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执事
    • 声望+1
    • 财富2
    • 积分3074
    • 经验32617
    • 文章1862
    • 注册2004-08-07
    孔令君散文三题
    孔令君散文三题
    --------------------------------------------------------------------------------
    发布时间: 2007-2-28 9:55:01 被阅览数: 125 次
    我家的牌坊
                       ——中門記
                                 
      我出生在鲁城办事处苗孔居委会三街(旧称苗孔村,距古鲁城西南二里)。《阙里志》载:元皇庆年间(1312年)杨奂 [注]《东游记》(见〈山东省志〉692页)游阙里时曾记载,“兖州┈东去十余里过泗河,达于苗孔村,见曳而断者,其鲁城欤? 郁而合者,其孔林欤?不觉喜色津津,溢于眉睫也。┈”又记载:“城(指明代建曲阜城)西二里许,沂水之阳,杨奂东游达于苗孔村者是也,亭台花竹为鲁中圣地。”明崇祯版《曲阜县志》记载:“西南三里,苗孔村。”据此,该村宋、元已成大村(据曲阜地名志)。又乾隆曲阜县志:“卷五十一古迹二载,长松亭在苗孔邨,明孔贞璠别墅中,有长松一株作亭临之;又阙里新志卷六名胜四、居亭八亦载:长松亭在城西苗孔村内,明孝义先生别业也,有古松一株,本高数丈、怪藤修竹、掩映池馆,芍药半故槿篱一带有长松亭,为文人觞咏之所。”但现建的排排钢筋水泥楼房,虽然坚固无比,却似乎已难寻“觞咏”之所。连同“北头阁”(村北的大牌坊)的无限风光只几十年功夫,这些均走进了历史,镌刻在记忆之中了。
      据上,我方知生育我的苗孔村竟是这样一个美好的所在。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虽然父母早已过世,我也离开家乡有三十余载,但乡情故土总在心中萦绕,周末休息不上班老是想回家转转,看看村容街貌,邻里乡亲,本家尚健在的叔伯大婶老爷们儿,自然还有一些似曾相识的小爷们儿、老少爷们儿,其乐融融。因在我们孔氏家族中我的辈分(七十六代)是比较小的,与末代衍圣公孔令贻是兄弟相称,长现在台湾的孔德成奉祀官一辈。自幼从懂事会说话喊人起,母亲(我父亲去世早,我没有任何记忆他是什么样子。对生父的了解只能从母亲、邻居口中得知一二,十分含糊,但父亲的书画作品在我家老堂屋内墙壁上比比皆是:有人物、山水花鸟、书法对联。这一记忆十分清晰,一直到我十几岁这些作品还在,为我走向学艺之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现仍健在的七、八十岁的几位老爷们儿说,我父亲可是个才子啊,除能写一笔好字喜欢画画,据说父亲画的‘灶君爷’还刻成了木版印刷,上市出售外,他老人家还喜欢京剧,能唱上几口二黄、西皮、流水兼拉京胡自拉自唱,令同辈的爷们儿赞不绝口。现在老家里还有父亲刻的砖雕包公像。)叫我称左邻右舍除几位叫叔叔大爷外,其余一律喊老爷、佬老爷、祖老爷……反正全是大辈儿、爷爷辈儿,我当然是也只能是孙子辈儿了。当时我虽然不太懂为什么,心里可也总觉有点儿别扭。“怎么也没有人叫我一声什么爷呢?”(此念头有点儿滑稽可笑,可见小时我是多么的倔强不服人气儿),虽然我不奢想自己的父亲,像别人一样也领着自己的儿子出门逛逛大街,随便见到别人该叫什么叫什么,互相打打招呼,跟着大人宝贝儿似的,自自在在、痛痛快快、趾高气昂,甚至于别人叫我个什么除小名“柱子”以外的称呼。(现在看来这也只能是属于妄想、傻想、空想、奇想、臆想、别想之类了)
