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2
    • 积分1877
    • 经验23915
    • 文章1118
    • 注册2006-02-21
    【经线与纬线交织的地方】
        公元前484年,洛阳的周王室虽然早已摇摇欲坠,却仍然在名义上保留着对中原列国的宗主权。在中国传统的编年史中,这一年被称为周敬王三十六年,鲁国的史官则将之记录为哀公十一年。

        这一年刚刚开始,作为鲁国实际统治者的季康子就面临着一场灾难。齐国宰相田常由于国内的权力争斗,征调了几家敌对世卿的军队来讨伐鲁国。毫无疑问,田常试图借外敌之手来消耗政治对手的实力。如果胜利了,那么功劳自然是田常统帅有方;如果失败了,己方也不会受到什么损失。

        战争的来临让鲁国的君臣们惶恐不安,一些贵族甚至不敢抵抗。无论齐国的权力争斗如何错综复杂,这支讨伐军队在军事上的优势都是压倒性的。季康子紧张的询问家臣冉有将如何作战,得到决绝的回答:“就用命焉!”

        此时,寄居在卫国孔子召集自己的学生,向他们说道:“鲁国是我的故土,是养育我的父母,现在鲁国的情势如此危急,你们有什么办法么?”首先站出来的是以勇武闻名的子路,然后是以贤能著称的子张﹑子石,我们不知道这三位弟子提出了什么办法来解决鲁国的危机,总之孔子最终拒绝了他们的提议,派遣子贡去设法拯救自己的祖国。

        子贡姓端木,名赐,卫国人,当时三十六岁。子贡是他的字,由于《论语》等儒家典籍的影响,孔子诸多弟子的字反而比姓名更让后世的中国人熟悉。子贡的口才极为出众,史载其“利口巧辞”,这一点让孔子非常反感。有一次孔子问他:“你和颜回比较起来,谁比较优秀呢?”子贡机智的回答道:“我怎么敢奢望比超过颜回?颜回闻一知十,我也就是闻一知二吧!”然而紧要关头,他的辩才终于为孔子所倚重。

        “您讨伐鲁国实在是一个不明智的举动。鲁国是一个难于征讨的国家,它的城市防御薄弱,它的国土狭窄不堪,它的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们虚伪而没有能力,它的人民不喜欢战斗,因此您不应该选择与鲁国开战。”子贡前往齐国拜见宰相田常,在发表了这一番颠覆常识的惊人议论后继续说道:“您不如讨伐吴国,吴国防御严密,国土广阔,兵卒善于作战,兵器精良,又有优秀的人才主持,讨伐他们很容易的。”

        田常听到子贡匪夷所思的建议后显然认为自己受到了羞辱,于是愤怒的责问道:“你认为困难的对于别人来说是容易;你认为容易的对于别人来说很困难。你为什么这样对我说呢?”

        子贡这时已经完全把握了对话的主动,他从容答道:“在下曾听说,忧患在内的应该去攻击强国,忧患在外的则应该去攻打弱国。据我所知,您还没能把持齐国的朝政,且政敌很多。如果您灭亡鲁国来增加齐国的领土,那么最终收益的还是齐国的君主和派兵作战的世卿。您的君主和政敌得到好处,对你就是损害。且君主必定因为您的功绩而猜忌,您的政敌也会恶意中伤,那么您就难以在齐国立足了吧?所以不如去讨伐吴国。与吴国作战多半会失败,政敌掌握的人口将大量损失,世卿家族也会阵亡许多子弟。这样就剪除了政敌的实力,如此一来君主能依靠的人就只有您了。”

        田常恍然道:“确实是好主意!不过我已经对鲁国开战了,如今撤兵讨伐吴国,其他大臣一定会怀疑我的动机,这要怎么办才好呢?”韂国的儒生胸有成竹的答道:“您暂且按兵不动,在下随即去游说吴王,让他为救鲁国而攻打齐国,到时您带兵迎战就可以了。”

        得到田常支持的子贡立刻奔赴吴国,在夫差的庙堂上慷慨陈词。吴国的夫差是一位著名的君主,他和越王句践的故事中国人耳熟能详。五年前他击破了越国,以为南方从此再无忧患,于是专心向北扩充领土。他在后世的仰慕者为此扼腕不已,认为如果他当时彻底灭亡越国,就不会有后来的败亡。然而在当时的吴国君主看来,富庶的中原远比荒蛮的扬子江以南更有吸引力。

