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13
  • 头像
  • 总版主
  • 级别
    • 职务总执事
    • 财富1
    • 积分7367
    • 经验103783
    • 文章6291
    • 注册2003-09-18
    另外还有端、木、沐、贡
    谱名:孔祥东| 衢州派五支 子宣公后 |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angdong75    
    [url=http://weibo.com/u/1265953175?s=6uyXnP][img]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265953175/00cb6534/1.png[/img][/url]
    在线情况
    1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147
      • 经验29099
      • 文章887
      • 注册2004-09-15
      [QUOTE][b]下面引用由[u]端木繁君[/u]发表的内容:[/b]

          谢总版主孔卫东这么快的回帖和好意.端木家还没有建立网站.如建立网站一定链接.随后我将抽空转录一下河南浚县原县志办郑永立与刘会喜二同志一九九三年十月八日整理的一篇关于《端木氏起源、变迁、分布现状...[/QUOTE]
        该好好的欢迎下哈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字敬德   号文斋主人
      http://www.confucius2000.com/
      博客:hsiangfong.blog.guxiang.com
      在线情况
      1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2
        • 积分1877
        • 经验23915
        • 文章1118
        • 注册2006-02-21
        端木氏起源、变迁、分布现状及其社会影响和历史贡献
            端木繁君在此感谢以上各位圣裔盛情!现转录子贡故里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县志办郑永立、刘会喜同志研究资料:
                   
                [B] 端木氏起源、变迁、分布现状及其社会影响和历史贡献[/B]
            端木氏源出黄帝,以父名为姓,据《史记》载:黄帝生二子,长子少昊,次子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二子,长子重黎,次子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少子季连。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之后,其世系失记。至20余世有鬻熊,仕于周,为文王、武王之师。据《端木氏家谱》、《祖德性谱》载:鬻熊生二子,长子熊丽,次子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为姓,名端木典,这是端木得姓之始祖。其后几世断纪。西周末,有端木典后裔端木舒,仍仕于周,随平王东迁。端木舒生子彻,端木彻生子缄,端木缄生子容,端木容生子宿,端木宿生子广单。端木广单被卫献公聘为客卿。自此,端木氏迁居卫国,端木广单生子伾。端木伾生子巨。端木巨仕卫灵公,“匡君泽民,称卫之贤大夫”。端木巨娶蘧氏。蘧氏“天性贤良,仁慈端庄.......怀孕十月,梦神赐宝玉”,遂诞子,因名端木赐。赐字子贡,春秋卫(今河南浚县)人。生于周敬王已二十五年(前520年),卒于周贞定王十三年(前456年),享年64岁。子贡系孔子出色弟子,受到历代帝王祭祀和封爵。唐代开元间封为十哲之一,后追封为黎侯(因浚县古称黎阳),宋代加封为黎阳公、黎公。明人改封先贤端木子。清代,封子贡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子贡先世多单传,且居聚地不详。唯子贡有据可考,葬于祖籍今浚县大伾山南。其后有系统族谱,繁衍、迁徙昭然有序。今端木氏皆系子贡后裔,且未有别系所见。故可说,端木氏渊源流长,但寻根在河南浚县。
            端木氏源起至今已近3000年历史,从子贡算起也已2500多年。2000多年来,由于战乱、灾祸、就业、婚嫁等原因,端木氏在繁衍中不断播迁、演变。秦代,子贡九代孙端木肇为避秦始皇焚书坑儒之祸,去端姓木,隐居于鲁。西汉初木肇之子木庚又复姓端木,迁归原籍。东汉初年,子贡16代孙端木伟之次子端木轩迁居大梁(今开封)。三国时,子贡23代孙端木发之次子端木仁迁居延津。东晋时,子贡26代孙端木中,见祖坟荒芜,率族人封墓筑垣,栽树立碑,碑题:“周端木子贡之墓”,并重修家谱。这是端木氏宗族活动的最早记载。北周时,子贡31代孙端木昂之次子端木如竹迁居青州(今山东历城)。唐开元年间,子贡38代孙端木讷,官中书舍人,紫微郎。子贡被追封为黎侯后,端木讷为之修祠封墓。唐末43代孙端木裕之少子端木纯迁居归德(今河南商丘)。北宋末年,金兵压境,宋廷南渡,子贡50代孙端木高之次子端木曾迁居江南太平府当涂县(今安徽省当涂县)。此支以后又多次迁徙、流布,散居今江苏、安徽、浙江等地。有仍姓端木者,有省木姓端者。元朝文宗时,子贡57代孙端木存德任河南开封尉氏县儒学教谕,其子端木朗因而留居尉氏。自此,端木大宗离开浚地。明初,子贡59代孙端木歆之次子端木皆迁居山东郓城。成祖时,该支获罪当朝,为避难,曾改姓林达200多年,播迁在今山东省聊城、鄄城、河南省南乐等地。后又迁居今江苏省桐山、黑龙江省河港市等地数支。明万历年间,因天灾人祸,子贡65代孙端木正避难寄居济宁州(今山东省济宁市)。清康熙年间,子贡70代孙端木谦归居浚县,以守祖墓。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南巡返回京,端木谦有幸迎驾觐见,受封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西巡回京,经浚县,赐端木谦“贤哲遗庥”匾额。其后代以长门长子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民国初年改为奉祀员。至今端木氏大宗传至82世,小宗繁衍快者已传到90代。
            端木氏祖上多单传,人口繁衍较慢,至今仍为小姓。据估计,总人口不过50万。由于历史上不断播迁,其大宗虽仍在浚县,而支脉却遍及全国。其后聚居集中者形成长江南北两大族。江北族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东、北部和山东省中西部,如开封、商丘、浚县、南乐、郓城、鄄城、聊城、济宁、曲阜等地。约近1000余户,5000多人。因其地近孔子、子贡故里,族人深为先贤子贡骄傲,有很强的宗族观念和寻根意识,宗族活动较多,有修家庙、续家谱传统。清乾隆帝后,端木氏以御赐孔子后裔三十字行辈命字,至今族辈昭然有序。今存有自子贡至今90代世系家谱。江南族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及浙江丽水等地。该族迁徙频繁,居所分散,又远离祖地,族谱散佚,宗族观念、寻根意识相对较弱。近年又有小范围修家谱、祭祀等宗族活动。
            端木氏虽不为大族,但其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贡献和影响却不容忽视。历代名人如星在天,熠熠生辉。春秋端木子贡,孔门弟子佼佼者,孔子喻以“瑚琏之器”。子贡善于洞察时势,利口巧辞,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曾游说齐、吴、越、晋,使四国交兵而解鲁国之围。《史记》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又善于经商,“意测屡中”,家累万金,富可敌国,结驷连骑,聘享诸侯,与国君分庭抗礼。子贡与孔子感情最深,既是孔子周游列国经济上的支持者,又是孔子思想最重要的传播者。孔子死后,众弟子皆守墓三年而去,独有子贡守墓六载。今山东曲阜孔林有子贡庐墓遗迹。
            战国端木叔,子贡之孙。继承祖业,好善乐施,将万金家资散给宗族国人。以至“病无药石之储,死无瘗埋之资”。魏国名士段干生誉为“达人也”。
            三国端木痒,字文序,才学高深,为世大儒,文学成就与孔融齐名,魏文帝屡诏不就。
            元代端木本,当涂县人,至元年间进士,初官礼部主事,后迁吏部郎中。
            明端木泰,元末武举,明初入军,由守府升副将。后官镇殿将军。建文四年(1402年)守济南御燕王兵败,隐匿姓名没于天雄。明端复出,溧水(今浙江溧水县)人。本姓端木,省木姓端。德才出众,元末为小吏,明初为徽州经历,后迁刑部尚书。执法公允,政声远闻。其长子孝文,初官翰林院待诏,后奉旨出使朝鲜,以清廉著称。次子孝思,初为史官,通史善文,尤工书法。继孝文出使朝鲜,效法其兄之清廉。朝鲜为其弟兄立双清馆。端宏,当涂人,天顺元年进士,初官监察御史,德威兼济,清正廉洁。历迁陕西按察副使、山东按察使、浙江左布政使,后为湘王府长史,政绩卓著。其孙端廷赦,嘉靖年间进士,初官高安令,后升监察御史。执法如山,刚直不阿,首办武定侯郭勋案,威慑高官贵戚,后累升佥都御史、吏部右侍郎、南京左都御史。端揆,廷赦曾孙,苦研史文,卓然成大家,著有《诗经辨疑》、《来青阁藁》、《史记评注》等。其子肇震,学识博雅,时与麟定并号姑溪二子,曾修省志、府志、县志。晚年著《史记》解。
            清端木国瑚,青田人。嘉庆年间举人,以文学见称,官内阁中书。治经通文,尤精于《易》,著有《周易指》、《太鹤山人诗文集》。其子百禄,幼承家学,治《易》工诗,尤嗜金石文字。著《石门山房诗钞》。端木采,江宁人,同治年间以优贡官知县,后升至侍读。工书善文,著有《名文勖行录》、《赋源》、《楚辞启蒙》、《诗文集》、《碧瀣词笔记》。
            民国端木璜生,字渔滨,安徽当涂人,清末任南洋第九镇管带、统带。辛亥起义以光复镇江功升任第一军参谋长兼第一旅旅长,补授陆军少将。讨袁失败亡命海上,后任广东大元帅府参议及建国第一军参谋长兼第二师师长。其子端木恺,上海复旦大学文学士,东吴大学法学士,纽约大学法学博士。历任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民政厅长、国家总动员会议副秘书长、立法院委员、司法院秘书长、行政院秘书长等职。1949年被任为行政院院长,谦辞未就。随蒋迁台后,从事律师业务,蒋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1969年起任东吴大学校长达14年,多有建树,为我国法学权威之一。
            新中国端木梦锡,又名九龄,河南南乐人,中国著名国画家,现为文化部国画创作组成员。京华美术学校毕业后受聘武汉大学、南虹艺专等学校,从事教育事业和美术创作。以画梅花、棕榈、蜀葵著称,尤长画梅,有“丹青梅花王”之称。出版有《端木梦锡专集》画册。其作品《红梅》、《蜀葵》等先后见展于苏联、法国、新加坡、日本等国。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唐梅吐艳图》是其代表作之一。端木祥卿,化名林超,山东郓城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郓城县财政科长,鲁西军区第二军分区后勤处教导员、总支书记,第八军分区第六团后勤主任等职。新中国建立后,历任贵阳市中级法院院长,贵州省高级法院副院长,云南省个旧市委书记,省交通厅厅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后历任云南省燃化局革委会第一副主任、交通厅厅长兼党委书记、基本建设委员会党组书记、云南省副省长、省顾问委员会常委。

                               浚县县志办公室:郑永立   刘会喜
                                    一九九三十月八日

        [ 此贴最后由端木繁君在2007-5-3 13:17:34编辑过 ]
        端木繁君
        在线情况
        1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积分1943
          • 经验42601
          • 文章1683
          • 注册2004-10-27
          第一次看到端木氏播迁繁衍的详细资料,不甚感激!请问端木兄,东鲁端木氏可否为子贡嫡系后裔?是否有嫡系宗子的近况资料?
          [imga]../images/upload/2006/03/10/164421.gif[/imga]
          在线情况
          17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2
            • 积分1877
            • 经验23915
            • 文章1118
            • 注册2006-02-21
            回复令义版主
              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零年河南南乐县、山东郓城县、河南滑县等地续修《端木氏家谱》各区整续宗谱记载:大宗世系(由长子长孙承袭)“七十五世传诗承袭生子一继敏。七十六世继敏承袭生子二长广恕次广仁。七十七世......至八十二世祥波、祥春”。七十五世之前人名与你发表“东鲁宗子世系人名”相同。确认你所发表子贡世系“东鲁宗子世系人名”为端木氏家谱大宗后裔人名。现端木氏大宗后裔第八十一代为端木繁君、端木繁正兄弟,八十二代为端木祥波与端木祥春弟兄。近况均好!
            [ 此贴最后由端木繁君在2007-5-3 15:28:45编辑过 ]
            端木繁君
            在线情况
            18
            • 头像
            • 总版主
            • 级别
              • 职务总执事
              • 财富1
              • 积分7367
              • 经验103783
              • 文章6291
              • 注册2003-09-18
              这样端木氏宗子就是你罗?
              谱名:孔祥东| 衢州派五支 子宣公后 |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angdong75    
              [url=http://weibo.com/u/1265953175?s=6uyXnP][img]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265953175/00cb6534/1.png[/img][/url]
              在线情况
              19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2
                • 积分1877
                • 经验23915
                • 文章1118
                • 注册2006-02-21
                回复总版主孔卫东
                   河南省南乐县、山东省郓城县、河南省滑县等地端木氏家谱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零年续修记载的大宗世系人名为: (1)先贤端木赐——(2)端木炅——(3)端木叔——(4)端木圻——(5)端木静——(6)端木乿——(7)端木坚——(8)端木煐——(9)端木肇——(10)端木平——(11)端木叢——(12)端木敬——(13)端木颖——(14)端木質——(15)端木需——(16)端木伟——(17)端木诩——(18)端木垈——(19)端木和——(20)端木长——(21)端木 克勉——(22)端木庠——(23)端木发——(24)端木侃——(25)端木从矩——(26)端木中——(27)端木智——(28)端木炳——(29)端木楝——(30)端木韶——(31)端木 元震——(32)端木昂——(33)端木如松——(34)端木良——(35)端木修——(36)端木欣——(37)端木来麟——(38)端木讷——(39)端木祥——(40)端木亮——(41)端木硕——(42)端木辂——(43)端木裕——(44)端木范——(45)端木肃——(46)端木赫——(47)端木嘉——(48)端木度——(49)端木整——(50)端木高——(51)端木彬——(52)端木法祖——(53)端木云程——(54)端木珏——(55)端木本——(56)端木贞——(57)端木存德——(58)端木郎——(59)端木歆——(60)端木坦——(61)端木贲——(62)端木甘堂——(63)端木杰——(64)端木大猷——(65)端木铸——(66)端木正——(67)端木尚儒——(68)端木文献——(69)端木秀——(70)端木谦——(71)端木派——(72)端木本盛——(73)端木元荣——(74)端木毓振——(75)端木传诗——(76)端木继敏——(77)端木广恕——(78)端木昭琛——(79)端木宪楷——(80)端木庆骐——(81)端木繁君——(82)端木祥波

                    我即先贤端木赐第八十一代嫡长孙。

                [ 此贴最后由端木繁君在2007-5-3 15:46:50编辑过 ]
                端木繁君
                在线情况
                20
                • 头像
                • 总版主
                • 级别
                  • 职务总执事
                  • 财富1
                  • 积分7367
                  • 经验103783
                  • 文章6291
                  • 注册2003-09-18
                  作为宗子,你的责任可不小呀。仲家的宗子已被当地政府请回故里了。你们老家政府有此意向吗?
                  谱名:孔祥东| 衢州派五支 子宣公后 |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angdong75    
                  [url=http://weibo.com/u/1265953175?s=6uyXnP][img]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265953175/00cb6534/1.png[/img][/url]
                  在线情况
                  21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2
                    • 积分1877
                    • 经验23915
                    • 文章1118
                    • 注册2006-02-21
                    子贡故里县志办“端木子贡研究会筹备组”研究进展
                        端木子贡是河南浚县历史上最早、社会影响最大的一个历史名人。他是孔子的出色弟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是春秋时代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和商业贸易家。他的思想作为、识见功业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端木子贡的家世与生平事迹
                    端木氏源出黄帝。其先族为黄帝后裔鬻熊,仁于周,曾为文王、武王之师。鬻熊生二子,长子熊丽,次子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为姓,名端木典。这是端木得姓之始祖。端木典后裔几代为周朝大夫。西周末年,端木舒随平王东迁。几代之后,子贡的曾祖父端木广单被卫国聘为客卿,自此端木氏迁居卫国。子贡的父亲名端木巨,仕卫灵公,“匡君泽民,称卫之贤大夫”。端木巨娶蘧氏,蘧氏“天性善良,仁慈端庄”,怀孕子贡时曾梦神赐予宝玉,因此子贡降生后取名端木赐。子贡是他的字,另有一字叫子赣。子贡18岁(公元前503年),游学鲁国拜孔子为师。求学6年,24岁回原籍完婚,娶句氏。之后随孔子周游列国,但子贡并未一直跟在孔子身边,有时去经商和从事其它社会活动。公元前482年,孔子结束周游,由卫国返回鲁国,子贡也回到鲁国,是年38岁。之后曾受命出使齐、吴、越、晋等国。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子贡开始守墓。守墓六年,至公元前473年,子贡48岁才回到卫国,继续治学经商。50岁时又去鲁国拜祭孔子墓。后再度受聘仕齐,在齐国做官。公元前456年,在齐国逝世,享年65岁。其子端木炅扶柩归卫,葬子贡于今浚县大伾山东南东张庄村北。子贡一生曾在卫、鲁、齐等国做官,曾任信阳令(一说信阳宰),在这些地方的任职时间和政绩情况不详,有待进一步考证。子贡死后,其子端木炅仍仕于齐国。他的孙子端木叔继承祖业,好善乐施,将万金家资散给宗族国人。以至“病无药石之储,死无瘗埋之资”。说明至此一代家庭开始破落贫困。

