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2
    • 积分1877
    • 经验23915
    • 文章1118
    • 注册2006-02-21
    传统文化领航人生(蔡礼旭老师讲座)
    [PP][B]传统文化领航人生[/B]
    (第一集)
    主讲:蔡礼旭老师
    时间:2005年12月9日  地点:清华大学

    诸位老师、诸位同学,大家晚上好!
    刚刚有同学说我早上去录音很辛苦,诸位老师看我像辛苦的样子吗?其实辛不辛苦是由自己的心态决定的。我们以一颗欢喜的心来工作、来生活,每一天都会过得很快乐。人生最快乐的事,是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然,读的书一定要是好书,一定是那种读了以后可以像夫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可也」的书,不是读了以后会得忧郁症,会去跳楼的那种书。真正的好书是契合真理的书籍,能告诉我们解决迷惑的人生哲理。人生的迷惑解决掉了,心里没有忧郁、没有牵挂,就能「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
    我在还没有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以前,确实也有很多的人生烦恼。所谓「忧郁使人老」,记得上大一那年,因为读工科,班里女同学特别少,我们就找了一所女校的女生去联谊。大家一起去唱KTV,交谈之中,我就请教一位女同学:"你看我是哪年生的?"人生最可悲的就是自取其辱,我还自己去问。她考虑了很久才说:"你是不是67年的?"我是73年的,她却猜我67年的。我那时皱着眉头跟她讲:"你再猜猜看。"结果她很严肃地想了一下,说:"你不会再年轻了。"从这件事中可以想见当年没读圣贤书的时候,常常忧郁,常常牵挂,所以看起来很老。诸位同学,假如不相信,我拿大学的照片拿给大家看,我现在比那时年轻多了。
    所谓「相由心生」,为什么会忧郁?「有求皆苦,无欲则刚」,有所求就有求不到的痛苦。那为什么会有"求"的态度呢?因为从小学开始,念书就有一个目标"考中学";考上中学以后目标是什么?考大学。全是为了分数在那里琢磨,在那里计较。这样的生活会把人的心境搞的什么样子?假如我小学的时候,能够遇到像赵校长这样的好师长,我现在的成就不会只有这样而已。小时候若能读到《大学》,就能够了解「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就有那种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心量,就能以天下为家,而绝不会为了分数在那里打转。
    人生的作为很大程度在于遇缘不同,一个好的缘能够成就人一生的德行,成就一生的事业;但是一个不好的缘,把我们的思想观念搞偏颇了,就会误了我们的一生。所以我们要有判断力,对于很多的现象、很多的观念要懂得分辨正邪、是非。那么这个判断力来自于哪里?这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生而知之的,一定要通过学习,不学就无从分辨。孔老夫子告诉我们「好学近乎智」,「学」就是觉悟的意思,要学习觉悟,绝不只是填充大量的知识;吸收了很多知识,结果变得贡高我慢,不懂得造福于家国天下,那是书读到肩膀上去了,没读对地方。
    所以要有理智的建立才能有判断力。比如现在整个社会都在鼓吹一切靠竞争。诸位朋友,这个观念对不对?当我们觉得它对,它就已经在影响我们的人生。因为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形成性格,当我们的性格里面充斥着对立、斗争的时候,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的人生?没有啊,性格就决定了我们的命运。所以看一个人的命运,就看他的思想观念;看一个家庭的命脉,它的家风能否承传,就看这一家人脑子里装了什么东西。至于一个民族能不能源远流长,能不能长治不衰,靠的是什么?还是这个民族的思想。因为任何的结果都绝非偶然,所谓「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我们来看看这个观念的「果」,现在社会所呈现的是什么结果?现在在家庭里孩子杀父害母的案子,每周都有一两件,多不多?怎么会不多?看到这个数字,我们要洞察其情。现在一个礼拜有一两件,请问五年之后一个礼拜会有几件?你可能无法想象,现在才只是开头而已。假如我们教孩子依然不教他做人的根本,不教他学「孝道」,以后这个情况会愈演愈烈。说实在的,很多社会状况我们还没到身临其境,很难感受,可问题是你感受不到的事不代表跟你没关系。这些孩子再过三十年,已经是社会的中坚,那时候你们已经多大了?50多岁了。假如这一代孩子没有仁慈之心,处处只想着竞争,想着我有没有好吃的、好穿的,等到他做决策的一天,他会说:"这群老头子,把他放一边吧!"到时候,社会福利从哪来?
    整个社会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社会所有人都休戚相关,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是清华、北大的学子,代表着我们中国最有水准的学子,我们应当为人群起到模范的作用。假如我们所表现出来的都是自私自利,那我们的社会将被带到什么样的境地?人们会想:看,北大、清华的人都那样,都急功近利,我们这么做也没什么不对。
    读书人应该了解他的使命在移风易俗,这是读书人的态度。我们常说自己是「知识分子」,什么叫「知识分子」?学历高就是知识分子吗?每一个称谓的背后,都暗含着一种责任。「父亲」这个称谓包含着教育好子女的意思,教育好后代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家庭,还要为整个宗族、社会、民族作交待,所以他不敢把孩子教成有辱列祖列宗,有辱自己的国家。所以称谓的背后含有很大的责任,一个「总经理」背后可能就含着几十个、几百个家庭的责任在里面。
    相同的,知识分子也正因为肩上的责任,几千年来在中国受到了生民百姓莫大的敬重和感念。而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却没有受到像以前一样的礼遇,为什么没有?这不能怪外在的环境,是自己的存心变了。孟子有句话对我影响很大:「君子所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我们学圣学贤,最重要的是学习那一份存心,会学的人,最直截了当契入那份存心;不会学的人,只学些枝枝末末,可能学了几十年还是徒劳无功。你看圣人的教诲都是「去芜存精」,他告诉我们的都是终其一生所领会的智慧的精髓,所以一个人能很老实地受教,确确实实是人生最大的福分。
    古往今来太多的读书人,在年轻的时候就有了很高的学问。我们在古书上常常看到十八岁的人就能当县长,为什么?因为他从两、三岁起就读书。他读书的目的在哪?诸位同学,我们读书的目的在哪?这句话我读了十八年的书也没有老师问过我。假如有老师问我,相信我会思考一下。而那时每天的日子,一天考五科、六科,同一个题目做多少次……训练出来什么?一个写考卷的机器。而我们回首来时路,这些数学题,这些考试卷,里面的内容对你一生影响长远的有多少?几乎没有。你不能到「垂垂老已」的时候,才发现一生一无所得。
