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积分1943
    • 经验42601
    • 文章1683
    • 注册2004-10-27
    [转帖]孔子故里志(序)
    孔子故里志(序)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是中国古代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对这样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及儒家思想,很有必要客观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加以记述、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给予继承和发扬。
        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山东省志·孔子故里志》的编纂出版,正是山东省广大方志工作者、学术研究人员依照这一精神,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做出的努力,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
        《山东省志·孔子故里志》经参编人员的辛勤工作,历时十余年方告完成。它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严谨科学的态度,翔实的资料,揭示了孔子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为我们认识、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系统、可靠的资料。同时,志书也历史地再现了孔子故里两千余年来的沧桑变迁,客观地介绍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山东人民保护孔子故里、建设孔子故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山东省志·孔子故里志》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主持编纂的第一部专门介绍孔子及孔子故里的志书,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孔子属于山东,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愿《山东省志·孔子故里志》能为世界上更多的朋友们了解孔子,了解孔子故里,了解中华民族及其传统文化,发挥愈久弥显的作用。
                                        一九九四年七月
     
    [imga]../images/upload/2006/03/10/164421.gif[/imga]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积分1943
      • 经验42601
      • 文章1683
      • 注册2004-10-27
      山东省志·孔子故里志编纂委员会名单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名誉主任    姜春云
          顾问        王众音  张敬焘  马连礼
          主任        赵志浩
          第一副主任  吴爱英
          副主任      王科三  王克玉  陈光林  刘忠泉  王启信
                      张守富
          委员        林书香  韩永录  张龙  曹道泉  柏继民
                      杨传升  吕可英  于占德  易炳炎  刘学德
                      石洪印  赵锦良  于永旭  徐力  宋存胜
                      陈建坤  刘金江  周文昌  刘仁象  史学通
          《山东省志》总纂组
          顾问      席星加  李化诚
          总纂      张守富  史学通  孙其海  黄子良
          副总纂    袁伯渠  王福航  王文恒  王复兴
          编纂      张起  张连三  林秀玲  周春艳  夏照林
          《山东省志·孔子故里志》
          总纂    张守富  史学通
          副总纂  王福航
          编纂    周春艳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81年)
          主任    王众音
          副主任  张子明  于克颖  许剑波  辛玮  狄井芗
                  方正    刘汉彬  刘长明  张家骅  陈芳彬
                  宋英  谭天  崔介  靳星五  王仲荦
          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马光华  马耕农  尹涛  王炳琴  王希坚
          王华民  王力生  王力翔  王伯群  王学强
          田勤耕  孙笑生  孙书义  刘翔鸥  刘献林
          刘元勋  刘兰英  刘本奎  毕健  安作璋
          李恒奎  李汉英  李青田  李士钊  陈锡德
          谷前  苏克强  张全景  张逊三  张晓枫
          张云昌  赵宏弼  赵俊堂  杨再文  杨维屏
          周坚夫  周子明  所梦九  单程  金宝珍
          金松源  柳青  侯连三  席星加  柴诚
          徐刚  秦永文  高金兰  梅枫  鲁萍
          鲁在   董海山  路遥
          顾问  杨希文  郑鹤声  张维华  廉立之  冯毅之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84年)
          主任    王众音
          副主任  张敬焘  张子明  于克颖  刘守璞  刘汉彬
                  席星加
          委员    周文彬  李富章  韩福元  尤芳湖  张家骅
                  刘雨温  高维真  肖洪  陈芳彬  齐松涛
                  季星如  程湘清  石洪印  史学通  黄子良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1988年)
          名誉主任    王众音
          顾问        张敬焘
          主任        赵志浩
          第一副主任  宋法棠
          副主任      马连礼  于克颖  张子明  刘守璞
                      王修智  李化诚  席星加  张守富
          委员        周文彬  刘守杰  王科三  韩福元
                      丁学超  易元秋  赵锦良  郭长才
                      周文昌  杨传升  王永清  季星如
                      刘志厚  刘雨温  吕可英  于占德
                      石洪印  王焕清  史学通  黄子良
                      孙其海
          《山东省志·孔子故里志》编纂委员会
          名誉主任    王修智  王仁元
          主任        陈步堂  王润廷
          副主任      徐宝庆  李怀君  郝进  许传俊
                      相其源  苏庆恭
          委员        李启谦  骆承烈  王式伦  黄立振
                      宫衍兴  邵伟  赵元山  孔祥林
                      管象敏  孔繁银
          主审        王修智  王仁元
          副主审      陈步堂  王润廷  许传俊  相其源
          主编        苏庆恭
          副主编      李启谦  孔祥林  管象敏  邵伟
          编辑        骆承烈  王式伦  黄立振  孔繁银
                      丁晨  赵吉群