                        二、端木子贡的思想作为和对社会的贡献
                        子贡博学多才,洞察时势,能言善辩,在社会活动和外交方面很有成就。公元489年,孔子自陈去蔡被困,绝粮7日。子贡出使楚国,说服楚昭王出兵营救。这是子贡第一次外交成功。公元前488年,吴国兴师向鲁国征百牢(牛羊猪各100头),吴太宰决意召见季康子,季康子惧而不敢见,派子贡面辞,子贡说得吴国人哑口无言。公元前483年,吴国图谋称霸,会盟鲁、卫等国君,因卫君来迟而将其扣留。众人惶恐无策。子贡出面论辩,使吴太宰嚭心悦诚服将卫君释放。公元前482年,齐国举兵伐鲁,鲁国危难,孔子派子贡解救。子贡游说齐、吴、越、晋四国,使局势改变,解了鲁国之危。司马迁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公元前480年,鲁齐和谈,子贡说服齐国,把它以前霸占鲁国之地归还鲁国。子贡的外交才能当时即备受称赞。齐晏子称:“国士无双。”楚昭王说:“楚国无人能与子贡相比。”孔子称子贡为“辩人”、“达人”,叹已“弗如也。”

                        子贡经商之道影响深远。“史记.货殖列传”共载17人,将子贡列在第二。子贡识见多广,反应敏捷,具有经商才干。他善于掌握市场信息,并“与时转货赀”在商业经营和国际贸易中取得巨大成功。他“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富可敌国”。子贡经商与政治目的相联系。他经常“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抗礼”。越王勾践甚至“除道效迎,身御至舍。”正因为经商致富,他才有如此显赫的政治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这是他宣传孔子思想和外交成功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子贡靠经商由常人而致显贵之经历,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流传着“既在黎阳学子贡,何必南越法陶朱”的佳句。1995年9月11日河南日报有篇文章,称子贡为“学者型富翁第一人。”1997年在马来西亚第二届世界儒商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曲阜孔子文化学院路承烈教授发表一篇论文,称子贡为“自古儒商第一人。”

                        子贡与孔子的关系堪称尊师重教楷模。在孔子弟子中,子贡与孔子关系最为亲密。《论语》中,子贡的名字出现37次,居众弟子之首。孔子对子贡非常器重,喻子贡为瑚琏之器。孔子往往将学说的真谛传授给子贡。如:何为仁,何为士,何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何为政等。陈蔡困厄,派子贡使楚;鲁国危难,命子贡往救。孔子病,子贡探视,孔子埋怨说:“汝来何其晚也?”可见感情之深。子贡对孔子更是钦佩和崇敬,是孔子及其学说的重要传播者和捍卫者。子贡称孔子的学识高不可测,誉孔子为圣人,比孔子为日月,任何人都不能逾越。子贡时时处处维护孔子的尊严,宣传孔子思想。当有人毁谤孔子时,子贡即挺身而出进行驳斥。子贡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起了重大作用。司马迁说:“夫使孔子名布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崔述在《洙泗考信余录》中说:“子贡之推崇孔子至矣,则孔子之道所以昌明于世者,大率由于子贡。”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六年方归,足见师徒情深。

                        正是因为子贡的道德学问,识见功业对后世有重大影响,所以子贡不断受到封建王朝的祭祀和封爵,并荫及其后裔。唐玄宗封其为十哲之一,后追封黎侯。北宋加封黎阳公。南宋改封黎公。明改封先贤端木子。清康熙帝赐子贡七十世后裔端木谦“贤哲贵遗庥”匾,并封其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后代世袭;乾隆帝封子贡为十二哲之一,塑像孔庙大成殿内。

                        三、对端木子贡的研究进展情况
                        河南浚县对于端木子贡有组织的研究始于1993年。浚县地方史志办根据省市地方史志编委指示,着手专题研究,列入地方志工作计划。成立端木子贡研究会筹备组,开展子贡研究会各方面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调查子贡后裔播迁历史及分布现状。经不懈努力,有大概了解。子贡后裔遍布国内外。本县境不是很多。在大陆上,子贡后裔聚居集中者可分长江南北两大族。江北族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东北部和山东省中西部。因地近孔子、子贡故里,族人深为先贤子贡骄傲,有很强的宗族观念和寻根意识,有修家庙、续家谱传统。清乾隆年间,端木氏开始依御赐孔子后裔二十字行辈命名,至今族辈昭然有序。今端木氏大宗已传至82代,山东繁衍快者已到87代。江南族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及浙江丽水等地。该族迁徙频繁,居所分散,又远离祖地,族人之间联系较少,宗族观念和寻根意识相对较弱。端木氏虽不为大族,但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贡献和影响却不容忽视,历代名人如星在天,熠熠生辉。以下略。

                        新中国建立后,子贡后裔人才辈出,据已掌握的资料,科级以上100余人。县处级以上50余人。此外科教文艺界有中级以上职称者50余人(1995年统计)。

                        二是收集整理与子贡有关的史料、文物、文章、照片等,纠正和弥补了过去资料中的有些谬误和空白。如关于子贡的生卒时间(过去资料只有生年而不知卒年),如关于子贡的出身(许多书中推测他出身于商人家庭而不知他出身于仕大夫家庭),再如许多书籍报刊文章把子贡说成是濮阳或淇县人而不知他是浚县人等。

                       三是恢复了子贡墓冢并立墓碑。子贡墓在浚县今城关乡东张庄村北。原来子贡墓冢高大,墓前正殿五间,甬道两旁有石马石羊,雕工精致,形象生动,墓地有古柏数百株。1958年开挖大公河,把子贡墓彻底破坏,除明万历年间《改正先贤墓祠记》一通碑外,其余建筑和树木荡然无存。一九九五年,地方史志办协同有关部门,恢复了子贡墓冢并立墓碑。
                    [ 此贴最后由端木繁君在2007-5-3 13:27:15编辑过 ]
                    端木繁君
                    在线情况
                    2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2
                      • 积分1877
                      • 经验23915
                      • 文章1118
                      • 注册2006-02-21
                      回卫东版主
                          子贡故里当地对研究宣传历史文化已经很努力!他们大概不需要什么别的人回去帮忙!
                         
                      [ 此贴最后由端木繁君在2007-5-3 16:07:37编辑过 ]
                      端木繁君
                      在线情况
                      2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2
                        • 积分1877
                        • 经验23915
                        • 文章1118
                        • 注册2006-02-21
                        《子贡传》
                        转贴《子贡传》
                        作者:马金章

                            子贡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他走到了历史长廊的极深处,那是一个我们的目力所不能及的地方。让我们把历史的画面拉近,先大致看一看子贡生活的时代背景吧。

                            子贡生活在春秋末期和战国早期的六十多年里。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社会转型期最深刻、社会变化最剧烈的时代。历史进入春秋以后,西周初期的井然有序的情景已不复存在。周天子式微,礼崩乐坏,大的诸侯国凭借实力,用战争来扩大领土,侵吞兼并弱小国家。于是,华夏四分五裂,群雄割据争霸的局面出现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外交是政治和军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连年战争的是频繁的外交活动。据史书记载:春秋近300年间,各种外交活动达181次。战争的胜负,当然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对比和人心的向背,同时也与外交人才能力的大小及外交手段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有时,外交上的交量并不亚于战场上较量的复杂和激烈。

                            残酷的战争,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与灾难,这种痛苦与灾难又变成一种独特的动力,刺激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春秋战国交替的几十年,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工商业已在各国兴起,诸侯割据造成的经济发展的不衡,给商品流通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春秋战国交替时期剧烈的政治变革、军事冲突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形势,为有识之士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子贡抓住这一契机,撩开历史沉重的帷幕,迈着坚实的步子走上了前台。

                                           大 伾 降 贤

                            公元前520年春天的一个早晨,从钟灵毓秀的大伾山西簏端木府邸传出一阵新生儿的啼哭。接生的老太太揩着手,向徘徊在门口的端木巨报喜:"公子,是个公子。"
                        端木巨欣喜若狂地扑进房里,他先端祥了一下卧在床上的妻子蘧氏怀里的婴儿,然后在妻子的额头上亲了一口说:"咱们有儿子了,有儿子了。"

                            难怪端木巨得子这么兴奋,端木巨的祖上是帝王颛顼的后裔,他的20世祖鬻熊曾是周文王和武王的老师。鬻熊生二子,长子熊丽,次子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为姓。端木典成为端木氏的得姓先祖。之后,几世先祖都是周朝士大夫。西周末,先祖随平王东迁。端木巨的祖父端木广单被卫国献公聘为客卿,自此,端木氏迁居卫国.端木氏人口繁衍缓慢,从端木典到端木巨,大都是单传。身为富商贵族的端木巨很为家族延续忧愁,现在四十多岁得子,他怎能不高兴呢?

                            按习俗,端木巨动手在大门口悬了桑弓、草剑。桑木弓弦上六支蓬草箭分别指向天、地、东、西、南、北,象征新生儿将来必定顶天立地,志在四方。端木巨得子的第九天举行了规摸盛大的喜庆仪式。端木府邸里华舆云集,高朋满座。卫灵公派宫使送来了贺札和贺礼。贺礼是风麟玉佩,喻风毛麟角之意,新生儿将来会是人中之杰。为纪念国君为儿子送贺礼这件盛事,端木巨和夫人蘧氏商定,为儿子取名赐,字子贡,另字子赣,寄希望儿子将来能为国尽忠,为民献力。

                            子贡的外祖父蘧伯玉对外甥十分宠爱,子贡也很崇敬这位慈爱的长辈。因此,常常和母亲在外祖父家居住。母亲经常给子贡谈外祖父的为人。母亲谈起自己的父亲,总是一脸的光彩和骄傲。蘧伯玉是卫国四朝元老,他曾事奉殇公、献公、襄公和后来的灵公。他宽厚慈惠,仁德高洁,在朝中威望很高。可是,灵公继位后,蘧伯玉受到朝中权臣和奸佞小人的攻讦,一度不被灵公重用。卫国大夫史鱼对伯玉非常推崇,多次向灵公推荐伯玉,但都被弄权小人弥子瑕进言阻止了。史鱼誓不罢休,他在病入膏肓,生命弥留之际,给儿子留下遗嘱说:"我侍朝廷,不能进蘧伯玉,退弥子瑕,为臣不能匡扶国君,不能让国家走向正道,这是没有尽到责任,死后哪有脸面见周文王。我死之后,且慢入殓,将尸首先放在窗户下面。"

                            史鱼去世后,卫灵公前去吊唁,见停尸未殓,大为惊异,召孝子询问原因,孝子将父亲的遗言如实禀奏。史鱼的忠烈感动了灵公,灵公也担心停尸过久,传扬出去,引起天下非仪,便传命晋升蘧伯玉为大夫,将弥子瑕罢职,并亲自主持为史鱼入殓。伯玉当了主政大夫以后,果然不负众望,对内招揽贤才,对外睦邻友好,很快使卫国的局势稳定下来......

                            蘧氏给儿子讲这些,是期望子贡将来像他外祖父那样入仕从政,当国家栋梁之材啊。

                        端木巨和夫人蘧氏在儿子七岁时,给子贡请了一位老私塾先生,教他写字和算术。子贡十分聪颖,先生教的知识他很快能学会。不到两年,这位先生便对端木巨说:"老朽不才,在无力承担传授公子知识的担子啦,我不误人子弟,您为令郎另请高明吧。"

                            子贡的外祖父蘧伯玉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不忘吸取新的知识,他不仅常年聘请着一位叫冉宏的老师,为了解难释惑,他还曾派使者去鲁国求教孔子扶君从政少过失的方法,孔子感叹道: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非,真是难的贤人啊。蘧氏找到父亲伯玉,谈了想让儿子跟冉宏学习的想法,父亲答应了。

                        冉宏擅长的是历史和时事政治,某种程度上起着外祖父从政的谋士作用,子贡对他的刻板生硬的传授则感到索然无味。这天,子贡在外祖父的书房看到一本诗集《卫风》,便很有兴趣地读了起来,并不时向外祖父提出不解的问题。伯玉就耐心地给外孙讲解。之后,伯玉给冉宏建议,结合《卫风》给子贡讲史是否好些?从此,冉宏既给子贡讲史,又教《卫风》。

                            公元前503年,子贡十八岁。三月初六,是卫国传统的纪念卫康叔受封的日子(人称受封节)。这时,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万物苏生。卫国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都沉浸在狂欢之中。这天,男女可以不受礼的束缚,放任天性,纵情诵诗对歌表达自己的心情。子贡早早来到翠柳如烟的淇水岸边倘徉。这时,一个穿着华贵的窈窕淑女向他走来。他迎上去,激动地唤了声:"勾嬛"。

                            去年初夏,子贡和勾嬛在这里邂逅。那天,冉宏在淇水岸边柳荫下给子贡讲《卫风》。这时,两位少女从他们身边走过,其中一位对另一位叫了声:"勾嬛"。子贡的目光不禁被那个叫做勾嬛的姑娘吸引住了。子贡早些时侯听说,卫灵公夫人有一个叫勾嬛的外甥女长得十分美貌,今天见了,果然超群出众。两个少女走到淇水边,勾嬛撩起裙裾下水在清澈见底的淇水中摸五彩石。五彩石花纹斑驳,灵透似玉。两人兴趣正浓,勾嬛惊叫着跑上岸,另一个少女也惊慌地跳出水。原来,一只蚂蝗叮上了勾嬛的小腿肚。两个姑娘求救般地望着子贡。子贡急忙在岸边找到了一棵三脉草。三脉草上长着毛毛刺,叶子散发着一股奇异的香味,叮入皮肉的蚂蝗尾一触到这种草,它的吸盘会马上退出皮肉。子贡讲了用三脉草的方法,将它放在地上,让那少女去给勾嬛驱赶蚂蝗,少女却吓得双手发颤。

                            男女授受不亲。按规矩,男女之间是不可以有肌肤相触的,但子贡此时想,见人有了痛苦袖手旁观才是失礼。他拿起三脉草,朝蚂蝗尾部拂去。蚂蝗的吸盘退出了勾嬛白嫩如凝脂的腿肚。吓白了脸的勾嬛慢慢平静下来,她看了子贡一眼,忽一下羞红了脸,慌忙用宽大的衣袖遮住了脸庞......

                            那天,两人什么都没有说。分别之后,子贡时常想起勾嬛,想起勾嬛时便来到淇水岸边,盼望能见她,可每次都失望而归。他把希望寄托在受封节。果然如愿以偿。

                            两人对视无语。勾嬛显得十分拘谨。这时,淇水对岸传来一个男子粗犷的歌声:

                            云谁之思          (你猜我是想哪个)
                            美孟姜矣          (美丽姑娘叫孟姜)
                            期我乎桑中          (和我相约桑林中)
                            要我呼上宫          (邀我会面在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还送我到淇水)

                            子贡轻声和了那人一声:"送我乎淇之上矣。"
                            勾嬛含情脉脉地看了他一下,不禁笑出了声。
                            子贡听了这美妙的笑声心动了一下,他看一眼勾嬛,羞涩的红晕便飞上她的脸。
                           "你的歌声太美了。"勾嬛细语。
                            子贡这是第一次听到勾嬛说话。娓娓动听的南国软语。

                            子贡说:"我再唱一首给公主。"说完便唱起来:
                            硕人其颀            (那人高大又美丽)
                            衣锦褧衣            (穿的锦服罩布衣)
                            齐侯之子            (她是齐侯的女儿)
                            卫侯之妻            (又是卫侯的爱妻)
                            手如柔荑            (纤纤手指如茅芽儿)
                            肤如凝脂            (雪白皮肤像凝脂)
                            领如蝤蛴            (脖子比那木虫白)
                            齿如瓠犀            (牙齿真像瓠瓜子)
                            螓首蛾眉            (方正前额弯眉梢)
                            巧笑倩兮            (轻盈笑时酒窝俏)
                            美目盼兮            (黑白分明眼波妙)
                            ......

