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3
    • 经验207
    • 文章29
    • 注册2010-01-10
    与“天下任评”先生商榷
    [SIZE=14pt][P][ALIGN=center][FACE=宋体-方正超大字符集][SIZE=15pt][FACE=宋体][B]与“天下任评”先生商榷[/B][/FACE][/SIZE][/ALIGN][/P][P][ALIGN=center][FACE=宋体-方正超大字符集][SIZE=15pt][FACE=宋体][/FACE][/SIZE][/FACE] [/ALIGN][/P][P][ALIGN=left][FACE=宋体-方正超大字符集][SIZE=15pt][FACE=宋体]首先,感谢您的研究。您的严谨、求实之风,以及勇气,让我敬佩。我捍卫您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
    其次,粗读此文,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那些历朝历代不姓孔的儒学大师、学者,才有资格称为孔子真正的后人,因为是他们,才让孔子学说流传千古。
    第三,个人以为不必为此纠结,是又能怎样,不是又怎样?非要分出个是与否,黑与白,没什么意义。宽容与开放,是必备的品质。在不伤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满足部分个体需求也是一种和谐(修谱协会观点)。家谱,仅是血缘传承关系的记录,有“续”就有“断”,有“旺”就有“衰”,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第四,先生很有水平,造诣高。不禁使我想起,我们的另一位先祖,孔乙己!一生致力于推广“回”字的四种写法,想来令人心酸。恕我直言,当前,孔子学说殛需创新和发展,让其走出历史,走向未来;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惠泽全人类。毕生致力于此,不枉为孔子的后人。
    以上观点,与“天下任评”先生商榷,意为何?
    [/ALIGN][/P][/FACE][/SIZE][/FACE][/SIZE][/FACE][SIZE=14pt][LINE-HEIGHT=150%][SIZE=10][P][LINE-HEIGHT=150%][/SIZE][/LINE-HEIGHT][/P][/SIZE][/LINE-HEIGHT]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3
      • 经验207
      • 文章29
      • 注册2010-01-10
      [P][B]经考证:岭南一带"孔姓"非孔子后裔,假冒的可能性极大[/B][/P][P][TABLE=transparent,0,0,100%,left,transparent,0,none][TR][TD][P][FACE=宋体][SIZE=9pt][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FACE][/SIZE][/P][P][B][FACE=宋体][SIZE=15pt]望岗孔冢[/FACE][/SIZE][/B][/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FACE][/SIZE][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FACE][/SIZE][/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  在望岗,有一处鲜为人知的古迹,它位于白云大道北托斯卡纳楼盘后面那座山下红路水库东边的山坡上,不过,它不是什么古庙祠堂,而是一片古冢,由于古冢所在地叫凤鸣岗,有人就叫它为“凤鸣古冢”。[/FACE][/SIZE][/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  说它鲜为人知,是因为平时很少有人来此探访,在附近居住的人难于理解的是,望岗村离这里有10[/FACE][/SIZE]多公里远,中间隔着永平街行政区,为何这里也属于望岗村的地头?其实,这里原是望岗黎氏家族南迁广州最早的居住地,它与望岗现住地本来是连成一片的,后来由于行政区划变来变去,最终使它隔开了。[/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  这个古冢不是乱葬冢,而是葬得很整齐的所谓的“孔子后裔”南迁广州的祖墓群,始葬于北宋,从宋至今有一千多年历史了,但现在所能看到的其始祖孔承休之墓是清代光绪六年修建的,之前的碑石已不复存在。现已被列为广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FACE][/SIZE][/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  望岗现属嘉禾街,但嘉禾街原属新市镇。查看《新市镇志》,发现志里也有凤鸣古冢的记载,大意是:孔氏后人从珠玑巷南迁以来,先在广州彩虹桥落脚,而后分居广州、番禺、南海、顺德、从化等地。