                      摄影、编辑项春生
          特邀编纂    刘振东  汤国梁  宁廷亮
          《山东省志·孔子故里志》编纂委员会(1983年)
          主任      张正仪
          副主任    曹明安  王力生  赵紫生
                    秦裕文
          委员      程汉邦  翟盛奎  魏振生
                    宫衍兴  相其源
          办公室
          主任      李启谦
          副主任    孔祥林
          顾问      孔德懋
          特邀编纂  柯兰
          《山东省志·孔子故里志》编纂委员会(1986年)
          主任    路步炎
          副主任  程汉邦  杨复浚  崔波
                  相其源  苏庆恭
          委员    李启谦  孔祥林  骆承烈
                  郭克煜  翟盛奎  管象敏
                  黄立振  王式伦
          编辑室
          主编    苏庆恭
          副主编  李启谦  孔祥林
          《山东省志·孔子故里志》编纂委员会(1991年)
          主任    唐伦伟
          副主任  徐宝庆  杨复浚  房立泉
                  相其源  张子恒  苏庆恭
          委员    李启谦  骆承烈  王式伦
                  黄立振  杨兆席  孔祥林
                  管象敏  孔繁银
          编辑室
          主编    苏庆恭
          副主编  李启谦  孔祥林  管象敏
      [imga]../images/upload/2006/03/10/164421.gif[/imga]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积分1943
        • 经验42601
        • 文章1683
        • 注册2004-10-27
        编纂说明
            一、《山东省志·孔子故里志》(以下简称《孔子故里志》),由济宁市史志办公室、济宁市文物局、曲阜师范大学、曲阜市文物管理局共同承编,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总纂。
            二、《孔子故里志》力求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科学地记述孔子以及与孔子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首列《概述》、《大事记》,综述历史,纲领全志。设《孔子》、《孔氏宗族》、《孔氏教育及著述》、《孔庙》、《孔林》、《孔府》、《文物管理》、《孔子研究》和《故里建设》,共9篇37章,分别记述孔子生平及思想、孔子弟子、孔子后裔、故里文化遗存、国内外孔子研究概况及故里建设,以供读者了解孔子,了解孔子故里的历史文化面貌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现实状况。卷末设《附录》,辑录有关重要文献资料及艺文,佐证史实,丰富蕴含。
            三、《孔子故里志》按照编纂《山东省志》的统一要求,采用志、记、传、述、图、表、录诸体,以志体为主,图、表或置卷首,或随文插入有关篇章。
            为保持事物的完整,《孔庙》、《孔林》、《孔府》单独立篇,所属文物随篇记述,不再析出专列。
            四、《孔子故里志》上限起于孔子诞生,即公元前551年;下限因事而异,《大事记》、《文物管理》、《孔子研究》和《故里建设》止于1992年,其余诸篇,有的止于1992年以前,有的记至1948年前。
            五、《孔子故里志》所述事项以故里现境域为基本范围。与孔子有关的文物的收录,仅限于故里。为完整反映事物的发展脉络及其演变,间有越境域而述的情况。
            六、依据“生不立传”的原则,《孔子故里志》只收录历史人物,根据人物的生平情况与资料状况,或作传略,或列简表。
            七、入志资料,凡涉及历史地名、人名、职官、计量单位,均据历史资料实录。民国以前用历史纪年,括注公元年份,月、日依照史载旧历;民国元年以后,年月日均用公元纪年。
            八、入志资料,收集自文献、实物及调查研究资料。文献资料主要采自《论语》、《孟子》、《史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梁传》、《孔氏祖庭广记》、《阙里文献考》、《阙里志》、《阙里(新)志》、《孔府档案》、乾隆和民国时期纂修的《曲阜县志》,以及其他有关史籍;参考了新中国成立后曲阜的档案资料,国内外学术界出版的有关著作,汇集的有关资料及报刊资料。凡记载不一,或有不同见解的,斟酌取其一说入志。为节省篇幅,文中所用资料除必要注明者外,不再一一注明出处。
        [imga]../images/upload/2006/03/10/164421.gif[/imga]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积分1943
          • 经验42601
          • 文章1683
          • 注册2004-10-27
          目录
          概述(1)
          大事记(13)
            第一篇  孔子
              第一章  生平活动(74)
                  第一节  志于学(74)
                  第二节  创办私学(76)
                  第三节  仕鲁(77)
                  第四节  周游列国(79)
                  第五节  整理文献(82)
              第二章  思想学说(86)
                  第一节  “礼”(86)
                  第二节  “  仁”(88)
                  第三节  “中庸”(90)
                  第四节  “教”与“学”(92)
              第三章  帝王尊崇(95)
                  第一节  褒封加谥(95)
                  第二节  幸鲁亲祭(96)
              第四章  弟子传略(99)
                  第一节  弟子小传(99)
                  第二节  弟子简表(109)
              第五章  文化遗存(140)
                  第一节  孔子遗存(140)
                  第二节  弟子遗存(147)
            第二篇  孔氏宗族
              第一章  后裔繁衍(164)
                  第一节  故里后裔(164)
                  第二节  外徙后裔(170)
              第二章  宗族管理(173)
                  第一节  管理机构(173)
                  第二节  族务管理(174)
              第三章  族谱(178)
                  第一节  重点谱牒(178)
                  第二节  孔氏支谱(181)
              第四章  孔氏名人(183)
                  第一节  嫡裔名人(183)
                  第二节  庶裔名人(196)
            第三篇  孔氏教育及著述
              第一章  孔氏教育(232)
                  第一节  家学、庙学(232)
                  第二节  四氏学(233)
                  第三节  四氏师范学堂(241)
                  第四节  明德中学(243)
              第二章  孔氏著述(247)
            第四篇  孔庙
              第一章  建制沿革(290)
                  第一节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290)
                  第二节  隋唐时期(291)
                  第三节  宋金元时期(293)
