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2
    • 积分1877
    • 经验23915
    • 文章1118
    • 注册2006-02-21
    河南省鹤壁市重修《贡氏家谱》序
    河南鹤壁市重修《贡氏家谱》序

        人生当知来处。家谱记载着家族的起源。历代《贡氏宗谱》记载:贡姓的先祖是孔子的杰出弟子端木赐(字子贡)。公元前213年,为避秦始皇焚书坑儒之祸,端木子贡九世孙端木武以先祖子贡的“贡”字作为自己的姓氏,2220年来,成为贡氏一脉。

        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专著《元和姓纂》指出,贡氏的祖先是仲尼弟子端木赐,他的后代以其字“子贡”的“贡”字为氏。”据《元和姓纂》考证,姓贡和端木的中国人,尽管姓氏不同,但追本溯源,统统都是子贡的后裔,本是同宗而不同姓的一家人。

        端木赐(前520~前456)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后以字行世。浚县人。子贡是孔子最亲近的弟子,是孔子及其学说的宣传者和捍卫者。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3年,惟子贡结庐墓旁6年方归。子贡博学多识,洞察时势,能言善辩,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外交家,又是著名的富商,经营商业成就斐然。其商业活动,为孔门宣传学说、推行主张提供了重要条件。子贡死后,葬在祖籍(今浚县大伾山东南张庄)。其道德学问,识见功业,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封其为“十哲”之一,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黎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黎阳公。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西巡返京经浚县,赐给子贡70世后裔端木谦“贤哲遗庥”匾,并封其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历代世袭。乾隆二十一年(1756)封为“十二哲”之一,塑像孔庙大成殿,配享从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编委会供稿)

        先贤端木子贡17岁拜孔子为师,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经商有道,家累千金,所至,被各国诸候尊为上宾,是孔子周游列国和晚年经济上的重要支持者;他富而无骄、广助博施,扶弱济贫,以其财力与声望弘扬宣传老师孔子的儒学,使孔子生前身后扬名天下;他首创纵横家之先河,为解鲁国危难,受命出使各国,穿梭外交,一使出而动五国之政,创下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惊天骇世之举,成为战国策士楷模。他崇仁立德,为师守墓六年,身示天下,成为尊师孝道懿范。先贤端木子贡集情商、胆商、智商于一身,成为中华儒商第一人,堪称古今中外天下商界的一面旗帜和榜样。

        自先贤端木子贡始,端木家族文化源远流长,祖述圣学,书香门第,贤才辈出,子孙繁衍八十余代。自先祖子贡之后有系统族谱,繁衍、迁徙昭然有序。今端木家族(包括贡姓、赣姓、端姓、木姓与沐姓)皆系端木子贡后裔,历经两千五百余年,遍布海内外。

        江苏丹阳市委党史办主任贡义林先生潜心研究贡氏渊源历史,2005年3月出版了反映贡氏历史文化的《思源集》一书共41万字,分别介绍了黎阳世家、先祖子贡、子贡后裔贡祖文保护岳飞后代的事迹等,为贡氏历史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上慰先贤,下惠后世,众多子贡后裔热心光大家族事业,于2006年4月组建了宗亲联谊总会筹委会。在筹委会倡导下,“世界端木子贡后裔协会”、“世界儒商文化促进中心”在香港相继注册成立。

        2006年9月,“第三届中华儒商国际论坛”在东方圣城济宁成功举办了“儒商始祖端木子贡峰会”,“世界端木子贡后裔协会”首次组团参加了孔子故里曲阜“第23届国际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

        2007年9月,首都北京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子贡儒商文化节”,刘吉、佟志广、马兆祥等众多部长政要为文化节亲笔题词。

        2008年1月,武汉资深社会学者陆声俊先生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子贡(儒商)书院”。
    2008年7月4日,鹤壁日报发表张涛的文章《打造“子贡——儒商始祖”国际品牌》,倡导以“子贡故里”得天独厚资源,突出打造“儒商始祖”鹤壁文化标识。

        2008年7月16日,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中国商人》摄制组赴浚县拍摄“中华儒商始祖子贡”。“群龙聚首,万商归宗,拍《中国商人》离不开始祖子贡。”摄制组制片主任顾新辉如是说。

        展望未来,子贡后裔将进一步弘扬中华儒商精神,继续努力倡导诚信经济,为发展子贡故里家乡建设、为中华盛世和谐作出积极贡献。

    贡士贤二十世孙 贡日法             
                            敬撰
    贡士贤二十世孙 贡日义             
        二○○八年七月

