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孔德成

楼主
[转帖]孔德成
[URL=http://www.duilian.cn/News/wangkan3/200702/204.html]http://www.duilian.cn/News/wangkan3/200702/204.html[/URL]
1楼
已阅,谢谢!又让我重新对我们的宗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2楼
孔德成(1920.2.23-0000),字玉如,号达生,山东省曲阜孔府人,系孔子第77代嫡孙。同年6月6日(农历四月二十日)满百日时,北京国民政府大总统徐世昌颁令袭封为“衍圣公”。先后获国立政治大学政治硕士、美国耶鲁大学荣誉研究员、韩国岭南大学荣誉博士、韩国成均馆大学名誉哲学博士、日本丽泽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台湾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等学位和衔誉。袭封孔府(世袭)第77代衍圣公,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大师、书法家、诗词家。<BR>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改衍圣公爵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享受特任官员待遇。7月8日由陈立夫主持,戴传贤监督,于南京宣誓就职,获蒋中正委员长亲临祝贺。1936年娶前清名宦孙家鼐(1827-1909)孙女孙琪芳为妻。1937年夏日本尝屡次派员前往曲阜,邀请赴日参加日本孔庙落成典礼,均遭拒绝。<BR>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初驻兖州第72师师长孙桐萱奉蒋中正委员长之命,连夜安排孔德成夫妇离乡。未几于武汉发表抗日宣言。其后迁居重庆。<BR>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赴美考察文化。1949年随国民政府迁往台湾,复建台北家庙,倡导儒学。<BR>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台湾当局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等公职。1955年起在台湾大学中文系、人类学系兼任教授,讲授“三礼研究”、“金文研究”、“殷周青铜彝器研究”课程。为台湾省“国民大会”制宪代表、“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大会”代表、“国立故宫、中央”博物院联合管理处主任委员,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等。为人朴厚,重礼义、讲气节,恪守庭训,敦笃好学,温良乐易,聪颖明敏,博学多才,擅书法,精楷书,从二王入手,后转颜体及北魏张猛龙碑。专长三礼、金文、商周青铜彝器,尤工诗词。2005年11月15日,台湾大学庆祝创校77周年暨改制60周年校庆,授予孔德成荣誉博士学位。台大校长李嗣涔表示,孔德成指导中文、人类两系师生,以实验、复原的方法研究“仪礼”,是科际整合的典范,身为孔家第77代传人,长期从事弘扬儒家文化,促进国民外交。典礼当日(孙女孔垂玖陪同接受学位颁赠)谦虚地说,自己在台大教书50年,贡献甚少。很感谢,也觉得很惭愧。台大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正是传统教育的基本精神,以此自励,也与同学共勉。<BR>  孔德成、孙琪芳伉俪育有二子二女、孙儿女五人,长女孔维鄂在美国,长子孔维益先卒,次子孔维宁,长孙孔垂长,曾长孙孔佑仁。
孔德成自题联
<P>山中岁月时来往;<BR>世外风云任卷舒。<BR>——自题手书楷体墨迹联</P>
<P>万木长承多雨露;<BR>四邻尽是老农家。<BR>——自题手书楷体墨迹联</P>
<P>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俭勤,择朋友,有宜于己;<BR>处事尤宜慎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BR>——自勉</P>
<P>  <STRONG>孔德成撰题联</STRONG></P>
<P>从正好为天下雨;<BR>民交喜又古人风。<BR>——题山东省曲阜县孔府前堂楼东里间<BR>  此联是孔德成自我表述其志向的。“从”是随从,顺从的意思,“正”又通“政”,即如果自己办政事,就要使天下人都得到润泽,或者说尽力使自己达到“正”,让天下人都得到润泽;如果同庶人交往,那么就喜欢采用古人的风气。在这里,“天下”即指普天之下。旧时,人们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实体,并没有空间。传说盘古用巨斧将这个实体从上面横砍了一斧,从下面也横砍了一斧,于是这个实体分成了三部分。盘古又用巨斧的另一面,即斧背的一面,将这个实体的中间一部分打出去,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空间,有了天地,悬在上面的一部分为天,踏在脚底下的一部分为地,所以直到今天人们还称整个大地为天下。古籍中往往把家、国、天下连称,指“积家成国”,“积国成天下”。因此,夏、商、周三代统一诸侯国以后,便称为“有天下”,由统一而分裂,则称为“失天下”。在这副对联中,“古”是与“今”相对而言,“古人”是指过去的人。实际上,“古人”是指的“过去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即“君子”。古人认为,有德行的人有很多优点,如是非分明,心地坦然,有气节、不受辱,重义轻利等等。比如在相互交往中,君子就是重礼仪而轻礼品。《庄子·山木》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在相互交往中尽管淡如水,但却越交往越亲近,越交往越志同道合;小人在相互交往中重礼品,暂时得到了好处,象喝了美酒似的,但却越交往越疏远,终究是会绝交的。孔德成的志向是:“从正好为天下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便从多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民交喜又古人风”,则是他进行自我修养的一个方面。</P>
<P>宝剑古书,商彝禹鼎;<BR>玉楼金屋,美女名花。<BR>——题山东省曲阜县孔府东偏房</P>
<P>大道之行也,永仗威灵正气;<BR>甲兵其息矣,从斯归马牧牛。<BR>——题台湾省台中县大甲镇镇澜宫<BR>  <FONT color=#333333>大甲镇镇澜宫位于台中县大甲镇顺天路,香火鼎盛,信徒络绎不绝,也是外地民众到大甲旅遊時,必定的游览之处。大甲镇澜宫最早以前叫做“天后宮”,现今名闻中外的“镇澜宫”,是台中县大甲镇民心目中皆以妈祖为依归,大甲镇民习惯称它为“妈祖宮”,大甲镇澜宫奉祀主神为“天上圣母”,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妈祖”。大甲镇澜宫创建于清<FONT color=#000000>·</FONT>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是大甲镇最具规模的寺庙,香火鼎盛。于清朝雍正八年间,福建湄洲屿人民林永兴携带家人来台,听过大甲堡定居谋生,遂将随身有湄洲朝天阁天上圣母香火,安奉自宅厅堂膜拜,后来大甲堡每一角落住民都来参拜,地方人士见此盛况便徵求林氏同意后择地于现址,并在雍正十年(1732年)兴建小祠,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冬月地方士绅发起筹集财力,将原有小庙扩建,且命名为天后宫。大甲镇澜宫旅游吸引人之处,就是在每年农历3月初一,各地信徒组成浩大的进香团,追随大甲镇澜宫的妈祖到嘉义新港奉天宫遶境进香,进行8天7夜的徒步参拜,这就是著名的大甲妈祖绕境,尤其是遶境进香的回程可说是活动的最高潮,在一天在大甲镇街上条条马路几乎都挤得水泄不通,且家家户户都会宴客庆祝,不妨体验一下那种虔诚与热闹的场面,也有印证信仰的群众魅力。到大甲旅游,最好是配合到大甲镇澜宫的遶境活动,才能真正体验到当地居民对大甲镇澜宫的信仰热情有多高。</FONT></P>