南来广州之后,孔姓一直保留着中原地区重阳扫墓的习俗,每年的重阳,广州各地的孔氏后人前来这座千年古墓祭拜。当地居民介绍说,由于前来祭扫的人非常多,达数千人,因此望岗村每年都要派出民兵协助维持秩序。[/FACE][/SIZE][/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  但事实上是,1949[/FACE][/SIZE]年以后,再没有人敢来此祭祀,原因是由于政权的更替,新政权要破除迷信,不允许人们大规模扫墓,文革时期连小规模的祭祀也不行,因此,在广州的“孔家后裔”便停止了家族集体扫墓的风俗,后来由于杂草侵袭,此墓也曾一度迷失,极少人能找得到。1983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祭祀先人的古俗“沉渣泛起”,广州暹岗房等孔氏族人几经努力,再度将此墓寻回,经简单修葺后,陆续发动各房宗亲,恢复重阳节集体扫墓的习俗。上世纪90年代,孔氏番禺小龙房宗亲在该村侨港孔氏宗亲联谊会主席孔宪榕的协助下,向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申请将此墓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经过市政府批准,凤鸣古冢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  2013[/FACE][/SIZE][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年1[/FACE][/SIZE]月底,笔者几经探寻,终于找到这个古冢,并对它进行了考察、拍照。据目测,墓群占地约有800多平方米,自上而下,呈阶梯状,上方为孔子第四十三代孙孔承休,是广州孔氏由南雄珠玑巷前来广州的孔氏始祖,接着是二世祖孔继明,三世祖孔惟聚。在墓群的下方,左右两边还分列着孔家入仕所得的33块功名碑,其中进士碑5块,举人碑28块。从这些碑上的碑文可知孔门南迁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入仕的人才,其中有宋绍兴五年进士孔元勋、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孔元英、元延佑进士孔克慧、乾隆进士钦点即用知县孔傅大、道光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士孔继勋等。[/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  笔者在考察“洪圣古庙”时曾到访过广州黄埔区南海神庙,庙里有一块《南海神广利王庙碑》,该碑文为唐代大儒韩愈所写,其中有这样的记载:“元和十二年,始诏用前尚书右丞国子祭酒鲁国孔公为广州剌史,兼御史大夫,以殿南服。公正方严,中心乐易,祗慎所职,治人以明,事神以诚。内外单尽,不为表襮。”这其中的“前尚书右丞国子祭酒鲁国孔公”就是传说中的孔子世家岭南派的先祖孔戣(kuí)。[/FACE][/SIZE][/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  由于孔戣是唐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岭南一带的孔氏后裔便都把他认作为岭南的开基祖。《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有一则有关孔戣的记载,大意为:唐元和十二年(817[/FACE][/SIZE]年),原广州剌史、岭南节度使崔咏卒于任上。“三军请帅,宰相奏拟,皆不称旨”,最后还皇帝亲自选派,孔子三十八代孙孔戣被任为岭南节度使,入粤履职。孔戣履任后,励精图治,惠政及民,“交广大治”。孔戣后来官至礼部尚书,卒后加封兵部尚书。[/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  由于孔戣是[FACE=宋体]孔子[/FACE]后代子孙中非常重要的一支,认孔戣为祖也就认[FACE=宋体]孔子[/FACE]为祖,因此可以标榜自己为[FACE=宋体]孔子[/FACE]传人,何乐而不为?事实上也是,珠三角一带的孔姓家谱都能拿出清代时修的族谱及碑文来作证,证实自己确实是“[FACE=宋体]孔子[/FACE]传人”,好像是在说古人不会作假。如:重修于清光绪三年的《番禺诜敦孔氏家谱》及德庆孔庙《广东孔氏源流展览》等诸文献中,就记述有以下内容:孔戣的孙子孔纬,任唐末刑部尚书,有感于中原时局动乱,临终要求儿子孔昌弼,避地先祖旧治岭南,称“先祖惠政及民,民必念之,为可依也”。孔昌弼遂于公元900[/SIZE][/FACE]年(光化三年)来到广东南雄定居,成为孔子世家岭南派(入粤)之始祖。孔昌弼之孙孔承休,博学多才,他只身来到广州西关任教,后来在公元977年举家迁到广州定居,成为孔氏入粤的广州始祖。岭南地区的孔氏后人,多为孔承休后裔,目前该支已经发展成为孔子世家的第二大支派。孔承休逝世之后,葬在白云区嘉禾街望岗村红路水库东侧的凤呜岗半山,此后孔家子孙亦有葬于此,遂成家族古冢。[/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  “承休”是否真的是孔子后裔,笔者另有一文专作考证,结论是假冒的成分大,这里暂且不表,但无论如何,“承休”这个人肯定存在,他的墓也是真的,望岗古冢不愧为古迹,也不愧为市级文物。