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才多艺的子贡

楼主
多才多艺的子贡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7/03/01/070509.jpg[/imga]


作者tag:跟南怀瑾师学论语


接下来讲子贡。我们特别留心这个人,上面也曾提到过,子贡在孔门弟子中,不但是学问家,也是外交家、政治家,以现代观念来讲,也是工商界的钜子。

读司马迁的《史记》,就可以看见一篇东西——《货殖列传》,《史记》这部书,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有了不起的价值。《货殖列传》就是讲商业家,讲社会工商经济发展的情形。中国文化在过去始终是轻商的,所谓士、农、工、商,商人的阶级,列在四民之末,为社会所轻视,而司马迁特别提出商来,写了这篇创作。以后中国的历史,才有《货殖列传》的精神,顺便也记载一般经商者的事。司马迁当时写《货殖列传》的动机,是认为工商社会的发展,是关系国家政治的命脉,不能不注意,可是当时不能如此明显提倡,所以他写了《货殖列传》。其中还包涵许多褒贬的微词。
司马迁有很多东西是创作,像他又写了《游侠列传》。在过去,人们认为游侠这一批人,作奸犯科——“老子拳头大”,就是那么回事。司马迁却特别写了《游侠列传》,他认为这些人在社会落伍的时候、动乱的时候,道德、道理、人情、法律都没有办法的时候,只有“老子拳头大!”一伸胳膊则没有事了,才可解决问题,所以他觉得这种精神,非常可取,就写了《游侠列传》。
《史记》这部书,研究起来很有趣,中国文化的许多精神,司马迁都在《史记》上点出来了。
我们讲子贡,牵涉到《史记》,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特别提到子贡这个人,非常了不起,乃至强调地说,孔子的学说思想,后来能够流传下来,端赖他的出力。 现在讲到学问的修养,提到子贡一段非常重要的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一段很值得注意的。以前一直讲学问,这一段则是描写有一天子贡问孔子的故事。有如电视上的一个短剧。
子贡说,老师!人穷了,倒楣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低头;发财了,得意了,还能够对人不骄傲,何如?这个“何如?”若演起戏来,导演一定教演员作得意状。子贡这个时候,似乎认为自己学问修养做到这个地步已经很不错,很有心得了,心里在想一定可以得到老师的欣赏,给一个一百分,至少九十分,所以他这“何如”用白话来说是:“老师!你看看我怎么样?”那种自肯的味道,完全在这“何如”两个字上表现出来了。
我们都常听说“得意忘形”,但是,据我个人几十年的人生经验,还要再加上一句话——“失意忘形”。有人本来蛮好的,当他发财、得意的时候,事情都处理得很得当,见人也彬彬有礼;但是一旦失意之后,就连人也不愿见,一副讨厌相,自卑感,种种的烦恼都来了,人完全变了——失意忘形。所以我就体会到孟子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个人做学问,只要做到“贫贱不能移”一句话——能够受得了寂寞,受得了平淡,所谓“唯大英雄能本色”,无论怎么样得意也是那个样子,失意也是那个样子,到没有衣服穿,饿肚子仍是那个样子,这是最高修养,达到这步修养太难了。所以子贡讲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确是不容易,很难得。可是孔子并没有给他九十分,只是“可也”而已。下面还有一个“但是”,但是什么?“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你做到穷了,失意了不向人低头,不拍马屁,认为自己就是那么大,看不起人,其实满肚子的不够;或者你觉得某人好,自己差了,这样还是有一种与人比较的心理,敌视心理,所以修养还是不够的。同样的道理,你到了富而不骄,待人以礼,因为你觉得自己有钱有地位,非得以这种态度待人不可,这也不对,仍旧有优越感。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平凡,在任何位置上,在任何环境中,就是那么平实,那么平凡,才是对的。所以孔子告诉子贡,像你所说的那样,只是及格而已,还应该进一步,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安贫乐道。安贫就非常难,孔子在下面就有“君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的话。所以有些朋友很了不起,很清高,聊天时常常问起:“你看我这个人怎么样?”我说:“我个人不完全同意你,你是很清高,不过有一点苟求清高。”一个人是应该清高的,但有人是苟求清高,或者为了标榜自己清高,因此只好忍痛牺牲。那就大可不必,这就不平凡,不平凡不是真涵养的精神。因此孔子告诉子贡,要安贫乐道,要平实,他说仅是做到不骄傲,不算好,还要进一步做到好礼,尊重别人和爱人。
富而好礼的方面,我们与工商界人士接触就看得出来,社会上的有钱人,有的非常讨厌,不学无术,一开口庸俗不堪,所以富有不一定好礼。好礼不一定仅仅讲礼貌,而是在学问作人各方面随时虚心求进。假如一个真正富有的人,能够不断追求学问,不断讲究作人做事的道理,实在了不起。有的人事业成功了以后,往往亲朋间脱离了关系,这是遗憾的事。

