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整理的三孔资料

楼主
[原创]我整理的三孔资料
    山东的曲阜,是孔子的故乡。这里有一座巨大的宫殿式建筑——孔庙,有中外历史上罕见的世袭了七十多代的贵族府第——孔府,有一片比曲阜县城大一倍的园林墓地——孔林。孔庙、孔府、孔林简称为“三孔”。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孔庙、孔林、孔府是与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紧密联系发展起来的人类遗产,文化积淀丰厚,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文物丰富、科学艺术价值高而著称。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历经2400多年而从未放弃祭祀,是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庙宇,也是中国现存最为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合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孔林延续使用2400多年,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延用时间最长的氏族墓地;孔子嫡孙保有世袭罔替的爵号,历时2100多年,是中国最古老的贵族世家,其府第孔府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最为典型的官衙与宅第合一的建筑群。
孔  庙
    孔庙位于曲阜城区的中心,是我国祀孔庙堂中建造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又称至圣庙。
公元前478年,鲁哀公于孔子故居以期故居三间为庙,立庙祭祀,这就是孔庙最早的雏形。汉代以后历朝对孔子的尊崇,使孔庙屡毁屡建,规模也越建越大。隋朝时开始扩建,至唐代,已有正殿、两庑等建筑30余间。北宋天禧年间建为三路布局四进院落,殿堂廊庑316间,在明代中叶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一次雷火焚烧后,孔庙得到皇帝诏许进行重建,从京畿及各王府调来能工巧匠,由朝廷派遣大臣督工建造,庙的规制达到了全盛期。现在的孔庙总平面,基本上就是此次重建后形成的。其中圣时门、弘道门、奎文阁等建筑还是当时的原构。而杏坛、圣迹殿则是明代晚期的建筑。1730年(清雍正八年)火后重建的孔庙“巍焕崇闳,坚致壮丽,纤悉完备,焕然一新”,正殿及其大门仿皇宫制改用黄色琉璃瓦和金龙合玺彩绘。  
孔庙南北长:东侧637米,西侧651.7米;东西宽:南侧141米,中部153米;面积约9.6万平方米,约4.6公顷。共九进院落,前三进为引导性庭院,从第四进庭院起建筑增多,第六进以后分为左、中、右三路布局。整修建筑疏密有致,布局严谨,中贯轴线,左右对称。现存殿、堂、亭、门、坊等104座,466间,建筑面积达1.6万余平方米。分别建于金、元、明、清诸朝及民国时期。庙内还存有两汉以来的历代碑碣一千余块,是历史、文化、书法等研究的珍品。
前导部分主要由400米长的甬道和包括大门棂星门在内的五座门组成,这五座门是棂星门、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在圣时门之前有牌坊、照壁,形成门前空间,这些牌坊都是表彰孔子的崇高道德和丰功伟绩的,如“道冠古今”、“德侔天地”等。由棂星门至同文门,共有五道门,在中国古代礼制上只有皇宫前才有建“五门”的资格,可见明代中期朝廷对孔子的极度尊崇。在这些门之间的庭院内遍植柏树,别无其他建筑物,形成清肃静穆的参拜环境。
    仰圣门
  曲阜城的正南门,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移县城卫庙。以孔庙为中心营建新县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于孔庙前开辟仰圣门,以示对孔子的敬仰。旧时,仰圣门只有在迎帝王、接圣旨或重大礼仪才准敞开,门上城楼1930年战争中被毁,1989年重建。仰圣门楣上镌刻明代胡赞中书“万仞宫墙”四个大字,现存为清乾隆重书。“万仞”既象征了孔庙的雄伟庄严,也象征了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在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地位。
    金声玉振坊
    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
