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950
    • 经验25216
    • 文章1443
    • 注册2006-02-04
    佛山孔氏重教好学枝繁叶茂
    [P][P][P]禅城南庄罗格文宗村欲申报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顺德勒流上涌村计划参加下月在山东济宁市举办的2009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这些孔子后裔在佛山定居的孔姓村,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孔子的圣人遗风。[/P][P]广东孔子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孔繁文介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1.6万孔子后裔在佛山居住。佛山五区均有孔姓村,包括禅城区南庄的罗格房;南海区桂城叠滘洙泗房、东胜房;松岗的石碣房、龙头房、显子岗房;大沥镇白坎头房、聚龙房;盐步的南村房;里水镇孔村房;三水区白坭房;顺德区勒流上涌房;高明区大幕房等,其中以南海为多,“大约有1.2万人。”[/P][P][ALIGN=center][IMG=0,absmiddle]http://fs.southcn.com/lywhj/cqgs/fsrj/content/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30/20090816/00e0611364e50bf1aedc03.jpg[/IMG][P][/ALIGN][/P][P][ALIGN=center][SIZE=1]南海石碣村孔氏家谱于清末编纂,至今已近百年历史。(图/记者 刘紫婷 见习记者 方智恒)[/SIZE][/ALIGN][/P][P][ALIGN=center] [/ALIGN][/P][P][B]罗格文宗村[/B][/P][P][B]900多年依然爱读书[/B][/P][P]人杰地灵的罗格文宗村欲申报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P][P]禅城南庄罗格文宗村孔氏属孔子之后岭南派一支,宋绍兴年间(1131—1161)47代孙孔豪置庄罗格,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P][P]藏身南庄水乡的罗格文宗村位于一环侧,村人逐水而居。在村中百年祠堂前的埠头乘草艇,沿着蜿蜒的河道往西,船桨划过水面,水声轻和,仿佛在诉说着这古村的前世今生。[/P][P][ALIGN=center][IMG=0,absmiddle]http://fs.southcn.com/lywhj/cqgs/fsrj/content/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30/20090816/00e0611364e50bf1af1604.jpg[/IMG][P][/ALIGN][/P][P][ALIGN=center][SIZE=1]南庄罗格文宗村村民家庭里依然保持着学习儒家经典的传统。[/SIZE][/ALIGN][/P][P][ALIGN=center] [/ALIGN][/P][P][B]爱读书攀比谁家读得好[/B][/P][P]河岸上,古建连片,古村的青砖老房整齐地立着,虽经历风霜显得有些斑驳,“但村里的原有机理却仍然保留着。”孔繁文是文宗村人,熟知村中历史,他说,村内连片的古建筑群共约50000平方米,是村人有意识地保护了村中的古建。[/P][P]小艇缓缓经过华锋家塾、培堂家塾等古建,“文宗村的村名有两个含义,一是仪式开村之初,村人承继先祖之业开办私学,附近的学子都来这里读书;二是因为我们是孔子后人,加上进士举人很多,村民取的是文之正宗之意。”[/P][P]他示意记者留意岸侧的石磡、埠头放卧着的旗杆夹,“一共有22对旗杆夹,在禅城区内所有乡村中是拥有数量最多的。”[/P][P]“在孔氏家族子孙的教育上,我们注重诗书修为。”