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27
    • 经验6426
    • 文章280
    • 注册2006-04-27
    【转贴】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对文化不必过多的政治解读
    [URL=http://theory.people.com.cn/GB/13949266.html]http://theory.people.com.cn/GB/13949266.html[/URL]
    ——山东·青岛——
      鲁城户·日照支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22
      • 经验4060
      • 文章209
      • 注册2007-02-03
      [P][COLOR=#ff0000]对文化进行过多的政治解读,是近代中国的不幸历史给我们造成的一种不平常心态使然[/COLOR][/P][P]  最近,国家博物馆在其北侧广场上竖立了一尊孔子铜像,此事引起国内舆论的关注,有媒体称之为“释出重要信号”、“意义非凡”云云。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在国家博物馆竖一尊铜像,这本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但大家似乎非要从一个文化现象谈出政治不可。[/P][P]  对文化进行过多的政治解读,是近代中国的不幸历史给我们造成的一种不平常心态使然。此前千百年来,人们对待文化的心态要平和得多。丝绸之路、西瓜番薯、玄奘取经、鉴真东渡,中外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孔夫子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概括出了全世界都通用的伦理准则;《三字经》头两句话就把文化的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说清楚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可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此后的历史,使得文化与征服、挨打、屈辱扯上了关系。亡国灭种的危机感,民族、社会何去何从的焦虑,赋予了文化太沉重的负担,于是文化变成了救国的实力、批判的对象、斗争的武器、振兴的标志……“逝者如斯”的孔老夫子便不得消停了。[/P][P]  喧嚣的年代过后,国人心态渐趋平常,文化才开始被当作文化来看待。然而新旧今昔之间,一个字眼越来越多地挂在人们的嘴边,曰:纠结。当孔子恢复了其应有的“圣贤”地位,中国近代思想觉醒的历程又该如何评价?当神州大地日益融入全球化,地球村村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西学”与“中体”之争还有多少意义?如果任何单一文明都不可能成为“普世文明”,那么“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否永远只是梦想?国人在诸如此类的讨论中,似乎总也理不出头绪。[/P][P]  此时借鉴别人的实例,会有所帮助。从儒学文化圈现代化转型比较成功的地方,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完全可以被当作宝贵财富加以珍惜、保存。“全盘西化”亦非包藏祸心的洪水猛兽,到头来唐服、筷子、方块字;仁、义、礼、智、信一样没有失去,证明“全盘”如何如何之言不过夸张而已,哪有这种可能?何必那么在乎!而社会文明进步却不可阻挡,“君君臣臣”注定只会成为历史文化符号,再不会体现权力与服从;“父父子子”关系也自然调整,想不调整也做不到,因为时代变了,时代比人强。这些都说明,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江后浪推前浪、涓流汇海共融通的历史过程,用“谁胜谁负”的斗争哲学解释不了,用“仁者爱人”、“和为贵”则可以走遍天下,只要我们自己“心底无私”不纠结,世界文明大道便是浩浩荡荡的坦途。[/P][P]  再回头说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政治本来是文化一部分,可是在经历过“文革”的一代人头脑中,政治要统帅文化的观念根深蒂固。按照当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政治要解决的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你死我活”问题,没有什么能够比生死问题更重要,所以政治便可统帅一切、冲击一切,文化当然也包括在内,以至唱歌跳舞这种再普通不过的大众文化活动,也要加上别样的意义和目的,最后弄得原本斑斓的文化变成了一种色彩、一个调门,谓之“文化大革命”。其实老百姓对“万花纷谢一时稀”的局面非常不满,斥之“革文化的命”。如果我们今天还用这样的观点看待国家博物馆竖立孔子像,尽可以做出种种文章。但我相信,时至今日,文化就是文化,绝没有那么复杂了。[/P][P]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P]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625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