金声玉振坊石刻,4楹,石鼓夹抱,4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明间坊额填色4个大字“金声玉振”,笔力雄劲,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
    泮水桥
  泮水桥建于康熙十六年,单孔石拱桥,桥面是二龙戏珠的龙陛双阶,桥下清水呈半圆形,称为泮水,过去凡科举中秀才者称进学,雅称“入泮”。泮水桥后东西各有石碑一幢,刻“官员人等到此下马”,人称“下马碑”,公元1191年(金明昌二年)立。过去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必须下马过桥, 以示尊严。
    棂星门
孔庙的第一道大门。三间四柱火焰冲天柱式石坊,下设栅栏门,左右接墙垣。坊高10.34米,圆柱上下两节,前后石鼓夹抱,两节相交加石戗柱斜撑。孔庙设门名灵星,喻尊孔如同尊天。“棂星门”三字,系明高宗弘历题。建于明代,原为木质,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改为石质。
    太和元气坊
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建,三间四柱石坊,山东巡抚曾铣书额。“太和元气”是赞誉孔子的学术思想如同太空天体,循环往复、永恒长存。
    汉石人亭
  位于孔庙璧水桥南,亭内存放汉代石人两个。其一高254厘米,胸围290厘米,胸腹间刻有篆字“汉故乐安太守麃君亭长”,原在张曲村南大墓前,清乾隆五十九年(1749年)移入城内瞿相圃,1953年移入孔庙。其二高220厘米,胸围254厘米,胸腹间阴刻“府门之卒”四篆字。二石人胸间刻字古朴,被历代金石学者所重视。
    圣时门
门屋5间,高12.09米,长23.03米,宽11米,砖木结构,下部砖砌。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729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又重修,门前御道设陛石,为明初石刻佳品。“圣时”取自《孟子》中的“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指在圣人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者。
弘道门
  孔庙第三道大门。始建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系当时的孔庙大门。后在 弘治年间扩建为石柱木构五开间大门,清初名天阶门,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 世宗取自《论语》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赞颂孔子弘扬光大了尧舜 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钦定命名“弘道门”,乾隆帝御书匾额。
    大中门
  始见于金代孔庙图中,系当时孔庙大门,3间,建于金大定年间,明弘治十三年扩建为5间。今存建筑高9.42米,长20.44米,宽7.49米,3门,系清代所建,清乾隆帝御书门匾。
    同文门
  始建于北宋初期,系当时孔庙大门,5间,两侧有回廊,金代成为二门,明代孔庙南扩,北门退居次要地位。此门原名“参同门”,取孔子之德与天地参同之意,因孔子一生从事教育活动,晚年从事整理我国古代文献工作,对我国文化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故以“同文”命名。今门独立院中,周无墙垣,高1062米,长16.96米,宽9.34米,中间辟3门,单檐黄瓦歇山顶,七檩三柱分式木架。
    奎文阁
  始名藏书楼,孔庙三大主体建筑之一。始建于宋天禧二年。金明昌二年(1191年)扩建,当时阁为5间,3檐。明弘治十二年扩建为7间,3檐。乾隆十三年高宗弘历题匾。古代奎星为二十八星宿之一,主文章,古人把孔子比作天上奎星,故以此为名之。奎文阁为历代帝王赐书、墨迹收藏之处,它独特的建筑结构,又是中国古代著名楼阁之一。现存建筑高24.35米,长30.10米,宽17.62米,歇山黄琉璃瓦顶。七开间二层,结构合理,坚固异常。楼上藏有大量书籍。楼下既是穿堂,又是祭孔前习仪之所。楼东西两侧各有一组院落式建筑,是祭孔前主祭、陪祭人员斋戒住宿之处。
    十三碑亭
