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电影《孔子》死磕《阿凡达》命运会很惨(王达三)

楼主
[转帖]电影《孔子》死磕《阿凡达》命运会很惨(王达三)
[PP]《阿凡达》来了!一票难求——影迷疯了;好评如潮——媒体沸了;大把数钱——制片商和电影院乐坏了;集体避难——中国电影夹着尾巴逃跑了!当然,还有一个胡玫版的《孔子》准备逆势而上,力图为国产电影挽回一点颜面,但舆论普遍认为,在《阿凡达》占据中国票房额8至9成的情况下,胡玫此举无疑是飞蛾扑火、以卵击石,换来的只能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PP]

[PP]《阿凡达》的火爆场景,再次引发人们对国产电影命运的关注与反思。有人认为《阿凡达》全程斥资近5亿美元,仅营销费用即逾1.5亿美元,而国产电影制作费用捉襟见肘,根本就无法与之相比。但是,把电影艺术的成功与否等同于投资多少,纯粹是一个平庸甚至是庸俗的想法。近年来,中国国产大片制作费用一路攀升,从《无极》到《英雄》再到《赤壁》,斥资可谓不菲矣,但并未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PP]

[PP]《阿凡达》之所以登上“电影艺术的巅峰”,不是用钱堆积起来的,而是导演卡梅隆长期以来苦苦追寻电影艺术创新、冀求实现电影技术突破的结果。从1994年开始撰写《阿凡达》设想,到1997年《泰坦尼克号》杀青后全副身心筹拍《阿凡达》,再到2009年《阿凡达》横空出世,用了卡梅隆整整15年的时间,可谓是“十五年磨一剑”!相比之下,中国电影人显然浮躁了些。试问,有哪位中国电影人能耐得住寂寞与诱惑,做到了哪怕是“五年磨一剑”呢?每到年终岁尾,那些为了电影而电影甚至是为了利润而拍摄的贺岁片,多半粗制滥造,乏人精神,令人生厌。

[PP]

[PP]与此同时,尽管3D虚拟摄影技术给《阿凡达》带来了惊人的视觉冲击效果,但并未因此而冲淡《阿凡达》的“灵魂”,即“我们”或“人类”与“异形”或“他者”之间同样应该有爱。就此而言,《阿凡达》可视为《泰坦尼克号》中人类之爱的延伸与升华。相比之下,中国电影多半明显缺失“灵魂”。诸如《三枪拍案惊奇》、《刺陵》等国产片,缺乏价值和理想的提炼与升华,以搞笑为噱头,无法给人以深刻感染和深度反思,所以只能是一看而过、一笑了之。

[PP]

[PP]《阿凡达》夺得2010年世界电影票房头把交椅已成定局,同时也再次巩固了好莱坞在全球电影产业乃至大众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长期以来,从主题到技术,从制作过程到营销模式,中国电影人一直试图通过模仿好莱坞实现国产电影的突围。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结果表明,中国电影人只得好莱坞之皮毛,未得好莱坞之神髓。须知,国产电影若是亦步亦趋跟在好莱坞屁股后面进行些拙劣的模仿,拍得再好也是复制品,是二流货色,绝不会超过和取代好莱坞。

[PP]

[PP]近年来,中国国产电影的表面风光,一则因为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迅猛尚有容量,二则因为中国政府对引进美国大片采取了一些必要的限制措施。但是,一旦放开对美国大片的限制,国产电影不无全线崩溃的可能。因此,中国电影人不能陶醉于自娱自乐,同时也应该放弃对好莱坞的拙劣模仿,转而深入学习和掌握卡梅隆式的“十年磨一剑”、独辟蹊径开创电影艺术新时代的精神,从而实现中国民族电影产业的真正崛起。

1楼
昨天去电影院看《阿凡达》,电影的3D效果确实令人震撼。故事内容也觉得平平。这样的电影居然前后花了十五年的时间。据说电影《孔子》只花了几个月时间,我不知道能拍成什么样子。但是从电影院到处张贴的孔子和南子的招贴画来看,对于这部电影的期望值不要太高。至于胡导是为孔子而拍电影,还是为了奥斯卡而拍孔子,我们拭目以待吧。
2楼
听那主题歌,我就没兴趣看《孔子》电影了。
3楼
[转帖]电影《孔子》
南方网


     有一位导演宣布要拍摄电影《孔子》。这个消息让人振奋,但是,拍出来的孔子是什么样,却也让人担心。

  之所以让人振奋,乃是因为,终于有主流商业电影人愿意涉足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了。过去二十多年,可能是受启蒙传统的影响吧,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导演们,一直在中国传统的圈子里打转,但其实始终在中国传统主流之外打转。

