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2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
    • 经验444
    • 文章49
    • 注册2009-08-21
    http://www.rjfx.net/dispbbs.asp?boardID=8&ID=7186&star=3&page=
    誤會實在是太多了!以上是趙宗來老師的網路著作,瑜萱節選,欲知更多詳情者請上儒教復興論壇請教或上此網查詢,謝謝收看!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
      • 经验444
      • 文章49
      • 注册2009-08-21
           父子相为隐”章综考
                 林桂榛
          [摘  要]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之“隐”系针对“子证之”而言,系“应言而不言”即言语上的“沉默”之义,无其他语义。叶公即“叶公好龙”之叶公,“直”是明辨是非,“直躬者”是明辨是非、品行刚正的人,“攘羊”是对误来之羊不通告或送还失主,本字作“證”的“证”是告发、举证之义。《论语》“父子相为隐”章呈现了个人于亲属有行为过失时的角色尴尬与伦理困境:举证告发,背逆家人的愿望及亲情伦理;不举证告发,背逆他人的期待及社会美德,在被希望维护亲属利益和维护他人利益之间陷于不安。孔子主张不作为性质的沉默之“隐”,实是以家庭内部正义和个体权利来反对以告亲为荣、为绝对正义,同时他并不支持作伪证及湮灭证据、藏匿犯人的积极庇亲行为,而是主张中立性质的不作为之“沉默”。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
        • 经验444
        • 文章49
        • 注册2009-08-21
        孔子反對兼愛嗎?
        請看禮記的禮運大同與小康章就知道了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
          • 经验444
          • 文章49
          • 注册2009-08-21
               孔子學說排斥壓制其他學說嗎?
               孔子是要培養君子的,雖然君子可以做官,也可以不做官,但是,孔子是提倡在有條件的情况下儘量去做官的,就像子路所說的那樣:“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論語•微子》)做官乃至做天子,所面對的人之中,得道的人少,而平凡的人多,更不可能沒有邪惡的人。在此情况下如何去對待各種人?首先是“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惡”,以正面的教化爲主,借此增加君子的數量;其次是“舉直錯諸枉”,使君子能够成爲主導者,靠君子的影響力來樹立政治與社會的正氣;再次是要像帝堯“問政于芻蕘”那樣,廣泛聽取人們的意見,以便檢察政治的得失而使之趨向完善;最後,對某些大奸大邪而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予以貶退誅伐。因爲天下之人中,平凡的人占大多數,因此,必然有各種意見,孔子既然主張“仁政”,當然不能對平民的各種意見進行壓制;天下的俊杰賢人也有各種不同意見,但是,只要其意見有可取之處,孔子也不會主張壓制,而是主張“和而不同”;但是,對于那些“心達而險,行辟而堅,言僞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而擾亂天下的人却要予以制裁。孔子主張“慎行”、“必也無訟”,但是,却不是主張只將寬容,而不講剛猛,而主張“寬猛相濟”。反儒的人都知道只講“仁”不行,但是,又對孔子主張之中剛猛的一面加以反對;都知道對于不同意見不能壓制,但是,却對“不同意見”和“邪惡主張”混爲一談;只知道壓制不同學說是錯誤,但是,却不知道任憑“邪惡主張”泛濫也是錯誤。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
            • 经验444
            • 文章49
            • 注册2009-08-21
                  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说:“‘冬,齐仲孙来。’齐仲孙者何?公子庆父也。公子庆父,则曷为谓之齐仲孙?系之齐也。曷为系之齐?外之也。曷为外之?《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在这里,“《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成了中国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这条总原则必须在“中庸”的前提之下来实行,也就是要“适可而止”,它本身并非弊端,但是,违背了这个前提,就会成为弊端。
                《春秋公羊传》中这句话的本意是什么?我们根据《十三经注疏》中的注疏来看:“为尊者讳”是因为“为闵公讳,受贼人也。”“为亲者讳”是因为“为季子亲亲而受之,故讳也。”“为贤者讳”是因为“以季子有遏牙不杀庆父之贤,故为讳之。”在这里,孔子是本着王道的精神,“隐恶扬善”的精神,为后世订立这个原则。孔子在《春秋》中所“讳”的,都是不应该肯定,更不应该提倡的丑事、恶事,孔子为之“讳”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宣扬正道,用正道来引导天下,另一方面是“贬天子,退诸侯,讥世卿”,名为“讳”之,实为“彰”之,也就是告诉我们,那些事是“见不得人”的。我们不要以为,孔子是在替尊者、亲者、贤者隐瞒丑事、恶事,那是大错特错的。我们要知道,《春秋》是孔子站在“道”的高度来评判天下一切人事、为天下树立王道仁政原则的著作,而不是为了作一部“史书”,所以,“庄子说‘《春秋》经世,先王(孔子)之志’,孟子说‘《春秋》天子之事’,董子说孔子作《春秋》‘加王心、当新王、返王道,为一王之法’,桓宽说孔子‘修王道,作《春秋》’,王充说‘素王之业在于《春秋》。最能阐明《春秋》外王性质的莫过于司马迁了(司马迁为公羊家),司马迁曰:‘《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辩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蒋庆先生《公羊学引论》,第36页)
                由此来看,孔子在这里的“讳”与后世所说的“讳”是两回事,以何为证?我们可以举《礼记·曲礼上》中的话来为证:“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为尊者、亲者、贤者讳,是鼓励尊者、亲者、贤者尽其本分,也是为了使人们对尊者、亲者、贤者保持一种敬意、爱意、学意。贤其贤、亲其亲,不能不知近之敬之、畏之爱之,更不能不“知其恶”以自警,否则便不符合“中庸”之道。我们用“推己及人”的原则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在把尊者、亲者、贤者的丑事、恶事大肆张扬出去的时候,我们是一种什么心态呢?当他们有错的时候,我们应该是敬而告之,以便使之知过而改,不至于陷于不义的境地,假如我们不这样做,却到处去宣传他们的错误,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呢?如果是已经成为历史的,那么,孔子主张“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因为谏也无用,咎也无益,关键在于我们能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最后,我们引《孝经》中的两段话来结束此段: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子曰:“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0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
              • 经验444
              • 文章49
              • 注册2009-08-21
                    瑜萱問:我今天晚上已將論語原文又看了一遍,有人問孔子說:「何為则民服?」(原文我有點忘了)、仲弓問仁,孔子說:「使民如承大祭」等等,請教您的是:孔子學說在《論語》中大反民主潮流嗎?還是就如黎鳴所說:「孔子的學說就是站在當時的統治者角度說話?」我知道認同黎鳴的說法很不對,我也力圖說服自己不要被反儒勢力拉著走,可是再看了《論語》後,我覺得黎鳴對孔子的批判並非空穴來風!另外,孔子說:「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云云,對照當時的歷史環境,孔子的說法是不是主張倒退復古?《孝經》您認為是孔子還是曾子所寫?因為孔子在《論語》中說侍父母几諫云云,與《孝經》的《諫诤章》不同!這是我讀《論語》的疑惑,懇請雲塵子老師您幫我解惑!謝謝!

