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5
    • 积分3477
    • 经验56977
    • 文章2951
    • 注册2005-01-07
    《七大姑八大姨》,孔明珠画像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8/03/16/220909.jpg[/imga]
    [B][SIZE=2][/SIZE][/B]

    [B][SIZE=2]《[/SIZE][SIZE=4]七大姑八大姨》,孔明珠著,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社出版[/SIZE][/B]

    “孔明珠画像———活脱活像”,这是一句最新的上海歇后语。创语者:牛康博士。

      孔明珠是啥人?有时是一个“菜农”,在网上“小众菜园”的一亩三分地里“种菜”;有时是“大菜师傅”,经营着至今尚无门面的“孔娘子厨房”,在报纸和网络上时时推出自创的家常菜肴;有时是“主任”,在她供职的杂志编辑部里;有时是“客座教授”,在某高校学院的讲堂上。

      是这是那,孔明珠独独不是画家。那么,为什么说“孔明珠画像———活脱活像”呢?当然是有充分依据的,依据就是她的新书《七大姑八大姨》。在这本书里,孔明珠用她灵巧的文字,为40多个人物画小像,或白描,或速写,三笔两笔,就让人物形神兼备、鲜龙活跳地跃然于纸上。侬勿相信?请看———

      沪上作家陈村的小像:“我常常趴在阳台上看陈村骑车出门,他像一只大虾,稳稳地坐在车上,慢慢晃悠,脸色如思想者,偶露讥诮。”这是形貌的简笔勾画;又写到他性格执拗,拿他没办法,“我绝望地问,就没人治得了你吗?‘村长’(陈村)说,过去有,现在没有了,那就是他的母亲。‘村长’是个孝子,这是在出生以前就决定的,因为他是遗腹子,真名杨遗华。”

      再看这位“一牟”老兄:初见时“胡子拉碴穿一件老头衫,软疲沓沓的运动裤”;就这副落拓装束,据执教于某高校的他自供:“在车站码头常常被人拦下检查,要求出示身份证,长得太像拉登了,连警犬都喜欢围着我转圈。”老兄脾气好,好到学生带生煎馒头进教室,他既不没收也不驱逐,只是说:“格末,米醋就勿要蘸了好?同学,我在上面讲课,也要分心咯呀!”

      写文章有妙笔、曲笔、刀笔、凌云健笔……孔明珠有时好像捏着根“笑笔”,在千把字的短文里,“笑笔”这么三勾两划,人物小像立刻就在眼门前活灵活现,让人禁不住笑逐颜开;就是那被写的人,恐怕也会一面暗叹“笔头结棍”,一面忍不住要笑出声来的。感性的孔明珠,自己就很欢喜笑,特别是她的“孔氏爆笑”,极具震撼力。

      在这本《七大姑八大姨》里,写到有知名度的人物,就那么寥寥几个,如陈村、叶兆言、芮乃伟等;跃然于纸上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平凡无名之辈,用阿拉上海话说,就是“小八辣子”,他们中有洗衣工、烫衣工、钟点工,有插队知青、大一女生、网上“菜农”,有戆三妹、妈妈桑、带鱼西施……孔明珠用看似随意实为用心的文字,描写这些都市小人物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写他们的得意或失意,光彩或阴暗,困状或愿景。当然,她的描写里也难免有虚构的成分,这一点她供认不讳:“我写作,文体一向是比较模糊的,像小说,也像散文,像纪实,也像虚构。”不过她画的这些人物小像,在生活中确实是有的,或许我们都似曾相识;因此可以说,他们其实并不“失真”。分开来看,是一幅幅容态各异的人物小像;而如果像拼图一样,把它们拼拢起来,则可以看作都市的风情画,沧桑的浮世绘。

      于是有网友称她“写出了一个时代”。孔明珠没有飘飘然,说:“这样的美言虽说承受不起,但这多多少少是我的愿望。”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5
      • 积分3477
      • 经验56977
      • 文章2951
      • 注册2005-01-07
      上海女人即景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8/03/16/221510.jpg[/imga]


      淳子

      孔明珠的文字,比如美国女画家欧姬芙的花,浓艳,妖冶,大剌剌的开在那里,夸张,且霸道,有一种顽强在里面,那种样子的顽强,并不是盲目的,底子里有着素朴的生命的张力。 孔明珠成长的背景里有孔另境、鲁迅、茅盾等著名出版家和作家铺排,算得上是书香门第、知书达理的人家。姐姐们到了18岁,父亲去金店打了颈链,星形的挂坠,里面藏着永远不会重新来过的少女时光。在上海,所谓好人家的女儿,都会有这是一个类似的青春仪式。这样的仪式,到了孔明珠时代,被终结了。文革了,一切都不一样了。拮据的日子里,父亲向自己最小的女儿传授的是洗衣做饭自食其力。比如张爱玲在逃出父亲的贵族家庭以后,母亲担心她的生计,教她如何坐公车,洗手帕。一些东西,从来没有,倒也无所谓,曾经有过,便是再也放不下了。这样的境遇,落在张爱玲那里,是苍凉虚无;落在这边厢,孔明珠的语境里,则是失落与珍惜。 17岁,孔明珠下放到农场,遇见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一个寝室,比如一个上海女性的博物馆,芍药牡丹栀子花,无论贵贱,百花争艳。她渴望读书,但是轮不到她。政治的高压下,理想与浪漫,竟只能蜕变成犬儒主义和世俗男女的谨小慎微。混乱期间,孔明珠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她所能有的只能是握住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被一些人指称的“琐碎”。 时尚的、琐屑的、感性的生活质素,表现了其与大时代大视景间的关系,并且在某一时刻,亦改变了大时代大视景。于是,孔明珠的文学命运里,注定了、亦注入了一种“琐碎”的历史感。张爱玲写上海女人,写到悲剧的时候,心一软,就变成了伤感。譬如《红玫瑰与白玫瑰》。王安忆下笔凌厉,不仅写上海女人的嗲功与精明,还把上海女人逼到大悲大恸的绝境。《长恨歌》里的王琦瑶,为了护住钱财,死于非命,而不是爱情。惘惘中,是遗憾和唏嘘。 大约是懂得,也是上海人的圆通,孔明珠把本来也许是悲剧的素材剪碎掉,悉由市井风格所取代。现世太急迫,即便努力呼吸,亦是稍纵即逝,能捏在手里的东西真的不多。对一个女人而言,没有传奇,除了办公室的人情世故,就剩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了。孔明珠《上海闺秀》,写上海各等女人即景。这些女人,与孔明珠一样,都曾有过前尘往事,不是因为忘怀,亦不是因为胆怯,只是无从说起。她们选择了与自己讲和,与生活讲和,她们找到了她们彼此可以相互理解的平台——衣服、食物和时尚。孔明珠写她们,自己亦是其中的一个,在兹念兹,并非女性主义的立场,却也怅惘警世,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悸动和渴望。

      (《上海闺秀》孔明珠/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8月版定价:24.00元)

      [注]:

      明珠是海珠的妹妹,德 字辈 浙江慈溪派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