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1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
    • 经验444
    • 文章49
    • 注册2009-08-21
    孔子鄙視勞動和勞動者嗎?
        文革之中,我們在批判孔子的時候經常引用“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和“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來證明孔子鄙視勞動和勞動者。時至今日,仍然有人受此影響,堅持這種看法,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我們今天也不應該要求愛因斯坦一定要會種莊稼、造汽車吧?也不應該要求國家主席一定要會種菜、造電視機吧?那麽,孔子爲什麽說要求學種菜、種莊稼的弟子樊遲是“小人”?如果立志要當一個農民或工人,可以向父兄學習,可以向老農、老圃學習,這種技術性的東西人人可學,也有學習的途徑,但是,孔子培養弟子幷非爲了培養這種技術性的農民、工人。孔子教人是教做人的,不是教做工的;是教有志于惠民的君子、官員。我們能到政法大學學習農業技術嗎?能到文學院學習法律嗎?政法大學鄙視農業技術嗎?文學院鄙視法律嗎?樊遲既然來拜孔子爲師,就應該知道要學什麽,但是他卻希望孔子教給他農業技術。孔子既然是要培養正人君子以便普惠于一方、行仁于天下,樊遲卻只想成爲可以養家糊口的農業技術,孔子能不說他是“小人”嗎?有能爲天下做更多正事、大事的機會,卻不修養自己的道德能力準備做正事、大事,莫非應該提倡嗎?君子有可能有德有才而無法施展,但是,卻不能因爲無法施展而不去修養自己的道德才能。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
      • 经验444
      • 文章49
      • 注册2009-08-21
      唯女子與小人爲難養也
          此語出自《論語•陽貨》,但是後面還有半句,在我們批孔的時候有意把它忽略了,那就是:“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全文是:“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爲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來說,與女子的關係很難處理好;站在官員的角度來說,與平民百姓的關係很難處理好。因爲與他們過分接近了他們就不知道謙遜,過分疏遠了就會怨恨。”這是最不被人接受的、最容易被誤解的一章,因爲人們認爲這是孔子歧視女子和百姓,幾乎反儒學的人都會舉出這一句作爲自己的論據,即使是對孔子學說本來有些喜歡的人,見了這一句的前半句之後,對孔子學說的態度也大打折扣。問題在於,我們爲什麽總是只看前半截卻忽視後半截呢?我們爲什麽把孔子的話往壞處理解呢?
         實際上,根本不需要如此爲孔子遮掩、曲解。孔子的意思是,官員與百姓之間的距離、男性與女性之間的距離最難掌握,如果離得太遠了,百姓和女子會怨恨,離得太近了,就會不雅遜;男女之間、上下之間的關係要保持合理的尺度,避免過分接近或疏遠;孔子是男性、是士的身份,當然是站在男性和士的角度來說話,幷非歧視女性和平民百姓。請想想現實生活之中是不是就是這樣?尤其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孔子直接說的是女子與小人,但是教訓的卻是男子與士。女子屬陰,男子屬陽,女子的性情難以琢磨,這是我們大多數人(包括女性本身)都承認的吧?小人是道德修養不夠的人,如果他們自己修養夠了,那也就不是小人了。所以,朱子說:“君子之于臣妾,莊以蒞之,慈以畜之,則無二者之患矣。”(《論語集注》)張岱說:“女子、小人純是陰氣用事,君子當待以正大光明,不得微爲厚薄,便啓釁端。”(《四書遇》),總而言之,我們現在說大丈夫要能屈能伸,男子要讓著女性,我們現在說當官的更要嚴格要求自己,與孔子這裏所說的道理有什麽不同呢?我們爲什麽把這樣一句真話看作是孔子學說的汙點呢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
        • 经验444
        • 文章49
        • 注册2009-08-21
        這是王財貴教授的說解
        再來一章,子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是天下聞名的一章了。
           「糟粕啊!我呼籲在座的各位同胞起來抗議!現在是什麼時代了,大男人主義!這個保證是糟粕。」這種人啊!不讀書、膚淺、忘祖,一切的很壞的批評都要加在他身上才足以顯示他的罪過。

