协会共搜集到了130多万健在后裔资料,加上民国谱56万人和已逝后裔,新谱的总人数将超过200万。其间,工作协会还在山西和河南发现了两支失散了千余年的后裔,并在台湾屏东、桃园等地发现了200多年前从大陆迁移过去的原住民后裔,成为孔氏家族传承史的重要发现。
        2003年,得知孔德墉正在进行第五次家谱续修后,江苏女孩孔开屏来到济南续修工作协会打听入谱事宜。孔德墉告诉她,这次续修打破了延续千余年的规矩,女性、少数民族、外籍后裔都可以开先河地入谱。根据民国谱对孔开屏祖辈的记载,证实了其身份后,这位孔子第76代孙女成功入谱。在《孔子世家谱》中,著名作家茅盾(沈雁冰)的名字也赫然在列,原来,茅盾的妻子孔德沚是孔子后代。
        云南宣威市71岁的回民孔祥贤,这位宣威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曾因是少数民族被排除在入谱行列之外。如今在新规之下,他也如愿进入全国谱。
        据《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的考证,目前入谱孔子后裔中不仅有回族,还有苗族、水族、哈尼族、景颇族、土族、东乡族、藏族等至少14个少数民族,这些后裔主要因通婚而随妻改变宗教信仰,也有部分人是为生活所迫。此外,还有很多后裔在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外籍后裔。8万多韩国的孔子后裔中,已有5万人被录入了第五次修订的《孔子世家谱》,在目前入谱的境外孔子后裔中是人数最多的。参加2009年祭孔大典的韩国代表团一位先生说:“在韩国,我们的籍贯上写的是山东曲阜。”
        孔德墉说,这次修谱是为了理清孔氏家族内部血缘传承与分布变迁,并不是恢复封建家族制度。同时,《孔子世家谱》的文化与历史价值不可估量,能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
        将2560年变迁浓缩
        2009年9月24日上午,曲阜孔庙安静而肃穆,山东省官员以及承担《孔子世家谱》续修的工作协会会长孔德墉在孔庙大成殿前共同为新版《孔子世家谱》揭谱,这成为整个孔子诞辰2560周年纪念活动的重头大戏。
        此前曾有网友问孔德墉,作为孔子的后代,是不是值得骄傲,孔德墉说:“我倒没有这个想法。孔子的思想在中国传承两千多年来,确实是一个传统思想的主流,但是作为孔子的后代,并没有什么可骄傲的本钱。”
        2009年10月11日,续谱协会的20人陆续解散回家,仅保留4名临时办公人员。孔德宏说:“累了,十几年,好像梦一场。”两个月后,所有孔氏族谱将全部交由山东曲阜文物局保管,办公室仅作为文物局的下设单位,常设在山东曲阜。
        孔尚任曾在昆曲《桃花扇》里写道,李香君出场时吟唱《牡丹亭•游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除了那一抹伤春色彩以外,还揭示了《桃花扇》这个故事的悲剧色彩。故事的最后,一切繁华已消失殆尽,只剩那一树桃花、一把折扇,孜孜地记取着流年———似一代孔家的命运令人无尽叹惋,孔氏家族最后的衍圣公孔德成已在台湾辞世,留存在孔德墉记忆深处的是幼年时孔家花园中的朗朗书声。
        孔尚任安葬在孔林的东北隅,曲阜的孔林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孔子静静地长眠在这里———无论是被封建王朝统治者捧为“圣人”,还是“文革”时被打倒的“***”,又或者是今日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和“孔子热”,都是他生前所不曾预料到的。孔林中陪伴他的是10多万株奇树名木,成群的碑刻石仪,还有他生生不息的子孙们———如今,孔家的后裔已多达3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各地,而这个在时代的洪流里命运跌宕起伏的家族,2560年的变迁,如今都浓缩在80册共2000多万字的家谱中。仍然来往于香港和内地间的孔德墉还不知道,60年之后的下一个甲子之年,孔家由谁来修订家谱。他不禁感叹:
        “希望也是天时地利人和,太平盛世之年。”
        第一家谱
        《孔子世家谱》是世界上传承时间最长、最广泛的家谱。
        《史记》将孔子列为“世家”,其中记录了十几代,被很多孔氏后人称为第一部孔子家谱。
        《孔子世家谱》原为手抄本,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首次刻版印刷。明朝时,《孔子世家谱》形成“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之定约。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个“中国第一家”的谱牒,历史上只大修过四次,分别在明朝天启年间、清朝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和民国年间。如今,明代家谱已不存世,清康熙年间家谱共收孔子后裔近2万人,乾隆年间家谱为10万多人。
        《孔子世家谱》第四次大修,是在民国时期,由孔德成主持编修,始于1930年,成于1937年,当时收录56万人,称为“民国谱”。
        第五次家谱修订于2009年9月24日举行颁谱仪式,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孔子世家谱》的第一次续修,女性族人、少数民族、外籍孔子后裔均为首次录入家谱,收录孔氏族人数量超过200万人。全谱共四集80册。
        论“字”排辈
        《孔子世家谱》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各代都遵循着既定的辈分,从辈分就可知道自己的一支繁衍到哪一代。
        对于孔子后裔辈分排序,历史早有规定:明初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因洪武元年56代孙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57代孙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在八字之前为十个字(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不够用,由65代衍圣公孔胤植后续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清同治二年75代衍圣公孔祥珂又续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76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20个字由当时北洋政府核准公布,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孔子在世子嗣中,以第68代的“传”字辈最长,第83代的“念” 字辈最幼。

     

    谱名:孔祥东| 衢州派五支 子宣公后 |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angdong75    
    [url=http://weibo.com/u/1265953175?s=6uyXnP][img]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265953175/00cb6534/1.png[/img][/url]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4
      • 经验12146
      • 文章474
      • 注册2008-10-28
      本次修谱确是有很多故事,很希望参与者能合力写本回忆录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897
        • 经验14039
        • 文章849
        • 注册2008-03-02
        修谱之艰辛无法用语言表达,不支持、遭冷遇使人心寒,社会进步了反映在书本里、口头上,高尚情操没有了、人心散了才是实际的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625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