                            勾嬛明白,子贡是借诗喻她,嘴上却羞答答地说:"诗中的女子何等美貌,哪个女子听了都会羞愧。"
                            子贡说:"我面前的姑娘不会羞愧。"
                            勾嬛明亮似水的眸子大胆地看他一眼说:"卫国的民歌真好,诗真好,民风真好。"姑娘赞叹道。

                            此时,少男少女悠扬婉转的歌声此起彼伏,一浪一浪地传来。

                            勾嬛说:"我最喜欢的,是许穆夫人的《载驰》。"说过,便浅唱起来。
                            载驰载弛            (赶着车马快快走)
                            归信卫侯             (回国慰问我卫侯)
                            驱马悠悠            (驱马赴卫路遥远)
                            言至于曹            (到了曹邑才停留)
                            大夫跋涉            (大夫跋涉来赶我)
                            我心则忧            (使我心里发了愁)
                            ......

                            或许使诗中描绘的情景感染了勾嬛,她面向东南方,眯着眼,表情显得凄楚而忧伤......
                            子贡知道,她是思念自己的故国啊,眼下卫国的繁荣景象,更加剧了她对破碎故国的思念。

                            勾嬛是越国国王允常的女儿。越国和吴国素有仇隙,两国之间几无宁日,经常拉锯式地互相征伐,两年前(公元前505年),吴王阖闾率兵攻打楚国郢都,越王允常乘吴国国力空虚,谋划乘机讨伐吴国。他这一动议遭到了夫人北子的极力劝阻,认为两国之间他杀我伐,这样下去,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什么时侯才有宁日?劝允常少惹事端。被夙仇燃红了眼的允常那里肯听夫人之见,他说:"作为一国之君,就要有所作为。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你别无选择地要以武力保卫自己,壮大自己。不这样,就会被强吴或别的国家吞没。眼下,伺机打击吴国,削弱其锐势,才能站稳南国,然后,审时度势,图谋中原。"允常起兵偷袭吴国,吴国匆忙调谴军队抵抗越军,这客观上解了楚国之围。楚国乘机联合越国、秦国,把吴军打得大败。吴王的弟弟夫概在吴王阖闾未从楚国撤出时,在国内篡位称王。阖闾听到此事,从楚国撤兵回国攻打夫概。夫概抵抗不过,逃亡到楚国。这一下吴国大伤元气。越王允常为得胜归来的将领晋职加爵,而夫人北子却陷入沉重的忧虑之中。她料到,像猛兽一样贪婪狂暴的阖闾,他的创伤一好,就会抖身炸毛向越国扑来。那时,越国的灾难就到了。北子为安全计,就托付来越国做卖买的商人端木巨,将女儿勾嬛带给她的姐姐--卫灵公夫人南子。勾嬛就这样来到了卫国。果然不出所料,在勾嬛离开越国不到两个月,吴国举兵伐越,一直打到越国都城,越国几乎陷入灭顶之灾。

                            一国公主沦落异邦,勾嬛面对庆祝卫国先王受封举国欢庆的场景,联想起自己的遭遇和故国的灾难,怎不忧伤呢?勾嬛轻轻唱起了哀伤的民歌:
                            树,是藤的依靠,
                            桅,是帆的依靠,
                            水中的漂萍啊,
                            你有什么依靠?
                            你有什么依靠?
                            ......

                            子贡曾随父亲多次远道经商,目睹过战乱的惨景。他想,身为一国公主的勾嬛,有灵公、南子这样的靠山庇护还有流离失所的感怀,那遭受战乱之苦的黎民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勾嬛哀伤的歌唱出了眼下的现实:皇亲国戚不是依靠,利剑长矛也不是依靠。什么才是勾嬛心目中真正的依靠呢?子贡看着勾嬛,他感到,一种豪气在胸中急骤升腾起来。

                            如果两军对阵,旌旗相望,刀兵相交时,自己能自由地往返游说于两军之间,陈述利害,化解夙怨,使两军主帅鸣金收兵,两国君王握手言和多好啊;如果有了天灾人祸,自己骑着马,打着旗幡,率领商队,出入各国之间,散尽积蓄的万万金钱,赈济啼饥号寒的黎民百姓,这又多么好啊。这两件事,恐怕是诸侯君王都做不到呢。对,自己将来就做这样的人。

                            子贡便对勾嬛谈了他的理想。勾嬛依偎在他的胸前。他的心海翻起一股感情的热浪:一定要让勾嬛不再有离乱之苦,漂萍之感。

                            有了人生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子贡的求知欲望更强烈了,冉宏先生的教授已满足不了子贡的要求。子贡的外祖父知道子贡求知若渴,心想,这孩子不管将来从政,还是从商,都得注重立身。立身正,万事可成;立身败,万事瓦裂。为他找一个德才兼备的好老师是当务之急啊。

                            蘧伯玉向女儿和女婿建议:"鲁国大夫孔子,声望日隆,贤名远播,现收徒授业。孔子先生和我早有深交,依我看,不如让子贡拜孔子为师。"

                            端木巨和妻子蘧氏都同意儿子到孔门求学。父母征求子贡意见,子贡早知孔子大名,便很高兴地同意了。

                        不几日,十八岁的子贡,怀揣外祖父蘧伯玉写给孔子的书札,踏上了东去鲁国拜师求学之路。

                                           孔 门 高 徒

                            子贡经过几天跋涉,来到鲁国都城曲阜,找到了孔子开设的学堂。
                            孔子打开蘧伯玉的书札,一边浏览,一边赞叹史鱼和蘧伯玉:"正直啊,史鱼!不管国家太平还是危乱,都像箭一样正直。蘧伯玉真是个君子啊!国家太平时,就出来辅佐明君,君王昏庸无道的时侯,就隐退韬光养晦,君子啊。"
                            待孔子看完书札,子贡献上拜师礼:一束干肉和一块美玉。
                            孔子看着眼前英俊潇洒,气度非凡的子贡,笑着说:"按规矩,老师只收这束干肉。"
                        从此,子贡便成了孔子的学生。

                            孔子聚徒讲学开设"六艺",以礼、乐、射、御、书、数为教授科目,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为教科书。他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有所长的实际,实际分科教学,设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子贡主攻言语科。孔子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贤士,为实现仁政和德治的政治理想服务。

                            学堂里的氛围很浓,学习生活紧张有序而又丰富多彩。孔子的教学观念很开放,教学方法很灵活,多数学科在课堂上进行,有的学科如射、御在课堂外进行。对课堂上讲不清楚的深奥抽象的人生哲学、社会政治等问题,孔子往往带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感悟体会,生动形象地为学生解难释惑。

                            因为孔子"十五而志于学",所以,他收的学生都在十五岁以上。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诸候国,出身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阅历。同学们相处,总有说不尽的话题,学习生活显得色彩斑斓。一天,同学们在背诵《诗》中的《卫风·氓》:
                            匪来贸丝                  (哪里真是要买丝)
                            来即我谋                  (是来找我谈婚事)
                            送子涉淇                  (谈完送你过淇水)
                            至于顿丘                  (直到顿丘不忍回)
                            ......

                            诵着诵着,子贡想起了去年受封节淇水边和勾嬛互倾衷肠的情景,他想:什么时侯能和勾嬛谈婚论嫁呢?同学中不少人没去过卫国,便让子贡谈谈卫国的情况。子贡出身商人之家,见多识广,加上曾跟冉宏老师学过历史,就给大家介绍说:卫国物丰民富,经商成为世风,卫国地陶氏、施氏、繁氏、绮氏、樊氏、饥氏、终葵氏七大族的姓氏来源都和他们从事的职业有关。如陶氏与制陶有关,樊氏和编织芦席有关。卫国商业发达,所以就有了诗《氓》中以买丝为借口,在淇水边约见恋人的场景......子贡还向大家讲了受封节"奔者不禁",万民狂欢的民俗风情,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子贡正说着,孔子进来了,他慌忙住了口。原来,孔子在室外透过窗户看到了子贡侃侃而谈的情状。孔子板着脸,让子贡背诵近几日他教的诗。子贡离座站起,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逐一背了起来。孔子的脸色和缓下来。他让子贡坐下,既像是对大家,又像是对子贡说:"即便背下《诗》三百篇,如果把处理政事的任务交给他,却干不了;让他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这样的话,读得多有什么用呢?学《诗》的关键是要能随机应变地运用。"
                            子贡将这话牢牢记在了心里。

                            隔了一段日子,子贡拿着《诗》问孔子:"贫穷而不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如何?"
                        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而乐观,富有而好礼的人。"
                            子贡说:"《诗》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诗》了,因为告诉你这个问题,你就可以加以推论,知道下一个问题了。"孔子欣喜地肯定了子贡举一反三的的聪明才智。

                            或许是子贡对老师的赞扬高兴得过了头的缘故,他向老师提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问题。他说:"先生对贫富认识如此深刻,何不在'六艺'之外另设'理财'科,变'六艺'为'七艺'呢?"
                            孔子怔了一下,看着子贡摇了一下头说:"君子只晓大义,小人计较财利。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都成为胸怀天下、治理一方的人。"

                            子贡听了老师的话一楞:他曾随父亲到齐国进行长途贩运,齐国人对至今辅佐齐桓公兴商富民、壮大国力的管仲赞不绝口,管仲这样的人社会上不是更需要吗?子贡问孔子:"管仲是个什么人呢?"
                            孔子随即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一方天下,老百姓直到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都会披散着头发,处在野蛮时代哩。"
                            子贡点头应和孔子:"管仲真了不起啊。"

                            孔子突然想起管仲曾是商人,后弃商从政,意识到子贡在利用老师后边的话反驳前边的话。心中虽然不快,但暗暗称赞子贡思维敏捷,学识广博。孔子恐怕是有意识想引开子贡的话题吧,说:"《诗》三百篇,可以用一勾话来概括它,那就是没有邪恶的思想。"

                            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子贡、子路和颜回跟着孔子北游农山。
                            孔子面对农山的景色,兴致勃勃地说:"在如此美丽的好地方,大概都能心想事成吧!理想成就人生,人生不能没有理想。你们三个的理想是什么呢,说出来让我听听如何?"
                            子路第一个回答:"在那种旌旗遮天、战鼓动地的战场上,如果能让我带领一支军队,我一定能击败强敌,为国家开拓千里疆土。"
                            孔子称赞说:"真是个勇士!"

                            子贡想了想说:"我希望能遇上齐楚这样的大国交战。正当两军列好阵势、战斗一触即发的危急时刻,我一身素衣白帽,穿梭在两国之间,以我的口才为他们分析利弊得失,让他们尽释前嫌。"子贡本想继续说自己也希望当大商巨贾,但想到那天孔子的批评,就住了口。
                            孔子说:"真是个辩士!"

                            颜回在一旁沉默着不说话,孔子说:"颜回你说说看,难到你没什么想法?"
                            颜回说:"他们两人,一文一武都说光了,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孔子说:"没关系,你还是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颜回一字一板说:"我听说芳香的和腥臭的东西不会放在一起,尧和桀不会同在一个国家,是因为他们的本质完全不同。我只希望能遇上像尧那样圣明的天子来辅佐,以礼乐伦常来教化百姓,使整个天下不必修城墙,不用挖城沟,武器刀剑都拿来造成农具,牛马自在地放牧在野外,永远消除战争的威胁,家家户户也不用但心生离死别。这样的话,子路没机会施展他的勇力,子贡也没办法表现自己的口才了。"
                            孔子听了,兴奋异常地说:"说的好,真是个仁者。"

                            子贡问道:"老师您会选择哪一种志向呢?"
                            孔子说:"我喜欢那种不耗费用、不伤害人民、不用费口舌进行外交活动的那种方式。那大概是颜回的吧。"

                            老师给颜回的答卷是一个满分。但子贡心里不服,自己和子路的志向,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只要努力,就能达到。而颜回的志向,理想主义色彩太浓,说了只是想在老师面前讨乖卖巧,叫他去做,只能是空中楼阁。

                            孔子看到子贡对他不满的表情,问道:"你跟颜回哪个强些?"
                            子贡回答:"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就能推知两件事。"
                            孔子嗯了一声,然后说:"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
                            孔子其实有意借颜回压一压子贡,由于子贡争胜心强,学习优异,在同学面前爱夸夸其谈,流露骄傲情绪,孔子这几天都琢磨要批评他了。

                            第二天,孔子领着学生们在野外进行御、射训练。中午,师生聚在树下休息,先解马放青,然后师生进行野炊。不料马跑到田里去吃庄稼。农人见了,大怒,上去把马牵走了。
                            子贡追上农夫,给他作揖说:"对不起,我们的马吃了您的庄稼,怪我们看管不严。请您原谅,将马还给我们,我们还要赶路呢。"
                        农人置之不理。

                            子贡回到树下将索马经过讲给了孔子。孔子说:"你用过分谦恭文雅的言词向农人求情,好比用美妙的歌舞演示给盲人,这怎能有好的效果呢?这是你的错,不能归罪农人。"说着,让养马人去要马。

                            养马人对农人说:"我耕于东海,将往西海,我们的马驾车到这里来,快要饿死了,只好放它吃点路旁的庄稼。你快点将马还给我们,要不,我们走不了就住到你家,车上六七个人都要你管饭,你不管饭的话,我们饿死在你家也不走,还怕你不偿命不成。"

                            农人听了,吓得直打哆嗦,慌忙将马交还。养马人牵回马,孔子含笑看子贡一眼。子贡羞愧得无地自容:身为言语科的学生,平时认为自己学习好得不得了,今天办这件事还不及一个养马人。先生教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真是至理名言啊。

                            子贡从此变得谦虚谨慎起来。一次,卫国一位使者向子贡了解孔子弟子的情况,子贡就介绍好学不倦的颜回,勇敢无畏的子路,多才多艺的冉求,节操高尚的曾参等同学,惟独没有谈他自己。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高兴地对子贡说:"你已经有知人之明了。知人之明,方能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大有作为啊。"
                        子贡施施礼谢了老师的夸奖。

                            孔子进一步给子贡说:"你知道了谦虚,那谦虚的实质是什么呢?"孔子不等子贡回答,接着说:"就像大地一样,大地不比什么都低吗?但大地挖深了就涌出泉水来,播了种就长出五谷来,草木生长,鸟兽繁衍,所有的生命都来自大地,所有的死亡都回归大地,大地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养育万物从没听它说什么。"
                        子贡听了连连点头。

                            孔子的名声越来越大,人们仰慕他通古博今的知识,佩服他匡扶君王的方略,有抱负的君臣或派使者或亲自远道慕名来曲阜向孔子请教问题。这天,连续有鲁定公、齐景公的使者向孔子问政,子贡均在场奉陪。事后,子贡问孔子:"齐公请教老师为政的首要之务,老师的回答是节约财用:鲁公请教时,老师回答是了解下臣。为什么一个问题两个答案呢?"
                            孔子说:"这是因为两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齐国是个奢侈过度的国家,所以我给齐公的回答是节约财用。鲁公最大的问题是大夫间互相争权夺利,企图架空鲁公,所以我对鲁公的回答是了解臣下。"
                            子贡听了,颇受启发,心中更加敬佩起老师来。

                            子贡对学问上的一些问题,总能举一反三地进行消化,刨根问底地了解孔子学说的真谛。孔子曾由衷地赞扬子贡,把子贡比喻为"瑚涟"。瑚涟是宗庙里祭祀时盛祭祀品的器皿,上面装有宝玉,贵重华美,神圣高洁。子贡为了实现他的人生理想,学习从不囿于老师教授的范围,往往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些与时政有关的大问题,如:何为"士"、何为"仁"、何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部忠实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凝聚儒家思想精髓的巨著《论语》里,涉及子贡的记载就达38处,居众弟子之首;有9处为子贡独立成篇的精辟言论。从中看出,子贡是孔子学说的忠实发言人,名副其实的祖述师说。孔子的思想,大都经过子贡的解释而传播给社会。

                            一次,卫国大夫公孙朝问子贡:"仲尼的学问是从那里来的呢?"子贡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道,没有坠入地下,仍旧留在人间。贤能的人能够认识它的重要方面,不贤的人只能认识他的次要方面。周文王和武王的道是无处不在的,我的老师是无处不学习的,又何必要有一个固定的老师呢。"

                            子贡事后将他和公孙朝的话告诉孔子。孔子点头说:"你回答得比我想的还精妙得当呀。"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那么什么是仁呢?"仁"是"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仁"的深刻内涵大都是经孔子和子贡探讨出来的。"仁"的最高境界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这精辟的概括出自子贡之口。

