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3058
    • 经验78624
    • 文章2257
    • 注册2005-01-19
    [转帖]关于孔子的十大冤假错案
    [URL=http://www.gkongzi.com/jiaotong.asp?id=335]http://www.gkongzi.com/jiaotong.asp?id=335[/URL]

    [ALIGN=left]时间:2008年7月27日上午9:30[/ALIGN][ALIGN=left]地点:济宁市名雅经纬大饭店五楼[/ALIGN][ALIGN=left]主持:杨义堂[/ALIGN][ALIGN=left] 题目:《关于孔子的十大冤假错案》[/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SIZE=3]    主持:各位领导,各位热爱中国文化的朋友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光临名雅国学堂!(鼓掌)[/SIZE][/ALIGN][ALIGN=left][SIZE=3]    名雅国学堂是一堂传统文化的经典公益讲座,暂定每月一期,由济宁市孔子文化节办公室,齐鲁晚报今日运河主办,济宁市名雅经纬大饭店、中国国学网、济宁信息港承办,济宁运河名雅旅行社、曲阜名雅儒家大饭店协办。[/SIZE][/ALIGN][ALIGN=left][SIZE=3]     主持人: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国家旅游局旅游策划专家、山东儒商学院院长、连续四年祭孔大典祭文的撰写者杨佐仁教授为我们名雅国学堂开讲!    [/SIZE][/ALIGN][ALIGN=left][SIZE=3]    杨教授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出版了《话说孔子》、《孔子传》等一批孔子文化的研究专著,连续四年担任孔子文化节和祭孔大典的策划顾问和祭文的总撰稿,还是一位在摄影、旅游、影视、动漫等方面推广传统文化的大师,策划了一批关于孔子的影视剧和“快乐国学”的动漫游戏,受到了青年一代的欢迎,他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关于孔子的十大冤案》,非常精彩,准备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录制节目的,今天在名雅国学堂提前开讲,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杨教授![/SIZE][/ALIGN][ALIGN=left][SIZE=3] 杨教授:各位朋友上午好!非常有幸能够参加名雅国学堂的第一次讲课。刚才我们本家杨先生说我是“大师”,“大师”其实不如“老师”,我就叫“杨老师”。谢谢![/SIZE][/ALIGN][ALIGN=left][SIZE=3]    我作为一个学习孔子和儒家思想30年的老师,能够站在这个地方面对着这么多的朋友给我这样一个好的机会,向大家表示感谢!(鼓掌)我提前宣布一条我演讲的规矩:不愿意听的随时可以走,愿意听的对哪个问题感兴趣可以递条子。因为《关于孔子的十大冤案》内容太多,别说今天上午讲不完,十个上午也讲不完,一个题目能写一本书。所以我只能扼要的讲一下,我现在公布一下我讲的十个题目,感兴趣的话递条子,哪个题目感兴趣的人多我就讲哪个。不感兴趣我就停止。[/SIZE][/ALIGN][ALIGN=left][SIZE=3]    我跟大家不是简单的上课,而是跟大家的一个互动。现在先公布一下《关于孔子的十大冤案》。[/SIZE][/ALIGN][ALIGN=left][SIZE=3]    第一个题目是:女子之冤。因为在座有不少的女士,在孔子的争议当中其中有一项是女子的问题。[/SIZE][/ALIGN][ALIGN=left][SIZE=3]    第二个题目是:野合之辩。司马迁《史记》上记载了一个“孔子的父亲和母亲野合而生孔子”,产生了很多误解。[/SIZE][/ALIGN][ALIGN=left][SIZE=3]    第三个题目是:中庸之礼。中庸之道到底是什么?是不是过去讲的折中调和、老好人儿、无原则、大是大非不表态呢?[/SIZE][/ALIGN][ALIGN=left][SIZE=3]    第四个题目是:复礼之战。孔子讲过“克己复礼”,我认为“复礼”是非常美的,非常善良的。[/SIZE][/ALIGN][ALIGN=left][SIZE=3]    第五个题目是:三纲之害。我认为三纲要批判,五常要发扬。其实“三纲”与孔子无关。[/SIZE][/ALIGN][ALIGN=left][SIZE=3]    第六个题目是:抑商之争。有人说儒家文化重农抑商,我把中国历史真实的状况告诉大家,孔子是不是抑商。[/SIZE][/ALIGN][ALIGN=left][SIZE=3]    第七个题目是:轻斥之污。因为有人写文章批评孔子:“轻自然,斥技艺”,就是轻视自然科学,排斥技艺的意思。我认为这是一个诬蔑。[/SIZE][/ALIGN][ALIGN=left][SIZE=3]    下一个题目(第八个题目)是:束脩之考。“自行束脩以上”,有人说孔夫子还收费吗?他是不是生活靠收束脩这10条干牛肉?  [/SIZE][/ALIGN][ALIGN=left][SIZE=3]    再下一个题目(第九个题目)是:科举之功。中国的科举制在“五·四”运动受到很多人的批判,其中一个成果是清代“戊戌变法”废除科举制,但是我们认为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有巨大的贡献。[/SIZE][/ALIGN][ALIGN=left][SIZE=3]    十、孔家点之失。“打倒孔家店”的问题,最后把“打倒孔家店”与孔子的关系简单的概括一下。[/SIZE][/ALIGN][ALIGN=left][SIZE=3]    一共是以上十个问题。谁对哪个问题感兴趣可以递条子,我还是按照我先讲女人的问题——“女子之冤”。[/SIZE][/ALIGN][ALIGN=left][SIZE=3]    因为女人的人口占人类人口的一半左右,毛泽东说:“女子能顶半边天”。所以“五·四”运动在反孔时,首先要争取一半儿人反感孔子,就先争取女人反孔,有说“女人受压迫”是孔子说的。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大家基本都知道。[/SIZE][/ALIGN][ALIGN=left][SIZE=3]    前天王丹女士也在讲这段,关于孔子对女人的看法。她讲了半天我也没听懂她要说什么?实际上她说的是一种心灵鸡汤,只是一种感受而没有学术的基础。我想说女子这段话到底是什么?历史上有两种解释,我先简单告诉大家。[/SIZE][/ALIGN][ALIGN=left][SIZE=3]    一种解释:女子的女要加上三点水。