    端木渊源
        端木,系出黄帝,派衍季连。季连生附叙,封于熊。附叙生穴熊。其后中微,弗能纪其传。二十余世有鬻熊者,仕于周,为文、武师。鬻熊生端木。端木生典,典即以父名为姓焉,是为端木得姓之始祖。平王时,端木舒智勇绝伦,随王东迁。舒子彻,彻子缄,缄子适,适子迟,五世为周大夫。迟子容,容子宿。宿子广单,卫献公聘为客卿。广单子伾。伾子巨,仕卫灵公,履中蹈和,匡君泽民,称卫之贤大夫,娶蘧氏,天性贤良,仁慈端庄,即昆虫草木,亦不肯残伤,怀孕十月,动静益慎,目不邪视,口无恶言,一饮一啄,必敬必洁,梦神赐以宝玉,遂诞先贤赐。根深者枝茂,源远者流长,天之报施善人,信不爽也。因冠诸家乘首,简明世次之渊源,昭统系于来源:
            黄帝——少昊
                昌意——瑞顼——卷章——
                重黎
                吴回——陆终——季连——附叙——穴熊——二十余世——鬻熊——熊履
                端木——端木典——端木舒——端木彻——端木缄——端木适——端木迟——端木容——端木宿——端木广单——端木伾——端木巨——先贤端木子
                                (《端木氏家谱》)


    端木子里邑
        先贤端木子,卫人。所居之国,即康叔受封之地,所居之地,即今之卫辉府浚县是也。盖城内有故里碑,由来久矣,且县谓性道乡,与庙墓俱载邑乘,昭然可考,确乎有据,其为故日之里邑,固已彰明较著矣。宋微宗政和五年,孟昌龄为都水使,因故里请建专祠于浮山。明孝宗弘治间,有司因故里又建专祠于城之南偏。神宗嘉靖中,因故里复立别祠于城西之宜沟镇。熹宗天启九年,邑侯宁公又重修祠于城中。自古以来圣君贤宰未有不重(修)其道,爱其德,因其故里即其旧邑,使庙宇焕然聿新,俾贤哲遗庥也。今城南门内道左,有先贤书院在焉。邑东南大伾山之阳三里许有墓存焉。

        按,浚于古为黎阳,卫地也。《汉书·地理志》云:卫地,营室东壁之分野,今之东郡及魏郡之黎阳,河内之野王朝歌。又,《汉书·天文志》云:卫地,营室东壁之分野,天下图书之密府也,伾山峙其南,大河经其东,砻砻盘纡,澌汇曲折。笃生先贤,闻圣达天子,姓虽星散于四方,实发长于黎阳,既迁而复返,已晦而复显,固道脉之长流长,亦山川之钟秀。(《端木氏家谱》)


                  过子贡故里
    翠柏阴阴古道傍      先贤旧宅自齐梁
    孔门何止三千士      圣域谁窥数仞墙
    黎水远承洙泗泽      伾山应接杏坛香
    停骖徙倚乡祠望      千古斯文属大疆
                                   (刘梦熊)


                  观性道乡有感
    性道文章分显微       畴能颖悟话真机
    自经端木发精蕴       千古相传道有依
                                   (廖印祥)


    端木子庙宇
        子贡祠在浚县南门内街东,南向,大殿五楹,后列垒居之庐,旁翼以两庑。二门匾曰“证圣之门”。大门匾曰“性道书院”。竖坊於衢,题曰“黎公祠”,盖宋徽宗时,都水使孟昌龄因端木高之请而建也,春秋致祭。

        一祠在邑西北五十里宜沟镇城外,堂为四楹,重门列於前,松柏列其侧,名黎公别祠。立坊於通衢,题曰”子贡故里“。创於明嘉靖三十九年,邑侯葛公厥始,徐公相厥终者也。

        一祠在信阳湢州城外西北隅,前曰”性道堂“,内为美富斋,号舍夹室,庖门屏,左方临流筑台,台上为君子亭,而总树绰楔,曰”瑚琏书院“(明正德十年兵备道阎公创建)。一祠在山东郓城县南三十五里林集村。一祠在湖南衡州。一祠在河南卫沟驲。
    一祠在南乐县城内南后街,南向(康熙四十一年创建)。(《端木氏家谱》)

    圣贤家族行辈排名字序
        先贤端木赐为孔子弟子,子贡故里黎阳端木世家谱记载自七十四代后裔行辈排名字序同孔氏家族。

    孔氏族谱的行辈排名:
        孔氏族谱的行辈排名是按皇帝钦赐的字序。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赐孔氏五十六世至六十五世名派: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

        其中五十七世以言部字为名,弘为避清高宗弘历名讳改为宏字,胤为清圣祖皇太子名讳改为衍字。

        崇祯二年(1629),六十五世衍圣公孔胤植奏请皇帝恩准,又赐六十六世至七十五世的名派: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清同治二年(1863),七十五世衍圣公孔祥珂奏请皇帝恩准,再新赐七十六世至八十五世的名派: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民国七年(1918),七十六世衍圣公孔令贻又拟八十六世至一百零五世名派: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报请北洋政府内务部备案,民国八年核准颁布在全国实行。

