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2
    • 积分1877
    • 经验23915
    • 文章1118
    • 注册2006-02-21
    从村史到电视连续剧---山东农民自拍600年家族史
    编者按

      在国际学术界,中国的族谱已经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一笔文化遗产,其丰富性、延续性均非其它文化遗产所能比拟;而在历代国人的心目中,以族谱为象征的家族史无疑有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社会转型、经费制约、人员流动等原因,目前我国家族史的保存与延续面临巨大的困  
    难,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主人公刘祺云和他带领的农民剧组无疑是值得赞许的:他们以令人瞩目的方式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齐鲁周刊》记者 詹 敏

      600年前的公元1404年,为恢复连年征战造成的创伤,当时的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移民。孟金寺刘姓始祖刘鑫源,带领两子一女,辗转千里,从北京密云来到当时的京师河间府宁津县(现山东省宁津县),立名小刘庄(后改为孟金寺)。

      现在的孟金寺村,共465口人,都是刘氏后裔。刘氏后裔中,有位叫刘祺云的老人,在考证、撰写完600年家族史之后,自筹资金,自学导演,带领孟金寺的村民们开始了拍摄家族史电视连续剧《刘氏春秋》的艰辛历程。

      农民剧组的家族梦

      "开拍!"

      随着一声令下,三部数码录像机分别从仰、俯、平三个角度同时拍摄,演员们身着明朝时代的服装进入了各自的角色。如果不加解释,人们会仅仅认为这是一个专业的电视剧组在拍摄。

      这是2004年夏天,宁津县大柳镇孟金寺村《刘氏春秋》剧组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移民》开拍了。

      剧中的故事发生在孟金寺村,时间跨度为600年。电视剧组的演员全部由村里的农民担任。"导演"是宁津电业局的退休职工刘祺云--他不仅是导演,同时还兼任着编剧、摄像和制作人。他的老伴张秀芝(退休教师)负责服装、道具和化妆,儿媳妇和女儿做助理摄像,就连12岁的小孙女,也在剧中饰演了小女儿"艳丽"。

      今年59岁的刘祺云,留着板寸,中等身材,体形偏瘦,肤色黝黑。尽管他20岁就离开孟金寺村到县城打工,后来当工人直至退休,但其言行仍使大家把他当成一个农民来看。就是他,打算自编自导,拍摄10集电视连续剧《刘氏春秋》。

      于是,这个记者面前的男人率领的这个农民电视剧组不仅在当地传为佳话,还获得了央视的一、二、四套节目组和山东卫视、上海卫视、凤凰卫视的青睐。

      从村史到电视连续剧

      为了拍戏,住在县城的刘祺云骑着那辆摩托车和老伴一起前往孟金寺村。在路上,经常会遇到瓢泼大雨。摩托车熄火后,车不能行,又无处躲雨,浑身湿透后还摔得满身是泥,老伴看他这幅模样,急得直哭。

      的确,浑身是泥水的感觉刘祺云太熟悉了。30多年前,这双摆弄电脑和摄像机的手还只会扛锄头下地干活。

      1965年,刚满20岁的刘祺云离开孟金寺村,来到宁津县城一家建筑公司工作。4年后,他进入当时的宁津电业局,从电线杆厂副厂长开始,他说自己"一直担任副职,主要抓业务和技术。"这从而造就了他喜欢钻研技术的习惯。

      2001年12月,时年56岁的刘祺云办理了"内退"。

      深知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远在上海工作的儿子给他寄来一台电脑打发时光。没想到,就是这台电脑,引发了老刘对数码世界如痴如醉的狂热。

      在学习电脑初级知识的同时,年近60的刘祺云着手进行宁津县大柳镇孟金寺的村史写作。他用大量的事实得出结论:宁津县孟金寺刘姓家族,始于北京市密云县石匣村。

      为了核实准确的信息,他只身往返京城五次,查阅了大量资料。2004年5月1日,近5万字的《孟金寺村史》完稿。它以翔实的资料,反映了饱经战乱的刘姓家族由北京密云移民宁津,600年来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家园的发展变迁史。

      当他把厚厚的一本本《孟金寺村史》印发给当地百姓时,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许多群众连字都不识,又怎么能使这部令他呕心沥血的《村史》起到温故知新、鉴往知来的作用呢?这时,一个崭新的设想在他头脑中渐渐成形:把这部刘姓家族的变迁史用形象的语言展现出来——拍摄电视连续剧!