                  第四节  明清及民国时期(298)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305)
              第二章  建筑(307)
                  第一节  前部建筑(307)
                  第二节  中路建筑(319)
                  第三节  东路建筑(329)
                  第四节  西路建筑(332)
                  第五节  其他建筑(335)
              第三章  石刻(338)
                  第一节  碑刻(338)
                  第二节  画像刻石(357)
                  第三节  玉虹楼法帖刻石(365)
                  第四节  石雕(367)
              第四章  奉祀(369)
                  第一节  大成殿奉祀(369)
                  第二节  两庑奉祀(372)
                  第三节  崇圣祠奉祀(376)
                  第四节  其他奉祀(378)
              第五章  祀典(380)
                  第一节  祭礼(380)
                  第二节  祭仪(383)
                  第三节  礼器(391)
                  第四节  乐器(392)
            第五篇  孔林
              第一章  墓葬(404)
                  第一节  孔子及其后三代墓(405)
                  第二节  嫡孙墓(406)
                  第三节  族孙墓(413)
              第二章  建筑(416)
                  第一节  林道建筑(416)
                  第二节  孔子墓前建筑(418)
                  第三节  其他建筑(420)
              第三章  石刻(422)
                  第一节  碑刻(422)
                  第二节  石仪(424)
              第四章  林木(425)
                  第一节  种植(425)
                  第二节  保护(427)
                  第三节  古树名木(428)
            第六篇  孔府
              第一章  嫡裔封袭(434)
                  第一节  封爵(434)
                  第二节  袭封(436)
              第二章  管理(449)
                  第一节  官署(449)
                  第二节  属官(450)
              第三章  田产、户人、租税(456)
                  第一节  田产(457)
                  第二节  户人(468)
                  第三节  租税(472)
              第四章  建筑(483)
                  第一节  沿革(483)
                  第二节  中路建筑(486)
                  第三节  东路建筑(492)
                  第四节  西路建筑(494)
                  第五节  花园(496)
              第五章  文物藏品(497)
                  第一节  字画(497)
                  第二节  玉器(503)
                  第三节  瓷器(505)
                  第四节  铜器(507)
                  第五节  木器家具(509)
                  第六节  服装(512)
                  第七节  金银器(516)
                  第八节  石砚、印章(516)
                  第九节  古籍善本(518)
                  第十节  其他(519)
              第六章  孔府档案(522)
                  第一节  档案的形成和整理(522)
                  第二节  档案的基本内容(524)
            第七篇  文物管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530)
                  第一节  机构设置(530)
                  第二节  管理队伍(531)
              第二章  保护维修(532)
                  第一节  保护(532)
                  第二节  维修(534)
              第三章  文物调查(549)
                  第一节  普查(549)
                  第二节  考古发掘(551)
                  第三节  征集(554)
              第四章  文物陈列展览与研究(555)
                  第一节  陈列展览(555)
                  第二节  研究(558)
            第八篇  孔子研究
              第一章  机构与团体(567)
                  第一节  机构(567)
                  第二节  团体(570)
              第二章  学术活动(574)
                  第一节  省内学术讨论会(574)
                  第二节  全国学术讨论会(576)
                  第三节  国际学术讨论会(584)
              第三章  学术著作(588)
                  第一节  中国大陆版重要著作(588)
                  第二节  港、台地区版重要著作(598)
            第九篇  故里建设
              第一章  名城保护与建设(636)
                  第一节  规划(637)
                  第二节  街道(639)
                  第三节  基础设施(640)
                  第四节  建筑(641)
                  第五节  市容美化(642)
              第二章  经济建设(644)
                  第一节  农业(645)
                  第二节  工业(647)
                  第三节  商业(651)
                  第四节  交通  邮电(653)
              第三章  旅游(655)
                  第一节  景区景点(655)
                  第二节  专项旅游(657)
                  第三节  旅游服务(659)
              第四章  文教卫生(661)
                  第一节  教育(661)
                  第二节  文化(665)
                  第三节  卫生(668)
                  第四节  体育(669)
          [imga]../images/upload/2006/03/10/164421.gif[/imga]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积分1943
            • 经验42601
            • 文章1683
            • 注册2004-10-27
            附录
                一、历代艺文选录(673)
                二、文物保护文献选录(712)
                三、孔子在国外的影响(751)
              编后记(765)