    我们读到《大学》的「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这个「所厚者」是什么?人生最重要的思想观念;「所薄者」又是什么?人生的枝末。该重视的没有去学,却一味重视知识技能这些枝末。这是什么结果?这叫本末倒置。所以现在的大学生中频频发生不好的状况,很多的讯息都在告诉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某所大学的一名新生,在刚开学一个月之际,仅仅因为学校餐厅的伙食不好,又不会自己洗衣服,竟烦恼得自杀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你看现在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独自生活的能力如此之差。还有一个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打电话给父母说自己生病了,要一千二百元医药费。这对他贫寒的家庭是一笔很大的数目,本来他的学费都是父亲向乡亲们东借西凑垫上的,心急如焚的父亲无奈只好又去村里告借,甚至村民看到他父亲都有点怕了。能借到的钱都已经借过了,最后也只借到三百块钱。一筹莫展的时候,孩子的爷爷看到了,把给自己送终的棺材板也拿了出来,卖掉换钱。在过去的农村,棺材本对老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财产。就这样勉强凑够这笔钱。因为父亲担心钱不能及时汇过去,就亲自坐车去给孩子送钱。一到宿舍便问儿子的同学:"我儿子是在哪一个医院?"那位同学就说:"你儿子根本没生病,他是跟女朋友去拍艺术照了。"看了大家的表情就知道大家都没照过。我们清华的校风就是好,没有奢华虚浮之气。
    拍这个很贵呀,一千多块。要把人拍得很英俊,很美丽,照出来还要是朦胧的,怕青春痘都照出来。听到这个消息,这位连日来忧虑劳累的父亲当场昏倒在地。等他醒过来,看到回到宿舍的儿子就问他:你怎么可以做这样的事?儿子不但毫不惭愧,还对父亲说:"我的同学都这样。"在这句话背后,有多少个大学生正在用父母的血汗钱在那里挥霍啊?我们思考一下,这样的大学生踏上社会时,我们能期望他利益社会吗?读过《大学》都知道不可能。因为「家齐而后国治」,连自己最亲的父母都不去关怀照顾,我们还希望他能利益这个社会,无有是处啊。父亲听到这句话痛心地对儿子说:你简直连畜生都不如。
    诸位同学,我们看到的这个故事是结果,原因在哪里?一个大学生年龄也不大,却做出这样忤逆父母的行为,请问他愿意吗?可是一个力量推动他已经超过了他对父母的尊重。什么力量?欲望的力量。所以我们从事教育的都非常清楚要「禁于未发」,对于不良的习性不能让它发作,发作起来再把它压下去容不容易?难。所以中国人的思维相当有远见,很注重「防微杜渐」,所以教育要「禁于未发之谓豫」。
    诸位同学,我们学习当中要保持专注,专注于学习,心才能定下来,所谓「定、静、安、虑」。看到同学上去擦黑板,你们就不能专注了,思想飘到哪里去了?我们的心非常脆弱,我会觉得受伤的。所以你看,「处处留心皆学问」。
    比如你去谈生意,好不容易请来一个欧洲客户,谈了半天忽然有一个清华的美女走过,你实在忍不住转过头去,看了两秒又回过头来,客户见了心里很不好受,本来很多的灵感一下都没了。全在于我们的举手投足都会给别人留下一种印象。正如《中庸》所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就在生活之中,片刻没有离开过。那么道是什么呢?恭敬心是道,仁爱心是道,孝心也是道。什么是仁爱?仁爱就是当我们使用完教室,我们会想到后面还有其他同学会来用,我们应该要把它整理好,给后来者留一个整洁的学习环境,这就是仁慈之心;或者我们想到不把教室弄得太脏太乱,为那些做保洁的工人减少一些清理的辛劳,这就是仁慈之心。仁慈之心在哪儿?就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我们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可是我们什么时候继承我们的文化宝藏?我们的道德学问什么时候提升?绝对不是念了《大学》一千遍境界就提升了,最重要的是落实了,那叫真才实学。读一千遍却没有做到,不只没有好处,很可能还形成坏处,《弟子规》就告诉我们:「不力行,但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也是在教我们,根本是在要求自己,莫向外求。要了解「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要让家庭好而不是要求家人,要让团体好不是要求别人。我们有仁慈之心,有礼让的态度,整个团体的氛围自然就会带动起来,这是处事待人的一种态度。
    当我们时时都能修习仁慈、礼让,我们每一年的境界都会不一样。故此常说读书「贵在变化气质」,一个人有没有学问看其面貌就知道了。什么是贵在变化气质?气质的根源在哪里?还是在「心」。所以如果十年以后你的朋友看到你说:"哎呀,你怎么跟十年前一样年轻?"那说明你的学问不错。为什么?最起码代表你的忧虑很少,忧虑少,心才能正。忧虑多,心不能正;心不正,身不能修;身不修,家不能齐。我们注意观察,当一个为人父母者每天都唉声叹气,「杞人忧天」,请问他能不能教出很乐观的孩子?不可能。因为他自己都心不正啊。
    你看,世间的好话都被我们的圣贤人说尽了,而这些好话都足以让我们的人生少走几十年的弯路。确确实实,我们越深入经典就越对老祖宗生起无比的崇敬之心,这不是照着课本念几句「祖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所能比的。
    诸位同学,二十年的人生一路走过来,你们走的很轻松吗?我觉得我走得很累,而且不知道为什么累,为什么看起来这么苍老。后来才知道根源所在,一个人苦就苦在「求不得苦」。「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结果老祖宗用一贴药就把烦恼病全治了。人生假如懂得知足常乐,哪里来的这么多忧虑、这么多牵挂?可是很多人又想,知足了,吃得又不好,穿得又不好,这样是不是很委屈自己?其实,真正知足的人,当下就已经在积累他的福分,所以知足者有福。因为知足的人有德行,能以他的有余去奉别人的不足,去接济一些生活更贫苦的人,越接济人,他的福分就越大,不论他走到哪里都有福。你看,一个人处处为人着想,「我为人人」,感召的结果是什么?「人人为我」。
    孟夫子有句话:「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以仁存心,以礼存心」,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仁慈的人懂得爱他人,有礼貌的人懂得恭敬别人,这样会得到什么样的回馈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诸位同学,当我们周围所有的亲友都对我们敬爱,日子好不好过?太好过了。问题在于人因为自私放不下,他就不可能契入圣贤爱人、敬人的人生境界,他就不可能知足,然后再去接济别人的不足,当然也就感不来别人对他的爱心。
    古代有一些员外特别乐善好施,一有灾荒,马上就开仓放粮,救济贫苦,这样的人家往往子孙后代都非常兴旺,正如《易经》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假如他们家发生了灾祸,突然起了一点小火苗,别人也会用百米赛跑的速度跑过去帮他挑水灭火,还觉得帮助他很光荣。因为他是用至诚心去帮助别人,别人也会时时想着有机会要帮助他。人心是很厚道的,人心不厚道常在经济很发达地方。终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他们对天地都有敬畏之心,他们知道每一粒粮食、每一棵蔬菜从播种到收获都要经过艰辛的劳作,都来之不易,都非常惜福。所以人心很厚道,你用真诚对人,人家也用真诚对你,也会找机会为你服务,一人有难,大家都来帮助。
    假如这个员外很有钱却「为富不仁」,旁边都有人饿死了,他还是屯积粮食,见死不救。那么他这么为富不仁,家里突然起火了,会有人帮他吗?没有人跑百米去帮他灭火,大家会站在那里围观说"苍天有眼呀!烧得好!"