        圣贤后裔从名字上即可区别辈分大小。这并非是孔孟后裔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顺序的。此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圣贤家族谱系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包括子贡故里黎阳端木世家自七十四代后裔以后的行辈字序。

    黎阳端木世家自七十四代后裔行辈字序:
    兴毓传继广 (74毓--77世)
    昭宪庆繁祥 (78--82世)
    令德维垂佑 (83--87世)
    钦绍念显扬 (88--92世)
    建道敦安定 (93--97世)
    懋修肇益常 (98--102世)
    裕文焕景瑞 (103--107世)
    永锡世绪昌 (108--112世)。

    鹤壁贡氏贡士贤第二十世“日”字为始祖端木子贡后裔第八十一代。

    贡士贤二十世孙 贡日法             
                            敬撰
    贡士贤二十世孙 贡日义             
        二○○八年七月

     

     

    [ 此贴最后由端木繁君在2008-7-29 10:42:56编辑过 ]
    端木繁君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2
      • 积分1877
      • 经验23915
      • 文章1118
      • 注册2006-02-21
      故县村里觅荡源 贡姓历史
      [B]故县村里觅荡源[/B]

          发源于鹤壁境内的汤河 ,古称荡水。1400多年前,隋王朝在荡水一带设荡源县,县衙就在荡水源头附近、如今的山城区鹿楼乡故县村。唐贞观元年,荡水因水温偏高,改称汤河,荡源县也随之改名为汤阴县。

        故县村委会门前的一条街叫荡源街。 11月27日,记者在荡源街上看到一个高大但无腿的石狮,村里老人说,古老的石狮虽然早就没了腿,但它作为荡源县衙难得的遗存一直保存到了今天。

        位于山城区鹿楼乡故县村的荡源街,因隋朝在这里设置荡源县而得名。荡源街立有一通石碑,碑文称: “故县以隋唐时期荡源县旧址而取名,南面丘陵,北靠泗水,东临汤河,西依牟山……”

        山城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郭鹏程是本报《文化鹤壁行》栏目的忠实读者,他告诉记者,故县村蕴含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史学界早就有人提出鹤壁为赵国故都, 1998年在故县村发现了战国冶铁遗址,有学者研究后进一步提出了赵国曾在故县建都的论断。从公元596年隋文帝在故县村设置荡源县,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荡源县的治所,一直设在故县村。

       [B] 赵国都城中牟在故县村?[/B]

        赵国都城在今天的鹤壁中牟,此说在学术界已基本形成共识,但中牟在鹤壁的具体位置,至今说法不一。郭鹏程向记者介绍说, 1960年和1988年,先后在故县村发现了豫北地区罕见的战国冶铁遗址,为揭示和认定赵都中牟提供了有力物证,学术界因此进一步得出了“赵都中牟故县村”这一学说。

        据文献记载,公元前 475年,韩、赵、魏三国分晋时,赵国最早在山西晋阳建都,公元前423年赵献侯继位后迁都中牟(今鹤壁市境内),时隔37年后,赵敬侯又将国都由鹤壁迁往邯郸。

        提出赵都中牟在故县村的理由是,故县村西距牟山约 10公里,东面为平原,南、北数公里外为丘陵。在山区和丘陵环绕中的故县村,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因而素有“故县川”之称。从这里向东5公里出柏落岗后即进入平原地带,交通便利,并且有泗河和汤河绕村而过,水源也很充足。故县村西依太行,东扼平原,易守难攻,是古代的一处战略要地,把国都设在这里似乎非常适宜。另外,故县村的地理环境与文献记载的赵都中牟也比较吻合。

            另一方面,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都城普遍发现有冶铁遗址,这成为战国城邑的共同特点。故县村的战国冶铁遗址,据考证最晚出现于战国中期,如此兴盛的冶铸作坊应该是在战国早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与史料中记载赵献侯迁都中牟的年代也吻合。考古人员还根据在故县村战国晚期文化遗存中发现的 “守”字陶文,推断赵国由中牟迁都以后,故县村成为郡府治所所在地,使赵国都城一度延续着昔日的辉煌。

        尽管如此,赵都中牟城的具体位置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B]    荡源县衙在故县村[/B]

        流经故县村的汤河,古时称荡水,据说很早以前有很多温泉流入荡水,冬天河面不仅不结冰,而且还出现热气腾腾的景观,似热汤一般,荡水因此改称汤河,荡源县及后来的汤阴县都因这条河流而得名。故县村作为隋唐时期荡源县的治所,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村名也因此称为故县。