              趙宗來老師答:

              1.您所说的“何为则民服”,原文是: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鲁哀公的问题在于只说“让庶民服从”,孔子的回答是,要君主做得正、政令符合正道,然后庶民才能心服口服。君主也好,官员也好,百姓也好,都应当通过自己做得正、行得端,然后使人心服口服,是吧?孔子没有告诉鲁哀公用武力、计谋让庶民“服”吧?君主、官员、君子如果不能使庶民、他人心服口服,则政令难以使人信行,教化难以行。政令不能使人信行,难以国泰民安;教化不能行,风气难以淳正。为什么一见到“民服”二字就有怀疑之心呢?恐怕是因为一见到“民”字就想到了“被统治阶级”这个词了吧?是因为一见到“服”字就想到了“绝对服从”这个意思了吧?然而,这样的理解,本来就不符合孔子的原意。所以,怀疑之心产生于读者自己的误解。

              2.您所说的“使民如承大祭”,原文是: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孔子在这里告戒仲弓的道理是,要像祭祀祖先、鬼神一样,以十足的敬意对待庶民,不能有丝毫的不敬、虚伪。君主、官员不可能不“使民”,因为君臣民在国家之中是有分工的。既然身为庶民,就不应该做君臣之事;如果庶民修养有德则是贤德君子,就应该被举荐而去为臣、为君,以便更好地使天下太平。为什么一见到“使民”二字就有怀疑之心呢?恐怕是因为一见到“使”字就想到了“奴役”的意思了吧?有这样的“想法”,是受五四运动以来批判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而造成的影响,是因为在思想方法上先有了一个“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对立”观念而产生的。所以,怀疑之心产生于时代风气的影响。

