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庙碑文石刻收集整理记实

楼主
仲庙碑文石刻收集整理记实
[P][SIZE=4][/SIZE] [/P][P][SIZE=4]山东省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先贤仲子庙内碑林,原有石碑一百八十余尊,穿堂、南庑、北庑共有壁碑三十一方。经战争摧毁,文革浩劫,碑林己不复存在。现在仅有断碑十三尊,残碑八尊。所有壁碑,大多数模糊不清。珍贵的历史文物,己经到了濒临毁灭的地步。一些来瞻拜仲庙的游客,外地仲氏族人及有关政府领导,目睹惨状,无不为之扼腕生叹!我们更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在这种情况下,仲浅村党总支书记仲跻来和村委会主任仲伟清,召集了仲研会副理事长仲崇荣,常务理事仲崇民、仲超,共商仲庙内碑文、石刻的抢救事宜,并把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们。' A  D" z; X) F, Y! v[/SIZE]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一日,我们就开始搜集和整理资料。仲庙于解放后,被供销社一直占用到一九八〇年。穿堂为营业室,南庑是食盐仓库,北庑是职工宿舍。特别是南庑壁碑,经盐浸蚀,破坏极为严重。南庑里除康熙御弟六亲王所题“克绍家声”石匾外,共有壁碑八方,其中安南国正副使节壁碑三方。我们用矿灯、放大镜仔细辨认,怎么也看不清字的轮廓。这时,仲庙管理员仲伟峰想出一招,先用湿毛巾轻轻拂拭,再用白粉笔涂抹,字迹果然清晰多了。但还有些靠边的字,因二〇〇九年重建南北庑时,被水泥复盖,无法辨认。于是,仲崇民买来砂布和铁刷子,进行精心细致的处理。我们三个人对壁碑逐一辨认,按原格式抄录。然后与《仲里志》进行一一比对。后墙的四方壁碑,从西往东依次为:安南国正使阮进才,副使陈世荣一方;安南国正使阮明儒,副使阮廷策一方;安南国陪使阮贵德,小价陈寿一方;燕山后学汪之洙,广阳赵琪一方。阮廷策的诗文仅剩“水滴篇”三个字,赵琪的诗文也只剩“牛马来”三个字,其它碑文,有的能看清七、八个字,或十几个字。我们从《仲里志》中,逐一找到原文。同时,也发现《仲里志》中的错字和漏收录的碑文。举例说明:安南国小价陈寿的诗文,“得天赋予性刚强,袨杏初曾游圣墙”一句中的“袨杏”,错为“坛杏”。“袨杏”是指杏黄色的华丽盛服,这正与仲子盛服入见孔子的典故相符。汪之洙的诗文中“殿前栝柏参霄汉”的“栝”字,错为“枯”字。“栝”字,古书中指桧树,“栝柏”是词组。这里决不会是“枯”字的,枯柏怎能参霄汉?东山墙徐喈凤的诗文,错记为蒋良慈。西山墙是邳宿等处河道使者同知淮安府事、燕山后学张四维的诗文,漏记。
" U9 `& w) X  j1 y9 U' F+ L    北庑除清圣祖康熙皇帝御书“圣门之哲”石匾外,共有壁碑十方,比南庑的壁碑腐蚀稍轻,字迹较为清晰。但其中崇祯十三年济宁知州王孙蕃撰文,兖州府后学朱明书写的诗文,《仲里志》中皆无记载。可惜这块碑中间断裂,碑中一行字正逢断裂处,经年久风蚀,边棱残缺,使文字只留下偏旁部首,还有部分字也己剥落。仲崇民与仲超过韵律反复辨认,通过字意反复推敲,确定了部分字。后经我们爷仨再次琢磨,又弄清了几个字。断裂处的那行字,实在无计可施。仲崇民灵机一动说:“我网上有位朋友,他是刘天和的后人,名叫刘杨,给他联系一下,是否能够查到此诗”。经联系,刘杨从家藏书中查到此诗,立刻传给我们,解决了这一大难题。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f/ F. x$ g" y" b4 V, R    顾如华的两首诗,《仲里志》只录其二,没录其一。其一严重腐蚀,大部分字无法辨认。仲崇民又与北京的族人联系,经他的帮助,理清全诗。又发现其二诗中的“闻行昼夜了君亲”,《仲里志》误为“闻行一意答君亲”。