        据史料记载,荡源县是今天汤阴县的前身,战国时期隶属荡阴邑,西汉初年设荡阴县,东魏时期荡阴县并入邺,至隋朝开皇六年( 586年)又恢复荡阴县的设置。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荡阴县在荡水源头附近,今鹤壁故县村设立县城,称荡源县,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荡源县治所由故县村迁出。唐贞观元年(627年),荡源县因荡水易名汤河而改称汤阴县。

        故县村作为荡源县衙所在地的时间只有 20多年,相关的历史遗存如今已很难见到。据当地村民说,故县村的东面便是当年荡源县衙和官仓的遗址,前些年村民耕地时经常挖出一些砖瓦片和陶瓷制品。

        村民向记者讲述了当年荡源县衙先设在故县村后又迁离的原因:故县村地势平坦,泗河与汤河在这里交汇,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自战国开始便一直是一座重要城邑。隋文帝时期在此设立了荡源县衙,但由于故县村一带没有红沙地,找不到适合的建伐场(处决犯人的刑场),荡源县衙因此从故县村迁走。村民们说,现在村里还有个地方被称为 “聋地”,据说是当年荡源县监禁囚犯的地方,牢房里的犯人听不到外面的声音,故称“聋地”。记者随村民来到故县村东面,希望能找到当年县衙留下的蛛丝马迹。眼下这里是故县新村工程建设工地,数幢村民住宅楼已经封顶。村民告诉记者,总投资1.1亿元的故县新村建成后,全村4200多口人将全部迁入这里。村民们所说的荡源县衙和官仓遗址就在故县新村西北角,如今这里是一片耕地。

        故县村荡源街东端路旁有一个高约 1.5米的石狮,据说当年曾伫立在荡源县衙大门口,至今已有1000多年。如今石狮四肢皆无,表面十分光滑,透着古老与厚重。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告诉记者,这里原来有一对石狮,相传这对石狮从前会跑动,一个石狮跑丢后再也没有回来,村民便把剩下的这个石狮子的四肢砸断了,所以它一直留在了故县村。


        [B]    胜业寺与黄表井 [/B]

        位于故县村的胜业寺是一座千年古寺。寺院碑文记载: “故县之名源远流长,公元前510年周敬王设中牟邑,春秋属晋,战国属赵,此地古为赵国陪都,出土的战国晚期陶器上有‘行谷市’三字。隋开皇十六年改荡阴为荡源,治所在故县,故县村因此得名。胜业寺自东魏武定三年(545年)始建以来,元朝至正年间重修,历唐宋元明清千余载……”

        如今胜业寺内有很多古碑、古塔,上面的许多文字因年代久远已难以辨认。村民介绍说,抗日战争前,胜业寺僧侣众多,规模较大,香火鼎盛,寺院内外遍布碑林佛塔。抗日战争至 “文革”期间,寺院损毁严重,几乎被夷为平地,以后虽经修缮,但与当年的盛况远不能比。

        寺内有一座觉灵塔非比寻常,许多村民都说觉灵塔所处的位置非常特殊,它与邯郸、北京的两座寺院恰好连成一线。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务院曾下文保护觉灵塔,遗憾的是这份文件如今已经丢失。

        介绍胜业寺时,村民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当年朝廷里有个王爷率兵打仗,在故县村一带陷入敌军包围,王爷军队的营地设在故县村附近的前营村和后营村,士兵护着王爷从营地躲藏到了故县村。王爷曾在这里许愿说,如果能躲过这一劫,将来就在这里建一座庙,并保佑寺庙香火永继。后来敌军撤走,王爷躲过了追杀,两年后战乱平息,王爷差人来到故县村修建庙宇,兑现承诺。庙宇建好后,王爷又划给寺院 100亩土地,并且说,当年他在这里未动兵刃就退了兵,取得了胜利,寺院就取名胜业寺吧。

        当初胜业寺地多僧少,而附近林县(今林州)东姚镇的兴国寺却是僧多粥少,于是,胜业寺便一次从兴国寺引进了 30名和尚,胜业寺由此逐渐兴盛,这一时期的胜业寺一度管辖着周边18座寺院以及乌山洞、白云洞、雪花洞、黄龙洞等28个山洞。

        胜业寺内现有一眼古井,名曰黄表井。黄表井只有十几米深,但多年来全村人浇地和吃水全靠这眼井。村民们告诉记者,黄表井的水特别多,无论再旱的年份也未见水位下降,数年前村里组织村民整修井筒时,用了 4台抽水机连续24小时抽水也没有把井里的水抽干。据说当年胜业寺建成后接连打了几眼井,都只见石头不见水,寺院的和尚就点燃了一张黄表纸对打井的人说,这张黄表纸落到哪里就在哪里打井。于是打井人在黄表纸落下的地方开始打井,打到十几米深时遇到一道石缝,水立刻从石缝里冒出来,这眼水井因此被称为黄表井。


        [B]躲进岩洞逃过生死劫难 [/B]