              3.“孔子学说在《论语》中大反民主潮流吗?”人们会有这样的疑问,首先是因为在自己心中先认可了“民主”就是最好的、最理想的标准,是已经习惯于用来自西方的“民主”一词的含义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却已经对华夏文化的理想和表达这种理想的词语极其陌生,有人说这属于华夏文化的“失去话语权”,事实就是如此。儒学的“王道”、“仁政”今人已经非常陌生,即使是有些人会提到它也往往是理解有偏颇甚至错误。当人们把“民主”当成一种理想的代名词的时候,可以说,儒学主张的“王道政治”不仅完全包含了“民主”的所有内涵,而且远远高于“民主”的内涵,对此,蒋庆老师早已说得非常清楚。可叹的是,整个社会还在大力宣传的是“民主”这个词,而好像不愿意用“王道政治”、“仁政”这样的词语来表达理想;读蒋老师的书的人太少了——有人是读不懂,有人是不愿意读,有人是没有机会读,有人是带着批判或怀疑的心态去读。

              4.“孔子的学说就是站在当时的统治者角度说话”,这个说法,恰恰是误解儒学、误解孔子非常严重而导致的。孔子是站在道义的高度来说话,是要把正道告诉君臣民,尤其是致力于使君臣之言行合于道义。因为孔子学说不是“站在当时的统治者角度说话”,所以,孔子才是“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才是“万世师表”。假如孔子“站在当时的统治者角度说话”,那么,孔子不必离开鲁国而去周游列国,孔子不会在晚年编订“六经”以为后世法。今人之所以会有那样的说法,还是受反传统风气的深刻影响所致。纵观孔子的所有言行,什么时候曾经附和过君主、官员的违背道义的言行?恰恰相反,孔子的所有言行都是告诫君臣民效法天地之道、仁民爱物的。

              5.如今读《论语》以及所有华夏文化经典,都需要先重视“以中国解释中国”的原则,这是蒋老师非常重视的一点。假如不懂得华夏文化的表达方式,却只懂得西方学说的表达方式,那么,对于读经来说,就好比是用英语语法为标准去阅读汉语书籍;假如不懂得华夏文化的思维方式,却习惯于西方学说的思维方式,那么,对于读经来说,就好比是用油画的理论去衡量国画;假如不能掌握华夏文化的评判标准,却以西方学说为标准,那么,对于读经来说,就好比是井底之蛙那样的坐井观天,好比是用男人(或女人)的体形做标准去衡量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体形。可是,当今社会,懂得华夏文化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评判标准的人实在是很少很少,正因如此,才需要“复兴华夏文化”。如果说已经到处都有茂盛的花草树木,我们也就不用再大力强调“植树造林”了吧?

              6.您“力图说服自己不要被反儒势力拉着走”,有这个想法很好,可是,为什么您读了某些反儒的文章之后对孔子学说产生了怀疑呢?因为您有兴儒的志向,但还没有真正心悟儒学究竟为什么要复兴;因为您虽然认同了儒学的某些说法,但是,在明心见性的功夫上还有些不够;因为您爱好儒学,但恐怕还没有达到由读经而得到真正的喜悦与敬仰。有此志向,有此认同,有此爱好,这就很难能可贵,有了这样的前提,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学习和修养,相信您总会有一天能做到“近墨而不黑”、“近朱而不赤”,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愿以此与您共勉!

              7.“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句话说得很清楚啊:“天下有道”的时候,必然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其关键在于“天下有道”,孔子就是在致力于使天下有道,使“滔滔”的天下复归于太平安定,而不是“复古”。时间总是不断前行的,但是,人类社会却是像春夏秋冬往复循环一样,时好时坏。任何一年的春夏秋冬都不可能与以往的四季完全相同,但是,怎么样使四季和谐有序,这是“为万世开太平”之道。我们谁也不愿意“天下无道”吧?毕竟“天下无道”的时候就是天下混乱、民不聊生的时候。

              8.《孝经》是孔子所传,曾子所记。华夏文化传统的方式是弟子继承师说、弘扬师说,而不是像当今的师生关系那样,学生总想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得到老师的教育之后尽力去创新,以便“自成一家”、“另创一派”,甚至于欺师灭祖。《论语》、《孝经》是我们学习儒学的非常重要的典籍,但是,都不能说是孔子之道的全部,朱子早就说过“四书”是“六经”的“阶梯”,孔子早就说过“吾道一以贯之”,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需要注意如何“一以贯之”。《论语》与《孝经》都谈到了孝道,但是,两者的文字与篇章不可能相同,如果完全相同了,就无需再有《孝经》而只有《论语》就够了,同时还要注意,两者之间毫无冲突,否则也就不是“一以贯之”了。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625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