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2
    • 积分1877
    • 经验23915
    • 文章1118
    • 注册2006-02-21
    京城归来话族谱
       记者 张锦高

      “你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家族中人现在哪些地方?每一个中国人也许都关心这些问题。”刚从北京“中华大族谱”研讨会归来的七旬老人刘金祥找到报社,一见记者就为中华族谱大喊大叫。

        作为50位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姓氏的代表之一,刘金祥老人在研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这次研讨会规格相当高,原文化部四位正副部长、中科院党委书记、故宫博物院院长等都莅临会议。代表们集体呼吁以立法的形式,对族谱文化加以保护,并尽快把中华族谱文化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把中华族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

        当前,我国不同姓氏的家谱正在民间悄悄修编。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民间修谱、续谱的花费约在两三亿元以上。一些姓氏家族不惜用10多年时间,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联系全球宗亲修建姓氏“统谱”。多数人都愿意将自己的家谱提供给图书馆收藏。目前,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的《中华家谱总目》,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据义乌宗谱记载,我市在汉朝时已有玉牒,晋朝唐朝时已有宗谱,明朝时期宗谱更加完善和规范化。历经清朝、民国直至今天,宗谱资料大多保存完好。宗谱中有明确规定,20年续修一次,超过20年不修以示子孙不孝。由于历史原因,这次修谱已有70年左右,有一种抢救发掘续修的性质。我市300多个姓,其中200多个姓已有宗谱。从前“小姓”人没有宗谱,现在也都修了。过去妇女是不允许写入家谱的,如今一些家族新修的家谱中把女性也纳入,真正做到了男女平等。

        刘金祥老人介绍,宗谱不分朝代,不分国家,不分地域,不分党派,只要是本族的人和事,都一一记录清楚。其世系行传的设置、千百号的排列、辈份堂号等等,十分科学合理。每期修谱的序文,帝王圣旨诏书,名人名家题词,祖宗的容像、像赞、坟图、墓志铭,对联、婚丧礼仪,忠臣、孝子、节妇、家训、家规、传记以及民俗民风等都记载得一清二楚。可谓是老百姓的百科全书,族民自己的文化百宝箱。

        在我国,修家谱由来已久。但多为官修,直到宋代,民修家谱才普遍繁盛。对于当代来说,传统文化经过了一个断代,修家谱可以为传统文化补课,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家有谱,是“尊祖敬宗”的一种体现。而现代人修家谱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寻根。这一活动从1978年开始,先是海外很多华侨与故土几十年断了联系,通过家谱来寻亲、认亲。之后发展到更多的大陆人也加入到“文化寻根”活动中,体现了中国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中来寻求中国文化身份,寻找精神归宿。

        刘金祥老人还认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以国史、地方志、族谱的记载为基石的,在某种程度上,族谱的意义超过国史和地方志。因为国史和地方志中有的内容,族谱中记得更加详细;国史和地方志中没有的内容族谱中有,而且记得更加完善。中华民族各姓氏的宗谱,是实实在在的人物文化历史的纪实,是非常宝贵的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

        在大力发展、繁荣中华文化的今天,正是进一步收集、整理、完善族谱的大好时光。身为中华大族谱协会会员,刘金祥老人表示,自己虽然年逾花甲,但雄心犹在,壮志不老,除了自己以身作则做好这件功在千秋、利在国人的大好事,还要四方奔走,大力宣传盛世修谱的意义,让族谱这簇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之花大放异彩,让中华族谱早日成为联合国旗下的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
      (来源:义乌新闻网  2007-08-12日)
    端木繁君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