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汽车时代》孔文清

楼主
北京青年报《汽车时代》孔文清
孔文清 男[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6/03/02/164459.jpg[/imga]


  1968年9月生于宁夏。

  199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1991年进入北京青年报。

  1995年创办北京青年报《汽车时代》,乃全国综合类报刊中第一家汽车专业版。在此之前,北京青年报几乎没有汽车类广告,目前已连续几年占据全国媒体汽车广告流向第一名。

  95年刚进汽车圈,见人就尊敬地叫老师,刚办汽车版时,我真的除了桑塔纳,别的车全不认识。我们单位的司机老娄对我很是不屑:“连车都没摸过,还办汽车版,嘁!”

  现在,人家也叫我老师。您能说出名字的车我即使没开过,至少坐了一坐。世界的大车展差不多全采访过,生产汽车的几个大国比如美国、德国、法国什么的,去了;甚至连不生产汽车的摩洛哥、越南什么的,也去试过车。听起来挺象个汽车记者——动不动就在全世界各地试车。

  人家叫我“老师”时,我心里一乐,也不愿推托。其实心里还是明镜似的:新闻这行,挂只香蕉,猴子都能干。我呢,只不过在中国汽车工业刚刚起步发展的几年顺应了潮流;只不过一不小心坐在了北京青年报这只快速前进的船上而已;那在潮头上的,是北京青年报,不是我。“手把红旗旗不湿”我不过是被红旗映红了脸。

  就象王朔挤兑白岩松,第一排观众怎么了,顶多比别人多吃了些唾沫星子和尘土。我连第一排观众都算不上,我顶多算比别人多吃些尘土和汽车尾气罢了。所以,我在我的试车版发刊词中说自己:车是实的,我是虚的,我是车的影子。  

                             

                               今年日子将如何

关于今年的市场形势,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有说今年形势大好,高歌猛进的;也有一派悲观,前景堪忧者。

  乐观者举证说,今年一月开门见喜,乘用车销售比去年同期增长72.63%,全年预计增长14%,汽车总量将达到650万辆。


  悲观者反驳说,那是去年消费者习惯性地等年底降价,结果降价潮并未出现,年底连续几个月消费需求积累在双节(元旦春节)爆发。这不,二月份,汽车销售果然开始进入淡季。

  我属于乐观派,我看好2006年。

  大家如果回头看看近十年的汽车行业,就会发现,汽车行业通常是两三年一个盛衰的曲线周期。1995年-1997年是第一个汽车兴旺周期,1998年-2000年进入调整期。到2001年-2003年,随着汽车进入家庭,整个汽车行业进入高速井喷时期,年增都在50%以上。即使到了最“黑暗”的2004年,增幅也没低于10%,但前两年主要是对企业产能过剩的调整,对整个行业的洗牌。2004年初整个行业以为是暴风雨来临,事实上也不过雷声大雨点小,下了一场中雨罢了。

  但这两年也迫使上海大众、东风雪铁龙这样的老牌企业开始重新梳理内部环节,降低成本,调整产品结构。2006年,也是许多蛰伏两年的企业出手的时候了。这一年,正是许多主流企业的新品高峰年。

  在宏观层面,宏观经济调控将软着陆,汽车消费贷款逐步放松,汽车消费将扮演拉动内需的主力角色。虽然关税只降低几个小小百分点,但这意味着所有影响汽车销售的“不确定政策因素”全部消失,汽车消费进入一个“非政策”时代。

  伊朗核危机将把油价进一步推高,但它改变的只是买什么车的问题,而不是买不买车的问题。因为在北京等大城市,我们的出行方式还没有发达到多种选择的地步。

  今年的市场将呈现中国是一个复杂市场的特点。在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市场进入“换车”高峰,在本世纪初第一拨购车潮中的不少人,已进入换车周期。而在二线城市,才刚刚进入首次购车时期。二线城市对市场的拉动不容小视。

  进口车今年将十分的活跃,产品基本集中在豪华、超豪华、个性化产品方面。

  2006年,我预计将是新一轮汽车高增长的开始,好日子刚开始。(孔文清)

   
             车屁股盖戳有啥用 中国创造才是努力的方向

    猪的屁股盖个戳,表示其等级;马的屁股上盖个戳,标志其所属;那车的屁股上盖个戳代表什么呢?