  位于奎文阁后,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习称“御碑亭”,南八北五,东西排列。形制大同小异,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平面呈方形,三间见方,明间开敞,稍间砌墙。亭内存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石碑55块。其中金代碑亭2座,约建于金明昌二年至六年(1191年—1195年)的大修工程中,是孔庙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元代碑亭2座,分别建于元大德六年(1320年)和元至元五年(1339年);清代碑亭9座,其中御制碑亭5座,遣官致祭碑亭4座,分别建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
    大成门
  十三碑亭北,有五门并列居中的一座名大成门,是孔庙第七道大门。“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此处,五门大开,将孔庙分作三路:东为承圣门,内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为启圣门,内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门,三门并立,左掖金声门,右掖玉振门。“金声”是击钟的声音,表示奏乐之始;“玉振”是击磬的声音,表示奏乐之终,用以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中路主祭孔子夫妇,并以历代先贤先儒配享从祀。
    先师手植桧
位于大成门内石阶东侧。古桧挺拔高耸,树冠如盖。据记载,古桧原为孔子亲手所植,几经枯荣毁于火难。今存桧树为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于古树桩下复生的新枝长成的。树东有明人杨光训“先师手植桧”被人视为孔子思想和孔子后裔兴衰的象征,倍受敬仰。
    杏坛
  专为纪念孔子办学设教而建造的纪念物,位居殿庭之中,重檐。内用斗八藻井,瓦用黄色琉璃,彩画用金龙和玺,规格很高。金代始建,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现存建筑为明隆庆遗物,高12.05米,阔7.34米,平面正方形,四面敞开,每面3间。
    大成殿
孔庙的主殿,唐代时为三间,宋天禧五年(1021年)扩为7间重檐。北宋、金、元、明、清历代均曾重建,今存建筑为雍正年间重修。殿高24.8米,宽24.85米,重檐九脊,黄瓦歇山顶,金龙和玺彩画,全庙最高建筑,瓦色、开间、彩画均采用最高规格。和故宫太和殿、岱庙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大成殿由两层台基高高托起,殿基须弥座,重层石阶,两层栏杆。大殿木构架结构简洁整齐,柱网由外、中、里三圈柱列形成,外圈为28根石檐柱,高6米,直径0.8米,下饰莲花柱础,环绕为廊;中圈为16根木金柱,高15米;内圈为16根木内金柱,高18米。檐柱用石,系曲阜建筑的一个特点,大成殿的石檐柱最有代表性,以整石刻成,前檐10柱,直径80厘米,为深浮雕双龙戏珠,衬以波涛,缀以山石,10根龙柱两两相对。造型精美,雕刻剔透,为域内罕见,据说清乾隆帝来曲阜祭拜孔子时,石柱均用红绫包裹,不敢让皇帝看到,恐怕皇帝会因其超过皇宫而怪罪。左、右、后檐下18根石柱,直径75厘米,雕刻技法为减地平钑,皆为八棱形水磨浅雕团龙,每柱雕龙72条,图案造型优美,力法刚劲有力,是中国罕见的石刻艺术珍品。
殿内恭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塑像。两边廊庑各四十间,内供百余位儒家优秀人物的神主。  
大成门与大成殿距离与殿高之比为3.5∶1,视觉构图效果良好,可惜庭中柏树过多,遮挡视线,使人无法展望最佳画面。
曲阜孔庙的例行祭祀每年达三十余次。每季一次的大祭称为“释奠”,参祀人数约千名,主祭、分祭及司仪人员进入殿内,其余乐舞生一百一十人在月台上舞蹈、奏乐,陪祭人员则立于庭内,所以宽阔的庭院和月台实属功能上的必要。
    寝殿
  沿大成殿回廊后转,层栏围绕,又一座重檐大殿矗立,它是孔庙三大建筑之一的“寝殿”(另两大建筑为奎文阁、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祠。
    寝殿阔7间,深4间,间金妆绘,枋檩游龙和藻井团凤均由金箔贴成,回廊22根擎檐石柱浅刻凤凰牡丹一如皇后宫室制度。殿内神龛木雕游龙戏凤,精美异常,龛内有木牌,上书“至圣先师夫人神位”。
    亓官氏,礼器碑作并官氏,宋国人,19岁嫁与孔子,先孔子七年去世。她的情况古籍很少记载,直到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才被宋真宗赵恒追封为“郓国夫人”,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又被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 ,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孔子改称“至圣先师”,她也被称为“至圣先师夫人”。孔子死后,“即孔子所居之堂为庙”,亓官氏即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始有寝殿专祠,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火后重修时已为神主牌位,上罩木刻神龛,龛前置供桌。