    圣贤人说「积财伤道」,伤的是做人的道,一个人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情,请问他的孩子学到了什么?学到贪婪,学到自私。后代子孙学到这个,请问他的家运还会延续下去吗?白手起家的人懂得省吃俭用,而没有赚过钱的纨绔子弟花起钱来会怎么样?挥金如土。再大的财富绝对挡不住不肖子孙的挥霍啊,一个不肖子孙可以把两三代人积累的财富倾刻间挥霍一空。所以人算不如天算,遵循上天的好生之德,家运才能不败。所以人私欲很重时候,他的智慧往往被遮蔽了,看不到未来,徒然逞一时的好恶而已。
    人生很多境界,要依着真理去做,才能体会到个中道理所在。所谓学问,不是说我们听课累得半死,你就悟入了,而是要靠身体力行才能够会体会到。
    前面说到我体会到「求不得」是人生最大的苦。人生不去求了,苦大部分就不见了。这个不去求不是每天无所事事,而是我们付出的时候不求回馈。为什么?那是我们应该尽的本分。所谓「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些是谁应该做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你可能说,我还没当爸爸。那是不是你生了儿子以后才说"我来学当爸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你如果不做好准备,当儿子突然降生,你会被儿子吓死。很多人在孩子出生后得了忧郁症,他没做好当妈妈、当爸爸的准备,所以每天都很烦恼:孩子在那里活生生的,我怎么教,我怎么带?真的,很多人都会很恐慌。
    所以每一句圣贤的教诲,甚至国家领导人睿智的话语,都跟我们每个人休戚相关,为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位同学,这四件事,身修而后?家齐。是呀,身修了焉有家不齐的道理。「家齐」而后?国治。家真的齐了,「父子有亲」,每个父母都把孩子教得很懂事守法,焉有国家治理不了的道理?
    你的孩子教得很乖,走到哪里别人都会很羡慕地问你孩子是怎么教的。我们在很多地区推广《弟子规》等经典,教会孩子们从小就懂得替别人着想。有位妈妈带着孩子去参加亲戚的婚礼,在场有几十桌客人,她的孩子学过弟子规,去了以后见到每个长辈都很礼貌地鞠躬说:"叔叔好!阿姨好!"结果这场婚宴的主角"换人",所有家长全部过去讨教她是怎么教孩子的,这么有礼貌。你看,正所谓「水到渠成」,「家齐」以后在你身旁周围的人群都开始受到影响。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我们自己真正去修身了,德风自然就吹出去了。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德行的风范不是刻意营造的,刻意做给别人看那叫沽名钓誉。而且德行的影响很大,并非要等长大成人才能影响人群,很多读过圣贤书的孩子从小就在影响这整个社会。
    去深圳学《弟子规》的有一个六岁的孩子,他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还有两个叔叔、两个姑姑、三个阿姨,而且是这一代的长孙男孩。他爷爷说这个孙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所以谁敢骂孙子就等于骂爷爷,打孙子就是打爷爷,看谁敢动孙子一根汗毛。你看这样的溺爱会把孩子娇惯成什么样子?人没有理智的话,去爱护别人无有是处,因为这种不恰当的爱,「爱之足以害之」。诸位男同学,我们如果理智不够的话,你交女朋友也会害了她,为什么?你会把她宠坏,以至于无法无天,跟你"一哭、二闹、三上吊"。
    我很喜欢研究各个地方的谚语。我们要懂得珍惜啊,世界各个国度、各个民族的祖先,哪一个会为后世万代的子孙着想?太少了。而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先真正是太特别、太厚道,早就为我们千秋万年以后的后代准备了取之不竭的文化财富。就是因为有这个存心,我们的文化才能流传五千年不断绝。我是闽南人,闽南语中有一句叫「叩住了一个宠」,意思就是宠爱宠爱,宠了之后就被害死在里面了。你宠她其实是不是爱?宠"害"呀,一句话把太多的人生哲理都涵摄进去了。
    诸位同学,人生没有一件事情是偶然的,绝对都是有原因的。有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他的父母很有钱,从小让他挥霍,到后来一个月要花掉上万块,他父亲实在受不了了,就想到一个方法,透过很多关系,让他去新疆当兵,想让他在部队里好好磨练一下。但是两年之后回来,奢侈的习气没有改掉。从这里我们也了解到「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因为这个年轻人一再跟父亲要钱,最后他父亲翻脸了,告诉儿子从此以后再也不给他钱。你觉得他的孩子这时候还会念父母之恩吗?他恨得咬牙切齿,坏念头就出来了,雇了杀手去杀他父母。他在家门口告诉杀手,他要杀的人怎样出来,穿什么衣服,把细节讲得一清二楚。杀手就很惊讶为什么他这么清楚,他说那是我爸。虽然父亲死了,但是父亲放钱的钥匙却在他母亲手里,于是他的母亲也被杀了。父母不给他钱,请问他的父母不想爱他吗?想啊。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想把孩子教好?但是不懂怎么去教啊。「人不学不知道」,不懂为父之道,为母之道,所以现在家庭里面父母与子女相处都很苦,苦在不明理,苦在做错很多的事而不自知。「爱之足以害之」,你看现在所有亲人中、家庭中的烦恼都在这一句话里,根源就在于没有理智去爱亲人,把他们害了。请问,杀父害母的这些孩子,他们的父母不爱他吗?