讲到这里,再看下去,知道子贡是服了老师,孔子是了不起的,所以子贡提出了一句话来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个诗是古代的诗,谁作的呢?前辈古人作的,当时流传很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八个字是引用古诗里的原句。这诗是讲做玉石的方法,如花莲的玉石,最初是桌面大的一块石头,买来以后,先将它剖开,里面也许能有几百个戒指面,也许只有十个八个也说不定。 做玉器的第一步,用锯子弄开石头叫剖,也就是切;找到了玉,又用锉子把石头的部分锉去,就是第二步手术叫磋;玉磋出来了以后,再慢慢地把它雕琢,琢成戒指型、鸡心型、手镯型等一定的型式、器物,就是琢;然后又加上磨光,使这玉发出美丽夺目的光彩来,就是磨。切、磋、琢、磨,这就是譬喻教育。一个人天生下来,要接受教育,要慢慢从人生的经验中,体会过来,学问进一步,工夫就越细,越到了后来,学问就越难,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句话大有推崇孔子的意 思,好像说:“做学问还要像玉一样地切磋琢磨,我懂了。”那么孔子答复他了,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赐是子贡的名字,孔子说你懂得这个道理,现在可以开始读书了,也可以开始读诗了,因为我刚刚提示了你一个道理,你自己就能够另外推演出别的道理来。这表示了一个人的天分高,拿现在的教育来说,是教了一个原则,其他就可以自己类推了。



1楼
【随笔】“及肩之墙”的子贡 ——读《论语》、《史记》中的子贡

                    王欢 作

  孔子在内心深处其实是非常喜欢子贡(端木赐)的,子贡年纪较小,入门也较晚,然而就是他,在许多场合为孔子赢得了身前身后的荣耀。孔子曾用极为赞赏的口吻评价子贡:“汝,器也。”“瑚琏也。”瑚琏者,端然于宗庙之上的祭器也,雍容高贵、清澈精洁,自非寻常人可以当之。虽然这一评价,和孔子心目中的“君子不器”的颜回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子贡在孔子的眼里,早已非同一般了。  

  子贡在《论语》里,显山露水的机会远远多于孔子的其他弟子,在学识方面,他可能是作为颜回的一种陪衬,一种烘托,但他的形象也绝不会因为有了颜回而暗淡。孔子曾给子路、子贡、颜回出了一个主观题:“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的回答是“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贡以为“知者知人,仁者爱人”,颜回的答案是“知者自知,仁者自爱”。虽然孔子最后给颜回判了个“明君子”的最高分,可子贡的“知者知人,仁者爱人”,这一“士君子”的理解即使现在拿出来,它的光辉依旧照人,不可磨灭。  

  子贡曾就“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一问题向孔子求教,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便立即联想到《诗经》里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使得孔子连连点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在孔门弟子中能够就《诗经》与孔子对话的人,实在寥寥。  

  更为重要的是,子贡的学习,不仅仅读进了书里,他还游刃有余地从书中走了出来。他不像颜回固守着读书人的一种人生姿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结果因贫困而英年早逝,留下了人生的许多遗憾。而子贡更多的是将自己的学识圆融在生活的多方面的体验里。  

  子贡无意从政,可他却有着惊人的政治才能。那一次,田常“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贡受命于鲁国危难之际,游说于数国宫廷之内,谈笑间就让那些春秋的王们、侯们、将们一个个心甘情愿地钻进他预设的陷阱,诸侯版图也就随之而改变了模样。《史记》中记载:“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虽然司马迁此说可能有夸大之嫌,春秋五国格局的变更,还应有着诸多深层次的背景,然而子贡斡旋在数国之间,留下的洋洋洒洒滔滔不绝的宏论,实实在在体现出了一个成熟外交家的非凡气质。  

  子贡最热衷的,是经商,“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用现在的话就是说,子贡喜欢在东西便宜的时候买来贮存,等到这东西升值了就再把它卖出去,从中赚钱。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绝不容易,要是什么时候看走了眼,说不定也就赔了个精光。可子贡眼神好使,行情看得准,他利用与孔子在各国辗转之际,买进卖出,很快就家累千金。弄得孔子也不知是批评他好还是表扬他好,“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意思是子贡不守本分去经商,推测市场行情却让他屡屡猜中。后来子贡更是显达,“七十子之徒,赐最饶益,”“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子贡受到了各国君王如此的礼遇,也就有了机会到处传扬孔子之道。“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司马迁的这一评说实在耐人寻味。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从某一种意义上说,是子贡凭借着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经济实力,支撑起孔子那“道”的一片蓝天。经济是基础,这样一个极富哲学意味的命题,两千多年前就由子贡的生活实践所验证了。可惜的是孔子未能意识到这一点,子贡也忽略了对自己这一生活最为真切体验的总结。  

  子贡太敬重孔子了,他过于注重孔子对自己的评价,乃至有的时候迷失了自己。子贡曾说过一句话:“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不想别人强加于自己什么,这完全是一种可贵的自我意识的体现;也不想强加于别人什么,这又是出于对他人人格的尊重。这该是人生的一种极高境界,可孔子的一句点评:“赐也,非尔所及也。”便使他在实践这一人生格言时,打了太多的折扣。  

