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2
    • 积分1877
    • 经验23915
    • 文章1118
    • 注册2006-02-21
    子贡说齐
    [B][COLOR=#ff0000]子贡说齐[/COLOR][/B]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田常准备出兵攻打鲁国。孔子学生子贡得知后,自告奋勇,前往诸侯国排危解难。他到齐国后,抓住田常阴谋夺取齐国政权及其与同僚鲍叔牙、晏婴等人的矛盾,指陈攻鲁不如攻吴:鲁国弱小,齐国若胜鲁国,国君必觉自得,带兵的重臣也必然受重用,而田常则会在国君面前失宠;反之,吴国强大,若攻吴失败,齐国则大臣空虚,君主孤立,田常夺权便水到渠成了。子贡以其高度的智慧动摇了田常攻鲁的意志。鲁国由此免于一难,胜于无形。

     

      [B]【子贡】([/B]前520~前456)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后以字行世。浚县人。子贡是孔子最亲近的弟子,是孔子及其学说的宣传者和捍卫者。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3年,惟子贡结庐墓旁6年方归。子贡博学多识,洞察时势,能言善辩,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外交家,又是著名的富商,经营商业成就斐然。其商业活动,为孔门宣传学说、推行主张提供了重要条件。子贡死后,葬在祖籍(今浚县大伾山东南张庄)。其道德学问,识见功业,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封其为“十哲”之一,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黎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黎阳公。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西巡返京经浚县,赐给子贡70世后裔端木谦“贤哲遗府”匾,并封其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历代世袭。乾隆二十一年(1756)封为“十二哲”之一,塑像孔庙大成殿,配享从祀。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编委会 供稿  

     

    [B]子贡出马
    [/B] 
      公元前484年。
      齐简公派大将国书为主帅,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
      身在卫国,念及“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而忧心的孔子,又坐立不安起来。
      孔子预备自己亲身前往齐国进行游说,希望能令齐国退兵。众弟子有见夫子年事已高,且大病初愈,皆相加劝阻:鲁君这么不在乎您老人家,您还为他分忧解难吗?您老人家身体一向欠佳,真要帮助鲁王救鲁的话,那就让我们替夫子您出马吧。
      孔子摇摇头说:自己国家虽然待我不好,但是真的出了危难,我还是不能不管的。所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得自己去亲自出马为鲁国效力,以解燃眉之急。
      孔子还是坚持自己带病前往。众弟子仍极力规劝。
      子贡有见夫子如斯救国心切,于是主动请命,表示愿代夫子赴汤蹈火,并极力保证自己一定能摆平此事,希望孔子务必同意让他代为出马。
      众弟子中,惟子贡最擅雄辩,因而孔子最终就同意了,由子贡替他出马去摆平救国大事。
      此时的子贡已是政治、经济、外交、工商,样样皆通的大通才。
      《史记》之“货殖列传”一章中,司马迁特别提到子贡这个人,说他非常了不起,乃至强调的说,孔子的学说思想,后来流传下来,端赖他的出力。
      若说颜回是孔子最欣赏的学生,那么子贡便是他最喜欢的学生(当然最喜欢的学生还要算上个“勇武、率直”的子路)。而且,子贡很会做生意赚钱,他对晚年的孔子帮助最大。孔子晚年的生活花消,以及一家老小的经济来源几乎全部来自子贡的供给。
      足见子贡的多才多艺与能力。
      
