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2
    • 积分1877
    • 经验23915
    • 文章1118
    • 注册2006-02-21
    中华昌氏通谱纂修初探
    昌庆旭

        家之有谱尤国之有史。民间修谱始于宋代,清代达到高峰,三十年不修谱视为不孝。但历经战乱,家谱损毁无数,尤其是“文革”破四旧,家谱惨遭灭顶之灾,各地因之失去世系者不知凡几。现在已知的昌氏族人的群居地有20余处,开展了修谱工作的有十余处,或续修或创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筚路篮缕,劳苦功高。

        自1982年至今,全国各地的昌氏族人纷纷续修家谱,其热情之高,用心之诚,用力之勤无不令人折服;其间所表现出的超凡的组织、联络、说服能力尤令人敬佩。但也普遍存在着人力、财力、资料不足的问题,兹就此问题略舒己见,期望对纂修通谱能有些许借鉴作用。

        凡修谱发起者,皆为族中俊彦,联络三五同志,组成理事会或编委会,奋斗个二三年,均能完成其纂修任务。在阅览过七八部或创修或续修的族谱之后,发现各谱之中都不乏人才,而他们又没有纳入编委会之中,何故?窃以为原因有三,一是发起者多是出自族姓群居地,而族中的文化精英则多在京城或省城,长期远离故乡,与故乡失去联系;二是经历了惨痛的“文革”之后,人们心有余悸,对修谱敬而远之;三是有公职在身,公务繁忙,爱莫能助。由于人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其谱牒质量实在是难以保证。昌照堂先生曰“修谱找大儒,捐款找大亨”,诚经验之谈,真知灼见。

        修谱是需要经费的。而绝大多数族人生活在农村,有的地区尚未脱贫,无力顾及修谱之事。凡修了谱的地方,说明该地族人的力量和能力都是很强的。因经费不足,其采访、印刷皆受限制,最终谱牒虽大功告成,但甚为简陋。通过新修之谱,让人们获得许多信息,有的是续修老谱,有的是创修谱。续修老谱者因缺乏鉴别和考证,致使史实不清,例如:

        江西省萍乡《昌氏三修族谱》壬申(1992)年昌麒麟、昌晰明等三修,木活字本,八卷。贵宗源流自唐玉瓶公至宋瑞菊公历十九代,自瑞菊公之三子中立公始至今又历二十四代。是谱虽于1992年三修,但一仍其旧,守成有余,创新不足,谱序没有标点断句,不利今人阅读;校对不严,仍有待复校。三修中新增之家传若干,其中不乏溢美虚饰之辞,反而降低了可信度。兹就昌永、昌应会之事迹与是谱所载之昌永、昌纪勋相对比:

        萍乡《昌氏三修族谱》载(玉瓶公)十二世家美之子永字绵远号宝国特奏状元诰授光禄大夫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乙未九月十一日申时生没失考葬本邑龙元冲仙人骑鹤形丙壬兼午子向公性峻厉耻干谒高宗朝蒲轮三召不应命强起乃就厉仕十余载始为凤阁舍人后迁太常寺卿淳熙二年(公元1175)金人犯京师沦陷公率大学诸生守义不屈卒以伏阙上书特奏及第老上书乞归上从其请厚赐而谴之事详一统志及姓氏源流考。

        兹谨以网上资料印证萍乡《昌氏三修族谱》,“昌永,字禹功,宋状元,南宋泾县人。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金人侵犯京城,率太学诸生守义不屈,朝廷嘉其节,补进义校尉。绍兴年间以特奏第一,累迁太常寺丞。(泾县在安徽省东南部,青弋江流域。特产“宣纸”。见新浪网同昌姓介绍)”“淳熙二年(公元1175)金人犯京师沦陷公率大学诸生守义不屈”,淳熙二年(公元1175)永公时年六十岁了,能率众否?而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金人侵犯京城时,是时永公时年仅十一二岁,能率众否?贵谱对永公之纪载当核实一下老谱,看首修和二修时是怎么记的,如若是1992年三修所记,那么要有依据和史实出处。