因为在《论语》当中19处出现女子的女,都要加三点水。我们在考古学上叫“通假字”,女人的“女”加三点水叫做“汝”,是你的意思,也就是说你们这帮小子、女子都难养。加上三点水有人不服气,其实国语的所有“女”字都加三点水,但是有人不服,咱就先不加。我先说第一种观点,加三点水的“女”,有人说是小孩。女子到底是什么?我先不说孔子怎么样,我先说一段中国历史。在中国历史中,古代人的语言中,女子首先绝对不代表全体妇女,这是肯定的。我们在白话文当中,“五·四”运动推广白话文以后,把“妇”和“女”结合到了一起,才出现了“妇女”这个词汇,所以今日我们说“女”就成了全称——所有女人。只要是的母性、女性、雌性都叫“女”,与“男”相对,称“男女”。这是现代汉语,其实在古代不是这样的。由于我现在正好搞旅游,我跑遍全国非常多的地方,所以我非常注意考察各地的方言。请大家注意,在古老文化的地方,我们今天到山西和陕西,它称“小姑娘”为“小女子”。因为在我们的古书上记载的非常清楚,有一段原文:“未嫁称女,既嫁称妇”——没有嫁出去的,没有结婚的才叫女子的“女”,结了婚的叫妇女的“妇”。我们白话文当中把结婚没结婚的都混合在一起了,叫“妇女”。但是用现代语言回头解《论语》当中的“女”就发生了错误。以上是我说的第一个问题,这个女子绝对不是代称是全称。[/SIZE][/ALIGN][ALIGN=left][SIZE=3]    古书上还有记载讲妇女的“妇”:“女子既嫁,执巾帚也”,女子既然嫁了,所以她要拿着毛巾、笤帚打扫卫生,主持家务。所以妇女的“妇”字繁体字大家基本知道,女字上面是个笤帚-倒着的“山”,下面是一个毛巾的“巾”。古人有一个严格的概念界定,把一个没结婚的小女孩称“妇”是绝对不可以的。它不是大人、小孩的问题,而是是否婚嫁的问题。[/SIZE][/ALIGN][ALIGN=left][SIZE=3]    讲事实,我们中国历史上有明文记载的,第一个执掌千军万马的女将军是商王武丁之妻——“妇好”(河南安阳殷墟小屯考古发现),这位女将军曾经率领过20万大军东征,她的名字叫“好”,结了婚后前面加了一个“妇”,她的铜器的铭文就是“妇好”。所以我们就可以斩钉截铁断定“女子”指的是“未嫁之女”。因为古人嫁的比较早,一般女孩平均年龄在16岁-18岁基本就出嫁了,所以她在小时很不懂事,没结婚的时候还一点点儿,到结婚时刚刚懂事。说孔夫子瞧不起妇女不就是诬蔑吗?[/SIZE][/ALIGN][ALIGN=left][SIZE=3]    再说一个问题。还回到孔子本人,孔子3岁丧父,他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带大,他如何可以瞧不起妇女呢?怎么可能呢?完全不对。我们看孔子和儒家关于孝道全部的论证,可以说全部是以女人为基础的,他在说为什么要孝的时候从来没说是“爹”,说的都是“妈”。我们做了很多比喻:“十月怀胎之苦,三年哺乳之劳”。是不是说的母亲?他的孝道的核心是母亲、是妇女,怎么能说是瞧不起妇女。甚至做的很多比喻:“乌鸦反哺,羊羔跪乳”那是给他母亲跪的。我们再回头看看中国历史,不要以为光有吕后、则天和慈禧三个女王,就是男皇上在前边坐时,母亲在后面一拍桌子他也会吓他一跳。哪个皇上有事不得请示太后,只不过儿子坐在前,母亲坐在后。再看看汉朝,翻开书看看皇帝叫什么名字?汉朝所有皇帝的名字一定有一个“孝”字。整个汉朝,都是幕后坐的“老太太”在执政。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窦太后掌权”,谁敢说话?!更不用说是武则天时期。所以,我为了这个题目,我不仅把整个中国历史梳理了一遍,把西方的妇女史也捋了一遍,在座的女同志应该感到庆幸:我们中国是全世界妇女地位最高的国家。直到今天,同时期相比中国的女人地位最高。别看外国人给女人拉车门,那都是表面的,中国人疼老婆才是真的。[/SIZE][/ALIGN][ALIGN=left][SIZE=3]    这个题目可以展开为很多问题,有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有人说这句话不是瞧不起妇女吗?这也是误会。这句话的原文是这样说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可也;男子无才便是德,非也。”本来是这么一段话,给断章取义抽了出来。原意是说:女人无才只要有品德就挺好;男人不行,男人得有本事。我们“五.四运动”都给它掐头去尾了。[/SIZE][/ALIGN][ALIGN=left][SIZE=3]    我曾经看过很多“五·四”运动的文章,它是特定的政治需要,那不是真的。有人举例子,有人夸张的说我们中国遍布中国大地的“贞节烈女牌坊”。本人直接到安徽考察贞节烈女牌坊,21座牌坊当中18座是功德牌坊,只有3座是贞节烈女牌坊。什么是功德牌坊呢?这家出了一个大官,那家给地方捐钱,捐助老百姓――扶贫,这都是功德牌坊,谁告诉你们这都是“贞节烈女牌坊”的?!有的人一瞎说后面就跟着起哄,没有认真去考察。今天我说的女人问题是社会上流传的,影响最大的一些误解。[/SIZE][/ALIGN][ALIGN=left][SIZE=3]    中国的妇女地位在历史上一直是非常高的,有没有低的时候?有,一段儿。什么时候?这就是明朝的时候。明朝为什么对妇女提出贞节问题?是由于蒙族少数民族入侵,在入侵中原和整个汉族地区时,汉族地区的人当然要保持自己的名节,包括男人也有名节问题,名节不光指的是妇女。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女性不愿被外来人侵犯她的女权,这没有什么不对的,这个观念由于蒙族的入侵后,汉族地区就强化这个观点,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到明朝时这个事情开始强化,它也伴随中央封建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的发展开始对女人提出要求,其实对男人是政治名节的要求,但对女人有“保全种族”这样的观点。这时是为了捍卫本民族,这个阶段开始妇女的地位受到了压抑,这也并不是地位问题,是对女人的贞节有要求,开始束缚她们,这样一直到清朝。[/SIZE][/ALIGN][ALIGN=left][SIZE=3]我要说我们儒家是最开明的。到了清末阶段,没有到“五·四”运动时,出来赞成反对专制主义的都是大儒,反对对女人进行残害的还是大儒。[/SIZE][/ALIGN][ALIGN=left][SIZE=3]我再说一个“包小脚”的问题。中国历史上包小脚,文献资料和地下考古同时证明,是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第一个包小脚的女人的骨骼――尸体,现在在南京博物馆,那个脚是包着的,骨骼是弯曲的。据文献记载,五代时期的“窅娘”,她善于在莲花上跳舞,她的脚长得小,皇上喜欢,成为一时风尚。没有哪个皇上下一道圣旨,说“你们都包小脚吧”。它(包小脚)这是一个赶时髦、时尚的一种作法。