           各位,讀書要讀得全啊!郭沫若先生曾經說:「古人好讀書不求甚解,現在是不讀書好求甚解。」孔子不是沒有理由的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你要把整句讀完,孔子接下來說:「近之者不遜,遠之則怨。」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女子是誰呢?有人說是女僕,其實不需要這樣講,女子就女子,一切的女人。有人說:「這樣怎麼可以?既 然女子為一切女人,那麼小人就不在女人範圍了嗎?」小人是男人,而男人中有多少是小人呢?有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男人都是小人,所以孔子不只是罵女人,也罵 男人,他是一起罵的啊!所以女子不要太過生氣,如果有男子說:「孔子說了‘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你這女子啊,難養啊,你真是難以相處啊!」你就回答他: 「孔子也說小人難養也。」(鼓掌)

        「女子與小人難養」不是憑空說的, 只要稍微對女子好一點,親近一點,她就拿雞毛當利劍了,就恃寵而嬌了,虎假虎威了,各種撒嬌都來了,這叫「近之則不遜」,不再恭敬你了。你發現不對了,沒 大沒小的,不識大體,這樣不行。你開始疏遠她,她就馬上怨恨你,這是「遠之則怨」,這個怨恨的程度有多種?我不知道,所有女子應該知道:「一哭、二鬧、三 上吊。」(觀眾笑)

          那麼小人呢?其怨恨起來就更糟糕了,小人原來是到處說你好話,現在到處說壞你,想盡辦法把你拉下來,這叫小人的 「怨」。這種人難道好養嗎?所謂養就是跟他接近,讓他在你的左右。因為女子、小人的心靈是「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所以說她(他)是很難親近,很難共事 的。請問,你要與這種人在一起嗎?你要跟這種人共事嗎?

          古代的女子沒有接受過教育,她是附屬的。女子沒有獨立的人格。沒有獨立的人格,近之她就以為得到靠山,怨之她就沒有安全感。這種必須有靠山才有安全感是女人的特色,尤其是古代沒有受過教育的女人特色。

           現 在的女性,假如沒有這個特色,你是一個獨立的人格,你近之還是遜,遠之不會怨,你就是一個女君子, 女君子就不是女子,也不是小人。你有陽剛之氣,你有大丈夫的風範,這種人孔子不會罵的,這種人是好養的。(鼓掌)好養的意思是她有獨立的人格,你跟她接 近,把事情給她做,她也不會自作主張,胡作非為,恃寵而嬌。你如果是疏遠她,把她調到一個職位,她能夠在每一個地方盡其本份,像這種人不是很好相處嗎?從 國家到企業,最難處理的是人事,人事最難處理是人的心情,你看老闆們、領導們是多麼的苦心焦慮地思慮人事關係,他會有多少精神來處理他的正經事啊!待人要 待心,這種人就不必待她的心了,因為她的心地本來就是光明的。

          所以,兒童要讀經,人人要讀經。如果人人都養成光明正大的人格,大家都很好 相處,孔子也不會講這句話。所以大家都要想一想,如果具備「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的態度,這種小人之心,你就要接受孔子的責備,接受孔子的啟發。你自己 的人格因此成長一點,成熟一點,這樣,《論語》這一章對我們每一個人都很有意義。

          我講完這場演講之後,一位老闆的夫人來找我說要學習《論 語》,當時我在讀博士,沒有開課。她說能不能教她讀書?我說為什麼要跟我讀書?她說剛才聽到那一章的講解,她忽然發覺自己就是一個小人的女子、女子的小 人,才明白一切煩惱都是自找的,這章對她很有啟發,希望更深入地來跟我讀書。

          我說不敢教你,有空大家可以談一談作交流。我建議她怎麼讀書 呢?很簡單,回去把《論語》讀一百遍。她真的讀起《論語》來,第二個禮拜,我與她談一談王陽明,結束的時候,她給我一個紅包說是學費。我說我們朋友啊,不 需要這樣,孔子「自行束俢以上」,我不是孔子,她非常堅持地要給我學費。她說我還是學生,應該是非常有幫助的。我打開一看,不是錢,是一張支票——台幣 20萬。當時是一二十年前,台幣20萬就是人民幣5萬。我嚇一跳,說怎麼給這麼多,我很少看到這麼多錢的。(觀眾笑)她說不要緊,她付得起。所以就堅持讓 我收下來,我也就勉強的收下了。所以我常告訴人家,「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一章可以讓你賺二十萬。(鼓掌)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
          • 经验444
          • 文章49
          • 注册2009-08-21
          孔子提倡等級制度嗎?