                            子贡尊敬孔子而不迷信孔子,推崇孔子思想而不刻板地拘泥于师道。《论语》中,多处可见子贡具有革新意义的言行。

                            周代每年秋冬交替的时侯,天子把来年历书发给诸侯,诸侯把它放在祖庙里,每月初一要杀一只羊亲自祭庙,表示每月开始听政,这种仪式叫"告朔",祭祀的羊叫"饩羊",但鲁国自文公起,近一百二十年君主已不亲自参加"告朔"了,而鲁公仍然每月按时杀活羊供祭庙,"告朔"纯粹成了一种形式。此时子贡被鲁国聘为大夫,他主张废掉着个礼,连羊也不必杀。孔子知道了,阻止说:"赐呀,你爱那羊,我爱这礼。"

                            殷纣王是历史上暴君的典型,对他荒淫无道的传说听了令人毛发悚然,如:对孕妇剖腹而观胎儿;杀比干而观其心;以酒为池,悬肉为林,驱使裸体男女追逐其间,以助自己饮酒作乐......可是,在对纣王一片斥骂声中,子贡却说出了与众不同的话:"殷纣王的坏,不像传说的那么历害。所以君子对于自己处于卑下地位是很厌恶的,因为一处于这种地位,天下的一切坏事都会加到他身上。"子贡看待人和事物是求是公正、辩证全面的,他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人们冷酷的世态,亡国之君,下野之臣,背运之人,往往被人说得一无是处,这不就是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吗?人总是扶强不扶弱,扶升不扶降。扶大不扶小。宦海沉浮,仕途崎岖,做人可得小心谨慎啊。

                            鲁定公为了巩固政权,提高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一时对有声望和有才能的人比较重视。公元前501年,孔子被任命为鲁国大司寇,主管国内刑法。

                            公元前498年,鲁国把持大权的季康子问孔子:"端木子贡这个人,可以让他官管理政事吗?"
                            孔子对季康子说:端木子贡通晓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不久,子贡被聘为鲁国大夫,辅佐孔子办事。

                            在师徒当政期间,在鲁国推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动摇了鲁国邪恶势力,社会风气有了明显好转,经济开始呈现繁荣景象,在与齐国的外交活动中也取得了一次从没有过的胜利。孔子的理政才能引起了朝中几个大臣的嫉妒,鲁国的变化也引起了齐国的注意。齐国的一些大臣怕孔子治理好鲁国,会称霸天下,齐国将受其害,便采取离间手段,破坏孔子与鲁国当政者的关系。他们挑选了三十名美女,一百二十匹骏马,作为礼物送给鲁国。孔子陈言利害,力劝拒绝接受这些礼物,但鲁定公还是收下了这些美女、骏马。定公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连续三日不理朝政。

                            子贡和子路认为,鲁定公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对老师孔子的轻视,便对孔子说:"老师,我们离开鲁国吧。"

                            孔子觉得这个建仪有理,但不甘心地说:"还是再观望一下吧,鲁国最近要举行祭天仪式,如果照往年一样,祭完天地分给我应得的一份祭肉,那就说明他眼里还有我。"可是,祭天仪式结束后,却没赠送给孔子祭肉,他和弟子们的心都凉透了,于是,孔子和子贡辞去鲁国官职,另觅施展政治抱负的出路。

                            辞了职,到哪个国家去呢?孔子心里没底。他叫来子贡商议。
                            子贡说:"卫国是鲁国的近邻,而且与鲁国同是姬姓国家,鲁国为周公之后,卫国是康叔之后,周公、康叔都是周文王的儿子,鲁卫是兄弟之邦。老师您曾说'鲁卫之政,兄弟也'。再者,先生在卫国有一定声望,灵公和大夫蘧伯玉曾派使者转专门来拜访过先生,退一步讲,如果卫国国君有眼无珠,不能任贤重能,在下和子路、子夏、子羔都是卫国人,总会有站暂时栖身之处吧。"
                            子贡说得条条有理。这时,子路也来向孔子建议:"我的妻兄颜浊邹在卫国当大夫,吃住不成问题,到卫国去吧。"
                            孔子听了连连点头。
                            于是,孔子和弟子子贡、子路、颜回等十多人便到了卫国。

                                        尊 师 楷 模

                            到了卫国后,蘧伯玉想让孔子住在他的官邸,但孔子考虑到伯玉公务繁忙,便在子路妻兄颜浊邹家落了脚。孔子第二天受到卫灵公的接见,灵公慷慨主动地提出给孔子每年不低于在鲁国的俸禄,但却回避了孔子所关心的从事什么政务的问题。
                            灵公说:"仲尼先生初到卫国,先在国内走一走,领略一下风景名胜,别的事再从长计议吧。"
                            随后几天,子贡、子路当向导,师徒十多人驾车在卫国探幽访古,颛顼帝喾陵、淇水落日涌金图等风景名胜都看了。孔子赞叹不已:卫国风景秀丽,地灵人杰,难怪周文王要将此宝地封给儿子康叔哩。

                            回到颜浊家之后,灵公派人给孔子送来了当月的俸禄,可几天过去了,却一直没有灵公再召见孔子的消息。孔子向颜浊邹打听,颜浊邹也没有发现朝中要用孔子的迹象。

                            颜浊邹的夫人在宫中做女官,这天,她给子贡捎来了勾嬛给子贡的信。子贡的心激动得狂跳起来。他打开羊皮信封,从里面掏出一方素娟。子贡展开一看,上面是勾嬛用娟秀的字体抄写的一首诗:

                            青青子衿      (你那衣领颜色青)
                            悠悠我心      (念你常常挂我心)
                            纵我不往      (纵然我还不能去)
                            子宁不嗣音      (为啥你不来个信)

                            青青子佩      (你的佩玉青绶带)
                            悠悠我思      (念你常常挂我心)
                            纵我不往      (纵然我还不能去)
                            子宁不来      (为啥你不自己来)
                                               
                            挑兮达兮      (来来往往趟赶趟)
                            在城阙兮      (独自等在城搂上)
                            ......

                            子贡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勾嬛的信。恨不得长翅立时飞到勾嬛身边。他写了回信,托颜浊邹夫人第二天带给勾嬛。下午,便在颜夫人的巧妙安排下,让字贡进宫和勾嬛见面。

                            孔子离开故国,身在异邦,政事无着,心里空落落的,这些天食不甘味,夜不安寐。

                            一天吃饭之前,子贡说:"老师向来主张'食不厌精'。陶氏面酱和陶氏酱菜是黎邑的特产。陶氏制酱很讲究,用的是土盐,制酱时将土盐炒得黄橙橙、香喷喷的兑进酱里。面酱腌的胡罗卜透亮水灵,大小匀称,心儿细得像一炷香,吃起来脆生生的。当地人提起陶氏面酱和陶氏酱菜,都会流口水的。"
                            孔子和颜悦色地和子贡打趣:"快买来孝敬老师。"
                            子贡指指条几上的两个精制小坛说:"请老师品尝。"

                            不知孔子是感于子贡的良苦用心呢,还是这佐餐酱菜确是实美味可口,反正,孔子这顿饭吃得津津有味。自此,孔子竟养成了"不得其酱,不食"的习惯。

                            这天,颜浊邹下朝回家给孔子说,蘧伯玉向灵公力荐,灵公可能会对先生委以重任。果然下午有使者来,但使者是召见子贡进宫的。
                            子贡进宫给灵公行了礼,灵公问子贡:"孔子是位贤人吗?"
                            子贡回答道:"孔子何止是位贤人,他是位圣人哩。"
                            灵公问:"孔子如何'圣'呀?"
                            子贡说:"这不好说。"
                            灵公对子贡的回答显出不满,就问:"你说孔子'圣',可又说不出'圣'在哪里,怎么解释呢?"
                            子贡不卑不亢地说:"我终日头顶苍天,但不知天有多高:我终日脚踩大地,但不知地有多厚。我跟着孔子学习,就像拿着瓢到江河里饮水,腹满而去,哪里知道江河有多深呢!"
                            灵公问道:"你比喻是不是过分了?"
                            子贡道:"我比喻不存在过分不过分的问题。我赞誉孔子,就像往泰山上捧了两把土,泰山不会因我这两把土而增高:我不赞誉孔子,就像从泰山上捧掉两把土,泰山也不会因我这两把土而降低。"
                            灵公仔细琢磨了一番,赞到:"好,你说得太好了!"
                            灵公转念一想,又问:"赐,你是不是太谦虚了,你的言谈举止,已经大出我的所料,难道孔子真比你还强吗?"
                            子贡叹服地说:"孔子是圣人,要想达到他的水平,对于我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事。"

                            像灵公褒子贡贬孔子的事,子贡曾遇到过多次,每当遇上这事,他总是极力维护老师的威望。两个多月前,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在朝中对大夫们说:"真要比较起来,孔子的学生子贡比孔子还行。"
                            子贡听到后对叔孙武叔说:"比如门墙,只到肩膀这么高,人家在外面一望,就能看见里面的一切。我的学问修养就这么高。我的老师孔子的学问修养,就像宫墙有数十仞高,使人看不到里面富丽堂皇的情形。

                            数日后,叔孙武叔又在贬损孔子,子贡就劝他不要这样做,孔子不是你们毁谤得了的,别人学问好,道德好,那就好比山坡,的确崇高伟大,但还是可以慢慢爬到顶上去的。至于孔子的伟大崇高,像太阳、月亮一样,是拿不到,摸不着的。一般人想不受孔子思想的影响,等于拒绝太阳、月亮的光辉一样。太阳、月亮永远照临天下,你盖一间房子想挡住它,太阳、月亮并不生气,你房子里总会有亮光,这些亮光还是太阳、月亮照射进来的。

                            子贡对孔子不仅在言语上高度赞扬,在行动上,也极力维护老师的形象。一次,鲁国的贵族南郭惠子对孔子收徒不讲门第,不问出身的做法看不惯,就对子贡说:"你老师门下的人太芜杂了吧。"
                            子贡回敬说:"老师品行端正,想来的不拒绝,想走的不阻挡,就像良医门前病人多一样,所以,我老师门下的人品才这么复杂。"

                            卫灵公接见了孔子和子贡后,感到孔子和孔门弟子确实非等闲之辈,对这些贤士委以重任,即可辅佐自己安邦治国,又能落个贤明清正、广纳人才的美名,何乐而不为呢?灵公心中不禁大喜。

                            就在卫灵公打算重用孔子及其弟子时,弥子暇从中作祟,向灵公进谗言说:"孔子一行,来者不善,收留他们,定会酿成后患。"
                            灵公一愣:"你为何这样讲呢?"
                            弥子暇说:"孔子近来造谣惑众,说国君是贱妾所生,庶子继位,于礼不合。"

                            灵公是个没主见的人,听到这里,恼羞成怒,吼道:"对你孔丘我以礼相迎,厚禄相待。你却这样羞辱寡人。念我卫国和鲁国是兄弟之邦,寡人原谅你一次。那么,就像匏瓜一样,将你挂在那里,让你闲着便是了。
                            于是,灵公放弃了重用孔子的打算。

                            卫灵公的父亲是襄公,襄公的夫人没有儿子,宫妾生下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继位的灵公。当年,襄公的这位宫妾生下儿子后。她的族兄弥子暇便给其妹献计说:"虽然王子是庶出,但你只要用点心计,卫国将来就是他的了。"
                            宫妾当襄公又临幸离宫时,就按弥子暇的计谋对襄公说:"妾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长老,长者说他是康叔,康叔抱起孩子说,给孩子起名叫'元'吧。"
                            襄公十分高兴,卫国开国君主的话怎能不听,他便给孩子起名元。并立元为世子。元在襄公去世后继位,就是灵公。前几年史鱼尸谏荐蘧伯玉,使伯玉复出,弥子暇丢职,弥子暇便对蘧伯玉怀恨在心,他打听到孔子和蘧伯玉有故交,就利用他和灵公的特殊关系,编造谣言,栽赃陷害孔子。
                            孔子看灵公没有重用他的意思,几个月后,打算前往陈国。

                            在孔子、子贡一行取道南下途中,几次险遭不幸,陈国去不了,不得不返回卫国。
                        这次,他们住在了蘧伯玉家。
                            由于蘧伯玉的再三举荐,灵公对孔子的返卫表示了欢迎姿态,不时让孔子及其弟子参于一些政务活动。

                            子贡这次随师返卫后,没几天就受到灵公夫人、勾嬛的姨母南子的召见。南子很高兴地同意了子贡和勾嬛的婚事。不久子贡和勾嬛举行了盛大的婚典。

                            南子聪明美貌,行为放荡,颇有权术,由于灵公年老体衰,卫国的国政实际掌握在南子手里,朝中对此非仪不少。灵公的太子蒯聩和南子也产生了矛盾,卫国宫室内已开始涌动权力争斗。孔子主张"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为避免卷入宫室斗争的漩涡,公元前493年春天,子贡随孔子离开卫国,一路逶迤,次年春天到了宋国。

                            宋国本是孔子先祖受封的地方,也是他夫人亓官氏的家乡,他年轻时还到宋国考察过殷礼,为此,孔子达算在宋国多停一段时间。谁知到了宋国,宋景公对孔子一行的到来表现得十分冷漠,不仅没有留用孔子的意思,连食宿也不予以安排,师徒的生活显得十分窘迫。

                            看着先生愁眉不展的样子,子贡对孔子说:"先生,我还有块美玉,是把它继续收藏在行囊里呢,还是把它卖掉?"
                            孔子联上有了喜色,笑着说:"卖掉,卖掉,但要卖给识货的买主。"孔子联想到眼下自身的遭遇,打趣地说:"连我自己都在等待识货的人,想将自己卖掉呢。"听了先生风趣而有几分伤感的话,看着手中的玉,子贡心里沉甸甸的。这快玉,还是他拜师时想作为拜师礼献给孔子的,当时孔子不收,他一直带在身边,没想到,在这种场合用上了它。子贡其实已物色了买主,这个买主就是宋国的大夫孙明子。孙明子为政勤勉,事君忠诚,却受到朝中善于弄权的司马桓魋的排挤。孙明子不畏权势,洁身自爱,为此特别喜玉。孙明子对子贡这位珍宝巨商的到来很关注,他在昨天宋景公会孔子时,曾暗派使者向子贡打听美玉行情。子贡就将这块美玉卖给了他。孔子看着子贡卖玉得来的一大袋金银,心里踏实了许多。

                            子贡和孔子离开宋国,经郑国、陈国要去楚国,途中经过一片桑林,遇见连两位长相清秀的养蚕女子在林中采桑,孔子随吟了一勾:"南枝窈窕北枝长。"
                        一采桑女随即答道:"夫子在陈必绝粮。九曲明珠穿不得,著来问我采桑娘。"

                            当师徒十多人走到陈国和蔡国边界时。边界守军不让他们前往楚国。
                            孔子师徒围困在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外。被困的第四天,粮食没有了,他们只得挖野采充饥。几个弟子相继饿出了病,躺在地上,连爬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孔子却神色坦然地坐在舆帐里,诵诗、唱歌、弹琴不止。

                            子路心烦意乱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侯吗?"
                            孔子看着满脸忧怨之色的子路,心平气和地说:"君子在穷困的时侯能坚守节操,小人遇到穷困不能控制自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
                            子路想说什么,却没说,赌气地扭身便走。孔子深知,在这危难关头,弟子们的思想很活跃,对他的作为不理解,对他的政治主张产生了怀疑。他想,很有必要和弟子们进行一下思想交流。于是,叫来刚刚离他而去的子路,问道:"《诗·何草不黄》里说:'我们既不是野牛也不是猛虎,为什么要流落在荒无人烟的野地里。'我们的主张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困在这里?"
                            子路寻思了一下说:"恐怕是我们的仁德还不够吧?所以,人们才不信任我们;恐怕我们的智谋还不够吧?人家才不放我们通行。"
                            孔子摇头:"假使有仁德的人能使人信任,哪还会有伯夷、叔齐这样的好人饿死在首阳山呢?要是有智慧的人必定能够处处畅行无阻,哪还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呢?"