        萍乡《昌氏三修族谱》载(中立公)七世纲举之子纪勋行枋一原讳守愚字抡元号道一明成化二年(1466)丙戌科进士特授湖北汉川县知县敕封文林郎明永乐二年(1404)甲申三月初二日午时生成化二十五年(1489)己酉六月十九日辰时没享寿八十五岁改葬本邑东路十里埠猫儿捕鼠形午山子向公以进士分发汉阳府汉川县汉川地阻湖历仗堤为砥柱自唐宋以来水患间岁不免宰是邑者屡经修筑遇春夏湖水汛溢则堤堪冲决辄淹葬数百人公当下车伊始民间父老扶杖前迎备陈汉江堤状佥云我父来何晚也公于是他务未遑首修皇堤三十里祖贾鲁治河故智干堤两岸植柳万株名曰万柳金堤工竣称善曰汉川永无堤患及升迁解任民感其恩攀舆泣送为建生祠于汉川堤上以示纪念。

        成化只有二十三年,何来二十五年?若说纪勋公“明成化二年(1466)丙戌科进士特授湖北汉川县知县”,则与昌应会“嘉靖(1522)年间官汉川知县”相隔55年,谁是谁非?有待考证。“昌应会:明代莆田人。嘉靖(1522)年间官汉川知县,县多水患,应会轻徭缓赋,斩尽盗贼,因得罪权贵被调往外地,百姓立生祠来纪念他。(见新浪网同昌姓介绍)”

        在续修族谱过程中,萍乡帮助海南和贵州的族人查找世系源流,所凭借的就是老谱。萍乡谱是祖谱,系统完整;海南谱创修于光绪三十二年,内容较为简略,对迁琼始祖的记载只有“莆田随官”,并无籍贯记载,而现在的四修谱已把始祖奇善指认为来自萍乡的“起佑又名愈善,明朝嘉靖四十五年,即一五六六年自赣萍乡县荷尧镇青云村严鹰山迁琼至今已有428年的历史历经十五代”。窃以为证据不足,有待进一步考证。

        至于迁贵州广顺昌氏始祖的认定那更是空穴来风,捕风捉影。口传广顺昌氏始祖来自江西,祖坟的墓碑有始祖的名字,而萍乡谱上所记的同时代人有七位下落不明者,修谱者认为这七人中必定有一位是迁广顺昌氏始祖,究竟是哪一位?因没有一个名字是对得上号的,于是他们采取抽千的办法来决定之。其精神的确是令人感动,但办法不科学,没有一点说服力。

        而相对一些老谱遗失的地方来说,资料缺乏是通病。尤其是从祖居地迁徙到外地去的宗支,仅凭爷爷传下来的只言片语,世系源流语焉不详,三代以上无文字依据可考。我们要充分利用老谱来考证各地族人的世系源流,材料一定要充分,考证一定要审慎,让客观事实来证明一切,无需主观臆断。兹将已现身的8部老谱公布如下:

        1、江西省萍乡《昌氏续修族谱》(清)嘉庆十一年丙寅(1806)昌立扬、昌燮园首修;清宣统二年庚戌(1910年)昌世隆等二修(现存于上海图书馆);木活字本,八卷。贵宗源流自唐玉瓶公至宋瑞菊公历十九代,自瑞菊公之三子中立公始至今又历二十四代。

        2、江西省吉安府七修《昌氏宗谱》(元)至元丁亥(1287年)昌崇文创修;(明)成化庚寅(1470年)昌大伦重修;正德戊寅(1518年)昌廷实三修;(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年)昌永元等四修;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昌盛钥等五修;同治四年乙丑(1865年)昌朝诠等六修;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年)昌育乐等七修。木刻本五册。