      59岁的老学生

      孟金寺村目前仍是一个比较贫困的村落,很多村民都在为生计而挣扎。由这些村民充当演员,拍摄一部反映数百年跨度的电视剧的愿望,这种初衷在刘祺云的心里扎下了根。 “我有几个优势。”刘祺云说,“我的两个孩子都会化妆,也会拍摄。剧本是自己写的,导演我接任,后期制作也可独立完成。”

      他说这几乎是"零成本",村民都不要报酬,服装和道具就成了主要的成本,每集电视剧必须控制在2万元之内。

      两个月后,由他亲自执笔改编的十集电视连续剧本《刘氏春秋》脱稿了。

      剧本有了,剩下的就是要学习拍摄和后期制作的知识了。

      他南下济南,自费报名参加由省城一家公司举办的"电脑广告设计"培训班。

      “头三天根本听不懂老师讲的啥!”到了第十天,才搞明白了简单的操作和软件界面,都是英文,看不懂,只好死记那几个字母以及相关的操作顺序。“以实用为主,自己明白就行。”

      随着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他感到进行3D动画设计时,家里这台电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就拿出多年的积蓄,购买了高性能的电脑和数码摄像机、刻录机等设备。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战训练,他觉得自拍电视剧的时机成熟了。

      “听说我招演员,村民们报名的很踊跃。”刘祺云说。“主演刘守和50多岁了,背台词很困难,他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就躺在床上一遍一遍背台词;在剧中扮演车夫的刘守刚因痢疾两天滴水未进,他家的牲口原以30元一天的价格租出,为拍摄毅然辞掉'生意',从卫生所打完吊针后马上投入拍戏;58岁的女主演张桂荣儿媳临产,刚刚陪送到医院,听说电视剧开拍,硬是哄儿媳一起回家生产......为了拍好这部电视剧,淳朴的村民们自动放弃了很多东西。"

      全村上至85岁的老人,下至4岁的顽童,都成了刘祺云电视剧中的演员。

      艰难的拍摄

      演员都是自愿报名参加拍摄的,但刘祺云打算在7月底开拍时,却发现有人悄悄地离开了"摄制组"。

      "他们说背不熟台词,怕丢人。"村民刘俊章了解情况后告诉刘祺云,有些村民要去地里干活,"还有的人说见了镜头心里就发慌。"

      刘祺云知道,作为农民,他们离真正的演员还差得很远。无奈之下,他想了几个办法:把台词用A3幅面纸打印出来,挂在墙上供演员对照着;为了避开农忙,上午打药早晨拍,下午摘棉上午拍;让演员经常看着拍摄,久而久之就不害怕了。

      在第一次正式拍摄前的排练中,刘祺云发现剧中店小二的扮演者刘掌云没有来,急忙派人去他家了解情况。村民到那里一看竟然呆住了,原来掌云的夫人去地里摘棉花了,掌云自己在烧火做饭,他的两个孩子在炕上哇哇大哭。

      刘祺云马上决定,派人去给掌云家做饭,叫来他排练电视剧。

      7月27日,是电视剧《刘氏春秋》开拍的日子。

      为了防止卖菜和收废旧物品的商贩进村吆喝影响拍摄,孟金寺村实行了"全封闭"管理,路边村口都留有人员"严防死守"。

      令刘祺云感动的是,为了拍摄第一个镜头“天蒙蒙亮,刘姓主人公准备离开密云”,原定4点集合,6点钟正式开拍,但乡亲们不到3点就开始梳妆打扮,很多村民早就聚集在村口翘首以待。

      只有465口人的孟金寺,在这一天变成了节日。拍摄现场人山人海,村里的男女老少早早赶来看热闹。

      和意料中的一样,50多名村民演员面对"真刀真枪"的摄像机镜头,心里不免打怵,背得滚瓜乱熟的台词此时却"卡壳"了;有的人把本该倒进碗里的"药水",却一甩手扔进河中;演员乱动,不小心跑到镜头外面去了;就是走路,有的人也变得摇摇摆摆不会走了,像个皮影人;一个简单的"迎亲归来新郎用称杆挑开花轿帘子"的镜头,反反复复排了好几遍才勉强通过;有的镜头原本拍摄得很成功,现场却突然有个小孩子跑进了画面;现场有人呼朋唤友,只能晚上再重新配音。由于失误频频,20分钟的戏竟然用了6盘录像带。