    有的人家养宠物,狗跳到沙发上主人很生气,喝斥它再不下来就挨打,狗连理都不理他,为什么?这只狗已经把它主人的底线摸得一清二楚。猪也不能宠,对猪纵容,它以后会跑进厨房把灶台都掀掉。所以,你看畜生都不能宠,何况是人呢?能宠儿子吗?儿子宠坏了,自己晚年更凄惨。有一对父母生了六个儿子,攒钱给他们娶了六个老婆,当然一个人一个,还盖了六栋房子,给每个儿子一栋。请问结果是什么?(答:没地方住)。哇,你们都有先见之明,太有智慧了,老人家最后无处安身,没有一个儿子肯收留他们。所以假如不培养起孩子的孝心、感恩心,你为他们做的越多,就越得不到回报,因为他觉得你为他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好,我们先休息一下。
    [B]
    [/B]

     



    端木繁君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2
      • 积分1877
      • 经验23915
      • 文章1118
      • 注册2006-02-21
      [B][COLOR=#ff0000]传统文化领航人生
      (第二集)
      [/COLOR][/B]主讲:蔡礼旭老师
      时间:2005年12月9日  地点:清华大学我们刚刚讲了,宠爱不是真正爱护小孩,你可能因为「宠」养成他人格的偏狭,所以对孩子太宠爱,他就会不孝。
      再有,对女朋友、对太太不理智地去宠爱,会养成她任性,不高兴了就跟你闹一下,你得赶快从公司里跑回来哄她半天,还要带她去买衣服。刚买完还舒服一点,隔了两天又给你打电话,一哭、二闹、三上吊。这样的先生一定是忧郁症的高危险群,他每天在公司里能安心工作吗,每当电话铃响起来他会怎么样?每天都胆战心惊:会不会我老婆打来的?
      历史上很有成就的圣哲人、成功者,背后都有什么?一个伟大的女人。她能够让自己的丈夫读书、干事业没有后顾之忧,从而成就一代伟业,所以这位太太一定是能为大局着想的人。
      那我们的男士们懂不懂得怎么去择偶?要选择什么?要择的是「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要择「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常言道「娶一个好的太太可以旺三代,娶一个不好的太太败三代」,所以选择的老婆要能令家运兴旺,让兄弟们都赞叹弟弟娶的太太把我们的家很多事情都处理得非常完善。
      诸位同学,娶太太可不是只关你自己的事,婚姻攸关家族三代的命运,所以能不谨慎吗?但是我们想一想,现在男孩子找对象的第一标准是什么?(答:漂亮。)你们怎么都不含蓄一点,直接就把答案说出来了。我们要再洞察吉凶,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可能会怎么样?女孩子假如从小很漂亮,不管走到哪所有的人看到她的第一句话是什么?"长得这么美丽,眼睛一边一个,鼻子长这么挺!"从小就被称赞包围着,听久了以后,这一个女孩子觉得什么最重要?「其所薄者厚」,她会觉得脸蛋最重要。所以她的时间都会花在哪?脸上。花在脸上她心里的道德学问会高吗?相对的就不容易。
      我们有一位老师是幼儿园园长,她们的幼儿园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才五六岁,漂亮到什么程度?这位园长是个女的,她说:"看她第一眼不敢再看第二眼。"你就知道吸引力太强了,除非是英雄,不然过不了关。这个孩子念幼儿园的时候,上课半途常常有事没事拿出镜子照一照,过一会儿又照一下。请问她能把书读好吗?当她那样注重外表的时候,最难抵抗的就是甜言蜜语。
      所以我在教书的时候,看到有长得特别漂亮的学生,我都冷汗直流。你看我还是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因为我们知道要「禁于未发」,要帮她打预防针。所以当老师不容易,要处处为孩子设想到未来。我就给他们上了一堂男女关系的课。六年级该不该上?不上不行。为什么?等她一上初中听的都是"给你爱"、"爱不完"、"给我一杯忘情水"……先入为主,她就觉得人生不爱得这么痛苦就等于没有活过。这样的想法对不对?那叫做自讨苦吃。
      我就告诉他们男女交往要从「相识」到「相知」,然后「相惜」、「相爱」,之后才走入婚姻。讲到婚姻的时候,还特别强调要懂得互相尊重、互相爱护,要好好地经营。童话故事往往说王子和公主结婚之后,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那都是骗人的。你看「相识」,现在的男孩子遇到一个女孩子,都不知道她是圆的还是扁的就告白说:"我很爱你,一定要追你",一定假的,这是不正常的状况。所以男女第一次面就说"我非你不娶"、"非你不嫁",这都是骗人的,现在不光是男人骗女人,也有女人骗男人的,所以诸位男孩以后也要注意一下,一下了跳到这个程度是不正常的。此外,我们还教导孩子如何去判断,什么是真正爱人,这些讲起来就太长了,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我们还接着刚才讲,对于很多的事相,你都要用心用功去了解清楚其中的道理,这样才能面面俱到,不然看事物都会有所偏颇。「物有本末」、「知所先后」,刚刚我们提到找太太的第一个条件,最重要的是看她的德行。老祖宗有没有教?教的很清楚啊,我们不肯看,老祖宗对得起我们,是我们自己对不起他们呀。我们看五经之首的《诗经》,诗经第一篇就是《关雎》。《关雎》讲的是什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什么是「窈窕」?有一次我到中学演讲,当问到什么是「窈窕」,一位女生说,是"身材姣好的女性"。当她答完时,我深深为老祖宗感到悲哀,他们蒙受了不白之冤。「窈窕」是指贤德的女性。《诗经》头一篇就告诉我们,五伦关系要发展良好,根源在夫妇。这一点若没有老祖宗的指导,我们很难洞察到其中微妙的道理。
      夫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这五伦关系能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自然就处理好了,很多人生的问题都迎刃而解。所谓「人无伦外之人」,没有一个人跳出这五伦关系的;「学无伦外之学」,学问也没有跳出五伦之外的。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一个人懂得孝养父母,这颗孝心、恭敬心内化了,他就会推己及人;他会了解到每一人都有父母、子女,不恭敬别人的父母他的孩子就很伤心,不爱护别人的孩子他的父母就非常难过,一个有孝心的人他不愿意看到别的父母子女受到伤害,他自然就会懂得去爱人。
      「仁民而爱物」,爱护所有的人民,这颗爱心再推延开来,他就懂得爱护所有的动物和植物。因为他那颗仁慈心已经内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处理好,跟大自然的关系也就水道渠成。所以人跟自然的关系根本在孝心,在仁慈心当中自自然然就能和睦相处。如果连父母都不孝,他的存心就非常自私,不只会跟人竞争,还会肆无忌惮地掠夺整个大自然的资源,到最后我们生存的空间都很难保持下去。
      我们看到现在大自然被破坏得严不严重?环境恶化的速度太快了。几十亿年才形成的美丽的地球,人的自私可以在多短的时间内把它毁灭?这个要深思呀。人都不厚道了,只贪图眼前的利益,没有想到后代的子孙。所以我常说,几千年的中国文化里只有一代人会被后人骂得很惨,哪一代?你们认不认识?怎么大家这么无辜的样子,告诉大家,就是我们。我们的下一代会指着我们的坟墓说:"你给我们的是什么思想,让我们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你给我们的是什么水,全都污染不能喝了;你给我们的是什么土地,统统喷了过量的农药,都长不出草来;你给我们的是什么天气,全是沙尘暴。"这时候我们的在天之灵会不会安稳?很可能会从天上被骂得掉下来。
