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才一次的机遇

楼主
两千年才一次的机遇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SIZE=medium][FACE=楷体_gb2312][COLOR=rgb(128, 0, 0)][SIZE=large]求利,当求天下利;[/SIZE][/FACE][P][FACE=楷体_gb2312][COLOR=#800000][SIZE=4]               求名,应求万世名!
[/SIZE][/COLOR][/FACE][SIZE=4][FACE=楷体_gb2312][COLOR=#0000ff]   台湾提出:两岸合编《中华大词典》;我们应提出:两岸同注《儒家四书》。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我们应该比台湾做得更好!(顺便洗刷三十年前批孔的负面影响)。
           [/SIZE] [COLOR=#800000]我们有能力比台湾做得更好![/COLOR][/FACE][/COLOR] [P] [/P][P][FACE=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4]诸位领导、企业家、国家精英:
   你们功成名就,还缺什么?需要什么?您个人的最大利益是啥?!如果能像孔子那样,百年之后还能造福人类,那就是名符其实地长生不老,万岁,万岁,万万岁!
   [COLOR=#800000]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来到面前[/SIZE][/COLOR][/FACE],谁能抓住它,谁就永远不离孔子左右!错解经典两千年,拨乱反正谁承担?
   近代中国,屡遭蹂躏;割地赔款,主权丧尽;痛定思痛,“五四”运动打到孔家店!全盘西化,汉字也要废除。彻底否定中华文化,乃是那一代国家精英,无可奈何的矫枉过正。西方各种学说、主义,自然粉墨登场,极尽能事。但是,正因为如此,才破除了对古人只能顶礼膜拜,不可质疑的紧箍咒。有比较才有鉴别,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思中华文化。
   三十年前,南怀瑾先生首开中华文化经典拨乱反正的先河。《论语别裁》为孔子翻案,赢得一片掌声;将儒家文化比喻为粮食店,得到广泛赞同。《论语别裁》多年畅销两岸,持续火爆出人意外。[COLOR=#800000]中华文化经典在当代初步显现,破译解惑的魅力和圣人孔子的光辉!
[/COLOR]   去年,于丹教授联系生活实际讲《论语心得》,仅涉及《论语》十分之一的内容,竟创造了大陆出版界的神话——年销400万册。证明了中华文化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在高科技时代,仍有不可替代的无量价值,在市场经济中存有广阔天地。[COLOR=#800000]中华文化经典利人利己,人人需要;至高至简,个个能用;不迂腐、不迷信、不僵化,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COLOR]   今年七月,第五届长沙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首次以文化教育为主题,五百余党派、政府、民间各路精英聚会,达成《六点共同建议》:“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COLOR=#800000]论坛中‘座而言’,论坛之后就是‘起而行’,论坛的成果,一个一个在不久以后能够落实”(吴伯雄主席)。[/COLOR]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造福中国和世界人民,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
   “起而行”落实成果,具体就是“文本传承”和“精神传承”。“精神”借“文本”而流传,“文本”靠“精神”而永生。两千年来中华文化经典有数十、几百种版本,可惜关键之处大多以错传错;自古文人相轻,各持己见,纷纭众说。因此,[COLOR=#800000]首当其冲就是纠正两千年的错解——《两岸同注儒家四书》,[/COLOR]拿出一个各方都信服的版本,否则“传承、弘扬”就是空话。顺理成章,当然就[COLOR=#800000]需要成立“两岸中华文化经典研究中心”。
[/COLOR]   错解经典两千年,拨乱反正难!难!难!譬如“中庸”,已成为中国人的口头禅。从享誉盛名的专家、教授、大师,到有权有势的政要、大亨、商贾,以至于走卒贩夫、平民百姓,几乎毫无例外地把中庸理解为“不偏不倚”。赞颂者以此肯定中庸是“不亏不盈,可进可退,不急不缓、不过不及、不骄不馁的普世伦理金律”。反对者则以此认为中庸是“滑头”、“老好人”,“平庸,碌碌无为”的代名词。然而[COLOR=#800000]这样理解中庸是错误的!统统错了!!大错而特错!!![/COLOR]再如“大人、小人、道、德、仁、义、礼”亦复如是。
   在“三人成虎”、“谣言重复百遍成真理”的既成事实面前[COLOR=#800000]纠错,无异于众人皆醉我独醒,[/COLOR]一定会被讥笑为“痴人说梦”!可谓[COLOR=#800000]难!难!难!难于上青天!![/COLOR]如果再由周埕安纠正,那就难上加难!!!因为他只有高中学历、三十八岁;农民出身,相貌不佳不论他注解得多么正确无误、简单明白,[COLOR=#800000]极少有人相信!更多的人是不屑一顾!!连眼皮都不翻一翻!!![/COLOR]古今中外,永远是论门第、讲背景、看资历!永远是以貌取人,因人废言!英雄不问出处,那是理想!!古今做到有几人?!