                            孔子又把子贡叫来,问他同一个问题。
                            子贡说:"是不是老师的政治主张太大了,因此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老师。老师何不降低一下自己的政治主张,靠近一下现实呢?"子贡直来直去的话,其实是他思索了好久,早想向老师建议的一个问题。
                            孔子不满意地说:"赐呀,一个善于耕田的农夫,不见得有好收成;一个好的工匠虽有精巧的手艺,然而却未必能使人都称心如意;君子也是一样,他只能专心地修道,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却不一定被社会容纳。现在,你不能坚信自己的理想,反而想一味地迎合众人,志气真是小啊!"
                            子贡听了老师的话,心里虽然不舒服,也不完全同意老师的看法。但老师矢志不移的精神和高尚的操守却深深感动了他。

                            孔子又叫去了颜回,也问了同样的问题。颜回说:"老师的道理太大了,天下虽大却还是容不下。虽说如此,老师不改其志,依然推行自己的主张。不被世俗容纳有什么关系?不被世俗容纳才显出君子本色。"
                            孔子听了颜回的话,愁苦了几天的脸上有了笑容,说:"好小子,好小子!要是你将来成了大富翁,我一定做你的管帐先生。"
                            颜回走了,孔子看着颜回的背影,心花怒放地想弹奏一曲。他去拿琴,不经意碰了琴旁的一个袋子。袋子里面装的是前些天子贡卖玉的金银。看着这些钱袋,孔子想起刚才称赞颜回,批评子贡的话,感到脸上火辣辣的。他放下琴,一下子没了弹奏乐曲的兴致。
                        孔子师徒被围困的第七天,来了位骑马的将军,他有意戏弄这些书生,令人拿出十多个九曲珠说:"如能用丝线穿起来,就让你们进楚国。"
                            孔子和弟子们不能穿这九曲珠。孔子想起采桑女的话,叹道:真是一语成谶啊。孔子便让子贡返回去向采桑女求教。
                            子贡回到桑林旁的那户人家门前。家中人称女子不在,并以一菜瓜给子贡。
                            子贡说:"'瓜'子(籽)在内也。"
                            这时,那个与孔子对诗的女子从房内走出来,她说给子贡穿九曲珠的办法:"用蜜涂珠,以丝系蚁,如不肯过,用烟熏之。"
                            子贡给女子施礼,并掏出银子,让女子给些吃的。女子给了子贡一大块羊肉和两条鱼。子贡再次谢女子。
                            子贡回到空子身边后,依采桑女教的方法穿了九曲珠。将军也不食言,便解除了对孔子师徒的围困。
                            孔子师徒被围已达七日,师徒们已吃了几天野菜,许多弟子都饿得无精打采。围军一散,子贡急忙拿出向采桑女讨来的鱼和羊肉,大师兄颜回充当火头军,点火做起了野炊。
                        颜回见老师和师弟们都饿得大眼瞪小眼,恨不得抓住生鱼就吃,拿过羊肉就啃的样子,不问三七二十一就把鱼肉、羊肉放在一个锅里煮起来。
                            孔子向来主张"食不厌精",他见颜回把鱼和羊肉放在一块,眉头皱了皱,但已没有指责颜回的力气啦,只好听之任之,眯着双眼就等开锅了。
                            过了一会,肉做熟了,颜回先给孔子端上了一碗。不知孔子是饥不择食,还是确觉得好吃味美,刚刚喝了一口汤就连连赞道:"真鲜,真鲜!"
                            孔子望着弟子们狼吞虎咽的吃相,突然皱起了眉头,自言自语地说道:"仓颉造字,将合、赞二字合写称鲜,这个鲜字是毫无道理的,鱼、羊肉合炖才叫鲜哪!干脆,从今天以后,就把鱼羊二字的合写当成'鲜'吧!"
                            弟子们听了,一边大吃二喝,一边连声称赞:"改得好,鱼羊合炖为'鲜',真是名副其实!名副其实!"
                            从此,汉语中便有了这个看了令人口中生津,富有韵味,使人遐想的"鲜"字。
                        [ 此贴最后由端木繁君在2007-5-3 12:46:42编辑过 ]
                        端木繁君
                        在线情况
                        2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2
                          • 积分1877
                          • 经验23915
                          • 文章1118
                          • 注册2006-02-21
                          《子贡传》
                                                 纵 恒 先 驱

                              师生们吃了肉,喝了鲜美的羊鱼汤,都感到身上有了劲,他们整了装,按既定目标向楚国进发,谁知走了还不到半里路,几十个骑兵策马一路黄尘追上来,将他们截住了。曾让孔子穿九曲珠胡那位将军骑在马上大着嗓门喊:"孔丘,停下!停下!"
                              孔子坐的车子由子路驾驭着,子路勒令牛车停下来。

                              子贡上前问那将军:"将军刚才让我们走,怎么又出尔反尔?难道还让我们穿九曲珠不成?"
                              将军盛气凌人地说:"刚才放你们走,是本将军的美意。现在,奉太宰命令,不准你们前往楚国。"
                              原来,孔子南行适楚的目的被陈、蔡两国执政的大夫们知道了,他们深感孔子去楚不妙,陈蔡是两个小国、弱国,楚国对这两个小国本来垂涎欲滴,楚国如重用孔子和其弟子,与楚国相邻的小国说不定很快就被它鲸吞了。为此,执政大夫下令阻止孔子前行。

                              孔子师徒重陷陈蔡兵马围困之中。子贡向孔子要求到楚国求援,孔子应允。
                              子贡趁夜色掩护潜出包围圈。见到楚昭王,请求昭王派兵营救孔子一行。楚昭王一时犯了难,此时,吴国正大举入侵楚国,兵力都用在抗吴上了。去陈蔡救孔子,本是小事一桩,但小事往往引发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北边惹了陈蔡,岂不是两面受敌......

                              子贡看昭王犹豫不决的样子说:"孔子先生一心入楚,只想辅佐明君,托日生天,匡正天下。要不是这样,孔丘先生怎会被困陈蔡之间?"
                              楚昭王犯疑,问道:"孔丘如有真才实学,卫、宋、陈、蔡,包括他的母国怎么都不重用他呢?"

                              子贡说:"大王问得好,只有风鸟选择良木去栖,良木没有法儿去选风鸟。孔丘先生只想入楚,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楚昭王听了子贡的话,大悦。随即改变了主意,亲统贴身卫军前往陈蔡之间解救、迎接孔子一行入楚。


                              这天,子贡随孔子在楚国汉水采风。他们经过一处村庄时,看见一位美艳动人的少女正在溪畔浣纱。孔子对子贡说:"去向那姑娘采一下风。她外表十分庄重安适,不知她的心底如何?你可以用巧言试探她。"
                              子贡看着老师,神情有点不自然。孔子微笑着说:"是碍于男女大防吧。"
                              子贡笑着默认。

                              孔子说:"我曾说过,非礼勿视,非礼勿动。这都是指的非礼举止,至于采风,是合乎礼的。过去,为考察风俗民情、政事得失,古代帝王常常专设官职去做这样的事情。你去采风,不必忌讳。"

                              子贡奉师命,走到姑娘身旁,举着一只杯施礼:这位大姐,俺是从北方来的,天气炎热,你能否给俺一杯水,以解口渴?"
                              少女看了子贡一眼,微笑道:"南国溪水,清凉透底,它属于本地人,也属于过路人,并非俺个人所有.你要喝水尽可自己去舀,为何还要征得俺的同意呢?"
                              少女嘴上虽这么说,还是接过子贡手中的杯子,舀了满满一杯,放在地上,很有礼貌地说:"按照俺这里的礼节,这杯水俺不能亲自递到您手里,请原谅!"

                              子贡把水端给孔子,将自己和少女的对话说了一遍.孔子听了点点头,又从车上拿出一张琴,对子贡说:"你把这个拿去,再同她说几句,看她怎么回答."
                              子贡拿着琴,又走到少女跟前说:"刚才喝了您送的水,听了您说的话,好似秋风送爽,仿拂雪中送炭,令俺周身舒畅.俺这里有琴一张,不知您会调情乎?"子贡故意把"琴"说成"情",以观察少女的反应。
                              开始那少女很反感地皱皱眉,接着又心平气和地对子贡说:"俺是山野村姑.不通五音六律,怎么能与你调情呢?"
                              少女也故意把"调琴"说成"调情".。

                              子贡抱着琴回到孔子面前,把与少女的对话一说,孔子还是点点头说:"再把一些银两送她,看她怎么说."
                              子贡第三次来到少女身边,说:"刚才多承您的指教,因是赶路人,无以报答,现送您些银两略表寸心."
                              少女一听,站了起来,指着子贡怒斥道:"你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有路不走,却三番两次在次纠缠俺?又为什么平白无故地送俺银两?你究竟安的什么心?俺一个年轻女子,怎会随便收你的东西?你要是还不走,俺就要喊人来对你不客气啦!"
                              子贡见状,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

                              孔子听了子贡的叙说,连连点头,赞叹道:"对呀!对呀!《诗经.汉广》中说:'南国有高大的树木,却不能在它下面休息;汉水有游春的少女,但不能对她行为不端.'南国少女果真如此呀!"

                              孔子到楚国以后,楚昭王原打算让孔子当楚国的上卿大夫,并要将七百里封地赐给孔子,但权臣子西劝阻说:"楚国经办外交的大臣有比得上子贡的吗?没有。辅佐国君的贤德人才有比得上颜回的吗?没有。领兵的将帅有比得上子路的吗?也没有。现在,大王要将七百里封地给孔子,他再有一批德才兼备的弟子辅佐,说不定是楚国的祸根呢。当年,周文王在丰,武王在镐那样不足百里的弹丸之地,就成就了王业.我劝大王可不能将领地送人啊。"
                              楚昭王的打算被动摇了.不久,楚昭王患急病身亡。子贡和孔子一行住在楚国的负函,以观楚国的变化再定去留。这时,卢国派使者找到孔子,鲁公请孔子允许其弟子子贡到鲁国就任大夫,主持外交事务。

                              孔子将鲁国的聘任告诉子贡时,子贡真不愿意离开待自己胜过父亲的老师。孔子想起了当年农山谈志的情景,对子贡说:"赐呀,你说过:'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粮,使两国亲如兄弟',诸侯争霸.战火频仍的今天,正需要化干戈为玉帛的外交英才呢。老师也不想让你走,但老师留你在跟前,有违师道;你不去应聘,便是目光短浅。听老师的话,跟使者一起快快去吧。"

                              子贡到达鲁国时,是公元前488年夏天。这年夏天,吴国胁迫鲁国在鲁国的一个邑城举行了一次会谈.在会谈中,任意摆布鲁国,提出要牛、羊、猪各一百头作为献礼,当时称为"百牢"。这显然是以强凌弱,以霸主役使诸侯。
                              大臣景伯对鲁哀公说:"当今时势,吴强鲁弱,如执意不给他百牢之礼,吴必出兵伐鲁。小不忍则乱大谋,依臣之见,屈从为上。"
                              鲁哀公只好点头应允。

                              吴国在会谈桌上取得了胜利,得意而归。吴国权臣太宰伯嚭没有参加吴鲁会谈,这次外交的胜利没有他的功劳,他很懊恼。伯嚭是个贪婪的功利佞臣,一向嫉贤妒能,不甘人下,便以大国自居,派人到鲁国去召季康子来吴禀见,打算向鲁国提更加无理的要求,想借此机会露一手,为自己涂脂抹粉。

                              季康子接到邀请后一筹莫展,食不香,睡不甜。他倒是有点自知之明,无论从学问、韬略、口才、外交礼仪、应变能力上,自己都与景伯相距甚远,景伯与哀公尚且受辱,见笑于诸侯,自己此番应邀前往,后果不是更加不堪设想吗?他接受了冉有的建议,请子贡入吴面辞太宰伯嚭。
                              子贡奉季康子之请赴吴见伯嚭。伯嚭将子贡安置到馆舍安歇,定下明日太宰府详谈。
                          第二天,一辆装饰豪华的马车来到太宰府,车上下来一位穿丧服的人,他就是子贡。伯嚭一看,大惊失色,怒火中烧,正想发作,又克制了自己。因为子贡的外交才能闻名于世,他气势汹汹地问:"先生为孔子高足,通晓礼仪,我国君万岁无期,大夫安在,你这身打扮,合乎礼吗?"
                              子贡回答:"这是怕大国呀,不是非礼。弱国无力,强国岂不乘虚而入吗?"
                             伯嚭很感兴趣地问:"大国乘虚而入,合乎礼否?"
                              子贡说:"大国不以礼待诸侯,贻害无穷,必将亡国。"
                              伯嚭反驳:"大国民富兵强,哪会亡国。"
                              子贡笑着说:"太宰难道没有听说井蛙观天、鼠目寸光吗?吴今虽强,然不久将焚宗庙,覆社稷,亡君臣,死万民,故赐依礼着丧服,先来吊孝致哀。"
                              伯嚭再也忍耐不住了,拍案而起:"孺子休得胡言,当心割掉你的舌头!"
                              子贡泰然自若:"太宰休怒,请听赐陈述利害。若出言悖谬,甘愿赴汤蹈火!倘先割掉舌头,赐不能言,吴将危矣......."
                             "先生请言其祥。"伯嚭像泄了气的皮球,重又坐下。
                              子贡说:"赐在卫亲眼目睹一事,太宰可有兴致一闻吗?"
                             "先生但讲无妨。"
                              子贡说:"卫有一邑处于崇山峻岭之中。近年来常有猛虎出没,毁坏庄田,捕食牛羊,伤害男女`,一邑百姓纷纷迁徙逃亡。后来卫大夫孔文子组织猎手数百名进山,捕获猛虎十八只,百姓方得以回归故里,重建家园,勤于农桑,安居乐业。"
                              伯嚭嘘了一口气,没有说话。

                              子贡转移话题说:"近日,吴、鲁会谈,吴不以礼待鲁,强索百牢。吴强而鲁弱,鲁不得不从。吴伐楚灭越,凌侮中原诸国,此与猛虎毁环庄田、捕食牛羊、伤害男女何异?吴虽强大,岂能胜过百兽之王吗?虎不知礼,恣意横行,为害甚广,最后必然群起而攻之。吴不以礼待诸侯,今又欺凌鲁国。鲁乃周公封地,文明礼义之邦,与齐为甥舅,与卫系兄弟,卫与强晋比邻,亲若手足,鲁、卫、齐、晋、楚、越以及为吴所害诸国联合起来,犹如数百名猎手进山,虎再猛,岂能免一死?强吴鲜如履冰,危若累卵,为之赐特丧服来吊,以尽故友之意。我的话已说完,请太宰割舌止怒。"
                             "万望先生恕鲁莽之罪!"伯嚭为难地说:"先生不愧为天下辩士,外交豪杰,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当奏明吴王,改弘更张,以礼待天下诸侯。"
                              子贡这次受聘出使,没有受辱,维护了季康子和鲁国的尊严。

                              子贡离开老师不知不觉已经五年。五年间,尽管有时去看望一下老师,但毕竟不能常在一起。孔子在楚地呆了两年又回到了卫国。公元前484年,子贡和几个师弟得到鲁哀公和季康子的同意,将孔子迎接到了鲁国。

                              吴国恃强凌弱的本性没改,公元前483年初夏,吴王派太宰伯嚭向鲁哀公要求"重温"过去的不平等盟约。哀公不同意,派子贡与吴太宰交涉,子贡身负重任去见吴太宰伯嚭。
                          伯嚭一见子贡,心里便怯了几分,几年前被子贡说得下不来台的情景如在昨日,他头上不禁冒出虚汗,很谦恭地先给子贡施礼。
                              伯嚭说:"重温盟约,是为了相结友好,共谋春秋大业。这互惠互利的好事,端木大夫不会有异议吧?"
                              子贡不急不躁,不紧不慢地看着伯嚭说:"盟誓,是用来巩固信用的,所以,双方要诚心来约束它,用玉帛来奉献它,用言语来赞美它,用神明来保证它。我鲁国国君认为如果有了盟约,就不能更改了。如果还要改,即使每天盟誓又有什么用呢?现在您一定要'重温'过去的盟约,如果可以'重温',它同样可以凉下去。"
                              吴太宰伯嚭被子贡说得张口结舌,自觉理屈词穷,便同意不再"重温"旧约,吴国的如意算盘这次没有打成。

                              这年秋天,吴国召集卫、宋、鲁诸侯会盟。卫出公是灵公和南子夫人的孙子,灵公去世后被南子推上了王位。参加不参加这次诸侯会盟,是摆在卫出公面前的一大难题,难的原因是前一段卫国杀了吴国一名叫且姚的外交使节。
                              有大夫对卫出公进言:"吴国无道,必加害于人,还是不去的好。"
                              有的大夫说:"如不赴会,恐怕给吴国留下背盟弃信的把柄,去了,当着别国的君主,吴国能怎么样?"
                              卫出公后来还是参加了会盟,担心的事情果然发生了,吴国派兵围困住了卫出公的馆舍。子贡听到出公的处境,对吴国无礼无义的做法很是不满,他虽仕鲁,但卫国是父母之邦,外祖父是卫国大臣,出公和夫人勾嬛还是血亲联祖,即使不说这些个人的亲疏关系,作为一个真正的外事活动家,也该主持公道,仗义执言。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找到伯嚭。伯嚭一见子贡,便知道其来意,主动说:"我国国君愿意事奉卫国国君,但是他来的太晚,怀有敌意,只得把他留下来。"
                              子贡说:"卫君前来,一定要和他的臣下商量,有的同意他来,有的不同意,他一犹豫,自然就来晚了。那些同意来的人,是您的朋友。不同意的,是您的敌人。如果拘禁了卫君,这是伤害了朋友,高兴了敌人。再说,在会盟场合这样对待卫君,伤害了朋友,高兴了敌人。而又让诸侯敬而远之,也许对吴国不利哩。"
                              伯嚭被子贡说得心悦诚服,随即将卫出公释放了。

                              子贡成了当时远近有名的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连各国诸侯大臣都仰慕子贡的外交才干。几年以后,鲁国季康子在外事活动中受到了挫折,他遗憾地说,要是子贡在场就不会遭受这样的耻辱了。当时,外事上有了麻烦,只要子贡出使,人们就"不复疑也"。

                              公元前483年秋末,齐国大夫田常企图在齐国作乱,但害怕高氏、国氏、鲍氏、晏氏的势力,所以他想调虎离山,让这些人统领军队去攻达鲁国。孔子听到这件事,心神不宁地对学生们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地,是父母之国,国家危险到这种地步,你们为什么不挺身而出?"