[/FACE][/SIZE][/P][P][FACE=仿宋_GB2312][COLOR=#1b7ac9][SIZE=12pt][URL=http://blog.sina.com.cn/u/1705988827]http://blog.sina.com.cn/u/1705988827[/URL][/FACE][/SIZE][/COLOR][/P][P][FACE=仿宋_GB2312][COLOR=#1b7ac9][SIZE=12pt][/FACE][/SIZE][/COLOR][/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P][B][FACE=宋体][COLOR=#1b7ac9][SIZE=15pt][/FACE][/SIZE][/B][/P][P][B][FACE=宋体][SIZE=15pt]广东“孔后”真伪考[/FACE][/SIZE][/FACE][/SIZE][/COLOR][/B][/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FACE][/SIZE][/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FACE][/SIZE][/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  当今,珠三角一带孔姓及韶关南雄孔姓都认为自家是“孔子后裔”,韶关南雄平林,是孔子后裔孔宪在岭南的开基祖地,孔崇弼之孙孔承休就是珠三角一带的孔姓开基祖,有碑石、史志和族谱可为证。[/FACE][/SIZE][/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  然而真的如此吗?笔者表示怀疑。因为其“碑石”、“史志”和“族谱”所载均有大错,他们自己不知道错,却拿错误的史实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就非常值得怀疑。以下是笔者的考证。[/FACE][/SIZE][/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  韶关南雄孔姓后人拿出的最有力的证据是“平林书院”遗址和乾隆十八年修的《保昌县志》、《南雄府志》,其中有记载:[/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孔林书院,平林村。唐孔戣为岭南节度使,卒于任,季子温宪扶榇至雄,闻安禄山乱,遂家焉。建隆七年,裔孙孔闰因创书院。陈叔秀记。”[/FACE][/SIZE][SIZE=12pt][/SIZE][/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  笔者认为这则记载非常扯蛋。据《旧唐书》和韩愈撰写的《孔戣墓志铭》等史料记载,孔戣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FACE][/SIZE]年),卒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终年73岁(韩愈说他终年74岁,应是虚岁与实岁之差),孔戣任岭南节度使的时间是唐元和十二年至十五年(817-820年),任职只有四年,当时孔戣的年龄为67至70岁之间,孔戣71岁时回到京城,回京后改任右散骑常侍,第二年改任尚书左丞,至74岁时死。因此,不可能出现两志上所说的“卒于任,季子温宪扶榇至雄之事”。韩愈与孔戣有密切交往,两人关系非常之好,即使《旧唐书》有假,韩愈说的也不会有假。[FACE=宋体][SIZE=12pt][/FACE][/SIZE][/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  至于“闻安禄山乱,遂家焉。”更为荒唐,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FACE][/SIZE]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安史之乱暴发时,孔戣年龄在4至12岁之间,卵还未发育,何来其儿子扶榇和成家?[/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  那么,写下这则伪史料的陈叔秀是谁呢?他就是当地韶关保昌县人,南宋绍兴乙卯特科进士,他于孔戣死后的400[/FACE][/SIZE]多年才出生,一个山野之人,只靠死读“四书五经”而考上进士,根本就没有读韩愈的著作和其他史书,更没去考证孔戣的生平事迹,全是道听途说。不过这也难怪,当时没有公历纪元,用的是天干地支,且每一个皇帝都有一个年号,有的皇帝有几个年号,皇帝有的命长有的命短,朝代变来变去,朝庭改了元而民间还未知,这样,普通的读书人是极难推算时间顺序的,所以陈叔秀收了人家的银子(不是猜测,润笔费古已有之)把他写是成是孔子后代也难怪。[/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  南雄孔姓后人还有一个证据是,乾隆四年,己未孟冬上浣,孔子六十七代裔孙邑庠增生毓炎为族谱撰序云:[/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圣祖开阙里而后,南宗孔氏盖来自三十八代戣公也。