董则喻的诗文,“食不避难,忠不计贫”句,“食不避难”本是取自仲子赴卫难时,正遇临阵脱逃的师弟高柴,于是斥责高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典故。《仲里志》却篡改为“忠不避难,食不计贫”。北庑后墙,明朝工部郎中汪邦柱的“先贤仲子赞一百四二韵”,三言诗,六字韵,共八百五十二字。其中原文:“隐者招,非相訾。晨门识,伯寮毁。”《仲里志》则记为“隐者招,晨门訾,道不行,伯寮毁”。而又从“伯寮毁”至“舍雄鸡”间遗漏一百九十五字(三十二句半)。! A' V& p. ?( {9 l- N' @
    穿堂内共有壁碑十三方,北山墙是戴明说撰文,其长子戴王伦(清,探花)书写的长篇颂德碑七方。《仲里志》少录了“仲氏姓源”的一段文字。南山墙壁碑六方,其中赵士龙碑文剥落严重,我们爷仨研究三天,才得以完成。庙院里的断碑碑文也进行了整理,发现张士甄的“康熙四年重修仲庙记”碑文,《仲里志》从“有如此”后,损去一百五十二字。仲庙内现存碑刻,和被损坏的众多碑刻,我们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基本整理清楚。但遗憾的是,六十代仲铨(明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诏封的翰林院五经博士五十九代仲吕的长子,万历十九年奉命除济宁州民籍,入泗水县儒籍,主泗水县先贤仲子庙奉祀事)、衍圣公孔胤植、汪之洙和六十代仲九卿率领族人抗击捻军的碑文,没查到资料,无法整理原文。3 L0 I8 Y! Z1 w( _
    仲庙碑刻和历史资料,繁体字、异体字众多,因水平有限,大多数字不认得。为了把碑刻内容完整的理清,仲超将原文手抄一遍。然后,我们爷仨翻《辞海》,查《辞源》,找《说文解字》,看中国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中华字海》,将繁体字、异体字转化为简体字。但是,有一字把我们难住了,此字“云”和“鬼”上下结构,以上工具书均未查到。急得我们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在这一筹莫展的时候,忽然想到仲超的侄子仲昭春有部《书法字典》,连忙前去索要。经查,原来却是个“魂”字。
1 A) h- K/ ~( q6 |% e' E% N    我们经过两个多月的辛勤探究,终于完成仲庙内碑刻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将南北两庑十八方壁碑,逐个量好尺寸,编上序号。由仲崇民之弟仲崇凯和仲超的侄子仲昭春用毛笔正楷誊抄于宣纸之上,于春节前装裱于镜框之内,分别悬挂于原碑上方的墙壁上。众人观之,无不拍手叫好。8 B1 O9 a/ t4 C2 w$ z
    我们通过这次搜集整理发现,《仲里志》所载的旧志序、修庙记、祭文、赞、颂、诗,存有大量错误,限于篇幅,不再一一枚举。《仲里新志》是照《仲里志》原文转载。可是,近年来,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却将《仲里志》中的错误完全归罪于《仲里新志》,并以此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族人,对《仲里新志》的编委成员进行恶毒的人身攻击和侮蔑诽谤,这是不对的,更是不公正的。3 L! D: V% h1 ]
    根据村两委的安排,我们要将仲庙内原有的碑刻和其它仲庙的碑刻以及河南仲子三处墓地的碑刻,全面整理,装订成册,献给世人,让人们充分地了解仲子的英勇事迹和高尚品德。也为《仲里新志》的再版奠定良好的基础。
+ [% }) i$ h5 }- O1 A                                                                
& q  G0 X' g" D/ Y
