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2
    • 积分1877
    • 经验23915
    • 文章1118
    • 注册2006-02-21
    学习中国社会史
        从第一次上课后就觉得这科真的不大好念,所幸台中中心授课的陆启超老师很用心,特别在上课前都会整理一些内容纲要让我们有所依循的方向,这次的内容部分就是参考老师提供的纲要整理的,看到修的同学不多,且真的是不大好念,尤其是看之前的及格率更是低得吓人,想想也常受同学的好处(重点整理),特别花了近两天的时间整理出来(时间不长若有错字或意思搞错,请不吝来函指正),希望对同学能有所助益,也请所有的同学不要轻言放弃,毕竟能来空大念书就是一种福气!加油啦!
    中国社会史 选择题30% 问答70%

    第一章:从上古到隋唐的家族
    一,自汉以后,可以把宗族称为家族,其形成之要素为何 (85,88考古题)
    答:1.男性血缘系统的成员关系
    2.以家庭而不是以个人为单位
    3.聚族而居或相对稳定的居住区
    4.有组织原则,组织机构和领导人进行管理
    ◎ 前三点是宗族,家族形成的基本条件,若无第四点则只能算是男系血缘的各家庭为「宗」的关系,不构成具有共同认同指标的「宗族」或「家族」组织成员的社会群体.因此「组织」对於宗族,家族的形成特别重要.
    ◎ 试论宗族和家族的定义(85考古题):冯尔康以为宗族是由男系血缘关系的各个家庭,以宗法观念为规范,组成的一个社会群体,自汉以后,宗法制规范有某些削弱,因此可以把宗族称为家族.
    ◎ 对偶家庭-在群妻和群夫中出现了较固定的性生活对象,由主夫和主妻较长时间地组织而形成的家庭.
    ◎ 个体家庭-对偶家庭趋於稳定,夫妻不再随时更换,变成了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姻婚所形成的家庭.

    二,「父家长制家族」具备有那几项特点
    答:1.是同一男性袓先的子孙世世代代的聚族而居
    2.父权的确立
    3.家族内开始贫富分化和只是局部共财
    4.家族间的婚姻开始以利益为主要考虑
    5.袓先崇拜和袓先祭祀成为家族最重要的信仰和精神活动
    ◎ 「大家长制」时期的社会组织,是以若干同一男性袓先的个体「家庭」为基本,组成一个父家长制「家族」,若干家庭组成一个父系「氏族」,若干氏族组成一个「部落」.

    三,传说夏,商,周中当时的家族可分为哪四大系统
    答:1.神农氏系统→最早族长叫炎帝
    2.伏羲氏系统→最早族长叫太皞,少皞
    3.高阳氏和高辛氏系统→最早族长叫颛顼和帝喾
    4.轩辕氏系统→最早族长叫黄帝
    ◎ 所谓的「夏政权」就是夏家族统治的扩大和延伸;夏族长,夏酋长,夏王是三位一体的.
    ◎ 「商家族」大抵是个以「游牧」为主的父家长制家族.在西元前十七世纪灭夏,在商丘建立政权,早期继承以「兄终弟及」为优先,「无弟传子」为次要的世袭制度,直至灭亡前四代改为「父子相传」.
    ◎ 商代后期,雏型的宗法制度已开始萌芽,同姓家族已划分了直系袓先的大宗和旁系袓先的小宗;商王诸子已分嫡庶,由嫡长子继承.
    ◎ 周灭商及平定「武庚之乱」后,以大封诸候来巩固新政权,周家族进行两级分裂:周天子→诸候→大夫;周室是中央政府,诸候是地方一级政权,大夫是地方二级政权.
    ◎ 统治者的宗法式家族中,无论是大宗或小宗,均以宗子为领袖,在宗族内是族长,在领地内就是天子,诸候或大夫;其次宗子拥有绝对的权威;只有宗子可以主持祭祀和占卜及处分族人的权力,且是负责团结和维护家族的人.
    ◎ 平民的宗族村社又称为「书社」或是「社」,意即「自生畜以上皆书於版」,差不多所有的人口均登记在户藉上,由父家长制转变而成,其结合主要以血缘关系为主,以地域关系为辅.
    ◎ 平民的宗族村社没有流治阶层来的紧密,主要是因为政治,经济利益较小.