<P>明伦常、严华夷,雍容礼乐春风,东周东鲁承百圣;<BR>扶正统、扫胡虏,充塞乾坤浩气,炎汉炎宋景双忠。<BR>——1971年仲秋题台湾省南投县鱼池乡日月潭文武庙<BR>  文武庙位于南投县鱼池乡日月潭北边山腰处,其由来与日月潭兴建史有关。1932年日月潭建坝储水后,当时潭畔水社村水港巷有龙凤宫,北吉巷有益化堂两庙,有监于潭水过高将漫淹二庙,于是决议迁庙,在地方人士的奔走下,于1934年觅得现址,将两庙合一,1938年6月完工。现在文武庙,主祀关帝,另外加奉祀孔子与岳飞,庙内所有神像,皆有铜铸。该庙共分三进,第一进供奉孔子,第二进祭祀武圣关公,此外还供奉神农大帝、文昌帝君、三官大帝、玉皇大帝,第三进可俯瞰全潭景色。文武庙的至圣先师殿,为全台唯一开大门的孔庙。另殿前的双龙弄珠石雕,雕刻技术精湛,值得欣赏。登上文武庙后殿山坡,可以远眺日月潭景,视野壮阔,令人心旷神怡。题联末落款署:“中华民国六十年辛亥仲秋,谷旦,孔德成敬题”。</P>
孔德成贺赠联
<P>风雨一杯酒;<BR>江山万里心。<BR>——赠胞姐孔德懋<BR>  1990年孔德懋前往日本访问,而当时孔德成恰好也在当地的一个大学讲课。更巧的是,当时姐弟两人就住在同一个饭店里!但他们彼此都不知道。后来一个日本朋友把这一消息告诉给孔德懋,孔德懋马上跑去服务台查名字,然而到底没查到。在日本朋友的帮助下,孔德懋就直接去了弟弟讲课的那个大学找他。孔德懋回忆说:“当时有二三百学生听课,他们让我靠前坐,但我怕影响他上课。后来课间休息的时候,他在休息室,我就过去,他一听见我的声音就出来了。我们俩抱头痛哭,哭了两分钟,没说一句话——当时心里难过,根本说不出话来。” 孔德成回台湾之后,就写了这一副对联寄给姐姐。1995年孔德懋终于去了一次台湾,再次见到了弟弟孔德成,以及弟弟一家人。后来第二次要去的时候,赶上台湾大地震,就没能去成。现在孔家后人正在修家谱一事,孔德懋老人说:“我还是主席呢。其实我也做不了工作,但不参与不行,因为我是正根儿。济南那边有一个家谱委员会,买了摄像机、电脑在当地租房子办公。最近一次,我听说是2007年才能修好,我看干脆攒到2008年好了,迎接奥运会。” </P>
孔德成撰挽联
<P>道倡伦常道;<BR>心为菩提心。<BR>——1940年挽佛教高僧印光大师<BR>  印光大师(1861-1940),俗姓赵,名圣量,字绍伊,别号常惭愧憎。陕西省合阳县孟庄乡赤东村人。佛教净土宗第13世祖师,中国近代四大高僧之一。21岁出家于终南山莲花洞寺。光绪八年(1882年)到安康县双溪寺受具足戒,学习戒律。1883年在双溪寺下院金堂寺始修净土,潜心念佛,渐入光明境。承双溪寺依海定律师受具足戒,功德圆满,取得正式僧人资格。为弘扬净土,闻经螺山资福寺为专修净土道场。1886年辞师而往,其后修身悟佛布道著书。所修的净土宗主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该宗修行方法就是念佛,简便易行,故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有所谓“家家弥陀佛”的说法。 印光对净土宗佛学研究贡献巨大,著有文钞100万余言,皈依弟子数十万人。世推净土宗第13祖。国学大师梁启超极其称赞其佛学根底。1940年十一月初四日晨唤水盥漱,预知时至,蜘跌端坐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说完大声念佛。没有乡久又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去了!”世寿80岁,僧腊60年。100日荼毗,检得五色舍利珠100余颗,精圆莹澈,光芒四射。又有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共1000余粒。特别珍贵是顶骨裂成五瓣莲花,齿全不休,32颗,为世希有。著有《印光法师文抄》等。</P>
<P>沙场凝碧血;<BR>古城吊忠魂。<BR>——1943年挽国民革命军第33军总司令张自忠<BR>  张自忠(1891-1940),字荩忱,号荩忱,山东省临清县唐元村人。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1908-1914年先后在临清高小、天津、济南法政学校就读。1914年秋赴奉天投新军第20镇87团车震部。1916年由车震推荐至冯玉祥第16混成旅任排长。1919年后由排长升任连长、营长、团长、师长。1931年1-5月为喜峰口前线总指挥,大败日军。1935年6月起历任察哈两省主席、天津市长、北平市长。1937年9月3日化装潜离北平,11月任国民革命军第59军代理军长。1938年任33集团军总司令兼59军军长。1939年晋升任第5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上将衔。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与日军浴血奋战,壮烈殉国于宜城境内十里长山。1943年重庆各界在北碚为张将军召开追悼大会,举行衣冠冢安葬仪式,树碑致祭。孔德成撰书这副挽联前往参加祭礼。</P>
<P>革命人豪,耆德元勋尊一代; <BR>文章冠冕,诗雄草圣足千秋。<BR>——挽国民党元老于右任(1)<BR>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逝世。17日台湾省台北殡仪馆挽联、挽幡层层叠叠,花圈花蓝成排成行,唁电唁函雪片飞来……3万多人吊唁瞻仰遗容。中坜私立复旦中学150名师生,身穿蓝茄克衫、黄卡叽裤校服,佩戴黑纱,为这位复旦创办人守灵。五股乡村民愿意捐出观山硬汉岭30多平米的山地;一位江姓女士愿将其夫遗留的阳明山右侧高地捐献。经人复勘,终于选定阳明山至淡水镇之间的光明里海拔700余米的八拉卡为墓园,占地360多平米。墓园坐南朝北,面向大陆,周围苍松翠柏,林木参天;墓前两座石牌坊,是菲律宾、新加坡华侨捐建的。前门牌坊上横题“日月其心”。海拔3997米的玉山顶峰,是中国东南诸山中最高峰,皓首美髯的于右任,双眼凝视着海峡的彼岸,凝视着养育他的三秦大地。</P>
<P>火箭犯卢沟,永为大将伤心地;<BR>客星陨涪水,正是中原歼虏时。<BR>——挽国民革命军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宋哲元<BR>  1940年3月30日至4月4日,宋哲元昏迷数次,5日下午二时病逝,卒年56岁。弥留时仍以“抗战到底”为念,勉励旧部张自忠、冯治安、刘汝明等努力奋斗,收复失土。宋哲元之死惊动国内,身后虽未获国葬之名,其哀荣却无异国葬。蒋介石特赠赙仪1万元,并派处长竺涛来绵阳治丧,又电令军事参议官秦绍文料理丧葬善后事宜,组成“宋委员明轩治丧处”,决定于4月16日公祭,17日暂厝于富乐山……哀乐声中,整个绵阳城沸腾起来。 灵堂上素幡高悬、花圈如阵、哀乐幽幽。堂中正面挂着宋哲元威武的戎装巨像。前设各界送来的祭席素筵。两旁有军人轮流守灵。灵柩两侧为其夫人常淑清、子宋华玉,以及长女景昭、次女景宪等陪灵的苫席。灵堂上端高悬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监察委员会送的挽幛,上题“良图永著”;右首是国府主席林森的挽幛“孝友忠贞”;左首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挽幛“天地正气”…….灵棚内,诸多“党国要人”送来的素色挽幛62幅:冯玉祥题“乾坤正气”;阎锡山题“功在党国”;何应钦题“国失干城”;朱庆澜题“正气长存”;鹿钟麟题“袍泽同悲”;冯治安题“壮志未偿”;刘汝明题“至大至刚”……当时正处抗日战争最激烈之时,灵堂和灵棚四壁分别悬挂着各种挽联,为烽火岁月中突丧抗日良将而哀叹。青山有幸埋忠骨。从此绵阳富乐山上的宋哲元墓茔,虽乱世一度荒芜,但最终已成为涪城凭栏吊古、缅怀抗日战争岁月的—处胜迹。</P>
<P>海气百重开,终于有灵飞太华; <BR>国殇高处葬,此山不语看中原。<BR>——挽国民党元老于右任(2)
贺赠孔德成联