      但幼时对我来说,影响最大、最感神秘又影响终生的,却是我家的牌坊。确切地说叫映门墙或者照壁石刻比较妥贴。如今看来应属于文物[]。曲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地上地下秦砖汉瓦尽皆文物,应大力进行挖掘保护。这当然是全社会的事,更是人民政府的事全人类的事、文物主管部门的事。我家的牌坊石刻虽然只是记载了孔氏家族中一个支系户派的历史,但也是整个孔氏家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石刻中不仅清晰地记载了我家从孔克伸(五十五代见附一)、孔弘幹(六十一代见附二〈中門記〉)至现在我辈(七十六代附三)十五代人的发展繁衍印记,表明了先辈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而且也是孔氏家族除孔府衍圣公外,在袭封位上文献户一户的繁衍发展珍贵历史史料。(见中门记)
      仅从书法艺术价值上看,碑刻中“惕厲”(见附四拓片)二大字属榜书,其书写端庄工整,用笔极为险峻考究、雍容华贵,既有柳公权书法之骨力,又有颜鲁公书法之韵致,其结体之紧凑,笔画组合的章法布局之严谨,在正楷榜书中都是罕见的。(现在该石刻在老家大哥处收藏,将来似应收入孔庙保存以供观赏研究为好。)
      我家的这尊石刻(中门记)原镶嵌在过去四合房南屋西墙上,是个十分别致的建筑。远看像个牌坊,上有顶有帽儿,飞檐斗拱,下有座有礅儿,浅雕云龙。因为四十多年过去了,它的造型是那么的清晰而又模糊,模糊而又清晰,在我脑海中如海市蜃楼般的虚幻和美妙。我努力的回忆着它的样子还是像个牌坊,我的爷爷的爷爷们为保护好这尊石刻将其盖在屋墙内,既当墙体又可从外面直观,是进出外门的必经之路,不失为一个双全其美的好办法。但令人惋惜的是在“文革”中随着旧房的失修败损,“破四旧”运动中给彻底摧毁了,(苗孔村‘北头阁’那雄伟壮观极为罕见的石雕建筑也难逃厄运,至今苗孔村人提起这座被视为全村人骄傲标志的牌坊,将永远不复存在而扼腕叹息:造孽、造孽。以后我还要专文回忆这座鲁城外最大的牌坊。)我家的满屋书画也荡然无存了。我的哥哥们都上学入伍工作在外,我及长也参加了工作,此石刻虽未被全部砸碎,后由本家侄子保存,但毕竟年长失修、风湿雨浸,已面目全非了,尤其是“惕厲”下边的“中门记”文章已破损不全,甚为遗憾。难道祖上这尊已传承十五代455年(明嘉靖三十年立)的文物非要败坏在我们这辈人身上么?想想已故的爷爷奶奶父母双亲的希望,我心中不免暗暗落泪。近年大哥退休赋闲在家,听说有计划将其修复请人重刻复原,心里倍感欣慰。但此项工程难度实属不易,好石匠难找了,拓原字以难全其貌,风蚀太重字边沿不清,奈何!无论如何这块石刻牌坊应该重修葺,再现原貌,哪怕工艺再差……以供后学者观摩,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后辈们负责,对名城历史遗存的挖掘整理和保护。艺友们如有兴趣者,不妨到我老家来做客,一览共赏“中门记”,或出个好点子抢修若何?谢谢,谢谢!
     