          古老的故县村现有 4200多口人,村民中以唐、贡两大姓氏居多。记者了解到,村里的贡姓人为先贤端木子贡的后裔,早在秦朝时就在故县村定居。到了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的唐氏兄弟来到故县村,并在此繁衍生息。

        故县村《贡氏家谱》记载: “本先贤子贡之裔,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祸,子贡九世孙端木武与端木熙同谪于齐,武改姓贡,熙改姓赣……”据村民贡日华等人介绍,他们的祖先端木武与弟弟端木熙秦朝时四处逃难,端木武最终逃到故县村定居,并从此改姓贡。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大将胡大海率军在黄河以北地区滥杀平民,故县村未能幸免,贡氏先人再遭劫难,一部分人扶老携幼躲进村外泗河边的一个岩洞里才得以生存下来。

        时至今日,胡大海血洗故县村的故事在当地依然家喻户晓。相传,早年胡大海由家乡安徽一路乞讨来到河南,后来在故县村一带落脚。他相貌丑陋,身材粗壮,生性粗鲁,虽是个要饭的,每到一地却总要惹事生非,时间一长,胡大海讨饭时,男人见了冲他翻白眼,女人见了都躲着他。一次他到一户人家讨饭时,看到地上有半块烧饼,刚要弯腰去拿,不料这时有人上前一脚踩住烧饼说: “烧饼喂了狗也不能给你吃。”还有一次,胡大海到一个村庄讨饭时,遇上村里人打井,许多人围着井口往下看,胡大海凑上前去,大家便怂恿他下去好好看一看,谁知胡大海刚下到井里,村民就用一块石头压住了井口,想把他困死在里面。谁知胡大海力大无比,最终把石头挪开逃过了一劫,并发誓说要把这里的人全部杀光。后来,胡大海因战功卓著成为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对胡大海说:“你是开国元勋,现在有什么愿望我一定会满足你。”这时的胡大海仍不忘当年的誓言,他要杀光中原人以解心头之恨。朱元璋只好准许,但规定胡大海到中原后只能血洗一箭之地的中原人。胡大海率部进入中原后,一箭射中了一只大雁的尾巴,大雁不仅没有落下,反而带箭飞了八百里。胡大海率部追随大雁一路杀过去,所到之处血流成河。

        杀到故县村时,当年村里只有贡姓一族,没来得及逃走的族人都惨遭杀害。胡大海血洗一村后,就命人在村口撒一些银两,如果银两被人拣走,就说明村里还有活人,于是返回再杀一次,不留活口,当地人口因此锐减。后来,朱元璋只好调来山西民众填补中原人口之虚,山西的唐氏兄弟在这次大移民中来到了故县村,与躲在岩洞里得以逃生的贡姓人家一起,从此在故县村繁衍生息,发展至今。
       
          来源:  鹤壁旅游局

       

      端木繁君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2
        • 积分1877
        • 经验23915
        • 文章1118
        • 注册2006-02-21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8/09/08/201411.jpg[/imga]
        故县村贡氏老家谱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8/09/08/200402.jpg[/imga]
        故县村贡氏记载姓氏来源的墓碑(清康熙41年)

         