                              子路请求出马,孔子阻止了他。
                              子张、子石请求出山,孔子没有应允。
                              孔子把目光转向了子贡。子贡明白老师是想让他出使,可这次出使,非同以往,齐国大军压境,战争一触即发,不要说自己只身一人难挽狂澜,即便能舌拔强弩,口吞三军,齐国田常也会将战祸从鲁国转嫁给别国。这是否有背于自己一贯坚持的"化干戈为玉帛"的外交理想呢?

                              老师看透了子贡的心思,沉思着说:"武王会八百诸侯与孟津,讨殷伐纣,方有后来太平盛世。眼下,如果容忍田常这样的人横行天下,德政仁治岂不成了一勾空话。"

                              子贡琢磨,老师说的在理,眼下鲁国危如累卵,如果自己坐视不动,鲁国定会如羊饲虎。不如挺身而出,取其大义,扶柔助弱,联手制强,说不定会消除或延缓生灵涂炭的局面呢。于是,子贡请求出使齐国,孔子点头。

                              子贡先到了齐国,田常知到子贡前来必作游说之事,预先设了数百武士,剑戟林立。子贡坦然入室,旁若无人。田常迎子贡坐下,问道:"先生来此是为鲁当说客吧?"
                          "我来不是为鲁,而是为齐。鲁是难以攻打的国家,您不可攻它。"
                          "鲁国为什么难以攻打?请先生指教。"
                              子贡说:"鲁国的城墙又薄又矮,它的护城河又窄又浅,它的国君愚昧不仁,大臣虚伪无用,它的百姓又厌恶战争,这样的国家不能跟它交战。您不如攻打吴国,吴国城墙又高又厚,护城河又宽又深,武器又坚又新,军士又齐整又充足,能人精兵全在那里,又使贤明勇武的大夫镇守着它,这是容易攻打的。"

                              田常顿时显出忿怒的神色,说:"你认为难办的事,一般人却认为是容易做到的;你认为容易做到的事,一般人却认为是难办的。用这些指教我,是什么道理呢?"
                              子贡说:"我听说,如果忧虑来自国内,就要攻打强大的敌手;如果忧虑来自国外,就要进攻弱小的对象。如今您的忧虑来自国内。我听说您三次被封而三次失败,这是因为有大臣反对啊。如果您攻破鲁国来扩大齐国的领土,战胜对手就会使国君骄纵,打败别国就会抬高大臣们的地位,可是您的功劳却不在其中呢。如果这样,国君就会产生骄傲的心理,大臣们更会无所顾忌,你成就大业就难啦。国君骄纵就会无所顾忌,大臣们骄纵就会争权夺利。您在齐国的处境不就很危险吗?。所以说不如攻打吴国。攻打吴国不能取胜,将帅兵士在国外,大臣在国内的势力空虚,您上面少了对手,下面没有百姓非难,就能够孤立国君,这样,控制齐国的就只有您了。"
                              田常说:"好。可是,我的部队已经开赴鲁国了。如果从鲁国撤兵回来,大臣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攻打鲁国,我请求出使吴国,叫吴国援救鲁国而攻打齐国,您趁势让部队迎击吴军。"
                              田常答应了子贡,求他南下去见吴王。

                              子贡来到吴国,对吴王夫差道:"我听说,行王道的人不拒绝世人的交往,行霸道的人没有强大的敌人,但在千钧重的物体上,即使只加一铢一两的重量也可能产生位移。现在拿拥有万乘兵车的齐国再占有千乘兵车的鲁国,跟吴国争强斗胜,我私下替大王感到危险。况且援救鲁国能扬名,攻打齐国能获利。安抚泗水以北的各国诸侯,惩罚暴虐的齐国,镇服强大的晋国,好处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名义上保存了即将灭亡的鲁国,实际上困窘了强大的齐国,聪明的人是不会迟疑不决的。"
                              吴王说:"好。虽然这样,我曾经跟越国作战,使越王栖身在会稽山上。越王卧薪尝胆,优待士兵,有报复我的意图。您等我讨伐越国后再听您的。"
                              子贡说:"越国的力量不超过鲁国,吴国的强大不超过齐国,如果大王放弃齐国而攻打越国,那么齐国就平定鲁国了。况且攻打弱小的越国却害怕强大的齐国,这不是勇敢的表现啊。勇敢的人不回避困难,仁爱的人不使人处于困境,聪明的人不会失去时机,行王道的人不拒绝跟世人交往,以此树立他们的人道义。如今保存越国,向诸侯显示自己的仁德,援救鲁国,讨伐齐国,对晋国施家威力,各国诸侯一定相继来吴国朝见,这样,称霸天下的大业就成功了。大王果真畏惧越国,我请求东去会见越王,叫他出兵跟随大王,这实际上是使越国兵力空虚,名义上是跟随诸候讨伐齐国。
                              吴王非常高兴,请子贡前往越国。

                              越王清扫道路,率范蠡、文种等大臣到郊外迎接子贡。越王勾践是一位一心图谋霸权,遇事能屈能伸,善于韬光养晦的国王。论关系,他是勾嬛的哥哥,子贡的妻兄。勾嬛或许是受母亲的影响吧,厌恶人间争斗,渴望天下太平,过平平安安的日子。勾践则受父王允常的影响,自小尊兵尚武,立志奋发图强,争雄天下。勾嬛曾对子贡说,小时侯,她和哥哥勾践在一起的时侯,他不是论剑,就是谈兵,在她的印象里,哥哥简直是一柄冷酷的闪烁着寒光的剑。父王允常刚刚去世,吴王乘机讨伐越国。刚继位的勾践派 遣敢死队挑战。敢死队排成三行,冲到吴军面前,大喊大叫着刎颈自杀。吴军被惊呆了,越军乘机大破吴军,并使吴王阖庐中箭身亡。三年后,吴王夫差为父报仇讨越,勾践兵败会稽山,甘为吴国奴隶,卑躬去做吴王的马夫,品尝夫差的粪便,终日卧薪尝胆。回国后,为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勾践采取患难大夫范蠡、文种的建仪,选美女西施、郑旦献夫差,一表忠心,二是祈望夫差沉溺与美色之中而荒废朝廷。子贡和勾嬛结婚时,正是父王允常和太子勾践率军和吴军杀伐的时侯。勾嬛的终身大事,是由南子夫人做主办的。婚后,由于越国出现了几乎是亡国的灭顶之灾,加之路途遥远,勾嬛还没有到故国探过亲。所以勾践对子贡虽然早已耳闻,但并不知道这个驰名诸侯国的外交大夫是自己的妹夫。为此,勾践见了子贡,仍是一副卧薪尝胆半般的谦卑姿态。子贡明白,在齐国剑拔弩张,鲁国命运系于自己一身的非常时刻,他和勾践的私人关系是不能暴露的。
                               越王勾践亲自陪子贡到馆舍,问到:"这里是偏远落后的国家,大夫怎么不顾自己庄严的身份来到这里呢?"
                              子贡说:"近来,我劝说吴王援救鲁国攻打齐国,但吴王心里却畏惧越国,他说:等我攻打越国后才成行。像这样,攻破越国是一定的了。况且没有报复人的意愿却使人怀疑自己,是笨拙的;有报复的意愿却让人知道了,是不安全的;事情没有干起来却先传扬出去是很危险的。这三种情况是成事的大祸害。"
                              勾践叩头拜了两拜,说:"我小时侯失去父王,曾不自量力,报仇心切,匆忙与吴国作战,遭到惨败,至今我被围困在会稽,恨入骨隋,日夜唇焦舌枯,只是想跟吴王拚一死活,这就是我的愿望。"
                              勾践问子贡怎么办,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残暴,大臣们忍受不了;国家因为屡次战争而疲惫,士兵不能忍受;百姓怨恨国君,大臣发生内乱;伍子胥因为直谏被杀,太宰专权,顺迎吴王的过错以谋私利,这是行将亡国的政治表现。现在大王如果兴兵辅佐他迎合他的意原,送给他丰厚的财宝以求得他的欢心,降低身份奉承他以表示对他的敬重,他一定会攻打齐国。如果他战败了,就是大王的福气呢。如果他战胜了,必定将部队开到晋国,然后我请求北上会见晋国国君,使他一同攻打吴国,削弱吴国的势力是一定的。吴国的精锐部队全消耗在齐国,大部队被牵制在晋国,大王再利用它的困境予以打击,这样,灭亡吴国就是一定的了。"
                              越王十分高兴,应允了。勾践要送给子贡百镒黄金,一柄步光宝剑,两匹好马,子贡没有接受,就走了。

                              子贡回报吴王说:"我不敢怠慢,将大王的话告诉越王了。越王十分恐惧地说:"我很不幸,小时侯就失去了父亲,不自量力,得罪了吴国,军队失败,困在会稽山上,自身受辱,国家变成废墟荒地,仰赖大人的恩赐,使我得以捧着礼器祭祀祖宗。吴王的恩德我死也不敢忘记。"越王这么感恩戴德,又这么胆小怕事,怎么敢有别的打算呢!"

                              子贡在馆舍住了五天,越王派大夫文种跪拜着对吴王说:"东海缺德的奴仆勾践派遣的奴才文种,冒昧地请求两国修好。今天私下听说大王将兴义师,征伐强暴,救护弱小,围困暴虐的齐国而安定周朝王室,勾践请求全部出动越国境内三千名士兵,他还请求自己披着甲衣,拿着武器冲锋陷阵。现由越国下臣文种进献祖先珍藏的宝器、铠甲、斧、屈卢矛、步光剑,作为给将士们的贺礼。"

                              吴王十分高兴,将文种的话告诉子贡:"越王要亲自跟随我讨伐齐国,可以吗?"
                          子贡说:"不行。人家调动所有人马,又叫它的国君跟随,这样做没有道理。大王要接受它的礼物,允许它派军队来。"
                              吴王应允,就派九个郡的军队攻打齐国。

                              子贡离开吴国前往晋国,对晋国国君说:"我听说,计谋不事先定好,就不能应付突然的变化;军队不事先准备好,就不能战胜敌人。现在齐国跟吴国将要开战,要是吴国打不赢,越国扰乱它是一定的了;要是跟齐国作战取得胜利,必定会把它的军队开到晋国边境来。"
                              晋君大为恐慌,说:"那怎么办呢?"
                              子贡说:"修造武器,休养士卒,等待吴军的到来。"
                              晋君答应了。

                              子贡离开晋国到鲁国不久,吴王果然跟齐国人在艾陵作战,把齐国军队打得大败。获胜的吴军没有撤回,果真如子贡算计的那样将部队开往晋国边境,同晋军在黄池遭遇。吴国和晋国争强,晋军拼命低抗,大败吴军。越王听到这一消息,大喜,于是调兵遣将渡江,把军队驻扎在距吴都七里远的地方。吴王听到这个消息,慌忙离开晋国返回,同越军在五湖作战。三次战斗,吴军都失败了,都城失守,越军包围了王宫,杀死了吴王夫差和他的相国。
                              灭吴三年,越国称霸东方。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这一历史巨变:"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子贡出色的外交活动,不仅在春秋战国交替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奠定了战国纵横家崛起的历史基础"(《鬼谷子全书·中编)》,而且,他的"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粮,使两国亲如兄弟的外交理想和化干戈为玉帛的外交才能",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纵横家的先驱,战国策士的揩摸。(《鬼谷子全书·中编)》

                                                  儒 商 始 祖

                              子贡出使齐、吴、越、晋四国回鲁后,随即向老师禀报了游说经过。孔子听后紧锁的眉头并没有舒展,他沉闷地说:"看来,仗是不能避免了。"他停了一下,看着子贡问:"赐,这次让你出使,老师是不是错了?"
                              子贡原本喜悦的心情被老师的情绪感染得忧郁起来。他沉思着回老师的话:"洪水扑来了,堵是堵不住的,只能顺势疏导;巨石从山坡上滚下来了,一个人纵有千钧之力,恐怕也挡不住它,如果拨它一下,或许就改变了它滚动的方向,但它毕竟还要碰撞上什么。"
                          子贡讲到这里,看一下孔子,孔子专注地听着。他知道孔子此时内心十分矛盾。刚才自己讲的,恐怕老师在心里已讲了好多遍了。他只是想借徒弟的口再讲出来,印证一下自己的想法对还是不对,以此安抚一下不平静的思绪。
                              子贡给孔子敬上一杯茶,继续刚才的话题说:"先生体恤天下,恪守义礼。学生遵照师训,循仁德之道,尽心竭力。奔走呼号,为的是庇护弱小,惩治恶霸。若能如愿,便是顺乎天意啦。为此,您不必分外忧心。"

                              子贡从老师房中出来后,冷风刺得他打了个寒颤。他意识到,已是初冬了。阴霾的天空飘起了雪花。看着雪花,他的心猛地一动:不久,吴越大军将远征寒天雪地的北方作战,御寒丝棉是必备军需。为保证将士远行,吴王夫差定会强征丝棉。这样,会造成吴国丝棉紧缺,丝棉价会自然走高。
                              子贡决心抓住这个商机,往吴国贩运丝棉。

                              第二天,子贡立即组织了几十人,划成若干个小组,到各地采购丝棉,然后安排快车运往吴国。果然不出子贡所料,啼冷号寒的吴国百姓很快将丝棉争购一空。

                              这天,孔子看到子贡心事重重、愁眉不展的样子,问道:'赐呀,你有什么烦心事呢?
                          子贡脸上马上有了笑容,给老师施礼说:'学生没有什么烦心的事。'
                          孔子摇头;'那怎么面带忧色呢?'
                              子贡看隐瞒不了,如实说:'前一个月,师弟公冶长给我推荐了一位理财的人,师弟说这人'善算,不用筹策(计算工具)'。谁知这人筹策都用得磨薄了,帐目却一塌糊涂。我帮他理,连我自己也算迷糊了。要是将这人换了吧,一时又找不到比他强的。弟子烦恼的就是这件事。'
                              孔子问:'你的帐都需要什么算法呢?'
                              子贡答:'无非加减乘除。可那人抱怨:旧帐没理清,新帐又来了。'
                              '这样看来,不是人家算不好,而是你的帐目太多。'孔子用缓慢的语调说:'我年轻的时侯,给季孙氏做过几年委吏(会计、保管类小官),当时嫌帐目繁杂,用筹策计算耗时费神。我想了一个办法,用几根绳子,穿上珠子,按个、十、百、千、万的顺序排列,这样一来,在复杂的帐,在大的数,算起来都感到简单省事了。'
                              子贡听了大喜,立时找一把黄斗充当珠子,在老师的指点下摆算起来。这样果然显得快速方便。
                              子贡兴奋异常地整衣正冠,给老师行了个大礼,然后说:"谢谢老师神明般的点拔。"
                              孔子风趣地说:"赐,你真的不简单啊,老师都快成你的帐房先生了。"

                              若干年后,人们根椐孔子教子贡的计算原理发明了算盘,淘汰了古老的筹策计算方法,说这些已是后话了。

                              子贡走了以后,孔子心情十分舒朗。他走出庭院,到一条小巷散步,不知不觉走到了颜回家门口,他看着那歪歪扭扭充做院门的木栅拦,想着颜回的为人,怜爱地感叹、颜回平时一篮子饭,一葫芦水,住在这样的陋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认为的快乐。颜回多么贤德呀!孔子不由得又想起子贡刚才理财的烦恼。心想,颜回的道德学问差不多了吧,可是他常常贫穷。端木赐不安于天命,去做买卖,猜测行情,竟常常猜中。自己门下这两个高足,生活境况多么不同啊!