    注:杨奂
    [公元一一八六年至一二五五年]又名知章,字焕然,乾州奉天人。金末,尝作万言策,元初,隐居为教授,学者称为紫阳先生。耶律楚材荐为河南廉访使,生前著作很多,有还山前集八十一卷,后集二十卷等。

    附一:曲阜世袭知县孔克伸碑记
      此是吾本家小叔孔祥伟先生之文现录如下(略有删改),文中所书乃吾家族本身的历史,因文叙已详备故不累言,亦是我家之祖考也。正文如下:
      在曲阜,说起“白话碑”,几乎无人不晓,那是立于孔府二门内东侧的一块石碑,上面记录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先后在洪武元年、洪武六年,与孔子五十五代孙衍圣公孔克坚,孔子五十六代孙衍圣公孔希学的对话。因碑中将朱皇帝的一口大白话照录不误,故世称“白话碑”。
    但说起另外一块碑,也记录了朱元璋与孔子后裔的对话,也是白话照录,恐怕知道的就不多了。这就是孔子五十五代孙曲阜世袭知县孔克伸碑。
    经过多年寻访,今年清明节前,笔者兄妹四人随父亲到孔林扫墓,在孔林明墓碑中,找到了这块碑。
      此碑在孔林明墓群稍南侧,高约一点八米,宽八十公分,厚二十公分,全称为《大明文林郎曲阜世袭知县孔君墓表》,立于明景泰六年。全文楷书,计一千零八十九字,字迹清晰,基本无残损。碑文记载了孔克伸的生平事迹。其中详细地记载了明洪武七年,因曲阜知县缺员,洪武皇帝下旨在孔子后裔中举“贤而有文者”,充任是职,并在南京奉天门亲自面试出题,命克伸当庭赋诗之事。现将其中一段君臣对话照录如下:
      “太祖高皇帝御奉天门,招克伸入,见威仪闲雅,礼度雍容。
      上曰:你晓得作诗么?
      对曰:臣颇晓。
      上曰:颇晓既是晓得。礼部官,赐他纸笔,就以蒋山为题罢!
      伸俯伏丹樨,须臾而成。其诗曰:
      压尽群山素有名,巍巍雄势独峥嵘;数峰碧玉朝天阙,一带螺屏映帝京;
      云窦雨晴龙虎见,月岩风暖凤凰鸣;应知圣主无疆福,日听昆仑万岁声。
      诗呈,上朗诵数四,喜动天颜。笑曰:莫说你别才调,只这首诗,也讨个知县做。恁多官,将此诗与他传播天下。
      克伸稽首而退。
      上顾谓侍臣曰:真孔氏子孙也。遂授是职,赐之勒命。”
      孔克伸(孔子五十五代孙)字刚夫,以茂材为元丰教谕,明初荐为曲阜尹。上诚以蒋山诗词援笔立就。居官谨恪屡膺褒宠。生有三子,其子孔希武,其孙孔言奥,均授曲阜世职知县。其曾孙孔公郁居沂滨,多亭台花竹与宾客雅歌投壶,有名士风闻于朝授承士郎。其玄孙孔彦禄字朝庸,幼聪慧过目不忘,成化戌子举人知裕州,锄强扶弱风纪肃然年四十六卒于官,民送葬者百人。子二承懿、承儒。六十代孙孔承懿号南坡,文为名士,著有《南坡集》十卷,《桥梓联编》五卷,《鲁府审理》,《孔氏新谱》。六十一代孙孔弘幹号振齋,为鲁府审理,著有《阙里文献集》四卷(此应为文献户之别于其他的渊源),《孔门佥载》四十卷,《曲阜县志》(未付梓),《谈柄词话》一卷,《孔氏一家言》一卷(见〈山东省志〉第二章孔氏著述第三编孔氏教育及著述262页)。孔子世家谱中的文献户自希武立户后,现已衍至78代,全住苗孔村。
      
    附二:中門記
      中門記——竊惟我祖刚夫我朝世袭曲阜知縣分我赠文林郎曲阜知縣士绳祖於是宅逮高祖勅進文林郎曲阜知縣蕴伯肇建堂宇时景泰大口口顺間也寔曾祖承士郎盛文经常口口口乃祖裕州字朝庸    元人南坡弘幹缵承与餘依忝為太学口夙夜拳拳不勝守成重寄嘉靖二年(1523)新邑成先人徙居焉未口念口口口口此盖先世家祠在耳庚戌西隅門瓦口口少好廼移於兹别内外也述此以識嵗月兼告兒子聞受辇庶知創業艱難相傳绵遠俾子子孫孫永保居之無替祖風哉

    大明    嘉靖三十年嵗次辛亥   季春    吉
    至聖六十一代孫孔弘幹述
      司男    聞受                         立
    口口口口道 鐫
    (此中門記残碑现在大哥孔令泉处保存待复)
     