    玉虹楼法帖石刻
  现存大成殿东西两庑北端,为孔氏十二府孔继涑搜集历代书法家作品整理或帖摹而成,刻石584块,拓片装订为101册,称“玉虹楼法帖”或“百一帖”,刻石即“玉虹楼法帖刻石”。
    圣迹殿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山东巡按御史何出光为保存《圣迹图》而建,殿高12.55米,长30.69米,宽10.12米,单檐绿瓦歇山顶,圣迹图共一百二十幅,每幅约宽38厘米,长60厘米,其所表现的“圣迹”从颜母祷于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后弟子庐墓为止,是我国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连环画。
圣迹殿两侧院内有神厨、神庖及瘗所、燎所等祭祀所需的辅助设施。
西路建筑
大成殿西侧的庭院有习奏乐器的“金丝堂”和孔子父母的祠堂“启圣殿”;礼与乐是孔子所授“六艺之首”,设此二堂以表彰孔学源流。
    东路建筑
    大成殿东侧的庭院是讲习诗礼的“诗礼堂”和孔子历代后裔的祠堂,也是孔族的家庙。包括孔宅故井、鲁壁、崇圣祠、家庙、礼器库以及唐槐、宋银杏等 。
    诗礼堂
  诗礼堂位于孔子故宅内,始建于宋,原为宋真宗太中祥符元年拜谒孔庙驻跸之所。据传孔子九代孙鲋为避秦火而将《书》、《礼》、《论语》、《孝经》等藏入墙壁,西汉景帝时被发现,鲁壁即为纪念此事而建。
  鲁壁
鲁壁位于孔庙东路。始建于宋代,单檐3间,金代重建,两侧加廊。明弘治时,为纪念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学《诗》学《礼》命名诗礼堂。当年孔庙祭孔时,此为礼生演礼的地方。现存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
角楼
在孔庙外墙四隅建有四座角楼,其实是四个“L”形平面的小建筑,犹如亭子,无实际用途,是根据“王者角隅”的古制设置的。因为孔子在唐代已被追封为“文宣王”,所以元代初期(13世纪末)诏准建造角楼,现在角楼是清初重建之物。
孔子故居
孔子故居面对阙里街,夹于孔庙、孔府之间,是孔庙中最古老的地方,门一间,门内为孔子故居,内有御赞碑亭、礼器库及诗礼堂等古迹,其余部分与孔庙东路连在一起,。孔子当年的三间居室早已荡然无存,而为九五之制大成殿所取代。孔子故宅的变迁成为一面历史的镜子,折射出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对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巨大影响,保留至今的孔宅故井和鲁壁则成为不可多得的在历史见证。
孔 府
  孔府即衍圣公府,位于曲阜城中紧邻孔庙,是孔子嫡长孙世袭衍圣公的衙署和府第,有“天下第一家”之称。孔府是我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封建贵族庄园,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府占地7.5万平方米,16公顷,有厅、堂楼、房463间,三路布局,九进院落,中路前为官衙,后为内宅,最后是花园。东路为东学,有家庙、慕恩堂等。西路为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南北花厅等。
  孔府始建于宋宝元年(1038年)。孔子去世后,子孙一直依庙居住,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朱元璋诏令衍圣公设置官司署,特命在阙里故宅以东重建府第,弘治十六年(1503年),孔府得以再次拓广,嘉靖年间重修清代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重修。
  经多次扩建重修,成为前堂后寝,衙宅全一的庞大建筑群。衍圣公的主要职责是奉祀孔子、护卫孔子林庙,宋以后陆续增加了管理孔氏族人管理先贤先儒后裔等职责,孔府是中国传世最久、规模最大的封建贵族庄园,同时还设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机构拥有部分政权职能。
    圣府大门
  为间五檩悬山式建筑,匾书“圣府” 二字,为明朝严嵩所书。门两边有对联一幅“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富”字上面少一点,寓“富贵无头”,“章”字一竖通到上面立字,寓“文章通天”,此联概括出千百年来“圣人家”的气派。明代建筑,3间,高7.95米,长14.36米,宽9.67米,主体结构及外观均保持明代式样和风格。门内有东西厢房各五间,西为赉奏厅,专司门房,专司京差,东房为催征粮草、站堂、拘捕、监押佃户等事之处,故又称“四路常催”。