              等級是無時無處不在的,但是,在當今到處倡導“平等”、“和諧”的情况下,“等級”以及“等級制度”都成了大家反對的東西,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孔子弟子有子說過:“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我們就從此來說。“平等”、“和諧”這兩個詞語是充滿誘惑力的,也是美好的。所謂“成于樂”的“樂”,其精神實質就是“和”,因此,“和爲貴”、“成于樂”都是對“平等”、“和諧”的提倡。但是,我們要注意到,僅僅講“平等”、“和諧”是不够的,而且“樂”所體現的“平等”、“和諧”精神與我們現在所說的幷不完全相同。“樂”的“和”是什麽“和”?“樂”是音樂,任何音樂都要有五聲六律、輕重緩急,有唱有和,旋律貫通,各個參與演奏的人都要對自己的職責和清楚,技藝很嫻熟,而這一切都是“禮”的精神,其中有分工,有分工就必然有等級;要演奏出美妙的樂曲,必須有好的樂譜、好的司樂、好的樂工,互相配合得恰倒好處,這樣,“和”的精神才能體現出來。所以,“平等”、“和諧”離不開“禮”的“等級”,這就是說“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這就是說“立于禮”。“禮”所規定的就是等級形式,好比說司樂該做什麽,該在什麽位置,每個樂工的職責是什麽,應該具備什麽條件,如此等等。這個“等級”不是“人”的等級,因爲“人”是可以隨時更換的,擇其賢者而用之,在治理國家的時候也是如此道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孔子是提倡等級制度的。假如說這個“等級”是“人”的等級,假如說這個“等級”是“人”有高低貴賤而且不能改變,那麽,孔子絕不是提倡這樣的等級制度。
          在《春秋》中,天子也不過是一個爵位,孔子可以依據其道德高低而“貶”之,對諸侯可以“退”之,對世卿可以“譏”之,但是,孔子也說過:“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也就是說,對于有德而有位的“大人”、對有德却不一定有位的“聖人”是要敬畏的。在《書經》(尚書)中,因爲不以天下爲私有,不以天子爲高貴,所以有堯舜的禪讓;因爲桀紂失道虐民,不盡天子之責,所以有湯武的革命。
             繼承孔子之說的孟子說得更清楚:“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又說:“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還有一段:“齊宣王問卿。孟子曰:‘王何卿之問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貴戚之卿,有异姓之卿。’王曰:‘請問貴戚之卿。’曰:‘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王勃然變乎色。曰:‘王勿异也。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王色定,然後請問异姓之卿。曰:‘君有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去。’”因此,我們說,孔子、孟子所提倡的是:君王之位,有道有德者居之,無道無德而至于暴虐百姓則有革命的發生;貴戚之卿不能容君王有大過而不知改,否則可以換掉君王;一般的公卿大夫,對君王之過要勸諫,勸諫而不聽就可以離開。孔子和孟子都不主張“人”的地位高低是固定的等級,他們更不是爲勢力所屈服的人。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
            • 经验444
            • 文章49
            • 注册2009-08-21
              孔子的君子儒要求每個人都做君子嗎
                孔子說:“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但是,孔子也說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中人以上可以語上矣,中人以上不可以語上矣。”“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因此,有人據此說孔子歧視“小人”,歧視普通百姓,與此同時,人們又批評孔子學說太理想化,因爲即使教化得再好,也不可能使每個人都成爲君子。那麽,應該怎麽看待這個問題呢?應該說,孔子給所有人成爲君子的機會,不否定任何人有成爲君子的可能,甚至可以成爲聖賢,但是,孔子幷不要求所有人都成爲君子。給所有人成爲君子的機會,承認人人都可能成爲君子,因爲仁心、明德本來就在所有人的心中,只要能够把此仁心、明德顯現出來,便可以成爲君子,這正是聖人的胸懷。但是,畢竟天下人的才智、機會、命運不同,再加上每人所處的現實環境和向善之心的不同,所以,讓所有人都成爲君子是又是不可能的。