      子贡出发的路上,分析了当下的国际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于是子贡就先去了齐国,先游说齐国大臣田常,以稳住当前箭在弦上的危情。
      子贡知道,齐国首相田常一直以来都有野心想密谋篡位,急欲铲除朝内参众两院异己份子。于是在他见到了田常以后,便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邻鲁国中轻易主动,扩大势力,而应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
      子贡说:贵国决定攻打鲁国是错误的。鲁国实在是个不值一打的国家——它的城墙又薄矮,它的护城河又窄又浅,它的国君愚昧不仁,大臣虚伪无用,它的百姓又厌恶战争,这样的国家不配劳师动帅去攻打,打了也胜之不武,只会引得天下人引为笑柄,说齐国以强凌弱。与其攻鲁,还不如攻吴呢。吴国,城墙又高又厚,护城河又宽又深,武器装备又坚又新,军士又齐整又充足,能人精兵全在那里,又有贤明的大夫镇守着它,与吴国决一胜负、雌雄,那才方显英雄本色。况且,那吴王夫差野心勃勃,正欲与齐国一同争霸,图谋称雄于中原,如此,齐吴之战势在必行,那是迟早的事。
      那田常顿时显出忿然的神色,道:想不到,你竟能对我说讲这番话,是何居心?是***派你来对我这么说的吧?
      子贡不慌不乱,道:田将军,稍安勿燥。且听我细说,如若没有半点道理,你大可轰我出去,何如?
      见田常不置可否,于是子贡继续道:上古先贤皆说,忧在内者攻其强,忧在外者攻其弱。也就是说,忧患来自国内的话,就攻打其中强大的敌手;忧患若来自国外,就进攻其中弱小的对象。如今您的忧患来自齐国国内——据我所知,您三次被封又三次被挤,其原由正是因为齐国朝中有小人、奸佞在您的背后捣蛋呀!现在您攻破鲁国来扩大齐国的领土,战胜对手使国君骄纵,打败别国来抬高那些在背后捣您蛋的奸佞小人,而您的功劳很快便又会被他们抹杀,那么,您又何必为他们出生入死,让他们坐享其功呢?何况,齐国当朝要臣们的诸多暗中争斗,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一旦齐国攻破鲁国,齐君就会更骄纵,一骄纵就会无所顾忌,这些明争暗斗的权臣就又会趁机作乱,争权夺利。如此一来,您夹杂在各种权力之争的漩涡中,您的处境也就危险、不可预测了……
      田常陷入沉思。
      子贡继续道:我之所以建议您攻打吴国,是为将军您着想呀。你想想看,吴国没地么容易攻打,士兵们源源不断地被派遣上战场,连年征战在外,权臣们在国内的势力便出现空虚,这样,将军您在外,军命可以有所不受,既没了强压您的权臣反对您,也一掌了越来越大的军政大权。如此一来,齐国的一切全都操控在你手里了……
      田常心动。沉思良久道:虽然言之有理,可是……我军已经开赴了鲁国,如果从鲁国撤兵开往吴国,难保不先引火烧身?再说,出师攻吴,一时也出师无名呀?
      子贡道:这您不必担心。您现在先让攻鲁之师按兵不动,我这就去吴国,请求夫差派兵前来救鲁,这样一来,您不就有了出兵伐吴之名了吗?
      田常迟疑、犹豫了一会,终慢慢点头,同意依子贡此计行事。
      遂,子贡又马不停蹄地赶去吴国。去的路上,他想:吴王夫差身边有个智臣伍子胥,他们该不会不中计吧?
      忐忑了一下。马上他又转而一想:鲁国与吴国同是周公后人的城邦(齐国是姜子牙后人的城邦),且鲁昭公时还娶了吴国的皇族孟氏为后,一直以来,吴国与鲁国都是有血亲关系的友邦,所以吴鲁关系一向亲密(算是盟国吧)。因此上,吴国理应较易同意帮助鲁国一解燃眉之危。
      飞马赶至吴国后,吴王夫差立即召见他。
      夫差似乎已获知齐鲁之战事危情。于是子贡在寒喧几句后,便直言陈词:大王,我听说,行王道之人不拒绝世人的交往,行霸道的人没有强大的敌人,但在千钧重的物体上,即使只加一铢一两的重量也可能产生位移。现在拿拥有万辆兵车、战马的鲁国,跟吴国争强斗胜,我私下里替大王感到危险。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了起来,事后必将前来伐吴。正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大王不如先下手联合鲁国一同伐齐,这样一来,齐国必败。此一举,既解了救了鲁国——鲁君一定感恩不尽,同时,吴国也会变得更为强大,如此不就可以同强晋相抗衡,成就一番霸业了吗?我想英明的人,谁会错过这一千载良机?
      夫差动心了。然而一旁的伍子胥,灰脸站出来提醒他:大王,如果吴国一旦派大军远征齐国,那势必吴国国防军力不够,如此一来,如果越王勾践、范蠡率兵忽然来袭,那岂不是……
      夫差听后,甚是厌烦,要知道,他对伍子胥的厌烦已非一年半载了。夫差马上犟嘴道:勾践、范蠡?就凭他们俩那熊样,他们也敢!
      子贡没料到伍子胥会有此一虑,是故,马上硬着头皮承诺:关于这一点……如若大王果真畏忌越国,我这就东去与越王勾践一见,请求勾践,让他派越兵跟随大王您一同伐齐。这样一来,是不是二位就放心了?
      吴差听后,马上欣然道:好,你就去跟勾践那个小老儿说,就说我准备要讨伐齐国,叫他派些兵来一起伐齐……谅他也不敢不派兵。
      子贡离了姑苏,很快泛舟渡太湖,去了越国。
      见到越王勾践,直陈了一番“伐齐”的利害关系,并将吴王夫差的意思也婉转转达给勾践。一番话讲完,只见勾践沉吟了一番,半晌没说话。
      其实,他心里是在暗地里骂:他妈的,夫差你个龟儿子……早晚老子要你好看!
      尽管如此恨夫差,但最终,经范蠡一旁暗自示意,勾践还是强压心中怒火,点头同意了。
      因天色已晚,是故,勾践便让范蠡为其及随行武士准备住处,并关照好生款待子贡。
      年纪尚轻的范蠡,在当晚招待子贡、与其把酒言欢时,意外地发现,对方的骨子里有许多“英雄所见略同”之处——尤其是在经商之道、治国平天下之道,俩人更有诸多见解是不谋而的。所以,心有灵犀一点通,不出三言两语,两人便心意相通,视彼此为知音者了。
      如此,酒越喝到后来,话越说到后来,俩人越有一种惺惺相惜、相见恨晚之感。
      子贡与范蠡俩人身上的确有太多的相似处。比如:俩人皆擅国际外交谋略、擅用兵之道,甚至到后来,俩人的确在各自退隐后,皆先后下海经商去了。俩人最终皆成为了名载史册的大谋略家、大商人。