        端木繁君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2
          • 积分1877
          • 经验23915
          • 文章1118
          • 注册2006-02-21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8/09/08/202225.jpg[/imga]
          参与2008年鹤壁贡氏修谱的子贡后裔:(左至右)贡日春、贡日华、贡日德、贡日法、贡日义
          端木繁君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2
            • 积分1877
            • 经验23915
            • 文章1118
            • 注册2006-02-21
            子贡后裔 黎阳世家
             子贡后裔 黎阳世家(上)[P][P][ALIGN=left][SIZE=16px]    来源:[URL=http://qhwhyj.cn/xx-2/News_View.asp?NewsID=59][COLOR=#006699]淇河晨报[/SIZE][/URL] [/COLOR][/ALIGN][/P][SIZE=3][/SIZE][COLOR=#000000][SIZE=16px][COLOR=#0000ff][P][ALIGN=left]
            [SIZE=16px][/COLOR][/SIZE][SIZE=10][COLOR=#000000][SIZE=16px][B]浚县姓氏文化系列之——[/B][/SIZE][/COLOR][/COLOR][/SIZE][/SIZE][SIZE=4][COLOR=#000000][SIZE=16px][B]子贡后裔 黎阳世家(上)[/B][/SIZE][/COLOR][/SIZE][/ALIGN][/P][SIZE=3][/SIZE][COLOR=#000000][P][ALIGN=left]
            [SIZE=16px]    晨报记者  马珂文/图[/COLOR][/ALIGN][/P][P][ALIGN=left][SIZE=3][/SIZE] [/ALIGN][/P][P][ALIGN=left][SIZE=3][IMG=0,absMiddle]http://qhwhyj.cn/xx-2/edit/uploadfile/200912//Fl200912162054051254.bmp[/IMG][/SIZE][/ALIGN][/P][P][ALIGN=left][COLOR=#ed1c24][SIZE=2]书有“黎阳世家”的丹阳市延陵镇柳茹村贡氏后裔宗祠照壁[/SIZE][/COLOR][/ALIGN][/P][P][ALIGN=left][SIZE=3][/SIZE] [/ALIGN][/P][P][ALIGN=left][SIZE=3][B]    [SIZE=10][COLOR=#000000][SIZE=16px]焚书坑儒端木改姓[/SIZE][/SIZE][/SIZE][/B][/ALIGN][/P][P][ALIGN=left][COLOR=#000000][SIZE=16px]    子贡去世200多年后,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与割据,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国家的一切政务都由皇帝裁决,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COLOR][/SIZE][/ALIGN][/P][P][ALIGN=left][COLOR=#000000][SIZE=16px]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为了控制百姓的文化思想,实行暴政。除了将秦国的历史、医药、卜筮和植树的书籍保留一部分外,其余的书一律焚毁,并禁止办私学。稍有不赞同的,就要遭到杀戳!有两个方士卢生和侯生私下里在背后议论秦始皇“贪权专断,滥施刑罚”,结果被秦始皇得知,即派人缉拿。卢生、侯生被迫逃亡,秦始皇大怒,将有牵连的460多个儒生一下子全部坑杀于咸阳。接着又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血腥坑杀儒生,史称“焚书坑儒”。[/COLOR][/SIZE][/ALIGN][/P][P][ALIGN=left][COLOR=#000000][SIZE=16px]   黎阳端木子贡家族因是儒教世家,其后裔世代推崇儒家思想,尊儒重教,“以德治国,推行仁政”,于是成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受害对象。据端木子贡后裔协会会长端木繁君介绍,浚县南街至今存有的“端木坑”,即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屠杀当时端木家族在浚县有名望的儒生留下的历史罪证,史料中亦有记载。当时,端木子贡9世孙端木熙、端木武兄弟两人,为逃脱秦始皇“焚书坑儒”之乱的杀戳,举家躲避,迁徙至山东琅邪郡(今为山东诸城市)居住。[/COLOR][/SIZE][/ALIGN][/P][P][ALIGN=left][COLOR=#000000][SIZE=16px]    关于端木熙、端木武两兄弟为什么向山东逃命,端木繁君解释说,一,山东曲阜是端木子贡拜孔子为师和任国相的地方,因孔子曾在那里施教,儒家仁义思想深入人心;二,端木子贡在此做官时为民请命,影响广泛;三,端木子贡经商时,不以“家累千金”自居,而是常常用于为鲁国老百姓做善事上,因此口碑很好;四是,山东地势险要,官兵不便搜寻。这些都便于隐姓埋名。