所以到了清末,像康有为、梁启超都是提倡“天足”,所有中国到处都有“天足会”,主张“放足”,她(当时的女人)还就是死活不放。它为什么?这是当时贵族的风尚传入民间,民间的很多老百姓子女,为了想有具备进入贵族的条件,自己就包小脚。这是对妇女的残害,但是不能怨孔子,这离2000多年呢,扯不到一起,此事与孔子无关。孔子并没有瞧不起妇女,我们大家知道《诗经》当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也是歌颂妇女,歌颂男欢女爱,这也没什么不好的。儒家对“食色性”也做了肯定。宋朱理学,朱熹那时候是反对过分的“纵欲”,而不是反对正常的。这都是误解。[/SIZE][/ALIGN][ALIGN=left][SIZE=3]我想我初步这样讲大家基本可以理解,孔子没有瞧不起妇女,孔子对于妇女给予很高的赞颂/赞美。完全没有社会上流传的东西,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题目的概述,(展开太大了。)。[/SIZE][/ALIGN][ALIGN=left][SIZE=3][/SIZE] [/ALIGN][ALIGN=left][SIZE=3]第二个问题:野合之辩。这是一个小题目,“五·四”运动时期拿这个东西攻击孔子,按说,爹妈的事该儿子什么事。真是私生子为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那爹妈也没什么感到不光彩的。但是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的话,产生了误解,我的意思是不管这个事是怎样,我们要还历史的本来真相。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野合。这个怎么解?五四日期最严重的解法是“奴隶主头子叔梁纥(孔防叔的孙子孔纥,“纥”音“河”)在荒郊野地里强奸了奴隶的女儿颜征在”,这整个是一个阶级斗争的例子,极左。我不展开讲,只告诉大家一个历史的常识:[/SIZE][/ALIGN][ALIGN=left][SIZE=3]中国古代的国家不是现在“国”的概念,这个国就是一个城邦的意思,历史上有“国野”之辩,“国”是城里,“野”就是郊外。用另一个说法:城里边是“都”,外边叫“鄙”。这是大城、小城,内城、外城之分。外边是“耳”,就是高地。“野”实际它指的是大城外边的小村庄、小平地;在高地上是在山里头或是丘陵地带,这是“鄙”。这就是“国野”之辩和“都鄙”之辩。实际上“国”和“野”是分开的,“都”和“鄙”是分开的。用现在话讲是“城里”和“城外”是分开的。[/SIZE][/ALIGN][ALIGN=left][SIZE=3](司马迁用“野合”这个词来记载)是为什么呢?[/SIZE][/ALIGN][ALIGN=left][SIZE=3]周礼上规定了男人女人结婚的年龄,女人要二八一十六(岁),男人得二九一十八(岁),就到了婚配的年龄,要结婚。孔子的父亲60多岁了,颜征在刚16岁,这(年龄)差距太大。但是孔子的父亲是贵族之后,本来应该按照贵族的礼仪,举行贵族的婚聘之礼。因为中国古代西周到东周的阶段都是有规定的。要结婚是贵族的举行贵族的礼,老百姓举行民间的礼。那么孔子的父亲由于跟他的母亲年龄差距太大,只好按照乡村的“乡野”之礼,举行了结婚仪式。“合”不是苟合,而是“合卺”之合。周礼上有个“合卺”,就是指的夫妻结婚,这并不是什么“荒郊野地”,而是指按照民间、乡村、田野的老百姓结婚的仪式来举行的。[/SIZE][/ALIGN][ALIGN=left][SIZE=3]所以夫妻双方“祷于尼山”,“祷于尼山”也是这场结婚仪式的一个部分。但是最近2000年人们对司马迁的记载缺乏理解:有的人是不理解,有些人是故意的。[/SIZE][/ALIGN][ALIGN=left][SIZE=3]这个问题简单讲到这儿。这个要理解成田野的“野”,就是“民间”,不是强制性的。[/SIZE][/ALIGN][ALIGN=left][SIZE=3]    [/SIZE][/ALIGN][ALIGN=left][SIZE=3]    第三个问题,讲中庸之理。“中庸”这个理论、这个道理到底是什么?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也多次讨论过中庸,中庸这个词是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可以和“中、和”结合在一起,同时结合另外一个词“权”,现在我们说权利的权,在中国古代的权是什么呢?就是秦始皇改度量衡那个“权”,就是指“秤砣”,孔子为什么把“和、中、权”联系在一起?就是赋予了非常深厚的哲理,产生了几个层次。[/SIZE][/ALIGN][ALIGN=left][SIZE=3]“中、和”在《左传》有记载“调和五味”,是以烹饪做比喻,就是说在做菜的时候,该加咸的加咸的,该加甜的就加甜的,“百味咸为鲜”。但是现在我们知道谁会加糖,谁会用甜才是高级的厨师。就是把咸味和甜味做一个调和。咸多了不好吃,甜多了也不好吃。儒家认为整个宇宙、世界要讲究平衡协调,阴阳平衡、五行平衡,整体平衡。像我们的身体也要有个平衡。现在的科技说人体应该是弱碱,如果偏酸就长毛病,现在有一种病就叫“酸中毒”,长期吃西餐就容易酸中毒,它缺乏碱性。多喝小米粥,可以调整身体,小米是碱性的食品。世界是这样的,这是一个科学,儒家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伊尹当年就是著名的厨师,厨师做宰相,“善调五味”,他就是平衡性的。[/SIZE][/ALIGN][ALIGN=left][SIZE=3]为什么和“权”相联系,这个道理最容易被大家理解接受的。做一个比喻,“中”与“权”与“变”的关系:假说一个秤杆上面有“权”(秤砣),儒家讲不可以趋向某一个方向,不可以极端,极端就要倾斜。它是在中间摆动平衡,儒家的“中”“权”思想是变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多与少要变化、要摆动,这是思想饱含科学的道理,是非常精辟的思想。[/SIZE][/ALIGN][ALIGN=left][SIZE=3]    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暴政过于残暴,所以汉代会修身养性。秦始皇的强大统一了六国,但是他把残暴当成了社会常态,当成了万事常用的法宝,过于强了,所以18年而亡。汉朝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汉初奉行“黄老之学”,讲究休生养息,“无为而治”,只是“无为而治”也不行,所以汉武帝才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就是一种政治上的调节和平衡,这也是孔子的思想,是一种变通。生活当中有人说,这个人老老实实不说话、不表态,不是指这个,这叫调和主义。孔子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乡愿,德之贼也”“乡愿”是无原则、不表态、嘻嘻哈哈、和事佬。