那麽,不能成爲君子,是不是就應該被歧視呢?如果我們理解了“君子學道則愛人”究竟是愛誰,理解了“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究竟是對誰“薄責”,理解了“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是讓誰起引導作用,理解了“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是在要求誰以身作則,也就知道孔子是否歧視沒有達到君子標準的人了。不能成爲君子的人,幷不等于奸邪的人,因此,雖然“禮不下庶人”,但是,只要不觸犯法律,也就不會受到法律的懲罰;如果他們觸犯法律是因爲官員的問題,孔子反而主張先追求官員的責任,孔子弟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這也應該是符合孔子的主張的吧?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
              • 经验444
              • 文章49
              • 注册2009-08-21
              孔子所重視的只是道德教化嗎?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孔子重視德,老子重視道,韓非子重視法,實際上,這是把問題簡單化了。孔子學說修身方面的“內聖”之學,和治國方面的“外王”之學,當然,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從“內聖”方面來說,強調的是個人的道德修養,這種道德修養永遠不可能通過強制性力量來實現,而必須是自覺自律的,是對君子的褒揚;從“外王”方面來說,強調的是建立在個人道德修養基礎之上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要求外在制約的,是對奸邪的控制。《禮記·樂記》中說得非常清楚:治國必須把“禮(秩序)”、“樂(和諧)”、“政(行政)”、“刑(刑罰)”四個方面結合起來。在這四個方面中,“禮”和“樂”是用於道德教化的,是“內聖”之學的方式,也是“外王”之學的前提;“政”和“刑”是用於制約或制裁不受道德教化者的,是“內聖”之學的保障,也是“外王”之學所需要的硬性方式。但是,因為人們把“樂”的“和諧”精神(無為無不為)劃給了老子,把“禮”的“秩序”原則(守本分、盡責任)劃給了孔子,把“政”和“刑”(行政手段和刑罰手段)劃給了韓非子,於是,就有了所謂“外儒內法”、“儒道互補”之類的說法,給人們造成了一種對孔子學說極為不利的印象:好象孔子學說本來就不全面、不系統,必須要靠老子學說和韓非子學說來補充、改造。有了這種印象之後,孔子學說想要立穩腳跟就很難了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
                • 经验444
                • 文章49
                • 注册2009-08-21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无)也。
                   此语出自《论语·八佾》,是孔子所说的,人们常见的误解,一是把“夷狄”理解为偏远地区或者中国以外、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二是把此语理解为中国傲视天下,是目空一切,认为其他民族都不如中国。这种误解的产生,是因为不知道孔子编订的《春秋》中所说的“夷狄”是指缺乏道德礼义的地方或某些人,这是与孔子学说之外的其他书籍的解释不同的;其次,不是因为不知道中国文化的类象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夷狄”和“诸夏(中国)”不是西方形式逻辑中被“定义 ”出来的“概念”,而只是中国思维方式中用来代表一类事物的“名”,有这个“名”就必须要有与之相搭配的“实”,有其“实”也就可以用这个“名”,否则都是“名不副实”。把此语翻译过来,意思是说:如果没有道德礼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夷狄;如果有道德礼义,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诸夏。没有道德礼义的地方即使有君王,也不如有道德礼义的地方没有君王。”这就是说,道德礼义比君王的存在更重要。