   因此最好,也应该,[COLOR=#800000]以党和国家名义(或者基金会),由德高望重者领衔[/COLOR],党派、政府、民间各路精英共同参与、承担,才有可能拨乱反正。从周埕安一人著作,变成“中心”集体作品、众人智慧、共同心愿;然后再分头编写公务员、干部培训教材和各类学校必修课本;最后[COLOR=#800000]用党、政的力量推向两岸人民[/COLOR]。“起而行”到此,才算是取得阶段性成果!所以我才写建议:《两岸同注儒家四书》。那么周埕安果真能纠正两千年的错解?!就以“中庸”斑中窥豹,大家自己判断吧。
   众所周知,汉字的奥妙是一字多音(多调),多字一音;一字多义,多字一义。但在组词、语境状态下又有特定含义,不能张冠李戴,这也就是汉语难学的关键。“不偏不倚”只是“中”字读平声时的含义,当读四声时,所表达的意思是“目标”,如射中了;范进中举;中标等,“正好对上或合上:中奖|中选|猜中|百发百中”(《中华大字典》)。[COLOR=#800000]周埕安跳出两千年的旧解,将“中庸”的“中”解为“目标”:[/COLOR]
   人做事都有目的,目的达到了,心里很满意,觉得很可以,感到很合适,这就是“中”。所以说,“可以与合适”即是“中”。人,做人都有目标,目标达到了,无时而不自在,无处而不圆满,这就是“中”。所以说,[COLOR=#800000]圆满和自在即是“中”。[/COLOR]人人都希望做事达到目的,人人都希望做人实现目标。所以说,“中”是人人所求,“中”是天下人,为人做事的根本。这就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为人做事要实现目的,达到目标,得到人人所求之“中”,必须内因和外缘同时俱足,缺一不可。内因就是我们自己,外缘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别人,即人事环境。这个环境包括时间和空间,即自然环境。
   若要内因外缘俱足,得到人生之“中”,必须我们自己和我们生活的环境融为一体,互相服务,才能共获成功。这个[COLOR=#800000]内外一体,互相服务,共获成功的状态,古人称为“和”[/COLOR]。“和”即彼此之间,和睦相处,平等相待;融为一体,不分彼此;互相支持,共获成功。“和”是求“中”的唯一方法、唯一通道。只有“和”,才能在求“中”的路上通达无碍。这就是“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若要自己与生活的环境融为一体,达到“和”之状态,必须变化自己为环境服务,或者变化环境为自己服务。总之,主动变化一方,被另一方所用,互相服务,互相支持,这是使自己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唯一方法。而“庸”就是变化和应用之意,“[COLOR=#800000]庸”是“庚”与“用”的合写,“庚”者,变更,变化。“用”者,应用,利用。合言之,“庸”即变化和应用之意。
[/COLOR]   变化自己,由愚昧凶恶,转变为智慧善良,为环境服务,自然可使自己与环境融为一体,共同成功。变化环境,由肮脏贫穷转变为干净富饶,为自己服务,自然可使环境与自己融为一体,共同成功。这个互相变化,互相服务,团结一体,共同成功的过程便是“庸”。[COLOR=#800000]为人做事,求“中”的基础是“和”,求“和”的基础是“庸”。“庸”现,“和”成,“中”得,[/COLOR]为人做事,便会无时而不圆满,无时而不自在。这就好象天地定位,自然万物生生不息、兴旺发达一样。所以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COLOR=#800000]   一句话,变化自己和环境,实现人人追求的幸福生活,就叫中庸。