    四,平民的宗族村社也保留了原始氏族哪些互助互救的习惯
    答:1.有无相贷 2.饮食相召 3.嫁娶相谋 4.疾病相扶持 5.资丧比服(帮助安葬及按亲疏守丧) 6.守望相助.

    五,宗族瓦解的原因 (85考古题)
    答:从商代兴起的宗法式家族组织到了战国时期完全瓦解了,愈来态大规模和残酷的战争是春秋战国的特色,首先,官僚制度出现,打破了世卿世禄的政治垄断,其次国君不再将土地和人民分封而是实行集权;再者从过去土地公有进行分封的制度,在春秋中叶后土地私有已相当普遍了;而自战国以后,国家政权越过家族直接控制人民并徵调税役,即所谓的「编户齐民」;既以户口作为赋役单位,为增加户口收入,国家自然鼓励分居别户,因此更加速了家族组织的瓦解.
    ◎ 宗族和宗法制度瓦解后,从战国以至两汉社会上最普遍的家庭型态是「个体小家庭」,以一夫一妻为核心,并以「小农」为主,所有的生产活动都以「小家庭」单位来独立进行.
    ◎ 个体小家庭维持了百数十年之久,其主要原因有二:1.是经济因素,许多农民弃农从商,奔波於市场之间无法固守土地,2.是战乱,兵役和徭役,使逃散的情形更为严重.

    六,战国至两汉以来,维持魏晋以还的世家士族的强宗大族其来源为何
    答:1.春秋战国的旧贵族和官僚
    2.春秋战国的旧地方势力
    3..汉朝的新兴官僚和没落贵族
    4.汉朝的新兴地方势力
    ◎ 自汉武帝提倡儒术后,兴起了一批所谓「儒林家族」,以儒术传家,讲求宗法伦理,成为儒仕家族.
    ◎ 新兴的强宗大族透过政治加强其基础,增强其实力,但往往与国家利益相冲突,例如在东汉时,家族经常与乡党乡里并称为「乡族」,以血缘结合地缘成为地方上的强宗,出现居民单姓化一县只有一姓的情形;而西汉景帝即位,吴楚西或作乱,山东的豪族竟支持叛军,在中央的默许下,地方官吏采取「以豪族制豪族」的方法使他们互相告发及仇杀,以各个击破.

    七,西汉武帝制定了一系列对付豪强的法制为何
    答:1.限占田宅法:田亩超过一定数量便算非法
    2.阿附豪强法:防止执法者与豪强勾结,重罪者甚至处死
    3.禁大姓族居法:把聚族而居的大族加以拆散迁居各处