公登唐时高第,由国子祭酒节度岭南,三子温宪公侍父。节度戣祖奉诏赴阙,后值朱王造篡,宪公遂避浈昌(南雄之古称)之平林。四十一代进士昌弼公依祖旧治由平林而南迁于粤。是浈昌平林发源于曲阜者而广绍番又发源于平林也。至进士闰公出守宜阳,解组时年登耄耋,于宋建隆三年创孔林书院,庙宇森严,春秋祭祀,则为平林百世不迁之宗也。”[/FACE][/SIZE][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FACE][/SIZE][/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  此族谱也有致命的错。一、关于南宗北宗。孔氏南宗北宗之分,并不始于唐朝的孔戣,而是北宋末年即靖康二年,金兵灭宋,康王赵构南渡,建立南宋政权,四十八代衍圣公孙孔端友及部分孔裔随驾南渡,其后奉旨在浙江衢州兴建家庙,不再回归曲阜,由南宋王朝封为衍圣公,是为南宗。金兵入主中原后建立伪齐刘豫政权,封孔端友之侄孔瑶为衍圣公,是为北宗。这是曲阜孔氏正宗家谱记载,广东孔氏野家谱根本就无此权威,外姓人不知道情有可原,孔姓人且为孔姓修谱人不知道,则是天大的笑话。二、正史并未记载孔戣有温宪这一个儿子,只记载其有遵孺、温裕两个儿子,此子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何时出生和死亡,就算有此人吧,但是温宪、朱王根本就不是同时代的人物,族谱中说的“朱王造篡”应该是指篡唐的后梁朱温,时间为公元907[/FACE][/SIZE]至913年,可以考证的是,此时孔戣的孙子孔纬已于公元895年死亡,年纪约60多岁,那么“朱王造篡”时,孔纬的叔父温宪起码有100岁了,骨头都差不多化掉了,何来避乱于南雄?[/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  重修于清光绪三年的《番禺诜敦孔氏家谱》记述如下:“[/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戣生温孺,孺生纬,为唐相,纬生侍公昌弼,时朱温造篡,南北乱离,纬遗命昌弼,辄谓境内惟岭南差安,且戣祖旧治,欲弼依之。比光化三年,徐彦若以宰相出镇岭南,尤纬之世好也,昌弼乃随之入粤。是时厥里子孙多因避乱分散无何。昌弼入粤,首寓南雄平林村,创建平林书院,至今遗址尚存。生子三人季曰葆,生承休,因入广授业。至宋太平兴国三年始携子继明由南雄来广州彩虹桥居焉。其留住南雄及至惠者另为宗支,而番南顺之有孔氏则自承休始也。入广日授徒自赡,每每告窘,当道知为先圣后裔,乃查广恩馆废寺田给之,其税额尚存册籍阅。再传而生惟聚、惟翰,子孙日繁,各居谋业。自元薰以前迁徙不常,至元薰以后乃卜居于番禺小龙钟村暹岗龙伏小塘各村,而籍之在南海者迁由故址,籍之在顺德者渐自南海,其丁粮不多,大都番禺之流派也。宋朝天下一家,南北谱系相闻,迨胡元则南北阻隔,声教罕稀,此谱不过纪子孙之名次耳。奉政大夫六十一代孙祖颖叩著。[/FACE][/SIZE][SIZE=12pt][/SIZE][/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  德庆孔庙《广东孔氏源流展览》等诸文献也有类似记载:[/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孔戣的孙子孔纬,任唐末刑部尚书,有感于中原时局动乱,临终要求儿子孔昌弼,避地先祖旧治岭南,称“先祖惠政及民,民必念之,为可依也”。孔昌弼遂于公元[/FACE][/SIZ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900[/SIZE][/FAC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年(光化三年)来到广东南雄定居,成为孔子世家岭南派(入粤)之始祖。孔昌弼之孙孔承休,博学多才,他只身来到广州西关任教,后来在公元[/FACE][/SIZ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977[/SIZE][/FAC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年举家迁到广州定居,成为孔氏入粤的广州始祖。岭南地区的孔氏后人,多为孔承休后裔,目前该支已经发展成为孔子世家的第二大支派。”[/FACE][/SIZE][SIZE=12pt][/SIZE][/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  此族谱错得也够离谱:一、“据《旧唐书》记载,孔纬子崇弼[/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亦登进士第,仕至散骑常侍。”[/FACE][/SIZE][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据《旧五代史》记载:[/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孔崇弼(崇弼原为昌弼,为避后唐庙石崇讳改),唐僖宗宰相纬之子也。