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67
    • 经验2334
    • 文章92
    • 注册2006-02-24
    转帖端木立夫的文章10
    1 真正的中庸是中国软实力不竭的源泉:立夫解说中庸的两篇文章  
     立夫关于解说“中庸”的两篇文章  

    <一>  



    (此文是根据2001年立夫一篇关于孔子“仁”的思想的一部分改写)  

    中庸是孔子全部思想的哲学依据,是活生生的辩证法与认识论。被后人称之为从平常直到极高明的就是“中庸”,即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孔子曾感叹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中庸”思想的要点是什么?  

    首先它是孔子的辩证法,对此中国人民的伟大导师毛泽东曾认为“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致《张闻天》)这里老人家主要是从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之度的把握方面隙ā爸杏埂钡模泄缁峥蒲г褐淖噬钛芯吭迸悠酉壬钤缭?9年写成80年发表的《“中庸”平议》中,从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之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联结方面对“中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这些都给立夫深刻的教益和启发,在此基础上立夫认为,如果把“中庸”的“庸”依郑玄注《中庸》解释为“用”,“中庸”就是“用中”,即“允执厥中”(《论语.尧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由此“中庸”的意思是(1)在矛盾的对立中求同一,即所谓“合二而一”。(2)在矛盾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把握好度,即所谓“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和恰到好处。因此,“中庸”思想是孔子对中国的活生生的辩证法的一种阐述和理解,构成了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是他全部思想的立论根据即理论基础。孔子对矛盾的对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的深刻研究,对矛盾对立的统一方面的详尽透彻的阐释以及在矛盾变化发展过程中强调度的把握,使“中庸”思想在事物发展运动变化的总过程中,在矛盾必然转化前与后的整个阶段都是充分有效的,因而其深刻地阐明了真理的相应的部分。  

    其次,“中庸”思想的第二个要点是内含了讲求实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的源头,如果把“中庸”的“庸”按何晏注《论语》、朱熹《四书集注》解释为“平常”,那么“中庸”就是用中于平常或在平常里求中(用中)。详而言之就是用中于平常社会生活,处理随时随地都要遇到的矛盾对立着的人或事,或者说要在平常的社会生活中即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要遇到的矛盾的人和事里求中、用中。既然“中”所面对的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矛盾对立的双方,既然“中”同时还要面对随时随地发生的平常的社会生活,显然“中”所面对的就是客观实际,而在客观实际里求中,用中,其实就是讲求实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同立夫对“庸”的理解相比较、相对照的是徐复观、李泽厚和赵光贤三位先生的解释,徐复观先生曾说“庸”是指平常的行为而言,指随时随地,为每一所应实践所能实现的行为,故平常的行为就是有普遍妥当性的行为(《中国人性论史》),对此李泽厚先生说这就是他所说的实用理性,他还说:“中庸者,实用理性也。乃不可改易的民族精神,它着重在平常的生活实践中建立起人间正道和不朽理则”(《论语今读》)。赵光贤先生说“庸”有“平常、时常之意,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或言,人人可有的德行。《论语》中记载着孔子和弟子的问答,都是关于学习、修德、政事等很平常的道理,没有什么高深玄妙的话,没有什么非常异义可怪之论,所以儒家后学者有庸行、庸言的话。”(《先秦儒家思想的几个特点》)。  

    “实事求是”最早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汉书》称景帝之子河间献王“好儒”,“好书”,“好古,实事求是”。对“实事求是”颜师古曾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即以实事求是作为校训,对此,该校校友百岁名人陈立夫先生称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另外在蒋经国先生的日记里也赫然写着实事求是四个字。特别是经过毛泽东老人家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一番新的精湛解释,使“实事求是”更提升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认识论。  
     
     
     
     作者: 端木立夫  2006-3-2 09:04   回复此发言    
     
    --------------------------------------------------------------------------------
     
    2 真正的中庸是中国软实力不竭的源泉:立夫解说中庸的两篇文章  
     
    立夫认为孔子中庸思想实在是博大精深,它上承华夏万年道德智习,下开中国千秋万代永远无疆,因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国之瑰宝。  

    立夫试举两例以说明之。  

    其一、毛泽东老人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林彪死后,唯有一件事他老人家一反建国以来的一分为二、斗争哲学的常态,在常人认为绝对对立的关系中竟讲了合二而一,而且这马上就在老人家身上重新看到了他所倡言的实是求是。这在指导思想上与反右、反修、反帝、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完全相反的,最革命的中国跟最反动的美国竟唱和起合二而一了,真是令人不可思议。当时如果不是老人家的最高指示,换任何一个人早就是最大的反革命,死几个来回了。然而正是这一步,就反转了中国的历史,其后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很快就达到了一百好几十个,同时中国也不可阻挡地加入了联合国。进而如果没有这一步,后来中国在1978年走上改革开放的正确之路,不知道还要有多么难。  

    其二、邓小平老人家就更彻底了,被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先生称之为大无畏的彻底的英雄主义。让立夫大开眼界的是第一是改革开放,这可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正是这大无畏的彻底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取得了让西方国家都有所畏惧的空前进步。第二是一国两制,有了这一指导思想,香港、澳门问题迎刃而解,台湾最怕这个,但早晚必将如此。第三是立夫上世纪80年代在大学所学的社会主义经济学,讲的是计划经济,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绝对对立。1986年立夫在<<参考消息>>上看到邓公在接见美国代表团时竟说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非不可兼容,并非绝对对立,中国也可搞市场经济。这个震撼可是太大了,二十年差不多过去了,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这一思想改变了中国。  

    由此立夫想都没想到单是中庸的合二而一的威力效用就是如此之大,如果中国当政的后继者再能够和而有度以及更加实是求是,中国岂非真要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了吗?  