    八,东汉家族的组织有哪几个特点
    答:1.有共同祭祀祖先的活动
    2.以会议的形式商量家族或个别族人的大事
    3.在平时族长身兼数职,对内是家族领导人,对外是家族政治地位的象徵
    4.族众的血缘关系是以九族为限,上自高组,下至玄孙.
    ◎ 强宗大族大多以「庄园」作为经济基础,它的成长与社会经济密不可分,大抵萌芽於西汉中叶,成长於两汉之际,而成熟於东汉.
    ◎ 曹操为巩固政权著手打击旧有势力,首先重申法规,对付不法的豪强如「抑兼并令」和「整齐风俗令」等来规范豪强若不遵守即严厉惩罚,再者屡次求贤,标举用人唯才不问出身,以扭转大族控制选举和垄断仕途的局面;派员到各地清算不遵号令的大族一儆百;虽不得不倚重满朝的累世公卿却也不惜诛杀异己的名人和朝士以限制他们的权力.(86考古题)
    ◎ 曹丕登基后,为极力拉拢世家大族,以「九品中正制」取代「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按门第出身的高下来任官.
    ◎ 九品中正制-基本上是在地方各级行政单位设立中正官,负责将所属方人仕评定为九个品级,上报到中央,由吏部授官,中正官大都出自「著姓士族」,由他们评定的人物自然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了.
    ◎ 由於九品中正制的设立强大了强宗大族法律化和制度化的垄断,於是世宗大族逐渐控制朝政,最后发动政变,取代曹魏政权建立西晋,成为中国历史上由世家大族当上皇帝的第一个统一王朝.
    ◎ 西晋不但继续「九品中正制」,还颁布了「占田荫户制」,让官吏可按官品庇荫亲族,食客,佃客,这两样制度前者保障了强宗大族在政治上的地位,后者保障了经济上的特权,让他们世代相传而不替,而他们所主导的政权就叫做「门阀政治」.
    ◎ 北魏孝文帝依照汉族「门阀制度」来评定鲜卑贵族的门第,贯彻了「官有世功,则有宦族」的原则,为进一步促进汉,鲜两族门阀的联合和融化,纳六位汉人士族妇女为妃嫔提倡通婚,其虽推行「三长制」和「搜括户口」,想把人民和土地从家族手中夺回,然成就有限.
    ◎ 「武装化」是东汉末年以至魏晋南北朝的家族特色,长年的混战使聚居的家族结垒自保谓之「坞堡」,其核心为堡主的亲族,最外围以外姓居多,农闲受训,战时作战,是十六国时期地方割据政权的前身.

    九,魏晋南北朝时之家族组织与活动,除了继承东汉之特点外,有哪三方面更为突出
    答:1.对家训家法的强调-与当时家族的「士族化」有关,由於通婚和互相影响,他们逐渐融合政治,经济,文化於一身,形成特殊的门风.
    2.家族的等级化更为严重-是九品中正制的结果,所谓「士庶天隔」,连穿衣乘车的样式和仪式都有不同的规定,由於土籍由士族掌管,连皇帝也爱莫能助.
    3.谱牒学的兴起-是等级社会的产品,主要有三种形式:
    1.家传:大体上都是家族名人的合传
    2.家谱:或称作单姓族谱,每姓每族都有一本,证明他们的血缘关系,其作用有四:(1)强调成员家族的一体感(2)防止外人冒充(3)分别族内的房分(4)作 为婚姻门当户对的根据.
    3.簿状,谱籍:如百家谱,天下望族谱,主要是分别士族和庶族,为官方修撰的.

    十,唐代一共修订了几次的士族谱,内容为何
    答:1.为太宗时修的「氏族志」:由政府收集天下士族谱加以考订辨别真伪,分全国士族为九等.
    2.高宗和武后时修的「姓氏录」:标准是「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连目不识丁的士卒也可因为军功而入谱,削弱旧士族的势力.
    3.中宗时修的「姓氏录」:除了旧藉所载五品以上之家外,以「德,功,时望」为标准,又增加大批的新士族.
    ◎ 九品中正制是旧士族取得政治特权和世袭地位的不二法门,而「科举制度」却标榜公平竞争,用人惟才,不问门第,自隋文帝时便开始试行,至唐初便已比较完善了.

    十一,科举制度对打击旧土族来说的主要作用为何 (85,86,88考古题)
    答:1.促使士族居地与地望的分离:由於选举不由乡曲,各地的中正官便遭废除,选用权由士族手中转到中央吏部,使得士族子弟集中到京城以求发展,死后就地安葬,造成居地与地望之分离,并造就了庶族甚至异族的人物与文化之崛起.
    2.进士阶层的兴起打破了士族的政治优势:为没有门第背景的庶民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形成了新兴对皇室效忠的阶级,大批文人寒士因此变为官员,科举成为入仕主流.
    ◎ 唐穆宗后,进士及第者更可取「衣冠户」的资格,可以免除徭役和减轻赋税,享有士族的特权.
    ◎ 山东士族为封销士族的阶级,一方面以婚姻自矜,保持旧士族之联婚,一方面又以此为价码,招诱富贵之士,以家世交换财势,请之为「卖婚」.
    ◎ 「汉型」家庭结构:夫妇及其子女成的核心家庭为主,甚者「生分」,老人虽有子孙却无人照顾,此型多见於秦汉两朝.
    ◎ 「唐型」家庭结构:已婚兄弟同居共财是它的特色,此型兴於北朝,隋至中唐以前为盛.

