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形成的孔家支派

楼主
汉唐时期形成的孔家支派
  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优礼孔裔,上面已述及始自汉高祖刘邦。孔子九代孙孔腾回到家乡曲阜,正是刘邦登基未久,汉高祖接受大臣建议,封孔腾为奉祀君,奉祀孔子。到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孔子十三代孙孔霸被封为褒成君。此后直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孔氏裔孙多数得以袭封候的爵位,就连庶裔中学有成就的也较易于得到朝廷的重用。这样,孔氏便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显赫的家族。

   随着生存条件的大大改善。家族支派也得到更多的繁衍生息的机会。此间一个较明显的现象就是,越来越来的族裔由山东迁到河南及其许多省份,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出任官职,其次是躲避较剧烈的社会动荡等。

  东汉时期外迁的孔氏族人中,最有影响的当属会稽这一支。孔子二十一代孙孔郁,出任冀州刺史。其子孔扬受封下博亭候。孔扬的后代从此主要世居下博(今河北深县东南),孔郁的另一支孔潜先是任太子少傅一职,后因避乱而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不久发展为当代地的望族,成为孔氏宗族中有名的“会稽孔”。在孔潜的后人中,其子孔竺在三国时任豫章太守(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其孙孔恬为湘东太守,曾孙孔愉在西晋时任左仆射。孔愉之子孔汪任广州刺史,甚有政绩,终于任上,他的后人大多留居当地。

   在唐代,有影响的孔氏郡望大致有: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鲁国(今山东曲阜)、下博(今河北深县东南)、常山(郡治在今河北正定)、南阳(在今河南西南一带)。

   唐代中后期以后,三十五代裔孙孔璲之于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袭封褒圣侯,又晋为文宣公。天宝之乱时,他率家人寄居于宁陵,卒后即葬在那里。动乱之后,他的曾孙孔惟晊返归曲阜,袭封文宣公,宁陵的宗族墓地则由孔惟晊之弟孔惟时一支驻守。和他们同寓宁陵的还有三十三代褒圣侯孔德伦的次子孔叹之子孔贤。这两支形成了孔氏家族中的[B]宁陵派。[/B][B][/B]

  二十七代嫡孙孔乘的次子孔景进经四传,至孔颖达。其后代传至四十代孔绚,孔绚任丹阳令,其后遂历代居于河南丹阳,形成了孔氏宗族中的[B]丹阳派[/B]。

  与孔绚同属孔颖达后代的四十代孔绩,在唐僖宗时为吉州(今江西临江)军事推官,其后历代居于江西临江,形成孔氏宗族中的[B]临江派[/B]。

   同时期的孔氏族人在南方也有播迁、繁衍。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当时的宰相之子孔昌弼随徐彦若入粤,在南雄县平林村定居,其子孙分布于南海、番禺、顺德、高要、惠州等地。

   在以后各代较有影响的各地支派也大多在唐代的中后期渐定格局。比如三十五代孔言,居于河北献县,称为[B]献县派[/B];三十六代孔至,避乱于河南鲁山,称为[B]鲁山派[/B];三十八代孔瑛,居于湖南浏阳,称为[B]浏阳派[/B];三十八代孔时,居于河南郏县,称[B]郏[/B][B]县派[/B];三十九代孔温宪,居于湖南桂东,成为[B]桂东派[/B];四十一代孔昌弼避乱于广东岭南,成为[B]岭南派[/B];四十二代孔楠,在江西庐江做官,后来定居在那里,成为[B]庐江派[/B];四十二代孔桧,逃难至浙江平阳,成为[B]平阳派[/B]等。

 摘抄自《百家姓书库——孔》一书之39—42页  

《百家姓书库——孔》 作 者:牧之  孔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4月第1版  

1楼
庆亮爷,我有一点疑问.宁陵派不是只有孔贤的后人吗?怎么还有孔惟时的后人在宁陵吗?我查看了宁陵派民国谱,宁陵派只有三支啊.是孔贤的后人孔蕴.孔蒙.孔蓄.没有孔惟时后人的记载啊?
2楼
不好意思啊,上面发错了.我以为是庆亮爷发的帖子,原来是德灿宗亲发的,现纠正,大家别取笑啊.
3楼
比如三十五代孔言,居于河北献县,称为献县派.前面说孔言,我认为应该是孔立言.
4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孔战永[/U]发表的内容:[/B]

不好意思啊,上面发错了.我以为是庆亮爷发的帖子,原来是德灿宗亲发的,现纠正,大家别取笑啊.[/QUOTE]


令永不必另外發貼改錯,現在還可以更改上面的錯誤。

5楼
孔愉之子孔汪任广州刺史,甚有政绩,终于任上,他的后人大多留居当地。

这一支留在广东的好像没有听说,现在广东的多是三十八代孙孔戣之后,
公元817年,孔戣任广州剌史、岭南节度使,惠政及民,政绩卓著,交广大治。孔戣其后官至礼部尚书,逝世后加赠兵部尚书。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49 seconds width 6 queries.