  近日,有关部门推出新规定,要求所有汽车须在车屁股的显著位置用中文标出生产企业名称、商品商标、车型名称等。

  我辈愚钝,无论如何想不出这样做的目的何在?

  有高瞻远瞩者说,这是保护我国自主品牌和引导自主开发的需要。

  有头脑清醒者论,这是加强合资企业中方话语权的措施。

  中国汽车所有合资企业,品牌和技术归外方,所谓50对50股比,是对该合资企业责任和收益的对半分担,好像没有哪家规定品牌名称也分一半。

  就算标注了上海大众,华晨宝马字样,“VW”这个品牌就有一半归我们了吗?标注了“华晨”字样,宝马品牌就是中国的啦?奔驰在北京生产就算北京的?

  长期以来,我们都有一个鸵鸟式的想法,那些合资企业是中国的汽车企业,这个想法是自己骗自己。我们是大众、通用、宝马、奔驰的合作伙伴,是他们在中国的生产工厂,这样的工厂他们在全世界到处都有。人家看中我们的市场和劳动力,我们借助人家的品牌和技术。

  既然品牌本就是人家的,在这儿打主意,有啥意思?能给企业带来什么?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

  可口可乐、摩托罗拉、耐克都在中国生产,难道应该在显著位置标上北京可口可乐,天津摩托罗拉,广州耐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这种行政壁垒既起不了什么作用,还授人以柄。“中国制造”不丢人,也不必刻意强调,“中国创造”才是努力的方向。(孔文清)

           
              自主品牌缺失 中国汽车业仍面临艰难的选择

虽然拥有每年高增长的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中国汽车业仍面临艰难的选择。

  名列世界前茅,不是什么稀罕事,中国早已是世界头号袜子大国、衬衫大国、自行车大国、电视大国、摩托车大国、手机大国……但在诸多世界第一中,却没有成长出世界性的中国跨国公司。

 
  纺织品行业没有产生出跨国企业可以理解,因为那没什么技术含量,电视、摩托车也是技术已经成熟的领域,竞争过于残酷,成长空间不多,可以谅解。但如果汽车行业也和上述领域一样,中国经济就有被外资左右的危险。

  但严酷的事实是,中国去年生产的570多万辆汽车中,七成以上的产品是跨国公司在华的合资企业。

  我们承认合资企业对中国汽车业的带动作用,但技术和品牌都完全掌握在外方手中的合资汽车企业,注定不可能担负起中国成为汽车大国的重担。而不到市场三成份额的本土品牌,也面临艰难抉择。或者说,没有选择。

  中国现有的汽车自主品牌,正在“家电化”。何谓“家电化”?就是企业只热衷于使用外国技术,依靠低成本生产产品,而不去开发自主技术。

  自主品牌所占不到三成份额,绝大多数集中在A00级以下,产品主要是靠模仿,所用都是已经成熟的技术。

  就连我们共和国元首的坐骑———红旗,也走模仿之路。先是把已经淘汰的奥迪100的标一换,成了新红旗,接着把福特的“林肯”拿来,算是“加长红旗”,现在则是把“丰田皇冠”改改,当作“新红旗新一代”。

  这种依靠效仿和低成本的路,到底还能走多久?

  德国大众正在展开一项计划———在2008年前把在中国的生产成本降低40%。跨国公司一旦整合了他们在华的生产销售体制,挟品牌、技术优势,没有技术的中国厂家就将面临淘汰。

  在上世纪末,还是小企业的本田走向世界,依靠的是拥有竞争力的自主技术,本田公司在世界上首先开发出完全满足美国环境标准的CUCC发动机,在北美市场上大获成功。

  奇瑞、吉利、长安等中国自主品牌要存活下来并成长为世界性汽车企业,必须在自主创新方面下功夫。(孔文清)

1楼
呵呵呵,在业内的师兄么,要多指教哦,支持楼主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