            编后记
                《山东省志·孔子故里志》(以下简称《孔子故里志》),由济宁市人民政府受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委托组织承编。
                1982年,中共济宁地委、济宁地区行政公署组建《孔子故里志》第一届编委会,并聘请孔子七十七代嫡孙女孔德懋为顾问,柯兰(孔德懋的女儿)为特邀编纂。济宁地区撤销后,由地区行署改建的市人民政府于1986年1月公布成立《孔子故里志》第二届编委会。此后按照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的意见,由济宁市史志办公室牵头,并抽调人员组成编辑室,任命了主编、副主编,确定了编撰人员,将编撰任务具体落实到济宁市史志办公室、济宁市文物局、曲阜师范大学和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四个单位。为了加强对编纂工作的领导,保证志书质量,根据工作需要,济宁市人民政府在1991年3月和1993年10月又先后调整公布了《孔子故里志》第三届和第四届编委会。

                1986年以后,经充分酝酿讨论,界定了《孔子故里志》的内涵及入志资料的范围,明确这部志书以孔子为主线,突出与孔子关系密切的人、事、物,突出孔子故里的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先后七易篇目,至1993年完成《孔子故里志》初稿,同年修改完成评议稿,并于12月在曲阜召开志稿评议会。会后在汲取各方专家学者意见基础上,省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与参编单位的编撰人员对志稿进一步做了修改加工,于1994年3月完成送审稿,报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依照《山东省志》编纂方案,对志稿进行总纂,于同年5月完成,报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交付出版。
                《孔子故里志》的撰写,实行分工负责,主编、副主编统稿合成。其具体分工是:《概述》、《大事记》,苏庆恭;《孔子》篇,李启谦、管象敏、骆承烈、孔祥林;《孔氏宗族》篇,黄立振、苏庆恭;《孔氏教育及著述》篇,骆承烈、黄立振;《孔庙》篇,孔祥林;《孔林》篇,孔繁银;《孔府》篇,赵吉群、管象敏、孔繁银、骆承烈;《文物管理》篇,赵吉群、管象敏、丁晨;《孔子研究》篇,王式伦;《故里建设》篇,邵伟;《附录》,黄立振、苏庆恭。为保证志稿质量,在修改加工过程中,除主编、副主编和有关编辑人员参加外,还邀请了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刘振东、济宁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汤国梁、曲阜市史志办公室宁廷亮为特邀编纂,核实、校订资料,修改加工志稿。为了集思广益把《孔子故里志》编修得更好,省史志办公室还聘请山东大学历史系徐连城、徐鸿修、官美蝶、孟祥才、赵凯球、张熙惟、金之平,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于首奎、历史所逄振镐,省石刻艺术博物馆焦德森协助审读部分志稿。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孔子故里志》的编纂工作,前后历时十余年,始终受到济宁市(地)和曲阜市(县)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省、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给予了具体指导,牵头部门和各承编单位通力合作,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省和地市的领导宋法棠、吴爱英、赵永贵、丁培德、王玉玺、韩寓群等都曾亲自过问。省内外的方志学家、历史学家、文物专家、孔子研究专家及有关人员董一博、杨向奎、辛冠洁、孔令仁、孔令朋、刘谷、蒋英矩、张学海、尚树兰、何令修、王显、石可、郭焕芳、李金山、曾奇栋、孔德芳、张国民、高景洪、卓志泉、曹海源、骆伯玉、田慧芬、孟庆炎、孔昭君、徐会臣等,在本书编纂过程中,给予热情指导和帮助,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本志所收照片,历史资料照片均为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旧藏,江泽民主席视察曲阜的照片由王中新提供,其余部分均由项春生拍摄。英文目录翻译王云珠,日文目录翻译孔繁振,韩文目录翻译安长春。各承编单位的有关科室、研究部门以及有关工作人员姜之德、王培礼、李卫平、冯刚、李延慧、陆波、陈福强、刘道斌、孙美荣、傅方笙、张颖波、汤焕磊、张秀荣、周鹏、张林、孔祥峰、刘文启、韦良安、赵文菊、王毅、范凤英、刘安、唐丽、关晖、彭伟民、蔺鲁健、于洪昌、彭宝健、吴明刚等,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孔子故里志》的内容,历史跨度大,涉及面广,学术性、专业性很强,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纂修,加之我们水平有限,经验不足,疏漏错讹之处在所难免,诚望批评指正。
                                                编  者
                                            1994年5月