初仕后唐,自吏部郎中授给事中,时族兄昭序繇给事中改左常侍,兄弟同居门下,时论荣之。崇弼,天福中迁左散骑常侍。无他才,但能谈笑,戏玩人物,扬眉抵掌,取悦于人。五年,诏令泛海使于杭越。先是,浙中赠贿,每岁恒及万缗,时议者曰:‘孔常侍命奇薄,何消盈数,有命即无财,有财即无命。’明年使还,果海中船坏,空手而归。”[/FACE][/SIZE][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这两则史料可以反证《番禺诜敦孔氏家谱》的错误,事实上“朱温造篡”之时,昌弼正值壮年并在任上,朱温灭后,他还在后唐做官,“天福”年号为后晋石敬瑭时期所用,即公元936[/FACE][/SIZE]-942年间,后唐灭后,昌弼又在后晋做官,天福五年即公元940年,朝庭派他去杭越收税,结果因船坏,收到的钱物全部沉江,一年后,他空手而回朝庭。虽然如此,但他与他的兄弟在京城做官做得有声有色,被当时的人认为很荣耀,这样的人怎可能迁到深山老林之南雄来定居?[/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  至于“孔昌弼遂于公元900[/FACE][/SIZE]年(光化三年)来到广东南雄定居”,“孔昌弼的孙子孔承休于977年来广州定居”,又是一个时空错乱。昌弼之父孔纬死于公元895年,按前后推理,此时昌弼可能在10岁左右,最讲孝道的孔家,怎可能守孝五年以后远走老家?事实上,公元936-942年间他还在做着后晋的官。后晋过了是后汉(947-950),后汉过了是后周(951-960),这个时候北方政权虽然变化频繁,但孔家未受此影响,历朝历代,无论汉人政权还是外族政权,均未亏待过孔家,孔家望族何须迁徙、逃难?即使遵照父亲的遗命要避难到曾祖父孔戣任职过的地方,但也不是在南雄啊!而是在广州、南海、番禺。南雄虽属岭南管辖,但孔戣在广州任职时间总共才四年,他的主要功绩在广州,或许曾经路过南雄,但当地人也未必就知道他,所以孔纬的“遗命”百分之百为杜撰。[/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继续考证,还有很多错误百出的记载,如,南雄族谱说迁入广肇的祖先是昌弼,广肇族谱说其始祖非昌弼,而是昌弼之孙承休。事实上昌弼在中原没有树敌,人缘很好,且又显赫,什么政权对他都爱护有加,他无须避乱山林。又如,南雄史志上说孔戣的季子温宪始基南雄,广肇族谱却说是孔戣的长子遵孺(又叫温孺)的孙子昌弼始基南雄。再如,按南雄族谱的表述,昌弼是孔[/FACE][/SIZE][FACE=宋体][SIZE=12pt]戣季[/FACE][/SIZE][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子温宪的儿子,而正史和广肇族谱却认为昌弼是孔戣长子温孺的儿子。[/FACE][/SIZE][/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  还有很多搞笑的事是,孔承休的墓碑号为宋徵士,其子孔继明、其孙孔惟聚则号称宋处士,徵士就是朝庭主动叫他去做官而他不肯去,如陶渊明叫陶徵士,处士是朝庭没叫他,但他却主动隐起来的,如杜甫的诗《赠卫八处士》,可是他们的族谱里又这样介绍说:“太平兴国六年(981[/FACE][/SIZE]),蒙广南转运使李淮词知其之先圣裔,复念其祖孔[FACE=宋体][SIZE=12pt]戣[/FACE][/SIZE][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昔为岭南节度使惠政及民,查给广恩馆废寺田以赡之。”既是宋[/FACE][/SIZE][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徵士、处士,为何接宋朝嗟来之食?并有很多记述教儿孙博取功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FACE][/SIZE][/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  倒是顺德勒流上涌村“孔氏”老人口述道破了天机:“北宋时期,孔承休在南雄县遭人诬告,被官府搜查府邸,孔承休迫不得已携家眷逃难到广州,官府抓不到人,只好放火烧了他家的府邸。”南雄一个小县官怎敢放火烧不求功名只求隐居的孔子后代加宰相之后双料府邸?难道他犯了杀人越货之大事?不可能,肯定是假冒孔后,才会遭人举报,官府才敢烧他的府邸,承休没办法才逃到广州,而且还不敢去找广州的军政府。[/FACE][/SIZE][/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  如此看来,广东孔姓源于孔戣完全是错的,很可能是别姓假冒孔姓,或者说姓可能没有假冒,但不属中原望族孔戣一支脉,比较两者,还是假冒的成份大。因为孔姓有别于他姓,是最显赫的姓,真的姓孔,即便不是嫡系,也应该知道自己祖宗的来源,现代人搞错了情有可能,但他们在南宋初期就搞错了。[/FACE][/SIZE][/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  为何会错?就是因为他们不一定是真孔才会给自己的儿孙传错信号,而儿孙当然会信以为真,不用考证,于是从北宋错到南宋,再错至清朝重修族谱,于至今日成为事实。