" i) E2 z- l! q                                                                                    仲崇荣、仲崇民、仲超供稿[/P][P][SIZE=4]山东省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先贤仲子庙内碑林,原有石碑一百八十余尊,穿堂、南庑、北庑共有壁碑三十一方。经战争摧毁,文革浩劫,碑林己不复存在。现在仅有断碑十三尊,残碑八尊。所有壁碑,大多数模糊不清。珍贵的历史文物,己经到了濒临毁灭的地步。一些来瞻拜仲庙的游客,外地仲氏族人及有关政府领导,目睹惨状,无不为之扼腕生叹!我们更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在这种情况下,仲浅村党总支书记仲跻来和村委会主任仲伟清,召集了仲研会副理事长仲崇荣,常务理事仲崇民、仲超,共商仲庙内碑文、石刻的抢救事宜,并把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们。 [/SIZE]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一日,我们就开始搜集和整理资料。仲庙于解放后,被供销社一直占用到一九八〇年。穿堂为营业室,南庑是食盐仓库,北庑是职工宿舍。特别是南庑壁碑,经盐浸蚀,破坏极为严重。南庑里除康熙御弟六亲王所题“克绍家声”石匾外,共有壁碑八方,其中安南国正副使节壁碑三方。我们用矿灯、放大镜仔细辨认,怎么也看不清字的轮廓。这时,仲庙管理员仲伟峰想出一招,先用湿毛巾轻轻拂拭,再用白粉笔涂抹,字迹果然清晰多了。但还有些靠边的字,因二〇〇九年重建南北庑时,被水泥复盖,无法辨认。于是,仲崇民买来砂布和铁刷子,进行精心细致的处理。我们三个人对壁碑逐一辨认,按原格式抄录。然后与《仲里志》进行一一比对。后墙的四方壁碑,从西往东依次为:安南国正使阮进才,副使陈世荣一方;安南国正使阮明儒,副使阮廷策一方;安南国陪使阮贵德,小价陈寿一方;燕山后学汪之洙,广阳赵琪一方。阮廷策的诗文仅剩“水滴篇”三个字,赵琪的诗文也只剩“牛马来”三个字,其它碑文,有的能看清七、八个字,或十几个字。我们从《仲里志》中,逐一找到原文。同时,也发现《仲里志》中的错字和漏收录的碑文。举例说明:安南国小价陈寿的诗文,“得天赋予性刚强,袨杏初曾游圣墙”一句中的“袨杏”,错为“坛杏”。“袨杏”是指杏黄色的华丽盛服,这正与仲子盛服入见孔子的典故相符。汪之洙的诗文中“殿前栝柏参霄汉”的“栝”字,错为“枯”字。“栝”字,古书中指桧树,“栝柏”是词组。这里决不会是“枯”字的,枯柏怎能参霄汉?东山墙徐喈凤的诗文,错记为蒋良慈。西山墙是邳宿等处河道使者同知淮安府事、燕山后学张四维的诗文,漏记。
    北庑除清圣祖康熙皇帝御书“圣门之哲”石匾外,共有壁碑十方,比南庑的壁碑腐蚀稍轻,字迹较为清晰。但其中崇祯十三年济宁知州王孙蕃撰文,兖州府后学朱明书写的诗文,《仲里志》中皆无记载。可惜这块碑中间断裂,碑中一行字正逢断裂处,经年久风蚀,边棱残缺,使文字只留下偏旁部首,还有部分字也己剥落。仲崇民与仲超过韵律反复辨认,通过字意反复推敲,确定了部分字。后经我们爷仨再次琢磨,又弄清了几个字。断裂处的那行字,实在无计可施。仲崇民灵机一动说:“我网上有位朋友,他是刘天和的后人,名叫刘杨,给他联系一下,是否能够查到此诗”。经联系,刘杨从家藏书中查到此诗,立刻传给我们,解决了这一大难题。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顾如华的两首诗,《仲里志》只录其二,没录其一。其一严重腐蚀,大部分字无法辨认。仲崇民又与北京的族人联系,经他的帮助,理清全诗。又发现其二诗中的“闻行昼夜了君亲”,《仲里志》误为“闻行一意答君亲”。董则喻的诗文,“食不避难,忠不计贫”句,“食不避难”本是取自仲子赴卫难时,正遇临阵脱逃的师弟高柴,于是斥责高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典故。