<P><FONT face=Verdana>一室之中有至乐;<BR>六经以外无奇书。<BR>——佚名赠孔德成<BR>  上联“至乐”,至者,极、最也。至乐就是最好的音乐或乐书。若将这副对联的上下联联系起来理解,似应指《乐书》。《乐书》是由北宋人陈旸编撰的一部音乐论著,世称《陈旸乐书》。此书著成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以前,共200卷,目录20卷。前95卷摘录《周礼》、《仪礼》、《礼记》、《诗经》、《书经》、《春秋》、《周易》、《孝经》、《论语》、《孟子》等,书中有关音乐的文字,并加以解释,阐述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后105卷论述律吕五声、历代乐章、乐舞、杂乐、百戏等,并记述了前代和当代的民间音乐、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以及各种乐器,并附图说明,是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音乐论著。因为《乐书》几乎集中了古代儒家学派全部著作中有关音乐的论述,所以被一些人说成了最完整、最集中、最完美的一部乐书,从而把它视为“至乐”。音乐既可以供人消遣、娱乐,又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音乐。孔子所提倡的“六艺”中,第二艺就是“乐”。他不但爱好音乐,喜欢欣赏音乐,而且也很擅长音乐。世传孔子曾“学乐于苌弘”,其实这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孔子只向苌弘学习了一个短暂的时间。苌弘是东周王朝的乐官。孔子青年时期曾受鲁昭公的派遣到周王朝的京都向老子问礼求教。一天,孔子在老子家中作客,用过午餐后,老子向他讲述了许多周礼。孔子又向老子请教音乐。老子说:“我对音乐一窍不通。你如果想学音乐,待来日我带你去向苌弘学习。他在这方面的造诣是博达精深的。”事有凑巧,话音刚落,门外有人敲门。老子开门一看,来访者正是苌弘。老子急忙引荐孔子。孔子一向谦谨,当下恭恭敬敬地施礼毕,便“夫子长、夫子短”地问个不停。苌弘眉发皆白,比孔子大了许多,一见孔子十分谦逊有礼,加上早已听说他虚心好学,便简明扼要地给他讲述了一通有关音乐的道理。孔子听得津津有味,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提问,苌弘都一一作答。不到一个时辰,孔子便增长了许多音乐知识,心里话:“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但话尚未说出口来,苌弘已起身要告辞了。老子和孔子只好起身相送。从此,孔子便把苌弘当成了自己学音乐的老师。孔子论音乐、学音乐的故事很多,最突出的一个要数在齐国学韶乐了。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孔子35岁,为避鲁国内战,逃到齐国,住在齐国贤大夫高昭子家中。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孔子在齐国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得入了迷,当即向齐国太师学习韶乐。他废寝忘食地学习韶乐,天天学,时时练,竟然达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孔子不仅善于学音乐,而且精于音乐。因此这副对联的上联说“一室之中有至乐”,既可以说指孔府珍藏着《乐书》,也可以说指有孔子这样最好的乐师。下联“六经”,指《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乐经》。《诗经》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列为经典著作,所以称为《诗经》。《诗经》由孔子删述编成,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包括十五国国风,《雅》包括《大雅》、《小雅》,《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大部分是周朝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其中《国风》部分,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大都是民间诗歌,不少篇章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与腐败,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对人民自己的劳动、爱情等丰富多彩的生活也有所反映。出于统治阶级手笔的《雅》和《颂》两部分,有些是宴会的乐歌,也有一些是暴露时政的作品,还有一些是祭神祀祖的诗,提供了关于周王朝的兴起,周朝初年经济制度和生产情况的重要资料。《诗经》的形式分章,诗句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有许多优秀篇章,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长期以来,《诗经》一直受到很高的评价。它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发展有极其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而且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在孔府现存的对联中,有许多是引用《诗经》中的典故或者诗句的,所以我们在本书中也不得不多次提到这本书。《书经》,又简称《书》,即《尚书》,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尚书》中保存有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礼记》,也称为《小戴记》、《小戴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等49篇,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述下来的,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易经》,也称为《周易》,简称《易》。“易”字有三个含义:一是穷究事物变化,称作“变易”;二是执简驭繁,称作“简易”;三是永恒不变,称作“不易”。相传是周朝人所作,因此称作《周易》。也有人说“周”字有“周密、周遍、周流”之义,因此取名《周易》。《周易》的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44卦和384爻。卦和爻都各有说明,即卦辞和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周易》用八卦的形式,象征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现象,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了“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在当今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被西方学者公认为是一部很好的古典哲学著作,有的国家还成立了研究《易经》的专门机构,如《易经》学会、研究会等。《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春秋史,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编纂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此书所写的历史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秋》一书,文字简短,相传字里行间寓有褒贬之意。这种笔法,被后世称为“春秋笔法”。《乐经》本来不单独成书。《庄子·天运》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后人便因此认为本来就有《乐经》,是被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烧毁的。也有人认为本来就没有《乐经》这本书,“乐之原在《诗》三百篇之中,乐之用在《礼》十七篇之中。”“六经”历来被儒门弟子尊崇为最好的书,因此也是必读的书。在这副对联的作者看来,“六经”也是最好的书,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什么书能与此相提并论了,所以说“六经以外无奇书”。</FONT></P>