    重光门
  约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建。高5.95米,长6.24米,宽2.03米,门上悬“恩赐重光”匾,故称“重光门”。此门平时紧闭,只在喜庆大典、迎接圣旨和举行重大祭祀活动时才开启,故又称“仪门”或“塞门”,四柱回梁,悬山肩挑,前后重花蕾各四朵,所以又称“重光门”。
    六厅
  位于重光门两侧的东西厅房是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设的六厅,即:管勾厅——掌管地租银粮;百户厅——掌管奴户;典籍厅——掌管礼仪典章和御赐书籍;司乐厅——掌管乐学、乐舞生、乐器及舞具;知印厅——掌握印信和签押公文;掌书厅——掌管文书、档案。各厅长官,由正七品到正六品官员充任。
    大堂
    明代建筑,共五间深三间,高11.5米,长28.65米,宽16.12米,宽敞大方,为当年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审理重大案件之处。
    内设朱红暖阁、公案及一品官仪仗。衍圣公在此迎接圣旨、接见官员、申饬家法族规、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等活动。 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灰瓦,悬山顶,脊施瓦兽,九檩四柱前后廊式木架。堂内中间设一彩绘云蝠八宝暖阁,内置虎皮太师椅,椅前红漆公案,上摆印、签、文房四宝等。阁上悬清顺治帝赐统摄宗姓匾。两侧及后墙陈设着历代赏赐使用的金瓜、钺斧、朝天镫、云牌、云锣、龙旗、凤扇等仪仗。还有象征其封爵和特权的官衔牌,如"袭封衍圣公"、"光禄寺大夫"、"赏戴双眼花翎"、"赏穿带膆貂袿"、"紫禁城骑马"、"奉旨稽查山东全省学务"等等,每当衍圣公出行时,都有专人执掌,以示威严。堂前台基上有一个日晷和嘉量,古时只有王者殿前设此物。
    管穿厅及阁老凳
  与在大堂、二堂相连,呈“工”字型。“阁老凳”相传说为明代奸相严嵩听说皇帝将要对其治罪时,托孔府衍圣公代为求情时,坐侯之物。
    二堂
  也叫后厅,是当年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僚及受皇帝委托每年替朝廷考试礼学、乐学、童生的地方。明代建筑,5间,高10.2米,长19米,宽7米,明间南向开门,以穿廊与大堂连接,两堂呈“工”字形。上悬清圣祖书“节并松筠”匾和清高宗书“诗书礼乐”匾,近此墙立清碑7通,为清道光、咸丰帝和慈禧太后御笔诗画等。两稍间板墙分隔,西为伴官厅,东为启事厅。
    三堂
又称退厅,是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的地方。明代建筑,高9.95米,长27.42米,宽11.8米,堂内明次间前设格扇门,内设公案,室内上悬高宗书“六代含饴”匾。稍间以实墙分隔,东为会客室,西为书写官撰奏章处。
    内宅门
  为官衙与住处的分界处,此门戒备森严,任何人不得擅自入内。明代建筑,高6.5米,长11.8米,宽6.10米,明间中柱间设门,门后面北彩绘獬豸贪,以警人为官清廉公正。
    贪照壁
  象麒麟但不是麒麟,想象中的贪婪之兽,它拥有了所有的宝物,还想去吃太阳。此画在内宅门里墙上,为出内宅走之路,用以告戒府人不要贪赃枉法。
    前上房
  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他们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明代建筑。7间,高8.6米,长30.88米,宽8.6米,院两侧有东西厢房,各5间,清代建筑,为府内收藏礼品的库房和帐房。
    贪奎楼
  明代四层方型砖结构建筑,为孔府最高建筑物。房内一层有三米多深井一口,用盖板罩盖,外人不能进入,可以应付不测,作避难之用,实际上是孔府的“金库楼”。
    前堂楼
  七间两层楼阁,高13.10米,长30.96米,宽11.3米,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重建,孔子76代孙“衍圣公”孔令贻及三位夫人陶氏、丰氏、王氏及两个女儿均住此楼。明次间为客厅,东西两套间为卧室。楼前有垂珠门,3间,清代建筑。两侧有东西配楼,清代建筑,3间2层,长10.16米,宽6.5米,楼后出轩1间,长7.15米,宽8.15米,高5.6米。
    后堂楼