        子贡用充满仁义道德的言辞打动了夫差,或者说,子贡为夫差针对齐国的军事行动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因为吴国君臣北伐的计划早已有之,仅仅在一年前,吴国便联合鲁国、邾国和郯国的军队侵扰齐国南疆,并独自从海路进攻齐国。如果子贡的游说到此结束的话,那么他不过是一位普通的舌辩之士而已,这一类人在春秋战国的乱世中数不胜数。而此时,一位悲剧性的人物出场了。

        他姓伍,名员,字子胥,在收录了大量传奇故事的《吴越春秋》中,对他的性格做了传神的描写。忠诚,刚正不阿,充满智慧,家族遭遇屠杀,有敏锐的洞察力,颠沛流离青年生活,日后功成名就、享誉列国……仿佛聚集了所有悲剧人物所拥有的经历和才干,这样的人物在当时和后世必然成为人们景仰的对象。此时,作为吴国重臣伍子胥觉察到越国正在日渐恢复,这将威胁到吴国的安全。于是他向自己的君主进言道:“句践近年蠢蠢欲动,如今越国方是吴国的心腹之患,陛下不先行消灭越,而要征讨齐国,不是很荒谬么?”

        伍子胥充满责难的语气一定让夫差感到非常不快,然而夫差还是考虑了他的谏言,并与子贡商谈。子贡充满自信的宣称他可以轻易的化解越国的威胁。深信不疑的吴王于是派遣子贡作为使者前往南方,劝服那位曾对夫差卑躬屈膝的君主。句践得知子贡来访,专程到郊外迎接,并亲自到使节的住所拜访。这很可能是越国韬光养晦、麻痹吴国的策略。除此之外,还可能是对中原学者的尊重。

        “先生为何降低身份,来到我们这个蛮夷之国呢?”越王十分客气的问到,子贡作出了让他大吃一惊的回答:“我是来劝说吴国讨伐齐国的,吴王虽然很想这样,却担心越国的威胁,答复道‘等我讨伐越国后,一定会做的’。如果这样的话越国就必定要灭亡了。假如您不想报仇,而吴国的君臣却怀疑你,那么您的表现实在太笨拙了。假如您想报仇,却给对方知道了,那么您实在太不小心了。如果您已经做好了准备,却让吴国先得到风声,那么您的处境就很危险了。”

        句践再一次施礼后,恭敬的问道:“孤曾因为大意受辱吴国。对夫差的痛恨深入骨髓,恨不得能与吴王同时死去,这就是我的真正想法!请问先生,我要怎么办才好?”子贡早有准备,他答道:“吴王为人暴虐,大臣多数浅薄,国家凋敝却经常作战,士卒难以忍受,百姓怨恨君主,大臣争权夺势,这是将要灭亡的征兆。如今陛下不如设法促使吴国北伐。如果伐齐失败,那么正是陛下的幸事;如果北伐成功,吴国必定与晋国发生冲突。如此一来,吴国的兵力将尽为齐国、晋国拖住。这样陛下的机会就来了。”

        按照子贡的计划,作为这个时代的名臣之一,越国的大夫文种向吴王做了一番恭顺的表示。在重礼的贿赂下,越王得到太宰嚭等吴国权臣完全信任,相信越国毫无异心的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命令军队北上讨伐齐国。然而吴国军事强盛,如果真能击败齐国和晋国,让吴取得霸主地位,那么除了鲁国等弱国外,它还能去哪里扩充疆土呢?鲁国的利益在于各个强国之间的力量均衡,列强均势的天平一旦发生倾斜,弱小的鲁国就岌岌可危了。因此离开吴国后,子贡直奔晋国,向晋国的君臣告警。

        由于齐军统帅的故意放水,以及鲁军将领冉有等人的奋勇作战,鲁国终于坚持到吴国援军的到来。这时,季康子问家臣冉有从哪里学得兵法,冉有答“学之于孔子”。于是季氏派人携带厚礼肯请孔子归国。至此,孔子周游列国共十四年,终于得以返回故里。鲁国的危机解除后,两国联军反攻齐国,在这一年的五月占领博地,稍后进抵羸地。此时,齐军上下充斥着绝望的情绪。田常直接告诉自己的弟弟、担任讨伐军统帅的田书:“你死了,我必能得志。”奔赴战场的前夕,无望的将领命令兵卒唱起出殡的歌曲。田书黯然自语:“这次出兵,我只能听到冲锋的战鼓,听不到收兵的鸣金了。”