  这几位名导演似乎主要关注两类主题: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乡土,新世纪是武林。但在古代社会,这两者都是上不了台面的。尤其是他们所关注的西部乡土,这些乡土其实经历了野蛮化过程,人更多的在本能地生活,从中看不出中国文化的影响。徐克的黄飞鸿、方世玉系列里以江浙或广东城乡为背景,倒是可以看出儒家文明的因素。

  至于新的时髦,武侠类型片,同样偏离传统。中国的大传统是文治,文人是社会精英,军人根本没有地位,更不要说侠客、绿林好汉了。所以,七侠五义不过是包拯手下的几个打手;《三国演义》的主角是曹操、刘备和诸葛亮,而不是一干武将。结果,吴宇森一写赤壁,就让人莫名其妙。

  电影人回避中国主流传统,倒也并不让人惊讶:由于成长于一个鄙弃传统、传统也被消灭殆尽的时代,他们对传统的了解,可谓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他们当过知识青年,所以了解一点贫困的乡村;至于武侠,则是随意想像。但真正的中国大传统,他们却一点概念都没有,因而也就不敢以儒家士大夫作为他们的电影的主角,尽管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就是他们创造出来的。

  现在,有人要拍摄孔子的故事,似乎可以给这个电影人群体争一口气了。但是,他们能够创造出一种符合人们想像中的圣人形象的孔子吗?看了导演透露出来的一点信息,让人担心。

  这位导演要在电影中加入武功、爱情,这都没有错。孔子所在的时代没有文人。孔子本人及其学生,似乎都属于贵族和士的阶层。他们与后世的儒者不同,都是文武双全。孔子教授学生的课目是六艺——礼、乐、书、数、射、御,后两者正是武士训练科目。当时流行的还是车战,所以要训练驾驭战车;既然是车战,就只能用长兵器,长戟或者射箭。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掌握的是一种很有风度的贵族式战斗技巧,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绿林好汉的好勇斗狠,也不是卧虎藏龙里的飞檐走壁。

  孔子有爱情,也很正常。“子见南子”就是历史上一桩不大不小的公案:当时的大美女南子是否勾引了孔子,孔子是否真的喜欢上她了?当然,孔子对与他的几位弟子的感情之率真与高贵,是非常感人的。

  最后,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整部电影要传达一种什么样的价值理念。今日所有关于中国历史的影视剧——不论是《武则天》、《汉武大帝》式的写实,还是《英雄》、《十面埋伏》之类的虚构,其致命伤在于,没有给人以价值上、道德上的美感。制作者沉溺于仇恨、阴谋、杀戮之中而乐此不疲,现在这位女导演似乎也是这方面的大师。

  然而,孔子却与这一切负面的激情无缘。相反,在他身上展示的是一颗高贵的心灵追求真理、善、正义、友谊及自由的勇气和智慧。而这些,恐怕超出了中国电影人的理解能力。(秋 风 )

4楼
[转帖]我们真的读懂孔子先师了吗
贵州都市报

    电影《孔子》导演胡玫,摄影指导鲍德熹,主演周润发、周迅、任泉等亮相上海,这是“《孔子》周游全国”第二站。在宣传活动上,发哥当众“发飙”,自称看《孔子》使劲流泪,还表示看《孔子》不感动不是人,声称贺岁片只看《孔子》。(《京华时报》1月17日)

  纵观今日之文化天下,哪位文化名人最红?不是刚刚故去的季羡林等大师,不是屡屡见诸报端的余秋雨,而是孔子先师。历数近几年来的文化热点,你不难发现,孔子正热得发烫。一部《论语》捧红了于丹,“孔子学院”遍地开花,祭孔大典、国际孔子文化节此起彼伏,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吟诵《论语》的镜头,更是吸引了世界目光。

  还有被“标准”或者“哭了”的孔子雕像,还有被恶搞成西装革履的孔子代言人……如此种种,孔子在当前知名度之高,吸引眼球之众,或者不能称之为绝后但空前绝对没有问题。孔子的理念,孔子的“论语”,孔子一切的一切,都被今人以超常规速度和幅度演绎出来,可是,我们真的读懂孔子先师了吗?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因而在孔子的学生中,既有贵族子弟,也有贫民百姓。但他们接受平等的教育——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身份只有一个,就是弟子;所得到的“教诲”只有类别不同,没有高下之分。但如今呢?高昂的收费使优良的教育资源成为富人子女的“独占资源”,家庭背景、财富多寡在一些地方成为学校的“招生标准”——教育资源享有的差别日益加大。