    十二,宋以前家族有什麼特点 (85,86,88考古题)
    答:1.家族生成长基於血缘
    2.当时的家族与政治密不可分
    3.所谓家族组织主要是指统治阶层的家族组织
    4.政权与家族的关系是双重的
    5.家族为维持他们优越地位,在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都采取垄断的手段,如九品中正制和门第等.

    ◎ 综论:从上古到隋唐中国家庭的组织的演变发展:
    一.「大家长制」→远古时期若干同一男性袓先的个体家庭为基本组成,特点:聚族而居,袓先崇拜及袓先祭祀成为重要活动.
    二.「宗法式家族」→夏商周时期出现以统治者为主,在统绐阶层下平民之族村社是由「家长制家族转变而来,以血缘关系为主,地域关系为辅.
    三.「个体小家庭」→战国时期宗法式家族瓦解,然从战国至两汉,除小家庭外也呈现多样化家族,包括贵族,仕宦,豪强等强宗大族.
    四,「世家大族」→魏晋以后强宗大族在「九品中正制」及「占田荫户制」保障下形成了世代相传的世家大族,其特点为强调家法或家训;家族等级化更为严重;谱牒学兴起.
    五,「新兴家族」→隋唐时期,世家大族没落,士庶差别淡化,科举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形成以仕宦而非身分作为标志的新兴家族,到了唐代安史之乱士族更是彻底摧毁.

    第二章:从宋到清的家族
    一,从宋到清家族组织的六个要素为何 (85,86,88考古题)
    答:1.领导阶层→通常是族中的士大夫或财力丰厚者.其构成为主家者,次人,众议
    2.族谱→用来确定家族的成员,通常都在五服之内.
    3.族规→用来规范族人思想和行为的法则.
    4.祀袓→除追念袓先的恩德,并加强族人的凝聚力;其特色为:祭祀的世数增加,祠堂的出现.
    5.族产→用来支持宗族的个种活动.
    6.参与地方事务→家族与社会的互动越趋频繁.
    ◎ 南宋赵鼎的「家训笔录」取材自三方面:1.当代士大夫的家法2.赵鼎个人的经验和他对家族前途的构想3.袓先的习惯法.

    二,家族的型态大致可分为哪两种型态
    答:1.共袓家庭(家族):其特徵为族人共同居住(合籍),共同生产,平均拥有和平均消费(同居共财),而「共财」是共袓家庭的必要条件.
    2.聚族而居:意指有著同一袓先的家庭,虽别籍异财另成法律上的独立单位,但仍世代聚居.
    三,赵鼎的「家训笔录」构想中的领导层,族祭和族产对维系家庭的功能为何 (85考古题)
    答:离心力→1.各房无参与族务,领导权为少数贵盛者所垄断以营私
    2.贫富悬殊,贫者甚至沦为富者的佃户或索性他走
    3.少数精英难与大多数族众共财
    4.血缘关系淡化
    向心力→1.领导层由主家者,次人和各房长所组成的众议构成,是集体参与又结合议尊和议贵的原则
    2.由义庄提供族人的日常生活,妆嫁,祭祀,修缮等所有需求费用,需同处居住才能领取义庄收益
    3.规定不动产不许分割
    4.各房得自置产业,是不与众分的私财
    5.岁享,朔望祭,远忌都是合族参与,加强族人的同宗意识,促进人际关系.

    ◎ 宋代以后的宗族制度,张载提出「明谱系」及恢复「宗子法」以消弭社会的矛盾;程颐也提倡「宗子法」并提出「夺宗法」主张以有官职的族人来代替嫡长为宗子;朱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用「家法」,「族规」来规范族人,另外并建祠堂与设祭田.
    ◎ 近代家族制度形成的过程中,以「聚族而居」的家族制度最为重要,另一种即「累世同居共财」的大家庭,让后者因人口多,关系复杂,较不易长期坚持下去.
    ◎ 宋元之时族田的型态若以收入用途来看可分为:祭田,义田,义学田三类.

