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孔孟家族辈分排序之谜

楼主
揭开孔孟家族辈分排序之谜
[P]“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惟垂佑,钦绍念显扬”。这首顺口溜——孔孟两大家族辈分排序中的二十个字,在当代孔孟姓氏的族人中,许多人都会当做家谱来背诵。甚至有不少外姓人也说这是孔孟两大家的家谱,也有些人说这是孔孟颜曾四大家的共同家谱,号称通天家谱。但是对它的来源却是众说纷纭,谬误种种。[/P][P]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幼小的时候,听到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是“天下孔孟是一家,看字排辈论高低”。传说孔子孟子老哥俩是拜把子兄弟,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成为一家人,就制定了共同的家谱,要求各代儿孙起名(乳名不受此限)时,第一个字都要使用家谱中事先设定的“字”,用来标明辈分,以便体现“天下孔孟是一家”。后来,我上学读了《中国历史》课以后,才知道孔子孟子不是同时代人,不是老哥俩,由孔子和孟子老哥俩亲自制定家谱说法肯定不符合历史事实。[/P][P]上世纪六十年代,我读初中的时候,曾听一个在某机关上班的孟姓叔叔背诵过“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惟垂佑,钦绍念显扬”。这20字家谱,说这是早年皇帝赐封给孔孟两家的家谱,每辈一个字,用完再从头来,轮番反复使用。是那个皇帝赐封的,这个孟姓叔叔没说清,根据历史知识我觉得应该不是秦始皇,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反对孔孟之道的。可能是汉武帝,因为汉武帝是罢辍百家独尊儒术的。但这二十个字是不是汉朝皇帝赐封,是否轮番使用,从历史课本上也未找到答案。[/P][P]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国开展“批林批孔”运动,通过看宣传材料,知道山东曲阜的孔府和邹县的孟府都设有“点户厅”,分别掌管分布在各地的孔子后裔、孟子后裔的世代传承情况,也就是户籍名单即家谱。并且听人讲孔孟家谱中不是20个字轮番使用,而是一代一个“字”,原来的“字”不够用了,有孔府掌门人往后“续”,每个“字”代表一个世代不重复,孟家随着孔家走的。如果每代一个辈字,那样孔家的辈字就应该有上百个了,这个说法的真实性也未得到证实。[/P][P]改革开放以后,大约在八十年代后期,我在《天津日报》农村版上看到一篇关于孔孟家谱辈分排序的报道,作者的名字记不得了,这是我第一次从官方报纸上看到的关于家谱的报道资料。上面说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二月七日,乾隆皇帝赐封孔府三十字家谱:“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到1920年孔子第七十六世孙衍圣公孔令贻又续了20个字,报北洋政府批准后登报公布,后20个字是:“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承锡世绪昌”。看了这篇文章,对我们孔孟后裔来说当然如获至宝,于是记载下来。但当时我也有了疑问,因为这时我已经从蓟县图书馆借阅过二十四史,我也记载了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十月庚午(日,究竟是哪天我不会换算)以孔克坚之子希学为袭封衍圣公”,和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十一月诏孔子五十六世孙希学为衍圣公秩三品”。这与三十字辈分排序都是乾隆皇帝赐封相矛盾,赐封的“辈字”,只能给当时的人或者后代人使用,皇帝也不可能为前代人赐名呀。因为那时《清史稿》还没有出版,我也查不到乾隆皇帝是否赐封的历史资料。由于后二十个字合辙押韵,我就认为“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是孔府本来就有的。只有后20个字是乾隆皇帝赐封的,《天津日报》那篇文章的作者给搞错了。十几年来我对别人也是这样解释的。现在网上也还是有这种观点,同时网上还有一种说法,说“公彦承宏闻贞尚衍”这八个字是明太祖朱元璋赐封的,后边的20个字是乾隆皇帝赐封的。这些说法都对吗?直到我退休后,清闲无事,学会了用电脑登录互联网,才找到了准确答案,解开了多年的迷惑。