孔繁文说,在早期,孔氏家族内部有一个奖励机制,对读书有所建树的后代给予经济奖励,数目很可观。这个奖学金确实激励了不少罗格孔家子孙在科举与学术上有所建树,近代科举有翰林1人,进士1人,举人8人,副贡生3人,七品以上文官有40多人,将军有3人。学术上有像孔继勋、孔广陶、孔昭鋆等,还有很多在诗词方面取得不错成绩的后人。[/P][P]村长孔宪炳说,虽然现时村里经济薄弱,但依然大力鼓励村民读书,“村民有一种‘攀比心’,比谁家读的书多,读得好,即使学历不高,学力(学习能力)也要高,我们以读书为荣。”[/P][P][P][B]建书堂拟邀学者授课[/B][/P][P]村南为新村,建设有10年余,一幢幢簇新小楼鳞次栉比。新村的文化广场中建有13亩大荷花池,池中荷叶田田,莲蓬低垂。村长孔宪炳说,每日晨晚,都有过百村民在这里做运动、跳舞或者唱歌。[/P][P]正对荷花池有东鲁大楼,其时正因一户村民在内办喜宴而张灯结彩,“今年我们打算在二楼辟出300平方米的位置,建图书馆,这图书馆的名字一早就定了,就叫‘三十有三万卷书堂’。”孔宪炳说,村人爱好读书,几乎家家户户屋内都有满架的书籍。[/P][P]书室的筹建人是孔繁文。他说,提起“三十有三万卷书室”,不能不提岳雪楼。“岳雪楼是罗格孔家最出名的遗产,在广州的北京路太平沙,可惜现在已经看不到了。”[/P][P]孔繁文说,从迁入岭南之后,罗格孔家在“孔继勋、孔广陶父子时代”到达了最兴旺的时期。当时孔家修建了很多书院雅舍,其中尤以收藏书画的岳雪楼最著名。光绪年间,广州藏书名家有“城南孔、城北方”之说,“城南孔”就是在广州城南太平沙建有岳雪楼的文宗村人孔广陶。孔广陶的岳雪楼与伍崇曜的粤雅堂、潘仕成的海山仙馆、康有为的万木草堂,合称为“粤省四家”。孔广陶在岳雪楼的藏书处称“三十三万卷书堂”,以收藏清殿本(皇家刻本)、名人校抄本为特色。民国初期,孔家生意不景气,加上连年战祸,岳雪楼的藏书渐次散出,岳雪楼后来也被推倒了。[/P][P]孔繁文说,建设书堂的钱已经筹集好,是村中热心建设的私人老板出的钱,目前在订购图书和书架,预计今年年底就能建成。“建成后,计划寒暑假里就可以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回来授课了。”[/P][P][ALIGN=center][IMG=0,absmiddle]http://fs.southcn.com/lywhj/cqgs/fsrj/content/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30/20090816/00e0611364e50bf1af4305.jpg[/IMG][P][/ALIGN][/P][P][ALIGN=center][SIZE=1]南庄罗格文宗村村里内河涌的两岸有着不少旗杆夹,记录了史上村里孔子后人考取功名的历史。[/SIZE][/ALIGN][/P][P][ALIGN=center] [/ALIGN][/P][P][B]集万元为先贤重印文稿[/B][/P][P]“古代村中名士著述不少,我们将之整理成册。”孔繁文说,2007年,村民集资1万元为先贤重印诗集《雾豹寄庐遗集》,重新整理的文稿,受到了上海图书馆的重视,村里专门派人把诗集送到了上海。[/P][P]“校刊先贤著作,既能传承先祖的文章学识,又能勉励后人好学上进,发奋成材。”孔繁文负责了《雾豹寄庐遗集》的校刊。他说,2006年他在罗格文宗村遗集作者孔昭度的后人家中,看到这已经收藏半个多世纪的文稿,萌发了要集资将其重新整理印刷的念头。[/P][P]这批《雾豹寄庐遗集》文稿共印了1000册,“除了赠送给孔昭度的后人外,其余将分赠给村民和赠送给佛山图书馆、南海图书馆等多个图书馆收藏。”[/P][P]孔繁文说,目前罗格围已经从村民家中整理出来的文稿约有50册之多。“村民第一次集资将先人遗留的手稿或者文章整理成册,影响很大,村里下一步将继续挖掘整理一些有价值的先人文稿。”[/P][P][B]欲申报省历史文化名村[/B][/P][P]人杰地灵的罗格文宗村欲申报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对于申报一事,孔宪炳很乐观,“我们有深厚的底蕴,我们希望这里能成为广府水乡文化和孔子文化宣扬的一个窗口。”