                   这里涉及到一个华夏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夷夏之辩”。“夷狄”一词从它的源头来说,指的是中原以外的民族,但是,在孔子编订的《春秋》之中并不是指这些偏远的民族,而是一个道德文化方面的名词,也就是说,是用把道德礼义水平低下的地方叫做“夷狄”,把道德礼义水平高的地方叫做“诸夏 ”,或者叫做“华夏”,如果中原地区道德礼义水平不高,同样也叫做“夷狄”,中原之外的地方如果道德水平很高,也叫做“诸夏”。如果有了道德礼义,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优秀的民族,即使这个民族没有君王,也同样是优秀的;如果没有道德礼义,那么,这个民族就不是优秀民族,即使有君王,也没有什么可取的。道德礼义比君王更重要。在孔子的“三世说”之中,社会的文明程度低的是“据乱世”,道德礼义水平不高;文明程度较高的是“升平世”,道德礼义水平较高;文明程度最高的是“大同世”,道德礼义水平最高。华夏文化复兴就是要建立这样的“大同世”社会。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0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
                  • 经验444
                  • 文章49
                  • 注册2009-08-21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此语出自《论语·季氏》,原文是:“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意思是,孔子说:“天下的治理符合大道,那么,制礼作乐以及征兵伐罪的事情都是由天子主持进行;天下治理不符合大道,那么,制礼作乐以及征兵伐罪的事情就会由各诸侯主持进行。由各诸侯主持进行,大概过十代(三百年)就几乎没有不失去天下的;要是由诸侯国下面的大夫来主持进行,过五代(一百五十年)就几乎没有不失去天下的;大夫手下的家臣主持国家政令,三代(九十年)就几乎没有不失去天下的了。天下治理符合大道,那么政令就不能掌握在大夫手中;天下治理符合大道,那么平民百姓就不会议论朝政。”
                      有人说,有道的社会更应有舆论监督,因此就说孔子在这里的意思好象是不让百姓对政 府施行舆论监督,因而是专制的体现。这种理解完全是歪曲。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且是评价很高,实际上,这里所说的兴亡也就是朝代的更替,任何朝代的更替,受害者首先是百姓!孔子在这里所讲的也就是一种减少朝代更替的原则,为什么却成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了呢?假如每个地方官府都各自制订一套礼乐而自行其是,中央政 府无法统一掌握;假如每个地方政 府都根据个人的好恶和利益而去肆意征伐异己,那么,也就是天下大乱的时候,受害的难道不是百姓吗?天下安定的时候,也就是百姓“乐其乐而利其利”的时候,安居乐业的时候,他们各自按照自己的本性而生活,根本不需要对执政者感恩戴德,甚至不需要知道执政者是谁,当然也就不会议论朝政的得失,因为此时的朝政得失有官员负责,而且掌握得很好;但是,当天下大乱的时候,官员成了贪官污吏,最高执政者无法控制天下的局面了,百姓怎能不怨声载道?孔子所赞美的、为后世执政者树立的君王的楷模是尧舜,他们向打草的砍柴的去询问政治的得失,在路边设立“谏木”,使百姓自由议论朝政得失,而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因此,孔子怎么会“防人之口”呢?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
                    • 经验444
                    • 文章49
                    • 注册2009-08-21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此语出自《论语·泰伯》,是孔子所说。人们常有的理解错误是,把此语看作是孔子在宣传“愚民思想”,认为孔子是让百姓只管听从、服从,而不能让百姓知道大道,因此不符合现在所谓的“民主”思想。今人常为了与民主思想相一致而改变原来的解说,但这样一来,却不符合中国文化精神了。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说:“民性皆善,故可使由。民性不皆明,有智在中人以下者,故有不可使知者。若在上者每事于使民由之之前,必先家喻户晓,日用力于语言文字,以务使之知,不惟无效,抑且离析其耳目,荡惑其心思,而天下从此多故。即论教化,诗与礼乐,让在使由。由之而不知,自然而深入,终自可知。不由而使知,知终不真,而相率为欺伪。……近人疑《论语》此章谓孔子主愚民便专制,此亦孔子所以有不可使知之慨叹欤!”假如我们换一种说法:要告诉普通百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他们可能还能接受;如果要让普通百姓都知道某事为什么要这样做,那恐怕就不是百姓所能理解的了。请大家静下心来,看看现实生活之中是否如此,也就知道了,如果还不知道,那么,只能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了。