[/P][P]为搞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家谱和辈分排序的关系。家谱是记载某个家族世系传承情况——即各个支脉的男性家庭成员及其配偶、儿孙年龄职业住址等情况(封建社会中女性长大成人要出嫁,所以不计入家谱)的花名册(类似家族内部的户口登记薄)和家族成员中重要人物重大事迹的记录本(书)。也就是说,家谱是一种家族中文字记载的历史资料,它是文字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家谱也是家族祭祖活动的产物,没有家族的祭祖活动,就没有家谱。[/P][P]从客观上看,家庭是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随着人口的繁衍和生产生活的需要,象细胞分裂一样,不断发展扩大。那些基于同一血缘关系(通常表现为姓氏)的若干后代人的家庭便组成了一个家族。社会上所有的家庭都是某个家族的一个细胞,都有它的原始祖先,只是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大多数家庭都不知道原始祖先是谁而已。当然,由于战争或者疾病的原因,也有些家族断绝了后代,从历史上消失了。[/P][P]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提倡忠孝节义的道德观,讲究上坟祭祖活动,外边有祖宗的坟茔,家里要供奉祖宗的牌位。可祖先太多了,上溯到哪一代呢,通常的习惯是以五代为限,俗称没出“五服”。五代以内的祖宗坟茔容易保护和管理,家族成员也容易集聚统一活动。皇帝家把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称为太庙,普通人家把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称为祠堂(最高的祖宗祠堂为总祠堂,因地域关系,下代的祖宗也可设分祠堂)。而有些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过世后,其政治待遇(爵位)是可以继承的,过去实行的是长门继承政治权利制度,由长子长孙继承祖上的政治待遇,担任族长。长门没有儿子时,要把血缘最近的弟弟门的孩子收养过来,继承长门的血脉,担任族长。管理老祖宗的坟茔和祠堂的权利和义务自然由长门的族长(掌门人)来负责,其余各门的子孙们要定期来总祠堂祭拜祖先。为领导组织本家族祭拜祖先的活动,由族长负责建立起来的,家族成员花名册(户口登记册)就是家谱。随着祭祀祖先的活动不断进行,家谱就可以不停地延续,祭祀祖先的活动停止了,家谱也就中断了。但是,只要家族户口本上记载了所有族人的情况,就是这个家族的家谱了。如《孔子世家谱》是专门记录孔子家族繁衍脉络的谱牒,从孔子时代至今已传承了二千五百多年,跨越了八十多个代次,共登记近200万人。2005年,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有限公司在法兰克福宣布,中国的《孔子世家谱》被认定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P][P]在各个不同的家族中,有的为标明辈分,制订了不同的“辈字”,如蓟县从近代到现在的青甸吴家,柳子口付家,和孔孟家一样,男子的姓名都是三个汉字,中间一个用来表明辈分。但是也有的家族,每隔一辈用三个字,另外的隔辈用两个字。如富王庄刘家,一、三、五代姓名三个字,二、四、六代姓名两个字,三个字的同辈人有共同的“辈字”,容易区分辈分。两个字的就难以区别祖孙的辈分了。[/P][P]我国许多有家谱的单姓大家族都有明确规定,家族男性成员的姓名由三个字组成,前一个字是“姓”,后两字是“名”。不论哪个辈分,表示“姓”的前一个字,当然都一样了。表示“名”的后两个字,是不能完全相同的,那就分不清谁是谁了。而为了标明不同的辈分,多数是末尾字异中间字同,也有的是中间字异,末尾字同。如孟子第五十代孙孟德成,有三个儿子,起名为孟述祖、孟光祖、孟荣祖。而孟述祖的四个儿子,起名为孟惟清、孟惟忠、孟惟敬、孟惟信。这些由某一家族制定的,在家族成员中统一使用,以此表明辈分的名子中的相同的“字”,应该称为“辈字”。把“辈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就是辈分排序。也就是说,辈分排序只是家族内部规定的起名规则。所以说,有家谱的不一定有辈分排序,有备份排序也不一定有家谱。如孔孟家族,解放以后许多人都是按照原来的“辈字”起名,但是没有向旧中国那样的续家谱活动(按祠堂管辖逐级上报男子的户籍情况,直到孔府、孟府的点户厅),就属于只有辈分排序而没有家谱了。