      我们再来看看五伦之间的微妙关系。夫妇关系是五伦的核心,有了夫妇才有父子,才有兄弟。而一个孩子的人格从哪里学起?从父母的榜样。中国人说「三岁看八十,七岁定终身」,所以小孩子三岁以前的教育奠定了他一生的基础。凤凰卫视有一位著名主持人王鲁湘先生,他对中国文化研究很透彻。他们夫妇二人自己带小孩,孩子在三岁以前夫妻俩全力配合把孩子教好。三年扎下了根基,以后会怎么样?轻松多了。如果没有这三年扎下的根,请问要为这孩子担忧多久?担忧一辈子。所以,谁最懂得投资报酬率?能够防微杜渐的人,能够高瞻远瞩的人,才最懂得投资报酬率,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我们现在经济发展很快,好像迅速赚了很多钱,可是毁掉的地球资源却是以后花再多钱也挽救不回来的。养育孩子也是一样。有的人似乎很有经验,甚至很多朋友也来请教,这些人是怎么计划的呢?生完孩子就扔给爷爷奶奶,然后自己到国外留学,再回来的时候就有一个长得高高大大的人叫他(她)爸爸(妈妈)了。孩子由爷爷奶奶带大,这样的孩子能跟父母亲吗?所以王鲁湘告诫他的朋友们,假如你没有做好准备在孩子三岁以前全心全意照顾他,没有能力把孩子的存心、处世的态度统统都扎好根基的话,不要生孩子,否则以后一直为他的成长操心还是很难办。确确实实很多的道理、真理绝对是超越时空的,不受时代影响。
      所以夫妇关系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人格会很健全。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脾气这么大?脾气大是结果,原因在哪里?我从事教育工作后就开始思考,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们会有这样的行为?去找源头,慢慢才体会到,孩子的行为根源还在家庭教育。再反观自己,我们处世的态度都是受父母的影响。我父母没有吵过架,我有两个姐姐,家里三个孩子不知道怎么吵架,即使别人对我们发火我们都不知道说什么,有时候还很紧张,但从来没有回嘴跟人争吵,因为没学过。父母在我们面前谈话也从不谈论别的朋友的是是非非,所以我们也不会批评别人,批评别人会觉得很别扭。
      所以长养一颗仁爱之心,才会没有对立,没有冲突。那么孩子的人际能力什么时候学?不是大学毕了业,去听三天"卡耐基",出来以后就会处理人际关系。有没有这种事?不可能。凡事要「道法自然」,在爱的环境当中成长,孩子就学会爱;在没有在爱的环境当中成长,孩子没有志向,孩子没安全感,走到外面就处处想要控制。这样的人在面对男女感情的时候,往往都会受到挫折。
      所以幸福不幸福,家庭环境早已为它埋下了一些伏笔。家庭里面夫妇和睦的,父子就很亲;因为父母慈爱,孩子也懂得孝顺父母,他感恩的做人态度也就形成了,当他走上社会,遇到长者他就懂得敬重,自然会得到前辈的提拔和眷顾。很多古话都大有深意,你看「忠臣出于孝子之门」,一个人对父母的恩德都生不起孝心的话,我们怎么指望他为集体、国家效力尽忠呢,不可能的。
      《孝经》里说:「君子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你看都是道法自然。「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懂得去友爱兄弟姐妹,他替人着想的存心在家里就形成了,那么去学校念书,跟同学很自然的就能相处好,到社会上工作,跟同事也能相处好,懂得对长辈领导恭敬。「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在家里能把自己的被子又叠得很好,房间收拾得很整齐,他就培养起管理做事的能力,到工作岗位上也能把自己的事务做得非常稳妥。「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他在家里就学习做事的方法,一看到不整齐就自自然然要把它摆好,心时时都在定中。这样,能力内化了,做事能力就能转移到他往后「故治可移于官」,他往后当县长、当官的时候,能力就自自然然地表现出来。
      「君子务本」,刚才我们讲了五伦的「本」在哪里?在夫妇关系,夫妇伦正,五伦皆正。所以现在要改善整个社会风气,最重要的榜样是什么?夫妇和睦。所以,诸位同学虽然还没有结婚,但将来结婚的时候要立下志向。学问成就的关键在立志,婚姻圆满的关键也要立志。求学问如果不立志,那叫玩学问,拿着学问来消遣消遣,自己摇头晃脑地背几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别人看了还以为你很用功,自己也沾沾自喜,那叫"消遣圣教"。圣贤人对我们是什么态度?是时时要成就我们的人生,所以我们决不能用轻薄的态度、消遣的态度去对待圣贤的教诲。
      那么我们前面讲了夫妇之间不能宠爱,宠爱会养成习气,他在外面流连忘返,你在家里独自哭泣;她会娇纵任性闹得举家不宁,你则无所适从心力交瘁,这都是没有「慎于始」。夫妻相处一开始就要讲原则,一失去原则就会「攻城掠地,得寸进尺」。所以成婚之初就要很注重这点。如果开始时不去自我约束,以后相处起来就会比较辛苦。所以「慎于始」这句话大有学问。诸位同学,「慎于始」从哪里去做?无时无地不在「慎于始」。我们今天上这堂课要不要「慎于始」?要啊。假如一上课时就说:"我今天很累,坐在角落里睡一觉好啦。"那么这一节课对我们来讲就不会产生什么作用。
      所以当我们明白道理以后,当下就是开始。「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人生只要肯开始,永远都不晚,都可以化危机为转机。你看《弟子规》中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当我们在读圣贤书的时候,如果没有力行「慎于始」的态度,反而是一种障碍。所以态度决定我们的成就,绝对不是成就以后才来修正我们的态度。
      我们现在读《大学》,请问应该是种什么态度?应该是要把《大学》里的每一句变成你的生活,要有这种态度你才能得到学问的利益。如果「有解无行」,读了书以后不去力行,只能增长我们的傲慢。所以在这个社会当中,我们读书要为了成圣成贤,是为了利益家庭社会,而现在社会最缺的是什么?是夫妇的好榜样。诸如同学,你以后走进婚姻时一定要立志,我要做天下夫妻的榜样。肯不肯?好,大家在点头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宗已经掉下欣慰的眼泪。这个才是读书人真正的态度。
      一个人的一生能对这个社会乃至以后的世世代代有多大的影响,取决于他的存心。一个人心里想到了自己的儿孙,他就能影响三五十年;人的心量能想到后世的子子孙孙,他就能影响千秋万代。孔老夫子的言教流传了两千多年,依然受到无数后人的尊敬爱戴,原因就在于他考虑的是千秋万代,他的存心是「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是为天下则」,他所做的一言一行都对千古后人有交待,有这样的襟量他才能达到这样的影响。
      范仲淹的家族到现在已历经一千年而家风不衰,这也不是偶然的,这是因为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襟。他所说的"天下"不只是一时的天下,而是我们无数后代子孙的天下,他都去考虑到。所以他才能「行为世范」,所作所为都成为世代人们的典范。有了这样的定位,我们做很多事就会觉得踏实。