<P><FONT face=Verdana>万代所基,人伦冠冕;<BR>二南之业,家学渊源。<BR>——佚名撰孔府后堂楼孔德成新婚联<BR>  孔德成的婚礼选在1936年12月16日(农历十一月初三日)。时年17岁。夫人孙琪芳,号林君,安徽省寿州人,是清代状元孙家鼐的孙女。孙家世代书香门第,孙家鼐任过工部、吏部、礼部尚书,在宫廷任阅卷大臣,毓庆宫行走,与尚书翁同龢教皇帝读书。孙琪芳文学甚佳,较孔德成年长1岁。孔德成的婚礼采用半新半旧的形式。举行婚礼前,孔府向各界发了结婚请贴。结婚关系到孔氏家族的传宗接代,关系到衍圣公的延续,关系到孔庙的后世祭祀香火,因此,孔府十分重视婚姻大事。孔子第77代孙孔德成结婚时,后堂楼正中挂的是这两副(另一见下)新婚联。这两副新婚联这都说明了孔子后人对婚姻大礼的重视程度。孔德成的结婚典礼,按程序有47项之多。婚礼当天唱了三台戏,前上房的戏是京剧,唱的是《奇双会》,演给府内“上人”看的。三堂的戏是昆曲,唱给府内来宾和执事人员看。大门外街上是山东梆子,唱给老百姓看。演员都是从济南、北京、天津请来的名角,三堂和前上房的戏都印好了演员表、剧目介绍发给来宾。孔德成的婚礼是孔府上世纪最隆重的典礼仪式,也是曲阜的一大盛事。孔德成结婚时布置的洞房(孔府后堂楼东间)至今仍保存着结婚时的陈设,是人们到孔府必须参观的内容。</FONT></P>
<P><FONT face=Verdana>彝训承先,闻诗闻礼;<BR>名宗衍庆,宜室宜家。<BR>——佚名撰孔府后堂楼孔德成新婚联</FONT></P>
<P>补衮家声,选隆屏雀;<BR>趋庭世泽,化始关雎。<BR>——曲阜县孔府亲戚贺<FONT face=Verdana>孔德成、孙琪芳新婚<BR>  上联“补衮”,指过去皇帝穿的衣服上绣着龙,称为衮龙衣。所以称补救皇帝的缺失为“补衮”。一个家族素有的声誉称为“家声”。“隆”者,谓高也。“选隆”,即选择高门。“屏雀”,引自“雀屏”的典故。《旧唐书.高祖窦皇后传》中有这样一段故事:窦毅对长公主说:“此女(指后来的窦后)才貌超人,不能轻以许人、随便嫁出去,应当力求给她选择一个好婆家,嫁一个好丈夫。”怎样择婿呢?窦毅经过反复考虑,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请人在屏门上画了两只孔雀,凡是来求婚的,就给他两支箭,让他用箭射屏门上画的孔雀,事先许诺,谁能用两支箭射中两只孔雀的眼睛,就把女儿嫁给他。前后有几十个人来取箭而射,结果都没能射中。后来,唐高祖李渊闻讯来到窦女门前,取箭射孔雀,两支箭各中孔雀一目。窦毅见到这般光景,十分高兴,当即将女儿许配给李渊。后来人们就以此为典故,称择婿许婚为“雀屏中选”。下联“趋庭”,典出另一个典故。据《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陈亢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从老师那里得到过一些什么特殊的教诲没有?”孔鲤回答说:“没有得到什么特殊教诲,就有这样两件事,现在我讲给你听听。一天,我父亲站在天井院里,我从他身边恭恭敬敬地走过。他叫住我,问道:‘你学过《诗经》没有?’我说:‘没学过。’他又说:‘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于是,我回到房中便聚精会神地学《诗经》。还有一天,我父亲又一个人站在天井院里,我从他身边恭恭敬敬地走过。他又叫住我,问道:‘你学过《礼记》了没有?我说:‘没学过。’他说:‘不学《礼记》,便没有立足于社会的依据。’于是,我便回到房中认真地学习《礼记》。我从我父亲那里就得到了这些教诲,别的再没有什么了。”陈亢回去以后,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一是知道了学《诗经》的道理;二是知道了学《礼记》的道理;三是也知道了老师对待他儿子的态度。”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学《诗经》、学《礼记》的故事,后来成了孔府的祖规家训,并在原来的庭院里修建了一座诗礼堂,门前植有槐树、银杏树等。“世泽”,指先代给子孙后代留下来的影响。这里专指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学《诗经》、《礼记》这件事的影响。泽,还指流风余韵,现在也指祖宗遗留给子孙后代的余荫。“化始”,指转移人心风俗的开端。“关雎”,指《诗经》中的《关雎》篇。《诗经》原来内容比较繁杂,后来经过孔子认真挑选、整理,去粗取精修订成305篇,简称“三百篇”,一直传到今天。《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就是地方民歌,又称“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检》、《曹》、《豳》风,共160篇。雅分《小雅》、《大雅》,合称二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共40篇。《关雎》是周南这个地方的民歌中的第一篇,也是《诗经》中的开卷第一篇。孔子非常喜欢《诗经》这本书,给予很高的评价,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念’。”《关雎》这首民歌是歌唱一个小伙子爱上了一位漂亮姑娘的事,那真是朝思夜想、夜不成眠,最后终于结成了美满姻缘。孔子特别喜欢这首诗,称它是“乐而不淫”。贺联通过引经据典和采用比喻的手法,衷心祝福孔德成和孙琪芳双双选中得意配偶,结成为珠联璧合的美满夫妻。他们结婚后,果然生活得十分和谐。</FONT></P>
<P>道德为师,仁义为友,<BR>礼乐是悦,诗书是敦。<BR>——清<FONT face=Verdana>·</FONT>光绪、宣统御医肖方骏赠孔德成<BR>  在孔府前上房正堂西墙壁上悬挂着前全国政协委员、清朝光绪、宣统年间的御医肖方骏题赠给孔德成的这一副对联。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是在一定社会时期内,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正确与谬误、诚实与虚伪等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并发生作用。道德又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道”原指人们行走的道路,后来借用为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与“得”字意义相近,用于具体事物从“道”中所得出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如果对于“道”的认识比较深刻,使自己从中得到修养,得到教益,便称作“德”。仁义指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古人称有道德的人为“仁”,称利人为“义”。礼乐系指《礼记》、《乐经》,诗书系指《诗经》、《书经》,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书经》又称为《尚书》,“尚”字在这里通“上”字,《尚书》即表示上代以来的书。道德和仁义,都是儒家崇尚的行动规范和准则。因此,这副对联的上联,便称为以道德为师,以仁义为友。这副对联下联的含义是,《礼记》、《乐经》可以使人得到喜悦和欢乐,如果天下人都学《礼记》和《乐经》,则可以使“海内同悦”;《诗经》、《书经》可以使人得到忠诚和敦厚,如果天下人都学《诗经》、《书经》,则可以使四海无欺。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十多年以后,于68岁时从卫国返回鲁国,静坐家中,集中精力删述《诗经》、《书经》、《礼记》、《易经》、《乐经》,并写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春秋》,用简短的文字,记述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计242年的历史。孔子非常勤奋,相传他整理这些古籍时,夜以继日地操劳,将一捆捆竹简翻来复去地校勘、审定,竟然把编竹简用的丝绳都磨断了多次,究竟熬费了多少心血,也就可想而知。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里,四书五经成了儒门弟子的必读之书,孔子的后裔更把四书五经当成了必须效法垂范的经典。于是便形成了一个公式: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必须学习《礼》、《乐》、《诗》、《书》;而学好了《礼》、《乐》、《诗》、《书》,就能成为一个有道德、行仁义的人。这样,道德便成了自己的良师,仁义便成了自己的益友,可以终身相伴,终身效法和实践。</P>