可见,家谱和辈分排序不是一回事。[/P][P]其次,我们看一下孔孟家族的族长——也就是后来封建王朝任命的奉祀官(衍圣公),俗称掌门人的传承情况。[/P][P]通过互联网查看孔府和孟府保存的家谱得知:孔家的世代传承是:1、**——2、孔俚——3、孔伋——4、孔白——5、孔求——6、孔箕——7、孔穿——8、孔谦——9、孔鲋——10、孔忠——11、孔武——12、孔延年——13、孔霸——14、孔福——15、孔房——16、孔均——17、孔志——18、孔损——19、孔曜——20、孔完(孔融的大哥)——21、孔羡——22、孔震——23、孔嶷——24、孔抚——25、孔懿——26、孔鲜——27、孔乘——28、孔灵珍——29、孔文泰——30、孔渠——31、孔长孙——32、孔嗣悊——33、孔德伦——34、孔崇基——35、孔璲之——36、孔宣——37、孔齐卿——38、孔惟眰——39、孔策——40、孔震——41、孔昭俭——42、孔光嗣——43、孔人玉——44、孔宜——45、孔延世——46、孔圣佑——47、孔若虚——48、孔端立——49、孔琥——50、孔拂——51、孔元用——52、孔之厚——53、孔浣——54、孔思晦——55、孔克坚——56、孔希学——57、孔讷——58、孔公鉴——59、孔彦缙——60、孔承庆——61、孔宏绪——62、孔闻韶——63、孔贞干——64、孔尚贤——65、孔衍植——66、孔兴燮——67、孔毓圻——68、孔传铎——69、孔继濩——70、孔广棨——71、孔昭烜——72、孔宪培——73、孔庆鎔——74、孔繁灝——75、孔祥珂——76孔令贻——77、孔德成(1920年生人)——78、孔维益——79、孔垂长——80、孔佑仁。[/P][P]孟家是:1、孟轲——2、孟仲子——3、孟睾——4、孟寓——5、孟舒——6、孟之后——7、孟昭——8、孟但——9、孟卿——10、孟喜——11、孟鎡——12、孟兴——13、孟尝——14、孟展——15、孟戫——16、孟敏——17、孟光——18、孟康——19、孟宗——20、孟揖——21、孟观——22、孟嘉——23、孟怀玉——24、孟表——25、孟斌——26、孟威——27、孟恂——28、孟儒——29、孟景——30、孟善谊——31、孟诜——32、孟大融——33、孟浩然——34、孟云卿——35、孟简——36、孟常谦——37、孟遵庆——38、孟琯——39、孟方立——40、孟承诲——41、孟汉卿——42、孟贯——43、孟昶——44、孟公济——45、孟宁——46、孟存——47、孟况——48、孟彬——49、孟澄——50、孟德成——51、孟述祖——52、孟惟清——53、孟之平——54、孟思春——55、孟克刚(这时。已是明朝天顺年间。克刚无子,不得不以孟坚的第九代孙孟克仁的长子孟希文为继承人)——56、孟希文——57、孟元——58、孟公綮——59、孟彦璞[/P][P]——60、孟承光——61、孟宏略(明朝天启年间,也就是公元1622年,宏略死于战事,其子闻玉年幼,于是改由宏略的弟弟宏誉的儿子闻玺为继承人)——62、孟闻玺——63、孟贞仁——64、孟尚桂——65、孟衍泰——66、孟兴銑67、孟毓瀚(毓瀚无子,由兴銑的二弟兴錞的儿子毓纍为奉祀官)和孟毓纍——68、孟传槤——69、孟继烺——70、孟广均——71、孟昭栓——72、孟宪泗——73、孟庆桓(因庆桓无子,故尤其弟庆棠之子繁骥为继承人)——74、孟繁骥(于1948年去台湾,1990年在台湾病逝,享年83岁)。[/P][P]通过以上孔孟两家掌门人世代传承名册,可以看出,在两家的五十三代——也就是在元朝之前,是没有共同使用辈分排序的“辈字”的,当然更不是二十个“辈字”轮番使用了。第五十四代“思”字,五十五代“克”字,是孔孟两家掌门人共用的“辈字”,而且第五十八代孔讷与孟元的姓名都是两个字。但是,因为孔思晦孔克坚都是元朝时代人,孔希学是元末明初人,而孟思春孟克刚都是明代人。这只能说明是孟家效仿孔家,制订了与孔家相同的辈分排序,并不等于孔孟两姓是一家。因为孟轲是孔伋(字子思)的学生,孔子是孟子的曾祖辈,孔家第五十三代掌门人,与孟家第五十三代掌门人也应是曾祖孙关系。如果孔孟两家的某个世代的掌门人,为结成一家亲而制定通用的家谱排序的话,应该是孟家的五十一代与孔家的五十四代同用一个“辈字”。以此类推,每个“辈字”都应该是两家差三代,这样的排辈方法才能真的做到“天下孔孟是一家,同代同字同辈分”。而现在同字同辈的原则只在夲姓氏家族中适用,孔孟两家之间,“字”同辈分并不相同。现实中的同用的辈分排序,只能反映出孔孟两家同“字”同“世代”,即某个字代表某个“世”,或者某个“代”,如孔希学是孔子的五十六代孙,孟希文也是孟子的五十六代孙。但是,孔希学的衍圣公爵位,先受封于元顺帝,后受封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十一月)。