《仲里志》却篡改为“忠不避难,食不计贫”。北庑后墙,明朝工部郎中汪邦柱的“先贤仲子赞一百四二韵”,三言诗,六字韵,共八百五十二字。其中原文:“隐者招,非相訾。晨门识,伯寮毁。”《仲里志》则记为“隐者招,晨门訾,道不行,伯寮毁”。而又从“伯寮毁”至“舍雄鸡”间遗漏一百九十五字(三十二句半)。!     穿堂内共有壁碑十三方,北山墙是戴明说撰文,其长子戴王伦(清,探花)书写的长篇颂德碑七方。《仲里志》少录了“仲氏姓源”的一段文字。南山墙壁碑六方,其中赵士龙碑文剥落严重,我们爷仨研究三天,才得以完成。庙院里的断碑碑文也进行了整理,发现张士甄的“康熙四年重修仲庙记”碑文,《仲里志》从“有如此”后,损去一百五十二字。仲庙内现存碑刻,和被损坏的众多碑刻,我们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基本整理清楚。但遗憾的是,六十代仲铨(明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诏封的翰林院五经博士五十九代仲吕的长子,万历十九年奉命除济宁州民籍,入泗水县儒籍,主泗水县先贤仲子庙奉祀事)、衍圣公孔胤植、汪之洙和六十代仲九卿率领族人抗击捻军的碑文,没查到资料,无法整理原文。     仲庙碑刻和历史资料,繁体字、异体字众多,因水平有限,大多数字不认得。为了把碑刻内容完整的理清,仲超将原文手抄一遍。然后,我们爷仨翻《辞海》,查《辞源》,找《说文解字》,看中国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中华字海》,将繁体字、异体字转化为简体字。但是,有一字把我们难住了,此字“云”和“鬼”上下结构,以上工具书均未查到。急得我们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在这一筹莫展的时候,忽然想到仲超的侄子仲昭春有部《书法字典》,连忙前去索要。经查,原来却是个“魂”字。
   我们经过两个多月的辛勤探究,终于完成仲庙内碑刻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将南北两庑十八方壁碑,逐个量好尺寸,编上序号。由仲崇民之弟仲崇凯和仲超的侄子仲昭春用毛笔正楷誊抄于宣纸之上,于春节前装裱于镜框之内,分别悬挂于原碑上方的墙壁上。众人观之,无不拍手叫好。     我们通过这次搜集整理发现,《仲里志》所载的旧志序、修庙记、祭文、赞、颂、诗,存有大量错误,限于篇幅,不再一一枚举。《仲里新志》是照《仲里志》原文转载。可是,近年来,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却将《仲里志》中的错误完全归罪于《仲里新志》,并以此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族人,对《仲里新志》的编委成员进行恶毒的人身攻击和侮蔑诽谤,这是不对的,更是不公正的。     根据村两委的安排,我们要将仲庙内原有的碑刻和其它仲庙的碑刻以及河南仲子三处墓地的碑刻,全面整理,装订成册,献给世人,让人们充分地了解仲子的英勇事迹和高尚品德。也为《仲里新志》的再版奠定良好的基础。
                                                                                          仲崇荣、仲崇民、仲超供稿[/P][P][i]发表于 2012-2-11 22:28[/i] 华夏仲氏网站[URL=http://www.cnzhongs.com]http://www.cnzhongs.com[/URL][/P]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625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