[/P][P]而参与整理申报资料的孔繁文说,他们希望通过这次申报,保护文宗村的历史文化遗产。利用“孔子后裔聚居点”以及“岳雪楼藏书文化”这一文化资源,将文宗村开发、建设、经营成集居住、商业、学习、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景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孔繁文说,秉持恢复和保护并重,“修旧如旧,合理利用”的原则,村里不单打算修复大大小小的祠堂、名人故居,还计划按照岳雪楼、烟浒楼的旧貌在村里易址重建。“恢复古建,目的不在形式,而重精神,希望通过古建重现先贤为国为民的精神和杰出成就。”[/P][P][B]叠滘洙泗村[/B][/P][P][B]敬老活动年年办[/B][/P][P]洙泗村人身体力行,将孔子思想中的尊老爱幼这一训导传承下来。[/P][P]南海桂城叠滘洙泗村孔氏属孔子之后岭南派一支,据村长孔庆海介绍,建村已有近800年历史。洙泗村人身体力行,将孔子思想中的尊老爱幼这一训导传承下来,并将之影响到整个叠滘。[/P][P]每年的农历初二,洙泗村都会在聚贤楼(村民举办喜庆活动的场所)举办敬老活动。当日下午,在大祠堂正门外的“塘前(以前村民用来晒谷的空地)”举行敬老座谈会,向村中所有长者送上节日慰问金、寿面和粮油,到了傍晚,全村聚餐,为老人家“贺寿”。另外,当晚开始,村里请来戏班,在“塘前”搭起戏棚,为村人尤其是爱听大戏的老人连唱三晚大戏。“现在不但是洙泗村搞,叠滘的所有村民小组都会举办敬老活动,尊老敬老的风气很盛。”[/P][P]据2007年乡人编撰的叠滘乡志记载,目前居住在叠滘的孔氏后人约有1500人,洙泗村为其主要聚居地。[/P][P][B]狮山石碣村[/B][/P][P][B]孔子后裔多达4000余人[/B][/P][P]近年来,石碣村民会在重阳节前往广州白云山祭孔。[/P][P]南海狮山的石碣村是当地有名的孔氏后裔村落。孔子55代后人庶璧、庶奎两兄弟来此开村,至今村里孔姓后裔多达4000余人。[/P][P]石碣村里有着大大小小的祠堂,讲起村里的历史,村民们头头是道,而村民对祖先的崇敬,或许66岁村民孔宪开是个典型的例子。孔宪开家的房子很小,但在客厅摆放着多本族谱资料及自绘的家族表。孔宪开告诉记者,过去,石碣村每年春秋季都会在村里举行祭孔仪式,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前,有着五六百年的历史。“当时祭孔仪式非常隆重,家家户户都派祖孙三代参与,还要杀牲口祭奠。”开叔称,通常仪式都在村中最大的祠堂举行,祭祀过程分为宣读祭文、礼生上香参拜、响乐伴奏等环节,肃穆庄严。[/P][P]解放后,石碣村祭孔的仪式中断。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祭孔的习俗又被提起。此后,每逢重阳节,石碣村民都会与岭南各地的孔氏后裔族人一起前往白云山上进行祭拜先祖的仪式,“最高峰的时候有5万多人上山拜祖,连广西那边的孔氏后人也赶来参加。”[/P][P]近年来,石碣村民依旧会在重阳节前往广州白云山祭祖,但是形式已经有了变化:村民们大约在早上5、6点坐车前往白云山,上午8点左右,上香参拜仪式结束,大家下山到广州市内旅游,祭祀活动逐渐有了每年前往广州旅游的意味。[/P][P]“虽然方式变了,但是每年这种活动我们村里都要搞,祭奠老祖宗、纪念家族精神的习俗还是不能丢弃,这个传统还应该世世代代延续下去。”开叔如此认为。[/P][P][B]和顺孔村南社[/B][/P][P][B]开村人曾以制石灰为生[/B][/P][P]孔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孔村的好学风气也一代代传承下来。[/P][P]南海和顺孔村南社在佛山一环的旁边,村内保留了不少祠堂和古建筑,这给小村增添了几分宁静安详。[/P][P]和顺孔村是孔子后裔在南海的聚居地之一,分东南西北四社。据孔氏族谱记载,孔村的孔子后人于明朝永乐年间从广州迁来,都是孔姓入粤第一人孔承休的后代。据村内老人介绍,开村人为58代孔氏后裔仕通,在明朝永乐年间来到孔村,以制作石灰为生。但是烧石灰的工艺早已失传,当时烧石灰的土炕也变成了农田耕地。[/P][P]阴雨天气,南社的村民三三两两到祠堂里闲聊。