<P>  附录一:<STRONG>【末代孔府自撰春联】
孔府春联
孔子的后裔,长期以来,按照孔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教诲,读书循礼,对后代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衍圣公府,既要有王公贵族的官府气派,又要有书香门第,圣人之家的风度。这从孔府大门的<A name=baidusnap2></A>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就可以说明,这是与平民百姓不同的高贵府第。逢年过节,孔府虽有欢乐热闹的场面,但供佛、祭祖等礼仪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既有饮宴的物质享受,又有美好祝愿的联语佳句贴于门上挂于室内,以显示书香之家的气派。孔府的春联独具特色,从不同角度颂扬了孔府的福威,体现出圣人之家的风度,如大堂①、三堂②、三堂内门③、后堂楼东间④等。春联中有读书、循礼,深蕴哲理的,如前上房西间⑤、前上房东间⑥、忠恕堂室内⑦、忠恕堂室外⑧、安怀堂⑨、学屋⑩等。孔府春联要求严格,除了对偶得当,还讲究纸墨精良,字体工整。还有一类是叙情抒怀的,写景咏物、诗情画意,或明快豪放,或庄重深沉,如三堂内柱忠恕堂东房、库房南屋花厅正室明柱花厅抱柱等。还有一类是烘托喜气洋洋节日气氛和对新的一年美好祝愿的春联,如前上房西二间前上房东二间<FONT color=#ff0000>⑧</FONT>、西南门<等。由此看出,孔府的春联可以说比比皆是。孔德懋在回忆中写到:“过年时,每天要写大量的对联,求字的人也特别多,我也给小弟(指孔德成)代笔,我俩每天都要写十来幅,有时忙不过来,就由书房先生代写。”这说明孔府对春联的重视。除自身的需要外,还尽量满足亲友们文化生活的要求。孔府的节日,最热闹的要数:“过年”(春节)。在许多种活动中,磕辞岁头、拜家庙、拜祠堂、拜佛堂、拜观音菩萨、拜天地神、祭孔庙等不可少的礼仪占有很重要的位置。</P>
<P>松柏当庭秀;<BR>芝兰绕砌香。<BR>——孔府库房春联
<P>祥凝鸿案三春丽;<BR>恩荷龙纶一品荣。<BR>——孔府后堂楼东间春联④<BR>  上联“凝”,聚。“鸿案”,指东汉人梁鸿,家中贫穷而有节操,很好学,娶妻孟光。梁鸿曾因家中贫穷而到吴国为人春米。每当回到家中时,孟光做好饭,总是用托盘恭恭敬敬地端给他吃。后来,人们便将这个典故称作“鸿案”和“举案齐眉”,用以比喻夫妻和好相敬之词。“三春”,指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有时也单指春季的第三个月。还指三个春天,即三年。下联“荷”,承受。“龙纶”,皇帝恩赐给的官印。纶,青丝绶,古代官吏系印用的青丝带。“一品”,旧时官衔等级,自三国、魏以后,官分九品,一品最高,称作“极品”。
孔子的嫡系后裔从明洪武朱元璋开始擢升为一品公爵。</P>
<P>闭户著书多岁月;<BR>挥毫落纸如云烟。<BR>——孔府前上房东间春联⑥</P>
<P>承家世禄先循礼;<BR>报国崇文只读书。<BR>——孔府安怀堂春联⑨</P>
<P>雪洒梅花知品格;<BR>霞明凤尾见词章。<BR>——孔府忠恕堂东房春联
<P>得趣在山林以外;<BR>观人于取舍之间。<BR>——孔府南屋春联
<P>彩遗金胜欢心洽;<BR>香袅椒盘称意多。<BR>——孔府前上房西二间春联
上联“洽”,谓协和、和睦。下联“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P>重闱福集宜春字;<BR>元旦祥开永寿图。
孔府前上房东二间春联
上联“闱”,宫中的小门,也指庙门;后妃居处称“宫闱”;父母居室称“庭闱”;旧称试院为“闱”。“宜春字”,即宜春帖,旧时立春日祝颂新春的帖子。</FONT></P>
<P>柏饮芳辰迓景福;<BR>椒吟献岁集繁禧。<BR>——孔府西南门春联上联“柏饮”,即饮柏酒,古代风俗,因为柏树叶子岁寒不凋,所以用柏树叶浸酒,元旦共饮,以祝长寿。“芳辰”,谓美好的时刻。“景福”,谓大福。下联“椒吟”,椒,椒房;吟,吟诵。“献岁”,谓进入新的一年,等于说:“新的一年开始了。”“繁禧”,繁,多、盛,如繁星、繁花等;禧,幸福,吉祥。</FONT></P>
<P>守口不谭新旧事;<BR>知心难得两三人。<BR>——孔府忠恕堂室内春联(1)⑦</P>
<P>交友择人,处世循礼;<BR>居家思俭,守职宜勤。<BR>——孔府忠恕堂室内春联(2)⑦</P>
<P>庭列瑶阶,林挺琼树;<BR>门有通德,家承赐书。<BR>——孔府花厅正室明柱春联<FONT color=#ff0000>⑤</FONT></P>
<P>椒颂凝休日,丽光连凫岫;<BR>桃符献瑞春,融花接杏坛。<BR>——孔府三堂内檐柱春联
上联“椒颂”,椒,指花椒,汉代后妃居住的宫殿,用花椒和泥涂抹墙壁,称作“椒房”或“椒室”,主要是取其温暖有香气,兼有多子之意。椒颂,指对椒房的称颂,实际上是对椒房中居住的人的称颂。“凝”,谓声调徐缓。“休日”,谓假日,休沐日。“丽光”,谓美好的春光。“凫岫(Fú×lù)”,凫,即凫绎,指邹县境内的凫山和峄山,峄山古称绎山;岫,峰峦、山谷,也指山洞,邹县峄山有许多深邃的洞穴,号称“三十六洞天”。在这里,“岫”字是指峰峦。下联“桃符”,相传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下有神荼(Tú)、郁垒(“垒”字又作“櫑”字)二神,能食百鬼。因此,过去有许多人于农历大年初一,用桃木板画神荼、郁垒二神于其上,挂在大门上,用以驱鬼辟邪。从五代后蜀开始,在这种专做的桃木板(又叫桃符板)上书写对联,后来又改用纸,逐渐演变成春联。由此可见,在这副对联中,桃符也就是指的对联。“瑞春”,瑞,祥瑞,古人附会自然界出现的种种现象为吉祥之兆,称作“瑞兆”。冬去春来,万象更新,给人以蒸蒸日上的感受,所以人们便将初春称为“瑞春”。“融”,谓明亮,和顺,和谐之意。“杏坛”,指孔庙大成殿前的杏坛,始建于宋<FONT face=Verdana>·</FONT>天禧二年(1018年),里面有金代书法家党怀英写的篆书“杏坛”碑和清朝乾隆皇帝的“杏坛赞”碑。坛周围植有杏树数株。因为孔府和孔庙只有一墙之隔,故称“融花接杏坛”,相传孔子曾在这里设教授徒。典出《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杏坛原指泽中高地。这本来是庄子写的一则寓言,但因为孔子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一生有弟子3000人,精通礼、乐、射、御、书、数者72人,对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后人便根据庄子讲的这则寓言故事,在孔庙大成殿前修建了一座杏坛。</FONT></P>
<P>天眷龙光,匪懈精勤惟就学;<BR>祖谟燕翼,大成似续在横经。<BR>——孔府忠恕堂室外春联⑧</P>
<P>东趋家庭,学诗学礼承旧业;<BR>西瞻祖庙,肯堂肯构属何人。<BR>——孔府学屋春联⑩</P>
<P>义立礼游郓国,仪型传内则;<BR>春和秋洁圣门,家训本周南。<BR>——孔府前上房西间春联⑤<BR>  上联“义”,礼仪、容止。“礼”,以礼相待,对人表示敬意。“郓”,春秋时期鲁国郡邑郓邑,即现在的郓城县。“仪型”,又作“仪刑”,犹言法式,作为模范。“内则”,为《礼记》篇名,杂记古代贵族妇女侍奉父母、舅姑的礼节,也兼及贵族家庭中子弟侍奉长者的礼节。下联“本”,原始,本原。“周南”,篇名,指《诗经·国风》中有《周南》。旧说,周南是周朝时期南国的民歌;一说指用南国的乐调写的歌,不全是民歌。南国泛指洛阳以南直至江汉一带的地区;一说周南是指陕西以东所有的地方,也有人说周南是现在陕西省和河南省交界的地方。</P>
<P>酒渴诗狂啸傲,且随今日景;<BR>花晨月夕风光,仍似昔年春。<BR>——孔府花厅抱柱春联
<P>五福敛洪畴,奕世爵颁公一位;<BR>九如赓小雅,盈庭福应日初升。<BR>——孔府三堂内门春联③<BR>  上联“五福”,指旧时所说的五种幸福:一是寿,即长寿;二是富,即富贵;三是康宁,即健康安宁;四是攸好德,攸(Yōu),语助词,“攸好德”,即有好的德行;五是考终命,亡父曰考,“考终命”就是父亲善终。“敛”,收聚。“洪畴”,洪,大;畴,田地。“奕世”,谓累世,一代接一代。孔子的嫡系后裔几乎世世代代受封,自从第46代孔宗愿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被封为衍圣公以后,则有了固定的世袭爵位,从明洪武朱元璋把衍圣公提升为一品公爵后,世代皆为一品公爵,故称“奕世爵颁公一位”。下联“九如赓小雅”句,“九如”,指《诗经·小雅·天保》中的一连九个“如”字:“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赓是作和歌唱,《天保》是《小雅》中的一篇,所以称作“九如赓小雅”。“盈庭”,盈,充满;庭,房屋前面的地方,即庭院。“应日初升”,谓随日初升。</P>
