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氏后人来报道

楼主
闵氏后人来报道
我是居住在济南的闵子骞的后人,有家谱为证。自汉朝以后,世代居住在章丘平陵城西北8里西沟头村(又称沟西寨),约有600余人,最大辈分是繁字辈,最小是垂字辈,文革以前,一位叫闵庆升的本族祖父是闵子骞墓最后的看墓人。欢迎闵氏宗亲和所有圣贤后裔来交流,也感谢孔氏宗亲网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谢谢。联系电话:13665315656闵杰
1楼
欢迎常来交流,并提供贵家族的资料,促进圣裔间的相互了解.
2楼
这是我在<历城报>上发的一篇文章:
  闵子骞与闵子骞墓
在济南市百花公园旁边有一座古墓葬着我的先人闵子骞。
闵子骞,名损,字子骞,孔子贤徒“十哲”之一,以“鞭打芦花”闻名于古代二十四孝之首。据我家谱记载:闵氏由来为春秋时周公封鲁庄公之子启为闵公,后被庆父所杀,自其子泽开始以谥号为姓。闵泽生子伯衍,伯衍生子子建,子建生子子马,闵子马即是闵子骞的父亲。闵子马娶妻姜氏生子闵损即闵子骞,后娶妻乐氏,生闵需和闵如,乐氏当是“鞭打芦花”中的后母。闵需无嗣,闵如后来去了陇西,若家丁兴旺繁衍至今,想来也是我的族人。
至于闵子骞墓的由来,家谱中有宋元丰四年大文学家曾巩所撰《石棺由来》详细记载,宋时有一位名叫黄廷简的官员任济军厅兼历城县事,在华不注山下清理小清河道时得一石棺,上有诗题云:孝哉闵子骞,死后葬黄泉,幸遇黄太守,起我在高原。黄因自己官未至太守遂未置信,就在此时官文来到,黄被提拔为太守。太守见诗句应验,便命人将石棺换成木棺,沿着华不注山南行另择高处埋葬,行进中,棺绳突断,大风忽起聚土为坟,唤居民来问,得知此田主人正好姓高名原。因无历史考证加上此传说如此之玄,后人便说此墓是衣冠塚,但在我家家谱上确有《居齐实迹》篇记载着闵子骞受聘在齐国设教传道,享年八十九岁卒于齐,被其子闵法率众弟子礼葬于华不注山下,并结庐守孝三年,从此世代居齐。又有明朝大学士宋濂撰文将天下三处闵子骞墓加以辨考,认为此墓为真正的闵子骞墓,并嘱咐闵氏后代尽心修缮看管和瞻仰。直至文革前期,此墓还被 我的族人看管,最后一位看墓人叫闵庆升,是我本家的一位曾祖父。
家谱记载着墓前还有一座祠堂,是宋朝熙宁七年,由当时任济南太守的濮阳人李肃所立,并由当时在诸城任密州知州的苏辙作文志之。祠堂前两厢有房,一侧叫訚訚斋,一侧叫芦花馆,门内有匾,上题:费公闵子墓。祠堂内闵子神位前有对联:士各有志一代高风推汶水,孝本无心千秋知己问芦花。墓前也有对联曰:室迩人遐汶水春风生桂树,子单母在历山秋月照芦花。建祠后文人学士常在此处驻足讲孝或瞻仰凭吊,并留有名篇咏赞。如:季氏今无邑,费公还有堂,松楸汶上意,俎豆华山阳,春草寒犹重,芦花絮不扬,采萍聊驻节,仿佛见宫墙。再如:巍然丘墓历城东,瞻仰衣冠万世同,德行圣门真首选,爵名先代有休风,斑斑苔藓碑文古,郁郁松楸享殿崇,南望孔林应不远,办香端拜一诚通。
闵子骞的孝是被后世极力推崇的,在孔子的学说里,孝是仁学理论的基础,闵子骞被列入“德行”一科,足见他在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修养上达到了较高的境界。《论语•先进》有“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北宋时其事迹列入《孝行录》,为二十四孝之一。除了孝道,闵子骞的学问修行在孔子诸多学生中也在屈指可数之列,孔子曾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论语•先进》),并屡赞其曰: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等等。
闵子骞的孝,不应等同于封建糟粕,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渊源所在,特别是在提倡以德治国的今天,对于呼唤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回归,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更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历城区唐王镇政府   闵 杰 )
3楼
欢迎子骞后人的到访,请多多灌水,并多发一些介绍子骞的好贴。
4楼
闵氏据说全国有26万人,但是碰见当家子同姓的机会不多,见面都很亲,也早就想去费县访问闵氏宗亲,还没机会,希望大家多介绍多交流。
5楼
欢迎欢迎!
“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先贤闵子骞的故事一直在感动着我们!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547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