        3、湖北仙桃双芝堂《昌氏宗谱》十卷本清光绪二十八年,昌光南偕壁卿、子溪、弼臣纂修木刻本十巻。

        4、湖南省益阳《汝南昌氏四修族谱》18卷首末(清)乾隆戊寅昌乃元,兼善等创修;嘉庆十一年昌民也,次哲等续修;道光二十六年三修;光绪三年昌奉彩,礼贤等四修。木活字本15册。山西省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庋藏。

        5、安徽六安敦伦堂《昌氏宗谱》九卷本(清)昌大科昌大贵主修嘉庆四年创修;大品相陶道光十七年续修;永开永业光绪二年三修;茂林安炳民国三年四修;安康安照等民国卅一年五修。

        6、安徽巢湖五修《昌氏宗谱》,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六月昌文安、昌绍裔等创修,同治四年(1865)昌运开、昌振绪等二修,光绪元年(1875)昌柳堂等三修,光绪三十四年(1908)戊申冬月昌雁题、昌武卿等四修,民国三十二年癸未(1943)昌敬尧、昌友三等五修。木刻本十巻,首一巻。巢湖市柘皋镇东昌村昌氏始祖文公于大明洪武初来自江西南昌。

        7、海南屯昌县二修《昌氏族谱》,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国学生陈乃炎字锦江纂修昌德周编辑、昌德新校对;庚寅(1950)桂月昌大球、昌德宣等续修。

        8、河南省伊川县《昌氏家谱》昌钦光首修,道光28年(公元1848年),手抄本,一册。

        据我所知这八部老谱均为孤本,有几部多卷的还是通过搜集好几家的残本而组配起来的。

        湖北仙桃六修《昌氏族谱》,体例较完备,人物录多有创新,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1)在三修谱中所指出的潜江支系有世系颠倒的问题没有得到更正。(2)新谱中遗漏了许多人,原本老谱上都有的人,新谱上却遗漏了。(3)新谱中遗漏了许多人的生卒年,原本老谱上都有其记载的,新谱上却缺如。另发现字体的繁简转换多处出错。(4)误将皇帝的年号当做某人的字号。(5)排版中发生了许多差错,但失之审校,前面无论下多大的功夫,最后无终审把关,功亏一篑,前功尽弃,甚为可惜。

        有此经验,在修通谱时当扬长避短。近闻湖南益阳的族人马上要发新谱了,河南信阳的族人也在修谱,不知他们的情况怎样,甚念。

        9月24日,仙桃召开了中华昌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成立大会。下一步该做什么?我有几点不成熟的考虑,兹提出来,谨供通谱编纂委员会参考。

        一、纂修通谱的意向一但决定之后,人是关键因素。目前,尚有许多适合参与修谱之人没有组织到编委会中来。要进一步做工作。通谱编纂委员会是民间学术研究机构,不是族务性代表机构。编委会是一个开放的组织机构,欢迎更多的有志于研究家族文化愿为昌氏通谱作贡献的人士加盟编委会,其条件是有精力、有能力、有时间者,有史德、史识、史才者,过去从事学术研究或是领导工作现在已赋闲者,曾参与过修谱工作者,现虽在职但有余力为昌氏通谱作贡献者,凡符合其中一二条者均可自荐或是推荐到编委会。

        二、到现在为止还没修谱的地方,如河南洛阳、安徽巢湖、四川广安、山东平度等地要做组织发动工作。

        三、筹措经费。湖北的办法是“一捐,二养,三征。”第一是提倡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募捐是修谱经费的主要来源。第二是对请谱者回收工本费,以谱养谱。第三是征收丁口费,但对生活贫困者一律免之。

        四、采访调研。特别是江西,是祖居地,有老谱,一定得去寻找历史渊源。

        五、通谱的体系结构。建议可仿方志的体系结构,分成多卷集,各分卷均可独立存在。
        第一卷源流卷
        第二卷人物卷
        第三卷世系卷
        第四卷艺文卷

        六、收集历史资料和当代人物资料。
        七、资料考证、资料的筛选与取舍。
    端木繁君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625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