            [imga]../images/upload/2006/03/10/164421.gif[/imga]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积分1943
              • 经验42601
              • 文章1683
              • 注册2004-10-27
              孔子故里志概述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鲁国陬邑昌平乡,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境内。
                   曲阜地处山东中南部,东依起伏的丘陵,西濒平野大泽,南通江淮,北接华北平原,气候温润,土质肥沃,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先民们就已在这里生息繁衍。在曲阜境内发现的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证明,曲阜是山东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据《竹书纪年》载,商第十八王南庚曾在曲阜建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后,建国封邦,周公旦被封于鲁,其子伯禽代为就国,建都曲阜。由于周公的业绩,鲁国受到特殊优遇,除封土赐民外,还赐给一批典章文物,享有郊祭周文王等天子的礼仪。鲁国由此得以直接继承和保存周王朝的礼乐文化。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国的季札访鲁,曾“请观于周乐”;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晋韩宣子访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曾感叹地说:“周礼尽在鲁矣!”至春秋后期,鲁国仍是各诸侯国瞩目的礼乐文明之邦,并成为周文化的代表。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社会大动荡的时代。鲁国独有的文化氛围,使孔子既承受了商文化的影响,又受到浓重的周鲁文化的薰陶。他一生勤奋好学,面对动荡的社会现实,结合自己对社会的观察认识,学习总结前代历史文化遗产,创立了自己的思想学说,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理想。为推行其思想学说,他适齐,仕鲁,周游列国,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并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以“诲人不倦”的精神收徒讲学,传播文化,培育了大量人才。

                   孔子的思想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中庸”为思想方法。他所提出的社会原则和社会理想包括丰富的多层次的内涵:既维护以君、臣、父、子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又强调各等级之间应该互相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尤其还倡导一种从天子到庶人、从治世到修身都应当具有的、以“仁”“德”“忠”“恕”为中心的道德精神。他的思想学说具有明显的政治伦理道德化、伦理道德政治化的特色。
               
                  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在当世及其以后的战国时期,虽被尊为“显学”,但只是一派学说。直至汉代,经过总结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和对百家各派的选择,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才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此后,虽然在封建政权交替转换时期,孔子的地位时有降低,但每当新的封建王朝建立,为了巩固统治秩序,当政者又总是进一步地给予肯定和抬高。儒家思想体系本身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改造,变得更加符合维护封建社会制度的需要。因而儒家思想在历时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里,始终占支配地位。

