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世俗,中国人的内心情感同等圣洁

楼主
虽然世俗,中国人的内心情感同等圣洁
[SIZE=4]一位专家告知,当世界人口到达56亿时,其中约13亿人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这13亿人中有11亿是我们中国人。这样的状况在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的时候,也曾引起西方人的很大不理解。他们觉得,一个人怎么可以没有宗教信仰呢?在他们看来,宗教情感乃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缺少这样的情感就等于缺少了美好的情感主轴。同时,他们又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无比强大的道德约束力,没有这种约束力,套用一句孔子的话,就可以叫做“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这样的状况到了蔡元培第一次出国的时候引起了他的感触,于是他便在宗教信仰一栏填上了儒教二字。那意思彷佛是说: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也有信仰,甚至也有宗教,这宗教就是儒教。
  其实这并不确切。儒学未必可以称为儒教。儒学与宗教的最大差异在于,它只敬服圣人,但绝对没有可以主宰一切的神明,更没有创造一切的独一的神。但是我们中国人——绝大多数中国人虽然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但绝对不缺乏完全可以媲美于宗教情感的精神境界。古来的例子,如孔子也曾处于危难之际,有生命之虞,但他能够淡定如初,支持他的信念是:“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我们不能说这是一种宗教情感,但他达到的境界与高度并不逊色于任何一种宗教信仰。
  宋代大儒程颐,一次坐船外出,遇到江风大浪,情况十分危急,船上的人很是惊慌,唯他镇定自若。危险过后,人家问他,先生如何能做到这样?他只回答了五个字:“心存诚敬尔。”
  这样看来,我们中国人——中国文化具有这样一种特性,我们可以使宗教情感亲情化,又可以使世俗情感宗教化。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中国人的家庭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神圣化的。例如我们非常崇敬祖先,又例如我们非常重视亲情关系。有人说在这个地球上,如果能有一个人无条件的无时无刻不在牵挂你,那就非常幸福了。说这话的人一定没有想到,我们中国的父母绝大多数都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牵挂不仅是无条件的,甚至能达到超越生理极限的程度。我听到不止一位医界的朋友说,一些临终的患者为了等待见自己儿女最后一面,可以奇异地延长自己的生命一天甚至两三天,直到见到儿女,方才含笑而去。
  不但亲情如此,友情也是如此,爱情更是如此。用林黛玉的话表达就是我只为我的心。心是什么?这个概念在中国的地位很特别的,心所代表的东西甚至不可以用生命来等同,也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但也有一些文学作品,有极妙的描述的,例如《思凡》中的小尼姑有这样一段内心表白:“哪里有天下园林树木佛?哪里有枝枝叶叶光明佛?哪里有江湖两岸流沙佛?哪里有八千四万弥陀佛?从今去把钟鼓楼佛殿远离却,下山去寻一个少哥哥,凭他打我,骂我,说我,笑我,一心不愿成佛,不念弥陀般若波罗!(白)好了,被我逃下山来了!(尾声)但愿生下一个小孩儿,却不道是快活煞了我!”
  这哪里像一个出家人说的话呢?然而它所表达的情感不是也同样的非常感人吗?
  中国人的内心情感主体是世俗的,但那精神是高尚的。所谓七情六欲见圣贤,又所谓阳光雨露贵在草根之间。实际上,也许最伟大的情感就浸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虽然琐碎、细节甚至有些微不足道,但那感人之处也常常就充斥于其中。
  我近来因为眼底病变,心情不是很好。今年的父亲节,收到了我的一个学生给我发来的祝福短信,这让我很感动。因此想到了如上种种。我也更为深切的体味到:
  未必宗教,我们中国人的内心情感同等圣洁。
  
   2010-6-22
                                             --史仲文[/SIZE]
1楼
[EM41]
2楼
中国人的内心情感同等圣洁。
3楼
[EM08]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