  清光绪十二年重建,高13.60米,长31.23米,宽11.88,形制与前堂楼同。后堂楼院是孔德成的住宅,后堂楼为七间二层台楼,东西两侧各有两间二层配楼。现复原陈列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结婚时场景,东套间内部已于民国时期改建为新式天花板和地板。
    铁山园
  即孔府花园,在孔府北部,因清嘉庆年间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重建此园时以铁石装点园景而得名。建于明代,因建在孔府的最后面,又称后花园,园内有太湖石假山及各种奇异花草特别是有一柏五枝、中生槐树的“五柏抱槐”(一株五棵柏树环抱一棵槐树),十分奇特。在园内南北小路将花园分为两区,西区有牡丹池、芍药园、竹林、铁山等景致,东区有翠柏书屋、荷花池、凉亭、水池,池南为太湖石堆砌的假山。
    红萼轩
  在孔府西路。孔府西路又称西学院,是当年衍圣公会客、读书和吟诗、习礼 的地方,各种厅、堂、轩、房70余间,环境十分优雅别致。清代建筑五间,灰瓦硬山顶,七檩四柱前后廊式木架。前出廊。廊下置坐凳木栏。轩前有小露台,院内有假山花草树木。
    忠恕堂
  孔府西路建筑,因"夫子之道,忠恕而矣"而名,是衍圣公学诗学礼的地方。堂内有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所书的对联、匾额。堂外院内有百年腊梅、丁香、石榴。
    安怀堂
  是衍圣公"燕居吟咏"处。据《论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命名。清代建筑。室内以隔扇、落地罩、飞罩分隔成九个空间,分别为弹琴、作画、书法、静坐、焚香、品砚、观画、赏古、弈 棋之用。堂前高月台与忠恕堂后轩相连。
东路
东路名东学,为家庙,有报本堂、桃庙、一贯堂、慕思堂、三堂、九如堂、御书楼及酒坊等。原有供衍圣公读书励志、崇扬皇恩的兰堂、宸翰阁、念典堂,现存举行家祭的家庙、慕恩堂以及供衍圣公次子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居住的一贯堂。
一贯堂
取《论语》“吾道一以贯之”语,为孔府近支住的地方(在孔府东路),过去府内规定,第一代“翰博”可以住进此堂。
    慕恩堂
  清代建筑,5间,高10.1米,宽10.28米,是清道光年间为祭祀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之妻于氏而立的专祠,堂前有露台,东有东厢3间,东耳房2间,均为清代建筑。当年堂内有孔宪培夫妇塑像,有女仆服侍,餐饮起居,仿佛生前。
    汉魏六朝碑刻陈列室
位于孔庙东庑内,内存两汉碑刻6石,东汉19石,魏碑1石,北朝碑刻4石,原多分存孔庙、孔林,1978年移入现址,以时代为序排列,是我国著名的汉魏碑林,著名者有北陛刻石、五凤刻石、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史晨碑、张猛龙碑等。
孔  林
    孔林又名至圣林,位于曲阜城北1.5公里处,是孔子及其后裔墓地。初不过顷余,后经历代,特别是明清两次增广,面积达2平方公里。
  公元前479年孔子葬于此地后,2400多年来其后裔接冢而葬,至今林内坟冢已约10万余座。不少墓前建墓碑、墓表,有些建享殿、立石坊、置石仪。是我国现有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护最完整的一处宗族墓葬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林周筑有围墙,前有至圣林坊及二道林门。门内有一南北林道,长1266米,宽44米。林内现存石碑4千余块,树近10万株。
    万古长春坊
  位于孔林的林道上,石质结构,六柱五间五楼,庑殿顶坊中的“万古长春”四字,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初建时所刻。坊长22.71米,宽7.96米。清雍正年间重修加固。整个石坊气势宏伟,造型优美。
    至圣林坊
  位于万古长春坊北,大林门前。建于明代中期,清康熙年间重修。坊木质结构,四柱三间三楼绿瓦顶,长11.35米,宽4.40米,坊明间花板上雕“至圣林”三字。坊前有明崇祯七年(1634年)雕镌的石狮一对。
    二林门
二林门曾是鲁故城的北门,公元1331年(元代至顺二年)始建,公元1732年(清雍正十年)重修。有甬道与大门相连,城楼式建筑,楼下拱门,上书"至圣林",后有楼梯上观楼,五间,重檐,绿瓦歇山顶。
    洙水桥
洙水桥,位于至圣林门西北200米处,桥前有洙水桥坊,公元1523年(明嘉靖二年),石制,四柱三间,柱顶各蹲座石兽,独角披麟,坊额刻"洙水桥",传为严嵩书。坊后为洙水桥,单孔拱桥,青砖、石铺面,石雕栏杆。洙水本是古代的一条河,与泗水合流,到曲阜北分为二水,孔子讲学洙泗之间,后人以洙泗作为儒家代称,为纪念孔子,在鲁国护城河修坊和桥。桥的南北有历代修洙水桥的碑记。
    墓门
墓门位于洙水桥北,公元157年(东汉永寿三年 )始建,公元1414年(明永乐十二年)重建。门屋三间,三开门,黄瓦悬山顶,门上有八十一个门钉,两侧出墙,前后有台阶。此门是曲阜所有门中规格最高的。