                              子贡在经商致富后,不忘广布仁德,施民济众,为民造福。他曾就这一问题问孔子:"假若有一个人,给予老百姓多方面的好处,又能帮助大家过上好日子,怎么样?"
                          孔子说:'岂止于仁德,那简直就是圣人了,舜大概都难于做到哩。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通达,同时也要让别人通达。凡事若能以自身为例而周全别人,可以说是实行仁德的方法了。'
                              子贡牢记孔子的教诲,赢得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美名。

                              一次,他在卫国做买卖回鲁国的路上,看到有一群人被鞭打着做苦工。他上前打听,原来是流落在这里的鲁国奴隶。子贡就掏出钱替他们赎了身,并给这些可怜的鲁国人发了盘缠,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按照当时鲁国的法令,子贡不仅可以到官府领取赎金,还可得到一笔奖金。可是,子贡即没有去领取赎金,也没有去领奖金。这一行动使子贡的美名在鲁国民众中广泛传播开来。

                              齐国对鲁国常常是武力上的战争和经济的商战并用,经常向鲁国挑衅施压。那年,齐国在靠近鲁国的边界建立了好几个服装场和鞋场,成批生产绨质衣料,大量编织麻鞋。齐君主接着号令全国臣民都要身穿绨料衣,脚蹬麻编鞋,并通过多种途径,向鲁国散布消息:凡能向齐国贩来绨料、麻鞋的,给予奖赏。齐国这一举动很快在鲁国产生了影响,大量农民改种粮为种麻养蚕。一部分农民涌入城市从事织绨业和编鞋业。可时间不到两年,齐国突然下令全国禁穿绨面料衣服和禁穿麻编鞋,接着下令关闭所有的与鲁国通商关口。这一下使鲁国遭了灾,绨料、麻鞋品积压,产品销售不了。以生产绨、麻品的城市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农民家中由于无粮,很多人陷入饥饿之中。这时不少手工业者就想般迁到越国去谋生。
                              子贡知道后,赶去劝阻说:"去越国一定不会带来富贵。"
                              他们问:"为什么呢?"
                              子贡说:"绨是厚料绸子,而越国人没有穿绨面料的习惯,麻鞋更不受欢迎,他们是喜欢打赤脚的。你们去不用这两样东西的国家,想要摆脱贫困,解决生问题,不是很难吗?"
                          他们听了子贡的话连连点头,脸色也越发愁苦起来。子贡接着给他们出注意:"你们去卫国吧。两国国民习俗又极相近,何必舍近求远呢?"
                              这些人听从子贡的劝说,就去了卫国。后来他们果然有了发展,他们对子贡的帮助十分感激。

                              子贡经商致富虽家累千金,但他从不骄奢淫逸,从不以个人的尊贵而小看贫贱的人。他的师弟原宪家中极度贫寒,这一年秋末,子贡贩卖粮食来到鲁国都城,踏着路上瑟瑟作响的树叶,他突然想起了住在郊外的原宪,就想去看望一下,并打算接济一下这位同窗。
                          子贡骑着高头大马,身穿暗红色内衣,外罩素雅的大褂,踏上了去原宪所居村庄的小路。他好不容易找到了原宪的家。
                              原宪实在太寒苦了:破落的院子里仅有一间茅草屋,蓬草编成的门挡不住风寒,四处透亮的墙壁上用没底的破瓮充当窗户。当戴着裂开口的帽子、穿着破了脚后跟鞋子的面黄饥瘦的原宪出现在子贡面前时,他一阵心酸,没多加考虑地说:"贤弟,你得什么病了吗?"
                              原宪气势很盛地回答:"我听说,没有财物叫做贫,学习了却不能付诸实践叫做病。如今我原宪是贫困,而不是生病。"
                              子贡听了不免一怔,知道自己欠妥的话伤了师弟的自尊心,羞愧之色浮上了脸。
                          原宪看着不好意思的子贡,接着说:"迎合世俗而行事,攀附周旋而交朋结友,讲求高车大马的华贵装饰,我原宪是不愿意做的。"
                              子贡听了原宪这拒人千里之外的话,心中一时很是难过和委屈,他想申辨一下,后一想,对于固守安贫乐道人生哲学的原宪,恐怕不会听进他的话。子贡放弃了原来想在经济上帮助他的想法,无可奈何地告别了原宪。贫与富、安贫乐道与富而不骄的问题却在子贡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为了解惑去疑,他去问老师。
                          孔子要求他:"富而无骄,富而好礼。"

                              有了与原宪那次会见的教训,子贡此后更加注意"富而无骄",富而好礼"的自身修养。师弟子骞是有名的孝子,子贡十分敬重他。子骞少年丧母,继母嫁给父亲后生了两个儿子。一年冬天,继母分别给子骞兄弟三人各做了一套絮丝绵衣。三身丝绵衣用的布料一样,看来都套着厚厚的丝绵,但子骞穿在身上总感到挡不住风寒,被冻得簌簌发抖。父亲见状,以为子骞无事生非,存心刁难后母,就厉声叱斥,罚他站在门外的雪地里。子骞被冻得越来越抖得厉害了。父亲大怒,执鞭痛打,子骞身上的绵衣绽开,只见芦花飞溅。原来,继母给子骞做的绵衣套的是芦花,另外二子套的却是丝绵。
                          父亲又悔又怒,要将继母休掉。

                              子骞不同意,跪在父亲面前求情:"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可不能让母亲走啊。"
                          父亲觉得有理。继母被子骞的行为深深打动了,她羞愧万分,从此待子骞如亲生儿子。子骞拜孔子为师不久,继母去世,父亲年迈多病,两个弟弟还不支事,家中生活困难。子贡为解除子骞忧愁,就派使者以子骞一个朋友的名义,给子骞的父亲送去了不少财物。

                              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那几年,由于要有相当的经济来源保障日常开支,子贡时常要到时各国搞些经商活动,赚了钱后交给老师,这样,及时解除了孔子和师兄的生活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授业传道。

                              在经商中,子贡明白,他首先是孔门弟子,然后才是商人。为此,他积极宣扬孔子精神,大力传播儒家学说,一时间使孔子名满天下,儒学成为天下显学。与之同时,子贡作为孔门高徒,他在春秋诸国中的知名度也大大提高,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和地位,这为他经商和从事外交政治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司马迁为之赞叹道:使孔子得以名扬天下,是因为子贡在人前人后帮助他。这就是所谓得势益彰吧?

                              公无前479年二月初,子贡从齐回鲁去探望老师,孔子在儿子孔鲤、弟子颜回、子路相继去世后,心情一直不好,前些天,他得了病,今天,他感到身体有所好转,正柱着柺仗由几个弟子陪着在院子里散步。他看到进门的子贡,责备而亲情浓厚地说:"赐,你为何来得这么晚呀?"
                              子贡像请罪一样说:"我不知道老师病了。"
                              子贡扶老师进了屋。孔子让其他弟子离开,只留子贡在身边,他指指七弦琴。
                              子贡会意,净手,坐下给老师鼓琴。孔子和琴而歌:
                            泰山其颓乎    (巍峨的泰山啊,将要崩颓)
                            梁木其坏乎    (巨大的梁柱啊,将要折断)
                            哲人其萎乎    (一代哲人啊,将要凋谢枯萎)

                              歌声愈来愈弱,鼓着琴的子贡听着老师忧伤的歌,看着老师衰老的神态,子贡感到心尖发紧,喉头发胀,眼泪禁不住涌出眼窝,泪珠滴在琴弦上,又被颤动的琴弦弹得四下飞溅。

                              二月十一日,关爱自己胜过父亲的老师孔子,在子贡日夜守护的床榻上与世长辞了。
                              子贡忍着极度悲痛,安排孔子的后事。他对众师兄弟说:"老师四年前失去了他唯一的儿子,我们这些弟子,就是他老人家的儿子,老师生前待我们胜父母,我们理应以儿子般的孝义回敬老师。"

                              子贡拿出重金,为孔子准备厚葬。孔子丧礼的隆重程度,超过了任何一个诸候,三千弟子一律以孝子身份披麻戴孝。孔子的棺椁停放在正厅,灵堂前跪得雪白一片,哀声震天动地。

                              鲁哀公也来吊孝了,他宣读他的悼词:"上天太不公平啦,不肯留下这位老人,让我一人在位,孤零零深感内疚。尼父啊,我失去了律已的榜样。以后向谁请教呢?"
                              跪伏在地的子贡听到此愤然起身,向哀公说:"失去礼节,秩序就要混乱,失去名分,就要产生过失,丧失意志,就会惑乱,失去所宜,就会出现过错。夫子生前不被重用,死后却来哀吊,此非礼也!以君主身份称一位失意大夫为父,亦非礼也!"
                              子贡一言出口,满庭皆惊,都替子贡捏一把汗。
                              哀公先是一怔,不仅没恼怒,反而赞许道:"子贡,真君子也!寡人欲请你任左相之职,可肯赏脸!"
                             "鲁国胜任相职者,已升天矣!"子贡说着放声哭起来。

                              安葬了孔子,子贡和师兄弟们在墓地开始为孔子守墓服丧。
                              半个多月以后,春风送暖,大地开始复苏,子贡提议:"我们该在老师坟墓前栽上各自喜欢的树,这样,即便我们服完丧离开这里,代表我们的树还在和老师作伴。
                              子贡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子贡在孔子的墓道旁栽了一棵楷树,喻老师永远是自己心中的楷模。
                              同学们服丧守墓的生活费用全部由子贡包揽,大家一边服丧,一边学习。
                              或许是子贡驳斥鲁哀公给孔子的悼词起了作用吧,在孔子去世一周年时,哀公率众卿相大夫到墓前为孔子举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动。
                              第二年,鲁国祭祀孔子的活动从朝中官员扩大到民间。
                              子贡对此感到安慰:老师虽然去了,但认识他、怀念他的人越来越多了,老师永在人间。

                              一进入服丧的第二年,子贡寻思:为使老师孔子的思想千秋万代流传下去,应抓紧整理孔子的文献资料。现在,同学们都聚在一起,是个不可失去的机会,服丧三年后,同学们各奔东西,再想聚首系统整理就困难了。于是,子贡组织师兄弟们认真翻阅往日学习笔记,查找孔子生前对他们的教诲,回忆老师对他们的谈话要点及精神,然后由子贡负责,会同冉有、曾参等几个师兄弟,精心整理,辑录成《论语》这部儒家经典巨著。
                              同学们服丧三年期满后,痛哭一场后相别而去。子贡执意留下,他在夫子墓旁搭一茅舍,要继续守丧三年。他说:"尽管礼记上说:大孝服丧三年。可夫子对我的恩情,即使服丧六年,我也报答不尽呀。"
                              从此,子贡孑然一身,在夫子墓旁的茅舍住了下来。
                              守墓的生活是寂寞而清苦的。白天,他为夫子的墓培土、除草,夜里,躺在床上,一闭眼老师就仿佛来到眼前。对老师的思念之情使他彻夜难眠。

                              这天,他清扫过墓园,取柴准备做午饭,一截搭茅舍时锯下的圆木引起了他的注意,木料纹理细腻,木质坚硬,他将这截木料留下来。饭后,他凭着对孔子音容笑貌的深刻印象和对老师心灵世界的准确把握,在绢上画出了孔子的肖像,然后,捉刀在木料上一下一下雕刻起来。数日后,一尊端庄肃穆、栩栩如生的孔子坐像被他雕刻出来了。子贡把老师的雕像放在书案上。一看到这雕像,他就感到老师还活在身边,他常常在老师面前温习儒家典籍,对着老师说心里话。

                              清明节这天,同学们来祭祀老师,他们看到子贡雕刻的孔子座像,都说雕得太像了。后世在建孔庙修大成殿时,就是仿照子贡当年刻的像为孔子塑的身。这又是后话了。
                              来祭祀老师的同学们都先后离去,惟独曾参迟迟不肯走,他站在孔子的雕像前默默流泪。
                              曾参比子贡小十五岁。这位师弟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很注重自我修养,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慎独格言。老师生前器重他,子贡也很关照他。子贡看曾参欲言又止的样子说:"曾子,有什么事尽管对师兄说。"
                              曾参不好意思地说:"小弟为传播孔子学说,布道天下,近日,步老师后尘,收了几个徒儿。徒儿们对咱老师十分崇敬,可他们都没见过夫子的面。我看你刻的夫子像,太像咱老师了。求师兄让我请走老师吧,让徒儿看看他们师爷的样子。"曾参说着,眼圈不由得红了。
                              子贡爽快地说:"你这样爱戴老师,徒儿们又那么崇敬夫子。你将老师请走吧,我再雕刻就是了。"

                              一天,子贡正在雕刻夫子像,有人敲门:"端木先生在吗?"
                              子贡答应着开门,见门前立着一位穿着破烂的男青年。他一出现在这人面前,青年便跪地给他叩了个头。子贡慌忙弓身将他扶起说:"怎敢受你如此大礼?"
                              青年说:"您是我的大恩人哩。"
                              原来,这青年叫司马单广,是那年子贡用钱赎回那群奴隶中的一个。这青年当时才十六七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怀念子贡这位恩人。他经多方打听,得知子贡在鲁都城北泗水边为老师守墓,便赶来看望。青年还向子贡表露了他的心迹,想拜子贡为师。
                          子贡对青年说,眼下正为老师服丧,待尽孝后在收你作徒为好。可司马单光却执意要留下来和字子贡作伴,侍奉子贡,共为孔子守墓。子贡看他诚恳坚决,只得答应了他。

                              一天,曾参捎来信说:鲁哀公决定建孔庙祭祀夫子。子贡感到十分欣慰,为建孔庙出力的心愿也随之产生了。他让司马单广买了一批上好的木料,由司马单广做下手,天天雕刻孔子像。以便让更多敬仰夫子的人都能看到孔子的慈容善貌。

                              在孔子逝世四周年的忌日,鲁哀公率领众卿来墓地奉祀孔子。他们看到子贡和司马单广摆在墓道旁的孔子像,都想请走一尊。子贡对他们说:摆出来,就是让各位请的。季康子先挑了一尊,并在司马单光面前留下了一锭银子。随身带有金银的文武官员,都仿照季康子的做法,流下了钱,请走了孔子的雕像。

                              次日,子贡将昨日收入的金银如数交给鲁国国库,请哀公将他捐献的第一笔钱尽快用到孔庙建设上。后来,子贡又陆续为孔庙捐献了四笔钱。

                              子贡为孔子服丧守孝六年后,被齐国聘为主持外交活动的大夫。不久,他将夫人勾嬛和儿子端木炅也接到了齐国。

                              子贡利用他经常出使各国,与各国君王和权臣贵族交往的有利条件,敏锐地发现了商业竟争和政治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因此,他很注意政局变化,不失时机地发展和各国诸侯的友谊,把商道铺得很宽。

                              子贡以经营珠宝为主,他知道贵族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收藏稀世珠宝,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而珠宝又是没有固定价格的,它的售价,可以因买主身份的不同而不同。同一件珠宝,卖给大夫可能只买十两黄金,而卖给诸侯就可能以百两的价格成交。同样,这些贵族买主也很看重销售者的身份地位,子贡这样的名儒富商,他们特别愿意结交,因为他们不仅需要他的货物,还尊重他的学识,甚至要他的货物当作结识他、向他请教问题的借口,买卖只起到了达到另一重要目的的桥梁作用。

                              一天早朝后,宫中舍人(掌管宫中内部事务的官吏)拜见子贡说:"国君让新制一套'六器'(诸侯用以祭祀天地四方的礼器),需要苍、黄、青、赤、白、玄六种颜色的玉。可宫中礼器坊没有,请端木大人帮忙。"
                              子贡立时答应下来说:"制作礼器,本是圣事,又是君主所用,我明日差人送来美玉,请您鉴别。"
                              舍人第二天很满意得选购了玉料,并和子贡商定:今后,凡宫中制礼器、服饰所需珠玉,全有子贡来提供。

                              子贡算了一笔帐,国君礼服仅用珠玉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单说国君礼服中五冕之一的衮冕吧:衮冕前后各十而旒,每旒十二玉,一顶衮冕就得二百八十八粒玉。另外四冕,尽管旒少一些,也得五百七十六粒玉。一个诸侯的五冕用玉合计就是八百六十四粒。这样算来,一个诸侯国众卿大夫礼服的用玉便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子贡决心经营宫廷礼服所用珠宝玉石。很快,子贡的珠宝玉石陆续垄断了鲁、卫、楚、吴、晋等诸侯国宫廷的礼器、礼服坊。