这是孔子非常痛恨的,这种人是“德之贼也”,这些人破坏了孔子倡导的以“中庸和谐”作为思想的政治伦理和哲学。[/SIZE][/ALIGN][ALIGN=left][SIZE=3]所以,我们如果看到《论语》,当看到原文后,孔子不是我们理解的酸儒、腐儒。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那不是一种大丈夫气概么?!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一种非常高昂的志向,哪里是大家所想的呢?甚至《论语》当中有这句话:“以德报怨”怎么样?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怨”是老子,而不是孔子的。《圣经》说的“打你左脸,你把右脸给他”,人不可能做到这样。所以孔子说:“以直报怨”,是以一颗正直的心面对――这正直的心包含了很多内容,它不是随意屈服的。[/SIZE][/ALIGN][ALIGN=left][SIZE=3]孟子为什么号称“得孔子真传”呢?为什么我们后世为什么把孔孟之道并称呢?孟子把孔子精神更提高了一步。大丈夫的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孟子把大丈夫的浩然之气推的非常高。大家都知道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何等的铮铮铁骨啊!这才是真儒!![/SIZE][/ALIGN][ALIGN=left][SIZE=3]到了荀子,为什么把人分成君子儒、小人儒、酸儒、腐儒等等,儒也分为三六九等。五.四等时期是为了政治的需要,批判孔子。在改革开放了三十年后的今天,还有很多人对儒家思想有误解。为什么党中央提出和谐社会?这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各家的,包括“道家”的,佛教,现在都强调“和谐”。“和谐”就是一种平衡,各方面得到一种平衡。[/SIZE][/ALIGN][ALIGN=left][SIZE=3]     2004年我在写《祭孔子文》的时候 ,我们的学者开了几次会,认为光“与时俱进”是不行的,这个词来自于孔子,不是《论语》是在《礼记》,原文是“与时偕进”,是大家一块“进”。所以我在2004年时把“与时偕进”写进去了,当时第一次对社会公布范围非常小,当时只有《济宁日报》刊登了2004年《祭孔子文》,那时候我们的主流媒体还没有报道。当时我们的济宁市长大胆发表了《祭孔子文》,文化节期间,上面的反映都非常好。接着我在北京组织了人大、北大,一大批学者开始讨论“与时俱进”与“与时偕进”有什么不同?写了一组系列的文章。一开始没有反映,过了一段时间在中宣部基本定下来了“和谐社会”。所以和谐社会的集中,我连写了三年,三年全写“和”,我一直谈和谐社会的问题,所以后三年祭孔子文当中通通都有和谐社会。[/SIZE][/ALIGN][ALIGN=left][SIZE=3]所以我认为中庸从哲学上、政治上、伦理上、包括生活当中,如果谁掌握这个中庸和谐的“度”,不要偏激、不要极端,这个度也不是在中间,而是一种平衡调解的摆动的关系。中庸简单就讲到这里。[/SIZE][/ALIGN][ALIGN=left][SIZE=3][/SIZE] [/ALIGN][ALIGN=left][SIZE=3]  第四个问题:克己复礼,复礼之善。对仁爱争议最大的是“礼”和“中”。“礼”是一种秩序、是一种法则。用现代最时髦的话说是一种“游戏规则”,礼是社会各方面法则的总称。其中包括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也包括社会民情风俗。我们说,蜜蜂还有一定的秩序和规则,大家都有分工,蚂蚁都有分工,人类怎么可以没有秩序呢?“礼”是建立一种规则,但是很多人说“礼”,一般年轻一点的说礼仪、礼貌;年龄大的总感觉儒家的礼是不是对人有所限制?我可以说,在中国无数个在批评“礼”的人,是否看过我都表示怀疑。[/SIZE][/ALIGN][ALIGN=left][SIZE=3]举个例子,《周礼》,“一部周礼,半部言商”(我们后边再说“抑商”的问题,孔子从没抑商)。《周礼》的前半部分(君臣的那部分)讲的是社会整体大的框架, “王的家族”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这套秩序大多数给王族制定的,不是给所有老百姓制定的。没有像我们后来想的礼是限制你不能干这个干那个,不是说不能干,而是应该怎么干?设定了一整套规则。过去我们批评封建礼教,那个封建礼教跟孔子的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这些生活的状态(没有关系)。这里甚至谈到怎么炮制腌腊肉,怎么炮制风干鸡,其实记载非常珍贵的,先放什么,后放什么,到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讲的非常细。到了后边大量讲的是工商业,特别是是《考工记》讲的都是车马服饰,你的车的轴距是多少,车做多大多小的,甚至连马鞍子怎么配备,讲的是这些东西。不是我们想象的,当然里面有一些朝中的制度,一些基本原则。“周礼”并不是残害人的,是基本法。[/SIZE][/ALIGN][ALIGN=left][SIZE=3]第二个字“复礼”的“复”字,这个“复”并不是说“回复”(回到过去那种制度),而是实践的意思,“复”字下边的反文是篆字的脚丫子。为什么变成反文?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实践的放手去做”。经过考据“复”是实践的意思,不是“回复”。这是现代汉语简化后把这个字的意思变了,大致可以和履行的“履”一个意思――古代这两个字可以通用。[/SIZE][/ALIGN][ALIGN=left][SIZE=3]    “克己复礼”,是指人们按一定的规则去做,作为领导人要有一定的权利,同时也要履行你应尽的义务。在中国古代的“天子”是上天授命的,但是如果职务做的不好,没有对老百姓尽义务,上天要有所惩罚甚至推翻。所以在君王之上有一个比君王更大的权利和力量,不管是皇帝也好,大臣也好,要克守自己的原则,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礼”对任何一个社会,“礼”可以不同,但是任何一个社会不可以没有,不可以混乱。我认为,“礼”是善德。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礼的目标是构建全社会的和谐,所以它是美德。所以才有“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简单地错误地“和”不行,要用“礼”做调节,做规范 。他说的非常的精辟。所以“礼”是善意的,是非常重要的。[/SIZE][/ALIGN][ALIGN=left][SIZE=3]杨教授:接下来我讲“三纲五常”。