<P>璇衡珠斗烁春光,飞下九天湛露;<BR>玉烛金瓯绵圣泽,扬来亿载荣波。<BR>——孔府三堂檐柱春联②<BR>  上联“璿(Xuán)衡”,璿,“璇”字的古体字,又作“琁”,美玉名。“衡”,用玉制做的结冠冕于发髻上的横簪。璇衡,是“璇玑玉衡”的略语。有两种解释:一说是我国古时测量天体坐标的仪器,即“浑天仪”的前身。另一种说法是,指“北斗七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或作“瑶光”)。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称为“斗魁”,又名“璇玑”;玉衡、开阳、摇光称为“斗杓”,即“斗柄”。“珠斗”,即北斗星。“烁(Shuò)”,谓发光。“九天”,指中央与八方。语出《吕氏春秋·有始》称天有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颢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在这里,“九野”即指“九天”。《淮南子·天文》称西方“颢天”为“昊天”。《尚书·考灵曜》称东方为“皞天”,称西方为“成天”,称南方为“赤天”,其他皆与《吕氏春秋》的说法相同。“湛露”,谓浓重的露。下联“玉烛”,谓四季气候调和,风调雨顺,指国君的德行美得象洁白的玉一样,可致四时和气之祥。“金瓯”,用黄金制做的盆盂一类的容器,在这里用以比喻国家疆界的完整和强固。“绵”,谓久远而连续不衰。“圣泽”,指君主时代尊称帝王为“圣”,圣泽就是指圣上的恩泽。</P>
<P>北阙颁光华,玉律金仪,旋转万年新日月;<BR>东山迎瑞霭,龙章凤綍,炜煌九命旧冠裳。<BR>——孔府大堂春联①<BR>  上联“北阙”,指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大臣们等候朝见天子或上书奏事的地方。“颁”,发布。“光华”,光采明丽。“玉律”,指用玉制做的标准定音器。也有用竹子制做的。“金仪”,即浑天仪,一名“铜仪”,又名“铜浑”。下联“瑞霭”,祥云。“龙章”,龙形图纹,古时候用于帝王诸侯的礼服或王侯仪卫旗帜及军旗等。用于衣服,称作“龙衮”;用于王侯仪卫旗帜,称作“龙旗”;用于军旗,就称作“军旗”。“凤綍”,绘有凤凰的旗帜。綍,丝绳。“炜煌”,鲜明光亮。“九命”,指周代的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作“九命”:上公九命为伯;王之三公八命;侯伯七命;王之卿六命;子男五命;王之大夫、公之孤四命;公、侯伯之卿三命;公、侯伯之大夫,子男之卿二命;公、侯伯之士.子男之大夫一命。他们的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等,各按等级作具体规定。</P>
孔德成轶事、趣闻】
末代圣人
自汉代尊孔始,孔子后裔的封爵随着历代帝王对孔子地位的不断抬高而晋升,由“君”到“侯”又到“公”。宋·仁宗二年(1055年),孔子嫡长孙封号由“文宣公” 改为“衍圣公”,官居一品,为文官之首。这一封号一直沿袭了近900年,第77代孙孔德成是最后一代“衍圣公”。 孔德成生于1920年,1935年蒋介石将孔德成的衍圣公爵号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49年离开大陆时还不到30岁。<BR>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然后从民国到建国,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德成生于民国时期,经历了这一不同寻常的历史阶段,随着尊孔反孔的反复,命运也时起时落。孔德成是个遗腹子,他是在老衍圣公孔令贻逝世以后才降临人世的。1919年孔令贻自觉不久于人世,便向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呈文,提出侧室王氏已怀孕5个月,倘若生男则当继承公爵封号。衍圣公继承权的问题,在当时是个天大的事情,内务部当时就要求孔府就王姨太是否确实怀孕,开具一系列的证明。同时曲阜的族人也开始了一场紧张而激烈的争嗣战,大宗户纷纷登场,各不相让。最后经过官府斡旋,达成协议,如生女孩,继承权则由最近支五凝里的孔德呸继承。正月初四,王姨太临产。产房之外,北洋政府派军把守,府内各处也都设岗。孔府本家中众多年长的老太太则集中到产房内监产。王姨太是偏房,她叫王宝翠,原是个丫环。她给孔令贻生了二女一子。不过在生下孔德成17天后,她也就离奇死去了,终年只有25岁。<BR>  1936年12月16日,孔德成与孙琪芳结婚,这年孔德成17岁,孙琪芳18岁。孙琪芳是清朝礼部尚书孙家鼐的孙女。孙家鼐与翁同均是光绪帝的老师。据孔府档案记载,孔德成结婚款子不足,请示当时的省主席韩复榘,韩批示将修孔庙的捐款支出四千元为费用。韩复榘虽是粗人,但对圣人之后还是很尊敬的。1937年日军侵入华北,危及山东。蒋介石急电韩复榘退出山东时一定要带着孔德成。韩当即命令第21师师长孙桐萱,马上带着孔德成南下。1938年孔德成内迁汉口。1945年日本投降后,孔德成随同国民政府迁往南京。1947年3月回曲阜祭扫林庙,旋即返回南京。1948年3月至美国游学。1949年3月从美国返回,辗转至香港、澳门、广州。4月离开大陆,东渡台湾。在台湾任考试院院长,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等职。<BR>  孔府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居住的府第。从西汉初年就有了6公顷的规模,后来经过历代帝王的封谥,其爵位不断提高,府第也不断扩大。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皇帝赵祯封孔子46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其子孙后代中的长子长孙皆可世袭“圣人”的称号。随后,繁衍接续,一直传到77代<A name=baidusnap0></A>孔德成,世袭了32代,历时800多年。在孔子众多的后裔中,虽有30多人被封为圣人,但并不是所有的这些圣人都是满腹经论的“哲人”,有些则是碌碌无为的。不过,孔府毕竟是“圣府”,这是最著名的书香门第,所以在孔子的后裔中还真有些是才华出众的人。单以最后两代衍圣公而论,第76代孔令贻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字也写得好。走进孔府的公堂、客房、住宅,处处可见他的墨迹,字体潇洒,浑厚有力。由此可见,孔府的“圣人之门”有32个“衍圣公”终生出入过,是地地道道的“圣人之门”。第77代孙孔德成自幼受过严师的教诲,熟读“四书”、“五经”,并练就了一手洒脱隽永的书法,从幼年起就写字赠人,博得了人们的赞许。到民国时期,“衍圣公”制度被废除,从此结束了衍圣公封号代代相传近800多年的历史,孔德成则成了最后的一个衍圣公,被世人称为“末代圣人”。
家学渊源