  孔子还提倡“因材施教”。他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传教,以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效果。可是,今天的学校和教师有谁去关心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爱好特长并加以因材施教呢?只关心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一味进行强制灌输性教育,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天性。

  在重整国学、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郑重地推出了孔子。可是,对于孔子的解读,虽然多却也很离谱。在刚刚上映的电影的《孔子》中,孔子又会武功又懂爱情,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只是,孔子先师是这个样子的吗?周润发说看《孔子》不感动不是人,可要依我说,如果世人都被娱乐化的孔子所感动,那才真正是一种悲哀。
5楼
[转帖]胡玫欲讲民族精神 称《孔子》不怕任何影片
  历史题材大片《孔子》上周宣布将于22日正式上映。导演胡玫上周在接受本报独家采访时表示,她肯定,《孔子》不害怕任何影片,“这么讲不是狂妄而是有信心,我坚信这样一部讲述民族精神之源的影片会有观众捧场”。

  祈祷孔子保佑

  《孔子》处于贺岁档,那么胡玫看过哪些贺岁大片?胡玫性格直爽,她说已经看了《十月围城》《阿凡达》,二者非常精彩。她还开玩笑,没有看《三枪拍案惊奇》,原因是朋友劝她看碟就够了。胡玫说,之所以没有看张艺谋的大片《三枪拍案惊奇》是因为当时正在做《孔子》后期,实在忙得脱不开身,而非玩笑中说的那样。“应该说现在许多影迷已经看过《阿凡达》,当下的影市需要新的影片进入,这对《孔子》来说是个好机会,我觉得现在的市场有足够能力容纳几部大片的存在,一片独大的情况不是没有,但时间绝对不会很长。《孔子》有能力终结某部电影所谓的一片独大。”

  胡玫坦言,她不是不紧张,毕竟《阿凡达》是超级大片,《孔子》压力很大,“《孔子》是一部讲述民族精神之源的电影,我坚信观众会来捧场。这是自信而不是狂妄,我祈祷孔子在天之灵保佑这部电影成功”。

  发哥总是跪着

  胡玫认为,周润发在《孔子》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位置。“自从他的造型定妆后,我觉得他就是孔子。他表现得非常儒雅,而且他的创造力很突出,是名副其实的大演员。”她举例说:“任何人都很难做到像发哥那样——他为演好这个人物,在房间里、在家里、在宾馆里从来都是跪着的,他在生活当中就跪着。一般人要跪下来,我估计跪三五分钟就吃不消了。发哥从始至终是这个状态。”

  片中“子见南子”,南子一见面就问孔子:“夫子常说‘仁者爱人’,这个‘人’是否也包括我这种名声不好的女人?”孔子无言以对。胡玫解释,孔子没有回答,因为他觉得没法回答。他刚一进门,还不了解南子。之前他知道南子名声不好,但未见得相信。他知道卫国实际上已被这个女人操纵,这就不同于一般人对南子的认识,“起码她不是一个弱智的女人”。所以他没有马上回答南子,而是认为通过谈话才可以了解她。后来的表演中,通过台词达到了心灵的沟通。“我觉得发哥这段演得非常精彩,他的表演完整阐述了我理想的那种状态。周润发绝对是最适合演孔子的演员,没有人能比他更胜任这个角色。”

  剧本存在虚构

  周润发在上周首映活动上谈了对孔子的理解:“孔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思想家。他的痛苦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的,当他周游列国的时候,学生们只是跟着他,未必懂得他。他的痛苦和耶稣的痛苦强度相似,却是不一样的。”

  周润发透露,早在《孔子》投拍两年前,他就接到了剧本,感觉不够吸引人而拒绝。两年后看到新剧本时,他看到的是褪去了光环的孔子。他说:“这个人有意思了,我们拍吧!”胡玫说,她后来给周润发的剧本已经修改了近30遍。

  “我拍《孔子》,最重要的是呼唤大家关注孔子,关注他的思想和学说,关注心灵。”胡玫说,片中孔子从马上摔落,坐于泥泞之中,不悲反笑。“比如这一笑,就充满着辛酸与自嘲。我很注意这样的细节。”不过胡玫承认在《孔子》中加入了不少虚构情节,比如“火退叛军”“饿中幻觉”。至于“子见南子”这一段,她透露,虚构的成分多一些,主要是为了制造戏剧矛盾。本报记者曾家新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