                         民众是指哪些人?是指没有从政的人,这些人绝大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他们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学习,也不可能都去学习从政,所以,只要知道具体的礼乐,知道如何做一个快乐的正人君子,如何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已经非常好了。要让大家都知道大道,那是不可能的,最好还是使民众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一旦民众之中有人本来就有德有才,或者通过系统学习和训练而德才兼备了,那么,他们就可以通过正规的途径参与国家政治管理。这些人不仅要知道具体的礼乐,而且要知道制订礼乐的根本原则,以便能够知道变通却又不违背大道。只有知道礼乐根本原则的官员,才能真正为民众负责、为民族负责,不至于虐民害物、贪图私利。只有知道礼乐根本原则的官员,才能广泛地听取民众的意见,尊重民众的呼声,不偏听偏信,不把个人好恶强加于民众。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
                      • 经验444
                      • 文章49
                      • 注册2009-08-21
                           子不語怪力亂神
                           此语出自《论语·述而》,认为它是弊端的人认为,因为孔子的这句话,影响了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发展。且看孔子所指的乱力怪神是什么。《十三经注疏》中,魏朝的王肃说:“怪,怪异也。力,谓若奡荡舟、乌获举千钧之属。乱,谓臣弑君,子弑父。神,谓鬼神之事。或无益于教化,或所不忍言。”朱子《论语集注》中说:“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语。鬼神,造化之迹,虽非不正,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轻以语人也。”又引谢氏的话说:“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


                          其次,孔子是孔子自己“不语”,也就是不谈论,更不去提倡。并没有说不允许社会上存在谈论这些东西。所谓怪异,便是不正常的事物,人们常常有好奇之心,这本不足怪,但是,如果提倡并大力宣传这种怪异之事,将会不自觉地把社会引导到崇尚怪异的风气上去,正常的反而被人们忽略了;如果没有道德,仅仅崇尚武力,有什么可值得称道的呢?有了道德之后,或者仅仅有武力者能够在有道德的人领导之下,武力可以有大作用,但是,单纯的讲武力便是在崇尚霸道,崇尚弱肉强食了,我们应该提倡只讲武力的做法吗?对于悖乱之事,也许我们会用批判、揭露的方式加以宣传,却不知宣传者的意思也许是为了批判和揭露,但是,把精力主要用在彻底揭露悖乱现象之上,却可能成为读者或者听众悖乱的“教材”,或者使人对此司空见惯而麻木不仁。对鬼神,我们应当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如果没有敬意固然使人不知天高地厚;但是,如果讲得太多,反而会使人轻视了人生的责任义务和生活乐趣。所以,孔子不谈论此类事情,君子也不应当去侈谈此类事情。


                          我们现在为什么对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非常感兴趣?因为我们现在片面地接受了从西方传来的“文学”观念和标准,色情和刺激也随着我们的“开放”而“开放”了起来。我们常常听到人们动不动就说:“都什么时代了,还那么保守?”那么,我们想一想,现在究竟是“什么时代”?莫非这个时代就应该崇尚怪力乱神吗?就可以标榜色情、刺激吗?令人诧异的是,就在我们说着这样的话的时候,我们却同时在叹息道德滑坡、物欲横流、色情泛滥!执政者与学者、教师、家长,应该多用正面教材去影响人呢,还是应该多用反面教材去影响人呢?估计大家不会赞成后者吧?那么,我们为什么为了强调文学的“繁荣”,为了自己得到那么一点刺激或享乐而不顾怪力乱神非常强大的负面影响呢?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
                        • 经验444
                        • 文章49
                        • 注册2009-08-21
                            孔子是主張專制嗎?