对联常用比喻手法。下面这副对联是孔德成结婚时收到的贺礼,也是采用的比喻手法。孔德成,字达生,所以对联的作者徐永昌称孔德成为“达生先生”。“万化所基人伦冠冕,二南之业家学渊源。”这副对联,上联将孔子的思想比成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世间万物所改变的根本和依据。下联接着说,孔府的家传之学,犹如二南之业,源远流长,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人伦”,是指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孟子·滕文公上》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人伦一词作了准确而精辟的阐述:“人之所以为人,吃饱了,穿暖了,住得舒服安逸,如果没有教育,仍然和禽兽差不多。因此,圣人便为此事而担忧,专门设立司徒,主管教育事业,用关于人与人的关系的大道理以及行为准则来教育人民: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诚挚相爱而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尧曾经说过:‘督促他们,纠正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各得其所,然后再对他们加以提携和教诲’。” “冠冕”,是“冠冕堂皇”一词的省略语,有三个含义:一是仕官的代称;二是比喻首位;三是体面。在这里应取“首位”之意。<BR>  下联“二南”,原指《诗经》中的《周南》、《召南》,即十五国风中的两部分。风就是本土的曲调,如《鄘风》就是鄘国这个地方的曲调,《豳风》就是豳地的曲调。古人称风为曲调也是有根据、有来历的。它来自自然界的风。因为刮风的声音有高低、大小、清浊、曲直等区别,乐曲的音调也就有高低、大小、清浊、曲直等不同,两者很相似,风是曲调的基础,曲调是风的提高,所以古人便称乐为风。风又有东、南、西、北和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等各种不同方向,古人称之为“八风”。来自不同方向的风,再加上有高低、大小、清浊、曲直等等区别,就使得风的声音错综复杂,优美动听。因而,曲调也错综复杂,优美动听。“八风”,就是八方之风,因为它很复杂,加上古人各持己见,说法不尽一样。《吕氏春秋》称东北风为炎风、东风为滔风、东南风为熏风、南风为巨风、西南风为凄风、西风为飂风、西北风为厉风、北风为寒风;《淮南子》则称东北风为炎风、东风为条风、东南风为景风、南风为巨风、西南风为凉风、西风为飂风、西北风为丽风、北风为寒风;而《说文》称东北风为融风、东风为明庶、东南风为清明、南风为景风、西南风为凉风、西风为阊阖、西北风为不周、北风为广莫。另外,乐曲的内容和形式,一般是当地风俗的反映,因此便称乐曲为风。“周南”,就是指的现在陕西和河南之间的地方;“召南”,就是现在河南和湖北之间的地方。<BR>  孔子整理、修订《诗经》一书,十五国风又是《诗经》中的精华,《周南》、《召南》是十五国风中排在最前面的两部分,后人便以《周南》、《召南》来代表《诗经》,又把《诗经》引申为孔子钻研学问的业绩。因此,钻研四书五经,诗礼传家,便成了孔府的传家之学。相传孔子的儿子孔鲤智力差,不聪明。为此,孔子很是伤心。后来他有了孙子孔伋,孔伋非常聪明,孔子煞是高兴,但当孔伋很小的时候,孔子便因病去世了。因此可以说,孔伋并没有直接从其祖父孔子那里学到多少学问。孔子去世后,其弟子曾参全盘继承了他的教育事业,设教授徒,也培养出许多有才能的学生。孔伋就是他的弟子之一,所以在嘉祥县南武山曾庙里,塑有孔伋的塑像从祀曾子。后来,孔伋又全盘继承了曾参的教育事业,也培养出了许多有才能的学生,据说孟子就是孔伋门人的学生。孔子开创的教育事业,就是这样由他的后人和弟子们相互交替地传授了下来,形成了有深远影响的孔氏家传之学。</P>
<P>  〖<STRONG>瑞应雎麟</STRONG>〗<BR>  孔府后堂楼是孔子第77代孙孔德成与孙琪方结婚并居住的地方。正堂中悬挂着一幅大红帐子,上书“瑞应雎麟”四个大字。这是1936年孔德成与孙琪方结婚时,林森题赠的。林森(1867-1943),字子超,福建省闽候县人。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参议院议长和国会非常会议副议长,并一度任福建省省长。1924年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林森与邹鲁、谢持等人在北京西山开会,公开反对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后来,林森又任南京国民党政府立法院副院长。从1932年起,任国民政府主席。1943年八月死于四川重庆。<BR>  孔德成结婚时,当时的高官显贵们纷纷争相送礼祝贺,林森亲自题赠了这幅帐子。古代迷信,认为天降祥瑞以应人君之德,称为“瑞应”。“雎”是雎鸠鸟儿。《诗经·周南·关雎》唱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根据《禽经》解释:“王雎,雎鸠,鱼鹰也。”雎鸠喜欢在江中的小沙丘上和山边寻觅扑捉鱼虾吃。因为《关雎》描写的是一个小伙子爱上了一位漂亮的姑娘,直述衷肠,最后终于得到了爱情,所以这首诗就成了人们比喻美满幸福姻缘的吉兆。“麟”是麒麟。麒麟是有名的仁兽,专为人间一切善良的人造福,只要它一出现,就是美好的兆头,定可给人们带来喜庆,它特别喜欢成人之美、助人为乐。旧时,男女青年寻求到好配偶,结成美满姻缘,只是一喜。能接着生一个健康的好儿子,则是二喜。传说麒麟经常受送子娘娘的差遣,奔波于千家万户,为人们送子。因此可以得知,“瑞应雎麟”,就是祝愿孔德成夫妇婚后生活美满,早得贵子,尽快实现双喜临门。<BR>  说起送子娘娘送子这件事来,孔府的故事可多着呢。撇开其他的不讲,单说孔子七十六代孙孔令贻。孔令贻到40多岁时,膝下只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衍圣公没有继承人,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加上受其老祖宗孔子关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影响,越发感到愧对祖宗。在这种情况下,陶氏把送子娘娘的画像悬挂在前堂楼东里间,把送子娘娘的塑像供奉在神龛中,每日三次虔诚地烧香、祈拜,希冀送子娘娘早日送个好儿子来。当孔令贻的三姨太王氏怀孕后,陶氏对送子娘娘的祈祷更加虔诚。这件事几乎成了她当时生活中的第一要事。王氏怀孕七个多月后,孔令贻突然在北京染重病去世,王氏的遗腹成了陶氏的唯一希望,对送子娘娘那种虔诚的心情和笑容可掬的形态,简直可以跃然纸上,但却难以用言语形容出来。后来王氏果然生下的是男孩,即孔德成。陶氏便认为是自己虔诚祈祷的结果,于是她把自己家中悬挂的送子娘娘画像和神龛中的送子娘娘塑像当成了活神仙,每天照旧烧香祈拜。</P>
拒回家乡
孔子之后,第一个祭祀孔子的皇帝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195年11月,刘邦从淮南返京过鲁城,以太牢(祭天大礼)祀孔子,并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奉祀君。孔子的后代获封衍圣公是在宋朝,1055年(北宋至和二年),孔子第46代孙孔宗愿被封为衍圣公,是为衍圣公之始。中国最后一个衍圣公是孔子的77代孙孔德成。文革中被挖墓焚尸的衍圣公孔令贻就是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亲生父亲。孔德成生于1920年2月,并在当年 经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批准,继承死去的父亲孔令贻,承袭衍圣公。月南京国民政府议决改衍圣公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先生担任这一特任官职务,同时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衍圣公。</SPAN></SPAN><BR>  2000<FONT face=宋体>多年前的秦始皇挖孔子的坟墓,仅为传说,现在已无法证实。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挖孔子的坟墓,确是挖得实实在在,铁证如山。孔子墓被挖,虽然挖的是一座空坟,却极具象征意义——挖掉了中国文化的根本,斩断了儒家文化绵延2000多年的传承。<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应该有人为此负责,应该有人出面道歉。不仅仅是向孔子的后人,而是向全体中国人。当年挖墓的当事人应该有勇气站出来承担责任,以获得灵魂的安宁。<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但是,应该道歉的仅仅是当年参加挖孔子墓的红卫兵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乃至更长的年代里,被挖掉祖坟的岂止孔氏一家。中华民族有着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是谁把这种传统扼杀殆尽?<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1989</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年曲阜设立国际孔子文化节、恢复祭孔以来,怎么样才能够把末代衍圣公孔德成请回家乡来,始终是当地政府一件艰巨的、至今还没有完成的任务。