      那么诸位同学,怎样去作世间夫妻的典范?现在做妻子的都是怎么样?都很会发飙,嫁过去会把家里搞得鸡犬不宁,这样的例子可不少呀,而且回到娘家,父亲不仅不教导她,甚至还要帮女儿出气。父亲这么做对女儿好还是不好,是不是爱自己的女儿?夫妻相处中哪一门是必修课?忍让。人与人相处不懂得忍让,能不能把关系处好?不可能。我们能求先生、太太所有的习惯、所有做的事、讲的话都符合我们的要求吗?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学习忍让,学习包容,如没有学到,一生绝对不可幸福。而这位父亲就没有想到这点。
      所谓「身修而家齐」,自己没有修身,子女肯定也教不好。我们来看一段话:「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孝悌,传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最后一句「《诗》《书》,起家之本」,所谓「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一个家庭能够兴旺,关键在于家人明理,不明理一定会把家搞得乱七八糟。《诗》、《书》展现的就是人生的哲理,我们应该从中学习。所以一个家庭能不能兴旺,从他有没有读圣贤书就能看出来。
      第一句是「勤俭,治家之本」,当你不懂得勤俭,这个家就没办法维持。曾国藩先生点得非常清楚:「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得个『骄』字。」奢糜,刚好跟勤俭颠倒。一定要勤俭才能持家,不然再大的家产一定会败光。接下来是「和顺,齐家之本」,所谓"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吵吵闹闹,迟早会四分五裂。再来看「谨慎,为保家之本」,在哪里谨慎?在我们处事待人要谨慎,所谓「财、色、名、食、睡」,种种的欲望诱惑,当我们一不小心陷进去,这个家就丧掉了。
      去年十一月份,有一个大学里经济学院的院长,他同时还是当地发展决策委员会的委员之一,很有社会地位,却因为嫖妓被开除了。因为不谨慎,家败了,事业也败了。他对不起谁?他对不起的不只是家人,他还对不起他的学生。很多他教过的学生本来很尊敬他,现在却因为他的丑闻而对老师失去了信心,会影响学生一辈子。同时,他还对不起整个社会对他这么多年的栽培。所以谨慎非常重要。那么,领导者需不需要谨慎?「一失足成千古恨」,你看唐玄宗不够谨慎,晚年耽于享乐,不理朝政,全然不顾政治的败坏和社会的矛盾,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使得"开元盛世"的百年基业毁于一旦,他对得起天下的人民吗?
      再看「孝悌,传家之本」,我们看到家运五代、十代都没有衰退的家庭一定都是"孝悌传家",并且这个家风不只影响他的家庭,还会影响社会天下。因为孝悌是人性里的本善,它上演出来能唤醒所有人去效法、模仿。
      周朝延续了将近八百年,关键就在这两个字:孝悌。先看「孝」,周文王对他父亲公季非常孝顺,早中晚要问候三次,「晨则醒,昏则定」,周文王都做到了。而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一样非常孝敬,文王生病时,他坐守在父亲旁边十二天没有解帽子,夜以继日照顾父亲。至于周朝的「悌」,就更不用说了,周公非但把王位都让给弟弟周武王,在武王生病的时候,还向上天祈求折损自己的寿命给兄弟延寿。这种孝悌之风传遍了天下,他们的朝代也延续了近八百年,这都不是偶然。
      诸位同学,看了这段故事我们就了解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同一件事。如果今天没有《诗》、《书》,没有勤俭,没有和顺,没有谨慎、孝悌的修身态度,哪来的齐家?请问治理一个国家需不需要这些东西?假如没有这些,那么治理国政的人脑子胡思乱想,他怎么去给人民带来福利?
      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假如不勤俭,会怎么样?你看夏桀灭亡了。为什么?因为他骄奢淫佚。他吃饭用的是象牙筷子,碗是金器银器,酒杯是犀牛角杯。吃的饭菜是山珍海味,穿的衣服是绫罗绸缎,住的是高楼广厦。那么维持奢糜的生活,钱从哪里来?压榨百姓。那么不给人民生路,人民就要反抗,国家就会动乱,所以「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很多大臣都跟夏桀进谏:你这样子会失天下。夏桀讲:太阳怎么会灭亡呢。结果百姓知道了这句话,咒骂他:「与汝偕亡。」翻成白话就是我跟你拼啦。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治国依然是这些原理、原则。家和万事兴,国家和顺民族才会兴旺,所以我们各民族在一起也要团结、和顺。
      现在我们就明白了,「孝悌」可以治家,同样可以治国,可以平天下,所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理原则都在于「修身」的德行。所以《大学》里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本」找到了,「本立而道生」。什么道呢?家运兴旺之道,事业繁荣之道,乃至于国家昌盛之道,都有好的长远的发展。
      好,我们有了这样的认知,以后再读到圣贤的教诲,都可以归结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面。你看我们的胡主席就讲:「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强调的是什么?修身。我们胡主席对中国文化都读透了。「为政之德」,德行是关键,「政」是管理众人之事。你当父母要不要管理众人之事?你当企业领导要不要管理众人之事?所以这三句话不专是讲给从政者听而已,管理家庭、企业的人都要好好去体会。「常念贪欲之害」,贪欲很可能让自己身败名裂,所以要谨慎。「常怀律己之心」,严以律已,宽以待人。我们都很清楚「上行下效」,都很清楚《论语》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一个家庭的父母,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以及政府的官员,他们都是众人学习的榜样,只要他身正,自自然然就会「风行草偃」。所以「律己」要从自己本身做起,自己德行树立了,就能影响一个家庭,影响一个团体,以至于影响一个国家。
      好,那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端木繁君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2
        • 积分1877
        • 经验23915
        • 文章1118
        • 注册2006-02-21
        [B]传统文化领航人生
        (第三集)[/B]
        主讲:蔡礼旭老师
        时间:2005年12月9日  地点:清华大学学生甲问:我一直有一个问题,大陆的同学出国留学,是很难的一件事,但是国外有更好的研究条件,确实比较吸引人,所以非常渴望这个机会,请问这算不算是欲望,应该怎么处理呢?
        蔡老师:《论语》里提到用来分辨君子和一般人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利益。而利益的区别在于我们的存心。我们出国留学目的在哪里?