                           什麽叫做“專制”?《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兩個義項:①(君主)獨自掌握政權。②憑自己的意志獨斷獨行,操縱一切。這個名詞的産生與規定,是在西方文化傳入中國之後的,而且是在“若非民主,便是專制”的前提之下的,是把西方民主作爲標準來衡量一切的,也就是說,如果不是西方民主形式,那麽就必然是“專制”的。因此,我們說,這個名詞本身就有問題。孔子的主張是什麽呢?首先,在《春秋》之中,有“繼亂世”、“升平世”和“大同世”三種主張。在“繼亂世”社會形態下,君主和官員都是世襲的;在“升平世”社會形態下,只有君主可以世襲,而官員不能世襲;在“大同世”社會形態下,“天下爲公”,君主與官員都不能世襲。其中“大同世”才是孔子理想的社會形態,另外兩種都不是最理想的。其次,“四書”、“六經”的首章都具有“總綱”的性質,《易經》的首章是“乾,元亨利貞”,其最高理想是“見群龍無首,吉。”其中“元亨利貞”講的是“仁禮義智”,“信”在其中;“群龍無首”講的是“垂衣裳而治”,是“無爲無不爲”。《春秋》首章是“元年春,王正月。”什麽叫“王”?通天地人叫做“王”,使民衆自願歸附叫做“王”,而“元”是“生生之謂易”的元氣,“春”是一年之中萬物發生的季節,都與“仁”相對應,“元”所對應的“仁”是“生生不息”的“仁”,“春”所對應的“仁”是“仁者愛人”的“仁”,因此,“王”是貫通天道、地道和人道的、依靠“仁”來使民衆自願歸附的人。《書經》首章所講的是堯舜的禪讓。其中對君主的要求,都是“效法天地之道”,而做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只有這樣才符合“君君”的“正名”要求,這是對君主的道德修養的要求,而從未說過君主要大權獨攬、獨裁專斷。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
                          • 经验444
                          • 文章49
                          • 注册2009-08-21
                               孔子是“蔽于人而不知天”嗎?
                               曾有人說,孔子只知“德”而不知“道”,只知“人”而不知“天”,似乎孔子學說也有弊病;而且認爲,因爲如此,孔子學說不如老子學說,這是不符合實際的。《荀子·解蔽篇》說得好:“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曲知之人,觀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識也。故以爲足而飾之,內以自亂,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禍也。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學亂術足以爲先王者也。一家得周道,舉而用之,不蔽于成積也。故德與周公齊,名與三王幷,此不蔽之福也。”孔子編訂的“六經”是完整而且系統的學說載體。其中,《易經》由天地之道來指導人道,《春秋》以人道而合天地之道,《詩經》、《書經》、《禮經》、《樂經》則是側重人道而綜合天地人三者之道。人們常引用《論語》中子貢所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一句話,來說明孔子不言“性與天道”,却不知此處所說的“不可得而聞”,是說性與天道不是靠說與聽而能得到的,而是憑藉感悟,就像佛祖的“拈花微笑”一樣。同時,孔子在傳道的時候,幷非對所有人都傳,正如他自己所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矣,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矣。”所以,他對衆弟子是“以詩書禮樂教”,而也有“六藝皆通”的弟子七十余人。爲什麽如此?因爲人的智力不同,也因爲人的信與不信也不同,如《道德經》所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如孔子所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孔子不知天,那麽,一部《周易》所傳的是什麽呢?一篇《中庸》又是談什麽的呢?《周易·系辭傳》說:“冒天下之道”,“《易》之爲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234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