  孔子死后,一时曾有“子贡贤于仲尼”的传言散播了开来,就是同门学弟陈子禽似乎也滋生出这样的疑惑。为了维护孔子的尊严,子贡不惜贬低自己,说自己只是及肩之墙,深浅厚薄,一窥而尽;而孔子乃是数仞之墙,普通人要叩及门都难,哪里知道里面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而当叔孙武叔有意诋毁孔子时,子贡更是义正词严地给予迎头痛击:“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子贡还不时在形形色色的场合,坦坦荡荡地披露心迹:“臣终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终身践地,不知地之厚也。若臣之事仲尼,譬犹渴操壶杓,就江海而饮之,腹满而去,又安知江海之深乎?”其心之诚,皇天厚土共鉴。

  无疑,孔子的死,最为痛心的是子贡,“众弟子守孝三年而去,独子贡留,又庐墓三年”。这绝非是子贡有意识地标榜自己,用现代的新词儿,就是“作秀”。子贡根本无意用孔子的名望来提升自己,他只是觉得唯有如此,才能表达自己对师长绵长不断的哀思。(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陶晓跃)

(教育组随笔选登)
《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23日第5版


2楼
子贡一出而五国变

    瀚海星云 (2006年12月01日)
(转载)

    春秋时期,齐国的田常想要伐鲁,孔子听说着急了,鲁可是他的大本营啊,他的学生们
都想去劝说游说,可最后孔子只同意让子贡去。

    子贡去见了田常,他非常了解田常在齐国国内不得势的情况,就跟田常说,打下这么
弱小的鲁国也没有用,对他在齐国的地位没有任何保证,反而增长了那些反对他的人的
力量。所以劝他去打强大的吴国,这样即使兵败,齐国国内的主要反对势力不再具有兵
力,齐王只能依靠田常了。田常说,您说的有道理,可我现在是来打鲁国的,转而攻吴
恐怕不好吧?子贡说,那我去游说吴国,让他们自己过来打你们,你等着啊,不要动手
攻鲁。于是田常就按兵不动。你们看这下鲁国就免受兵火之苦了。


    子贡跑到了吴国,见了吴王夫差,先把吴王一顿猛夸,然后建议他伐齐救鲁,以建立
霸业。吴王说,我还真想去,可是越国在我后面呢,我有点担心啊,勾践说不定会趁这
个机会打我呢。子贡就说,我去游说越王,让他帮助您,这样您不就不用担心了嘛~~

    于是他又跑到越国,勾践特意跑出来在郊外迎接他。子贡又把整个事情跟他说了一
遍,然后说,我知道你早就想报仇,现在机会来了,如果吴国打齐国失利,那您就可以
直接灭吴国,如果吴国赢了,回来的途中一定会去打晋国,我先去告诉晋过做好准备,
这样吴也一定会输,你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机会,灭掉吴国,一雪前耻了。越王非常高
兴,听从了子贡的建议,还特意派了三千精兵去吴国,帮助吴国伐齐。这下夫差不担心
了,于是带兵去打齐国的军队。

    子贡这时候又跑到晋国,对晋国的国君说,你们一定要有防备啊,不然吴赢了齐国,
一定会来打你们。于是晋国在边境上准备好了精兵良将,以防吴国的攻击。

    吴王夫差击败了齐国的军队,果然头脑发热,又直接带着兵去打晋国。而晋国早已经
做好了准备,所以大败吴国的军队。而这时候越王勾践得到吴军兵败的消息,马上偷袭
吴国。吴王马上带着败兵回来与越交战,三战皆败,于是又想坚守,被越王围攻,结果
弄得身死国破。

   《史记》中说,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存鲁、乱齐、破吴、
强晋、霸越。

3楼
子贡庐墓处
  
[IMGA]http://www.duanmu.net/forum/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IMGA]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URL=http://www.duanmu.net/forum/UploadFile/2007-2/2007224917287244.jpg][IMGA]http://www.duanmu.net/forum/UploadFile/2007-2/2007224917287244.jpg[/IMGA][/URL]

    孔子墓西的3间西屋为子贡庐墓处。孔子死后,众弟子守墓3年,相诀而去,独子贡在此又守3年。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3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享殿之后,另有一座灰瓦攒尖顶的方亭,称“楷亭”。亭内石碑上刻着一棵古老的楷树,即摹自其南侧的“子贡手植楷”。相传子贡奔丧来后,将一棵楷树苗栽于其师墓旁,后成大树。清康熙间遭雷火焚死,后人将枯干图象刻于石上。

    楷亭北有3座四角多棂碑亭,为驻跸亭,北面绿瓦所复的碑亭是为纪念宋真宗赵恒祭祀孔子所建的,中间及南面黄瓦所复的二碑亭为纪念清帝玄烨及弘历祭祀孔子所建。“跸”是黄帝出行的车驾,此三亭即黄帝祭祀驻车之处。亭内尚有当时的石碑。




[IMGA]http://www.duanmu.net/forum/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IMGA]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URL=http://www.duanmu.net/forum/UploadFile/2007-2/20072249181798681.jpg][IMGA]http://www.duanmu.net/forum/UploadFile/2007-2/20072249181798681.jpg[/IMGA][/URL]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91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