洪武十四年(1381)故去,其子孔讷于洪武十七(1384)年袭位。而孟希文的翰林院五经博士世袭职位授于明景泰三年(1452),故去后,其子孟元于弘治二年(1489)袭位。可见两个“希”字的掌门人不是同时代人。[/P][P]再一个问题,就是孔家的辈分排序是自家制定的还是皇帝赐封的?通过查看孔府的家谱资料,也就真相大白了。[/P][P]经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孔子后裔的辈分排序,是在明朝初期由第五十七代衍圣公孔讷(洪武十七年袭位)提议规定,从第五十八代衍圣公孔公鉴开始实行的。开始是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允”。由于长兄幼弟的年龄差距,其他支脉还有五十六代的新生男童需要起名。所以,后来又加上孔希学,字士行(洪武元年——1368年袭封衍圣公)名子中的“希”字和孔讷,字言伯(洪武十七年——1384年袭封衍圣公)字号中的“言”字(古代人有名子还有字号,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生鲤。字伯鱼,鲤生伋,字子思。伋生白,字子上。白生求,字子家。求生箕,字子京”等等。家谱中的“辈字”是名子中的“字”,不是字号中的“字”)变成了“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允”,用这10个“字”,来表明从第五十六代到第六十五代的辈分,供子孙后代起名使用。虽然孔家第五十七代衍圣公孔讷的名只一个“讷”字,但以后出生的其他支脉的五十七代孙起名要二个字,开头字为“言”字。到明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长门的10个“辈字”已用完,又由第六十五代衍圣公孔允植续了20个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规定了从第六十六代到第八十五代的“辈字”和排列顺序。这20个辈字尚未用完,到民国八年(1919)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续了20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承锡世绪昌”。规定了从第八十六代到第一百零五代的辈分排序。这就是孔府自己对家谱中辈分排序来龙去脉的解释。[/P][P]需说明的是这三次制定的家族辈分排序的“辈字”,当时都是上报中央政府“奏准”的,第一次应该是明太祖朱元璋批准的,第二次是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批准的,第三次是由当时的中华民国大总统批准的。但是“奏准”与“赐封”毕竟不是一回事,“奏准”是指对臣下本来就有的事物得到了皇帝的认可。“赐封”是指皇帝赏赐给臣下的,臣下原本没有的事物。如果老百姓不懂得它们的区别,把“奏准”说成是“皇封”,还勉强说的过去。但是,无论怎么讲,“乾隆皇帝赐封”的说法也是错误的。[/P][P]另外辈分排序中的辈字,在修订家谱中也是有改动的。而且修改后的家谱及“辈字”,也是得到皇帝批准的。根据史料记载孔府所保存的《孔子世家谱》原为手抄本,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首次刻板印刷。因为家族成员有因出生而增加和因死亡而减少,所以需要定期修订。明朝时《孔子世家谱》形成“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之约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只大修过四次,分别在明朝天启年间、清朝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和1937年民国时期(此次收录近60万人)。1987年,时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的谷牧副总理和会长匡亚明向孔子后裔建议,认为历朝历代《孔子世家谱》都有续修之先例,当今社会不应断修。为此,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会长,第七十七代孙孔德墉在取得了居住在台北的孔令贻之子孔德成(孔家奉祀官,具有当代衍圣公的身份)的“授权”后,在香港注册了《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承担起第五次续修的重担。