     

    端木繁君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2
      • 积分1877
      • 经验23915
      • 文章1118
      • 注册2006-02-21
      [B][原创]子贡出师[/B]

      作者:谭亭

        红日,尽管正一点一点地沉入西方,但它依然是正午曾在高空显赫过的金乌;乌云,尽管正慢慢地消散开来,但它毕竟是方才得意过的那一片;我,虽然并不是老师最得意的门生,但终究也是他的七十二成名弟子中的一个。这次出使齐国,是为了挽救鲁国,挽救这个曾为东方强者的国度。那里有着几百万的黎民百姓,包括我的老师,也包括我。
        
        我知道,为什么被奉为圣人的老师,有七十二名最得意的弟子,却偏偏只选中了我前去。论仁,我不如颜渊;论勇,我不如仲由;论信,我不如曾参;论悟,我不如曾皙。然而,当仲由他们请命的时候,老师没有答允。因为,他们的才华,只有在身边有这样那样的势力作掩护时,才能够发挥出来。我只有一张舌头,除此以外,别无所有。
        
        老师在称赞贤人的时候,总是把他说得洁白无暇;而在贬低某个人时,却总是将他指摘得一无是处。我不是贤人,我自然不会白玉无暇;但我也决非那“某个人”,总是一无是处。我对老师说,我有我的主见,我知晓不少东西。老师不爱听,说我过于自负,说我凭着一只舌头,自以为天下无敌。他说,我有一位师兄,口才胜我五倍,便不把仁义二字放在心上,最后因为在某国策划叛乱,事败被杀了。老师说,他早就该死。
        
        我与那位师兄不一样。我尊敬老师,看重仁义。但我不喜欢长久地待在老师这株大树的荫庇下。我对老师说,我要解救鲁国,我要劝说齐国丞相陈恒罢兵。我不会应用老师叫给我的仁义之道去乞求他,我要施展我自己的才能,我一定会成功。
        
        我要出使齐国,我要求见陈恒。我知道,陈恒的野心是极大的,他不光要做齐王,他是要称霸中原。
        
        然而吴王夫差是不会让他这样干的。夫差拥兵百万,天下莫比。我要挽救鲁国,就必须要牵动吴国与齐国交战。齐国绝对不是吴国的对手,它若输了,就不会进攻我鲁国了。
        
        可是吴王夫差的野心同样也是极大,倘若让它入主中原,鲁国必定回遭殃。吴国的兵力远强于齐,若不牵制住它,鲁国会遭到更大的危险。
        
        不过我有办法。因为我听说,吴国要称霸,前有一只虎,后有一只狼。那只虎,乃是晋。晋是老牌强国,只有它才能挡住贪心的吴邦。而那只狼,便是越国。
        
        二十年前的会稽之战,越国几乎被吴所灭。但越王勾践想方设法已经复国,并且大力练兵。越,是吴国后院的一把火。
        
        只要带动晋,越,吴国便无力猖狂。即使夫差仍能北上,打败晋国,也必会元气大伤。这样,鲁国的百万黎民,便会得救。
        
        利用人的欲望来实现“仁”,终究不是老师的意愿。虽然可以成功,但老师未必就会高兴。颜渊师兄的“仁”,才是老师的真传,只可惜他已英年早逝。老师曾问我:你和颜渊相比,哪个更强?我回答:我怎么能跟颜渊相比呢?人家一个问题能推出十条道理,而我只能推出两条来。老师这次没有说我自负,但他却错了。
        
        我心里在说:颜渊推出的十条道理,都是老师您教的;我推出的两条,却是我自己的。颜渊虽贤,但他只是得到了个好名声;我虽未能继承您的真传,却挽救了一个国家的百万黎民。在这一点上,哪个更有用呢?
        
        成功,是要靠自己的。永远遵从老师,未必是好方法。

      来源:侠客社区 -东北分会

      端木繁君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