“五常”是正常的社会伦理。说的是社会伦理的基本关系,这是任何时代都有的。军臣友谊也可以引申为领导干部和普通员工,朋友等等。这是和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可以联系在一起。[/SIZE][/ALIGN][ALIGN=left][SIZE=3]“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把君臣、父子、夫妻联系在一起,在儒家当中有这样的论述,但“纲”这一个说法没有。但是有“天尊地卑”,这是儒家的述说。是不是说地不好就卑了呢?不是的,天是高的,地是矮的;天是主阳的,是主导的,地是属阴的,“厚德载物”。孔子做易传,过去有人不承认,因为易传(阐述)的东西更多的应该肯定,那些反对者不愿同意。结果,我们陆续在中国考古学上发现十几个版本的《易经》,包括帛书。在安徽发现的《易经》版本和现存的不太一样,是斜的符号,但也是《周易》的体系。《周易》是中国人对宇宙社会人生全方位进行思考的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基本的宇宙框架和宇宙模式。孔子的《易传》是对《易经》作了一个解释,在易学史上伏羲做符号,文王演周易八八六十四卦,孔子做《易传》,后边出来“十翼”,就是从十个角度对《易经》的思想进行阐述。《易经》最初是占卜,在大事的时候要做占卜。孔子做的《易传》现在无可否定,里面最有代表性的话是,讲乾卦的时候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坤卦的时候讲,“地是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现在流行到全中国,到处都在提,但是我又不大同意,舍乾卦,而单摘坤卦,也有错。现在很多人找我提字,我都提“行健厚德”或者“厚德行健”。“天行健”,“健”是要有的,不能舍弃阳卦,仅采阴卦。所以说天尊地卑的意思,卑就不好吗?现在用卑鄙和低贱理解,太过分了。“三纲”,孔子绝没有讲三纲的话,在儒家的著作中找不到,君臣是有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没有谁对谁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不对呢?没有错。君要像君的样子,臣像臣的样子,父要像父的样子,子要像子的样子……恪守名分是没有错的,做你应该做的事情,这又怎么会是错呢?这是责任和权利的问题。孔子只说了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绝对没有说后边的话(下文)。[/SIZE][/ALIGN][ALIGN=left][SIZE=3]现在最新的考古学实证,是湖北荆门郭店楚简 新出的竹简,在郭店竹简当中有一篇叫《子思问》,子思的弟子问他:什么叫忠?子思的回答是:“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不断地给君王找毛病,提出他的错误的人才叫忠臣。各位朋友,有错吗?没有错。这才是儒家的“忠”的观念,这才是儒家的君臣观。这个君臣观在当代依然有重大意义。光会拍马屁,这怎么叫忠臣呢?这叫“奸臣误国”!要批评和建议,指出他的错误,帮助他改正,这才叫忠臣。所以我们现在更的忠臣和儒家的忠臣完全不是一回事啊![/SIZE][/ALIGN][ALIGN=left][SIZE=3]从孔子放大到孟子。孟子说的更精彩,孟子说:“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做君王的如果对下边的人不好,大家可以把他当敌人,甚至可以推翻这个君王,这才是儒家的真本色。儒家不是只为帝王服务的,不是为封建专制主义服务的,儒家是反对君主专制主义的!儒家是倡导原始民主制度的。孟子讲的小故事:别人问,纣王被杀你怎么看?孟子说“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诛”:正义对邪恶,才叫“诛”;以下犯上叫“弑”)杀掉纣王是应该的。我听说,把纣王“诛杀”了,而没听说有人“弑君”。儒家的精神非常有现代意义,是原始的民主制度。他有著名的一句话:“民贵,社稷次之,君轻”,他把君放在最后,民是最贵的。这在两千多年前,是世界上所没有的。[/SIZE][/ALIGN][ALIGN=left][SIZE=3]“三纲五常”这个词是哪儿来的?这个是法家的。因为只有法家倡导君王独裁,专制主义,一人独裁。法家在当时最初时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到秦始皇阶段走上了极端,只相信自己一个人。我看到法家的书感到毛骨悚然,它告诉你:身边的任何人不可相信。如果你相信你的老婆、你的妃子,别人就会去做她们的工作,所以她们不值得相信;如果你相信你的儿子,别人就会收买你的儿子,所以他更不能相信。你谁都不能信,信的人只有你一个!如此惊人!它(法家理论)告诉你:为了权利,为了保住权利,你得放掉所有感情。“情者,君王之大害也。”这人成什么了?不锈钢的了!它已经走向极端。这个思想完全是法家的,商鞅、韩非、李斯,是逐渐的一个发展的过程,越发展越过分,越发展越极端。为了自己的权利,可以把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统统杀掉。这就是它倡导的,这也造成后来中国历史上宫廷当中不断上演的一幕又一幕的悲剧。[/SIZE][/ALIGN][ALIGN=left][SIZE=3]这与儒家有何关?为什么要栽在儒家身上呢?倡导者是韩非,定型者是汉末,东汉白虎观(经学)会议和石渠阁会议。在汉末召开的两次会议,就把这个事情定型了。有人为什么它放在儒家的头上呢?觉得封建帝王尊崇儒家。汉武帝的孙子汉宣帝看出了问题,说:怎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呢?我看好像不是儒术呀。原文是:“汉家乃王霸杂用,奈何独用儒术”?(我查到的原文:“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他爷爷(汉武帝)就告诉他:“内法而外儒也”。[/SIZE][/ALIGN][ALIGN=left][SIZE=3]表面上是儒家,骨子里是法家。汉武帝说得非常精彩:“外儒而内法”,为什么要“外儒”呢?因为老百姓爱听,文人雅士爱听,他为了巩固他的权利,他骨子里还是要用法家。[/SIZE][/ALIGN][ALIGN=left][SIZE=3]我记得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曾经说过:统治阶级通常有两手职能,一手是刽子手的职能,一手是牧师的职能。他们把《圣经》放在前面,他们把屠刀放在身后。我请问诸位,我们是批判《圣经》呢,还是批判屠刀呢?我们的批判应该是屠刀。有人把“三纲五常”当成是孔子的,实际上它不是。