        学生甲:我学的是经济学。经济学的主要原理都来自西方,所以出国留学就好像唐僧到西天取经一样,而假如学核物理的话就不需要出去。
        蔡老师:你的存心很好。你的存心是我要出国把经济学学好,回来之后可以发展国家的经济,报效社会。所以人最重要是看清楚自己,很多问题不要问别人。
        但是,我们再思考另外一个问题:有些经济学教授在台上讲得振振有词,他一个月赚多少钱?假如他讲的道理绝对是放诸四海而皆准,那首先富的是谁?他自己啊,「君子务本」嘛。
        最近在台湾发生一件事,岛内一位非常有名的心理医师在自己的诊所自杀。这么专业的疑难问题他都能够解决,堪称是领域内的最顶尖人物,为什么最后却走向自杀?所以诸位同学,在这个时代要冷静,不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我们冷静思考,现在整个下一代青少年的问题严不严重?请问他们接受的是何样的教育?都是现在这种功利主义。就像"飞蛾扑火",全世界都去学习功利主义。所以现在的下一代动不动就怎样?拿着机关枪扫射。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熏陶出来一个懂得知书达理、懂得孝养父母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结果我们自己却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失去信心。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有一位全世界知名的大历史哲学家汤恩比教授讲: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这两种思想都在中国,我们自己就有解决二十一世纪世界社会问题的方法,结果我们却要跑到国外去学习。
        我们又看到,全球企业五百强的平均寿命有多长?四十年。这个值得我们思考。全球五百强,大不大?中国的同仁堂三百多年,比美国建国还早一百零七年。为什么同仁堂可以延续三百多年不衰,至今还倍负盛誉?其实,从它的店名就能看出来,「同仁」者,同修仁德,一视同仁。这种存心与天道相合,福分当然是越积越厚。为什么五百强企业四十年后就关门了?因为还是有私心,心里不是念念为天下人谋福利。私心越重,企业的寿命越短,越有仁慈之心,企业寿命越长。
        我们看同仁堂,它没有强调花哨的广告策略,也没在各种营销技巧上做文章。2003年"非典"风暴的时候,有一种特效药每包成本是九元,但国家限定售价不能超过七元,所以做这种药的话每包要亏两元。按照经济学的规律,这种赔本的买卖干不干?不干啊,每卖一包出去就要亏两块。但是同仁堂不只卖,还把盈利很高的药酒生产线停掉,转换制备加班加点再生产抗非典的药。总共卖了三百万副,亏损六百万元。记者问,为什么如此亏本的生意都要做?同仁堂的领导回答,这样的事同仁堂不是第一次做,也绝对不是最后一次。
        一个家庭难道不算是个企业吗?范仲淹的家族延续至今已经上千年,家风传得很好。我见过好几个范家的后人,看起来都是大脸大耳的相貌,不少人在做老师。其中有一位是海口一所著名中学的语文老师,他的女儿在北大读中文系。
        《大学》里有两句话:「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个时代「本末倒置」的现象非常严重。2001年,年营业额达几千亿美金的全球第七大企业安然集团,因为两个财务主管在会计上做手脚,终使全球第七大企业宣布破产。所以,诸位同学,这个时代真实的学问到底在哪?我们要冷静,真实的经济学就在这本《大学》里面,企业得以存在发展的大根本就在这两句话里。
        你看,现在"父子关系"也「本末倒置」了,"孝子、孝子",本来是孝顺父母的孩子才叫孝子,可现在是在比"谁最孝顺儿子",颠倒啦。再看"君臣关系",《中庸》里提出举贤才的思想,贤才是能帮你带来有德之士的人,以前为人领导者都知道「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点尧帝、舜帝最历害,他们任用皋陶这个最有德行的人,于是天下有德行的人统统都围拢过来。宋朝为什么而败亡了?它没有把范仲淹这样的贤德之人予以重用,相反还将他贬谪了,寒了多少读书人的心。
        《资治通鉴》说:「治本在得人,得人在慎举,慎举在核真。」那我们怎么举荐真正有德行、有能力的人?关键在「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语出清·史襄哉《中华谚海》)。「欲知人者先自知」,我们自己都没有德行,如何去堪察别人有没有德行?那是「本末倒置」。举一反三,欲助人者先自助,我们自己都帮不了自己,还对别人拍着胸脯说要给人家幸福,那是自欺欺人。欲论人者先自论,我们自己还有这么多的缺点,哪有什么资格去评论别人的是是非非?这样就找到了根本,「本立而道生」。
        所以《大学》里这句「德者本也」就告诉我们,要有德行才能感召善缘。假如一个企业很有钱,它靠高薪请来的人才改天会怎么样?投向开价更高的企业,所以用钱收买人心,看得不长远,谚语云:「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以势交者,势倾则断;以权交者,权尽而疏」。那么"以道交者"呢,地老而天荒。如果本末倒置了,人生就会虚掷。判断一个主管值不值得追随,怎么看?要看他身旁有没有跟他五年、十年以上的老将,假如他的企业建立了十多年,身边人都是三五个月的,这样的老板你要小心,因为他留不住真的人才。真的人才用钱请不到,用道义才能请到,所以你的企业要能承当社会责任才能请到好的人才。如果只顾牟利,召感来的都是好利之人。
        所以「以利交者」,在你的金钱快消耗光时,慢慢就会疏远你。「以权交者」呢,因为你有权势而跟你交往的,当你职权失去的时候,从前的门庭若市马上就变成门可罗雀。这时候你如梦方醒:唉,人情如纸张张薄。不对啊,应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懂得反省自己,而不是一生怨天尤人。再看「以色交者」,看中美貌才跟你交往的,当容颜凋去的一天,对你的爱就变了。所以你看现在离婚率高不高?太高了,而女人想要用容貌留住她的老公,有几个留住的?最后「以道交者」,因为志同道合而走在一起的,永远都是伙伴同志。
        「财散则人聚,财聚则人散」。你以为死死抱着钱,钱就属于你吗?如果我们存心不正,很多的人生后患、恶缘就感召来了;如果你存心良善,《易经》说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善缘随之而来,恶缘避之而走。有德行的人,那些无德之人、奸邪小人会怎样看你?会不好意思。他知道你不贪利税,骗你也不会上当,所以也就离你而去了。
        用散财聚义的态度对待你的员工,员工也会对你越发忠心。人跟人的「道义之交」会越陈越香。你每年都尽心尽力服务你的客户,你的客户慢慢就变成你的人脉。慢慢地谁在帮你做生意?很多人做了一两年生意还是靠自己,都没有抓到根本,当你真正用爱心去照顾你的客户,他们就会变成你最好的活招牌。所以说,有德才能感召来好灵魂,有人你才有市场。这个「市」,本意指把用于农业生产的井田,开辟出一块用于各种事业,以利于国家增收、家庭改善生活。现在意思是市场,买卖商品的场所,有了市场自然而然能服务社会,然后增加社会财富。