而始作甬者,在南雄就是子虚乌有的温宪,是他假冒成孔戣的季子,生了孔纯,再生下昌弼(事实上昌弼是孔纬的儿子,而孔纬之父是温孺),再生下孔葆,再生下孔闰,由孔闰建平林书院。但有可能吗?其父亲73[/FACE][/SIZE]岁还在京城做宰相一级的官,儿子却在深山老林里避难?父亲死后,其侄子孔纬接着又做宰相,但他仍然躲在山林里耕读圣贤书,简直是天方夜谭。[/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  另一个始作甬者,在广州就是名不见经传的“承休”,是他假冒成昌弼的季子孔葆的儿子来到广州,昌弼本是唐臣,后来先后做了伪王朝后唐、后晋的大臣,由于他的官不大也不小,关注他的人也不是特别多,再加上战乱,生灵涂炭,证人稀少,更难相印证。与此相反,南方相对平静,南人较为诚实,对政权更替无切肤之痛,一听承休是唐相孔纬后裔,便信以为真,使承休能在广州轻而易举找到一份教师职业。试想想,孔夫子有家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那时,承休的父母兄弟妻儿都在南雄,他怎能只身来化外之地广州找工作?且当时北宋赵姓以“杯酒释兵权”的手段统一了中国,未杀过伪王朝的臣子,江山草创不久,正是大量需要人才的时候,朝庭非常看重孔子后裔,而唐相孔纬的后人也不多,据史书记载,昌弼是独子(孔家历代多单传),他怎么不向朝庭求职呢?朝庭居然也没发现承休这个人才?鬼也不信,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承休是假的,他不敢向朝庭自荐,这样会有风险,他只能一个人偷偷跑来广州,到了广州后也不敢向广州政府讨要“国家公务员”编制,怕年终考核过不了关,结果找了一份不用考核的“重点中校”的教师工作,谁也不知道他的底细,多年后未露马脚,他便把家属一块接到广州来,就这样一代一又一代过去,人们也就信以为真了。[/FACE][/SIZE][/P][P][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  谁知南雄的温宪和广州的承休都不是真孔[/FACE][/SIZE][FACE=宋体][SIZE=12pt]真[/FACE][/SIZE][FACE=仿宋_GB2312][SIZE=12pt]儒,只是知道孔儒家一点常识而已,甚至连常识也搞错,结果在他们死前都将自已的家史传错,导致后世子孙修谱、刻碑时代代传错,这就不足不奇了。不过,话又说回来,除孔姓外,哪一姓不是类似这样?中国历史,不就是这样构成的吗[/FACE][/SIZE][/P][/SIZE][/FACE][/P][/P][/TD][/TR][/TABLE][/P]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1
        • 经验160
        • 文章10
        • 注册2013-02-21
        [P][QUOTE][B]下面引用由[U]合肥孔德宝[/U]发表的内容:[/B]

        与“天下任评”先生商榷 首先,感谢您的研究。您的严谨、求实之风,以及勇气,让我敬佩。我捍卫您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
        其次,粗读此文,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那些历朝历代不姓孔的儒学大师、学者,才有资格称为...[/QUOTE]
        [/P][P]您的文章很中肯,基本接纳,但有些不接纳。[/P][P]1、您说“那些历朝历代不姓孔的儒学大师、学者,才有资格称为孔子真正的后人,因为是他们,才让孔子学说流传千古。”所说的“真正后人”,指的是精神和衣钵的传人,非指血亲。[/P][P]2、您的“和事佬”的态度适用于为人处世,但不适用于对历史的考证,科学是严谨的,古石碑,古族谱记错了的事实,不能一味再错下去。[/P][P]3、孔姓不同于其他姓,其他姓,只有在该姓当皇帝之时才有些荣耀可沾,但孔姓历代都沾朝庭荣耀,能得到实惠,现在孔姓仍有优势,比如屋,比如墓,政府不敢随便拆迁,若是其他姓,政府说拆就拆,所以不一样,另外,孔子是中国千年来的精神寄托,不论个黑白有太不妥。[/P][P]4、您说的孔乙己,非您先祖,他是鲁迅小说笔下的虚构人物,就好你孙悟空不是孙姓人的先祖一样。[/P][P]我的建议是,孔姓修谱,一定要把源流错的改正过来,否则,给子子孙孙造成不良的影响。[/P][P]以上也跟先生商榷。[/P]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61
          • 经验3469
          • 文章127
          • 注册2012-09-18
          [P]但愿“天下任评”先生的这篇文章能为平静的家园掀起一丝波澜![/P]
          宁陵派长支河北沙河支 本村家谱总纂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8
            • 经验60
            • 文章8
            • 注册2013-05-16
            学习学习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