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成〈專題演講:孔子的道德思想〉

楼主
孔德成〈專題演講:孔子的道德思想〉
[B]                   [SIZE=3]專題演講:孔子的道德思想[/SIZE]
[/B][SIZE=3] [B] [/B]                         [/SIZE][B][SIZE=3]孔德成[/SIZE][SIZE=3]
[/B]                         [/SIZE][B][SIZE=3]孔聖奉祀官
[/SIZE][/B]    在孔子的思想中,是非常注意「道德」的。這也是他接受了傳統的,如周代之所以建國,是周文王之有德,如《詩經‧大明篇》:「其德不回,以受方國。」<雝>:「文王之德之純。」《毛公鼎銘》:「不顯文武,皇天  (弘)厭  (厥)德,配我有周,雁(膺)受大命。(有天下之命)」等,是也。孔子把道德之總稱,以「仁」括之:「仁」字在《論語》一部書中,共出現一百零五次。然而「仁」的觀念,並非始於孔子,在中國先秦典籍中,如《書經:金滕篇》:「予仁若考」(按:「考」字即「孝」字),是周初已有「仁」觀念。又如《詩經‧鄭風‧叔于田》:「洵美且仁」,《齊風‧盧令》:「其人美且仁。」《毛傳》:「仁,愛也。」《論語‧堯曰篇》:「雖有周親,不如仁人。」(《墨子‧兼愛篇》引作「傳曰」。孫星衍《尚書今古文疏證》:以為「尚書逸文」)。《國語‧周語下》:「仁,文之愛也。」《周語中》:「仁,所以保民也。」《國語‧晉語一》:「為仁者,親愛之謂仁。」又:「為國者,利國之謂仁。」《國語‧晉語三》:「殺無道而就有道,仁也。」《國語‧楚語上》:「明慈愛以導之仁。」《左傳‧僖公九年傳》:「宋公疾,太子茲父固請曰:『目夷,長且仁,君其立之。』公命子魚,子魚辭曰:『能以國讓,仁孰大焉?臣不及也。』」又<三十三年傳>:「臼季曰:『臣聞之,出門如賓,承事如祭,仁之則也。』」又<成公九年傳>:「(晉)範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稱先君,不背本也。不背本,仁也。』」又<昭公二十年傳>:「無極曰:『(伍)奢之子材,若在吳,必憂楚國,曷以免其父召之?彼仁必來。』」
    綜合以上所引述的先秦文獻,早在孔子以前,人們已有了關於「仁」的了。其內容包括:「孝」、「親愛」、「慈愛」、「保民」、「利國」、「禮讓」、「恭敬」、「不背本」等意義。《逸周書》中也嘗見「仁」字,(大約有二十五次左右),大致與以上引述的先秦文獻相同。而這些意義,也都見於《論語》中,孔子對於「仁」的說法。只不過孔子把「仁」的範圍更加擴充,並賦予新的、更具體的命意。
    在孔子的見解,「仁」不只是諸德之一種;並且是人類行為標準之總名,見於《論語》者:<里仁篇>:「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智)。」「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智)者利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子曰:『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公冶長篇>:「未知(智),焉得仁。」<雍也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矣。」<顏淵篇>:「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里仁篇>:「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篇>:「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路篇>:「剛毅木訥,近仁。仁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八佾篇>:「臣事君以忠。」按事亦是「與人」之一端。(<憲問篇>:「仁者,必有勇。」<陽貨篇>:「恭、寬、信、敏、惠。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宰我欲不行三年之喪(父、母之喪),孔子批評他對父母無哀思,是無愛情,無愛情,則為不孝。而說他:「予之不仁也。」<子張篇>:「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思,仁在其中矣。』」此雖子夏語,似合孔子之仁說。(以孔子仁說,由今所引各節,故似得孔子意。)<憲問篇>:「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以管仲有安定天下,扶持華夏好的文化於不墜,而孔子稱其「如其仁!如其仁!」《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傳》:「鄭人游於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如何?』(以其評議政府)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仲尼聞是語也,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又<文公二年傳>,載孔子以(魯)臧文仲不能用賢人,加稅斂,以妾售織蒲與民爭利,而謂其不仁。
    此外,孔子又甚稱「直」之行為,<雍也篇>:「人之生也直。」直者,內無自欺之心,外無欺人之行,所以孔子讚美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雍也篇>)<子路篇>又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父、子天倫也。「攘羊」為竊盜之行,故不忍言而即不言,是亦直也。這是孝慈之道。孝慈既包括在「仁」內,則「直」也是仁之一端了。
    由上可知,孔子所說的「仁」,乃是指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因此孔子說:「苟志於仁,無惡也。」(<里仁篇>)也就是說具備仁德的人,始可稱之為人。孟子與中庸所說,似能契合孔子之意。因此,由己身推及他人,而「老安少懷」(<公冶長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篇〉),「四海之內皆兄弟」(<顏淵篇>)則民胞物與,大同的境地,終有達成的一天。
    以上淺見,請多多指教。最後,敬祝各位闔府平安!謝謝各位!
註:孔德成:〈專題演講:孔子的道德思想〉《「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2001年10月27日),頁1-4。

1楼
赞一个!!
2楼
孔子所說的「仁」,乃是指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因此孔子說:「苟志於仁,無惡也。」(<里仁篇>)也就是說具備仁德的人,始可稱之為人。孟子與中庸所說,似能契合孔子之意。因此,由己身推及他人,而「老安少懷」(<公冶長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篇〉),「四海之內皆兄弟」(<顏淵篇>)則民胞物與,大同的境地,終有達成的一天。

精辟、经典。真孔氏子孙也。
3楼
现在能提孔子思想了 可在孔德成专题演讲孔子道德思想的同时  中国大江南北 谁敢提孔子思想 谁敢明目张胆的当孔子的孝子贤孙呢  正搞破四旧批孔呢
当时 孔子思想敢跟毛泽东思想抗衡吗
现在不大提毛泽东思想了  孔子思想又吃香了
这历史的反复  到是怎么评说呢   请教社会上层高干 学者 教授 专家
中国现在该给人们确立什么思想作信仰
4楼
说白了  其实思想就是统治人的 其思想 合乎当权统治阶级的利益  就提倡之 反之 则压之 灭之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已过去了 现在中国共产党要搞和谐社会 有利国家发展 自然讲点批判过的孔子 再立起来 这大槪是孔子思想又吃香的原因
5楼
注意  在国家的文稿里 报刊上 都不见国家上层官员有大提孔子思想的做法  只是象于丹学者教授一类人物讲讲 国家许可办国际孔子文化节 现办到省级 还没办到国家级  只是国里派个部级小官参与 曲阜当地孔氏还没有确立的主祭人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