                   在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以后,历代帝王为了表示对其开创者的尊崇,不断给孔子加封增谥。汉平帝始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元武宗时已升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至清初更被推崇为“万世师表”。孔子的弟子及重要传人也受到沾溉:颜回被尊为“复圣”,曾参被尊为“宗圣”,子思被尊为“述圣”,孟轲被尊为“亚圣”。孔子的嫡裔在汉高祖时被封为“奉祀君”,至宋代改封为世袭“衍圣公”,且此封号一直延袭到民国24年,两千年来,倍受当政者的隆崇和优待。在封爵赠谥的同时,历代封建王朝对孔子的尊崇,还以种种物化形态表现出来,经长期积累,在孔子故里形成了一批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孔子逝世后,起初是以宅为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过鲁“以太牢祀孔子”,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鲁相韩敕以官钱修饰孔庙,才逐步改变了宅庙的性质,使之成为官设的庙堂。后代帝王绵延相继,不断营饰修缮,至唐太宗不但下诏在京城和全国皆为孔子立庙,而且令兖州建阙里孔子庙,从而使曲阜的孔庙规格升高,规模扩大。此后,历经宋、金、元、明、清,每当孔庙年久失修,或遭兵燹、天灾,当朝帝王总是不惜重金,予以修饰营造,庙制规模越来越大。尤其是明正德年间,为了加强对孔庙的保护,将距今址以东4公里处的曲阜县城移至孔庙所在地,以城卫庙,使整个曲阜县城成了孔庙的外围建筑。至清末民初,孔庙终于被营造成一个世界罕见的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庞大建筑群。

                   孔庙共由104座466间建筑物组成,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占地9.6公顷。建筑风格为典型的中国古典式,雕梁画栋,飞檐斗。建筑布局为轴对称式,九进院落沿中轴线南北排列,同时向左右两翼均衡展开;在空间上层次分明,主体建筑大成殿雄踞中央,周围建筑参差错落,前拱后卫;庭院之中,点缀以苍松翠柏。整组建筑,布局合理,疏密有序,金碧交辉,气势宏伟。

                   孔庙的建筑既仿帝王宫殿之制,又有着特殊的思想文化内涵:大成殿祀奉孔子及其思想学说的主要传人四圣、十二哲,两庑供奉孔子弟子及历代受儒家推崇和对儒学发展做出过贡献的先贤、先儒;庙中门、坊、殿、堂的题名及匾额,所用辞语或出自儒家典籍,或是对孔子及儒家思想学说的赞辞。一座孔庙,实际上成了儒家思想在整个封建时代所占地位的物化象征。其每一建筑,甚至在一石、一柱、一花纹、一雕饰中,又无不蕴含着人民群众的智慧。这使孔庙不仅以其特有的深广内涵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而且在中国建筑史、美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典型实例和吸引国内外游人的一大人文景观。
               
                  孔林是孔子故里又一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孔子逝世后,人们以特殊的方式表达对他的缅怀,其弟子有的庐墓,有的“各持其方树来种之”,奠定了陵墓的文化园林性质。其后,随着孔子地位的提高,孔氏子孙的繁衍,在历代帝王的优崇之下,孔子墓地面积不断扩大,扩展成孔氏家族墓地。孔子的后裔不断提高墓葬规格,树碑立碣,建牌立坊,镌造石仪,名士显宦纷纷为之篆额题文,进一步丰富了林墓的文化意义。后人还继承了原有的传统,不断地栽植佳树名木,使孔林最终发展成一个占地183.33公顷、保存树木42000余棵、坟冢十余万个、碑刻4003通的大型人造园林。郭沫若有诗云:“遗爱在人存槁楷,后凋垂世仰青松。”置身于苍莽的林墓之间,人们便会受到一种悠远文化气息的薰陶。孔庙和孔林,以及其他与孔子(包括其弟子)有关的遗迹,均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与保护,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纪念物。
               
                  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以后,在孔子故里所形成的又一特殊社会历史现象,是孔子的后裔繁衍成一个庞大的族系,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与国咸休”的大家族。自孔子至孔德成两千四百多年间,孔氏宗族的嫡系沿传已有七十七代,世次极为显明。不仅嫡裔如此,庶裔旁支也建宗立派,尤其是自孔仁玉之后,逐步发展成“五位、二十派、六十户”枝脉完整的族系。整个宗族有严密的管理系统,订有族训箴规,随着子孙的繁衍不断续修谱牒,从而维系了如此之久的家族世系。这不仅国内独一无二,世界上也绝无仅有,成为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历史标本。
               
