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谱牒学》

楼主
推荐文章--《 谱牒学》


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業務主管祝均宙----報告:
《中国家谱总目》编撰近况与建设
谱牒资源三大目标的实践追求

  全球东西南北中,现存的华人族谱有多少?上下古今五千年,古往今来的中国人前后产生过多少姓氏?这两个看似简单却十分重要的难题不是一个单位的文献资源和单个学者的研究成果能给以解决的。当历史跨入二十一世纪的2002年的今天,解答这两个难题的条件已越来越成熟,自2000年6月至2002年9月,先后在北京、台湾、澳门地区召开的第一次至第三次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即为上海图书馆主持编撰的《中国家谱总目》项目的开展搭起了一个舆论及其实践的平台。今天,我代表上海图书馆就《中国家谱总目》编撰现状及在编纂总目过程中,努力朝着确立谱牒利用研究三大目标的实现过程向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同行们作一概要介绍。

首先向各位汇报一下《中国家谱总目》编撰概况。

  众所周知,家谱是同宗共祖之血亲集团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国籍,它与正史、方志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为加强馆藏谱牒资源的整理与开发,早在1997年年底我馆率先在全国图书馆界成立了谱牒研究中心,并在次年利用文献优势,联合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专家学者编纂《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这项基础性的工作成果为《中国家谱总目》的立项编撰起了实践性的铺垫作用。当2000年6月北京香山召开的第一次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落幕时,同时拉开了开展该项工程的序幕。现在时间已过去二年多,整个《总目》编撰工作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时间从2000年6月至11月,乃是筹备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作了3项工作:
    1、对国内外公开出版或内部出版的现存家谱目录及数据库进行摸底排查,同时研究这些目录的优点长处及缺陷。
    2、起草编撰总目的各种准备文件,与各参撰单位互动联系,大致确定参撰单位的框架,分工职责,编撰计划。
    3、召开“谱牒研究及其资源开发”中国族谱国际学术研究会,广泛听取编撰总目的意见,并作舆论宣传准备。

    第二阶段,时间是从2000年11月至2002年12月,这是编撰总目的实践阶段,也是整个总目编撰的运作阶段。从编撰角度审视,它是总目质量成败与否的最重要的阶段。从工作环节上看它又可分为三个操作阶段:

    1、2000年11月-2001年4月,项目正式启动阶段。在此期间,相继在上海图书馆召开了《中国家谱总目》第一次编纂会议和各编委负责单位分工点召开的本地区的编纂会议。在这些会议上,就总目编撰的整体思路、计划方案、著录规则、资金筹集、编委会组成名单及分工原则和职责作了明确的规定,就此为总目编撰进入实际操作打下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2、2001年4月-2002年9月,各地条目编撰阶段。根据会议协定,整个条目的编撰分为7大块:各块内由一单位领头具体负责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家谱编目及初审工作,他们是:

上海――上海地区,并牵头汇总总校各块上缴的编目条目
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地区
香港大学图书馆――香港、澳门地区
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台湾地区
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北美洲、欧洲、日本、韩国等地区
新加坡Cybersia.com公司――南洋诸国地区
中国省级图书馆――各省地区(详见图表)
编委单位 负责地区 家谱藏书 已上交条目 备注
上海图书馆 上海 15000种 12000种
上海图书馆 上海 15000种 12000种
国家图书馆 北京 7000种 1116种
山西家谱资料中心 山西、内蒙古 3155种
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 1000种 1018种 已完成
天津图书馆 天津、河北 1290种 1292种 已完成
上海图书馆 上海 15000种 12000种
国家图书馆 北京 7000种 1116种
山西家谱资料中心 山西、内蒙古 3155种
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 1000种 1018种 已完成
天津图书馆 天津、河北 1290种 1292种 已完成
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重庆、西藏 850种 680种 其中重庆图书馆106种
甘肃省图书馆 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148种 148种 已完成
吉林省图书馆 吉林、黑龙江 1350种 1280种 已完成
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 2400种 737种
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 2000种
河南省图书馆 河南 800种 684种
南京图书馆 江苏 不详
浙江图书馆 浙江 4300种 3354种
陕西省图书馆 陕西 300种 324种 已完成
湖北省图书馆 湖北 不详 552种
湖南图书馆 湖南 2900种 2439种
云南省图书馆 云南、广西、贵州 500种
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 3800种 1505种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海南 3000种 168种
辽宁省图书馆 辽宁 860种 857种 已完成
香港大学图书馆 香港、澳门 307种 307种 已完成
合计 50960种 28461种
 