它穿着儒家的外衣来掩饰他的杀机,但是这个做法对整个中国历史贻害千年。所以他做出一个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个“纲”还具有“纲领”和“主要”的意思。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特别是到了明朝,朱元璋把法家的这套理论推广到极致——火烧庆功楼,把所有的功臣全部诛杀。然后他开始启用“特务”――东、西厂、“锦衣卫”这种“特务”式的“公安局”,“全活儿”。如果大家想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话,秦始皇的暴政还不明显,大家就看朱元璋,中央政权下设“六部”――礼、兵、吏、户、刑、工,奠定了中国政治的基本格局,而且他无所不用其极,朱元璋是非常聪明的人。到曲阜、孔府一进大门有一个碑――朱元璋对话碑很有意思。朱元璋夺取政权刚上台,就把孔家孔圣人的后代找到南京去了,说:怎么我请你好几次了你不来?你是不是认为我(坐江山)坐不了多长时间?孔克坚一听也很害怕得直哆嗦,说:不是这个意思。朱元璋接着说(那时候他说的话都和老百姓一样):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 对曰:臣五十三岁也。         朱元璋说:你祖上留下了“三纲五常”的好法术……(就是朱元璋的时代把“三纲五常”定下来),你在家好好教你子孙念书。这是他刚上台的时候,说的全是白话文。你再看他上台三年以后的批文奏章圣旨,半文言文太精彩了,文采飞扬,很有水平。别看他没念过多少书,他学得特别快。朱元璋把中国上古封建主义的这一套全学会了,运用的非常好。所以“三纲”确实对中国是一大害,把儒家的民族传统彻底夭折。当地人熟悉曲阜,最典型的钱唐,朱元璋一看孟子的言论:“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他拍案大怒,说:明天把孟子赶出去,不能(继续)搁在孔庙里头。朝中的三品大人钱唐上朝来,抬口棺材,光着膀子,说:我今天就是来找死的,告诉你,孟子不能从孔庙赶出去。朱元璋说:我已经颁布圣旨了,你不知道吗?!谁再谏我就杀。钱唐老先生胸脯一拍:“臣为孟子死,虽死犹荣”!你看看铮铮铁骨,这才是儒家的真精神。朱元璋一看下不来台,叫旁人用箭射了,射偏一些,射到(钱唐的)膀子上抬下去了。朱元璋纳闷,为什么这大臣宁愿死也要保卫孟子呢?(朱元璋)这人聪明,回去拿孟子的书读,读了之后掩卷一想,噢,这个东西(孟子的理论)他们愿意听。第二天他亲自去看望钱唐,调理箭伤,表示抚慰。他说,我想明白了,你是对的。这孟子是“民之率也”,老百姓喜欢这东西(孟子理论),所以我们得留着。但是骨子里还是照常做事。所以三纲五常从明朝一直到清朝600多年时间(加上清朝),使我们的前辈、“五.四”青年这些先驱们一提封建和孔子一脑门气,赶快打倒。当然这是社会变革的需要。[/SIZE][/ALIGN][ALIGN=left][SIZE=3]   下面讲抑商。孔子有个罪名叫“抑商”,其实这与孔子没关系。中国的古代社会光发展农业,孔子是农业经济的产物,不发展商业。首先这一个点是不正确的,中国古代也不是没有商业,商业也是非常发达。我们简单的认为我们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者叫小农经济的说法,如果评价去欧洲是正确的,可以的。欧洲当年是庄园经济,一个一个的小城邦、一个一个的小城堡,它是封闭的,是自给自足的。当然沿海(地中海)的贸易是另外一回事。在整个欧洲本土是自然经济。但由于中国的地盘大,我们的回旋余地大,960多万平方公里(当年不只960万平方公里),在明朝时,我们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货物交换非常频繁,超过了我们今人的想象。举例说明,比如说商朝:在安阳殷墟小屯都发现了大量的海南岛的物品,南海的物品,那是实物――玳瑁做的饰品。我们对中国文化不是估价过高而是估价过低,我们低估了我们的祖先。那些海贝,大量都是南海来的。最初是供给王族的,但是它也有货币也有交换,虽然那不是纸币。一开始是以物易物,然后以货币交换。世界上第一枚货币――“交子”,我们上大学的时候说是“世界第一枚货币――‘交子’,在宋朝出现”。最近研究的“交子”时我们发现,它并不是纸币而是“银票”,是金融交易证券(支票),比纸币还早。(纸币是什么?纸币是货币符号,是多少钱买多少钱东西。)银票的一张可买半个城。为什么叫“交子”,是交换的意思。四大冶铁――临淄,直到今天,四大冶铁的彰丘还在做铁锅、做铸铁,它依然还是铸铁中心哪!还有邯郸、泰山。我最近到中国两大冶铜的地方去看过了,湖北铜绿山和现在的安徽铜陵。我们的祖先早在刚刚进入阶级社会时――夏朝,就开始冶铜。所以铜的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准,原始社会和经济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铜的出现。中国古代人总结的,凡是在山上有那种植物的(他们给这种植物起名叫“铜枣花”),那下面一定有铜(矿)。他们那时候也是用那种坑道,用枕木往前铺,挖铜。那时我们的经济是一样的发达,也是一样交换的。毛泽东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明朝以后,我国也就是资本主义萌芽。实际上,我怀疑这个萌芽的说法:战国、北宋、明朝一个阶段是商品经济发展最发达的阶段,由于少数民族、外族人的入侵,打断了正常发展的进程。[/SIZE][/ALIGN][ALIGN=left][SIZE=3]    回到我们的主题――孔子,为什么说孔子重农抑商?主张重农易商的是法家,儒家是反对的,孔子主张把各国收税的税官撤掉,孔子的思想是“通关减税”。在孔子老年回来曲阜的时候,聘他做“国老”的这一阶段,他的弟子冉求替鲁国做“财政部长”,“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冉求要增加税收的时候,孔子非常生气,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就是说:这个家伙光知道为统治阶级敛财,他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其它人可以鸣鼓而攻之。他已经愤怒到这种程度,怎么还能说是孔子反对商品经济、反对正常贸易呢?!孔子到处呼吁,减低税收,撤几个关,降低点关税,撤几个关卡,经济才能流通,这样老百姓才能富裕。由于“内法而外儒”,现在的人都把这些错误的观点都扣在孔子身上、儒家身上是错误的。孔子地下有知,他得老泪纵横。[/SIZE][/ALIGN][ALIGN=left][SIZE=3]    下面讲“轻斥之污”。指孔子轻视自然科学,排斥技艺。这和我前面说的联系在一起,依然不是儒家的观点,是法家的。法家认为,人第一不能搞商品经济,搞贸易,人类有钱就不好管理了。