               端木熙和端木武兄弟俩逃到山东琅琊郡后,端木熙遂改姓赣,端木武改姓贡。端木家族的其他儒生,也逃避迁徙山东各自寻地躲藏、改姓,有改姓“端”的,也有改姓“木”、“沐”的……但是无论端木家族怎样改姓,始终遵循着“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则,无论是贡、赣,还是端、木、沐等始终不离老祖宗端木赐字子贡(赣)的姓名及字号。后来有部分改姓“端”、“木”的人,重新恢复了“端木”复姓;另一部分则一直沿用至今。[/COLOR][/SIZE][/ALIGN][/P][P][ALIGN=left][COLOR=#000000]
            [SIZE=16px]   [B] [/B][/COLOR][/SIZE][SIZE=10][COLOR=#000000][SIZE=16px][B]源自端木氏的贡姓[/B][/SIZE][/COLOR][/SIZE][/ALIGN][/P][COLOR=#000000][P][ALIGN=left]
            [SIZE=16px]    在《元和姓纂》、《姓氏急就篇》两书中都指出:贡的祖先是仲尼弟子端木赐,他的后代以其字“子贡”为氏。
               从端木武改姓贡以来,贡姓延续至今已有2200多年。贡姓和端木姓同属端木家族,都是子贡的后裔,尽管姓已不同,但其根脉都是黎阳世家。贡氏后人同样奉子贡为得姓始祖。
                随着一千七百九十多年历史变迁,一部分贡姓仍在山东琅琊等地扎根。另一部分贡姓由山东陆续返迁回河北广平郡鸡泽县和河南长垣县等地落户。然而,原居住河南长垣县城北贡姓者,在北宋末至南宋初年间,与金人相战,兵荒马乱中散失,该村镇如今已无姓贡者。
                据不完全统计,贡姓较为集中居住的地方有河北省的鸡泽、涉县、乐亭、阜平、景县;河南省的安阳和长垣;山东省的琅琊、东平;山西省的太原;甘肃省的徽县;安徽省的宣城南湖;江苏省的丹阳、句容、镇江、丹徒、武进、金坛、江阴等;还有江西省的铅山等地。贡姓已经成为这些地方的望族。仅宋代贡祖文一支脉迁徒柳塘落户后的子孙,经过繁衍、迁徒的后裔居住地就达200多处。丹阳巿一地,据2000年5月8日人口普查统计,在籍贡氏宗人为7685人。由此可见,贡姓家族的繁荣和兴旺已遍及全国各地甚至海内外。
                贡氏郡望在广平郡,广平郡为汉景帝时分邯郸郡置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东南)。相当于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主要堂号有“秀野堂”、“南湖堂”、“明洁堂”等。[/COLOR][/ALIGN][/P][P][ALIGN=left] [/ALIGN][/P][P][ALIGN=left][IMG=0,absMiddle]http://qhwhyj.cn/xx-2/edit/uploadfile/200912//Fl200912162049277723.JPG[/IMG][/ALIGN][/P][P][ALIGN=left][/SIZE][COLOR=#ed1c24][SIZE=2](在我市山城区鹿楼乡故县村贡氏祖坟处存有的清代康熙年间子贡70代裔孙端木谦与贡氏宗亲同立的墓碑)[/SIZE][/COLOR][/ALIGN][/P][/COLOR][P][ALIGN=left][SIZE=3][/SIZE] [/ALIGN][/P][P][ALIGN=left][SIZE=3]    在我市山城区鹿楼乡故县村贡氏祖坟处,如今还存有清代康熙年间子贡70代裔孙端木谦与贡氏宗亲同立的墓碑。[/SIZE][/ALIGN][/P][P][ALIGN=left][SIZE=3]
                12月7日,我市山城区贡姓后裔贡日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市贡姓主要分布在山城区鹿楼乡故县村和凉水井村,约有1000多人。据《贡氏家谱》记载,明代以前贡氏就已在此地了。贡日法父辈都有续家谱的传统,家庭的熏陶使他从小家族观念很强。贡日法说,十三年前,他就和村里一些人坐上吉普车到浚县张庄子贡墓前寻根问祖,恰巧碰到了同样去祭祖的端木繁君,双方人一问姓氏,顿感亲密起来:原来是一家人啊!“之前还不知咱市山城区还有姓贡的子贡后裔,这一说才知道。”端木繁君感慨道。据贡日法说,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坚定了要将贡氏家族73年未续的家谱重新续起来的想法。因文革时期家谱大都被烧毁,要将73年未续的家谱系统地续上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幸在街坊邻居中留有两本较完整的清代贡氏家谱。后经他东奔西走、家族调查,历经13年的酝酿,从2008年正月开始着笔,终于在2008年6月份将家谱续了起来。
               2008年春,端木后裔端木繁君在为我市山城区鹿楼乡故县村续修《贡氏家谱》作序中写道:没有根就没有未来,我们的根,凝聚在中华文化里,纪录在中国家谱中。修家谱是敬祖先的表现,是中国人的一种信仰。家谱是正史、地方志的补充。在历史长河中,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各家族在各个时代中的英杰都为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各家族家谱都记录着在各历史阶段出现的人物与事件……
               江苏省丹阳市贡氏后裔是宋代迁居此地的贡祖文一脉,多次来浚县寻根问祖。江苏省端木后裔贡义林,潜心研究贡氏渊源历史,整理《贡氏宗谱》资料。他在《思源集》一书中,详细介绍了黎阳世家、先贤子贡、子贡后裔贡祖文保护岳飞后代的事迹。他说,端木宗亲的后裔尽管姓氏不同,但血脉相承,都是一家人。[/ALIGN][/P][COLOR=#000000][P][ALIGN=left]
            [SIZE=16px]    [/SIZE][/COLOR][SIZE=10][COLOR=#000000][SIZE=16px][B]贡氏后裔书史实[/B][/SIZE][/COLOR][/SIZE][/ALIGN][/P][P][ALIGN=left][IMG=0,absMiddle]http://qhwhyj.cn/xx-2/edit/uploadfile/200912//Fl200912162051457384.JPG[/IMG][/ALIGN][/P][P][ALIGN=left][COLOR=#ed1c24][SIZE=2](《贡氏家谱》,清代老谱)[/SIZE][/COLOR][/ALIGN][/P][P][ALIGN=left][COLOR=#ed1c24][SIZE=2]