</SPAN></SPAN></SPAN></FONT><BR>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作为最后的衍圣公,孔德成先生应该得到一个郑重的道歉,为圣祖孔子的坟墓被挖,为亲生父母的坟墓被挖,为亲生父母的尸骨受到凌辱。但是他至今没有得到这个应有的道歉。20世纪80年代末,曲阜当地生产的一种以“孔府”命名的白酒“孔府家酒”突然畅销全国。90年代,当地政府的一位代表团到台湾去拜访孔德成,盛情邀请他回归故里,看看家乡的新气象。作为家乡建设新气象的象征,代表团向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先生献上了一份厚礼——包装精美的“孔府家酒”。孔德成先生瞥了一眼包装盒上印刷的“孔府家酒”几个字,淡淡地说了一句:我们孔家没有这种酒。</SPAN><BR>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在北京有一个姐姐孔德懋女士,两人一奶同胞,可谓骨肉至亲。但不知什么原因,孔德成先生不仅拒绝回家乡拜祭自己的祖宗,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愿见自己这位居住在北京的亲姐姐。</SPAN><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1990</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年,孔德懋女士获知弟弟孔德成先生在日本讲学,便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下,来到孔德成先生讲演的地方,等候在他讲演完毕之后必须经过的走廊里。在异国他乡,姐弟俩终于见面了。片刻的惊讶之后,姐弟俩抱在一起,痛哭失声。<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有谁能够体会这位末代衍圣公内心的悲凉?</SPAN></SPAN></P>
<P>  〖<STRONG>学术著作</STRONG>〗(依发表年月排序)<BR>  <STRONG>期刊论文</STRONG>:<BR>  1956年07月,《论儒家之“礼”》,《民主评论》第7卷13期,P.1-6<BR>  1956年10月,《如何读经》,《中国一周》第336期,P.4-7<BR>  1958年06月,《论儒家之“礼”》,《青年年会学术论文集》,P.248-260<BR>  1958年10月,《论儒家之“礼”》,《幼狮学报》第1卷1期,P.14<BR>  1960年10月,《孔子的政治主张与伦理学说》,《建设》第9卷5期,P.10-11<BR>  1963年12月,《我所认识的秦绍文先生》,《传记文学》第3卷6期,P.28<BR>  1964年06月,《说兕觥》,《东海学报》第6卷1期,P.19-20。<BR>  1966年03月,《先圣孔子的事迹及其学说》,《孔孟月刊》第4卷7期,P.22-30<BR>  1966年08月,《释牢★》,《文史哲学报》第15期,P.181-185<BR>  1967年01月,《仪礼十七篇之渊源及传授》,《东海学报》第8卷1期,P.127-134<BR>  1967年07月,《仪礼十七篇之渊源及传授》,《东海文荟》第8期,P.87-94<BR>  1968年00月,《论儒家之“礼”》,教育部文化局《中华文化特质论丛》<BR>  1969年01月,《中华文化的根本与生活规范的实践》,《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2卷11期,P.32<BR>  1970年09月,《梁其钟铭释文》,《人文学报》第1期,P.25-27<BR>  1970年11月,《礼记概说》,《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3卷11期,P.55-57<BR>  1971年11月,《守成与创新》,《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4卷11期,P.31-32<BR>  1972年06月,《唐玄宗及宋真宗禅地祇玉册跋》,《文史哲学报》第21期,P.51-58<BR>  1972年11月,《道德与勇气》,《中华文化复兴月刊》,5卷11期,P.20<BR>  1973年12月,《图书以外的我国古史资料之·金文》,《中国图书馆学会会报》第25期,P.1-3。<BR>  1974年10月,《从文化的观点看中华民国之前途》,《中央月刊》第7卷1期,P.90-94<BR>  1982年07月,《吾家大事》,《大成》第104期,P.16<BR>  1983年12月,《中国文字与美术的关系·全日本书道协会主办——中华民国书法展览会上讲演词》,《艺坛》第189期,P.4-5;《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刊》第2卷2期,P.2-3。<BR>  1985年09月,《儒学中之师道》,《中央日报》<BR>  1986年09月,《庭训与师训》,《联合报》<BR>  1987年08月,《儒家的礼教》,《孔孟月刊》第25卷12期,P.20-24<BR>  <STRONG>学术专著</STRONG>:<BR>  1951年,《礼记释义》 <BR>  1968年,《金文选读》,台北,艺文印书馆<BR>  <STRONG>其他著作</STRONG>:<BR>  1953年,《礼记叙论》,《台大讲义》<BR>  1955年,《金文讲义》,《台大讲义》</P>
 附录三:<STRONG>【同辈、同名孔德成】</STRONG></P>
孔德成(1950-0000),笔名孔隆,字兴隆,号满仓,斋名三户堂,落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县,祖籍山东省曲阜县人。孔子第77代孙。1968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1974年毕业于兴城农业机械化学校。1981年入文苑书法篆刻函授部学习,从师于著名书法篆刻家程与天先生学习书法篆刻。当代知名书画家。<BR>  1974年就职于锦化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热电厂,现为东昌书画家联谊会会员。1983年书法篆刻作品入选纪念毛泽东同志90周年诞辰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览,并发来请柬。1985年篆刻作品参加全国青年美术书法摄影“长安”金牌大奖赛。1992年硬笔书法作品入选首届“先锋杯”全国硬笔书法艺术大展,作品编入《获奖作品集》。1995年篆刻作品入选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全国书画作品大展赛,并获精品奖。1996年篆刻作品编入《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全国书画作品精选》。1996年艺术成就入选《中外书画家简明辞典》。1997年篆刻作品入选第二届“青春杯”全国书画大赛,荣获成年组一等奖,并授予七段段位。1997年人个传略编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名人录》。1998年人物辞条录入《东方之子》第二卷。1998年艺术业绩入编《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1999年主要贡献入编《中国专家大辞典》。1999年所获荣誉入编《中国专家人名辞典》。1999年业绩小传入编《世界艺术家人才记录大全》。1999年艺术简历入典《国际现代书画名家精品润格》。1999年事业成就入编《中华百年》(人物篇)。1999年杰出荣誉入选《跨世纪世界书画名家大典》。1999年光荣业绩入编《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
3楼
能否找到德成老先生的书法集?我们想用集字法来写协会的牌匾。
4楼
本人意求购德成宗主的书法。前几天去看了一幅,不敢确认,请有宗主书法的宗亲拍些照片发到我们网站以求欣赏,谢谢!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801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