    附:我家牌坊的“惕厲”拓片
     
     
    顺来逆受
        ——人生杂感


        文友一看题目就知道写错了,原本逆来顺受,咋你一个别人尊为当过老师的文人,竟连个人人都知道的成语写成这番模样?朋友,容我下面道来原委。俗话说:人过四十日过午。我都“天命”了,身体各个部位的功能全都进入到退化期,指标项项下降。牙再也啃不动牛骨头,咬不断铁钉了;脚头再也踢不碎砖头;拳头再也击不断木棍,三千米再也跑不进12分了。因为喜看书,眼力极为不爽,20米外看不清熟人的脸庞。最气人的是耳朵却常常嗡嗡作响,记忆力显著下降,经常提笔忘字,出门忘带钥匙。记得前几天一次晨练,起个大早,围着城墙慢跑一圈,伸伸腰肢,做了40个俯卧撑,半小时回家转,一摸钥匙忘带了,正巧家中无人,急得抓耳挠腮,赶紧找人想办法,但天还未亮,自己的糗事不好意思嚷嚷,只能干挨冻,等到家人来了已是一个小时开外了,自己冻了个透心晾感冒一场,活该!
        所以,经常写错个把字,弄个颠三倒四,实乃家常便饭。好在如今为文者不大讲究,不是有人打油说:“官不在大,有权就行。钱不在多,够花就行。水不在多,应付就行。字不在好,入会就行。”这写个把错别字算个什么大错?能念就行,凑合着看吧!其实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如意的事仅有一二。回想自己几十年的人生之旅,不如意的事真是太多太多了,顺心如意的事虽有,真是太少太少了。什么事事如意,心想事成,六六大顺,阖家欢乐,别人净往你心眼儿里碰,光说你这也好那也好,真的好么?自己也知道这仅仅是个美好的阿Q罢了,饱饱耳福尚可,当日子过不行。生活教育了我事情往往不按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这是伟人说过的话。有许多事,大多数事都不是自己能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的。有的是天上掉事,哪有给你商量得份啊?如,今年老天一冬不下雪,整个一暖冬,病毒性感冒忒多,农田小麦苗子旺长,专家预测今年夏粮减产,这事来的叫“爱你没商量”,来的叫你没脾气,来得真顺畅,谁说不是顺来,来顺?你接受也罢不接受也罢,反正来事了你就得受,这不整个“顺来逆受”么?!绕了个大圈子,找到个诡辩论,算是对自己写错成语下个台,下次定不改。反正你改了人家还是得顺来,咱得逆受,受也得受,不受也得受。受的心甘情愿,不声不响,大大方方,也显得象个男人。别处处逆来顺受的,象个绵母羊,别人都喜欢你,夸奖你温顺听话又漂亮,可自己心里明白这顺受的滋味是什么。因此,我觉得人要活得象个样,坦坦荡荡,四四方方,一清二白,做事要做得合情合理,有始有终,冠冕堂皇。本事虽不大尽力而为之,能为社会为祖国为家乡多办点好事,无愧一生,干事创业不求闻达,心安理得,就得学会顺来逆受的本领,才能真正做到顺心如意,“游必有方”,叫别人说个好,是个好朋友。
     
     
     
    棋艺禅言
                      ——艺苑随笔
                                 
     