        “甲戌,战于艾陵,展如败高子,国子败胥门巢。王卒助之,大败齐师。获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以献于公。”——《春秋左传》

        吴国在艾陵的胜利让夫差争霸列国的野心膨胀起来。而后四年间,吴国起倾国之兵与齐国、晋国交战。伍子胥犹自苦谏吴王不要听信子贡的谗言向北兴兵。最后触怒了吴王,意骄志满的夫差谴人赐子胥属镂剑自尽。死前,伍子胥叮嘱自己的仆人,将自己的眼睛取出来悬挂在吴国国都的东门上,他要亲眼看着越国的军队从这里攻入。得知此事的吴王更加愤怒,命人把这位耿直忠臣的尸体装进皮囊后,丢入江中。三年后,夫差率领精兵在黄池召开诸侯大会,试图得到梦寐以求的霸主地位。就在这个时候,越国突袭了吴国的都城,俘获太子友。我们无从设想夫差此时的心情,杀掉信使之后,吴国的君主和大臣继续与晋人唇枪舌剑的争执,并最终取得了形式上的胜利。经过了繁文缛节的盟誓后,在名义上成为中原霸主的夫差匆忙带兵回国。九年后吴国灭亡。西子湖畔,那一段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终于落下帷幕。

        艾陵之战后,田氏一时权倾朝野。齐简公与其他世卿设计诛杀田常不成,反被田氏消灭。杀死简公后,田常拥立简公的弟弟姜骜为国君。姜骜被认为是一位弱智的君主,这种说法并非侮辱,而是对事实的描述。即位三年后,谥号平公的姜骜与鲁哀公相会于蒙邑。双方见面时,身为万乘之君的平公在众目睽睽之下向哀公行叩头礼。错愕之下,鲁国的哀公仅仅作揖还礼。无论自己的君主如何愚蠢,齐国的侍臣们都必须维护他的尊严,因此要求鲁君也依样行礼。鲁国负责礼仪的官吏孟孙泄拒绝道:“非向天子,礼不叩头。”知道平公愚笨,却不知道他愚笨到这种地步的田常大喜过望,不久谏言道:“人们都喜欢奖赏而厌恶惩罚,那么陛下就只需负责奖赏,惩罚的事情就交给臣下吧!”从此田常独掌齐国大权,尽诛鲍氏、晏氏、监氏等世卿家族。平公七年,齐邀邾桓公、鲁哀公相会于顾邑。齐国派遣力士强使哀公向平公叩头,以报蒙邑之会时平公叩头、哀公还揖之耻。

        公元前484年,这一年是周敬王三十六年,鲁哀公十一年。这一年的夏天,风尘仆仆的子贡从晋国来到鲁国,侍奉在老师身边。孔门弟子连续几个月的活动终于产生效果,一切都在按儒生们的计划进行着。二百余年后,司马迁用羡慕的笔法写到:“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子贡对五国的游说很难被看作是一次正常外交活动,他向田常和句践的献策充满诡诈,巧言欺骗意图救援鲁国的夫差。作为子贡的老师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到底在何种程度上参与了这一散发着阴谋气息的行动?最低也是强力支持。孔子与子贡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拯救鲁国,哪怕因此让其他国家灭亡。于是儒生们可以为此向敌国进言,可以为此欺骗自己的盟友,可以让其他国家的人民为不义之战流血,乃至国破家亡……在《墨子》一书中,儒者巫马子对墨子道:“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以为近我也。”除“爱我身于吾亲”与儒家孝道相违背,或为墨家捏造外,这一段议论恐怕是儒家处世精神的最直白讲述。

        周敬王三十六年年初,一位字子贡的中年往返奔波在中国的平原上。这一年的年末,他的老师与冉有发生争执,恼怒的孔子对弟子们宣布:“有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去抨击他吧!”第二年,孔子的长子孔鲤去世。明年,孔子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去世。又二年,另一位爱徒子路在卫国的政变中遇害。公元前479年,鲁哀公一十六年四月,在回到家乡五年之后,孔子因病不治逝世。他的弟子们为之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史载“弟子及鲁人往从頉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子贡离开老师的坟墓后,先后担任鲁国和韂国的宰相,又因善于经商而致富,家累千金,最终卒于齐国。

        一千年后,北宋的书法大家米莆先生在曲阜提道:“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端木繁君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625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