第二,不能搞科学这种技巧的东西,包括工具,这样人的心变得奸诈了,心眼儿太多了。我们说孔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我刚才讲过是一种社会制度,它与“乐”是相联系的;中国有非常发达的“礼乐制度”。外国人称中国人文化的特点就是“礼乐文化”。那时乐器的制作,就是到现在,我们都仿制不出来。编钟、编罄,我们现在还仿制不出来呀,那个东西要经过计算的。在音乐上叫“律吕”,音乐是与数学相关系的。“射”是射箭,是当时必备的技能,而且也可以锻炼身体。射箭那种张力,结合了体育、道德。“御”就是驾车,现在是开小车,古代的战争中有“车战”,驾战车的两匹马,迎面跑过来,(车上的人)对刺,刺不中就算了。当时是中间一个驾车的,左右各站着一个人,一个是射箭的,一个手拿长矛,刺不着、射不中,再把车绕回来,再跑一次,再刺。“回合”就是从这儿来的。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官或者是作为一个贵族,“射”、“御”都是必备的技能。“书”不是书法,指的是上古保存的文献,不光要理解还要掌握了解上古一路传承下来文献的基础。最后的“数”为什么放后面,其实这是最难的,这是数学,是“算筹”。包括占卜、周易,还有对音乐的计算、对天文立法的计算,孔子为什么没说天文立法?实际上天文立法是放在“数”里。现在的阴历叫“夏历”,不是夏天,是夏商周的“夏”。夏朝时,中国的立法就出现了,尧时中国设置了四个天文台,其中一个就在山东文登的昆俞山,还有阳谷,我已经实地考查过了。因为那个山是靠近东海。中国最伟大的四大发明应该是:天文立法、数学和中医药,这才是关系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的最大的有关国计民生的工作,而且出现的最早,在上古时代就已出现了。“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才是四大发明。现代说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是针对西方人的,对他们海上争夺霸权,对于基督教的传说和海外驰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实际我们更早的天文立法、数学和中医药才应该是最伟大的四大发明。我现在说的天文立法、数学和中医药都与儒家有关。“中医”又叫“儒医”,“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儒学和中医药是一个理论,都是建立在以周易、易经为理论基础的,结合阴阳五行的一种文化,这是一个科学体系。西医是科学,中医也是科学;西方的科学是科学,中国的科学就不是科学了吗?但中国的“数”已经几乎断了,现在还有几个人会九章算术之类的?!还有人争论中医的纯粹之争,1923-1931年时,国民政府在南京发展了长达10多年的中医存废斗争,那个时候是盲目的崇洋媚外,只要是外国的就是好的,中国的这些(中医中药)就是废品。都是学西方的,穿着白大褂,锃亮的手术刀,这是科学;咱们的中医药,抓一把草儿(治病),这怎么行呢?(那时候)我们就是盲目地在学习,我们对孔子的态度和对中医的态度是联系在一起的。[/SIZE][/ALIGN][ALIGN=left][SIZE=3]    我先举一个例子:前两天河南安阳考察,结果拉肚子。当时地级市的市长请我吃饭,吃海鱼,很大的一条鱼切下来的一段儿。那位市长吃了很多的“红烧鱼”,我想我也尝尝吧,就吃了一筷子。吃完后2小时,乘坐动车组回北京,上车两小时后浑身哆嗦发热,回到北京赶快吃药,感冒药吃了很多,没好,发现是食物中毒,又吃了很多药还没好。第二天家里人送我去医院,医生说要洗胃、灌水,我突然想起中医书上记载的药方:将石榴的皮剥下来给我烧成水,两碗水熬成了一碗,喝下后从此没事儿了![/SIZE][/ALIGN][ALIGN=left][SIZE=3]    西洋科学是科学,我们东方科学难道不是科学吗?!中医非常的简单。今年4月,春季北京流感。我儿子感冒发烧,全班的人流感,我出差回来他在发烧。我想起了一个中医药方“三根汤”,这是中国张仲景现成的方子,拿了就好用,大人小孩都可用。“三根汤”:板蓝根、芦根、茅根,再配三种中药:银花、连翘、石膏。熬了一碗喂下去,早上(又喂他)一碗,中午再熬一碗给他送到学校,一共喝了一服半,晚上就退烧了。再一服药下去,全好了!西医就得打吊针,一打就得七天左右。[/SIZE][/ALIGN][ALIGN=left][SIZE=3]    以后大家注意以后检查身体时增加一个指标:“血管韧度”。现在有种病是“脑出血”,就是脑中的血管渗血、渗液,一压迫(神经),就这样(用身体语言展示,中风的表现)。回过头来谁说中医不是科学可以试试看。1923年,蒋介石支持中医,汪精卫反对中医,两个人斗争。恰好汪精卫的丈母娘拉肚子,弄了无数的西药片,就是不好使,继续拉,拉了7天。实在不行,找了孔家的骄傲――孔国华(20年代中国十大名医之一),去后搭脉,抓了10副药,写了药方,10分钟夹包走了,10副药保管好。解释说:两服药吃下去就不拉肚子了,五服药之后就肚子不疼,八服药就全好了,(再两服药巩固)。果然十服药之后全好了。[/SIZE][/ALIGN][ALIGN=left][SIZE=3]    儒家把当时所能接触的所有自然科学、科学技术全部整合在一起,不仅是学习、研究、推广。讲一个小故事:孔子和子贡出去看浇地,子贡说应该用汲镐,就是“压力泵”。谁说孔子反对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呢?子贡总结得很好:人浇其田,日浇十席;汲镐浇田,日浇十亩。儒家积极推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孔子到老子那里去,“座右铭”,右座之倾,古代最早的座右铭是“谦受益,满招损”。孔子说对这些所有的东西都积极的推广和学习。有人说孔子轻实践,近代没有发扬出西洋的实践科学技术,那是另一码事,这个责任不能在孔子来负,如果要负的话也应该由封建专制主义集权政府来负。[/SIZE][/ALIGN][ALIGN=left][SIZE=3]由于时间关系,我把“束脩”和“科举制”说在一块儿。“束脩”,以郭沫渃为代表,解释成为“十条干牛肉”。周礼中有记载,什么叫“脩”,是把维修的“修”下面三撇换成“月”字,“月”的本意是肉的意思。十把为一束(干牛肉的制作方法在《周礼》中有记载)。在当时,十条干牛肉也是不小的(一笔支出)。有人说,穷人的孩子上不起学,所以“有教无类”是骗人的。这是一种误解。“脩”是“肉”不错,但是单单把这句话解错了。简单说,原文:“[/SIZE][URL=http://blog.myspace.cn/1304296722/archive/2008/01/05/400199663.aspx][COLOR=#0000ff]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COLOR][/URL][SIZE=3]”。意思是“不能少于‘十条干牛肉’?”