[/COLOR]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对比两千年传承以来的“不偏不倚”解释,这难道不是天壤之间的差距吗?![COLOR=#800000]任何人只要战胜自己,跳出成见的束缚,不以人废言,[/COLOR]必定作出正确判断:周埕安言之成理,至高至简,易知易用,这才叫《经典》本义。[COLOR=#800000]照此解释经典,才算是“中华文化创新”,才能“激发创造活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性”;[/COLOR]照此注解经典,必定能令读者恍然大悟,不但自己和家庭受益,而且会“推动中华文化同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促进中华文化在全球传播”。
   [COLOR=#800000]“经典”被错解两千年,直到今天才纠正!这难道不是两千年才一次的机遇[/COLOR]?!我们能够碰上多么幸运!多么难得!!我们是有福之人!!!怎么可能会拒绝?!然而这决非偶然,更不是巧合。命运造化人,历史育必然。这更是推不掉的责任,否则就是千古罪人!
    周埕安虽然能够创造性地[COLOR=#800000]按照“三化”标准[/COLOR](见《两岸同注儒家四书》),[COLOR=#800000]纠正两千年的错解[/COLOR]。但是,要想让众人接受,以此造福当代人民,他却没有能力,需大德领衔担纲。不管哪位国家精英挺身而出,都能把自己的成就再更上一层楼,极致发挥,无限增值!举手之劳,一本万利;利人利己,万古流芳!!错过千年不有的机遇,必定造成终生最大的遗憾!!!
                敬祝各位
洪福齐天 寿比南山!
                               高绪利[/COLOR][/P][P][FACE=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4]                                二〇〇九年八月三十日[/SIZE][/COLOR][/FACE][/P][/P][IMG=0,absmiddle,8,5]/bloggerIndex/skin/common/spacer.gif[/IMG][/SIZE][/COLOR][/FACE]
1楼
[P]儒家四书 不用再注 前人已多家注 只是政府大提就行[/P]
2楼
两岸大词典到是要编的 中华民族文字就该统一 大陆简化汉字 台湾没搞
3楼
[P][SIZE=4][COLOR=#0000ff]“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我们应该比台湾做得更好,[/SIZE][COLOR=#800000]我们有能力比台湾做得更好![COLOR=#0000ff]”[/COLOR][/COLOR][/COLOR][/P][P][COLOR=#0000ff][SIZE=4]=======================================================[/SIZE][/COLOR][/P][P][COLOR=#0000ff][SIZE=4]何以见得?[/SIZE][/COLOR][/P]
4楼
[P]现实明显证明简体字的优越性远远高于繁体字,应是一种文化进步的体现,有些人不用老喊着再变回去了吧?[/P][P]繁体字留在字典中就OK了,非要再普及大众吗?没有几个人愿意写的。[/P][P] [/P][P]新时代确实有必要对<四书五经>再重新注以新的释义,旧的解释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出发点是立足在旧时代;在社会民主时代,再重新释义必有与旧义焕然一新的含义,比如于丹对《论语》的新解。[/P][P] [/P][P]对楼主提出的[COLOR=#331400]“台湾提出两岸合编《中华大词典》;以党和国家名义(或者基金会),由德高望重者领衔,党派、政府、民间各路精英共同参与、承担,《两岸同注儒家四书》”[/COLOR]表示赞同和支持![/P][P] [/P]
5楼
非常感谢德强孔先生的鼓励和支持!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625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