                  从“奉祀君”到“衍圣公”,均系特设爵位,实际职能是保证对孔子的奉祀。为了奉祀的需要,从汉代开始赐给食邑,宋代改赐祭田,后又增加了学田;从南朝刘宋开始赐给户人。随着孔子地位的升高,赐给的田地越来越多,再加上孔氏不断自置私田,经历代积累,至清代孔府鼎盛时期,它所占有的祭田总计2157大顷,钦赐的庙户、佃户达数万人之众。孔子的嫡裔为管理如此庞大的田产和名目众多的租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田产租税管理制度。孔府的祭田、学田分设五屯四厂十八官庄,屯有屯官,厂有总甲,庄有庄头,各种地租剥削形态均可见到,是封建经济形式的典型代表。“衍圣公府”属于官衙性质,除主持对孔子的奉祀外,还要管理田产、户人,处理宗族事务,设置有完整的办事机构,配备有经朝廷认可品位的众多执事人员,俨然是一握有相当权力的政权组织。
               
                  孔氏后裔和一般贵族不同,一直注重对其先祖思想学说的承传和对其子弟的教育。据《史记》载,司马迁适鲁瞻仰孔子遗迹时,曾亲见“诸生以时习礼其家”。其后,孔氏“世以家学相承,自为师友”。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下诏于孔子庙外“广为屋宇,以居学者”。至宋真宗改家学为庙学,逐渐演变为孔、颜、孟三氏学,发展为孔、颜、孟、曾四氏学。历代封建王朝对孔氏家族教育给予特别的优遇:自宋代始,不断拨给学田;科举上,从明代始,无论是县学生徒,还是乡试岁贡,均给四氏学专有名额,而且特赐功名。因此,在孔子后裔中产生了许多卓有建树的名人,留下了大量有深远影响的论著。据统计,历代孔子子孙有著述者240余人,著作620余种。这是孔子思想影响的直接表现,也是孔氏后裔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
               
                  宋以前,孔氏的嫡裔子孙居住在阙里故宅,自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孔宗愿被封为衍圣公,始开府立第,以后不断扩建,至清代中期,宅第占地约12公顷,房屋560余间,为一大型建筑群落,是国内少见的古建筑群。孔府特殊的文化地位,使之积聚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藏品,其中一些藏品具有特殊的文物价值。如它所存留的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1948年的各种文书档案,内容系统、完整、全面,是世所罕见的私家档案,对研究16世纪以后四百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孔子故里,因其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以及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资料,而成为国际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儒家思想作为社会统治思想的地位已经动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供人们研究、学习和吸收借鉴的文化遗产。孔子故里所保存的遗迹和纪念物,也改变了原有专供人们崇奉膜拜的性质,而成为反映民族文化传统和艺术创造精神的珍贵历史遗存。早在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就提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新中国建立后,学术界开始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孔子及其思想学说进行研究,60年代初形成热潮。“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左”的错误影响,对孔子采取了不加分析一概否定的态度。从7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学术研究气氛的正常化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入探讨,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孔子及儒家思想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积极探讨儒家的伦理思想、道德精神与现代文明的关系,研究儒家学说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取得了一大批新的成果。

                   随着孔子研究的深入,孔子故里日益为世人所瞩目。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为保护文物古迹、发展社会经济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在长期的摸索中制定出保护故城、建设新城的科学规划。1946年曲阜第一次解放,曲泗县委、县政府便发布了保护文物的布告;1949年3月,县人民政府就建立了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孔庙、孔林、孔府及鲁国故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颜庙等11处古迹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曲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四十年来,国家共拨款2000余万元维修孔庙、孔林、孔府等文化遗存。对于文物藏品,一方面着力加强管理和保护,一方面进行研究和整理,1991年国家又投资800万元,兴建了拥有现代化设备的文物档案馆。

                   改革开放以来,故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保护故城、建设新城已取得显著成效,工农业生产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教育欣欣向荣。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孔子故里以其固有的古朴典雅的特色,融入现代的精神气派,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在山东,在中国,在世界,展现出更加引人瞩目的风采。

               
              [imga]../images/upload/2006/03/10/164421.gif[/imga]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625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