这有点解释不通。我解释:“束脩”是束发之礼。贵族到了年十六(十六岁),普通人到了年十八,要行“束礼”――“成年礼”,表示成年(男女一样),“以上”是这个年龄以上,而不是指“财物”。这篇文章的核心证据是一个古文,我看到的这条资料几乎是前辈们没看过的或没注意的。《左传》中说,凡送见面礼时,男子行见面礼时用“大者玉帛,小者禽鸟”,孔子见老子的时候,与事实和文献记载完全相符,当时拿的是一只大雁。女子见面礼“不过枣、栗、榛、脩”。译成白话就是:男人的见面礼,高级的是玉和帛,普通的是大雁或者鸟;女人的见面礼用枣儿、栗子、榛子、干肉,全是吃的东西。孔子收的“束脩”如果是十条干牛肉的话,孔子不就违反周礼的规定吗?除非是全招女弟子,现在的所有文献还没看到孔子有女弟子,所以说“束脩”是“十条干牛肉”是不大可能的。  [/SIZE][/ALIGN][ALIGN=left][SIZE=3]有人关心孔子的生活来源,他靠什么生活。我专门写文章讨论这些议题,可以肯定一点,孔子绝对不是靠“收干牛肉”来生活的,也不是靠弟子,比如有钱的子贡等人。简单告诉大家,他(孔子)有三种经济来源。第一,他有“顾问咨询费”。古书上有记载,景公欲以尼溪田封孔子。他在齐国有封地,他上哪儿去都有他的封地。为什么说“晏子阻封”呢?晏子不让(景公)给他(孔子)封地,是因为晏婴和他政见不和。他(孔子)周游列国,这十几个国家都给他封地,封地产出的东西都要上交给他一部分。按照阶级斗争的说法,他(孔子)就是个“大地主”了。[/SIZE][/ALIGN][ALIGN=left][SIZE=3]    第二,他有“四百金”。就是除了给地之外,还给钱――另外包“红包”,给的“顾问咨询费”。大家如果仔细看《论语》,还有一段,叫“子华使齐”: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华,冉求为其母请粟。子华要出国去办事,财务总管就请示说:老师呀,是不是给他些粮食补贴。子曰:与其釜。孔子说,给他一百斤吧。子华说太少了,再给点吧。“请益。曰:‘与之庾。’”孔子说:那就再给他四十斤。实际上那时(孔子)不仅有经济来源,不仅自己可以生活,还可以给弟子,还有管着他们的家庭生活和补贴。所以请大家放心,孔子饿不着。[/SIZE][/ALIGN][ALIGN=left][SIZE=3]    再说说“科举制”。“科举之举,举者由下而上也”;我们现在说“选拔”,“拔”者,由上而下也。人才呈现的程序是两种。古代是贵族世袭。这并不是孔子确定的制度,孔子确定的基本思路,是几百年后的隋唐以后才正式确定的制度,到隋文帝的时候确定的。我们的科举制是进步的,“朝为放牛郎,暮登天子堂”,给所有社会的全体人员提供从政发展的渠道,而且是平等的。靠的是考试,是水平。就象现在干部考试、公务员考试类似,“一推双考”。所以科举制不仅在中国有功,在全世界都有功,全世界高度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只有我们在清朝废除科举制,是因为我们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废除没有错,当时搞也没有错。900多年在中国,功大于过,科举制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是孔子倡导(思路)的一个延续――当然,不是他直接制定的。[/SIZE][/ALIGN][ALIGN=left][SIZE=3]    再简单地说最后一个问题:“打倒孔家店”。现在无数的人提“‘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我很好奇,“打倒孔家店”这个说法是谁提的?我遍翻1919年前后的文章,一个也没看见!当时的文章,没有人说“打倒孔家店”!“倡导白话文运动”、“新文学运动”等等这些相关内容,没有说“打倒孔家店”,说的是“打倒吃人旧礼教”。我在1924年的一本书中找到的,四川有一个人叫吴虞,他写了一本书,找人给他做《序》,做《序》的这位先生吹捧吴虞,说“吴虞先生是我们四川‘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这是“只手”,只有他一个;其它的人没说这个的)这是事过之后某些人的总结,而不是当时就有人提出的说法。头脑清醒者,也没有人直接“打孔子”。陈独秀说的非常清楚:我们今天批判封建礼教不是要打倒孔子。是说打倒封建帝制和封建礼教,而不是打倒孔子本身。就连鲁迅在一些阶段是说了一些反孔的话,但在另外一些地方还是高树儒家。在“五·四”运动时期郭沫若写的文章,说:孔子思想像一个立体的球,从四面八方放射光芒。实际(“五.四运动”)大多数针对的是封建礼教,针对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后来被人以讹传讹地引用,好像成为了事实,真实情况并非如此。所以我们今天既不需要打倒孔子,也不需要把他完全神话,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应该是一位政治家,他留下的思想不仅“从四面八方的放射光芒”,而且他的光芒不仅放射到今天还要放射到未来。我曾经说过,孔子思想是使中国人,使我们人类远离动物性,增加人性,所以就有永久的价值。只要世界上有人,人就有动物性的欲望,人既有人性,也有动物性,对财富的欲望,对美色的欲望,但是要适当克制,适当限制。这种欲望只要有人类就有,只要有欲望就需要有孔子思想。[/SIZE][/ALIGN][ALIGN=left][SIZE=3][/SIZE] [/ALIGN][ALIGN=left][SIZE=3][/SIZE] [/ALIGN][ALIGN=left][SIZE=3]出处:[URL=http://www.gkongzi.com/jiaotong.asp?id=335]http://www.gkongzi.com/jiaotong.asp?id=335[/URL][/SIZE][/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SIZE=3][/SIZE] [/ALIGN]
    [url=http://weibo.com/1274271244?s=6uyXnP][img]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274271244/391485d6/1.png[/img][/url]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财富2
      • 积分710
      • 经验16125
      • 文章694
      • 注册2006-10-26
      写得蛮好的,关键是怎么样才能让有反对意见的人看得下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1094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