      “不要看镜头!”停机后,刘祺云冲着演员们喊。他有些急了。他最害怕的就是演员们看镜头,有时一段戏马上快拍完了,演员突然回头瞧了一眼,这片子就废了,还得重拍。

      短短五十分钟的第一集《移民》,竟断断续续拍了一个多月,耗费了20多盘录像带。

      第一集后期制作完成后,第一次当导演的刘祺云和第一次演电视剧的村民们,整整忙活了几个月,村里有史以来的第一部自导、自拍、自演的电视剧《刘氏春秋》,终于和村民们见面了。那天晚上,播放自拍电视剧时,屋里院外都挤满了人,他们一起观看他们的劳动成果。

      只要剧中出现一个人物,便引来一片笑声他惊叹声。观众中不时发出喊声:“这个是我奶奶”,“那个是你爸爸”,“看!我的孩子在里面”,“快看,快看,我爸爸脚上还穿着凉鞋哟”。

      一阵哄堂大笑。

      村民们的热烈反映,完全出乎刘祺云的意料:"这么一个小小的电视剧,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能让村民们高兴得忘乎所以......"

      "由于资金比较紧张,整部戏估计在2006年底拍摄完成。"刘祺云说。

      为了2006年的梦想

      “有时真是体会到累的滋味了。如果村民提出来不拍了,我就停止这个工作。”刘祺云笑着说。但现在的情况不是这样,村里人太喜欢这个了。第二集《改村名》11月才准备拍摄,但已经有很多人前来报名了,有人还说自己肯定会比第一集里的人演得好。

      为了拍好这部电视剧,刘祺云十几次自带干粮、水壶,只身去北京密云县石匣村考查,拍摄外景。他常常会遭到当地村民的阻挠,有的干脆不让他拍摄老城墙,如果不交费的话。

      由于这部电视剧时间跨度太大,为置办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的服装,刘祺云的爱人张秀芝三下上海、苏州请人定做,单是第一集中明朝永乐年间的服装费,就花了2万多元。为制作一顶文官帽子,去济南花200块钱买来,内行人一看,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老伴最了解老刘,知道他肯定心疼, 就安慰他:"留着吧,说不定哪天,你想拍部春秋战国的电视剧呢。

      如果说服装只要有钱就能置办,那么背景与道具,就更让他犯愁了。

      如今的宁津县,到处都是现代农村的气息。因此,经过观察,村里仅留的几处老宅,就成了他眼里的宝贝疙瘩。

      有人要翻盖旧房娶媳妇,刘祺云就上门求人家拖几个月再说;为了拍摄一个连年战乱后萧条、破败、荒凉的镜头,全体演职人员身穿破衣烂衫跑到几公里以外的盐碱地上;翻遍全村家家户户,只搜罗了几件能派上用场的古董;为了一辆移民时乘坐的大车,刘祺云连着转了几家旧货市场,花500块钱买来一对木轮,安上去,嘿!还真是那么回事儿。

      与其花上万元购买服装,到外地租借是不是更划算?刘祺云却自有他的铁算盘:“坚决不租!置下这些‘家底儿’,说不定我下部电视剧还能用上。”

      30多万元的电脑和录制设备,即使精打细算也要2万元一集的拍摄投入,靠工资收入的刘祺云,到底还能撑多久?

      “现在我属于‘内退’,每月还有1000元的收入,一旦今年底正式退休,就只能拿500元了。"眼下正陷入资金困境的刘祺云说,他打算把一套尚未竣工的新房卖掉。"这样就能保证2006年的拍摄了。"

      最近有消息说:电视台和互联网站,播放由社会机构和个人制作的DV片,必须事先送审。

      面对这些即将面临的问题,刘祺云淡淡地说:“我现在已经没有退路了。村民的热情,媒体的宣传,我个人的性格,都不能让我随便就停止这个工作。”
     
       

    端木繁君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625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