            [/SIZE][/COLOR][SIZE=16px]    贡氏家族显赫的名人是“三公”。三公即:春秋时期的端木子贡;西汉时的贡禹;南宋的贡祖文。三人均在朝廷做过大官,品行高洁,为后人树立了楷模。
                据《贡氏家谱》记载,贡氏祖籍河南黎阳,至西汉元帝时,御史大夫贡禹(为子贡后裔)已是山东琅琊人。贡禹一生光明磊落,清正廉洁,深得汉元帝的器重和百姓的爱戴。后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为贡禹撰写了3000多字的传记,记载了贡禹的事迹,称他是“清节”一流人物。贡禹自幼聪明好学,为人正直,初以“明经洁行”(学识渊博,品行高尚)著闻被征为博士,寻任凉州刺史,因病辞官。复举贤良为河南令。
                汉元帝即位后,77岁的贡禹被征为谏大夫。他多次上书,奏言治国安民之道。贡禹认为,人口出生率不高,主要是因为汉武帝后宫佳丽数千和诸侯妻妾数百,豪富吏民畜歌者数十,由此“内多怨女,外多旷夫”。要想增加人口,就应把大量宫女奴婢免为庶人,使他们男婚女嫁,生儿育女。这在当时虽然没有办到,却反映了贡禹过人的胆识。贡禹还反对奢侈浪费和苛重的赋役。当时,因年年歉收,朝廷困弊,百姓疾苦,但朝廷官吏却依旧奢侈。贡禹忧国忧民上奏汉元帝,要求汉元帝带头节俭。汉元帝有重整朝政之心,对贡禹的秉性和胆识十分赏识,于是纳其言,诏令百官节衣缩食,与平民共度难关,并升贡禹为光禄大夫,俸禄厚加。汉初元五年(前43年),贡禹已81岁,对朝廷的厚恩感忧交加,认为自己“禄赐愈多,家日以益富,身日以益尊,诚非草茅愚臣所当蒙也”,想到自己会使朝廷开支过奢,想到百姓依旧贫苦,思虑重重,忧国忧民。另外想到自己年事已高,议事不及会误政,因此向朝廷上书《乞骸骨》,主动要求让贤,告老还乡。汉元帝对贡禹说:“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朝廷不但没有同意贡禹辞官,反而更加恩宠,封贡禹为御史大夫,列入三公。数月后贡禹病逝。
                宋代贡氏后裔迁到大名府长垣县,当时武德大夫贡祖文已是长垣人。靖康时(1126年),金人侵犯中原,开封和长垣等地相继失陷。贡祖文和当和汤阴人岳飞同时参加义兵,护从康王赵构(徽宗第九子),由济州(今山东省巨野)到应天(今河南省商丘巿)。康王由此登基,史称高宗皇帝。贡祖文被封为都总军将。绍兴十一年(1141年),和贡祖文有刎颈之交的岳飞及长子岳云,被秦桧等以“莫须有”罪名关押临安(杭州巿)大理寺狱,贡祖文愿以全家四口人(夫妻及两个儿子)担保,请求释放岳飞及长子岳云。但因腊月风雪交加,路途遥远,当赶到临安时,岳飞及长子均已遇害,岳夫人及岳雷被发配到云南。贡祖文为保全岳飞后代,冒生命危险,隐匿当时年仅12岁岳飞三子岳霖于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总镇军部。贡祖文担心隐藏岳霖于军部一旦泄漏风声,后果不堪设想,毅然以体弱为由辞去官职。不久,全家由宣城迁至地处偏僻的曲阿柳塘村(今柳茹村)居住,以植柳养鱼为业。直至宋孝宗登基(事过21年以后),岳飞冤案得到平反昭雪后,贡祖文救孤匿孤的事迹,才受到宋宗皇帝表彰,御赠匾一块,上书“旌表忠义”四个大字。此匾后来一直挂在贡氏祠堂大门楼上,显得威耀辉煌。其后裔为了追念贡祖文功绩,建墓立碑,并将村庄取名“贡家村”。[/SIZE][/ALIGN][/P][P][ALIGN=left] [/ALIGN][/P][P][ALIGN=left][IMG=0,absMiddle]http://qhwhyj.cn/xx-2/edit/uploadfile/200912//Fl200912162046574572.jpg[/IMG][/ALIGN][/P][P][ALIGN=left][COLOR=#ed1c24][SIZE=3][COLOR=#0000ff][SIZE=2]2006年9月28日贡氏后裔在山东济宁曲阜参加第三届中华儒商国际论坛-儒商始祖子贡峰会,第23届国际孔子文化节。[/COLOR][/SIZE][/COLOR]
            [/SIZE]
                相关链接:郡望:“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秦汉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迁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贵贱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ALIGN][/P][P][ALIGN=left]
                堂号: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着书写“堂号”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号”的大红灯笼。当地的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堂号的名称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
            [/ALIGN][/P][P][ALIGN=left] [/ALIGN][/P][/SIZE][P][ALIGN=left][SIZE=3][/SIZE][/SIZE] [/ALIGN][/P][/P]
            端木繁君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918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