    从目前现状来看,至2002年8月15日,各地已编目上交图书馆的条目共达28461条,占各地预交条目的55.8%

    从已交条目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和问题:
    (1)编撰进度不一,如天津、重庆、甘肃、吉林、黑龙江、辽宁、陕西、山东等省馆已全部完成。按7月份反馈消息,国图、湖南、福建、安徽等现已加紧条目撰写速度,近期准备上交部分初审条目。也有个别单位进展较慢。
    (2)编目质量有待进一步统一,尤其是在著录项目的书名与责任者项、版本项、附录项、先祖项的规范著录中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及时转告各负责初审工作的单位。
    (3)基层参与单位面广量多,据汇总上交国内15个省级牵头图书馆参与条目撰写的单位共有294个。其中列前三位的分别是浙江(65个)、湖北(51个)、河南(41个),参撰的单位包括县级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地区史志办、文化馆站、学校教育单位及学会、地区政府、工商银行、文化团体机构、社会科学院等单位所藏谱牒资源。
    (4)境外编撰速度加快。如台湾汉学研究中心、故宫博物院和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分别召集台湾地区和美国东亚图书馆15个主要馆在今年年初与4月先后召开会议,预计今年底初编均可基本完成。香港澳门地区共有8个单位参与撰写,目前已上交307条,其中香港中文大学113条,香港公共图书馆95条,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62条,已基本完成家谱编撰任务。
     在这个阶段,我馆还着重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团出访,今年6月上海图书馆在王鹤鸣主编率领下,前往美国、加拿大实地考察调查了解北美洲地区谱牒编目进展情况,并进行了座谈和编目指导。二是编印《中国家谱总目简报》五期,及时反映编撰动态,反馈各地编撰进程,及时总结编撰得失,指导统一编目规则。

    3、2002年1月-2003年12月,是交叉汇总全国各地和境外编撰的条目,并对条目进行逐一查重、归并、审校,及时发现问题,通知各编目单位,预计至明年底,各地上交汇总的总条目达6万余种,删除各地重复条目,估计总量约在4万余条,字数高达7百余万字,年底力争定稿交出版社。
    第三阶段:时间是为2004年,即印刷清样、总校审、正式出版。
至此,这部由海内外学者从筹备到正式出版历时4年共同编撰的跨世纪的检索中华民族同宗共祖大型工具图书终告完成。它将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学术研究,促进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增加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影响。
 
    其次我想趁这次会议,概括介绍一下在编撰总目过程中,我馆为实现建设谱牒资源三大目标的实践追求。

    一、通过编撰总目,使上图成为国内外中国家谱信息资料中心。在这方面,主要采取了三个措施:
    1、加大加快古旧家谱文献的资源建设。
    自1995年我馆就将采购全国家谱文献作为馆藏特色文献优先考虑的文献.之一。为此,在资金上予以重点保障,配备了专业馆员进行文献的加工整理编目。据统计,自1998年至2002年8月底止,4年来我们采购的线装古旧家谱原件逐年增加,投入的采购总经费近三百万元。

年份 1999--2000年 2001年 2002年1—7月 总计
种数 306种3346册 443种4824册 528种4552册 1277种12722册
经费 602.280元 868.320元 1.391.650元 2.862.250元
 
    2、重视新修民间藏谱和其他家谱载体的征集和整理。
    我馆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5月召开“全国谱牒开发与利用学术研讨会”和“迈入新世纪中国族谱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媒体的宣传下,国内外许多读者纷纷将民间藏谱和新修族谱寄至上图,这些族谱绝大多数是非公开出版物,且多为家族内部发行,印数很少。作为家谱文献资源的组成部分,我馆也予以足够的重视加以收集保管整理,目前这类新修家谱已达1100余种。这次也一并收入《中国家谱总目》中。同时,对家谱的其他载体形式,如缩微胶卷、复印本等馆藏缺藏的文献也酌情收藏。

   3、利用社会力量建立家谱采购的委托点。
   为节省经费,在4年中,我馆基本建立起一个在全国安徽等7个省的家谱采购网络委托点,制定了科学的工作流程。其基本流程为:我馆制定家谱采购原则,提出资源需求各委托点辐射搜集,提供采购目录本馆查重审定确定采购目录和资金委托点确认馆接收原件入藏整理编目。