这宗祠里供奉着孔子,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经多次修整,最近于2006年完成重修,而身后高高的牌坊成了村民们骄傲。牌坊正面写着“玉书发祥”,背面则为“兰桂腾芳”。一位长者说:“明朝年间,村内出了一位在京城担任朝廷命官的大人物,牌坊是当时皇帝赐予的。”[/P][P]作为孔子的后人,孔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孔村的好学风气也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的孔村人一样尊师重教。据南社村长孔庆垣介绍,村内常住人口仅约为两三百人。每年高考村里都有人考上大学,其中不乏考进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孔庆垣的大儿子也是一名教师,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一直执教于石门中学。提到儿子的这份职业,孔庆垣说心里免不了会有自豪感。[/P][P][B]勒流上涌村[/B][/P][P][B]筹备修复孔子家庙[/B][/P][P]村里正计划参加在山东举办的2009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P][P]开村古松至少超过500年[/P][P]沿着以孔子家乡昌平而取名的昌平路走入顺德勒流上涌村,有一棵形似凤凰的干枯古松吸引了记者,“我们村里人都特别爱树,很是关心这颗古松,我们从村委会书记、主任到村民都把它当作村宝。”65岁的老人孔憲崧边检查支撑树干的铁管边告诉记者,钢管是村里媳妇自发筹钱买来给古树“撑腰”的。[/P][P]在《顺德县志》有这样的记载:先有古松,后有上涌。[/P][P]“我懂事时,这古松就没有树叶,我爷爷都没有见过它的树叶。根据一辈辈传下来的话说,这棵古松至少超过500年,我们村开村也有近500年的历史。”上涌村委会书记孔庆会说,根据老一辈的说法,以前上涌村是块泥沙地,靠这棵古松的根部积累了足够多的泥土,孔姓人家后来才在此地建房。[/P][P]上涌村注重与宗亲的交流,“每年我们都要和南海、禅城、韶关、港澳、海外的孔姓乡亲开展一系列交流活动。”孔庆会告诉记者,村里正计划参加下月在山东济宁市举办的2009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而趁着国家兴起、重视国学的机会,上涌还有意修复村里的孔子家庙,“目前处于计划、筹备阶段。”[/P][P][B]象棋比赛一次请来8名棋王[/B][/P][P]“今年国庆,我们村要举行‘顺德上涌象棋擂台赛’。”孔广锡说,村里还将专门建一座象棋亭。孔广锡是顺德区棋类协会副主席。[/P][P]“村里象棋氛围浓厚,很多全国象棋冠军和港、澳、台棋王都来过上涌村策马纵横,捉对厮杀,留下了大量精彩的象棋对局。”1992年,他请顺德棋王到上涌村与棋友们过招时,“我就想,我要请一个全国棋王来。”[/P][P]1993年1月,棋王吕钦应邀来到上涌村进行1对10的表演赛;同年12月,孔广锡把李义庭、柳大华等8个棋王请到上涌,举办第一届上涌杯“过宫炮”棋王邀请赛。那一次把全国的棋坛都惊动了。“一个2000多人的小村子,邀请了8位棋王来作对抗赛,在棋史上并无前例,这事载入了当年的《中国象棋年鉴》,在中国象棋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孔广锡边说边笑。[/P][P]孔广锡介绍,从2003年至2006年,上涌村先后举办了“上涌杯”棋王杨官璘、李义庭过宫炮布局对抗赛、棋王赛。杨官璘、李义庭、柳大华、吕钦、许银川、于幼华等14位棋王先后应邀参赛,并在上涌村等顺德城乡举行系列表演赛,推动了当地群众性的象棋活动的开展。[/P][P]孔广锡搞象棋赛都是非盈利的,每次还要倒贴钱,到现在为止已经贴了15万多元。他还完成了“过宫炮”布局的课题研究,出版了以赛事为基础的《“上涌杯”过宫炮王棋王邀请赛专集》、《过宫炮十八变》、《顺德棋王赛专集》等。[/P][/P][/P][/P]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