这次把女性后裔也收录入家谱,共登记130余万人。最小的是八十三代“念”字辈。[/P][P]在清朝康熙年间大修家谱时,因为康熙皇帝的儿子们“辈字”都是“允”字,为避皇家忌讳,孔府把第六十五代的辈字“允”字改成了“廕”字;后来为避讳乾隆皇帝“弘历”的名讳,把“弘”字改为“宏”字。所以后来修订的家谱中,辈分排序的辈字就变成了现在所说的,也就是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所见《天津日报》农村版上刊登的三十字家谱:“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大概是孔府第三次大修(清朝乾隆年间)后的家谱,报经乾隆皇帝“奏准”,于是便被一些人误认为是乾隆皇帝赐封的了。但是“奏准”与“赐封”毕竟不是一回事,“奏准”是指对臣下本来就有的事物得到了皇帝的认可。“赐封”是指皇帝赏赐给臣下的,臣下原本没有的事物。乾隆年间的衍圣公是孔子的第七十一代孙孔昭焕和七十二代孙孔宪培。所以,把这三十字辈分排序说成是乾隆皇帝赐封,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P][P]以上就是孔子家族辈分排序的来龙去脉,而孟子家族的辈分排序,也是在明朝初期才开始就效仿孔家,一字不差的使用孔家的“辈字”的。大概过去孔府没有对自家的“辈字”申请专利保护,没有认为自家的知识产权被侵犯,还是引以为荣,非常高兴的吧。[/P]
1楼
[URL=http://kongfanhui888.blog.163.com/]http://kongfanhui888.blog.163.com/[/URL]我的个人网易邮箱
2楼
[P][FACE=Times New Roman]也有说 [FACE=Times New Roman]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FACE] 10[FACE=Times New Roman]字是清代同治帝颁定的。明末颁定的是[/FACE]10[FACE=Times New Roman]字而不是[/FACE]20[FACE=Times New Roman]字。[/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民国二十三年续修《曲阜县志》圣贤志[/FACE] [FACE=Times New Roman]世家二[/FACE] [FACE=Times New Roman]孔氏行辈[/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明洪武三十三年赐孔氏八辈: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六十五代胤治因避庙讳改[/FACE]“[FACE=Times New Roman]胤[/FACE]”[FACE=Times New Roman]字为[/FACE]“[FACE=Times New Roman]衍[/FACE]”[FACE=Times New Roman]字。崇祯二年,六十五代衍圣公胤植有立孔氏行辈十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清同治二年七十五代衍圣公祥珂有立行辈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七十六代衍圣公令贻又拟行辈二十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续昌。于民国八年咨请内务部核准有案。[/FACE][/P][P][upload=16493,0]00.jpg[/upload][/FACE][/P]
3楼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楼
[P]先祖与孟子的年龄关系是先祖73岁高龄仙逝后103年才有了孟祖。儒家传承思想的渠道是孟子为三世祖沂国公的学生的学生。孔家与孟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P][P]我曾经为孔孟之间的辈分之争在论坛中讨论多次。现在我对孟家的无知之徒的解释是:孔孟不乱辈、孔孟之间不论辈。也是人家孟门的传递速度够快了。到今天都追了200年的差距了。但是我们的最小辈是八十三代“念”之辈,孟家找不到。[/P]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000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