    通过上述措施,我馆近4年来采集的新旧谱牒文献共达2500余种约14000册。总量增加了20 %,许多散落或私藏于民间的家谱被征集入库,其中列入国家善本有明朝和清乾隆年以前刊印的刻本、稿本、抄本,也有徐向前、毛泽东、杨尚昆、黄兴、张承宗等名人家谱,绝大多数为清代咸丰至光绪年间和民国38年前刊印的木活字本。据最新统计,我馆目前馆藏家谱已达14500种。

    二、通过编撰总目,使上图成为谱牒学术研究中心。
    在编撰“总目”的整个过程中,我馆十分注意将“科研项目”的开发组织编撰与培养本馆研究专业人才和造就谱牒研究专家的过程结合起来。从而达到通过编撰总目培养人才,造就人才,人才是确保上图成为谱牒学术研究中心的基础和保障。4年来,在这一指导思想下,结合课题项目与召开学术研讨会之际我们公开已出版了4种学术成果,他们是:

   《中国谱牒研究》
    1998年10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它是“全国谱牒开发与利用学术研讨会”的产物。共收入与会者的论文36篇,共达315000字。作者主要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各省社会科学院的教授、研究员等。论文主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家谱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及其价值,家谱的撰修体例特征与意义,各地谱牒的演变、族规及人口研究。

   《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
    这是迄今为止海内外公开出版的第一个提要式揭示馆藏家谱目录。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0年5月出版,收录上图馆藏家谱117000种约10万册。覆盖全国近20个省市,其中以浙江、安徽最多,收录姓氏328个、排列前7名的,分别是张姓(638种),次为陈姓(622种)、王姓(542种)、吴姓(424种)、刘姓(420种)、李姓(418种)、周姓(366种)。除有一般书目著录要素外,还概括介绍了对每一姓氏家谱的谱籍、迁徒经过、始祖名号、内容提要、名人事迹、编排体例等等。2001年该目录荣获全国古籍图书整理二等奖。

   《中华谱牒研究》
    2000年11月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它是“迈入新世纪中国族谱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产物,共收入与会者递交的学术论文35篇,共达336000字。作者来自美国、新加坡、日本、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等国家与地区的学者。论文的内容主要涉及国内外现存家谱收藏的调查研究、家谱历代发展渊源流考、中外谱牒比较研究、家谱的利用与数字化等方面。

   《解冻家谱文化》
    2002年7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论家谱文化”,共收录了该书主编王鹤鸣先生近年来发表的有关家谱研究的文章与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共16篇,下编为“名人家谱粹要”,共收录介绍了清朝民国以来续修的文徵明、董其昌、李鸿章、盛宣怀、叶澄衷、胡适、鲁迅、贝聿铭、王永庆等60位近现代史上名人的家谱概况,重点介绍了这些家族渊源历史。书末后附“附录”,载有全国各媒体报导有关《中国家谱总目》启动的文章或信息共12篇。

    除了上述 4 种已出版成果,上图“总目”编撰组还确定了两大课题:即编撰中国第一部谱牒学专业辞典《中国家谱辞典》和《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前者估计收录专业条目近万条,后者计划分12个专题(序跋、凡例、传记、诗文、家规、风俗、经济、教育、姓氏源流、图片等主题),字数高达2千万字。目前,这两个项目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上图已出现了象陈建华、周秋芳、陈宁宁、顾燕、胡德等一批有影响的中青年家谱研究人才。

    三、通过编撰“总目”,使上图成为世界华人寻根中心。
这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家谱”数字化是全球建立族谱资源从传统文献载体走向现代电子文献服务检索的必由之路。据美国托马斯·甘普、新加坡杨柏先生和中国房琴女士对全球华人族谱文献的研究结果看,这一成果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影响的大型华人寻根网站屈指可数(公共图书馆仅有5家),且资源分散零乱,查找不易。目前我馆主要采取与海外联手共建方针,利用上图家谱资源建立华人电子家谱为海内外华人寻根提供族谱资源全方位服务的网络平台。

    在结束本文之前,我想引用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20世纪初的一段话:“我们史学领域有尚待开发的二个“大金矿”,即地方志和家谱,它一向为治史者所忽视,实则其中蕴藏无尽有价值的史料,学历史所难於悉  而不为人所知者”。我想,经过海内外学者 共同努力而撰就的《中国家谱总目》将会告慰这位已逝的去者,它的出版定会在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为推动国内外谱牒学的发展作出其历史性的贡献。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