      棋艺之于中国,可谓历史悠久,博大禅妙,是一项极为普及最为人喜爱的民间娱乐休闲文化活动之一。它可增智健身、养心悦性。尤其是中国象棋、围棋现在又有了跳棋、军棋、五子棋等等。其中中国象棋我们应视之为中国的国棋。我们的祖先以其勤劳和雄才大略不仅创造了令世界其他民族为之仰慕的灿烂文明,又以其聪明将这些智慧弘扬光大之,普及之通俗化之,无私奉献传播与世界各民族共享之。(如围棋,现在日本、韩国发展普及水平很高,常令我之国手败北。特别是韩国的李昌镐,那可真叫厉害,曾创下了连续百场不败的纪录。)以往我们常常引以为自豪的是四大发明,对世界古代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中国的琴棋书画、京剧、唐三彩、武术杂技等国技也被西方视为珪臬,感到不可思议。这些具有鲜明东方特色,民族风格,中华气派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逐步走向世界,并且为全人类所接受和喜爱。同样,对现代世界文明进程产生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确实令国人感到骄傲。小小的棋子也登国际赛场大雅之堂,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促进世界和平,沟通世界各民族团结友谊的纽带和桥梁。棋艺与茶艺、书艺、琴艺等中华文化珠联璧合、相益彰辉,给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美好和快乐,使人类走向和谐远离战争,安享泰平,和美无 疆。
      仅从中国象棋说起,它可能是每个人从孩提时代最早开始文化启蒙的益智娱乐活动之一,我们的祖先把琴和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被文人视之为必修课。爱动是人之天性,幼时小孩模仿大人的嬉戏打斗往往是身体生长的需要,好胜是人的本能使然也;而爱美却是随着智力的启蒙而产生的。其中,棋类是能满足人们好胜争强、发展智力最能引人入胜的游戏了。小时候常见街头巷尾几个人扎堆围在一起,摆上了龙门阵,车马炮、将士相,你出车我跳马,你拱卒我飞相,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杀得津津有味。看那厢,老帅掌兵戎,越界渡河,列炮拱车争胜负;观己阵大将率士卒,偃旗息鼓,飞马走象决雌雄。刚开始看不懂,慢慢的就产生了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方知中国象棋的精深禅妙。即斗智斗勇又悦人性情,光有力气是不行了,关键是比智慧的高低。象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除具有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益处之外,还具有极深的人生哲理。三十二个棋子,车马相士将分列棋盘上,楚河汉界泾渭分明,力量完全对等,规矩人人明白,一般平时弈棋不用裁判也可,双方很守规矩,一人一步平心静气,输就是输,赢就是赢,不太好赖账,输了再来,胜败乃兵家常事,顶多被人笑话为臭棋篓子,但取笑者没有恶意,被笑者也不生气。因为受到智者的戏言和善意的、哀其不争的嘲笑,应自以为是,物有所值、良药苦口当做长辈臭骂一顿,虽然脸上不快,心里却很受用,只能恨自己无能罢了,哪有面对智者而恼怒的份,只有负荆请罪的理,这也是高尚与卑微,智者与蠢人的分野。但凡高手棋艺之高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让你个车马你也不见得能胜他。更有正式比赛场合,大师一人对几人、数十人下盲棋不用看棋盘照常取胜的惊人之举,胜的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输的也心服口服,不断在失败中增长见识,提高技术,培养人们屡败屡战、不屈不挠的品质,也加深了棋友之间的感情和友谊,善莫大焉呵。我原来有一位邻居,已是八十余岁的老人,他说他年轻就喜欢下棋,同时还喜欢写写字、做做画,一直保持着热爱生活的良好心态,至今身康体壮、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凡是有棋类比赛的时候他是逢场必到,真是个快乐如神仙的老先生,大家都说他能活过一百岁。同样也有几位邻居,有的年纪还不如他长,生活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啥事不用愁,又一位还是有相当级别的领导干部,退休后无事可做,也没什么爱好,朋友也不多,更别说棋友了,精神上一直不怎么好,经常跑医院,有几位早早地走了,甚为可惜啊。有人说人生如棋局,有人说人生是台戏,想一想确乎其也。我们每天都在扮演着人生舞台上的各种角色,有时也很像棋盘上的棋子,我们经常口中脱口而出的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丢车保帅、单枪匹马、大兵压境、大意失荆州,明枪暗炮、“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骄兵必败、“过五关斩六将”、败走麦城、长驱直入、溃不成军、卧薪尝胆、东山再起、“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一碗水端平等等,虽然说得似乎是象棋术语,深长思之,岂不也是做人的道理么?
    工作之余邀三五好友下下棋,摆上几盘以棋会友,炒盘花生米,喝杯瓜干酒,暂且将人世间的成败得失弃之一旁,放松下心态,与身心与事业与工作与家庭都不失为一件双全其美的乐事也。
    2007年2月18日
    世界孔子后裔联谊会秘书处
    曲阜孔子后裔联谊会
    曲阜孔子世家谱研究中心
    地址:曲阜市鼓楼北街6号
    邮编:273100 
    电话:0537-4429356 4712177 
    QQ:565135047 
    邮箱:kzjp@sohu.com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781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