    <二>  


    < 此文据立夫2005年12月关于中日关系的一篇文章的一部分摘改>  


    立夫虽然才疏学浅,但是经过二十五年以上时间的学习、研究以及深思熟虑,自信已经全面、准确、深入地认知和把握了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庸精神的真谛。  

    中庸第一个含义和要求是:天地万物包括人以及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然而中庸所要求、所追求的是合二而一,也就是说在处理矛盾的、多样性的、丰富多彩的人、物或事上,要求并追求一个和字,也就是要在互学、互补、互惠、互利、互爱、互敬以及其他一切互动中双赢、共存、共进直到求得能够良性互动以至长久可持续。这是中华民族中庸精神博大精深切实可行之处的表现之一,更是被改革开放、一国两制、计划与市场经济、国共的良性互动、中美关系、中俄关系已经展示了成功的范例所证明了的,中日关系过去大体上已经如此同时在以后也必将继续如此。  

    中庸第二个含义和要求是:合二而一并要和而有度,也就是说在处理矛盾的、多样性的、丰富多彩的人、物或事上,所要求的、所追求的和要把握、达到的是一个度字,也就是要在互学、互补、互惠、互利、互爱、互敬和其他一切互动中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拿捏有度、软硬皆可、进退有据、分寸适宜、火候适当、公平公正、中正独立、实是求是、游刃有余、炉火纯青、艺术精湛、出神入化、从心所欲不逾矩,用数学语言讲就是华罗庚的优选法,求取黄金分割点0.618,由此以期能够双赢、共存、共进直至良性互动、长久可持续。这是中华民族中庸精神博大精深切实可行之处的表现之二,更是应由改革开放、一国两制、计划与市场经济、国共互动、中美关系、中俄关系正在解决以及中日关系尤其需要解决的课题。因此中庸并非很多人所理解和所能理解的那样,是所谓无原则的妥协、和稀泥、折衷主义以及乡愿和事佬。它不仅仅是毛泽东老人家所激赏的高超的战争艺术,即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主观能力;同时也是用客观标准可以加以衡量校正、拿捏把握的,就中日关系讲中日三个根本的法律文件就是衡量中日关系是否和而有度的客观标准;就社会生活讲,包括法律、道德等各种社会规范、“游戏规则”就是和而有度的客观标准。同时,更重要的一点是社会实践的结果最终可以证明和检验一切关系、互动是否和而有度的最后的客观标准。  

    中庸的第三个含义和要求是:讲求实际,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丝毫不脱离实际,实事求是。庸字者用也,而且是大用,即无不用。它其实是说合二而一、和而有度是从实际生活实践中而来,再反过来用于其中,这个过程不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吗?立夫以为这正是中庸的第三个含义和要求,它是能够指导我们正确认识、评价、把握、处理改革开放、一国两制、计划与市场经济、国共互动、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乃至中日关系等各种繁简、难易、大小课题的法宝。实事求是,自西汉景帝之子河间献王被<<汉书>>及颜师古称为实是求是以后,两千年以来一直为儒家学派所使用,到了现代1895年成立的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即今日之天津大学把它作为自己的校训。甚至立夫多年前在阅读经国先生日记时才知国民党也有实是求是四个字,特别是经过毛泽东主席的精彩解释和发挥,这四个字已经成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认识论。这正是中华民族中庸精神博大精深切实可行之处的表现之三。  

    由此我们用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庸精神召唤世界各个国家、各民族,必将直指人心、深入透底而终将得到心悦诚服的响应以至美好共鸣。让包括全世界各国人民对于中国的和平堀起能有全面、准确、深入、客观的认知,消除威胁的疑虑而感怀赞佩。  
     
     
     作者: 端木立夫  2006-3-2 09:04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真正的中庸是中国软实力不竭的源泉:立夫解说中庸的两篇文章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夫子所言“致广大而尽精微”。乃心悟体至后对道的感悟之言。一般文辞所解,己私所度,与夫子真知灼见者实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子贡才感叹夫子之文章,可得可闻,而言性与天道,罕能闻而得之。
     非夫子溺而不言,实为人有清浊之分,良莠之别,而悟有顿渐,见有迟疾。故夫子循循善诱,有教无类,皆因其才而教之。及其知者,一也。
     颜子闻一知十,闻之而能觉,觉而能行,不迁怒,不二过。得其一,则拳拳服膺不违如愚,安贫乐道。曾子明一贯之旨,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敢有失。
     一者,理也,道也,既中庸也。中者:理之所在,不偏不倚,非善非恶。惟精惟一也。庸者:万世不易而普遍之存在。无所不及,无所不用。允执厥中也。
     故言可为天下法,谓之庸言。行可为天下则,谓之庸行。  
     
     
     作者: 如如贯一  2006-3-3 15:19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真正的中庸是中国软实力不竭的源泉:立夫解说中庸的两篇文章  
     “道也者,不可须弥离也,可离非道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庸》
     君子时时守中,小人而悖于中。
     能知既能守,为大。失则为之下,谓之小。
     有心之人皆可觉之,悟之,终而至之。
     岂可自弃,自绝于道?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