    四,明清时期宗族型态较诸宋元呈现新的特徵为何
    答:1.宗族制度民众化,士人和平民建立家庙宗祠者颇多
    2.宗族群体结构性膨胀与组织化
    3.宗族的政治化及与政权暨相作用加强
    五,郑振满将家族组织区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1.小家庭→即只有一对配偶的家庭
    2.大家庭→包含两对及两对以上的配偶家庭,如主干家庭,直系家庭,联合家庭
    3.不完整家庭→即完全没有配偶关系的家庭

    六,明清宗族组织的类型有哪三种
    答:1.继承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族人的权利与义务取决於各自的继嗣关系,主要功能即在传宗接代
    2.依附式→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权利与义务是取决於相互支配或依附的关系,由於需要财力和权威的支持,因此强有力的依附式宗族并不多.
    3.合同式→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可说是以利益关系为联结纽带,其组织最能满足现实的发展,因此得到更普遍的发展,一般以散居者为主.

    ◎ 「祠堂」为明清家族组织的中心,家族之共有财产中最具制度化的一种手段为分家「提留祭产」,即是在分家析产时,提出一定数量的田产作为袓,父辈的赡养费,等袓,父辈过世后便成为祭田.

    七,明清时期,政府和家族的矛盾和冲突难免,而由家族中的士绅,知识分子负起协调之责,扮演著双重的角色.请就此简单说明.(88考古题)
    答:一方面他们努力的争取进入国家的地方统治阶层,国家政权的盛衰与个人的荣辱有一定的关联;另一方面身为家族成员的一份子,与家族利益亦紧紧相连,这种双重的身分和利益关系使得乡绅士子们在家族与官府间发挥重大的作用.

    八,明清时代,福建地区的家族大都聚族而居,但为何大量向外移民后,仍然维持家族势力 (86考古题)
    答:因在浓厚的家族观念下,仍保持原来家族的风俗和传统,结成同乡同族的小圈圈,且大多数的外移族人还会与原来家族保持某种程度的联系,如修建大宗祠,祭祀,联谱以及相互支援等.
    端木繁君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147
      • 经验29099
      • 文章887
      • 注册2004-09-15
      从历史我们可以借鉴许多东西,魏征不是有句脍炙人口的话吗?“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还有“御 街 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
      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
      月华如练,
      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
      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
      眉间心上,
      无计相回避。


      范仲淹词作鉴赏
      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上
      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 ,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
      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写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
      地引出秋思。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
      变黄飘落 。树叶纷纷飘坠在香砌之上 ,不言秋而知
      秋。夜,是秋夜。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声还是
      有的,但是寒声,即秋声。这声音不在树间,却来自
      树间 ,原来是树上飘来的黄叶坠在阶上,沙沙作响。
      这里写“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
      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寒声碎”这三
      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
      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
      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这
      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
      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真珠帘卷玉楼空”,在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
      珠帘,观看夜色 。这段玉楼观月的描写,感情细腻,
      色泽绮丽 ,有花间词人的遗风,更有一股清刚之气。
      这里写在玉楼之上,将珠帘高高卷起,环视天宇,显
      得奔放。“天淡银河垂地”,评点家视为佳句,皆因
      这六个字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实不减杜甫“星垂
      平野阔 ”之气势 。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
      情,以月写相思便成为古诗词常用之意境。“年年今
      夜 ,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写的也是这种意境,
      其声情顿挫,骨力遒劲。珠帘、银河、月色都写得奔
      放雄壮,深沉激越。
      下片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
      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古来借酒解
      忧解愁成了诗词中常咏的题材 。范仲淹写酒化为泪,
      不仅反用其意 ,而且翻进一层 ,别出心裁,自出新
      意。他在《苏幕遮》中就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
      泪 。”在这首词里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
      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
      化泪。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
      堪,情更凄切。”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字敬德   号文斋主人
      http://www.confucius2000.com/
      博客:hsiangfong.blog.guxiang.com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625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