    思堂
思堂,位于墓门东,又名"斋厅",是祭祀孔子沐浴更衣的地方。一进三合院,正厅三间,灰瓦悬山顶,前出廊,两侧各有厢房三间,房内墙镶三十九块石刻。堂前有照壁,再前木刻垂花大门一间。堂前有东、西掖门,可入东、西跨院(即东斋、西斋),东院有神庖,是当年祭孔时宰杀牲畜的地方。西院有土地祠。
    享殿
位于墓门后,孔子墓前。五间九檩歇山黄瓦顶,前出廊,长24.18米,宽13.18米。明弘治十年(1494年)始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清雍正九年(1731年)、1977年重建。殿内现存清帝弘历手书“谒孔林酹酒碑”。
驻跸亭
驻跸亭,共三座,均系清代建筑,为乾隆、康熙、宋真宗祭孔在此休息而建。自南向北依次为乾隆驻跸亭,四柱攒尖,黄瓦顶;康熙驻跸亭,黄瓦歇山顶,内立"圣祖仁皇帝驻跸亭碑";宋真宗驻跸亭,黄瓦歇山顶,内立"宋真宗驻跸亭碑"。
    孔伋墓
孔伋墓,位于孔子墓以西稍南20米 处。封土东西18米,南北21米,高4米。墓前石碑2通,前碑为明代立,正书"沂国述圣公墓"四字,后碑小,为公元1244年五十一代孙孔元措立,篆书"三世祖墓"。拜台前有宋宣和年雕刻石翁仲1对。
    孔鲤墓
孔鲤墓,位于孔子墓南5米处高土台上。封土东西18米,南北23米,高3米。墓前石碑2通。前碑明代立,正书"泗水侯墓"。后碑小,公元1244年五十一代孙孔元措立,篆书"二世祖墓"。碑前有供案、拜台。
    子贡庐墓处
子贡庐墓处,在孔子墓西,为纪念子贡守墓六年公元1523年(明嘉靖二年)建,清康熙年间重修。面东,三间,灰瓦硬山顶。立碑一通,上书"子贡庐墓处"。
    子贡手植楷
子贡手植楷,墓道东侧,孔子逝世后,子贡奔丧植楷树于此。树西有“子贡手植楷”石碑一通。楷树东侧有楷亭,为纪念子贡手植楷树而清康熙年间建,方形四面空透,亭内立有楷图碑。
    孔子墓前墓道
位于孔林中偏南地段。封土东西30米,南北28米,高5米。孔子死后,弟子葬师时曾是“墓而不坟”,到秦汉时才将坟筑起。目前一碑刻篆书“大成至宣王墓”,为明代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黄养正书。碑后还有一碑,刻篆书“宣圣墓”三字,为蒙古乃马真后三年(公元1244年)立。碑前有石供案、下酒池和石砌拜台以及砖砌花棂围墙等。
    中国孔子博物院
  中国孔子博物院,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曲阜市中心。以孔子命名,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保存和研究中国历史和古代文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专门机构。  
   1948年8月,成立孔府古物保管所。1949年3月,成立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 1994年 3月命名孔子博物院。 主要职能,依法保护管理曲阜境内文物古迹。同时负责文物保管、科学研究和古建维修等工作。
  孔府档案共约9025卷,二十五万多件。记录了孔府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一九四八年四百余年的政治、经济、思想、宗教等方面的情况。内容丰富,涉及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
  主要分为宫廷、朝迁政治、文书类;祀典类;袭封类;宗族类;林庙管理、属员类;其他还有田产、租税、财务、刑讼、庶务等门类。
  孔府档案是中国数量最多、时代最久的私家档案,对于研究中国明清史,特别是明清经济史具有重要价值。  
1楼
顶一下,我的处女作
2楼
辛苦辛苦,顶
3楼
我也顶一下,繁舟搞清自己的派,户了吗?
4楼
付出了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
                                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
                         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
                                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
5楼
回复繁正:没有啊!估计今生没戏了。555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293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