                              初秋的傍晚,子贡和夫人勾嬛到郊外散步。一拐上田间小路,子贡便捉住了勾嬛的手。秋风送爽,黍谷金黄。勾嬛嗅着即将成熟的秋禾的浓郁香味,醉醉地眯细了眼。她依偎着子贡,慢慢往前走。
                              子贡伸手采摘下一穗黍子。饱满的黍粒淡黄似金、光润如玉。连接颗粒的脉须纤柔而富有弹性。他将黍杆掐齐,然后抬手将黍穗横插在勾嬛的发髻上。黍粒散金流玉般垂在她头部一侧。子贡松开勾嬛的手,往前跑了几步转身对勾嬛说:"你走走,让我看看。"
                              勾嬛说:"看你顽皮得像个孩子。"她说着,迈着轻盈的步子向子贡走去。
                              那黍粒随着勾嬛的步子轻轻摇动。在子贡眼里,勾嬛真是仪态万方,风韵无穷,美妙至极。子贡十分惊喜地拍手到:"太美了!美得要赶上西施了。"
                              勾嬛娇羞而又有点妒意地说:"西施美个啥样子,你见过?"
                              子贡嗫嚅着说:"没有,没有。"
                             "没有还将西施挂在嘴上。要真见了,你恐怕会魂不守舍呢。"勾嬛装出嗔怒的样子看他一眼。
                              子贡说:"我说的是真的,这黍粒随着你的步态,一步一摇,一步一摇。我想,如果做出这样的金银头饰,定能受到王侯和贵族们的珍爱。"
                              勾嬛听了子贡的话,高兴得说:"你不是说,一走动这黍子就一摇吗,将来,干脆就叫这头饰为'步摇'吧。"
                              子贡连声说:"好,好!"
                              几天以后,用金银五彩玉石为原料的步摇被首饰匠人做出来了。
                              步摇很快在贵夫人中间风靡起来。

                              子贡聪慧机敏到这种程度,他怎么能不富呢?一时间,曾有"天下金银财宝都向子贡钱袋里流"的说法,这话恐怕有些夸张。司马迁却用平实之笔,在《史记》中记下了这样的事实:"子贡乘着四马并驾齐驱的车子,带着束帛厚礼去访问,馈赠诸侯,所到之处,国君无不同他平等行礼。""分庭抗礼"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

                              这年春荒三月,晋国派兵攻打卫国,晋军占领了小半个顿丘城,顿丘城是卫国京都帝丘的门户,卫出公派重兵增援固守,两军对峙了近四十日,双方都处于人缺粮饷,马缺草料的困境。在进退两难之际,卫君急派使者找到子贡,请求子贡到鲁国求援兵,借粮草。
                          子贡说:"鲁国都城离顿丘路途遥远,鲁公即便同意派援兵,借粮草,恐怕也远水解不了近渴。"
                              使者无奈地说:"去年,卫国遭受涝灾,大田无收,军饷供应紧却,如晋军得到援军或粮草,一日半日就会进犯到都城帝丘。端木大人,这怎么办呢?"
                              子贡差人拿出两千条印有"端木子贡"四字的麻袋和十面绣着"端木子贡"字样的旗幡,对使者说:"你将这空麻袋和旗幡装上车,快快回去。在离顿丘城不远的地方,以沙代粮,派一千人,一袋一袋往顿丘运,另派一支人马,携带几袋真粮,故意让晋军截获。或许就能迫使晋军退兵。"

                              使者回到卫国,按子贡计策行事,晋军截获了卫军的粮车后,看到麻袋上"端木子贡"四字和远处打着旗子的运送军饷大队,心里一惊。开袋一看,里面是黄灿灿的小米。他们认为,子贡运来的增援物资,必定十分充足,看来不可恋战。晋军一时军心大乱,连夜弃城而逃。
                              子贡两千条麻袋和十面旗幡解救了顿丘城,消除了卫都的危险。

                              一天,在陶地经商、隐姓改名为陶朱公的范蠡请子贡来到他的府上。两个巨商见面少不了交流经商经验,当子贡说自己在经营上仅有两手,一手是"聚稀居奇,"一手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时,朱公听了连声称好:"这两手还不够吗?'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和'聚稀居奇'是两套经营谋略,两套谋略并用,真是如虎添翼,难怪子贡贤弟能畅行天下。"
                              子贡说:"朱公在陶,不过三五载,就拥有牛马猪羊无数,谁不佩服。我这点商道见识,您见笑了。"
                              朱公摇摇头:"贤弟,说真的,我隐姓埋名,不便与诸侯大夫接触,你那珠宝经营的'聚稀居奇'谋略我学也无用。但你那面向黎民众生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八子经营术对我实在是金玉良言。"

                              朱公在陶地经营蓄牧养殖,他谈了自己生财置业的经验。然后,请子贡参观了他的一个蓄牧场。
                              在子贡惊叹朱公大业有成就的时侯,朱公说:"目前,在下有一难事,请贤弟来,是想向您讨教良策呀。"
                              子贡说:"不要见外,只要能帮上忙,一定效力。"
                              原来,朱公前年答应为郑国几个邑城供应一百头牛和一百匹马,可前些时陶地所在的齐国为积蓄军力,严禁向别国卖牛马等大牲畜。这可难为了朱公,该出栏的牛马如不能如期交给郑国,朱公不仅要在经济上蒙受巨大损失,还会失去商家信誉,败坏朱公名声。他离开越王勾践隐姓埋名后,一直与高层官府没有任何联系,要想疏通交易渠道,必得是很有脸面的人物,他首先想到的便是子贡。

                              范蠡有了目前这这么大的家业,是和子贡当初对他的帮助分不开的。前几年,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报仇雪耻灭了吴国之后,范蠡带着西施,悄然离开越国,乘一叶扁舟漂泊到了齐国,他们在齐国与子贡邂逅。当子贡了解到范蠡要告别政坛,退隐江湖,立业兴家的打算后,就介绍他来到了位居天下中心,立业兴家的金银宝地陶邑。子贡还慷概地将他在陶邑的一处府邸给了他,使范蠡和西施有了舒适的安身地方......这次有难,子贡肯定会想法帮助自己的。
                              果然,子贡听了,爽快答应下来:"这好办,不用找他官府。"
                              朱公不解地看着子贡。
                              子贡说:"我在都城近郊囤有万石黍谷,通往郑国的小路崎岖难行,我正愁没畜力驮运呢。现在好了,用你的牲口,驮我的粮。粮送到了,牲口也送到了,岂不是一举两得。"
                          朱公范蠡听了连连称赞:"妙,妙/"
                              子贡开玩笑说:"到时侯,你不会让我出运费吧?"
                              朱公风趣地说:"看看,我又被你算计了吧。"
                              几天后,打着端木子贡旗幡的驮粮大队出现在了通往郑国的小路上。

                                          晚   年   绝   唱

                              公元前461年春季那天,子贡在齐国都城府邸,欢度自己六十岁生日。来祝寿的人们相继离去,子贡执意挽留远道而来的朱公和西施夫妇。
                              在客房,两个昔日政坛上的风云人物,今日商海中的巨子豪富,说的尽是人间沧桑,世事更迭。
                              勾嬛按排西施休息后,子贡引朱公来到他的书房。
                              朱公看到橱柜和几案上一摞摞的简策,惊喜地叹道:"这么多书简,贤弟不愧是孔夫子的高足啊。"
                              朱公顺手翻起书案上摊开的《春秋》,他看着欲断未断的简策韦编说:"孔子晚而喜易,韦编三绝。子贡贤弟也要续夫子佳话吗?"
                              子贡说:"每逢翻此简策,我便想起先生绝笔获麟时的情景,夫子的音容笑貌便浮现眼前。"
                              朱公合上《春秋》,点头。当朱公去几案上翻看别的书简的时侯,他的目光落在几案旁边的剑台上,看着剑台上的宝剑,不知怎的,他不禁打了个寒颤,但朱公很快镇定了自己。他上前几步,按住剑鞘,刷一声抽出宝剑。立时,剑身上似有七彩流星在跳跃,璀璨耀眼。
                             "越王步光剑!"朱公脱口说。
                             "朱公好眼力"。
                             "当年,我记得越王要赠你步光宝剑和百镒黄金、两匹宝马,你什么都没有收啊。莫非 我记错了吗?"朱公疑惑地像问子贡,又像问自己。
                             "朱公没记错。"
                             "那么,这宝剑是越王后来赠予你的了。"
                              子贡点头:"是的。"子贡叫来勾嬛,对朱公说:"朱公认识她吗?"
                              朱公哈哈笑起来:"这不是尊夫人吗?我难道今天老眼昏花,会认错人是不是?"
                              子贡一指勾嬛说:"她是越王勾践的妹妹。"
                              朱公十分惊愕。少顷,他埋怨道:"子贡贤弟,这么多年,你怎么一直瞒着我呢?"
                              子贡没答朱公的问话,把脸转向勾嬛,然后指着朱公说:"这就是辅佐勾践二十年的范蠡大夫。"
                              这一下轮上勾嬛吃惊了,她埋怨说"你过去怎么不告诉我?"
                              子贡说:"朱公当年远离越王,隐姓埋名,但他和我不仅没断交往,反而关系越来越亲密。朱公信得过我,我如果以前对你说出朱公的身份,就失信于贤兄。我如果将你的出身告诉你朱公,朱公恐怕就会出于警惕而疏远我,我就会失去贤兄。现在好了,勾践离世已经五年了,往事已成为历史。现在去掉伪饰,露出真面目,岂不更好吗?"

                              朱公听了子贡的话,心里很不平静,端木子贡是多么诚信仁德的人啊。他无比感激地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足矣。"
                              朱公又看了一眼步光剑,心中不免一阵伤感。当年,和自己一起辅佐越王的文种,就是死于越王步光宝剑之下的。

                              越王灭吴之后,范蠡对文种说:我们该走了,不然,越王会杀害我们的。文种不信。范蠡又给文种写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可与越王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子今不去,祸必不免。"文种仍不予理会。结国,范蠡离开越王不久,就听到了文种的噩耗。

                              越王疑心文种不忠,召见文种说:"你的七条计策我用三条就攻破了吴国,剩下那四条,你带着到地下去帮助我故去的先王吧。"
                              越王说罢,丢给了文种一柄步光宝剑。文种便挥剑自杀了……
                              假如自己不及时离开越王,越王恐怕也会丢一柄步光宝剑赐我自杀哩……朱公想着,将剑插入剑鞘。

                              子贡知道范蠡心中在想什么,叹口气说:"'不持尺寸之兵,化干戈为玉帛'是我人生追求的一大境界。所以,那年,越王赠我宝剑时我谢绝了,可是十几年后,我却不得不收下这把宝剑。子贡便讲起这宝剑的来历:
                              公元前465年,越王患重病,子贡和夫人勾嬛去看王兄。已病入膏肓的越王对子贡说:"我在十分贫穷的越国之地,继承了父王允常的勇德,结交了文种、范蠡这样的大夫,凭借了子贡弟的游说力量,由弱变强,反败为胜,踏平东吴,横跨长江,抢渡淮河,扫晋伐齐,称霸一方。子贡弟,你是孔门高徒,当今大儒,夫子《春秋》长存,你能否采用《春秋》的手法,阐述强越之事呢?"越王说着,将他的佩剑赠给了子贡,然后就合上了双眼......

                              范蠡说:"越王临终之托,子贡贤弟义不容辞,越吴之事,是非曲直,阴晴圆缺,如实记述下来,后人可鉴,功德无量。"
                              子贡说:"自古以来,人们尊重道德文章,将有道德文章名重一时的人称为素王。如此大事,我怕心有余,力不足,才不及啊。"
                              范蠡离座起身,用否定的语气说:"谦虚了,你身通六艺,足涉八荒,目及天下,若著书立说,定能笔滚雷霆,策涌云雨。"
                              子贡站起身:"谢兄鞭策。"
                              子贡从几案上拿出一束简说:"不怕朱公笑话,我真有心记吴越之事呢。今天,留您住下,就是想请您指教一下。"说着,将书简递给朱公。
                              朱公惊喜地说:"原来,贤弟胸有成谱啦。"
                             《越绝书纲要》跃入朱公眼帘,他急切认真地翻阅起来。阅毕,朱公肯定了子贡的构思,指出了几处失实之处。另外,建议增加《宝剑卷》。范蠡还喊来西施,夫妇二人给子贡提供了不少世人罕知的吴、越宫庭内部的珍贵素材。

                              子贡渐渐沉浸在著述《越绝书》的乐趣之中。就在他奋笔疾书的时候,他胸部的疼痛却一天天加剧起来。他患的是胃病,和老师孔子当年患的一个病,这是早年到处奔波,食无规律引起的。他强忍疼痛,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在有生之年,写成《越绝书》,为后人流下一本可资借鉴的史书。

                              这天深夜,子贡写出了第十卷。勾嬛让他休息,子贡却取了宝剑,来到院子里舞起了剑。步光宝剑发出璀璨的光。
                              舞了会儿剑,子贡回到书房,将剑放上剑台,然后净手执笔,在《越绝外传宝剑》的标题下写道:
                             "昔者,越王勾践有宝剑五,闻于天下......"
                              几案上,《越绝树》的书简在一札一札增厚,而子贡的身体,却一日比一日消瘦。
                              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他完成了心血之作《越绝书》。

                             《越绝书》详细记载了吴越交兵、越王勾践生聚教训以及兴越灭吴的经过,书中对吴越山川地理、城池物产都有精当的描述。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历代文化典籍中,《越绝书》以它的独特价值流传下来,成为一部集历史学、哲学、地理学、文学、科学为一身的百科全书。《越绝书》被认为是最早的方志,清人毕沆曾说:"一方之志,始于《越绝》。"《越绝书》中有不少发展生产、商品流通、保障民生的记载,至今仍被称为是一部经世致用之书。《越绝书》记人叙事传神有趣,语言生动,辞章瑰丽,又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名著。

                             《越绝书》杀青时,是公元前456年秋天。这时,子贡病重得已不能起床。病塌上,他凭窗望着院子里随秋风纷纷飘落的树叶,心中一阵怅然。
                             他强撑起身子,指指几案上的书简。儿子端木炅忙给他拿过〈越绝书〉,他摇头。儿子又给他拿一册〈易〉,他又摇头。还是勾嬛领会丈夫的意思,她将《诗经》拿到子贡的面前,子贡轻微地点点头。对孔子先生晚年整理删定的《诗经》,他篇篇是倒背如流。他抚着《诗经》,浅吟低唱起了《淇奥》:
                             瞻彼淇奥            (看那淇水水河湾)
                             绿竹猗猗            (绿竹婀娜长得欢)
                             有匪君子            (这个文雅的君子)
                             如切如磋            (如琢骨角器一般)
                             如琢如磨            (如雕玉石美无斑)
                             ……

                              子贡的眼前,幻出当年与孔子先生论诗的情景,耳畔又响起先生:"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诗》了"的赞语。

                              子贡接着诵《竹竿》:
                              籊籊竹竿            (钓鱼竹竿长又长)
                              以钓于淇            (儿时垂钓淇水旁)
                              岂不尔思            (这种情景岂不想)
                              远莫致之            (路远无法归故乡)
                              ......

                              子贡诵着诵着,两颗晶亮的泪珠从眼角悄悄滚了出来。
                              勾嬛心里一阵酸楚。丈夫诵的全是《卫风》诗篇。勾嬛清楚,子贡是怀恋他的父母之邦,养育之乡啊。她为子贡拭去泪珠,安慰道:"夫君,我知道你的心事。明年春天,天暖和了,你的病好了,咱们一起回故国好吗?"
                              子贡的眼神一下亮了许多,他动了动嘴角,脸上显出了淡淡的笑容。他从被子里伸出手。勾嬛捧起了他的手,伏下身,将脸颊贴上去。她的脸感到了丈夫手掌的颤动。勾嬛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她的泪水,浸满了子贡的手心。
                              勾嬛的泪水从子贡的指缝间滴落下来。

                              公元前456年秋末的这天夜里,子贡与世长辞了。
                              几天后,子贡的儿子端木炅依父亲的遗愿,扶父亲的灵柩离齐归卫。
                              一代先贤子贡,安息在了黎地大伾山东麓。

                          (作者马金章系子贡故里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宣传部副部长)
                          [ 此贴最后由端木繁君在2007-5-3 13:08:48编辑过 ]
                          端木繁君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938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