        有了财富该怎么用?有人去买一只三十万的手表,这样用好不好?某家证券公司发展很快,盈利几十倍地增长。有一次员工们到欧洲去旅游,公司一名领导就把手表摘下来,让大家猜猜值多少钱,猜到就送给他。我这个手表没多少钱啦。大家纷纷猜测五万、八万、十万,都没有猜到,最后公布说价值三十多万。其实,真正有洞察力的人,只消看到他亮出手表的举动,就能察知他必败无疑。果然,过没多久这家公司就倒闭了。因为把钱花错地方了。假如他把钱用在企业、用在回馈员工、社会,他可能怎么会倒?所以钱还要会用才行。
        我们还要看到,「德」与「财」的顺序不能颠倒。我们自己无德又无才,遇到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不是福,是祸。为什么?贪心作恶。自己没有德又没有人才,却要拍胸脯大包大揽,上来只能是把事搞砸,弄得无法向别人交待。所以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才会只有2.7年。这根本就是玩"过家家"的,玩的过程里又没有人助,人家对他的信任他一早就毁掉了,毁掉以后再重拾容不容易?不容易。所以中国人强调要「道法自然」,要准备好了才去做,不要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
        所以一个人是不是能够长期对社会对事业有贡献,根本在「德」。有深厚的德行,你慢慢就能展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且这个「财」很微妙,不只是金钱而已。你有了德行、有了人才,进入你的企业的人都将感受到这个氛围,他们会很精进去学习,所以你得财之外还会得人才。因为你又把孝悌的精神融入企业的文化,同事间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哪还有人到了这样的企业氛围不想留下的?现在很多人去公司上班很痛苦,为什么?要看老板的脸色、看同事的脸色。这样的企业会顺利发展吗?败相已露,因为「和顺为齐家之本」。
        所以,《大学》就是经济学。大家知道中国的财神是谁吗?中国的财神是自号「陶朱公」的范蠡。为什么由他做财神?因为他真懂经济,真懂生财之道是有聚有散,他做到了「财散人聚」,真正做到「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所以才会留名青史。
        我们看了电视剧《商道》,林尚沃的成功是不是靠研究理论、靠玩弄权术?他是凭着对员工的爱心,以及对商业团体的尊重。他知道,惟有共存共荣才是商业成功的出路,假如商团之间互相竞争、自相残杀,付出的代价甚至是人民的生命。所以人类的竞争"思维要改变,假如竞争转化成「合作」、「仁爱」,人类的财富可以翻很多倍。
        翻开《论语》的二十章,有没有一句话教我们做人要竞争?一句都有没有。所以面对现代这个信息社会,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一定要有能力判断这些信息对我们的人生是好还是坏。好,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学生乙:您好!我的疑问是,我觉得您说的这些东西是不是对于比较强大的国家如美国,可以这样去思维,而对于我国现在经济还不发达、还要受欺负的国情,这种学说可能并不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就是说,这套经济学说以前的老祖宗会提,那是因为当时国力比较强大比如汉朝,而现在看美国、日本这样的国家和我们交往,常常是怀着欺诈心对我们指手划脚,我们提倡和谐社会,不是明摆着受人欺侮吗?
        蔡老师:噢!自己家讲和谐,对别人不和谐,这就麻烦啦。《大学》讲要「诚于中」,我们要重实质,不要重形式。现在全世界的国家和人民比较认同中国还是美国,公道自在人心。
        伊拉克战争之后,在一次有各国外交官参加的国际会议上,伊拉克官员对中国官员讲,中国永远是我们伊拉克人民的朋友。他为什么有这样的体会?在几千年来的历史上中国没有对其它国家发动过侵略。郑和下西洋,到达了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没有侵略过别人一寸国土,还把我们的造纸术等很多科技文明带给世界人民。所以在他足迹所到的很多地区,都有当地人建立的郑和庙,来感念他的恩德。
        而强权、霸权能撑多久?《弟子规》里教导:「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要以礼相待,以和气待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在大约一两个月之前,我们的胡主席在联合国发表了一篇谈话,里面提到,所有的国家民族都要互相帮助,强国要帮助弱国。哇!在整个演讲过程中,我看到台下很多国家的代表都很感动,由衷地鼓掌。请问,那些强权国家的代表在台上讲话的时候,底下有没有人为他而叫好?
        那么我们遭到不公正待遇的原因在哪里?外国的霸权是次要的因素,从自身检讨才能抓到根本。中国一百年多来为什么饱受列强的欺侮?我们要了解到,不是人家欺负我们,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丢弃了老祖宗的教诲,自己贫弱了。孟子说「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语出《孟子·离娄上》),是我们自己不自立自强了,外族才敢来侵略你、欺侮你;你的家国很团结,别国怎么会有机可乘?假如现在我们的国人都认同了要复兴传统文化,不仅要把我国的文化再次发扬光大,还要把这一份仁慈的信念传播到全世界去,维护整个地球的祥和安宁,发挥更大的影响;当中国人有了这样一份存心的时候,中国将是全世界最受爱戴的国家。
        你看唐朝时,周边的国家都来跟我们学习,日本跟我们相隔那么遥远,漂洋过海也要派团来参学。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时也有一百多年的盛世。唐朝、清朝为什么兴盛?后来又为什么衰败?兴盛在于它重视文化,衰败在于忽视文化、破坏文化。所以我们中华民族要想迎来下一个盛世,一定要遵照老祖宗的教诲,去重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东方文明,文明繁荣起来,国势自然就强盛起来。
        诸位同学,现在全世界各个国家真正的后患,不是其他外国,各个国家的真正的后患在国家之内,就是他们的下一代子孙。你看很多国家的青少年犯罪率都在节节攀升。而我们国家很有远见,它明白一个国家若想长治久安,一定要把下一代教育好,所以要大力重视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我们很高兴地听到美国总统已经宣布要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美国一旦重视起来,也会带动整个世界的风气。我们也是「乐观其成」,因为惟有共存共容,世界才会更好。
        当今时代地球已经变成一个村落,以前乘火车轮船一年半载才能到的地方,现在飞机几个小时便能到达,没有一点很困难,甚至几十个小时绕地球一圈都没有问题。既然全世界已经像村落一样,那么这个村落的某个地方出问题了,就可能危害到整个地球的安危,所以我们现在要有一个心系整个地球的胸襟。
        以前有很多人问我是哪里人,因为我在不少地方生活过,对这个问题常常都不知道怎么回答,现在我知道怎么答了--我是地球人,我们是同乡。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端木繁君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